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跳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环跳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环跳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环跳穴的定位 10 环跳穴的取法 11 环跳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环跳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环跳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环跳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环跳穴研究进展 181 治疗腰腿痛 182 治疗坐骨神经痛 183 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 184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85 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的影响 186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187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1β、IL1ra mRNA表达的影响 188 对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组织中乙酰胆堿酯酶的影响 189 对实验性坐骨神经根压迫模型大鼠脑组织中单胺递质的影响 1810 治疗带下病 1811 调整胃液分泌功能 1812 调整甲状腺功能 1813 抗炎作用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环跳 1 拼音

huán tiào

2 英文参考

Huántiào GB30 [中国针灸学词典]

huántià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3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3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环跳 汉语拼音 Huantiao 罗马拼音 Huantiao 美国英译名 Circular Jump 各

号 中国 GB30 日本 30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9 富耶氏 VB30 德国 G30 英国 G30 美国 GB30

环跳为经穴名(Huántiào GB30)[1]。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镮铫。别名枢中(《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髀厌(《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髀枢(《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张志聪注),膑骨(《针灸大全》),髋骨(《针方六集》),分中(《针方六集·神照集》),环谷(《针灸学》(南京))。属足少阳胆经[1]。环跳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2]。回阳九针穴之一[1]。环即环曲,跳即跳跃,此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环跳[1]。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

4 环跳穴的别名

镮铫(《备急千金要方》),枢中(《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髀厌(《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髀枢(《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张志聪注),膑骨(《针灸大全》),髋骨(《针方六集》),分中(《针方六集·神照集》),环谷(《针灸学》(南京))。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6 穴名解

环即环曲,跳即跳跃,此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环跳[1]。

环,弯曲,有圈之义。同锣,锣为手镯。跳,跃起。必须弯身环腿方可便于跳跃,指取穴时之 及其能治环而难跳之腿病而言。环,环腿难伸,不能跳跃,为腿病的必然之象。此为治腿病之要穴。且在取此穴时必须侧卧,屈上腿、伸下腿,穴处即出现凹陷,也与环跳之象相符。穴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之外1/3与内2/3交界处,股骨嵌接之处,侧卧取之,膝微屈,腿微抬,此穴乃现。每见人当跳跃时,必先蹲身屈其胯膝,穴当髀枢,人患腿部风痹则不能伸屈跳跃,针此疾去可使其人跳跃如常,因名环跳。治半身不遂、腰胯痛、偏风、脚气等症。[3]

7 特异性

环跳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2]。

8 所属部位

股关节[4]

9 环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环跳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肌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5]。

环跳穴位于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1]。

环跳穴位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侧卧屈股取穴[2]。

环跳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2]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肌肉)

环跳穴在股关节部的位置(骨骼)

10 环跳穴的取法

侧卧屈股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取穴。

环跳穴位于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1]。

侧卧屈股,呈单腿跳跃状(伸下腿,上腿屈髋、屈膝),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侧卧上腿弯曲,拇指横纹按在股骨大转头上,拇指指向脊柱,指尖所在凹陷处即是环跳穴[7]。

11 环跳穴穴位解剖

环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臀肌筋膜、臀大肌、坐骨神经、闭孔内肌(腱)与上下孖肌。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外侧支和臀上皮神经的双重分布。皮下筋膜发达,富有纤维和脂肪组织,臀部的后下部有肥厚而致密脂肪形成脂肪垫。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神经由骨盆出闭孔内肌上方的梨状肌下孔。该点的体表定位在骨客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向下则投影在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稍内侧。坐骨神经的内侧有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血管及 神经、血管等。神经下方的闭孔内肌腱及其上下方的上下肌均由骶丛的肌支支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坐骨神经→股方肌[1]。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下皮神经、髂腹下神经、臀上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干经过,并有臀下神经和臀下动脉分布[8]。

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其内侧为臀下动、静脉[2]。

12 环跳穴的功效与作用

环跳穴具有祛风化湿,强健腰膝的功效。

环跳穴有疏经通络、强腰益肾、驱风散寒的作用[1]。

环跳穴为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足太阳经分布于腰、臀及下肢的后面,足少阳经脉分布于髂部和下肢的外侧面。在经脉病候上,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筋和骨关系着人体的运动功能,且本穴居髋部,为下肢运动之枢纽,故环跳穴是治疗腰胯部和下肢疼痛、痿痹、不遂的主穴。[9]

环跳穴具有较强的通经活络、祛风散寒、宣痹止痛之功,另有强健腰膝筋骨之效[9]。

环跳穴系胆与膀胱经之会穴,是利腰腿、通经络的常用穴[3]。

13 环跳穴主治病证

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

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等[1]。

环跳穴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8]。

环跳穴主治经脉病: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胯腿痛。

现代又多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风疹、湿疹等[9]。

环跳穴主治腰腿痹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风疹,脚气;以及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疾患等[2]。

1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2其它: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2~3寸[6][8][2][1],局部有胀重感[6],或有触电感向下肢远端放散[6](沿股后或外侧、胭窝、腓侧、腓肠肌、足底、足趾传导[1]),有时针感至外生殖器[1]。

1针尖略向下方斜刺20~30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肢放散,以治疗坐骨神经及下肢疾患;

2针尖斜向外生殖器及少腹方向刺20~30寸,麻胀感可达外生殖器,治疗外生殖器及少腹疾患;

3针尖向髋关节直刺20~25寸,局部酸胀感,治疗髋关节疾患。

注意:环跳穴深部有坐骨神经主干,故针刺时不宜进行反复多次的大幅度提插补泻,以免造成神经损伤[6]。

14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图84)[2]。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环跳穴的配伍

环跳配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坐骨神经痛。

环跳配居髎、委中、悬钟,有祛风除温散寒的作用,主治风寒湿痹证。

环跳配风池、曲池,有祛风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遍身风疹。

环跳配承扶、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治坐骨神经痛[6]。

环跳配腰阳关、居髎、风市、阳陵泉、委中、悬钟,治下肢风寒湿痹证[6]。

环跳配风池、曲池、血海、三阴交、合谷、膈俞,治遍身风疹[6]。

16 特效

常用拇指指端用力揉按环跳穴,每次1~3分钟,可防治下肢痿痹、膝关节痛等下肢疾病[7]。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王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针灸甲乙经》: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瘛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冷风湿痹,风疹,偏风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转侧。

《针灸大成》:主冷风湿痹不仁,风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转侧伸缩。

《医宗金鉴》:主治腰、胯、股、膝中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冷风湿痹针何处,先取环跳次阳陵。

《玉龙歌》:环跳能治腿股风,居髎二穴认真攻,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

《杂病穴法歌》:脚连胁腋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烧针尾。

18 环跳穴研究进展 181 治疗腰腿痛

主穴取环跳。配穴取腰夹脊、腰俞、委中、足三里、阿是穴、承山、悬钟。常用穴每次必取,配穴随证而用。每次选4~6穴,常规消毒后针刺。环跳宜深刺,在其外下方1寸再进一针,针尖微斜向环跳,两针形成一夹角,捻转提插配合,使针感放射至腿足;其余腧穴的针感也要求能向远端放射。得气后留针30~60 min,剧痛时可适当延长。每隔5~10 min行针一次,平补平泻,针感迟钝者手法可稍重。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中间休息3d。共治疗24例,痊愈18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100%。[6]

针刺环跳穴,治疗腰痛100例,效果良好。

182 治疗坐骨神经痛

主穴取环跳、委中。疼痛向小腿外侧及外踝前放射者,配阳陵泉、悬钟;疼痛向下肢后侧放射者,配秩边、承山、昆仑;疼痛向足背或胫骨内侧放射者,配患侧髀关、足三里、解溪;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即由邻近组织结构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病等引起者,配双侧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针刺2~25寸,行提插泻法,以麻电感传至足趾部3次为度;委中直刺1~15寸,行提插泻法,致下肢抽动、麻电感传至足趾部3次为度,不留针;其余各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共治疗168例,治愈106例,显效27例,好转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35%。[6]

183 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

患者侧卧位,健侧下肢在下呈伸直位,患侧下肢在上呈屈髋屈膝位,臀部放平,并尽量放松患侧踝关节。医者位于其身后,屈曲右肘,以右肘尺骨鹰嘴抵住患侧环跳,施以揉运5 min,再逐渐加大揉运之力,至局部酸、胀、痛、麻感觉明显时,嘱患者主动活动踝关节,治疗时间为15~20 min,每日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50例,痊愈40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100%。[6]

184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主穴取腰突(经验穴),在患侧腰椎棘突旁15至3寸之间压痛点处。足少阳经部位疼痛者,配环跳、风市、悬钟、足三里、阳陵泉、丘墟;足太阳经部位疼痛者,配秩边、殷门、承山、委中、昆仑。腰突常规消毒后,用87 mm圆利针呈60°~75°角向脊柱外上方斜刺,深60~75 mm,当针下有韧带样阻力时即停止进针,施提插泻法约30 s,使局部有酸、胀、热感并向下肢远端放射,退针至皮下,再直刺留针;环跳采用齐刺法,用圆利针先直刺l针,并于左右两旁各1寸处斜刺2针,3针齐刺,刺入深度达坐骨神经干,使针感如触电样传至足跟或足趾部。秩边用圆利针直刺75~120 mm,使针感向下肢足跟部放射;其余配穴均用毫针以常规针刺手法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将电针治疗仪正负两极接于腰突、环跳(或秩边)上,每日1次,留针30 min,10次为一疗程。休息2d,继续下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共治疗58例,临床治愈35例,好转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6]

185 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的影响

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模型、假模型、电针、假电针5组,每组10只。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于造模前1日,造模次日,第4、7、9、15日,测定大鼠自由状态下损伤侧机械和热痛阈。第9日开始,电针组(2 Hz,起始1 mA,每10 min增加1 mA,共30 min)和假电针组(插针不通电)分别取“环跳”和“委中”进行干预,每日1次,共7d。第15日收集样品,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兴奋性氨基酸(EAAS)神经递质含量。结果:电针可显著使SN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下降(P<001);假电针也有显著效果(P<005),但与电针仍有差异(P<005)。模型组脊髓微透析液中EAAs显著增加(P<001);经电针或假电针干预后,透析液中谷氨酸( Glu)显著减少(P<001),电针引起的变化大于假电针(P<001)。模型组脊髓组织匀浆中Glu含量显著增多(P<001),电针可显著降低之(P<001),假电针也有类似作用(P<005)。脊髓组织匀浆中天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及电针、假电针干预后的结果与Glu类似。结论: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 SNI模型有显著镇痛作用,该作用与电针显著抑制脊髓背角EAAS神经递质的释放密切相关。[6]

186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将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炎症组、腧穴电针组、非腧穴电针组及对侧腧穴电针组。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制备关节炎模型。对腧穴、非腧穴及对侧腧穴电针组大鼠隔日针刺,腧穴为“环跳”、“阳陵泉”,非腧穴为两穴旁开5 mm处。观察背屈踝关节疼痛试验评分、足部肿胀程度,以及关节炎大鼠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GDNF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结果:炎症组大鼠注射足出现了明显的痛觉过敏和局部肿胀,同时外周局部组织GDNF表达增加。电针患侧、对侧腧穴可以显著缓解疼痛,加速炎症足肿胀的恢复,并显著降低炎症侧踝关节真皮层及皮下浅层组织GDNF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百分比;而非腧穴电针对照组没有显著疗效。结论:电针可以调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性痛病灶局部皮肤组织GDNF的表达,从而发挥消炎镇痛的作用。腧穴与非腧穴之间存在作用的差异。[6]

187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1β、IL1ra mRNA表达的影响

将完全弗氏佐剂50μL注入SD大鼠左后肢外踝关节皮下造成单侧佐剂性关节炎疼痛模型。电针“环跳”、“阳陵泉”( 参数为05~15 V,4~16 Hz,30 min),应用跖、背屈关节评分连续观察大鼠7d内痛反应曲线,应用苏木精伊红(HE)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病灶局部皮肤组织炎性病理反应,应用 RTPCR技术检测IL1β、IL1ra mRNA表达情况。结果:电针可明显减少炎症痛大鼠的疼痛评分,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炎性病理反应,并抑制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1β mRNA表达,促进IL1ra mRNA表达,使IL1ra/IL1β比值上升(P<0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炎症灶局部致炎细胞因子及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从根本上解除局部病灶免疫细胞的激活状态,达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调控作用,从外周途径缓解疼痛。[6]

188 对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组织中乙酰胆堿酯酶的影响

造模成功后第2日开始治疗,选取“环跳”、“委中”,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左手拇指或示指切按腧穴,右手将针直刺入穴内1~2 cm,行针至针下有沉紧感后,接电针治疗仪,负极接“委中”,正极接“环跳”,采用疏密波 ,强度以针刺部位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度,留针2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休息2d,开始下一疗程。结果:电针治疗3周后,电针治疗组AChE强阳性细胞数高于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 可增加坐骨神经损伤后AChE的表达。[6]

189 对实验性坐骨神经根压迫模型大鼠脑组织中单胺递质的影响

大鼠造模后第3日开始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in。取穴:双侧腰4、腰6“夹脊”,患侧“环跳”、“阳陵泉”。进针深度约1 cm,轻提插捻转后,针柄接电针治疗仪。给予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强度以大鼠腰肌及后肢轻度抖动为度。结果表明,针刺后7~14 d产生镇痛效应时,大鼠脑组织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增高,但后者与针刺干预无关,可能与造模有关。随着电针治疗后神经根损伤的修复、疼痛的减轻,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提示电针可以通过对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和良性调节作用,有效地参与镇痛及神经损伤的修复,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6]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810 治疗带下病

针刺环跳穴治疗白带,用强 手法,若行针时针感能达到足跟,则能提高治疗效果。

1811 调整胃液分泌功能

针刺环跳穴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使低者升高。

1812 调整甲状腺功能

有实验报道 用甲状腺粉或硫氧嘧啶分别造成小白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后,电针环跳穴,能调整甲状腺功能。

1813 抗炎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络中风 5 中经中风 6 中经络的辨证治疗 6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61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症状 612 证候分析 613 治法 614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62 肝阳暴亢 621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症状 622 证候分析 623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624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63 风痰阻络 631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症状 632 证候分析 633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634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64 痰热腑实 641 症状 642 证候分析 643 针灸治疗 65 气虚血瘀 651 症状 652 证候分析 653 方药治疗 654 针灸治疗 66 阴虚风动 661 症状 662 证候分析 663 针灸治疗 67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671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症状 672 证候分析 673 治法 674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68 中经络的针灸治疗 7 关于中风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中经络的穴位 2 治疗中经络的方剂 3 治疗中经络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中经络 1 拼音

zhòng jīng luò

2 英文参考

apoplexy involving both collateral and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poplexy involving the channels and their collateral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中经络为病证名[1]。见《寿世保元·中风》 。中风·中经络(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 and collateral[2])是指病在经络,以口眼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一般无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中风轻证[3]。分中络、中经[3]。其病在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但见口眼㖞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1]。与中脏腑相对而言,病情较轻[1]。

4 中络中风

中络中风(apoplexy involving collateral[2])是指邪在于络的中风最轻证[3]。《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病情较中络略重[4]。《医学正传·中风》:“或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謇涩者,此邪中于经也。”中经亦指风邪袭于经络而见瘾疹者[4]。《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5 中经中风

中经中风(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2])是指邪在于经,较中络略重的中风轻证[3]。

见《医门法律·中风门》。即“邪在于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4]。中风证情最轻者[4]。《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盖口眼㖞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

6 中经络的辨证治疗 6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61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症状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5]

612 证候分析

正气不足,气血衰弱,故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得以乘虚人中经络;痹阻气血,故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苔薄白,脉浮数。[5]

一般说,中络者,病邪较浅,主要症状为口眼㖞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若经络皆受邪者,病情较重,可出现半身不遂。[5]

613 治法

祛风、养血、通络。[5]

614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大秦艽汤[备注]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秦艽、当归、甘草、羌活、防风、白芷、熟地黄、茯苓、石膏、川芎、白芍药、独活、黄芩、生地黄、白术、细辛加减。方中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即取“血行风自灭”之意;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无内热者可去生石膏、黄芩,加白附子、全蝎祛风痰、通经络。若有风热表证者,可去羌活、防风、当归等辛温之品,加桑叶、菊花、薄荷以疏风清热。若呕逆痰盛、苔腻脉滑,可去地黄,加半夏、南星、橘红、茯苓以祛痰燥湿。若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加指迷茯苓丸[备注]指迷茯苓丸(《全生指迷方》):茯苓、枳壳、半夏、风化硝、生姜以通利经络。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5]

62 肝阳暴亢 621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症状

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6]

622 证候分析

由于情志所伤,或劳作过度,致使肝阳暴亢。气为血帅,肝阳暴亢,引动瘀血痰浊流窜瘀滞于经络之中,故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为肝阳上亢之象。口苦咽干、便秘尿黄及舌脉,亦为肝郁化火之象。[6]

623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6]

治法:平肝潜阳,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曲池、内关、极泉、外关、环跳、阳陵泉、太冲。

随证配穴:舌强语言不利者,加金津、玉液、廉泉。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督脉“入属于脑”,水沟属督脉,内关属手厥阴经络穴,可开窍醒神,为治疗中风的主穴之一。三阴交既可疏通经络,又可滋肝肾之不足,为标本兼治之穴,亦为治中风主穴之一。太冲平肝潜阳,清泻肝火。曲池、极泉、外关、环跳、阳陵泉疏通经络。

624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处方:天麻10克,生地、赭石、草决明、右决明、丹参各30克,玄参、赤芍、全蝎、僵蚕各10克,牛膝、菊花各20克,蜈蚣2条。

加减:头痛眩晕加蔓荆子;恶心呕吐加竹茹、赭石;便秘加大黄、番泻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镇肝熄风汤等。

63 风痰阻络

中风·风痰火亢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hyperactivity of windphlegmfire[2])是指风挟痰火,上犯脑神,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中风·风痰瘀阻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windphlegmstatic blood[2])是指风痰瘀阻经络,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歪,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中风·痰湿蒙神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phlegmdamp clouding orifices[2])是指痰湿上蒙心神,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神昏,痰鸣,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歪,舌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31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症状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6]

632 证候分析

痰浊瘀血流窜于经络之中,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痰浊瘀血内停,筋脉失于温煦濡养,故见肢体麻木或拘急。痰浊蒙闭清窍,则见头晕目眩。舌脉为痰湿内盛之象。[6]

633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治法:化痰通腑,通络熄风。

处方:半夏10克,橘红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胆星、菖蒲各15克,白术12克。

加减:痰涎壅盛加竹沥、天竺黄;眩晕加钩藤、菊花;舌红烦躁加鲜生地、沙参、麦冬。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涤痰汤等。

634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6]

治法:利湿化痰,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内关、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足三里、阴陵泉、丰隆。

随证配穴:胸满痞闷、不思饮食者,加中脘、内关。语言不利者,加金津、玉液。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水沟、三阴交、内关已如前所述。足三里、阴陵泉、丰隆相配,健脾利湿化痰。余穴疏通经络。

64 痰热腑实

中风·痰热腑实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excessive fuviscera caused by phlegmheat[2])是指痰热结于胃肠,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歪,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41 症状

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6]

642 证候分析

腑气不通,胃肠积热,耗伤津液,则见腹胀便秘、大便干结。热伏于内,脾胃之热熏蒸于上,故见口粘痰多。身热面赤,为阳明热盛之象。舌脉乃为痰热腑实之象。半身不遂等如前所述。[6]

643 针灸治疗

[6]

治法: 通腑清热,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内关、上巨虚、丰隆、天枢、环跳、风市、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随证配穴:口干口臭者,加里内庭、劳富。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天枢为大肠募穴,再配以通便要穴丰隆,共达通腑清热之效。余穴已如前所述。

65 气虚血瘀

中风·气虚血瘀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2])是指气虚血瘀,经脉不畅,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舌歪,舌暗淡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51 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6]

652 证候分析

痰浊瘀血流窜经络,故见半身不遂、舌歪语蹇。气主动,主煦之,气虚则肢体软弱、面色淡白、气短乏力。气主化津,又主摄津,气虚不能化水则手足肿胀。气虚不能摄津,则心悸自汗。舌脉为气虚血瘀或气不化津之象。[6]

653 方药治疗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处方:黄芪30~120克,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牛膝各10克,鸡血藤30克。

加减:肢瘫重加桂枝、杜仲;语蹇加菖蒲、远志;纳呆加砂仁;痰多加瓜蒌、陈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阳还五汤等。

654 针灸治疗

[6]

治法:补脾益肾,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气海、足三里、肾俞、大椎、环跳、风市、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随证配穴:便溏、纳呆者,加天枢、中脘。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

方义:气海、肾俞补益元气,足三里补后天之本以益气行血。若加灸,其效更著。大椎为诸阳经交会穴,有助阳止汗的作用。余穴已如前所述。

66 阴虚风动

中风·阴虚动风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wind stirring due to yin deficiency[2])是指阴虚风动,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歪,舌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61 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6]

662 证候分析

肝肾不足为酿成中风的根本,肝肾之阴不足,则筋脉失养,故见肢体麻木。阴虚则阳亢,故见眩晕耳鸣。风从内生,风主动,故手足拘挛或蠕动。虚火内生,内扰神明,故心烦失眠。舌脉亦为阴虚内热之象。[6]

663 针灸治疗

[6]

治法: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选穴:以督脉、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肾俞、太溪、神门、大陵、太冲、极泉、曲池、环跳、阳陵泉。

随证配穴:咽干便秘者,加照海、廉泉、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故以肾俞、太溪补肾阴而治其本。太冲为肝经原穴,可潜降上亢之风阳以治眩晕耳鸣。用心与心包经的原穴神门、大陵调心气,与补肾阴之穴相配可交通心肾而治心烦失眠。余穴已如前所述。

67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中风·风火上扰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windfire[2])是指风火上扰清窍,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神志迷昏,颈项强急,呼吸气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71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症状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㖞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5]

672 证候分析

肾阴素亏,肝阳上亢,故平时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则少寐多梦。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㖞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脉弦主肝风。弦细而数,舌质红系肝肾阴虚而生内热。若苔腻,脉滑是兼有湿痰。[5]

673 治法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5]

674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镇肝熄风汤[备注]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淮牛膝、龙骨、生白芍、天冬、麦芽、代赭石、牡蛎、玄参、川楝子、茵陈蒿、甘草、龟版加减。方中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龙骨、牡蛎、龟版、代赭石镇肝潜阳;重用牛膝引血下行;加天麻、钩藤、菊花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心中烦热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茯神以镇静安神。[5]

68 中经络的针灸治疗

半身不遂者取肩髃或极泉、手五里或曲池、外关或内关、合谷或阳池、环跳或居谬、阳陵泉或足三里、解溪或悬钟、昆仑或风市等[7]。

病程日久者,上肢宜配取大椎、肩外俞;下肢宜配取腰阳关、白环俞[7]。也可配刺健侧穴,或加电针[7]。

语涩加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轻叩局部[7]。

口眼歪斜取地仓、颊车、合谷、迎香、颧髎、下关等穴[7]。

流涎加承浆、地仓[7]。

7 关于中风

中风(zhòng众)(apoplexy[2][8])为病名[9]。又称卒中[9][7]。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指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2][8]。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5]。

中风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6]。患者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5]。中风患者多在中年以上[6]。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6]。

中风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6]。

针灸对中风疗效满意,近年研究证实针灸不仅擅治中风后遗症,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及时抢救。[6]

详见中风条。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8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骨行)骨 (骨行)骨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gǔ xíng )gǔ

2 注解

(骨行)骨 骨名。胫腓骨的统称。《素问·骨空论》:“(骨行)骨空在辅骨之上端。”

古籍中的(骨行)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卷中]病机第三

(气伤形而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坏。(王注。筋骨血肉。更代而坏。马注。四维。四肢也。按至真要大论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积块瘕

十余,面白形瘦性急,因大不如意,三月后 下贴肋骨作一块,渐渐长大,掩心微痛膈闷,饮食减四之三,每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崩中漏下

并主赤沃崩中,漏下不止。)赤石脂(月水过多,同补骨脂末,米饮服二钱。)禹余粮(崩中漏下五色,同赤石

《难经古义》:卷之下

会阳陵泉。(足少阳膝外穴)髓会绝骨。(陈氏以为枕骨足太阳头部穴)血会鬲俞。(足太阳背部第二行穴心肝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伤寒热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悬钟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悬钟穴的定位 10 悬钟穴的取法 11 悬钟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悬钟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悬钟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悬钟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治疗落枕 182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183 治疗高血压 184 治疗胁痛 185 治疗踝关节扭伤 186 治疗偏头痛 187 治疗肩周炎 188 对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影响 189 对老年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的影响 1810 对痴呆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1811 对感冒易感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1812 对炎症痛大鼠下丘脑阿片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1813 治疗颈部软组织扭伤 1814 影响红、白细胞变化 1815 影响肌电变化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悬钟 1 拼音

xuán zhōng

2 英文参考

Xuánzhōng GB39 [中国针灸学词典]

xuánzh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3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3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悬钟 汉语拼音 Xuanzhong 罗马拼音 Hsuanchung 美国英译名 Suspended Bell 各

号 中国 GB39 日本 39 法

国 莫兰特氏 VB39 富耶氏 德国 G39 英国 G39 美国 GB39

悬钟为经穴名(Xuánzhōng GB39)[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绝骨(《备急千金要方》),髓孔(《灸法图残卷》)。属足少阳胆经[1]。悬钟是八会穴之髓会[1][2]。悬即悬挂,钟即钟铃,此穴当外踝上,正是古时小儿悬挂脚铃部位,故名悬钟[1]。悬钟穴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痔疾,颈项强痛,便秘,现代又用悬钟穴治疗落枕,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胸腹胀满,颈项强急,落枕,腰腿疼痛,下肢瘫痪,中风后遗症,脊髓炎,腰扭伤,头痛,扁桃体炎,鼻炎,鼻出血等。悬钟穴具有疏调肝胆气机、通经活络、祛风止痛、补髓壮骨之功效,是传统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所致半身不遂的要穴之一,亦可用于中风昏迷复苏后遗留半身不遂后遗症的治疗[3]。经常艾灸悬钟、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3]。

4 悬钟穴的别名

绝骨(《备急千金要方》),髓孔(《灸法图残卷》)。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

6 穴名解

悬即悬挂,钟即钟铃,此穴当外踝上,正是古时小儿悬挂脚铃部位,故名悬钟[1]。

7 特异性

悬钟是八会穴之髓会[1][2]。

8 所属部位

小腿[4]

9 悬钟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悬钟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2]。

悬钟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正坐或侧卧取之[1]。

悬钟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肌腱之间凹陷处[5]。

悬钟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悬钟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悬钟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悬钟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悬钟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10 悬钟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卧位,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处取穴。

悬钟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正坐或侧卧取之[1]。

侧卧或仰卧位,外踝尖上3寸(用一夫法)于腓骨前缘取穴[6]。

快速取穴:外踝尖直上4横指处,腓骨前缘处即是悬钟穴[7]。

11 悬钟穴穴位解剖

悬钟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短肌腱、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浅神经分布。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参看光明穴)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1]。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腓动脉穿支分布;再深层穿小腿骨间膜,有腓动、静脉干经过[8]。

布有腓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分支[5]。

12 悬钟穴的功效与作用

悬钟穴有泄胆火、清髓热、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1]。

悬钟穴具有平肝熄风,舒肝益肾的功效。

悬钟穴为八会穴之髓会,脑为髓海,且胆经循行于颞侧部,故主治偏头痛[3]。

足少阳经循颈项,过胸胁,其经别上挟咽,故悬钟穴可治疗颈项、胸胁、咽喉病[3]。

足少阳经行于下肢,悬钟穴位于外踝之上,取之既可治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之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又可疏通少阳经气、散寒祛湿而治疗脚气[3]。

本穴具有疏调肝胆气机、通经活络、祛风止痛、补髓壮骨之功效,是传统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所致半身不遂的要穴之一,亦可用于中风昏迷复苏后遗留半身不遂后遗症的治疗[3]。

经常艾灸悬钟、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3]。

悬钟穴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9]。

13 悬钟穴主治病证

悬钟穴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痔疾,颈项强痛,便秘,现代又用悬钟穴治疗落枕,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胸腹胀满,颈项强急,落枕,腰腿疼痛,下肢瘫痪,中风后遗症,脊髓炎,腰扭伤,头痛,扁桃体炎,鼻炎,鼻出血等。

悬钟穴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等[1]。

悬钟穴主治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半身不遂、痔疾[8]。

悬钟穴主治偏头痛,咽喉肿痛;颈项强痛,下肢痿痹;痔疾,便秘,胸胁胀痛[6]。

现代又多用悬钟穴治疗落枕、偏头痛、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悬钟穴主治胸腹胀满,颈项强急,落枕,偏头痛,半身不遂,腰腿疼痛,脚气;以及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5]。

1运动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下肢痿痹,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脊髓炎,腰扭伤,落枕;

2其它:头痛,扁桃体炎,鼻炎,鼻出血。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足部放散[6]。

直刺05~1寸[5]。

直刺08~10寸[8]。

一般直刺10~15寸[1]。

注意:针刺时切记手法不能过强,以免刺中腓神经分支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6]。

14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每天睡前艾灸悬钟穴1次,每次8分钟,可治疗高血压病人低压值偏高[7]。

15 悬钟穴的配伍

悬钟配肾俞、膝关、阳陵泉,有祛风湿,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腿痛。

悬钟配风池、后溪,有祛风活络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悬钟配环跳、风市、阳陵泉,有通经活络,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经痛。

悬钟配环跳、风市、阳陵泉、委中、足三里、昆仑,治坐骨神经痛[6]。

悬钟配风池、外关、后溪、阳陵泉,治颈项强痛[6]。

悬钟配百会、肾俞、太溪、足三里,治老年性痴呆[6]。

16 特效

经常按揉悬钟穴,可强健筋骨,补髓充脑[7]。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针灸甲乙经》: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悬钟主之。胫酸痛,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其血立已。小儿腹满不能食饮,悬钟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风,灸百壮,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痛。主湿痹,流肿,髀筋急瘛,胫痛。主膝胫酸摇,酸痹不仁,筋缩,诸节酸折,风劳身重。主五淋。主腹满。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膝胻痛,筋挛足不收履,坐不能起。

《类经图翼》:主治颈项痛,手足不收,腰膝痛,脚气筋骨挛。

《医宗金鉴》:主治胃热腹胀,胁痛脚气,脚胫湿痹,浑身瘙痒,趾疼等证。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足缓难行先绝骨,次寻条口及冲阳。

《针经标幽赋》:悬钟、环跳,华佗刺躄足而立行。

18 研究进展 181 治疗落枕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双小腿下1/2,对双侧悬钟常规消毒,取1寸毫针捻转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复合泻法,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同时让患者前后左右活动颈部,尤其是活动受限侧,幅度由小到大,每隔5 min行针一次,留针30 min后出针,不按针孔。30例患者经1~3次治疗均痊愈。[6]

182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在现代医学常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加配针刺方法:取足三里(双侧)、悬钟(双侧),常规消毒后,避开毛孔,将针轻轻接触在腧穴皮肤上,稍加压力后再以拇指左右慢速捻转进入,频率约为每分钟20转,捻转角度应小于15°。分层深入,得气后询问患者的感觉。针用补法,针感以上行为佳。留针20~30 min,每隔5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30 d。结果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6]

183 治疗高血压

针刺前先静卧10 min,取双侧悬钟,针刺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期间每隔10 min运针1 min。每日1次,治疗5d后休息2d,10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前后均测血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降压药物。共治疗40例,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6]

针刺该穴对高血压,物别是II期高血压疗效较好。

184 治疗胁痛

取悬钟(重者取双侧,一般取单侧),用28号15寸不锈钢毫针刺入,施捻转提插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30 min,15 min行针一次。共治疗32例,显效24例,缓解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6]

185 治疗踝关节扭伤

针刺患侧悬钟,直刺15~2寸,病程1h的采用强 大幅度运针,同时嘱患者活动踝关节5 min。时间大于1 h者针刺捻转得气后局部行TDP照射,每日1次,每次25 min,共治疗5次。共治疗85例,痊愈70例,好转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8%。[6]

186 治疗偏头痛

主穴取患侧悬钟,配穴取阿是穴(即患侧头部触之疼痛明显处)。嘱患者侧卧于床上,腧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指按压悬钟下方,右手进针,用提插泻法,使气行向头颞痛处,循经感传越强越好。针感强者只取主穴,不取配穴;针感弱者,可在患侧头部针刺1~2个阿是穴(即触痛明显处),用捻转泻法。每次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20例,全部有效,其中临床痊愈102例,占85%;好转18例,占15%。[6]

针刺悬钟穴,治疗偏头痛患者38例,效果良好。对久病者疗效尤佳。

187 治疗肩周炎

患者坐位,取患者同侧悬钟,常规消毒后,用5寸毫针对准悬钟透刺至三阴交,以不透出皮外为度。用强 提插捻转,同时嘱患者做上举、外旋、后伸等动作,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隔10 min行针一次,使患者有酸麻胀感。每日针1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60例,经过1~2疗程,痊愈4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6]

188 对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影响

治疗组小鼠用米粒大艾炷,底座直径2 mm,约重12 mg,每次每穴3炷,选取小鼠“足三里”、“悬钟”。治疗前将腧穴局部(直径为05 cm的圆形)剪毛,并在腧穴处涂凡士林软膏固定艾炷,艾炷做得紧而结实,当小鼠挣扎时(以局部红晕或潮红为度)更换艾炷,每壮时间为18~20 s。隔日治疗1次,共15次。结果艾炷灸“足三里”、“悬钟”,可以改善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与其可降低异常增高脑组织中NO含量、NOS活力有关,具有延缓衰老作用。[6]

189 对老年性痴呆大鼠认知障碍的影响

腹腔注射D半乳糖制备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造模结束后每日针刺“百会”、“风府”、“肾俞”、“悬钟”。连接电针治疗仪,施以连续波,频率15 Hz,连续治疗15 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间隔5 d。治疗后测试行为学及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总抗氧化力(TAOC)的含量。结果:电针组能延长跳台实验潜伏期、减少错误次数(P<005),降低血清MDA及提高TAOC含量(P<005)。结论:电针“百会”、“风府”、“肾俞”、“悬钟”,可以延长跳台实验潜伏期、减少错误次数,降低血清MDA含量,提高TAOC含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实现的。[6]

1810 对痴呆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采用D半乳糖加速衰老合并Meynert(迈内特)基底核毁损大鼠为模型,用“补肾益髓”针刺法,即选取“百会”、“风府”、“肾俞”、“悬钟”、“涌泉”,连续治疗20 d,并采取荧光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枢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行为学测试表明,该疗法能够改善痴呆大鼠低下的学习、记忆等能力。针刺预防组和针刺治疗组与造模组相比能够显著提高中枢神经系统5HT、NA、多巴胺(DA)的含量。结论:“补肾益髓”针刺法能够提高痴呆模型大鼠低下的中枢神经递质含量。[6]

1811 对感冒易感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对60例感冒易感患者采用化脓灸双侧足三里、悬钟,治疗前后检测T细胞亚群,并以20例正常人作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感冒易感患者CD3+、 CD4+、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经化脓灸治疗后CD3+、 CD4+、CD4+/CD8+比值均明显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化脓灸能提高感冒易感患者T辅助细胞数目,纠正异常CD4+/CD8+比值,具有免疫调节作用。[6]

1812 对炎症痛大鼠下丘脑阿片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将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作为炎症痛模型,分别以3h、6h、12h、24h作为电针治疗间隔时间,选用“昆仑”和“悬钟”,电针频率15~100 Hz,疏密波,电压2~4 V,留针20 min,连续治疗6d后观测大鼠疼痛级别、痛阈、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组的疼痛级别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24 h电针组的痛阈高于模型组(P<001),各电针组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表达的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在不同间隔时间电针治疗中,以间隔24 h治疗更能明显降低炎症痛大鼠的疼痛级别并提高其痛阈,促进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表达(P<005或001)。结论:电针对炎症痛大鼠模型具有非常明显的镇痛作用,间隔24 h重复治疗可显著提高其镇痛效果。[6]

1813 治疗颈部软组织扭伤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施以更 ,效果良好。

1814 影响红、白细胞变化

有报道论为该穴与红细胞生成有关。也是嗜酸粒细胞的敏感穴,对嗜酸粒细胞有特异性。

1815 影响肌电变化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陷下 1 拼音

xiàn xià

2 英文参考

give away

3 注解

陷下 ①脉搏低沉。《灵枢·禁服》:“人迎……陷下刚灸之。” ②深入。指病邪由浅表向深部、内部传变。《素问·皮部论》:“邪之始入于皮也,……则感虚乃陷下。” ③运气术语。指气运变化不利于人体之时(如主气胜过客气,下胜上则发病急而重)。《灵枢·五变》:“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气通,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主病。” ④脱落,瘦削。《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 ⑤腧穴所在的凹陷处。《素问·针解篇》:“下廉者,陷下者也。”

古籍中的陷下 《医学纲目》:[卷之七·阴阳脏腑部]刺虚实

人将捕之,嗌中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同上邪气篇)善呕,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八(卷首缺)·经脉之一

针经久,热气当集,此为补也。)陷下则灸之,(经络之中,血气减少,故脉陷下也。火气壮火,宣补经络,故宜

《类经》:[十四卷疾病类]十、十二经病

黄赤。)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溜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泻虚补,虽以针言

《金针秘传》:[二、医经录要](一)《灵枢·经脉》篇

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针灸逢源》:[卷一灵枢经文]灵枢经脉篇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督脉的腰阳关·阳关 41 腰阳关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腰阳关穴的定位 46 腰阳关穴的取法 47 腰阳关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腰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腰阳关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腰阳关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413 腰阳关穴研究进展 4131 镇痛作用 5 胆经的膝阳关·阳关 51 膝阳关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膝阳关穴的定位 56 膝阳关穴的取法 57 膝阳关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膝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膝阳关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膝阳关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513 膝阳关穴研究进展 5131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6 膈关的别名·阳关 61 膈关的别名 62 出处 63 穴名解 64 所属部位 65 膈关穴的定位 66 膈关穴的取法 67 膈关穴穴位解剖 671 层次解剖 672 穴区神经、血管 68 膈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69 膈关穴主治病证 610 刺灸法 6101 刺法 6102 灸法 611 膈关穴的配伍 612 文献摘要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关 1 拼音

yáng guān

2 英文参考

Xīyángguān GB33 [中国针灸学词典]

Yāoyángguān GV3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阳关:1督脉的腰阳关;2胆经的膝阳关。

4 督脉的腰阳关·阳关

阳关为经穴名[1][2]。在腰部者称腰阳关,属督脉[2][1]。阳关是腰阳关的原名[3][3]。

穴位 腰阳关 汉语拼音 Yaoyangguan 罗马拼音 Yaoyangkuan 美国英译名 Lumbar Sunny 各

号 中国 GV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VG3 富耶氏 IVG3 德国 LG3 英国 Gv3 美国 Go3

腰阳关为经穴名(Yāoyángguān GV3)[3][4]。原名阳关[3][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冰注。近称腰阳关[3]。别名脊阳关,背阳关[3]。属督脉[3][4]。腰即腰部,阳为阴之对,关即机关,督脉为阳,穴属督脉,位于腰部转动处,如腰之机关,故名腰阳关[4]。腰阳关穴主要用于前阴及腰腿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遗精,阳痿,肾下垂,膀胱麻痹,脊髓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慢性肠炎,腰骶疼痛,破伤风,麻木不仁,膝肿不可屈伸,带下,淋浊,便血,痢疾,下腹满胀,疝气,下肢麻痹,腰骶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等。

41 腰阳关穴的别名

阳关(《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冰注),背阳关(《针灸大全》),脊阳关(《循经考穴编》)。

4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十六椎下有阳关。

43 穴名解

腰即腰部,阳为阴之对,关即机关,督脉为阳,穴属督脉,位于腰部转动处,如腰之机关,故名腰阳关[4]。

阳,指下焦之阳气。关,机关,关藏,门户要会之处。本穴是督脉经气出入之所,穴当腰部之要冲,为下焦关藏元气之窟宅与腰部运动之机关。本穴两旁为足太阳之大肠俞,灸阳关可觉火气直入腹中,分布内脏。即由阳关穴位横通大肠俞,由大肠俞连及足太阳其他各俞,以通脏腑。由于此项功能,本穴与大肠俞之间有横络相连,以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交通之隘道,为腰尻之分的大关节,穴在关元俞上方,相当腹部关元穴上部。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处,此穴属督脉,为元阴元阳之会所,故名阳关,以别于膝之阳关。[5]

44 所属部位

腰椎[6]

45 腰阳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腰阳关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下凹陷中[7]。

腰阳关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俯卧取穴[4]。

腰阳关穴位于腰部第四、五腰椎棘突之间,约与髂嵴相平处[3]。

腰阳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