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各种民间关于龙的传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3收藏

收集各种民间关于龙的传说,第1张

1、乌龙报恩

少华山下的龙潭堡,原先只有十来户人家。村里住着:一家姓刘的父女二人,靠做卖豆腐为生。女儿名珠凤,出落得俏模俊样。有一天珠凤去挑水,钩搭上挂上来一条小黑蛇。她把小黑蛇捉下来放到井台上,说:“怪可怜的,放了去吧!”

小黑蛇对她点了点头,一转身窜到井里去了。珠凤挑水刚进屋,听见背后有人叫她。转身一看,是个二十来岁的漂亮小伙。小伙拉住珠凤的手,在她手心里放了一粒滚圆滚圆的珠子。

说:“我是渭河龙君的五太子,刚才在龙潭中戏游,不小心撞在你的钩搭上挣脱不得,多谢大姐救命之恩。这是一颗龙珠,你把它放在水缸里,就不用天天挑水了。往后有啥为难事,大姐只管说一声吧。”

说完,顿时不见了影儿。珠凤追出门外,只见井口一团白雾,听得井水哗啦啦响了几声。她觉得像是在梦中一般,再看手里,分明是颗宝珠。进屋后,她将龙珠往水瓮里一丢,哗枣,水花翻溅,泛起满满一瓮清水,尝一口,比那井水还甜,珠凤知是宝物,对谁也没讲,连她亲大也瞒着。

2、百叶龙变身

很久很久以前,在浙江北部的苕溪岸边,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青年夫妇。妻子怀胎一年,生下一个怪胎,似人非人,似蛇非蛇。老族长知道后,大发雷霆,一口咬定这是不祥之物,逼着夫妻俩立即把婴儿卡死。

夫妻俩不忍心,就咬咬牙,叫男人掇起脚盆,将婴儿倒入门前的荷花池中。几天后,妻子下床,到荷花池中淘米,猛然看见她那儿子从荷花丛中游到石埠上,向娘讨奶吃。娘总是爱儿子的,于是抱起来喂了奶,就这样,她一天三次淘米,就喂儿子三次奶。

一天,两天,一直过了三百六十天,儿子渐渐长大,却现出龙的样子来。这消息又传到老族长的耳朵中,他知道怪胎非但没卡死,反而长大了,大为恼怒,于是想出一条毒计,要宰掉它。

一天中午,这个老头儿身边藏把砍柴刀,偷偷躲在池边树丛里。等到那个女人淘米时,果然看见有条小龙游上岸来向她讨奶吃。老头儿见状举刀就砍,小龙连忙跃人荷花池中。可是迟了,这一刀,把小龙的尾巴砍了下来,霎时间鲜血淋漓。

刚好池中停着一只美丽的大蝴蝶,那蝴蝶见小龙无故受害,没了尾巴,心里十分同情,就立即飞过去,用自己的身子接在它的尾巴上,于是变成了一条美丽的龙尾巴。

就在这时候,狂风大作,乌云翻滚,满池荷花的花瓣纷纷扬扬飞旋起来,那条龙一下子长到十几丈长,骤然从池中跃起来,身上插满了荷花花瓣,直向天空飞腾而去。

那老头儿见到这股气势,吓得昏过去,死了。小龙的娘一见儿子飞人云层,含着眼泪连唤三声小龙,但是小龙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

自此以后,苕溪两岸每逢干旱,小龙就会飞来降云播雨,使乡亲们获得丰收。长兴一带老百姓为了感谢它,就用彩布做荷花瓣龙鳞和蝴蝶龙尾,制成长兴著名的“百叶龙”,每年春节,人们都要舞龙,用来纪念和庆贺。

3、斩龙台

四川的都江郾也是很有名的。都江郾有一座伏龙观,观里敬祀着一位颇具神话色彩的真实人物枣李冰。相传秦时蜀地水患不息,一条孽龙兴风作浪为害一方,逼得老百姓不得不用牲牢甚至幼儿相祭。

蜀郡太守李冰和儿子二郎经过调查研究,制定了缜密的擒龙计划。当孽龙随风雨入庙攫取祭物的时候,李冰子二郎率众勇士突然出击,齐战孽龙。孽龙搏战不过,终被擒服,李冰将其以铁链系之,锁在伏龙观石柱下的深潭中。

蜀地遂无水患。

4、松花江的来历

以前松花江不叫松花江,是没有名字的,而且以前松树是可以开花的。江两岸生长着很多松树,每当春天开花的时候都把江水映衬的特别的美,江的附近有个小村庄,村里的人靠江吃江,生活过的十分富足。

可是有一天,一条黑色的恶龙闯进了这条江了,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动不动就发大水,附近的居民无法生存下去,逃的逃散的散家破人亡。在江上游有只小白龙,他很体恤人民的疾苦,于是和这条黑龙展开搏斗。

大战了七七四十九天后,双方都有点体力不支,由于江水已经被小黑龙混浊不堪一片恶臭,正好为黑龙提供了掩护。

而小白龙在黑色的江水中特别显眼,眼看着形式越来越不利,村里的居民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拼命的摘江两岸的松花撒向江里,直到松花把江水都铺满,使江变成了白色。

小白龙靠着松花的掩护终于打败了小黑龙,拯救了村子,可是,从此以后松树就再也没有开过花,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从此这条江也取名为松花江。

5、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

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一个身穿青袍的枯瘦僧人拿着一把扫帚,正在弓身扫地。这僧人年纪不少,稀稀疏疏的几根长须已”,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却是深藏不露的顶尖高手。因此,现在人们就把这样的人称为“扫地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扫地僧”式的人物,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四位。

李小文

人称“布鞋院士”,喜欢穿一双黑布鞋,瘦削的脸,稀稀拉拉的胡子,就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但是,李小文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遥感领域的泰山北斗级。

李小文院士

“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这个念起来有些拗口的成果,只能说我们与他隔得太远。

何家庆

安徽大学教授何家庆,全国劳动模范、扶贫状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等,这是他获得的荣誉。因为他在魔芋种植、产业化方面的贡献,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魔芋大王”。

但何家庆这个“大王”却一点也没有威风,自费考察大别山植物资源。中国现有的27个魔芋品种,他采集到的就有17种,并证明了魔芋的故乡在中国。他行程31600公里推广魔芋种植技术,培训了2万余人,使得很多人脱离了贫困。

何家庆

他将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别人身上,自己饿了吃过猪食,甚至还乞讨了两个月。他被毒蛇咬过,被飞鼠咬过,遇到过山洪暴发,掉下过悬崖,碰到过歹徒。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住他的脚步。

王晓琮

这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一名老师,不修边幅,衣着不讲究,常常被人误认为是“锅炉工”。他在食堂吃饭,不仅不剩饭,还要把盘子舔干净,他几乎将所有的钱都资助了学生。教学几十年,他却还只是个讲师,这样的老师,还像老师吗?王晓琮14岁考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评委。带领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建模比赛获奖一百余次,基本每次都能拿到一等奖。上课从来不带教材的他,是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

韦东奕

这是这两天才被人发现的大神级的人物,拿着一瓶没有商标的矿泉水,三个馒头,头发有些凌乱,穿着很朴素。记者以为他是学生,没想到他却是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研究员。

韦东奕是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获得者,2010年才进入北京大学读本科,但2018年就博士毕业了,2019年博士后出站,比一般人少了好几年。韦东奕被学生称为“韦神”,却是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

李小文、何家庆、王晓琮、韦东奕,他们确实像金庸笔下的“扫地僧”,但和扫地僧又不相同。扫地僧只是扫扫地,而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看到慕容博、萧远山**经书,并没有加以阻止。

但他们这四位却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并没有隐退,和他们相比,扫地僧其实在境界上差了一大截。“以天下苍生为念”,这是扫地僧推崇的理想,但他自己并没有去实现,只是在少林寺默默无闻地扫地。

李小文、何家庆、王晓琮、韦东奕他们有着和扫地僧一样的,毫不起眼的外表,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在各自的领域里践行着“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信条。他们付出的目的,就是要发展我们的科学,改善人们的生活,让所有人都吃得好,穿得好,生活得舒适。

墨子的著作是《墨子》。《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此书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

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已散失。如今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扩展资料

墨家著作在六朝以后逐渐流失,明正统十年(1445年),张宇初奉敕,将《墨子》刻入《道藏》。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这些篇幅是因为被道家著作《道藏》所收录,才得以留传下来。汪中将墨子书分为内外二篇,著有《墨子表征》一卷。现存《墨子》53篇,记载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行。

自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七十一篇。

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六十篇,如今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上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十篇中,只有《诗正义》曾提到过《备卫》此篇目,其余无可考。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