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习中医,有没有什么书籍可以帮助我自学一下。推荐几本。
中医书籍
中医学生说说我学自学中医的经历。最初大一的时候中医基础理论完全不能满足我,我就开始看内经。素问八十一篇我只看到50多篇就看不下去了,啃夜啃不动,然后开始看难经,强逼着自己去看。最后把八十一难看完以后发现自己根本什么都没学会,因为看不懂还强逼着自己去看的结果就是这样,最后看不懂不说还浪费了时间。于是我开始思考,中医历史那么悠久古书那么多,我到底改该看哪些,把哪些作为专攻道路?
回答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均出自图中中医书籍右下角处,如果需要这些中医书籍的话可以看看
自学中医可以先看这些书籍,如《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之类,而且这些书我也翻过,很多观点有些偏颇,不是很推荐。
有些书又太深,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四圣心源》之类,全是文言,很多内容还很难从字面意思理解,
先看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是很多中医大家对于他们学习历程的总结,每个人的建议都不尽相同,接下来看看印会河教授主编的五版《中医基础理论》,算是能对中医有个整体的框架。之后看一看《临证脉学十六讲》,《医方集解》《万病回春》《临证指南》《兰室秘藏》《频湖脉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舌诊类图谱,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个系统了解。
再接下来就可以大致涉猎一下经典了,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之类,但是,直接看还是会很难,建议结合网络上的名家课程一起看,
最后就是临床学科了,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等等等。同样,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样很好。这个阶段可以看的书太多了,随便举几个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脾胃论》,同时还有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验方荟萃之类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赵绍琴临证400法》之类的,这要是想写全了,写几百本出来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显然比较困难了。所以这个阶段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的涉猎吧。
现在艾灸、推拿、拔罐多少都会一些,也颇治好了家人不少小病,但感觉明显遇到了瓶颈,就是严重缺乏实践的机会,没有经验累积而对脉诊和辩证缺乏信心。更糟糕的是,身边一个能交流的人都没有;中医爱好群里不是骗子就是伸手党,参加了几个觉得索然无味;亲戚中唯一精通针灸的长辈却是学“腕踝针”(西医针法)的,中医理论基础连半吊子都没有。真是寂寞难受。
后面又陆续的看了这些中医书籍,感觉挺不错的,推荐你可以看看
这些中医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处,其内这些中医书籍都在里面
中医书籍目录: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天柱 5 经穴名·天柱 51 出处 52 穴名解 53 所属部位 54 天柱穴的定位 55 天柱穴的取法 56 天柱穴穴位解剖 561 层次解剖 562 穴区神经、血管 57 天柱穴的功效与作用 58 天柱穴主治病症 59 刺灸法 591 刺法 592 灸法 510 天柱穴的配伍 511 特效 512 文献摘要 513 天柱穴研究进展 5131 升高肌电幅度 5132 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病 6 经外奇穴名·天柱 7 推拿穴位名·天柱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柱 1 拼音
tiān zhù
2 英文参考Tiānzhù BL10 [中国针灸学词典]
tiānz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天柱:1人体部位名;2经穴名;3经外奇穴名;4推拿穴位名。
4 人体部位名·天柱天柱为人体部位名,指鼻梁[1]。鼻柱骨之别名[2]。即鼻中膈。
鼻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隆起于面部中央。上端连于额部,名为頞,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面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鼻准两旁圆形隆起部分,名为鼻翼。鼻之下部有两孔,名为鼻孔。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为肺之窍。《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鼻病多与肺脏有关,或与脾胆等脏有关。《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病多与肺脏有关,也与脾、胆等脏器有涉。经脉中,手阳明经,“上挟鼻孔”;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3][4]
5 经穴名·天柱穴位 天柱 汉语拼音 Tianzhu 罗马拼音 Tienchu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Pillar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10 日本 10 法
国 莫兰特氏 V10 富耶氏 德国 B10 英国 B10 美国 BI10
天柱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1]。属足太阳膀胱经[1]。天即天空,柱即支柱,古称颈椎为“天柱骨”,此穴在其旁,故名天柱[1]。天柱穴主治头目,颈项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目视不明,视物不明,迎风流泪,咽肿,癫狂,惊痫,颈项强痛,角弓反张,咽喉肿痛,目赤痛,小儿惊癫,现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疗枕大神经痛,咽喉炎,癔病,神经衰弱,后头痛,失眠,慢性鼻炎,鼻出血,颈椎病,腰扭伤,感冒等。
51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
52 穴名解天即天空,柱即支柱,古称颈椎为“天柱骨”,此穴在其旁,故名天柱[1]。
天指头部,柱指颈项。意为穴处乃头部之支柱。盖人之头位高而有天象,颈项似柱,以楹柱于头。此穴在项后大筋外廉(斜方肌起始部),是处犹如擎天之柱,穴在柱骨上端,支持头颅,故名天柱。[5]
天柱穴因项肌隆起如柱而得名[6]。
53 所属部位项部[7]
54 天柱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天柱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8][2]。
天柱穴位于颈后区,横平第二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天柱穴的位置(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天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天柱穴在项部的位置
天柱穴在项部的位置
天柱穴的位置(肌肉)
天柱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55 天柱穴的取法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哑门(督脉)旁13寸,当顶后发际内斜方肌之外侧取穴。
天柱穴位于颈后区,横平第二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正坐或俯伏取之。[1]
正坐,头稍前倾,后发际上05寸,再旁开13寸的斜方肌外侧凹陷中取穴[9]。
快速取穴:后发际正中旁开2横指处即是天柱穴[10]。
56 天柱穴穴位解剖天柱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有枕动、静脉干。分布著枕大神经干。皮肤厚而坚韧,由枕下神经皮支分布。皮下筋膜致密,富有脂肪,有纤维束连于皮肤与项筋膜,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该肌上部深面有枕动、静脉经过。头夹肌、头半棘肌由第二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头后大直肌则由枕下神经支配。在肌肉深层,寰椎侧块与第二颈椎横突之间有椎动脉经过,所以针刺不宜盲目过深。
56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头夹肌的内侧→头半棘肌[1]。
56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和枕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本干经过[11]。
布有枕大神经干和枕动、静脉干[2]。
57 天柱穴的功效与作用天柱穴具有清头明目,强筋骨的功效。
天柱穴有祛风解表,舒筋活络的作用[1]。
天柱穴有清头散风之功[5]。
58 天柱穴主治病症天柱穴主治头目,颈项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目视不明,视物不明,迎风流泪,咽肿,癫狂,惊痫,颈项强痛,角弓反张,咽喉肿痛,目赤痛,小儿惊癫,现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疗枕大神经痛,咽喉炎,癔病,神经衰弱,后头痛,失眠,慢性鼻炎,鼻出血,颈椎病,腰扭伤,感冒等。
天柱穴主治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11]。
天柱穴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目视不明,鼻塞;项强,肩背痛[9]。
天柱穴主治头目、颈项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视物不明、迎风流泪、鼻塞、咽肿、癫狂、惊痫、颈项强痛、角弓反张、肩背痛等[1]。
天柱穴主治头痛,鼻塞,咽喉肿痛,项强,肩背痛。《金针梅花诗钞》天柱条:“天柱将颓眩晕生,头疼项强脊难伸。”擎天有柱,则诸症自除。凡病颈项痛痿,不能支持头脑者,谓为天柱骨折,绝症也。小儿有患之者,刺本穴或能得救。《针灸大成》云:“治头风、目眩、鼻塞、项强诸病”。
天柱穴主治头痛,项强,目赤痛,咽喉肿痛,鼻塞,肩背痛,小儿惊癫等[2]。
现代又多用天柱穴治疗枕大神经痛,咽喉炎,癔病,神经衰弱等[1]。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后头痛,癔病,神经衰弱,失眠;
2 五官科系统疾病:慢性鼻炎,鼻出血,咽喉炎;
3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扭伤;
4 其它:感冒等。
59 刺灸法 591 刺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9][11],局部有酸胀感[9],有时可扩散至后头部[9],也可向前扩散至眼部[9]。
一般直刺05~10寸[2][1],不宜向内上方深刺[1]。
直刺05~1寸[2]。
深层有延髓[9],不可向内上方深刺[11],以防造成延髓损伤。
592 灸法可灸[1][11][9]。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510 天柱穴的配伍天柱配列缺、后溪,有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头痛,项强。
天柱配合谷、太阳,有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天柱配大杼、风池,治项背痛[9]。
天柱配太冲、风池,治高血压[9]。
天柱配后溪、悬钟,治落枕[9]。
天柱配百会、风池、太阳、合谷,治头痛、颈项强痛[9]。
511 特效每天坚持按压天柱穴,每次连叩9下,对治疗头痛、视力模糊、头脑不清有显著疗效[10]。
512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针灸甲乙经》:眩、头痛重、目如脱、项似拔、狂见鬼、目上反、项直不可以顾、暴挛、足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癫疾互引,天柱主之。咽肿难言,天柱主之。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天柱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足不任身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头旋脑痛。
《针灸大成》:主项强不可回顾。
《针灸大成》:五脏气乱,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
《备急千金要方》:天柱,主不知香臭。
513 天柱穴研究进展 5131 升高肌电幅度针刺患侧天柱,可使肌电幅度升高,从针后5 min可持续至45 min[9]。
5132 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病对天柱进行腧穴注射治疗内分泌性突眼病,有效率为837%[9]。
6 经外奇穴名·天柱天柱为经外奇穴名[1]。出《针灸真髓》。位于后头部,入后发际2寸,直对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处[1]。左右计2穴[1]。主治口[1]。一般灸5~10壮,灸对侧[1]。
7 推拿穴位名·天柱中医·小肠六腑之一·小肠小肠为六腑之一。与心相为表里。小肠居腹中,上口在幽门处与胃相连,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相连。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它承接胃腐熟的饮食再行消化,有“受盛之腑”、“受盛之官”之称。《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主化物而分清别浊,精华部分由脾转输营养全身,糟粕归大肠,无用的水液渗入膀胱。《医学入门》:“小肠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传化,下达膀胱,泌别其清浊宣通。”小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手少阴心经络小肠。其背俞为小肠俞,募穴为关元,下合穴为下巨虚。耳穴名·小肠小肠(xiǎochángCO6 allintestine)为耳穴名。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标准定位耳穴·小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耳穴·小肠位于耳轮脚上方中部。主治病症耳穴·小肠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 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 。推拿穴位名·小肠小肠为推拿穴位名,常用推法以治腹泻。其位置各家所指不同。①位于小指尺侧缘一线(《幼科推拿秘书》),现用此处居多。②男位于食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女则在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针灸大成》卷十)。③位于中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小儿推拿广意》)。④位于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幼科铁镜》)。脊椎动物的肠·小肠小肠 allintestine脊椎动物的肠。由于在发生过程中,形态上出现了前部分和后部分的差异,而分别被称为小肠和大肠,但是,这本来是在人的肠上,按这两部位的粗细大小和肠壁的厚薄而命名的。软骨鱼类中另一部分鱼类,具有发达的螺旋瓣(spiralvalve)。而两栖类以上的脊椎动物,其端区分出十二指肠,而哺乳类的十二指肠以下,又依次分为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中有肝脏和胰脏输出管的开口。在小肠的肠壁上有肠腺分泌的肠液,藉著这
详见百科词条:小肠 [ 最后修订于2016/4/12 18:48:38 共259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6 22:55: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