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夜郎国”的神秘面纱(夜郎国真实存在吗)
夜郎立国共三四百年,是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西汉成帝时,夜郎与南方小国发生争斗,不服从朝廷调解。汉廷新上任的胖舸(今贵州省大部分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郡守陈立深人夜郎腹地,斩杀名叫兴的夜郎末代国王,平定了其臣属及附属部落的叛乱。从此之后,夜郎不再见于史籍。那么在历史上存在了300多年的夜郎古国到哪里去了呢?
寻找“自大”的夜郎国
夜郎国的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位于今云南境内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段故事渐渐地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夜郎自大。
其实夜郎国君提出“汉孰与我大”并非妄自尊大,也不是向汉王朝叫板。夜郎是僻处大山的小国,其位置就在今天的云、贵、湘一带。这一地区,即便是今天,交通也多受限制,两千多年前更是山隔水阻。偶有山外客来,他们急于打听山外世界,想知道汉朝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也是人之常情。不过,也多亏了“夜郎自大”这个贬义性的成语,使夜郎国这个原本不为人知的小国留在了史册上,留在了人们的印象中。
在《史记》的记载中,夜郎国有精兵10万,兴建起了城市。考古发掘也证实,夜郎国的主要所在地贵州,当时确有较发达的农耕文化,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贵州威宁中水大河湾发现了碳化的稻谷堆积层。在贵州赫章县的可乐地区,还发现了一大批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土坑墓,葬式非常奇特,是把铜釜或铁釜套在死者的头上和脚上,或将釜置于死者的脚下,被称为“套头葬”。
这样的葬式此前在世界范围内都未发现,可见是神秘、古老的夜郎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饕餮纹无胡铜戈、青铜箭镞、一字格曲刃铜剑、铜柄铁剑、心形纹铜钺、蛇头茎首铜剑、牛头形铜带钩和鲵鱼形铜带钩,也显然都不是中原或巴蜀器物,应该是夜郎文化的遗存。
一直以来,人们从未发现过夜郎国的蛛丝马迹。连记载于神话传说中的古蜀国都找到了曾经存在的证据,而记载于《史记》中的夜郎国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摸不到头绪。有人甚至认为,夜郎国可能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一个空中楼阁,是道听途说的产物。现在,贵州一带的考古发现告诉世人,夜郎国是真实存在的。古夜郎的地域与今天的贵州并不完全重合,它包括贵州的大部分与滇东及桂西北,还可能包括湖南的一部分,而贵州则是夜郎的腹心地带。西汉以前,夜郎国几乎无文献可考。直到《史记•西南夷传》略述夜郎国的历史后,人们才知道在西南边陲有一个夜郎国。
对于夜郎国的考古发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在人们眼前。从发掘成果来看,夜郎国的国都好像到处都是,除了贵州的沅陵、广顺、茅口、安顺、镇宁、关岭、贞丰、桐梓、贵阳、石阡、黄平、铜仁以外,还有云南的宣威、沾益、曲靖,以及湖南的麻阳等地方。这些地方都发现有相关文物,而且大多数地方的民间都有关于夜郎国的传说,证明该地曾是夜郎古都。有人因此认为,夜郎国时期战争频繁,疆域不断变动,其国都也不可能长久地固定于一地,应该是不断变迁、经常变化的。
夜郎国从何时开始存在,无从查证,只能根据现有的证据大致推断,而其灭亡的时间,则被认为是在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年~公元前25年)。这一时期,夜郎王兴胁迫周边22个小国反叛汉王朝,被汉臣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
夜郎古国的四重面纱
自从旅游业在中国兴起,文化旅游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目光,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夜郎国的人文价值开始逐渐被世人看重。一段时间以来,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在争抢“夜郎”的归属权。那么,夜郎国究竟在哪儿呢?
为了寻找夜郎古国,考古人的足迹遍及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由于在史书中找不到更多的线索,他们希望通过考古发掘让夜郎古国重新复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满腔热情的考古学家们难以面对尴尬的现实:夜郎古国神秘的面纱刚刚揭开一角,探寻之路却已山重水复。对夜郎古国苦苦追寻的人们虽然已经找到了夜郎国确实存在的证据,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人能见到夜郎的“庐山真面目”。时至今日,夜郎古国至少还存在四大谜:
第一个谜,古夜郎的疆域和都城在哪里。作为一个国家,不论它是大是小,不论它存在过多久,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统治范围,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要确定其疆域,首先要确定其都城——也就是政治中心的所在。现在,贵州、云南、广西和湖南的一些地方都认为自己那里是夜郎国的都城。这些说法都能引经据典,并非子虚乌有。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夜郎国都呢?
第二个谜,谁是夜郎国的统治民族,或者谁是夜郎国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对于这个谜有四种答案:有人说夜郎国的统治民族或者人口最多的民族是苗族,有人说是彝族,有人说是布依族,还有人说是仡佬族。为证明本民族是夜郎古国的先民,这四个民族都成立了民族学会,但还没有任何一个找到能够一锤定音的证据。
第三个谜,夜郎国所处的社会阶段是什么样的。夜郎国是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还是奴隶社会早期阶段,或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又或是封建社会早期阶段?如果能知道夜郎国所处的社会阶段,对确定夜郎国的历史地位、追寻夜郎国的起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个谜,夜郎国究竟存在了多长时间。夜郎国灭亡的事件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但它建于何时,却没有记载。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夜郎国存在了300年左右。但是这种说法没有实际证据,也没能获得学界的统一认可。
这四个谜虽然至今没有被解开,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线索。贵州赫章可乐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就为解密夜郎文化提供了重要帮助。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说,西南夷建立的政权有数十个,其中夜郎国是最大的。西南夷在历史上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就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p#分页标题#e#
自从可乐地区农民因农事活动发现第一批出土文物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可乐地区进行了数次发掘,共发掘古墓近400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其中,战国、西汉、东汉时代的文物都有大量出现。出土的石、陶、玉、青铜、铁、玛瑙等不同质地的农具、生活用品、战斗兵器、装饰品及农耕画像砖、乐工图画像砖等大量文物,充分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独特的夜郎民族文化,以及秦汉时期的汉文化与夜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可乐,在彝文古籍中叫作“柯洛倮姆”,是“中央大城”的意思。这很可能意味着这里就是夜郎国的国都。“柯洛倮姆”在汉文史书中记作“柯乐”,后来就演变成了“可乐”。现在,在可乐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中,彝族人最多。当地人也说,彝族是最先进入可乐的人。如果可乐真的是夜郎国的国都,那么彝族人很可能就是当初的夜郎国人。
夜郎国在可乐地区建造城市时,已发展到鼎盛时期。众多同时代的城市遗址表明,夜郎王为了扩展地域,很可能曾携带家眷,率领兵卒,先后在今天的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多处建立城池。这也许就是许多地方都被认为是夜郎国都的原因。
结合史书记载以及考古发掘的成果来看,夜郎国主要分布在贵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可乐西南夷墓群只能说明可乐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城市,非常繁荣。如果仅凭名字就说它是夜郎国的国都,理由还不够充分。
夜郎国的四大谜题,并未真正解开,神秘的夜郎古国仍需要我们继续探寻。
活在彝族历史中的古夜郎
在古代中原王朝编纂的史书中,对少数民族以及其他附属国的记载历来非常简略,对夜郎国尤其如此。那些只言片语的记载,让人根本理不清夜郎国起源的头绪。
就在人们挖地三尺地搜寻时,有人突然在彝族的文献资料中找到了线索。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风俗和文字。他们的历史记载,甚至比中原的更连贯,保存得更好。而且在他们的文献中,竟然有非常详细的关于夜郎国的记载。
根据彝族的史料可知,夜郎之名是以国君夜郎的名字命名的,分为武米、洛举、撒骂、金竹四个历史时期。武米历史时期又分为夜郎、采默、多同、兴和苏阿纳四个历史阶段。
夜郎时期,夜郎国只是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君主国。从国王采默即位开始,以夜郎为首,四周的小国建立起了联盟,并与周朝建立了联系。
夜郎奴隶制联盟有浓厚的军事性。为了共同的和各自的利益,各联盟国在夜郎国的指挥下作战;战事结束或夜郎国实力衰减时,一些盟国就可能脱离出去,各自为政。当时那里的战争非常频繁,其中有关夜郎的战争最多。比如撒骂时期,夜郎曾经非常强大,但频繁的战争消耗了这个王朝的实力,它统治下的句町部的幕帕汝合磨部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金竹于是掌握了夜郎的军政大权,成为夜郎盟主,建立金竹夜郎。金竹夜郎统治时期是夜郎国有史以来最强盛的时期,也可能是夜郎国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可惜的是,金竹夜郎的最后一代国王兴不明智地惹怒了汉王朝,引来了国破家亡的大祸。
夜郎王印与活人坟
在中国的考古学中,印玺绝对是一项重要内容。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印玺一直是权力的象征,找到一枚古老的印玺,很可能就可以确定一个传说中的势力。
按《史记》的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大将王恢率军降服东越,之后派唐蒙劝告邻近的南越归附。唐蒙在南越吃到一种名为枸酱的美食,回到首都长安后,他从巴蜀商人那里了解到,枸酱是巴蜀的特产,是经夜郎国的胖舸江运到南越的。巴蜀商人的解释提醒了唐蒙,他建议朝廷顺胖舸江出奇兵,制伏南越。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他为中郎将,率精兵千人进入夜郎。唐蒙到夜郎后,赐给夜郎王多同许多宝贝,恩威并用,约定让汉朝在夜郎设置管辖机构。后来,南越开始对抗汉朝,被汉军消灭。夜郎王本来依赖南越,此时便立即人朝称臣,被汉朝正式封王,并与滇王同时得到汉朝赏赐的王印。
从《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夜郎国应该有一枚中原王朝赐予的印玺。但人们对《史记》的这个记载并不完全相信,因为夜郎国的印玺从未在历史上出现过。
1956年冬天,云南考古人员在滇池东岸的晋宁石寨山进行考古发掘。有人开玩笑地说:“如果能出现一颗滇王印就好了,石寨山的名气一下子就会大起来。”这本是戏言,哪知道几天后,人们果然清理出一枚金印,上面刻着四个典型的汉篆阴字——“滇王之印”。金印完整无损,印背上雕刻着一条大蛇,两眼熠熠放光。学者们考证后认定,这就是汉武帝颁赐给滇王的金印。
滇王印的发现,证明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武帝赐印给夜郎王与滇王”的事是真实可靠的。滇王印的发现,标志着古代滇国正式复活。那么,夜郎王印又在何处呢?
夜郎王印应该是每朝君王之间代代相传。夜郎灭亡前,这枚重要的印玺应该在夜郎王手中。公元前27年,汉朝太守陈立诱杀了夜郎王,夜郎王的岳父翁指、儿子邪务兴兵复仇。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率领的大军叛变了,叛军拿着翁指的首级投降了汉朝。夜郎国从此灭亡,夜郎王印的下落便成了千古之谜。夜郎王是被杀的,他的夜郎王印很可能在之后被汉朝收回。如果是这样,要找到夜郎王印就成了极其困难的事。
但也有人认为,夜郎王是被陈立引诱出来杀掉的,很可能没有随身携带印玺。后来,翁指被叛军杀掉,但夜郎王的儿子邪务的下落,我们却没有见到相关的历史记载。那么,这颗印就很可能被邪务继承,在兵败后被带走了。
上述说法中,任何一种如果符合史实,就意味着夜郎王金印的下落将很难被找到。
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就在夜郎王金印被找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的时候,夜郎王青铜印离奇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贵州镇宁的一位杨姓苗族老人称,他们这一支系的苗族是夜郎王的后裔,他手上有一枚夜郎王自制的大印!经过专家仔细确认,这枚青铜印确实是汉朝时期的重要文物。不过此印是用青铜制造,明显不是汉朝赐予的金印,很可能是夜郎王在获得朝廷赐印前自制的印玺。
那么,发现青铜印的镇宁真的是夜郎王族最后栖息的土地吗?
在镇宁,有一个叫蒙正的村落。“蒙正”,在当地语言里是“遗留下来”的意思。这里的人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祭祖活动,而祭祀的对象却只是山坡上一些残破的小石洞。这些小石洞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叫作“活人坟”。当地人说,那里不是埋葬死人的,而是埋葬活人的,他们的祖先就是当年埋在活人坟里的人,后来从坟里跑出来,繁衍出现了后代。#p#分页标题#e#
如此奇特的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有学者解释,活人坟与夜郎国有关。夜郎国被汉朝灭亡后,首领带着夜郎国的军队逃到现在的蒙正村一带避难。经过200多年的时间,这些夜郎国后裔使自己的部落又繁盛起来,逐渐发展壮大。大约到了三国时期,蜀国统治了包括蒙正在内的巴蜀以及贵州。当时,夜郎国遗留下来的后裔已经强盛。他们兴起复国的想法,发动了战争。结果,夜郎后裔大败,被蜀国俘虏了2000多人。蜀国为防止夜郎人再次造反,命夜郎王族迁往汉中。
陕西汉中距离贵州镇宁2000多里,道路崎岖,距离遥远。夜郎人中的老弱病残显然不可能在这样的迁徙中活下来。所以,族长让无法进行长途跋涉的人留了下来,决定让他们安息在蒙正,修建了活人坟。
也可能,所谓的活人坟是夜郎人想出来的计策。他们修了活人坟,留下气孔和食物,安排一部分人躲在里边掩人耳目,等蜀国军队撤军后再出来。活人坟中的人躲藏了几天后,悄悄走了出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也就有了现在的蒙正村居民。
这个解释,也正好能说明为什么夜郎王青铜印会在杨姓老人的家族中秘密地流传到今天。
下一节:卫青的另一面
返回首页>>>历史秘密档案
西南民族大学坐落于天府之国,位于芙蓉之都的锦绣成都,是民族高等教育镶嵌在祖国大西南的一颗明珠。学校为一所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起步于国家需要、百业待兴之际,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历新玉沙街,迁武侯祠旁,建双流校区,65年来,学校始终以服务少数民族、服务民族地区为己任,在探索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在追求中创新。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2015年10月,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共建学校; 2016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彰往考来,发扬踔厉。经几代民大人的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目前,学校含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占地面积近3000亩,有“三校区一基地”,在成都市有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在阿坝州红原县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近700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400余人。学校汇聚了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秀教师,有51人先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8人先后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1人先后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7人先后为国家民委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9人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人选,8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7人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人选,57人先后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励精图治,笃行致远。学校有23个学院;有本科专业8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连续七次被评为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有5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 13个专业获批省级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19个双学位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二五”期间,获11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目前,馆藏图书资料8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49亿元,校园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
铸造品牌,彰显特色。学校科研能力较强,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300余项,省(部)级项目1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8000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近1000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特别是在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有2个“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委员会”挂靠学校;国家部委、文化部、中国社科院、四川省、中国生产力学会先后在学校建立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四川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普及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中国生产力科学研究院”等。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等。学报(文科版)连续多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社科院评为“民族学与文化学”类权威期刊。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建校66年来,一批又一批各族学子从学校踏入社会建功立业。在16万各族各类毕业生中,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开放办学,多元融合。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弗吉尼亚大学、日本法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近40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十二五”期间,选派包括研究生在内的600余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累计招收2200余人次留学生,国别数达68个。学校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56个民族师生员工情同手足、守望相助,营造了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人文环境。学校是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民族博物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多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分获全国、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
宏图开新卷,传薪火铸辉煌。学校正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坚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西南民大宗旨,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西南民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凝练特色,积蓄优势,铸造品牌,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专业有哪些介绍如下:
法学院:法学。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经济学院: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保险、投资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历史学(历史、古籍文献整理)、博物馆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文化产业管理。
外国语学院:英语(含英语语言文化、英语教育、英语翻译、商务英语)、法语、日语、朝鲜语。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
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绘画、动画、雕塑、摄影、美术学、音乐学(师范类)、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表演(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影视表演)。
彝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藏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汉双语行政管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汉双语行政管理)、民族学(藏学)。
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
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化学(有机合成)、应用化学、环境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药学、中药学(民族药物)、药物制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与湖南大学联合培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建筑学(与湖南大学联合培养)。
国际教育学院:英语(旅游英语)。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
预科教育学院:预科班。
蚩尤的后裔都有哪些姓氏?
杨是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老的族称,为现代杨姓苗支,他的祖先是兵主蚩尤。
苗族把蚩尤当作祖先,历史依据有哪些
蚩尤败于黄帝,族人四散。后世可能与之相关的民蚩尤族有苗族、汉族、羌族等。
①苗族根据一些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蚩尤是苗族的大祖神,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一些学者特别是苗族学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
②汉族蚩尤败后,部分族人融于炎、黄集团,从而成为部分华夏族,以至当今汉族的先民。一些汉族姓氏可能和蚩尤有关,如阚、邹、屠、黎、蚩等。
③羌族根据《后汉书·西羌传》,三苗部分族人向西迁徙,若承认蚩尤与三苗的关系,蚩尤也可能是羌族的先祖。
④高句丽族东夷的分支东北夷,可能和后来的夫余乃至高句骊族有关。
蚩尤是苗族的祖先吗
苗族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苗族传说和汉文记载中,苗族先民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九黎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风俗通义》说:“颛顼有子曰黎,为苗民。”同时,古代《苗经》及苗民《姓氏歌》都说古代苗民大姓的首领是“纹黎够尤”,即“九黎蚩尤”。苗族长期以来尊蚩尤为其始祖,把他当作祖先和英雄加以崇拜。如今各地苗族都有关于蚩尤的传说,有的地方称为“尤公”;在川南、黔西北等地区还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信奉。”(见《川南黔西北苗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湖南城步的苗族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风俗,装扮“枫神”的人,头上反戴铁三脚,身上倒披蓑衣,脚穿钉鞋,手持一根上粗下细的圆木棒。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的传说有联系。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歌中唱道:“枫树生妹榜,枫树生妹留……榜留和水泡,游方十二天,成双十二夜,怀十二个蛋,生十二个宝。”其中从**的蛋里孵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因而这里的苗族将与蚩尤有直接关系的枫木作为始祖看待。(《苗族简史》第3页。) 摘自“九黎”词条
蚩尤真的存在吗 蚩尤后裔是什么民族
蚩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是苗族的祖先。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
蚩尤部落于涿鹿之战中败于黄帝,炎帝的部落联盟。部落族人四散。其中一部分族人归附炎黄部落的华夏族,一部分南迁,形成了今天的苗族、羌族等多个民族。与黄帝、炎帝合称为“中华三祖”。
蚩尤部落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苗族,瑶族,畲族(据说这三个民族本来是一家,即“三苗”)
蚩尤是不是苗族的祖先?
是的,蚩尤是巫族中九黎部首领,东苗族人后来的西南少数民族等都是此族后裔,但并不是说蚩尤是祖宗,蚩尤之前还是有更早的存在,值得说的是以蚩尤为首的部落才是如今中原的本地部落,而黄帝部落则是来自中亚的外来部落,也就是说我们这些华夏儿女其实最早也是外族呢……
蚩尤被哪个少数民族称为先祖 [ ] A.苗族 B.汉族C. D.侗
A
汉族祖先是谁?轩辕还是蚩尤?
汉族祖先是炎黄和蚩尤3人,黄帝族人叫夏族,炎帝族人叫华族,蚩尤族人是古苗人。当时夏族华族与苗人比例大致为1:10:10,大致历史过程如下,源于甘肃天水一带的古羌部落夏族,战胜了位于渭河流域的华族,但人口悬殊,无法统治,于是夏族首领黄帝假意与华族首领炎帝联合,后得逞后,放逐炎帝与古苗人地区,即西起河南北部,东到胶东半岛,北至山西东部,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广人稀的地区尊奉著蚩尤这位首领,黄帝东征蚩尤,大败,幸好炎帝游历于蚩尤地盘,回来后帮助黄帝击败蚩尤,于是华夏联盟称霸黄河流域,把古苗地区人称为东夷。1000年后,华夏与东夷混血完成,这就是汉族。少数始终没有参与混血的夏族人,成为后来的党项人,没有参与混血的古苗人 ,后来成为苗瑶土家等多个黄种民族。
西南民族大学最低分:507分。
西南民族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染青城峨眉之灵秀,汲工部武侯之神韵,是民族高等教育镶嵌在祖国大西南的一颗明珠。学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
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2005年,实现国家民委、成都市共建;2015年,实现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校继承了诞生于抗日烽火中延安民族学院的优良办学传统,润育在共和国初升的晨曦里,凤凰涅槃在改革开放时期,当前正意气风发地奋进在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在2003年首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连续两届荣膺“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始终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校训精神,在探索中发展,在追求中前行。经几代民大人的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目前,学校含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占地面积近3000亩。
西南民族大学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达11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中外文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纸质报刊近2000种,电子图书800余万册,电子期刊26万余种;馆藏古籍文献26万余册,民族类及相关图书文献达30余万册。
位于航空港校区图书馆三楼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藏有藏、彝、纳西、傣、水、柯尔克孜、白、侗、羌等二十多种少数民族的各种版本文献50000余(函)册。
购置了85个电子文献数据库,自建了15个特色数据库,其中自建的《羌族文献数据库》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第三期文献保障建设系统特色文献资源库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和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立项。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
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一说伏羲即太昊,本姓风。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称太昊。神话中华夏民族的始祖。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都陈。在位15年。
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又相传他是古代东夷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渔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像中伏羲氏散发披肩,身披鹿皮,一派远古风范。远古时期,人们以石器加工兽皮,再以骨针等工具进行缝制,用以御寒。图中左下角画有八卦图形表明他创制八卦的功绩,而伏羲氏的目光显得深沉、睿智,无愧于古代智者的形象。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王嘉《拾遗记》说:“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人类。他教民渔猎畜牧,又传说八卦也出于他制作。一说伏羲即太昊。
相传说中的“三皇”之一。据说伏羲乃雷神之子。《山海经》说:“雷泽中有雷神羲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说:“华胥氏因踏雷神足迹,感而有孕,生伏牺。传说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
本文2023-08-06 23:21: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