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楚辞的介绍
屈原(约前340~约前275年),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
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被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游
泳于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
罗江自尽。《史记》有传,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传世。背景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
灵均,出身楚国贵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
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典籍里的中国》当代读书人撒贝宁老师带我们一起读了《楚辞》,让我们重新回看历史,以历史为鉴,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
屈原的家乡秭归,是中国的诗歌之乡,脐橙之乡。《橘颂》给当地文化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后皇嘉树,橘徕服之。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太喜欢反复提到的这几句,用橘子作为象征意象的贯穿始终。
从屈原和楚怀王幼时相识相知,立志就像是橘树一样,永远不会离开自己的国家。
总是觉得对方的橘子更甜,总是会觉得为了这一口橘子,又或者是说从幼时的志向,便是胸怀天下,立志四方。
现实总不会按照最理想的轨道前行,一腔热血也或许往往只有落空的结局。
想要改革,想要合纵联盟一致抗秦,在面对强大的对手,天大的诱惑时,不是所有人都会都会矢志不渝,都会初心不变。
有人撤退,有人沉默,有人退缩。联盟溃散,国家放弃,威仪尽失,改革失败。
太多贵族利益的牵扯,太多不满声音的出现,太多现实因素的考量,屈原想要实现的种种计策,终究是失败了,流放,独处,修订。
他固然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明白自己的目标,可这样的一个国家,这样动乱的一个时代,并不足以承担起他所有的愿望,不可能成就他所有的理想。
那么浪漫的一个人,那么理想的一个人,不断与先贤对话参悟了太多道理却没办法一一实践的那个人,能够选择的,似乎也就只剩下追随彭咸大夫的步伐,沉溺江水,永远栖息在楚国的江水之中。
如果有选择的机会,或许,他还是会选择做那样一个扎根南国的橘树,还是会选择沉没汨罗江之中。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主要内容:为我们展现了屈原跌宕起伏的一生,歌颂家园情怀和发问的探索精神。以橘子为引入点呈现屈原的爱国情怀。
楚辞的知识扩展:
楚辞是楚文化的代表,非常宝贵的中国文化遗产,是中国古典文学发 展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楚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记载。《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四大古书”是古代的文集,指《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部古籍。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诗经》
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扩展资料:
《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大古籍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本文2023-08-06 22:23: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