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排名前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乐器排名前十,第1张

中国传统十大民族乐器

1、古琴

古琴又被称为七弦琴,[bai]是一种有着三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在古代,人的文化修养是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弹琴为四大才能之首。中国传统说法的琴棋书画里的琴指的就是古琴,具有宽广的音域和深沉的音色,目前存世的古琴曲共有3360首,并由130多部琴谱,2003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埙

埙是一种可分为六孔、八孔、九孔、双八度和十孔的汉族特有闭口吹奏乐器,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7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曾经是利用陶土进行烧制,现今还有瓷、玉、骨、陶土等材质的,因其朴拙的音色而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琵琶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琵琶是一种由木或竹制成的拨弦类弦鸣乐器,通常由半梨形的音箱和四根琴弦共同组成,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从秦朝开始出现的中国古代十大乐器之一,而近现代开始分为浦东派、汪派、平湖派和无锡派。

4、古筝

古筝又被称为瑶筝、秦筝,是中国特有且较具代表性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十大古典乐器之一,通常由面板、琴弦、弦钉、调音盒、底板、穿弦孔等共同组成,最早为38弦筝,现在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一弦一音。

5、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大大小小不同的扁圆钟根据不同的音调进行排列,并利用木锤或棒进行敲打来发出不同的乐音,因其清脆明亮,悠扬动听的音色因此又有着歌钟的美称。

6、笛

弟子是目前在交响乐团、民族乐团、戏曲、民间音乐中有着广泛运用的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汉族代表性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在民族乐团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部分为竹制,通常还有玉笛、红木制和石笛。

7、二胡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称奚琴,宋代称嵇琴。二胡是一种起源于唐朝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主要由琴筒、琴杆、琴皮、琴弦、琴轴和琴弓等部件共同组成,而这种乐器不管是深沉悲戚还是挥洒流畅的乐曲均可表现得淋漓尽致。

8、箫

箫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利用竹子进行制作的吹奏乐器,可分为洞箫和琴箫两种,可单管也可竖吹,根据音孔的数量可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因其幽静典雅、圆润轻柔的音色,不管是独奏还是重奏均可。

9、扬琴

扬琴又被称为铜丝琴、扇面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传统乐器,与钢琴同宗的击弦乐器,具有宏大的音量和刚柔并济和丰富表现力的音色,不管是独奏、合奏、琴书、说唱还是戏曲伴奏均可。

10、箜篌

如果拿出箜篌和西方的竖琴相对比,可能大部分人区分不了两者的区别,外观上面非常的相似。而中国的传统乐器箜篌具有宽广的音域和柔美清澈表现力较强的音色,据相关考证箜篌已经流传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目前常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中使用,也有独奏和重奏。

我国著名古琴演奏家是指古琴演奏十分出色的人,演奏家,指拥有精湛的音乐演奏技术的音乐家。我国著名古琴演奏家有杨青、陈雷激、赵家珍、李一凡、叶名佩等。

1、杨青,著名古琴家、音乐教育家,1951年8月生人。现任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古琴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

2、陈雷激,1967年出生于上海音乐世家,9岁开始学习古琴,12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古琴专业,直至大学毕业。在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为开幕式文艺表演发出了拨动心灵的第一声,世界为之动容。

3、赵家珍,1962年8月日出生,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1980年,赵家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古琴专业,主要师承我国著名古琴演奏大师吴景略先生,并长期受到张子谦先生、龚一先生以及吴文光先生的精心指教。

4、李一凡中国青年古琴演奏家,斫琴家。自幼学习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情有独钟。师从于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5、叶名佩,祖籍浙江温州。古琴艺术苏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风堂琴社社长、苏州吴门琴社创始人之一,曾任吴门琴社副社长等。

以下是古琴演奏文化风韵的相关介绍: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以上资料参考——古琴

古琴斫琴师前十排名如下:

1、郑珉中,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男,汉族,字从易,晚号南郭琴叟。1923年生于北京,原籍福建,寄籍四川华阳。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补助。

2、陈长林,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福建省福州市人,电脑、古琴专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大容量存储学组组长。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3、吴钊,北京古琴研究会秘书长,1935年12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之家,古琴兼音乐史家。1953年从泛川派古琴大师查阜西学琴。1955年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兼从吴派古琴大师吴景略学琴。

4、龚一,一级演奏员。原籍启东,生于南京。我国著名的职业古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录有《平沙落雁》、《山水情》等CD唱片及《琴学进门》教学录像带。

5、李祥霆,中心音乐学院教授,满族,古琴演奏家,吉林辽源人,祖籍辽宁岫言冬经过二十余年的教学和社会实践,李祥霆已经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成为中国古琴界的代表人物,他在欧洲还成立了“欧洲琴社”。

6、赵家珍,中国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当代中心音乐学院教授。师承古琴大师吴景略先生,并得到张子谦、龚一、吴文光诸师的精心指教,曾被评为“世界一流演奏家”。

7、杨青,北京乐器学会副会长,著名音乐教育家、古琴演奏家、琵琶演奏家。现任中国音协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文化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8、李凤云,天津古琴会会长,古琴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2002年,李凤云和王建欣在北京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出,为古琴申报“世界口头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活动尽其所能。

9、曾成伟,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1958年4月18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国音协会员、中国琴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与制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蜀派琴家之一。

10、戴晓莲,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副教授,出生于上海,少年时期随叔外公、著名广陵派古琴家张子谦先生学习古琴,深得其旨。

1、鼓。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

2、埙。古代一种吹奏乐器。陶制,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者。大如鹅蛋或鸡蛋,顶部稍尖,底平,中空,有球形或椭圆形等多种。顶上有吹口,前面有三、四或五孔,后面有二孔,古今各异。

3、琴。古代,人的文化修养是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弹琴为四大才能之首。因为琴在古代泛指古琴,古琴有九德之说,君子之器,象征正德。

4、笛。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扩展资料:

1、中国古代乐器有“八音”,埙占“八音”之土,即用土制成。中国埙文化学会介绍,埙从原始狩猎工具发展成为吹奏乐器,学界认为它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其在战国时期就用于宫廷祭祀活动,秦汉之后成为宫廷雅乐乐器。

2、笛子,是一种吹管乐器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

参考资料:

:鼓

:琴

古琴的代表人物是陈长林。

陈长林(19327-)福建省福州市人,电脑、古琴专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大容量存储学组组长。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即到正在筹建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从事电脑研究工作。

1981年至1983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进行电脑研究,带过多名研究生,取得提高存储容量的发明专利两项。曾发表有多篇电脑及古琴方面的学术论文,利用编程软件开发出MIDI古琴,将古琴与电脑结合,为古琴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古琴十大传承人中排名第二。

古琴跟二胡的相似

在中国乐器中,古琴的声音是特别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二胡委婉缠绵,是那种回旋往复的缠绵,有点让人心痛;不如古筝响亮欢快,演奏效果立竿见影,却平和沉稳,有一种往心里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直截了然。

古琴是细腻含蓄的,指法不动声色地控制着轻缓急重。这样的声音决定了它不宜作合奏乐器,而适合独奏。能与古琴相和的,惟有箫了,箫的幽怨迷离和琴的古雅通脱糅成林下之风,超脱现实之境,说起来这也正是古琴为传统文人们所偏好的原因。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战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今天和人言及中国古典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时候,有人人为在近来的两三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已经在走向一种没落,不仅是各种乐器没有发展,就连作曲家也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才出现的,更不必说各种乐谱(更有甚者竟然说中国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乐谱)。

就钢琴一种乐器而言,早在BAROQUE时代,已经有一个发展的雏形,然后在经过古典,烂漫,现代,甚至后先代,其工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地步,其音色音调都已经相当完美精确了,而中国的古典乐器确实一直裹足不前的。

可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古典音乐一方面有工业的因素在里面,同时也和中国的传统思想在里面。首先,中国对于艺人是一种歧视态度;其次,传统的思想里是力求简约无为清净闲适的不象西方的力求严谨细致:关于中国的乐谱如广陵散乐府诗经宋词元曲比比结实,只不过现在所谓的乐谱部分已经失传,而只留下了文学部分了……等等,我并没有说中国没有乐谱,我和你一样是反对说中国没有乐谱这么一说的,我知道中国古代的记谱方法是用宫商角子羽这些文字来记谱的,包括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有谱的只不过,在儒教统治的古代,艺人一直处在三教九流的最底层,和妓女一般,只是比花子高一些,所以那些中国古典的个种艺术形式都只是以一种文学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万班皆下贫,惟有读书高)。所以才给那些只有半吊子的所谓汉学家看成是中国根本没有古典音乐。

对于,古典音乐,我的一个观点是中国的艺术是高于西方艺术的,他之所以不让西方的,或者只崇尚西方文化而对自己文化毫无研究的人们接受,是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包罗万象的文化艺术,他是被西方划分政治哲学艺术社科天文等等学科的综合体,例如一首古诗词他同样又是一种哲学观点的体现,又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古诗词的唱法据说已失传了)等等:同样古代的士人如果靠上功名,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他可能作为政治家同时有时文学家,军事家改革家(中国原先的文人都是博览群书的,其实就只一篇文章中原本就有很多方面的知识道理)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等等;如果官场失意的话他就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棋手甚至医生(历来的古代文人当中有很多都是擅长歧黄之术的)。

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见《骈拇》、《马蹄》等篇)。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的命题,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基于此,《庄子大宗师》所载子桑“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悲歌在古琴审美中就不但实现了对情的肯定,而且实现了对悲乐的肯定,《庄子让王》中提出的“鼓琴足以自娱”的命题,则强调了古琴音乐的娱乐作用、审美作用。

老、庄上述思想渗透在其后古琴美学思想的各个方面。《老子》“淡兮其无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限制了古琴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对古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庄子“得意而忘言”的思想被陶渊明等众琴人所继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古琴音乐审美中的重要特征;老、庄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为嵇康、陶渊明、李贽等多人继承,使古琴美学思想重视人和自然的联系,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庄子以自由为美、音乐可自由表达感情的思想又被嵇康、李贽等人发展,提倡音乐要成为人们抒发心声的艺术,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另外,老、庄明哲保身、退隐出世的思想也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老子》“淡兮其无味”、“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对古琴音乐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淡”出自《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文献显示,《老子》提出“淡”的范畴后,在汉代之前并未引起大的反响。魏晋之后,经学受创,玄学盛行,“淡”之审美受到重视,所以阮籍说“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提倡恬淡之乐,排斥美声、悲乐。至唐,“淡”开始被较多地用于形容琴乐风格,“清泠由本性,恬淡随人心”、“曲淡节稀声不多”、“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等琴诗表明恬淡之音已被唐人作为古乐、雅乐的标志而受到推崇,在古琴音乐审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周敦颐援道入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吸收、融合,提出“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的“淡和”说,从而使“淡和”成为儒、道两家尊崇的音乐审美观。“淡和”审美观既与道家恬淡的主张相符,又与儒家中和的主张相合,所以被众多琴人所接受。宋真德秀在《赠萧长夫序》中就竭力赞扬古琴“希微”、“寥寥”之风格,明严天池也说:“惟鼓琴,则宫商分而清和别,郁勃宣而德意通,欲为之平,躁为之释”(《琴川汇谱》)。徐上瀛则认为“琴之元音,本自淡也”,“琴声淡则益有味”,并说“淡”就是要“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溪山琴况》)。清汪�更将“淡和”发展到极端,认为“先王之乐,惟淡以和。淡,故欲心平;和,故躁心释”(《立雪斋琴谱》),将“淡”作为一个居于“和”之上的重要审美准则。他将“淡”的标准定为“节有度,守有序,无促韵,无繁声,无足以悦耳”,是以儒释道:“节有度,守有序”是儒家提倡的“中声”;“无促韵,无繁声”显然和儒家禁止“烦手*声”的思想一致;“无足以悦耳”则是对儒家崇尚“一倡三叹”之乐、排斥“堙心耳”之声思想的发挥,完全否定了古琴音乐的艺术性。较之“中和”、“平和”,“淡和”强调音乐要灭人欲,释躁心,更加排斥音乐的艺术性,排斥音乐对感情的表达,所以对古琴的自由发展有更大的消极作用。《老子》“淡兮其无味”的主张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淡和”审美观,既是以儒家思想改造道家思想的结果,也是道家思想本身局限所致。《老子》的目的就在于以无为否定有为,以“大音希声”否定有声之乐,所以它最终会由“淡兮其无味”发展至“淡和”,对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消极影响。

《老子》“大音希声”以有声之乐为参照,充分肯定了无声之乐的永恒之美,后被《庄子》纳入古琴理论,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齐物论》)。这一思想备受文人推崇,对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琴人无不将“希声”作为演奏的至境,以追求琴乐的含蓄之美。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从演奏美学角度对“希声”有详尽的描写,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如“静”况所说“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迟”况中所说“疏如寥廓,�若太古,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者,此希声之始作也;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因候制宜,调古声淡,渐入渊源,而心志悠悠不已者,此希声之引申也;复探其迟之趣,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流寒,而日不知哺(晡),夕不觉曙者,此希声之寓境也”。值得注意的是,徐上瀛此处对“希声”的解释是建立在有声之乐的基础上,和老、庄本意不同。徐氏之言代表了绝大多数琴论的观点,古典琴论中的“希声”之“希”多为稀疏之意,即指“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白居易《夜琴》)、“曲为节稀声不多”(白居易《五弦弹》)的有声之乐,而《老子》“大音希声”之“希”是“听之不闻名曰希”之意,指无声之乐。“大音希声”对古琴美学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人们以此追求“淡而会心”的含蓄之美,要求创造音乐的深远意境,追求音乐的弦外之韵味;其消极影响则表现在琴人以“希声”为准,排斥古琴演奏中的“烦手*声”、“靡曼烦响”,陈幼慈、祝凤喈等人都有类似琴论。

《庄子》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又提出“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虚而待物”(《人间世》)、“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化通”(《大宗师》),要求审美主体忘掉自身、忘掉功利,超越个人的生理感官、摆脱个人之机心,用心灵去感受、体验、想像,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合一的自由审美境界。这对古琴美学也有深刻影响,所以陶渊明提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声音本身,而在于声音之外,弹琴就是为了求得弦外之意趣。此后的琴论也都重视音、意之关系,以心手俱忘、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为其最终目标,并从创作、演奏、欣赏等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体现出对弦外之音、音外之意的追求。如《庄周梦蝶》和《坐忘》两曲的音乐创作表现了这种对物我两忘的追求,而成玉�、欧阳修、苏轼、庄臻凤等人的琴论则表现了琴人在演奏、欣赏中格外追求言外之意的表达,弦外之美的体验,认为演奏时意比声更重要、欣赏时心比耳更重要,心意既得,形骸俱忘,才是音乐至境。刘籍说“遇物发声,想像成曲,江山隐映,衔落月于弦中,松风飕�,贯清风于指下”(《琴议》);徐上瀛说“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溪山琴况》);祝凤喈说“迨乎精通奥妙,从欲适宜,非独心手相应,境至弦指相忘,声晖相化,缥缥缈缈,不啻登仙然也”(《与古斋琴谱》暨《补义》)。他们所描述的就正是这样的至境,所以颜元在《四存篇》里干脆将“心与手忘,手与弦忘”列为能琴的重要标准之一。

李贽继承、发展了庄子“法天贵真”、反对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以“童心”说为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对代表典型儒家美学思想的“琴者,禁也”命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此命题出自《焚书》卷五之《琴赋》,其美学意义有三:首先,“琴者,心也”视琴乐为抒发人们内心感情的艺术,突破了“琴者,禁也”思想的束缚。儒家视古琴为君子修身养性、治家理国的工具,倡导“平和”、“淡和”之审美观,从排斥音乐旋律、节奏的变化到否定音乐的娱乐功用,直至禁止音乐对感情的抒发,严重束缚了古琴艺术的发展。由于儒家音乐思想在传统音乐思想中的统治地位,这些思想始终成为古琴美学思想的主流,为封建文人所推崇,李贽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对此发出挑战的思想家,“琴者,心也”则是数千年孕育的非主流思想的惟一大胆表现。其次,李贽在论述“琴者,心也”命题时,突破了魏晋以来“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的传统思想,提出“同一心也,同一吟也”、“心同吟同,则自然亦同”,心殊则手殊,手殊则声殊,手虽不能吟,但“唯不能吟,故善听者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认为琴乐比人声更近自然,显示他对纯音乐丰富的表现力有深入的认识。孟子曾言“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尽管两人立论的出发点不同,但在承认音乐比语言等更能打动人心这一点上倒是一致的。再次,“琴者,心也”的提出是建立在“以自然之为美”的基础上,即表现以自然为美、最近自然为最美,是李贽“童心”说在古琴美学领域的体现。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焚书童心说》)。此童心即人生之初的自然之心,失却了童心,便非真人。由此出发,李贽格外强调人的自然情性,提出“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声,又非于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故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情性自然之谓也”(《焚书读律肤说》)。既然音乐是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所以就应该表现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束缚于人为的礼义,因为“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这种以自然为美、追求古琴自由表达人之各种感情的观点是对道家“法天贵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儒家礼教思想的突破。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它的提出使道家古琴美学思想进入更加合理的阶段。此命题认定音乐是一种自由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其根本价值是对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音乐既然自由表情,就不应对其进行限制,只以“平和”、“淡和”为美,排斥其他音乐,而应自由抒发“情之所激”,诉“发狂大叫,流涕痛哭”等不平之情。“琴者,心也”和儒家“琴者,禁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它是儒道两家音乐思想在古琴论坛上的一次剧烈碰撞,对于古琴音乐的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李贽的影响,古琴美学出现了“声以情为母”等命题。清人李渔也在《闲情偶寄》中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非他,胶漆男女而使之合一,联络情意而使之不分者也。”这些思想尽管在当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遭到封建卫道士的围攻,但它们对情感价值的强调、对于古琴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是有关古琴的资料,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额……如果还有需要……可以直接搜索度娘的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