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苓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景岳全书》卷五十四:柴苓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痘科类编》卷三:柴苓汤 31 柴苓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功能主治 3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得效》卷二:柴苓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慈幼新书》卷九:柴苓汤 51 柴苓汤的别名 52 处方 53 功能主治 5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扶寿精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 65 加减 7 《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主治 75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 76 柴苓汤的临床应用 8 《穷乡便方》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 9 《伤寒大白》卷四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柴苓汤 1 拼音
chái líng tāng
2 《景岳全书》卷五十四:柴苓汤21 处方
白术 茯苓 泽泻 柴胡 猪苓 黄芩
22 功能主治解表清热,健脾利湿。主身热,烦渴,泄泻。
23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24 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3 《痘科类编》卷三:柴苓汤31 柴苓汤的别名
柴芩汤
32 处方小柴胡汤合四苓汤。
33 功能主治痘疮,风火相搏,喉中痰鸣,目睛上视,面赤引饮,喜居冷处;及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传化失常而致痘疮未出而泻利。
3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柴芩汤(《痘科金镜赋》卷六)。
35 摘录《痘科类编》卷三
4 《得效》卷二:柴苓汤41 处方
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42 功能主治伤风伤暑疟。
43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每服加生姜3片,麦门冬20粒(去心),地骨皮少许,煎,温服。
44 摘录《得效》卷二
5 《慈幼新书》卷九:柴苓汤51 柴苓汤的别名
柴芩汤
52 处方柴胡、白术、黄芩、茯苓、猪苓、泽泻、厚朴、甘草、人参、香薷(暑疟加)。
53 功能主治疟初发12日。
5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柴芩汤(《医林绳墨大全》卷一)。《医林绳墨大全》本方用柴胡一钱五分,黄芩一钱,猪苓五分,泽泻五分,白茯苓八分,白术一钱五分,厚朴八分,甘草三分,人参五分(量用),香薷二钱(暑天用,余不用)。水二碗,煎一碗,服一二剂。
55 摘录《慈幼新书》卷九
6 《扶寿精方》 61 方名
柴苓汤
62 组成柴胡2钱,黄芩1钱(炒),猪苓8分,泽泻8分,茯苓1钱半,白术1钱,官桂3分,半夏1钱,甘草2分。
63 主治伤寒78日,发热泄泻,作渴引饮,烦躁不宁。
6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钟,加生姜3片,煎1钟,不拘时候服。
65 加减渴甚,去白术、半夏,加干葛、芍药各1钱。
7 《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71 方名柴苓汤
72 组成柴胡1钱6分,半夏(汤泡7次)7分,黄芩6分,人参6分,甘草6分,白术7分半,猪苓7分半,茯苓7分半,泽泻1钱2分半,桂5分。
73 功效分利阴阳,和解表里。
74 主治伤寒、温热病、伤暑、疟疾、痢疾等,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泻泄,小便不利者,以及小儿麻疹、痘疮、疝气见有上述症状者。
75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水2盏,生姜3片,煎至1盏,温服。
76 柴苓汤的临床应用①小儿下利《汉方临床》(1987;9:66):本方治疗20例小儿下利,用药量为:未满7岁者每日3g,7岁以上者每日6g,乳儿每日018g,均分3次服用,使用时间为714日。结果:显效7例,有效8例,略有效1例,无效2例,恶化1例,效果不明者1例。认为对容易陷于脱水状态的小儿下利,柴苓汤是一种有价值的药剂。②变形性膝关节症《汉方临床》(1987;34:66):用柴苓汤治疗14例伴有膝痛、膝浮肿的变形性膝关节症,每日予柴苓汤9g,分3次服;治疗时间最短者3周,最长者4个月,膝关节浮肿减轻或消失者8例,有效率57%。
8 《穷乡便方》 81 方名柴苓汤
82 组成半夏1钱,黄芩1钱,赤芍药1钱,人参3分,柴胡8分,泽泻8分,猪苓7分,羌活9分,木通1钱。
83 主治春初发头痛,怯寒潮热,是阳证者。
8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煎,半饥服。
9 《伤寒大白》卷四 91 方名柴苓汤
92 组成柴胡、黄芩、广皮、半夏、甘草、茯苓、猪苓。
93 主治寒湿伤于少阳,下利,时寒时热,六脉弦大。
94 附注《家秘》有干葛、木通。
古籍中的柴苓汤 《孙文垣医案》:[卷三新都治验]文贵者明疫漏底发热谵语(有发明)热仍未退,无汗,泻未止也。时有问予者,谓胡不用柴苓汤而退热止泻也。服石膏故益泻耳。予戏之曰∶予乃三
《医学传灯》:[卷上]湿。上下俱可著用。如寒热已退。红肿不消。宜用加减柴苓汤。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见治湿之法。又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四]疟疾第九十四麻疹寒热似疟症。柴苓汤儿加减进。收后患疟用鳖甲。神而明之医中圣。麻症初热已出之时。有寒热似疟者。此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外感目痛鼻燥,鼓颔,属阳明,热多寒少,烦渴尿赤者,柴苓汤;暑月,黄连香薷散;热伤气分,单热而渴者,白虎
《医学传灯》:[卷下]泄泻《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熟地黄散处方熟干地黄30克黄耆30克(锉)麦门冬30克(去心)黄芩15克人参30克(去芦头)石膏30克(或助克)芎藭15克当归15克白茯苓30克甘草15克(生用)制法上药捣筛为散。功能主治治痈发后,脓溃不止,肌体虚热,口干食少。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圣惠》卷六十八方名熟地黄散组成熟干地黄3分,续断3分,杜仲3分(去粗皮,炙令黄,锉),当归1两(锉,微炒),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秦艽1两(去苗),故败弩筋1两(烧灰)。主治金疮,弓弩所中,伤筋断骨,屈伸不得。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散。附注本方方名,《医方类聚》引作“熟干地黄散”。《圣惠》卷六十一方名熟地黄散组成熟干地黄1两,黄耆1两(锉),麦门冬1两(去心),黄芩半两,人参1两(去芦头),石膏1两,芎半两,当归半两,白茯苓1两,甘草半两(生用)。主治痈发后脓溃不止,肌体虚热,口干食少。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散。《圣惠》卷四十四方名熟地黄散组成熟干地黄1两,牛膝3分(去苗),干漆半两(捣碎,炒令烟出),白术半两,桂心半两,木香半两。主治腰胯及胁肋疼痛不可忍。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以温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散。《圣惠》卷十三方名熟地黄散别名百合半夏汤、熟地黄汤组成熟干地黄2两,百合1两,人参(去芦头)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1两,白茯苓1两,黄连(去须)1两,知母1两。主治伤寒百合病。久不愈,不思饮食,日渐羸瘦。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散。附注百合半夏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九)、熟地黄汤(《普济方》卷一四二)。方中熟干地黄、白茯苓,《圣济总录》作生干地黄,赤茯苓
详见百科词条:熟地黄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3:05:22 共92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方出《伤寒论》,名见《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 1 拼音
xiǎo chái hú qù huáng qín jiā fú líng tāng
2 方出《伤寒论》,名见《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21 方名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
22 组成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4两。
23 主治伤寒56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心下悸,小便不利。
古籍中的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 《伤寒大白》:[卷三]胸满结中焦,用此方上消下行。栀子豆豉汤见懊。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即柴胡二陈汤。小柴胡汤,不去黄芩加茯苓,
《证治准绳·伤寒》:[卷三少阳病]胸满
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若吐下之则悸而惊救逆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少阳之脉起于目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悸,往来寒热,胸胁满,心下悸而小便不利者,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方论见往来寒热。)太阳病,小便利者,
《伤寒证治准绳》:[卷三少阳病]胸满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若吐下之则悸而惊救逆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少阳之脉起于目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
《圣济总录》:[卷第二十六]伤寒小便不通目录 1 拼音 2 拼音名 3 刺黄芩的别名 4 来源 5 原形态 6 生境分布 7 性味 8 功能主治 9 刺黄芩的用法用量 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刺黄芩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刺黄芩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刺黄芩 1 拼音
cì huáng qín
2 拼音名Cì Huánɡ Qín
3 刺黄芩的别名十大功劳、老鼠刺、刺黄连。
4 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大叶刺黄柏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honiafargesiiTakeda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5 原形态大叶刺黄柏 常绿灌木,高152m。茎直立,粗壮。羽状复叶,通常有小叶915,或更多;小叶片革质,卵形或长圆形,长约7cm,宽约45cm,先端渐尖,边缘反卷,有27个大刺状锯齿,无小叶柄。总状花序丛生于茎顶,近于直立;花**,微下垂;花梗细短。浆果卵圆形,先端柱头宿存,熟时暗蓝色,外有白粉。
6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或丛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
7 性味苦;寒
8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解毒。主肺痨咳嗽咯血;黄疸;湿热腹泻;痢疾;目赤肿痛;湿疹
9 刺黄芩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
10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刺黄芩的方剂 黄芩清肺饮
qínqīngfèiyǐn《美容护肤中医八法》:黄芩清肺饮:处方:黄芩9克,当归6克,红花6克,川芎
黄芩汤头痛目眩,眼系常急,夜卧涩痛,泪出难开,时时如针刺,渐生障翳,遮满相牵。用法用量:泻心汤(《秘传眼
黄芩散黄芩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栀子仁半两,刺蓟1两,蒲黄半两。主治:热病,鼻衄不止。用法用量
加减大青龙汤钱,煅石膏4钱,淡豆豉4钱,葛根6钱,皂刺3钱,黄芩4钱,木通3钱,甘草2钱。功能主治:外感寒邪,或
流气饮防风(去苗)、山栀(去皮)、白蒺藜(炒去刺)、黄芩(去芦)、甘草(炙)、玄参(去芦)、蔓荆子(去白
更多用到中药刺黄芩的方剂用到中药刺黄芩的中成药 三九胃泰胶囊
aonang处方:三叉苦、九里香、两面针、木香、黄芩、茯苓、地黄、白芍制法:以上八味,加水煎煮二次,
蒲地蓝消炎片ian标准编号:WS3B064991处方:黄芩450g蒲公英1200g苦地丁300g板蓝根45
复方珍珠暗疮片angPian处方:山银花28g、蒲公英28g、黄芩106g、黄柏28g、猪胆粉065g、地黄84
清肺化痰丸维(甘草)。花粉粒球形,直径约至32μm,外壁有刺,较尖(款冬花)。(2)取本品水蜜丸10g,研细
三九胃泰颗粒itaiKeli处方:三叉苦、九里香两面针、木香黄芩、茯苓地黄、白芍制法:以上八味,加水煎煮二次,煎
更多用到中药刺黄芩的中成药古籍中的刺黄芩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目]外障
苗)防风(去苗)山栀子(去皮)白蒺藜(炒,去刺)黄芩(去芦)蔓荆子荆芥(去梗)木贼(去根节)甘草(炙
《一得集》:[卷下医案]孙太太香港脚入腹治验洗。次晚果不厥而热痛仍然。乃用槟榔、蚕沙、海桐皮、木瓜、片子姜黄、黄芩、滑石、薏仁等而愈。《一得集》
《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肺风粉刺酒鼻第八十一粉刺、鼻,初起红色,久则肉匏发肿者。枇杷叶(去毛刺,八两)黄芩(酒炒,四两)甘草(一两)天花粉(四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疳疮门]杨梅疮煎方(七剂除根)防风皂角刺天冬黄芩栝蒌金银花当归熟地木瓜木通米仁紫花地丁水三碗。煎二碗。作二次服。四剂后去木瓜木通藓
《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重舌第一百十二目录 1 拼音 2 《丹溪心法附余》卷一:柴芩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柴芩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保婴撮要》卷十八 31 方名 32 柴芩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柴芩汤的用法用量 3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柴芩汤 1 拼音
chái qín tāng
2 《丹溪心法附余》卷一:柴芩汤21 处方
柴胡48克 半夏(汤泡七次)21克 黄芩 人参 甘草各18克 白术 猪苓 茯苓各21克 泽泻4克 肉桂15克
22 功能主治解表和里,利水渗湿。主温病发热,泄泻,里虚者。
23 柴芩汤的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50毫升,温服。
无汗,加麻黄;有汗,加桂枝;寒多,加官桂;热多,加黄芩。
24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3 《保婴撮要》卷十八 31 方名
柴芩汤
32 柴芩汤的别名柴苓汤、柴苓散、柴胡汤
33 组成柴胡1钱5分,黄芩1钱5分,猪苓1钱5分,泽泻1钱5分,茯苓1钱5分,白术1钱5分。
34 主治痘疹,小便不利。身热烦渴,泄泻。
35 柴芩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36 附注柴苓汤(《景岳全书》卷五十四)、柴苓散(《治疹全书》卷上)、柴胡汤(《不知医必要》卷三)。
古籍中的柴芩汤 《寿世保元》:[卷三]疟疾法。其病热多寒少。心烦少睡者属心。名曰温疟。用柴芩汤。但寒少热。腰疼足冷者属肾。名曰寒疟。用桂附二
《保婴撮要》:[卷十八]症(一钱)甘草上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柴芩汤治痘疹小便不利。柴胡黄芩猪苓泽泻茯苓白术(各一
《明医杂着》:[卷之二]疟疾。其病热多寒少,心烦少睡者,属心,名曰温疟,用柴芩汤;但寒少热,腰疼足冷者,属肾,名曰寒疟,用桂附
《伤寒论纲目》:[卷十六伤寒后症]又附陶节庵书所载瘥后症二条热不退伤寒余热不退。通用小柴胡调之。尿赤涩者。柴芩汤。刘河间云。伤寒后虚热不已。白虎加苍术、人参。
《医述》:[卷十五·痘疹精华]疹本文2023-08-06 23:18: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