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抗击瘟疫的明末游医,他的医术有多了得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成功抗击瘟疫的明末游医,他的医术有多了得呢?,第1张

公元1642年的大明王朝,在战乱频发瘟疫横行的背景下,举国陷入混乱恐慌的氛围。值此危难之际,江南一位叫吴有性(字又可)的郎中,凭着精湛的医术编著了一部《瘟疫论》,不仅拯救了无数黎民,还由此成为中国瘟疫学的鼻祖。2013年上映的**《大明劫》,由冯远征饰演的主角之一江湖游医吴又可,即是以他为人物原型。

一、医者仁心

崇祯十五年,江苏吴县的土郎中吴又可,面对十室九空的家园,感到前所未有的压抑。

如果不是这场史无前例的瘟疫,年过半百的他或许此时正背着药箱走街串巷。万历十年出身农家的他,成年后自学几本医书后做了江湖郎中以图养家糊口,在当时这是个很不体面的职业。

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时期,却让他这个卑微的小人物,走向了时代的前列。

明末的小冰河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特殊的气候使得明朝天灾不断。崇祯皇帝自即位起,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连年大旱,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蝗虫灾。

一时间流民四起,人畜死亡引起的瘟疫也迅速扩散到其他地域,到了崇祯十四年的时候,江南地区已沦为人间地狱。

“斗粟千钱,人相食,死亡塞道。”,众多医生面对这样的惨状,翻遍了古籍也是束手无策,只能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用治疗伤寒的方子去医治,结果可想而知。

身处疫区一线的吴又可,经过调查发现,眼前的一切显然不是伤寒所能解释的,要想根治必须采用新的方法。

于是,他果断地站出来疾呼:“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检古书。”,号召同行们不要在古籍里找答案。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他做好防护到疫区询问疫情并记录。甚至为了找出病源,吴又可还在牛棚、猪圈、鸡舍等地蹲点留守,只为能找出科学的答案。

二、治疫良方

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临床治疗,吴又可发现瘟疫是由“戾气”引起的。这种“戾气”和风、寒、暑、湿都不同,它不是虚幻的物质,而是从患者口鼻里传出后,再通过气体传入到其他人体内。

戾气能否导致瘟疫,取决于戾气的浓度以及人体的免疫力;不同的戾气侵入的部位不同,引发的疾病也不同;人类的瘟疫和禽兽的瘟疫,虽然都是由戾气引发的,但由于物种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相同。

这与现代医学里的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理论不谋而合,也是中医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找出了病原后,吴又可经过多次临床试验,研发了一个抵御瘟疫的药方:达原饮。

达原饮以槟榔、厚朴、草果、知母、白芍、黄芩、甘草七味中草药为原料。知母滋阴,白芍养血、黄芩清热解毒、甘草补虚调和,槟榔消食、厚朴疏气、草果辛味浓烈,组合在一起能起到极佳的祛疫效果。

达原饮的研制,使得横行了一年多的瘟疫终于被遏制了。然而自此以后,吴又可并没有得到后世的认可,他的这个药方一直被沉寂了三百多年,直到2003年才得以重见天日。

2003的SARS病毒来袭,全世界的医学界都为此束手无策,著名的中医学家任继学教授,用吴又可“毒疫之邪侵伏膜原”的理论,复原了药方达原饮,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三、医道永存

待疫情平息后,吴又可回到了家乡,将他这期间对瘟疫的控制方法写成了一本45页的小册子,而这就是世界上不朽的医学著作《瘟疫论》。

只可惜吴又可生不逢时,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命悬一线的明末乱世,时代没有为他提供安稳的研究条件。

直到几十年后,西方人研制出了显微镜,再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医学界才发现吴又可的“戾气”说与西医里的“微生物学”如出一辙。

《瘟疫论》是中国第一部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专著,这部书中吴又可将瘟疫的传染方式分为9类,这就是著名的“表里九传辩证论”,直到今天还在造福人类。

在没有借助仪器设备的条件下,吴又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领先了西方200多年。

就在《瘟疫论》完成后的第二年,清军入关,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就此终结。能治愈瘟疫却治愈不了人心,家国破碎之际,心灰意冷的吴又可回到家乡行医,从此不问世事,只求造福乡里。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清军统帅多尔衮为巩固政权颁布了残酷的“剃发令”,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由此引发了江南地区的激烈反抗。心怀故国的吴又可,不肯剃发易服被清廷处死,终年70岁,妻子和儿子也投河自尽。

吴又可的绝学就此失传,然而他的家国情怀以及在医学领域的成就,就像《大明劫》里的那句台词:“王朝兴衰,唯有医道永存”。

中医·鼠疫鼠疫(plague)为病名。是指感染鼠疫杆菌引起的的烈性传染病。疫疠之一。又名核瘟。见《鼠疫抉微·病情篇》。鼠疫的病因鼠疫多因感触病鼠秽气,疫毒侵入血分所致。《鼠疫约编》:“何谓鼠疫,疫将作而鼠先毙,人触其气,遂成为疫。”鼠疫的症状鼠疫症见发病急骤,寒战发热,头痛面赤,肢节酸痛剧烈,全身尤以腋、胯起核,肿痛红热,或更见衄血、吐血、溲血、便血,或咳嗽气促,或迅速出现神志昏糊,周身紫赤,唇焦舌黑等。遇有病情,急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鼠疫的治疗治宜清血热,解疫毒,活血化瘀为主。关于疫疫指具有剧烈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出《素问遗篇·刺法论》。病因病机多因时行疠气从口鼻传人所致。《类证治裁》卷一:“疫为时行疠气,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门阖境,多发于兵荒之后,不数见。常疫则一隅数家,一家数人,症多相似。春、夏、秋三时皆有之,而夏秋为甚。其厉邪之来,皆从湿土郁蒸而发,触之成病,其后更相传染,必由口鼻吸受,流入募原。……疫为燥热毒疠,从无辛温发散之例,一切风燥辛热,皆不可犯。至于大疫,又宜斟酌司天岁气方向,不拘一辙也。”西医·鼠疫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等9个国家,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病死率为87%。我国29例,集中在西双版纳。中国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个省(自治区)、216县,动物鼠疫不断。人间鼠疫由1985年二个省区(青海、西藏)扩大至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六个省区。1994年毗邻的印度暴发鼠疫693例。我国防治鼠疫的工作仍非

详见百科词条:鼠疫 [ 最后修订于2016/7/8 20:02:56 共445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医方易简》卷四:避瘟丹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避瘟丹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方易简》卷四:避瘟丹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避瘟丹的用法用量 35 注意 36 摘录 4 《慈禧光绪医方选义》:避瘟丹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避瘟丹的用法用量 45 各家论述 46 摘录 5 《济阳纲目》卷七:避瘟丹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避瘟丹的用法用量 55 注意 56 摘录 6 《奇方类编》卷下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避瘟丹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泻疫新论》卷下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避瘟丹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避瘟丹 1 拼音

bì wēn dān

2 《医方易简》卷四:避瘟丹

21 处方

乳香 苍术 细辛 甘松 川芎 降香各等分

22 制法

上药为末,枣肉为丸,如芡实大。

23 功能主治

预防瘟疫。

24 避瘟丹的用法用量

遇瘟疫大作之时,家中各处焚之。

25 摘录

《医方易简》卷四

3 《医方易简》卷四:避瘟丹

31 处方

紫苏2两,香附4两(童便、醋、盐水、酒四制),苍术2两(土炒),麦冬1两(去心),木香1两(忌火),白扁豆2两(炒**),雄黄5钱(研末),薄荷2两,管仲8两(洗净煎膏),连翘2两,山楂肉3两(炒黑),广藿香叶1两(晒燥,研),降香末3两。

32 制法

上为细末,用生姜1斤捣汁拌入药内,再炼蜜为丸,朱砂飞净为衣,每丸重2钱。

33 功能主治

一切时证伤寒,四时瘟疫疟痢。

34 避瘟丹的用法用量

时证伤寒,山楂、薄荷汤送下;疟疾,柴胡、陈皮汤送下;痢疾赤者,当归汤送下,白者淡姜汤送下。小儿、孕妇服半丸。

35 注意

忌生冷鱼腥油腻煎炒。

36 摘录

《医方易简》卷四

4 《慈禧光绪医方选义》:避瘟丹

41 处方

生甘草1两,南苍术1两,北细辛1两,黄乳香1两。

42 制法

上为细末,加红枣肉半斤为园饼,如桂圆大。

43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镇静。主瘟疫邪毒。

44 避瘟丹的用法用量

放炭火上取烟熏之,可保3日无灾,一家免难。入夏加干石膏1两,入冬加朱砂5分,春、秋不加。

45 各家论述

细辛、乳香皆富含挥发油,具有解毒消肿镇静之功,此药熏烟,配上生甘草解毒,苍术除湿,则瘟疫邪毒可止。

46 摘录

《慈禧光绪医方选义》

5 《济阳纲目》卷七:避瘟丹

51 处方

苍术1斤,台乌半斤,白术半斤,黄连半斤,羌活半斤,川乌4两,草乌4两,细辛4两,紫草4两,防风4两,独活4两,藁本4两,白芷4两,香附4两,当归4两,荆芥4两,天麻4两,官桂4两,甘松4两,三奈4两,干姜4两,麻黄4两,芍药4两,牙皂4两,甘草4两,麝香3分。

52 制法

上为末,枣肉为丸,如弹子大。

53 功能主治

除瘟疫,并散邪气。凡宫舍久无人到,积湿容易侵入,预制此烧之,可远此害。主

54 避瘟丹的用法用量

每丸烧之。

55 注意

权宜于暑月。

56 摘录

《济阳纲目》卷七

6 《奇方类编》卷下 61 方名

避瘟丹

62 组成

乳香1两,苍术1两,细辛1两,甘松1两,川芎1两,真降香1两。

63 功效

瘟疫不能传染。

64 避瘟丹的用法用量

烧之。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枣肉为丸,如芡实大。

7 《泻疫新论》卷下 71 方名

避瘟丹

72 组成

乳香、苍术、细辛、甘松、云香。

73 功效

避瘟及一切秽恶邪气。

74 避瘟丹的用法用量

每用1丸焚之,良久,又焚1丸,略有香气即妙。

75 制备方法

枣肉或糊为丸,如豆大。

古籍中的避瘟丹 《松峰说疫》:[卷之五·诸方]避瘟方

两)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日空心,温水下五丸。避瘟丹烧之能避一切秽恶邪气。苍术乳香甘松细辛芸香降真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五瘟疫门]药方

,令病患嚼吃,汤水任下。此三字鬼之祖名也。宣圣避瘟丹(孔平仲云∶邪气氤氲,未尝不流行而为病。故轸念

《松峰说疫》:[卷之五·诸方]除瘟方

,和匀。每服一钱,用无根水调服,汗出即愈。灵宝避瘟丹苍术(一斤)降香(四两)雄黄(二两)硫黄(一两

《文堂集验方》:[卷一]泄泻

儿半丸。)外用靛青涂肿处。燥即再润之。亦效。〔避瘟丹〕苍术。(一斤)降香。(锉末八两)雄黄朱砂。大

《松峰说疫》:[卷之二·论治瘟疫统治八法]符咒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