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上被低估的三位刘姓文学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1收藏

文化史上被低估的三位刘姓文学家,第1张

文化史上被低估的三位刘姓文学家

——刘向、刘义庆、刘勰其人其事

刘向传经心事违

杜甫在一首诗里,写了这么两句:“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刘向,大家似乎并不陌生,他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但很少有人明白,刘向到底有什么样的经历,让饱经忧患,迭遭磨难但依然固执地守候着理想,痴情地翘盼着长安的杜甫,同病相怜般地发出如此深沉的浩叹?

刘向原本是要做一个政治家,但时代把他逼向了学术。

刘向十二岁开始涉足官场,一生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因敢于同弄权的外戚宦官相抗争,而被当权者视为眼中钉。虽然刘向屡遭挫折,仍不屈不挠,曾先后三次受害入狱,最终被废为庶民,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十余个春秋。

杜甫叹刘向命途多舛,实际上是叹自己。但他何尝不明白:世上的政客,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少了哪一个,历史不会因此而停滞不前,而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世上少了一个政客,多了一个文化艺术大家,这是民族之幸。杜甫浩叹的根源在于:那个时代,检验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不是艺术,而是功名!

跻身政坛落魄失意,屡遭顿挫,但转身走向了文坛,最终在文坛上留下了闪光的名字。对此,刘向是否庆幸自己的选择,无从考究。但他总校群书,开创了我国的目录学和校雠学;他著作等身,成为两汉文化史上惟一能与司马迁学术地位比肩的大学者,备受后代的敬仰确实不争的事实。

汉成帝时,刘向受诏校阅整理皇家堆积如山的先秦古籍。撰叙录全文汇编成《别录》20卷。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书目解题式图书总目,也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刘向还是西汉末期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用意深切,辞浅理畅,平易近人,在舒缓的叙述中流露了他匡救时弊的热情。

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诸人的仿骚作品,编成《楚辞》,屈原的名字和他的作品如今名扬四海,刘向厥功至伟。

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 战国策 》,“战国”之说由此而来,这不能不说是刘向对历史的巨大贡献。

一个人,即便能有刘向诸多成就中的一项,就应该青史不朽了。而刘向有如此成就,在学术史上的,堪称泰山昆仑,泰斗宗师,但,他的遭遇使尴尬的,妇孺皆知司马迁,甚至司马相如,有多少熟知刘向呢?为什么历史会低估了刘向?谁知道呢?

大隐隐于朝

刘义庆是个王爷。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为临川王。“王爷”这个称谓,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几乎是个贬义词。因为一提起王爷,大家首先想到这些词:斗鸡走狗,声色犬马,荒*无度,专横跋扈。所以,大多数“王爷”等同混蛋。

刘义庆这个王爷却相反,他才智过人,好学博闻。王爷有本事也麻烦:因为江山社稷是自己家的,搞不好哪一天那顶王冠会冷不丁砸在自己头上,正因为有这种可能,所以王爷们多事,就爱做这种梦。这种梦一旦被手下猜着,就会想着法迎合你,鼓动你,于是,王爷常常是帝王的眼中钉,所以,王爷的位子既显赫,但也充满凶险。

刘义庆这个王爷又相反,他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心境淡泊,与世无争。

他似乎也不是天生的“不求上进”,但他的伯父 刘裕 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所以他的便想着“超脱”,想着“闲逸”。

但因他在诸王中颇为出色,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且十分被看重。一路走来,平步青云。2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 宰相 ﹞,位极人臣。但他似乎受不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朴射一职。

任江州刺史之后,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这是一部志人小说集。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遗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继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就常常从中寻找素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的教科书”。

这部小说的地位究竟该怎么评价,前人似乎都有定论。但我想说的是,看看中国小说史的历程,看看它在中国短篇小说发展过程中草创体制的贡献,看看它三言两语勾画人物细腻传神的功力,就不能不令人叹服。

但《世说新语》在文学史上似乎不是热门。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倡扬文人最好的生活态度是“栖逸”或“隐逸”,但作为一个王爷,尤其是被帝王欣赏器重的王爷,如何避开权力中心,喧闹繁华?刘义庆走的几乎是“大隐隐于朝”的路,身在闹市,心在尘外。

幸无名利路相迷

刘勰以迥然不同的方式,让世人记住了他。

刘勰曾自述,在他七岁之时,梦见一片五彩祥云,犹如锦缎般美丽,便“攀而采之”。显然是说自己少有大志。但不幸的是,刘勰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在母亲的陪伴下,刘勰刻苦攻读,立志“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聘绩”。在贫苦中求学,与母亲相依为命,不幸的是母亲也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因积劳成疾去世了,刘勰为母亲守丧三年后,已逾时俗的婚龄,再加贫穷,无以娶妻,以至于终身未婚。永明八年(490年),齐武帝下诏,公卿以下,各举所知贤才,随才受职。这使处于苦闷中的刘勰看到了一线希望,于是他抱着被举荐的欲望,离开家乡,奔走于建康城内的亲友故旧之间。但茫茫人海,谁会举荐一个孤儿呢?

举目无亲的刘勰最中踏入了钟山名刹定林寺,投靠当时的大德高僧僧祐。刘勰认为定林寺是个可去的地方,退可以有一个读书吃饭的地方,还可以避役;进可以有机会见到政要,或许遇到伯乐。十余年寄居寺院,他只是在寺院作为帮工,助佑校经,另外做些杂役,寺院并没有使刘勰成为一名佛徒。因为刘勰自幼深受其儒家思想的影响,渴望功名,因此,虽然身居佛门,却心系仕宦,成名成家的思想使他不能安于现状。

据说,刘勰三十岁的时候,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手捧着红色的祭祀之器,跟着孔子往南走。身居佛家寺院的刘勰却梦见了孔夫子,可见其无出家之念,而只是想建功立业。

但是,一个寺院的“杂役”,一个卑微的草根,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即便学问再高深,名声再响亮,也没有谁伸手拉他一把,把他拉上熙熙攘攘的仕途。刘勰是清醒的,也是超脱的,没有仕途的羁绊,“幸无名利路相迷”,反倒使他静下心来,从事学术探讨。

古人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所谓“三不朽”,能居其一也就可以不朽了。于是,刘勰把目光放在了“立言”上面,决心写一部旷古绝今的“论文”之作。呕心沥血4个春秋,刘勰在定林寺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光辉夺目的一章――《文心雕龙》。意思是写文章必须用心,就像刻镂龙纹那样精雕细刻,最终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

《文心雕龙》在关于文学创作、文学史、文学批评的众多问题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提高,提出了相当系统而富于创新的意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次空前的总结,体大而虑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成为一部“论古今文体”的千古奇书。

书成之后,虽曾在文人间传开,但并未为时流所重,然而刘勰却深知其书的学术价值。于是决计取定于文坛领袖沈约。由于沈约贵盛,刘勰无由自达。于是便背上他的书扮作货郎,等候在沈约常来往的路上。当沈约车辆到来之时,他上前献书,沈约便命仆人取来试读。沈约被文章打动,认为此书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随时研读。

今天,想沈约这样的人太少,我们不怪今人,怪只怪,《文心雕龙》太高深。

刘邦耀:

姓名笔画数分别是:15 11 20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为:16 26 31 46 21

邦:孤独格,兄弟无缘,多才伶俐,英敏巧智,中年隆昌,晚年劳神,欠子之字。 (水)

耀:天生聪颖,清雅荣贵,多才贤能,中年成功隆昌,出国之格。 (火)

天格数16数理意义:(宅心仁厚卦)首领卦,财、寿、福三德兼俱,心地仁厚,名望服众,成就大业!男女合用。 (吉)

人格数26数理意义:(波澜重迭卦)叱咤风云,变怪奇异,苦难缠身,虽有侠情,杀身成仁。此卦出英雄、伟人、烈士,女性忌用。 (凶)

个性固执而心地善良,在外人缘好,别人之事能够尽力去帮忙,意志格相生时,必能坚忍而达成愿望,若为薪水阶级亦能平步青云,但财运或大运被克则减福,奋斗过程挫折亦较多。

地格数31数理意义:(和顺圆满卦)首领运,智、仁、勇兼具,幸运吉祥,意志坚固,千挫不挠,统掌众人,名利双收,富贵荣华,男女合用。 (吉)

总格数46数理意义:(载宝沉舟卦)变怪奇妙,如入宝山而空手回。凭极大侥幸成功者,亦春光一时,好景不长,女性用必陷孤寡。 (凶)

外格数21数理意义:(独立权威卦)首领运,受人尊敬,享尽富贵荣华。如万丈高楼,从地而起。女性用不利姻缘,如用需配合八字五行。 (大吉)

可以积极向外发展,在各阶层皆能与人融洽,并得到帮助与提拔,人际关系圆满。若人格阳金者例外。

六六一(土土木)三才数理暗示为:

虽获得成功发展,但因基础不稳而易生变化转移,易患腹部、肠胃、精神衰弱等疾病。(凶)

1、总论:事事难如愿,六亲又无助,有不平不满之怨叹,适于平凡的生意及平淡的生活,又有被人拖累受损之灵意,应慎防。天运五行属火时,运势平凡,可达小康程度。

2、性格:为人正直坦白,比较好面子,举止谦和有礼,严守社会秩序与公共道德,有手高眼低的倾向,容易放弃好机会而无法把握住,属于比较保守的个性。

3、意志:意志不够坚定,决断力也比较弱,做事较为好奇,思想容易变化。

4、事业:如为薪水阶级或从事稳定性小生意较适合,投机事业或发横财与您无缘,很难成大事。

5、家庭:不太和睦,有争吵之兆,子女难靠。女命者家庭较安定。

6、婚姻:男娶好胜固执之妻,婚后不甚圆满;女嫁有才干之夫,婚后大致圆满。

7、子女:子女虽聪明活泼,但与父母意见不和,任性又顽固。

8、社交:外表忠厚老实,易得他人之信任,有助人、成人之美德,但容易受人拖累,帮助者少。

9、精神:外表若无其事,内心操劳不安。常有不平不满之事。

10、财运:纵有财源亦不多,应多节俭才是良策。并须注意作保及借贷方面的拖累。

11、健康:易患精神衰弱、胃肠病、泌尿系统、妇人病等。

12、老运:平生劳碌,收获不多,内心孤独不安。天运属火时老运境遇佳。

人格与外格数理(六一)搭配,表示个人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事业等暗示信息:

能隐忍,不活泼,猜疑心强,若能修身涵养交际,得人和者,可得外财。 (吉)

此名得分:68分

更多信息:

人格数 26 暗示性格为:其表面温和,内心刚毅,外表厚道,能得相当成功,而享受家庭幸福,富有侠义同情心。无奈人生历程漂浮不定,身多病,磨难而不能平静。一方面可以有杰出之士,一方面可以有愚笨之辈。如果不配合其他格慎重剖析,则很难判断准确。

人格与地格数理表示的基础运:境遇不安定,屡次变化,漂浮不定,易患胃肠疾病(凶)。

人格与天格数理表示的成功运:大体上能平安顺利,若地格为5或6时,则性格不活泼,庸劣浅陋(半吉)。

地格数 31,如果是女性,则德行优良,助夫爱子。

人格或地格中有2、4、9、10、12、14、19、20、22、26、36等败财运诱导之数(凶险病弱,家族缘薄)。

人格或地格中有3、13、16、21、23、31、33、41等首领诱导之数(智仁勇德全备,能领导众人)。

姓氏来源:

姓氏: 刘 祖籍: 河南

祖宗: 刘累 郡望: 彭城郡 蒲编堂 青藜堂 忠孝堂

分类: 以邑为氏

历史名人

姓氏来源

我国的刘姓家族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是真正的炎黄子孙,刘姓人口众多,为我国第四大姓。刘氏姓源远古,据古籍记载一共有两支。第一支刘氏,根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上的记载,帝尧的后裔有刘累,世称刘氏。而《千家姓查源》上也记载,刘姓出自远古时期的帝王陶唐氏,他的后裔封于刘,后世子孙以封地为姓氏,称为刘氏。距今4000多年前的圣君唐尧,是喾帝的后代,乃是黄帝的子孙。第二支刘氏,根据《名贤世族言行类稿》上的记载,乃出自周朝。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所在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南,号称刘康公,他的后代就以刘为姓,称为刘氏。望族居于彭城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铜山县境内。

这里的"衍":通“演”,是推演的意思

关于“大衍之数”,从秦汉至今没有谁的推想能被超过一半的人认可。而在先秦以前,从来没有关于“大衍之数”的争论。

关于大衍之数的由来,易经没有解释。就像现在《高等数学》不解释1+1为什么等于2一样,在先秦以前,大衍之数就像我们现在理解1+1=2一样,认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没有必要专门解说,因为大衍(演)之数是易经的基础中的基础。在古代,各门各家对自己的研究都持保密态度,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特别是先秦以前,易经传承只在少数的家族之内流传,甚至有些派系的特别珍贵的内容仅限于口授,而不允许记录成文字。

经过秦朝的文化断层,到了汉代,以前研究易经的前人都早已作古,新人们才从一些残留的资料中重新研究周易,这个时候,人们反而对一些前人认为是常识而没有进行书面解释的内容无从理解。就像“大衍之数”的猜想,一直争论了2000年。

什么是大衍呢?有些先秦的古籍中是“大演”,辞典里关于“衍”是这么解释的:

“衍”

(7)通“演”。推演;演述

大衍之数五十。――《易·系辞上》

大衍,就是演天地之变。大衍之数,就是推演天地万事万物用的数。 那么,什么又是大衍之数又是什么数呢?我们可以进行一个逆推就明白了。

大衍之数,可以推演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在易经里,它到底推演出什么呢?能代表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的,无疑,就是易经中的卦象了。

六十四卦,代表了天地运行的过程,包罗万象,内含万事万物的各种规律和状态。而六十四卦是这么来的呢?这个问题就是易经中基础中的基础了,甚至连不懂易经的人也能说上个一二三来。六十四卦是由八卦演变而来,而八卦是由四象演化而来,四象又由两仪演化而来,两仪来自与太极。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我们的天地演化完了,那么演化天地的数也出来了。

太极,也称“太一”

两仪:阳一 阴二

四象:太阳一,少阴二,少阳三,太阴四

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由四象演八卦,是为伏羲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乾、坤、巽、兑、艮、震、离、坎如果说成:乾一、坤二、巽三、兑四、艮五、震六、离七、坎八,从术数上说不通的。)

这些就是大衍之数,推演出天地万物,它们的和正好是五十。 这是说周易的求卦方法,为什么其用四十有九呢?求卦是要问世间的事或物,世间的万事万物,与阴阳有关(两仪),与四象有关,与八卦有关。而太极是恒定不动的,太极是不变的,对事物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故去之不用。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它对我们现在的万事万物是没有影响的,因此求卦的时候不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