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 狄仁杰传 翻译 仁杰孝友绝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旧唐书 狄仁杰传 翻译 仁杰孝友绝伦,……,第1张

这还需要翻译?大概看懂就行。

仁杰对朋友仁义绝伦。在并州的时候,有一位任法曹的同事叫郑崇质,他的母亲年老有病,这时上面有命令让他去充当使者去遥远的边疆国家。仁杰对他说:“你娘有重病在身,而你出使遥远,怎么可以解决后顾之忧!”于是写信给长史蔺仁基,请帮忙替代崇质前往。以前蔺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狄仁杰出面调和,)对蔺仁基说:“我们这些人难道自己就没有愧对别人的地方?”(意即都有错的地方,大家算了。)蔺仁基一听,觉得也是,于是与李孝廉相互待见如以前了。(此次仁杰写信有求于蔺仁基,蔺仁基答应仁杰要求出使绝域,从而解决了郑崇质的后顾之忧。)

仁杰司职仪凤大理丞的时候,一年审判遗留案件涉及人数一万七千多人,没有一个再喊冤申诉的。

当时朝中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受宠专横跋扈,朝里的人很多人都怕他。仁杰奏他一本,要求交给法寺(法院)处理,唐高宗(他奶奶的)因为宠他,特别迁就王本立。仁杰说:“国家目前虽然缺少人才,但是怎么会少王本立之流?陛下何必可惜了罪人而理亏了王法?如果陛下一定要与私赦免本立,就请陛下将臣下放到没有人的地方,也为将来那些忠贞之臣的警告。”(高宗没办法,虽然喜欢王本立,但是也不能缺少狄仁杰。于是同意狄仁杰的意见,将王本立交给了法寺。)王本立就此获得了罪行,从此以后朝廷纪律严谨有条。

过了没多久,宁州刺史招安了戎夏,人们皆大欢喜,县里的人刻碑歌颂功绩。御史郭翰巡察陇石,一路上(查到)都是按照规定(的名单数量安抚归顺军民),等到了宁州境内,路上到处都是老老少少,都说刺史仁义美德。因此皇帝降命宁州刺史任豫州刺史。

后来越王李贞发起了武装起义,但是在汝南这个地方失败了,抓了坐牢的有六七百人,消除户籍流放的五千人,司刑使很快就要(按照命令)行刑了。狄仁杰通知司刑使,请求暂缓行刑,(他要向皇帝奏本),于是私下(没有在朝上)向皇帝奏表:“我本来想在朝上奏表,但好像是为这些叛逆说情。但是知道事理又不向皇帝奏明,又怕违反了陛下体恤天下百姓的宗旨。奏表写好了又烧了,拿不定主意。陛下,(逆贼头目李贞已死)剩下的这些犯人都不是真心谋反的,只是受李贞蛊惑)跪请陛下细细察讯。”(高宗一听,给我戴高帽,说我体恤百姓,就顺水推舟)特赦了这些犯人,(没有坐牢),全部流放到丰州(当苦力去了)。

后来,(遭武三思等陷害,(可能不准确,需查资料))被抓到宁州,父老乡亲拿酒水米饭迎接他,说:“我们姓狄的都希望你活着啊!"在道旁的墓碑下拉着狄仁杰的手潸然泪下。

圣历三年,左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右武威卫将军骆务整顿军队讨伐契丹余部,擒获了契丹一批人,在含枢殿清点俘虏。李楷固、务整都曾是契丹首领李尽忠的副帅。当初李尽忠在边疆作乱的时候,李楷固等人曾经多次率兵伏击官军,后来李尽忠兵败,李楷固率众来投降,有司判他死刑。狄仁杰(有识才的眼光)上奏,认为李楷固等人有骁将之才,如果赦免他死罪,他等人必然感谢皇帝的大恩而效劳朝廷。又上奏请求皇帝授予李楷固官爵,委以边疆大将的职责。这次李楷固在战争中胜利而归,武则天召狄仁杰前来赴庆功宴,席上则天亲自举杯劝仁杰多喝几杯,仁杰回去后则天加了很多封赏。

一、译文: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担任国相。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是一天了,武则天问他说:“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你受重用,其实是娄师德的功劳。”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羞愧得自我责备,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大人包容!然而娄公从来没有自夸的神色。”

二、原文:宋·王谠《唐语林》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以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一、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时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个月后,为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用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久视元年(700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

二、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宰相、名将。

娄师德进士出身,由江都县尉累迁至监察御史。后以文官应募从军,西征吐蕃,立有战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不久又任河源等军检校营田大使,内迁秋官尚书。后因征讨吐蕃兵败,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娄师德再次拜相,改任纳言,次年出任陇右诸军大使。699年(圣历二年),娄师德病逝,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

狄仁杰做并州(地名)的法曹(官名)。有同僚郑崇质。郑崇质的母亲很老了,而且有病。郑崇质被派遣到很偏僻的边疆当使者。狄仁杰说:“您的母亲有病,但是您却要去很远的地方公干,这不个给您的母亲留下了思恋您的忧愁吗?”于是到长史(官名)蔺仁基,跟他说想让自己代替郑崇质去边疆公干。当时,蔺仁基和司马(官名)李孝廉不和,于是他们相互说:“(狄仁杰人格的高尚)难道不使我们感到羞愧吗?”于是,他们和好如初了。 (按:后面的事迹是说,蔺仁基和李孝廉被狄仁杰高尚人格感动,于是反思自己,认为自己不应该破坏同僚的和谐关系。)

1 文言文《新唐书狄仁杰传》翻译

白话释义: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仁杰小时候,家中的一个仆役被人杀了,县衙里来人盘问调查,家里人都忙着接待,接受问询。只有仁杰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读书。

县衙里的人责怪他,仁杰说:这些书中,圣人贤良都在,我都接待应对不过来,哪有时间理你这样的庸俗小吏?”后来以明经科中举,他担任汴州判佐。狄仁杰崇孝重友,无人能比。

在并州时,和他同为法曹的郑崇质,母亲老而多病,轮到他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出差时,仁杰对他说: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于是上报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差。当时蔺仁基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经常闹矛盾,于是对李孝廉说:“(看看人家狄仁杰),我们不感到羞愧吗?”两人因此和好如初。

狄仁杰在仪凤年间担任大理丞,一年之内审理判决了积压案件达17000件,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仁杰上奏,认为他的罪过应当免去其官职。

高宗下诏命令立即处死他,狄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过不当处死。高宗气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死他。”

左右群臣都示意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以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时代,的确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

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定罪时并没有将盗贼砍头示众。

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

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把手脚安放到何处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古人说:如果**长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使陛下背上无道的恶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渐渐消解,权善才因之免于一死。

当初,中宗在房陵,吉顼、李昭德都有匡复李氏天下正直慷慨之言,武则天却没有复辟的想法。只有狄仁杰每次私下上奏回应,没有不把母亲和儿子之亲情作为谈论之话题的,武则天也渐渐省悟,最终召回中宗,又立为储君。

不久,狄仁杰上奏说:“太子回宫,没有知道的人,众人(对是否恢复李唐江山)议论纷纷哪能明白对错呢?”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说得有理,于是又在龙门安置中宗,准备好礼节迎接归来,大家都感到非常开心。原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 ”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

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

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免、舜,不惧比干之诛。

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

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

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此文出自北宋欧阳修所著的《新唐书》扩展资料 成书过程: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即《旧唐书》)编成,但宋仁宗认为《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下诏重修 。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书》”。前后参预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镇、欧阳修、宋祁、吕夏卿、梅尧臣,《新唐书》所依据的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均审慎选择,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裁减旧史本纪十分之七。

总的说来,〈列传〉部分。

2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 亚

文言文狄仁杰翻译篇一:文言文狄仁杰翻译原文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译文当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事郑崇质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又有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怎么可以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于是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这时候两人不禁相对说:“我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么?”以后两人和睦相处。练习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3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答案1、(1)派往(2)到……去2、(蔺仁基)因此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3、表现出狄仁杰的品行影响了他人,侧面衬托出狄仁杰品性的高尚4、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尽力帮助他人更多有关的资料篇二:文言文狄仁杰翻译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3 狄仁杰文言文

旧唐书卷八十九 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传)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

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

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见而谢曰:“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

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

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千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

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

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

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

时司农卿韦机兼领将作、少府二司,高宗以恭陵玄宫狭小,不容送终之具,遣机续成其功。机于埏之左右为便房四所,又造宿羽、高山、上阳等宫,莫不壮丽。

仁杰奏其太过,机竟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

仁杰奏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寻加朝散大夫,累迁度支郎中。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杰为知顿使。

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罢之。

高宗闻之,叹曰:“真大丈夫也!”俄转宁州刺史,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御史郭翰巡察陇右,所至多所按劾。

及入宁州境内,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翰既授馆,召州吏谓之曰:“入其境,其政可知也。

愿成使君之美,无为久留。”州人方散。

翰荐名于朝,徵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抚使。吴、楚之俗多*祠,仁杰奏毁一千七百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

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刺史。时越王贞称兵汝南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

仁杰哀其诖误,缓其狱,密表奏曰:“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

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特敕原之,配流丰州。

豫囚次于宁州,父老迎而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辈耶!”相携哭于碑下,斋三日而后行。豫囚至流所,复相与立碑颂狄君之德。

初,越王之乱,宰相张光辅率师讨平之。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

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仁杰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

光辅质其辞,仁杰曰:“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其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此非万贞何耶?且凶威协从,势难自固,及天兵暂临,乘城归顺者万计,绳坠四面成蹊。公奈何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

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光辅不能诘,心甚衔之。

还都,奏仁杰不逊,左授复州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九月丁酉,转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谓曰:“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

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则天深加叹异。

未几,为来俊臣诬构下狱。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协仁杰,令一问承反。

仁杰叹曰:“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俊臣乃少宽之。

判官王德寿谓仁杰曰:“尚书必得减死。德寿意欲求少阶级,凭尚书牵杨执柔,可乎?”仁杰曰:“若何牵之?”德寿曰:“尚书为春官时,执柔任其司员外,引之可也。”

仁杰曰:“皇天后土,遣仁杰行此事!”以头触柱,流血被面,德寿惧而谢焉。既承反,所司但待日行刑,不复严备。

仁杰求守者得笔砚,拆被头帛书冤,置绵衣中,谓德寿曰:“时方热,请付家人去其绵。”德寿不之察。

仁杰子。

4 英语翻译狄仁杰1、翻译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

狄仁杰做并州(地名)的法曹(官名)有同僚郑崇质郑崇质的母亲很老了,而且有病郑崇质被派遣到很偏僻的边疆当使者狄仁杰说:“您的母亲有病,但是您却要去很远的地方公干,这不个给您的母亲留下了思恋您的忧愁吗?”于是到长史(官名)蔺仁基,跟他说想让自己代替郑崇质去边疆公干当时,蔺仁基和司马(官名)李孝廉不和,于是他们相互说:“(狄仁杰人格的高尚)难道不使我们感到羞愧吗?”于是,他们和好如初了(按:后面的事迹是说,蔺仁基和李孝廉被狄仁杰高尚人格感动,于是反思自己,认为自己不应该破坏同僚的和谐关系)。

5 文言文翻译高手来从"师德长八尺方口"到"乃不知吾逮远矣"加标点

原文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在夏官注选,选者就按阅簿师德曰:“容我择之可乎?”选者不去,乃洒笔曰:“墨污尔!”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翻译 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博唇,为人宽厚,深沉有度量,即使冒犯他也不计较一次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而行动缓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来,便怒骂他:“为田舍子所留”娄师德却笑着说:“吾不田舍,复在何人?” 娄师德的忍让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后来其弟授任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他:“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说:“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这就是成语受唾自干的来历正因如此,娄师德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x0b娄师德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善于举谏人才狄仁杰当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新唐书·娄师德传》)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开承嗣谋求充当太子,多次指使人劝太后说:“自古以来的天子没有以外姓人为继承人

  的。”太后还拿不定主意,狄仁杰常从容不迫地对太后说:“高宗大帝将两个儿子托付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这不是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吗?(或”恐怕是…吧?)况且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祭太庙,代代相承,没有穷尽;立侄儿为太子,则未听说过侄儿当了天子而合祭姑姑于太庙的。”太后说:“这是朕家里的事,你不要参与。”狄仁杰说:“君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谁不是臣妾,什么事不是陛下家里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为四肢,意思是一个整体,何况我凑数任宰相,哪能不参与呢!”太后心里稍微醒悟。有一天,太后又对狄仁杰说:“我梦见大鹦鹉两翼都折断,这是什么意思?”回答说:“武是陛下的姓,两翼是两个儿子。陛下若起用两个儿子,那么两翼便振作起来了。”太后因此便打消了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意思。

  太后命令宰相各荐尚书郎一人。狄仁杰荐举自己的儿子司府丞狄光嗣,被任命为地官员外郎,后来他很胜任这个职务,太后高兴地说:“你可以继承古代荐举自己儿子的祁奚了。”

  当初,契丹的将领李楷固,善于使用套绳和骑射,每次进入战阵,就好像鸷鸟进入乌鸦群中,所向无敌。孙万荣死后,李楷固投降唐朝。有关部门指责他没有及早投降,上奏请求将他灭族。狄仁杰说:“李楷固勇猛无比,既然能为他的主上尽力,也一定能为我们尽力,如果用恩德安抚他,就能为我所用。”于是上奏请求赦免他。他的亲属友好都劝他不要这样做。狄仁杰说:“如果有利于国家,难道还要为自己打算!”太后采纳他的意见,赦免了李楷固。他又请求授给他们官职,太后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派他领兵进行击契丹余党,结果将契丹全部平定。

  武则天要建造一尊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阻,奏疏的大意是,“当今的佛教寺院,在建筑规模上已经超过皇帝的宫殿。营建这些寺院无法借助鬼神之助,只能依靠百姓出力。物资不会从天而降,终究来自地里,不靠损害百姓,那么又怎能得到这些东西呢?”他又说:如来佛创立佛教,以大兹大悲为宗旨,哪里要劳民伤财,来设置浮华无实用的装饰!”又说:“近年来水旱灾害时有发生,边境又不安宁,如果为修建大佛像而耗费国库资财,又用尽民力,那么万一哪一个角落有灾难,陛下将用什么去救援呢?武则天说:“您劝导我行善,我又怎么能违背您的意愿呢?”于是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

  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没有哪一个大臣比得上。她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习惯于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常常采纳他的建议,即使这样做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时也是如此。辛丑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上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了!”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如下:

当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事郑崇质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又有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怎么可以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于是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这时候两人不禁相对说:“我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么?”以后两人和睦相处。

原文为: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相关内容

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他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

调露元年(679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随唐高宗巡幸汾阳宫(在今山西静乐),充任知顿使。

-狄仁杰

1 文言文狄仁杰

狄梁公原文: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译文: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作相国狄仁杰一直排斥娄师德,武则天问他说:“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过了一会,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你作了高官,全仗娄师德提拔”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害怕得连忙认错,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大人容忍!”而娄公从来没有骄矜的表现。

2 狄仁杰荐贤文言文翻译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秋,女皇武则天为了选拔人才,命各位宰相各举荐尚书郎一名。

各位宰相都行动起来,积极推荐人才。令大家吃惊的是,狄仁杰把自己的儿子司府承狄光嗣举荐上去,居然被女皇陛下提拔为地官员外郎。狄光嗣干得很出色,十分称职,乐得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卿可谓是第二个祈奚啊!”

祈奚是春秋时晋国的中军尉,因年老请求退休。晋国国君晋悼公问他:“你退下来以后,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呢?”祈奚毫不犹豫地说:“解狐可以接替臣的职务。”其实,解狐是他的仇人。为了国家利益,祈奚放弃了私仇,公正地举荐能够胜任的人才。很遗憾,国君虽然同意了祈奚举荐的解狐,刚要让他上任,他却不幸死了。晋悼公又问祈奚:“还有谁能接替你的职位?”祈奚回答说:“子午可以。”子午是祈奚的儿子。于是,就以祈奚的儿子祈午为中军尉。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

武则天以祈奚比喻狄仁杰,这是对他最高的奖赏。

武则天又问狄仁杰:“娄师德这个人怎么样?”

娄师德在河陇40年,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把那里治理的井井有条,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很敬仰他、钦佩他。他性格敦厚,待人宽容,大家都很喜欢他。狄仁杰能够当上宰相,是娄师德的举荐,而狄仁杰对此事一无所知,他并为看重娄师德,甚至不愿让他当京官。

这一切,武则天心里清清楚楚,所以他用这个机会想向狄仁杰说清楚。狄仁杰并未感到女皇陛下的问话有什么特别,随口答道:“娄师德为将能守卫边陲,至于他个人如何,臣实不知。”

武则天又问:“娄师德善于知人吗?”

狄仁杰回答说:“臣与他同朝为官,并不知道他能识人。”

女皇武则天微微一笑,说:“朕能知卿,是娄师德所荐,难道这还不算知人吗!”

武则天的话,出乎狄仁杰所料,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当宰相,是他所看不起的娄师德所荐。

狄仁杰带着惭愧的心情出宫,边走边叹气,心想:“楼公道德高深,像大海,我只是被大海包容的一个水滴,我看不到他的边际!”

一直到死,狄仁杰也没有机会报答娄师德,甚至连句感激的话都没有机会说。

实际上,娄师德根本不求狄仁杰的报答,他只不过为国家举荐人才而已。

3 狄仁杰文言文

原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怨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 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

翻译:

狄仁杰,凤仪(年号,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任命为大理丞(官名,秩从六品上)一年断的沉年积案,涉及人员达一万七千人,没有冤案,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犯了误砍昭陵柏树的罪,狄仁杰去上奏请求罪当免职(免死),高宗下令立刻执行死刑,狄仁杰又上奏罪不当死,皇上做出生气的样子:“权善才砍伐昭陵柏树,是陷我与不孝,必须死。”让他不要再说了,狄仁杰:“我听说逆龙鳞,忤逆君王,自古都被认为是艰难的恐惧的,我不这样想,这种事在 桀、纣这样的昏君、暴君中是令人恐惧的,在尧、舜这样的明君上这时则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我今天遇上了明君就不用担心像比干一样失去,以前汉朝是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和皇上据理力争,最后汉武帝采纳了意见。这说明明君是可以据理力争的,忠心的大臣不能惧怕,今天皇上不采纳我的意见,以后会后悔的,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的处理办法,(徒流死罪,俱有等差),为什么一定要用死刑?国家的法律说便即便,治下的百姓会手足无措的,皇上想改变法条,从今天开始(以前不追究),古人说“假使盗长陵一 土,陛下何以加之?'现在皇上因为昭陵上一株柏树杀死一名将军,千载之后,后人会如何评价?所以我不敢奉命杀善才,从而陷皇上于不道。”皇上听了,才不生气了。善才也因为这活下来了。

后面不全的不翻译了

自己试着翻译的,有不准确的地方,还望见谅

4 关于古代的成语故事狄仁杰文言文

桃李满天下

这句成语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公元700年,九十三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桃李满天下”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到处都有学生。桃树和李树,比喻所培植的优秀人才。

5 关于古代的成语故事狄仁杰文言文

桃李满天下

这句成语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公元700年,九十三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桃李满天下”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到处都有学生。桃树和李树,比喻所培植的优秀人才。

6 娄师德包涵狄仁杰的文言文

原文: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译文:狄公与娄师德同为宰相 狄公排斥娄师德不是一天两天了 武则天问狄公 朕钦重你 你知道为什么吗 狄公回答说 臣因为文章出名考中进士 并非碌碌无为因关系成功 武则天良久说 朕很了解你的情况 你的腾达 其实是娄师德的帮助 然后武则天名左右拿出装奏章的筐箧 取出十张推荐表 让狄公看 狄公看完后 惊恐不已 想武则天请求去官 武则天没有责备狄公 狄公对外人说娄师德包涵了自己的不满 然而 娄师德听后没有一点自傲

7 文言文翻译高手来从"师德长八尺方口"到"乃不知吾逮远矣"加标点

原文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在夏官注选,选者就按阅簿师德曰:“容我择之可乎?”选者不去,乃洒笔曰:“墨污尔!”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翻译 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博唇,为人宽厚,深沉有度量,即使冒犯他也不计较一次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而行动缓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来,便怒骂他:“为田舍子所留”娄师德却笑着说:“吾不田舍,复在何人?” 娄师德的忍让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后来其弟授任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他:“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说:“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这就是成语受唾自干的来历正因如此,娄师德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x0b娄师德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善于举谏人才狄仁杰当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新唐书·娄师德传》)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