在都市里寻找乡愁
在都市里寻找乡愁
在都市里寻找乡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很多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很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欣赏,去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在都市里寻找乡愁吧!
在都市里寻找乡愁1在波光潋滟的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口东岸,有一座现代产业集聚的都市,它就是号称“世界工厂”,现华丽转身为“创新基地”的东莞。都市里的乡愁,静水流深地隐匿于东莞市的茶山镇,它的名字叫南社明清古村落。
其实,在东莞的村镇,现仍保存着诸多的明清建筑,不过最为完整、最具特色的当属南社村的古建筑群。村里现存古民居200多间,祠堂多达25座,其中包括被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谢氏大宗祠、百岁翁祠、百岁坊、谢遇奇家庙等著名建筑。
南方的古村落,常常是与祠堂相生相伴的。有古村落的地方,必定建有古祠堂。南方先民,很多都是从北方辗转迁徙而来,他们背负着祖宗的遗骸和祖先的牌位随行,对列祖列宗奉若神明,一生都怀有崇拜敬畏之心。祠堂便是祖宗崇拜的象征。
定居下来后,他们便开始寻找风水宝地安葬祖宗遗骸,一旦条件成熟,就大兴土木建造气派的祠堂安放祖先牌位。祠堂成为一族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同时也是族人思亲崇祖、慎终追远的神圣殿堂。
始建于南宋初年的南社古村落,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青砖砌就的围墙,把都市的喧闹挡在了西门口外,留给村内的是一派自然的宁静。从拱形门进去,村内明清建筑鳞次栉比,它们簇拥在四口连体大水塘身边,沿两岸而建,呈合掌对居。
与许多古村落不同的是,这里祠堂林立,面向水塘一字排开,一间连着一间,保留了宗祠、支祠、家祠这一完整的形制结构,加上朝廷赐建的个人专祠和旌表修建的节孝祠堂等,林林总总,叹为观止。
我缓缓前行,仰头,细细打量着这一间间的古祠堂。石级栏杆,高贵气派;飞檐斗拱,古朴壮观;廊门花楣,精美绝伦。透过这些雕梁画栋的华丽古建,人们仍能从中感受到谢氏宗族后人几百年来光宗耀祖的风华与荣光。
谢氏大宗祠石柱上镌刻的对联“随父宦以至南雄想当年官服翩翩玉树家声荣追两晋,避宋乱而迁东莞迨四传孙曾勃勃乌鸡神梦兆报五雏”,让后辈们记住了南社谢氏开基祖当初时的模样。
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巷道,以祠堂为起点向外辐射,通向外围古韵清悠的民居。走在湿漉漉泛着水气的青石板路面上,随处可见的精美石雕、木雕、砖雕,还有灰塑、陶塑等古建筑构件,让人恍若穿行在明清的旧时光里,仿佛回到了沧桑的久远。
古榕树是乡愁的标签。当初北民南迁时,多暂栖居于山丘荒野之地。一棵大树抑或一块石头,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因此在南方乡间,村头村尾、水口路旁,至今随处可见古榕树的身影。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几乎就有古榕崇拜,它被认为是神树,能庇佑居家老小健康平安吉祥。
在南社古村落,每隔几十步就屹立着一棵郁郁葱葱的古榕树,它们倚傍在水塘边,为人们庇荫送凉。快近村尾的那棵,应该是树龄最老的。古榕婆娑,枝繁叶茂,树上挂满了绺绺根须,垂落而下,活像一位长成仙风道骨模样的长老。绿荫如盖的榕树下,是一个小广场,早有晨练者,晚有纳凉人。
边沿安放着一排四方得正的麻条石,麻条石上坐着五六位或理着光头或脸颊上蓄满挂须或满头白发的老人,他们有的安详地望着水塘的倒影出神,有的看着某一栋祠堂的翘角发呆,有的低着头在打盹,还有的则被好奇的游客围住,表情庄重地诉说着南社先人的过往经年……沧桑的古榕树,撩拨起每一位过客的绵绵乡愁。
只要你双脚接上了南社古村落的地气,就一定会有步入了一种让时光倒流的慢生活的感觉。你可以缓缓地从石拱桥上走过,如果想留下几张怀旧照片作纪念,你尽可以挑选几样最合适的道具、花上十几二十分钟把最恰当的表情酝酿。你还可以倚栏凭眺,饶有兴致地观察水塘里那几只白鹅,它们的红掌是怎样拨动清波,划出层层涟漪的。
当我漫不经心地走近“南社绞寮”时,一对祖孙正从里屋出来,年幼的小孙女见我端着相机,也不怕生,竟自动地摆出PS让我拍照。老人家爽朗地笑上几声,就开始用广东普通话给我讲起了绞寮的来历,那慢条斯理的语速,足以把我原本浮躁的心安抚得宁静平和。
如果时间允许,你完全可以进到百岁翁祠里多逗留一会儿,在那歇歇脚,坐上一坐。热情的主人定会为你泡上一壶香气典雅的莞香茶,让你一边品茗,一边听他虔诚地讲述莞香的前世今生。
莞香即土沉香或称白木香,史书记载是从唐朝传入广东的,到了宋朝种植普遍,因为产地主要集中在东莞地区,故叫莞香。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买卖莞香的香市就在东莞极为兴旺,茶山圩市为主要集散地之一。莞香不仅畅销国内,还由人力大宗运往香港出售,并转销东南亚。九龙码头因堆积莞香而弥留其味,故得“香港”之名。
主人在说着莞香时一脸的自豪。是的,“莞香”,对于土生土长的东莞人来说,这是个有着特别意义的字眼,神秘又高洁。在曾经千余年的岁月里,种莞香、藏莞香、烧莞香成为东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庄重仪式。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隐没沉寂之后,莞香重又散发出典雅的香馨。东莞人以此来寻求自己的根脉,莞香成为他们的精神香火,正在把“古代香市”打造成“现代香都”。生产工艺考究的莞香茶便是东莞人自主创新的产物。
主人说,莞香茶适用于各种人群,长期饮用可强身健体、抗衰延寿。他祝愿各位在百岁翁祠喝过莞香茶的游客,能够像他的祖先谢彦庆一样,活上一百多岁。
从百岁翁祠出来,刚品过莞香茶的我,顿觉神清气爽,唇齿间久久留香,那股沉香的别样韵味是那样的绵长,宛如这个古村落的绵绵乡愁。
作者简介:肖大庆,笔名萧落木
在都市里寻找乡愁2乡愁,这两个字就像无意间洒落湖面的石子,在我的心海荡起一阵涟漪,使我陷入回忆。打从初中起就开始在外求学,这以后十多年的漂泊,不仅是方位上离家远了,便是心也慢慢的淡漠了。
去过北京、东莞甚至到过西部的贵州,最后求学于小家碧玉的荆州,当初离家的泪水早已风干在了记忆中,而孩童时代的那个小山村亦在慢慢的被遗忘。偶尔回到家乡,呆在家里的时间却是越来越短,看见的依旧是那山,望到的依旧是那水,只是记得住的却不是乡愁。
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的乡愁好似千年流转永远走不到尽头。而我,却在时光中淡漠了故乡的容颜,三年,五年,十年记忆中模糊的影子是否会在若干年后彻底沉眠?彷徨心慌,亦或是还有失望,记起了小山村里的欢歌和温暖,只是这种记忆是乡愁还是遗憾,我不知道。
那山,那水,那人,那点滴,哪里才是我的乡愁?
是家乡的小河么?那条贯穿整个村子的小河,有着清澈的河水,在晴朗的夏日的午后,可以看到成群嬉戏的游鱼和懒洋洋横过河底沙石的螃蟹。很多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把太多的欢乐留在了这条小河里,洗澡,钓鱼,捉蟹只是,现在这条肮脏,死寂,连鱼的影子也不得见的小河,只有偶尔遗落在河边草丛的鸭蛋诉说着自己的孤独。
是山水深处的风景么?那个生长有小鲵的小河的源头,有着如画的风景。高大的山脊,茂密的树林,丰富的野味,都在那一洞清泉的滋润下诗意盎然。我曾经在长有软绵绵的青苔的石板上睡过午觉,也曾在冷冽的溪水里捉过小鲵。只是后来,泛白的水库截住了洞口,青黝的钢管代替了河道,丑陋的石渣淹没了溪流,狰狞的电站享受了一切。留一渠枯藤老树,愁云惨淡,便是小鲵,也没了自己的家。
是对面坡地的茶园么?那个正对着我家门口的茶园,隔着一条河的距离,生长着整齐遒劲的茶树。四季的早晨,推开门,就可以看到一畦青翠的绿。我曾在春天的早晨去茶园摘过早茶,把带有露珠的嫩绿放在小小的竹篓里。
在秋日阴坡的太阳已经落山的午后,我喜欢躺在茶园枯黄的野草上享受阳光,或是躺在平整的茶树上听自己喜欢的歌谣,宁静又安详。只是,不知何时,茶树没了踪影,只在夏天可以看到大片青绿的玉米地。依稀记得曾劝说父亲买下那片茶园,现在却满是遗憾。
是门前的水塘么?那个为给加工厂提供动力修建的水塘,四周长满了纤细的柳树,是我家鸭子的天堂。我曾制作过沉没的竹筏,也曾乘坐过大大的木盆在水面荡漾,还在柔软的稀泥里捞过贝壳。便是三九的冬天,我们也在厚厚的冰面上留下欢乐的足迹。只是现在,除了旱地哪还有水的影子!一夜之间,沧海桑田。
就连从门口流过的小溪也因没了终点而干涸。那只孤独的鸭子,因为侥幸逃得一命,在我眼中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的绝望。
是稻香蛙鸣么?那些星罗密布镶嵌在村子里的稻田,像散落在山间的`朵朵小花,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每到夏天,路边成片的稻田在闪亮的水光中散发着淡淡的稻香,为路人送上一份清凉。特别是夏季的晚上,有成片的蛙声和漫天飞舞的萤火,交织成一幅琴瑟和鸣的祥和。
只是如今,铺天盖地的烟田代替了稻田和旱地,偶遇一片稻田已是奢侈。总感觉,空气中都散发着窒息的烟味儿,就连绿色的烟叶上也布满了烟油。再难见稻香蛙鸣,也不再有轻罗小扇扑流萤。
是曾经有着美丽花坛会在春夏开满鲜艳的一串红的小学校园么?是曾经在靠河一边生长着粗大的白杨可以让我们放心滚铁环的公路么?是曾经清澈见底有着红色金鱼游动的古井么?是
太多的太多,只是都是曾经,可以是怀念,是遗憾,却不是乡愁。已无需再愁。
人生短短几个秋,生命中有很多容颜都只是匆匆过客,即便是幼时光着屁股的玩伴如今也散落天涯。而曾经感觉单纯质朴的婶婶阿姨,现在宁愿在麻将桌前挥洒汗水,也不会选择在做针线的同时享受一下午的阳光。那些人,多年后,也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容颜。
那山,那水,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曾经拥有而现在却早已物是人非的沧海桑田,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模样。我怀念这些曾经,也曾伤心和失望,但也学会了承受和坚强,或许有一天会把这些曾经的美好遗忘。这些,亦不是我的乡愁。
我的乡愁,是那些熟悉的`从未曾改变过的点点滴滴。
是母亲做的一顿简简单单南瓜汤的味道,在漂泊时突然想起会有幸福的味道;是木板床的温暖,在旅途遇见会有温馨的感觉;是团团圆圆,是家的味道,在异乡的拼搏中想起会有流泪的冲动的感觉;是家乡尚存的还未被经济化浪潮带走的淳朴与善良,在身心俱疲的时候会想起还有这样的港湾。
终在反复沉吟中寻到了自己的乡愁,是对现有事物的坚守,是对那些一直陪伴不离不弃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眷念。担心会在某一天失去现在拥有的简单的幸福,再也吃不到熟悉的味道,再也感受不到熟悉的温暖。这一刻,我终于能够记得住自己的乡愁,就像家乡路边每年都会疯长的野草,没有尽头。
全国人民一片堵,不如在家煮红薯。这个国庆深宅东莞,过了一个老年性养生型长假,绝不给祖国添堵。
主要还是因为穷。
趁假期悠闲,在家门口转悠,一不留神就一脚踏入了八百年前的古村——南社明清古村落。
古村落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国家AAAA级景区,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族优秀建筑魅力名村”、“广东最美丽乡村”等称号。
南社明清古村落始建于宋朝,是一个以谢氏为主的血缘村落。1275年,东晋谢安的后裔谢尚仁迁居于此,至今已繁衍28代,子孙逾8000人。
古村落以长形水塘为中心,各式祠堂庙坊傍水而立,两岸明清时期村落建筑群绕池而建,青砖瓦房掩映于绿叶老树之间,狭长的巷陌贯穿在一排排的古屋中,安静,从容。
相比较国内其它地方的古镇古村,南社古村里明末清初的原始建筑群保存较好,保留了大量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和陶塑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记载,古村落现存祠堂达22间,古居达200多间。
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特点。在建筑方面,明清时期可以说达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高峰,明清建筑形体简练、细节繁琐,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此时期建筑组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向扩展与左右横向扩展配合,以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
南社古村的民居建筑以三间两进院落设计居多,与祠堂相比,更显朴素实用。可以说,南社古村落是研究广府建筑文化的典型实例。
历史上,南社村人文荟萃,重视教育,谢氏更是名人辈出。明清时期,这里先后出了十多位进士举人,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除此之外,还出了29位秀才,是名副其实的真正的“文化村”,谢氏大祠堂前密密麻麻的功名旗杆夹就是历史的见证。
旗杆夹是封建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就是科举中功名后,在宗祠前竖立旗杆,一为光宗耀祖,二为树立榜样激励后人。
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南社村历史上的几位名人——南社四大进士。
谢氏先辈崇文重武,功名鼎盛,晚清时期,先后有谢遇奇、谢遇熊、谢汝镠等三人中了武进士,谢元俊一人中了文进士。
谢元俊,文进士,清朝正二品文官,被皇帝御赐为资政大夫,科举进士后,钦加礼部主事。
谢遇熊,武进士,光绪六年庚辰科武殿试,中士第六十五名进士,钦点营守府。
谢汝镠,武进士,光绪六年庚辰科武殿试,中士第二十二名进士,官至蓝翎侍卫。
谢遇奇,武进士,因作战有功,被清廷封为建威将军,荣膺一品,官至副将,总兵,为谢氏族人中地位最高的人物。谢遇奇曾祖谢汉秋、祖父谢甸禹均被封为建威将军、漳州镇总兵。
沿着池塘两岸,从西门到北门不过三百米的距离,修建了众多规格各异的祠堂。
谢氏大宗祠,南社村谢氏的“总祠堂”,南社村规模最大的祠堂,距今已有460多年历史,可以说是南社村最“豪华”最“高配”的祠堂。
还有任天公祠、应洛公祠、晚节公祠、櫵谷公祠、百岁祠、晚翠公祠等等。
中国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以祠堂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祠堂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其基本功能是祭先拜祖,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
除了祠堂,还有各种庙、第、坊、铺、楼分布在池塘边和东西两岸的民居中。
资政第,又名谢元俊书院,是古村里保存最大的一间书院,园林式建筑。
所谓资政,就是帮助治理国政,即使不在皇帝身边,也可以为皇帝出谋划策。
谢遇奇家庙,朝廷为了表彰谢遇奇功绩而建,光绪皇帝御赐,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碧海号药材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南社绞寮,绞寮就是绞榨甘蔗的棚,绞蔗用耕牛做动力,带动两个石辘,将蔗汁榨出来,这是古法制糖的传统工艺。绞寮用的糖锅很大很深,三口锅为一组(生锅、中锅、熟锅),称为三星灶。
百岁坊,建筑风格独特,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前牌坊后宗祠的格局,坊内影壁、两廊围合,坊顶石雕装饰精巧,人物造型逼真,表情栩栩如生。百岁坊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20多年历史。百岁坊是为了纪念明代南社村里四位百岁老人而建的。百岁坊集中体现了中国历史传承数千年的寿文化。
还有古村的“镇村之宝”——古榕树,一棵530多年树龄的榕树,被称为南社村的风水宝树。南社村为船型的大村庄,前面是船头,这棵大榕树位于村中间位置,相当于船中的风帆,据说谢遇奇小时候经常在这棵榕树下跟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么说来,到了南社古村,那是一定要在这里坐一坐的了,吸一吸古树的灵气,沾一沾古人的仙气,来年一定顺顺利利、健健康康。
榕树下,一群老人,几张板凳,一壶清茶,一段故事。一个秋日的下午,就这样伴着树叶缝隙洒落下来的点点斑驳,伴着老人们的家常和回忆,怡闲又悄然地过去了。
铁打的榕树,流水的光阴。
几十米外的另一棵榕树下,可能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一块不大不小的水泥栏台挂水而建,栏台上除了一门大清康熙二十六年造的火药炮之外,更吸引人的,只怕就是这台手摇爆米花机了。
将大米装入爆米花机,加少许香油,拧紧,架上火面,一边摇一边烤,使大米均匀受热,十分钟左右,估摸着大米已经熟透,就可以开盖了。“砰”地一声响,那是孩子们心中最动听的声音,出炉的一瞬间,正是孩子们的世界里最开心的时刻。
用爆了花的大米粒,加入一些熟花生,取适量白糖先在热锅里融化,然后全部掺和在一起翻炒,片刻之后,稍微冷却,就可以用木制模具做大米花切糕了。
经营爆米花摊位的是一位大娘,一位大爷,还有一位大叔,估计是一家子,分工明确,动作娴熟,烤、爆、炒、和、压、切,一道都不能少。新鲜出炉的切糕,满满的儿时味道,淡淡的人间烟火。
吃了切糕,再慢慢步入古村深处,细细品。
柳门竹巷,野草青苔。街陌深深,石径幽幽。
古井,木楼,红岩石。青砖,破房,烂瓦。
铜锁,石狮,镂雕。斗拱,飞檐,琉璃。
杨柳在池塘边依依,兰花草在废墟中绽放。
隐藏在古村中的民宿,树丛中的文艺小酒吧。
古塘边的怡情咖啡小屋,南社的戏台。
民俗民风的点点滴滴…
漫步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仿佛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时而石雕前凝望,时而古井边沉静,偶有几个小屁孩路过,嘻嘻哈哈的打闹声又把我从八百年前的时空拽回到现实。
从为食巷里出来,天色已晚,爆米花的一家子早早打了烊,游人也少了许多。榕树下的老人们还在聊着人生和故事,借着夕阳的余晖,不舍得离去。
旅游真是有着对“远香近臭”的最好的诠释,我和古村同在这座小城已然二十多年,从居住的地方去古村,也不过半个钟车程,然而直到今天才有了第一次的见面。也好,或许这正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最好安排吧。
人生所有的相遇和不遇,都是命中注定。
你来么?
(出行日:旧年,国庆)
可以。南社明清古村落有鲜明的广府特色,犹如一座岭南文化“活的博物馆”,蕴含浓浓的历史感与独特韵味,并且当地为了激发消费是允许摆摊的。南社明清古村落是南社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社村明清时期的历史见证。南社村四周绿树成荫、地理位置很好。
本文2023-08-06 22:21: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