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意思是什么?【古籍】是什么意思?
古籍的意思是什么?古籍是什么意思?
古籍的意思是:古籍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古籍」在《汉语大词典》第3435页 第3卷 29★「古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64页★「古籍」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古籍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的拼音gǔ jí
古籍是什么意思
古籍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在《汉语大词典》第3435页 第3卷 29 ★「古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64页 ★「古籍」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 古籍gǔ jí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览古籍,信伊人。」 ▶ 唐·杨衡《游陆先生故巖居》诗:「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 ▶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当然我们不能说东郭牙是语言学专家,但是这些语音学常识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籍中,也算是难能可贵的。」
古籍的英语单词1ancient works2ancient books
用古籍造句
1本文广泛搜集语例,对该书中的九个称谓词语加以考释,同时修正了大型辞书和古籍校注中与此相关的失误。2从浩瀚的古籍中搜集有关地层情况的记载;有如沙里淘金;但为了给祖国地质科学提供资料;付出这辛勤的劳动是必要的。3但各种繁体字版古籍中也有少许字用的是比今天的规范简体字笔画更简的字。4该文从古籍收藏环境、虫防蛀、籍修复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古往今来古籍保护的方法。5历代古籍中透析出的锡伯族族源、族称6他从古籍书店买来一本《诗经选译》高兴得如获至宝;爱不释手。7他对古籍的诠释所建构出来的文本意义,成为他写作史传类文章的基础。8文摘:世界上有18家图书馆收藏着中国散佚的266部中医古籍,其中的206部是日本内阁文库的藏书。9携运文物出境时,必须向海关申报、关凭“文物古籍外销统一发货票”和文物管理部门盖的鉴定标识查验放行。10要在浩瀚的古籍里搜集有用的材料;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不然;就会如堕烟海;茫无头绪。11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帮助编辑和出版中文古籍图书可以比以前更加容易。12用简体字写作时,如果要引用繁体字版古籍中的文句,则应把其中有简体字的繁体字简化。13摘要从刘向校书与古籍流传之间关系来看,应以“类”的观念对待刘向校书前的诸子文献。14这位老学者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古籍,如今已经是博大精深了。15中国古籍辨伪16中国古籍辑佚17中国古籍形制18专书成语研究对古籍的今注今译有着纠谬补缺的作用。>
首选 中华书局
在传统学术和古籍整理方面,中华书局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已故著名专家学者如陈乃乾、徐调孚、宋云彬、杨伯峻、马宗霍、金灿然、赵守俨等,在中华书局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现有工作人员中,高级职称占27%,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人,绝大多数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学术研究上均卓有建树。中华书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编辑出版人才和高质量的出版物享誉海内外,是最能代表中国古籍、学术著作出版水准的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5月,中华书局实行公私合营,总公司迁至北京,同时在上海留有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1958年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同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承担着国家级古籍整理的基本项目。历经20年时间,组织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被公认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相继编辑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文》、《全唐诗》、《全宋词》、《古本小说丛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资治通鉴》、《文苑英华》、《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册府元龟》、《清实录》、《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大藏经》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经典文献。陆续推出的重点丛书如“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史学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新编诸子集成”、“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道教典籍选刊”、“理学丛书”、“学术笔记丛刊”、“古逸丛书三编”、“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梁启超、王国维、顾颉刚、陈垣、王力、钱钟书等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学术集刊、文史类期刊《文史》、《文学遗产》、《书品》等,在学术界、读书界、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华书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左传译文》、《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庄子今注今译》、白话《资治通鉴》、白话《续资治通鉴》、《通鉴故事百篇》、《新编千家诗》、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简体横排增订本《全唐诗》、《全宋词》,以及1981年创刊的《文史知识》、1998年复刊《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等,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一份力。
绝对权威
我也买好多 中华书局的 书
当然今年跟风出的 通俗类的书 也不少 像 于丹什么的也不错
摘要汉语言文字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是最富于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从公元前三世纪,汉语言文字传入越南开始,有很长一段时间,汉字是作为越南的主要交际工具。在汉语言文字传播的过程中,越南吸收借鉴汉字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同时,汉语言文字传递了两国的文化资讯,为中越在物质、制度和文化上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字 中越 文化 交流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汉文化输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越南作为中国的邻居,两国的语言,同属于单音语系。根据语言家所说,在越南词汇中半数以上是中国语或源于中国语言的词。其中政治术语基本都来源于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大量的传入越南,对其文化、文字、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许多影响。长期以来,越南文化吸收和储存汉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自身文化特点。而中国在输出的同时,也领略了许多越南文化独特的魅力。作为中越文化交流的桥梁,汉语言文字的影响渊源流长。 1 汉语言文字传入越南的情况 在越南立国之前,越南和中国就已经开始交往。汉语言传入越南,依据文献记载,古代西蜀的语言是最早的和影响比较大的。其次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到一世纪,伴随着秦汉时期的人民迁居越南时,将汉语言带到越南,至今越南还储存著古代遗留下来的语言。在差不多同时代,汉文字也传入越南。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的文字也统一了。中国北方人赵佗,依靠秦人和九真的力量击败安阳王,派了两名使者管辖当时被称为交趾的越南。并且“以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随着人民的迁移和政治上的需要,越南人也逐渐习得汉文字。 2 各个时期汉语言文传播的情况 21北属时期 公元前207,秦亡。南海蔚赵佗“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建南越国,都番禺”。从此时到939年正式建国之时,越南史称“北属时期”。秦汉之际,是汉语言文字传入的初期。赵佗在位期间积极鼓励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使其在越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交州外域记》曰:“秦余徙民,染同夷化;月南旧风,变易俱尽”,正是最好的解释。公元1年,汉朝在南越设立交趾部,下辖九郡,汉中人锡光任交趾太守,公元29年,南阳人又任任延九真太守。他们积极传播汉语言文字,建立学校,以礼仪教育人民。南越史籍《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属西汉纪》亦云:“岭南文风始二守焉”。“二守”上承赵佗,下启土燮,土燮是苍梧广信人,三国年间任交趾太守,当时许多名士如程秉、刘熙、薛综等人来到交趾避难,他们和土燮在汉语言文字传播上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土燮,被越南史学家称为“土王”和“南交学祖”。 汉语言文字随着战争、名士交流和居民迁移等多种方式不断传入越南,从而形成了一个 ,另一个 则是隋唐时期。此时,越南被称为“安南”。隋唐在安南推行文教制度,如公元845年明确规定,安南每年可选送进士和明经入仕中央,并在安南开办学校,发展文化教育。这些都对汉语言文字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越语系统地、全面地吸收了汉语词汇,直到现在,越南语中存在许多唐代进入的汉语借词。 22 自由时期 唐末,藩镇割据,唐室衰微。公元968年,丁部领锄平十二使君,统一安南。越南封建国家正式建立,称为“自主时期”。建国以后,越音汉字或汉字越音开始出现,越南人将汉语言文字本土化,淡化其外来性,促进了汉语言文字的普及。同时,越南统治者为巩固封建政权,主动学习汉语言文字,从而学习汉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越南儒士更是将学习四书五经作为修身之徳,汉字至今被越南人称为“儒字”。明朝驻交趾总兵张辅曾先后三次遣送交趾的优秀人才一万六千多人到南京,明成祖派官员教他们读书和研究中国经史。 公元1070年,文庙的建立标志著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在越南的一个顶峰。文庙以儒家思想为主,尊孔子,推崇汉学。公元十三世纪,一种借助汉字创造的越南语读音的“喃字”产生。由于统治者推崇汉语言文字,“喃字”并未得到普及。当时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都以习得汉语言文字为荣。有几个朝代更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官方语言,用其编撰史书,创作文学作品。1839年道光十九年,越南国王阮福皎奏请清道光帝赐予《康熙字典》,以便越南人民学习汉语言文字。越南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一直持续到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为止。 23 殖民时期至今 公元17世纪,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西方传教士制定出根据越南话的发音按拉丁字母设计的“国语字”。越南人开始普及这种语言文字。法国殖民者为巩固其统治,禁止越南人学习汉语,自此汉语言文字在越南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千年以来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越南语中有许多汉语词语,这些并未换掉,而是换了一种新的书写方式。即以国语字书写汉语借词,从而继续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同时,随着越南社会的发展,在引进新的词汇时,仍以汉语言文字为主。同时,许多汉文著作传入越南,特别是越南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爆发之后,不仅有维新思想著作,还有中国古典诗文、散文、戏剧作品和武侠小说等被译为国语字文字。借助于上述中国著作,汉语言文字继续传播到越南。到了20世纪,越南人开始认识到汉语言文字是研究越南史学的关键,它在越南人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越南开始着手恢复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 3 汉语言文字是汉文化的最基本的细胞,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至今越语中保留大量的汉语词汇,这是中越两国人民合作的产物。同时它也承载了中越两国文化资讯,它就像是一座桥梁,联结著两国的文化,对中越两国在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31 汉语言文字与中越物质文化交流 中越自古为邻邦,两国在物质文化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古文观止》中记载到“交趾之南有越裳过。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九而献白雉。”可见很早之前,越南的物产已经进入中国,其后两国物质文化交流更是丰富多彩,汉语言文字的文字材料,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字在越南具有崇高的地位,为了学习它,统治者数次向中国求书,如李朝皇帝李仁宗曾遣使,向北宋“乞市书籍”,宋朝统治者决定除了卜噬、禁书、兵书、阴阳、历算、敕令等书外,“余书许买”。同时,越南则以其特产换取书籍,如1457年,越南国王黎浚的陪臣黎文老曾泰表:“诗书所以淑人心……本国自古以来,每资中国书籍……今乞循习,以带来土特产味香等物,易其所无,回国资用。”除此之外,中国也赐书给越南。赐书始于景德二年,据考证之后宋朝向越南赐书络绎不绝。明清时期,种类开始增多。明代以儒书为主,清则均为御定小学类书籍。求书或赐书前,越南人民已经了解了汉语言文字,而之后更是深入地学习了汉语言文字。在这个过程中也为中越双方留下了许多物质文化遗产。 32 汉语言文字与中越制度文化交流 越南作为汉文化圈的一个部分,在制度文化上难免不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由于汉语言文字传播的作用以及其在越南独特的地位,越南在学习它的同时也充分地运用它。越南仿效中国建立典章制度,考试内容同中国一样用八股以及诗、赋和财务策。同时开办学校,教学内容,即以儒家经典著作和中国王朝历史。除此之外,483年定制《洪德法典》,它是参照《大明律》,按儒家的伦理思想为主制定的法律条文,从而确定家庭、村舍和整个社会的等级尊卑关系。越南接受了许多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又在汉语言文字传播的同时反馈到中国,即深受中国典章制度影响的本土汉喃典籍。他们代表着越南文化流回到中国。这些汉喃典籍使我们了解到越南的制度文化特色,如《越南史要》卷三中记载了黎中兴而至西山,涉及历代管制、兵制、课税,对李太祖至莫朝的功臣、名儒、史家、名医等做的简述。33 汉语言文字与中越精神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的最高层次是精神文化交流。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看到,在汉语言文字传播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带给两国在精神文化方面交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直到现在,在越南人的婚礼上都有大大的双“喜”字;过春节时,在门上要倒贴“福”字;祝寿时,也要用“寿”字。在越南还有一些年岁很高且具有汉字书法基本功的老人,逢年过节,他们都忙于写春联、喜丧事、建房、求子题名等,他们被称为“儒学老人”。同时,由于历朝越南皇帝在遣使向越南朝贡时,也会要求赐予佛经。已经习得汉语言文字的越南人对佛经的理解也就和中国人相去不远,佛教经典的传入深刻影响了越南的宗教信仰,至今许多越南家庭的神桌上或寺庙里都有写着汉文字的佛经。 在汉语言文字传播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已经熟练的掌握它们,因此,从李朝到陈朝末期,就有人用汉字写书、写诗。如陈朝末期进士陈睿宗的《奉赓冰壶相公寄赠杜中高韵》: 城中几度斗炎凉,漫送悠悠岁月长。散质岂堪便世用,娇心羞把妒时妆。 寒松晚菊渊明径,独树孤村子美堂。贤相倘怜门下士,肯容群作白头郎。 这首诗描写了陈朝末期的官场及其政治的腐朽,以及作者的郁郁不得志。又如元言禅派的第九代祖的杨空路的《言怀》: 择得龙蛇地可居,野情终日乐无余 。 有时直上孤峰顶,长啸一声寒太虚 。 禅诗中,我们看到中国六朝、隋唐的禅学对越佛教的影响。同时也表现了李朝禅学自己开朗的独特性质。 这些作品都是用汉语言文字写的,在写的过程中难免不受中国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例如:李朝太祖李公蕅写的《迁都沼》,“表现了越南汉语言文学作品如同中国古典文学的“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又因这些汉语诗是越南人所写,因此在传入中国时,其内容和风格也带着越南人的思想和特色。总之,汉语言文字是中国精神文化资讯的载体,在传播的过程中,所承载的文化资讯就有可能被运用或启用,为中越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4 结语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21世纪初近两千年间,汉语言文字在不断传入越南的过程,同时也承担了中越文化交流的使者。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越南人学习汉语言文字。它不仅是中越文化合作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越南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汉语言文字不但已经成为越南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文化也成为越南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它也为中国了解越南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参考文献 [1] 沈立新中外文化交流史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张秀民中越关系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2 [3] 陈修和中越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4] 陈玉龙等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陈重金越南通史戴可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 黄国安,杨万秀等中越关系史简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7] 刘玉珺越南汉喃字古籍的文献学研究中华书局,2007 [8] 陶维英越南古代史科学出版社,1959 [9]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71 [10] 范巨集贵,刘志强越南语言文化探究民族出版社,2008
教育部推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必读书100本
一、语言学类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0《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11《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三、中国古典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4《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5《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6《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7《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8《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9《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0《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4《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5《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8《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9《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2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3《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4《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6《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7《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8《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9《长生殿》洪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0《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1《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三、中国古典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4《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5《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6《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7《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8《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9《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0《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4《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5《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8《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9《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2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3《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4《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6《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7《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8《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9《长生殿》洪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0《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1《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张之洞等《书目答问补正》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文献学论著辑要》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简编》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
钱基博《版本通义》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古籍版本学500问》
程千帆等《校雠广义》(版本编、目录编、校勘编、典藏编)
陈垣《校勘学释例》
陈正宏等《古籍印本鉴定概说》
王力《古代汉语》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方一新《训诂学概论》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孙钦善等《中国古文献学文选》
推荐以下11本参考书:
1、训诂简论 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7月初版。
2、训诂学要略 周大璞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初版。
3、训诂学 洪诚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初版。
4、训诂学概论 齐佩瑢著。中华书局1984年5月初版。
5、训诂学简论 张永言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年 月初版。
6、训诂学 郭在贻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初版。
7、训诂学原理 王宁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8、训诂学纲要 赵振铎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初版。
9、训诂学导论 许威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
10、训诂学新论 刘又辛著。巴蜀书社1989年11月初版。
11、训诂方法论 陆宗达、王宁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有!英国对汉学的研究比法国、德国和俄国都要晚。在18世纪的英国,除了威廉·琼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1746—1794)这个大汉学家,似乎还找不到第二个人。琼斯爵士大概在他21岁的时候便已经开始接触汉语,阅读了柏应理和殷铎泽等人译的拉丁文版的《大学》、《中庸》、《论语》。从此,他对儒家学说和孔子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读完《大学》后,还写了一篇议论教育的文章,流传至今的只有文章的大纲。琼斯通过阅读这些儒家经典,加强了自身道德教育的信念,开拓了思想的领域。同时,《大学》中引用的《诗经》中的若干诗篇也使他初次接触到了中国的古典诗歌。琼斯曾经将《卫风·淇奥》中的一节分别用直译和意译的方式译成拉丁文,与其通信的波兰梵文学者瑞微兹基(Rivicski)看到他的译文后,十分赞赏,称其十分高雅和不同寻常。大约在1785年和1788年之间,琼斯担任亚洲学会的会长,发表了一篇关于《诗经》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选有琼斯根据《大学》翻译的三节《诗经》中的诗,它们分别是:《淇奥》、《桃夭》和《节南山》。翻译时他参考了柏应理的拉丁文译本。他的译文比之前的珀西的译本准确多了。
法国汉学家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在1736年和1738年曾分别由布鲁克斯(R Brookes)和凯夫(E Cave)译成英文,英语读者由此最早接触到了其中收录的《诗经》和《书经》。“1829年,英国汉学家戴维斯(J F Davis)在其专著《汉文诗解》里以《诗经》和先秦至六朝民歌为例论述中国诗歌格律,开创了《诗经》原文英译的先河。”
第一部英译本的《论语》的翻译者是顾利(David Collie),“他曾担任过马六甲的英华书院的汉语教授,英华书院印行过他的四书译本,书题为《通常被称之为四书的中国经典著作集》(1928)。”
四书 The Four Books:
《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Mencius
五经 The Five Classics:
《诗》The Book of Songs
《书》The Book of History
《易》The Book of Changes(或:I-ching 易经的音译)
《礼》The Book of Rites
《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本文2023-08-06 22:47: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