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的历史沿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6收藏

壮语的历史沿革,第1张

越人是古代生活在长江以南广大沿海地区的一个大族群,文献上称为百越,有于越、瓯越、闽越、东越、杨越、南越、骆越等。而壮族的祖先西瓯、骆越人在南方建立有政权,其语言便是现代壮语的起源。

越人歌是用汉字纪录外语的最早的文学翻译作品,古今汉语的发音差异,但用壮侗语言来解读汉字原文,确是十分顺畅。足见当时古越人的语言和今壮侗语族有渊源关系。越人虽然操持和中原音律不同的“野音”,但实际上他们的音乐素养很高,脱口成诵,发声成歌。词句亦洗炼、清新、隽永;句式随意取势,变化多样;韵律自由,节奏鲜明,错落有致;没有北方四字为句的诗歌方正格式的呆滞感。这也符合他们自由奔放、质朴率真的民族性。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 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这种文字一方面迎合了“书同文”的政策,使记录壮语的文字有了汉字的形态得以保存和流传,另一方面,也是极少数古骆越文字发展的方向。   古壮字产生的年代,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最早发现的古壮字是上林县的两块唐碑《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这两块唐碑分别使用了古壮字。一些学者认为,当时出现的古壮字从来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两块唐碑的作者是当时岭南地区的大首领,他们当时属岭南地区的官方统治者,在他们准备留给子孙后代的碑文里用上了古壮字,说明古壮字是得到官方承认的。但由于各地的字形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笔划过繁,书写不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有为行政公文和正规教育所采用(当然这也和壮族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国家有关)。方块壮文至今仍然在壮族地区的民间流行。

本源书和土俗字,这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民间艺术家用它来记录、编写、整理出来的故事、传说、山歌、戏剧如《布伯》、《刘三姐》、《百鸟衣》、《侬智高的故事》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财富。199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委员会组织专家完成了古壮字处理系统的软件设计,并使用于壮族各类古壮字抄本的整理,相继出版了《布洛陀经诗译注》、《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和《欢岸》等壮族古籍,展现了古代古老而丰富的壮族传统文化风貌。这种文字,在越南又被统称为喃字(岱喃字),而在布依族地区,又被称为古布依文(方块布依文)。

创造这种文字,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汉语汉字基础。没有一定的汉文基础恐怕是比较难学的,但古壮字的特点是与壮族的语言相一致,能够准确地表达壮语的读音和字义,所以历来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但创造这种文字的随意性很大,因人而异,不同方言的人有对语言不一样理解,从而造出来的文字,有的是一个读音意思,有几种文字写法。随着大陆汉字的简化,现在的古壮字的部分偏旁部首也随之发生了简化。现存的古壮字书写的书籍,无论是宗教人员用这种文字记录的宗教经典,还是普通百姓记录的壮语山歌、故事等,语法和用词都不是很严谨,足见汉语在当时已经对壮语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汉族因为调兵、平民逃避战乱等原因不断从中原往南迁移,也带来了不同的汉语方言。所以壮语北部多是借用汉语西南官话,而壮语南部方言的汉语借词多是粤语、平话读音。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壮文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创造的。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采用拉丁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南宁市武鸣区(旧称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正式、统一的文字。

后因受到“文革”影响,壮文的教学一度遭到终止。而今天壮语文的教学在学校里依然和壮族的人口不相匹配,大部分的学校直接采用的是汉语教育,从而导致大多数年轻人在使用壮语的时候有更多的汉语表达和借词。借词的读音也更倾向汉语普通话。年轻人的汉语借词习惯也和老人的有所差别,比如老人习惯讲“礼拜”,而年轻人习惯说“星期”等等。

虽说壮语是中国使用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但这个只是各个操壮语方言人数的总和。因为标准壮语没有全面的进入学校和传媒领域,标准壮语的覆盖面其实是有限的。虽然创造了壮文,也明确了其法律地位,标准音也制定了,但实际上还是依然没有真正的解决壮语内部沟通的障碍。没有真正推广使用壮文和标准音,一方面保持了壮语方言的多样性,但另一方面,这致使方言仍旧处于“散养”状态,没有受到规范,语法词汇和壮语思维,其实不断受到普通话的强势干扰。没有真正的实现壮语教学,其实是弊大于利。

  在 壮族文化 中,歌在其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壮族人民居住地更是被冠以“歌海”的称号。与其他民族在劳作,生活中领悟的音乐文化,壮族人们是出于对家乡,对山歌的无限挚爱。是真正的为歌而唱!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

 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这便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的原因。

 壮族素以“善歌”着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尤其是结构短小,韵味和谐,琅琅上口,易歌易记,流传方便,使得壮族民间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形形色色,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壮族民歌从情感上的分类

壮族古代民间歌谣包括诉苦歌(长工苦歌、媳妇苦歌、单身苦歌、叹苦歌、怨命歌等等)、情歌(散歌、套歌、探问歌、赞美歌、讨欢歌、示爱歌、定情歌、交友歌、发誓歌、分别歌等等)、风俗歌(庆贺歌、祝祷歌、仪式歌、敬酒歌、迎宾歌、送客歌、摇篮曲、哭丧歌、哭嫁歌等等)、生产劳动歌、盘歌、历史歌、时政歌、童谣、革命歌曲等等。

 壮族山歌从体裁方面来分

主要的有壮话称为‘话诌’、‘话虽’和‘虽条’三种,即‘诗诌’、‘唱歌’和‘诗曲’。此外尚有自由体的山歌,每首无定句,每句无定字,可长可短。诗诌又名‘诗太排’。它是陈述故事之长篇诗歌。

 有诌人物、诌事物和诌猜谜(壮语称为‘诌鼓要’)等、如诌甘罗、诌乾隆皇。诌祝英白、诌蚊虫。歌词数十句或百句不等。句中五言七言九言都有。壮歌又分无韵的和押韵的两种体裁。有韵的壮歌又有单押腰韵的,有重复句的不重复句的,有脚韵互押的,也有脚韵和腰韵互押的,以及脚韵头韵互押的,尤以后者较为奇特,为各种诗歌所少有。

 壮乡山歌开唱时,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传统规矩的。风俗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丧礼唱什么,皆不能颠倒乱唱。连迎接不同的客人同样有不同的迎客歌。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

 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包括叙事用的平调、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山歌调的演唱方法,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被视为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

 壮族人人爱唱歌,传说古壮人是以山歌来跟先祖布洛陀对话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壮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以及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

 不同地方壮族原生态山歌曲调还不一样。不仅平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诗经》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春秋左氏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的编年史,内容详细,资料丰富,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战争外交、婚姻、民俗、文化。

《国语》是国别体史书,以晋语所占的比例最大。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历史地理著作,里面包含有古代神话传说、民俗,还有动植物、矿物的详细记载。

《文选》是梁代昭明太子编辑的一部文章总集,内容很丰富。

《文心雕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评论,内容很丰富,具体。

《唐会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体的史书,内容关于当时的礼仪、制度。宋代欧阳修在编撰《新唐书》时候,在编辑公主传的时候,就参考了这部书的相关记载

《明史纪事本末》作者谷应泰。这部书是关于明代历史的史书,内容丰富,资料详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