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义---《脉论》二十年后方为人医,这本书有什么特点?这本书怎么样?
我的老师出书了《脉论》-----王敬义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到私密记事本
灯心草屋4 发表于2009年07月02日 14:02 阅读(7) 评论(1)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医学,仁术。医者,仁心也。
医之为学,道博而义深。医籍浩瀚,学者虽博览群书,亦苦不能一览无余也。校室所课,师长所传,书一授一,百人百解,非授受所能尽。其学也者,必宅心仁厚,聪颖勤思过人。若遇危重疑难,心突突,神惶惶,更无治病良法可循。虽《千金》在胸,《本草》在握,而良方不可遣,良药不能用。必殚精竭虑,苦心钻研,积夜长年,于是乎医道有新说,医苑出奇才也!
然春秋以降,歧黄相传,五运六气预测于天,望色察脉窥探于人,仙般技艺,虽医者如云,而堂室之外者众,揽圣解秘者寡。古人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呜呼!良医旷世难觅矣!
愚秉承家学,十四有五,受父教诲,诵记《药性赋》、《新著四言脉诀》,时珍《濒湖脉学》、修园《时方歌括》、景岳《新方八略》等籍。年少愚钝,学识浅薄,囫囵吞之,不知所云,殊为可笑。及长,于七七年就读于成都中医学院,中西并学,少时所诵,聊知大概。后就业于市立第一人民医院(内三病区),从事呼吸病,兼心内、消化、泌尿等系统疾病之治疗工作。此时愚专事西医临床,中医之业常抛诸脑后。
然民生百病,中西为之,皆有棘手之时。余曾用中医成功抢救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胃黏膜脱垂大出血、尿毒症之尿闭、顽固性全心衰竭、心肌炎、心绞痛、快—慢综合征等危急重症(若西医凑效,再施中药则有邀功之嫌,此非愚之品性所为),虽一试中的,仍难窥中医学之门。
上世纪九十年代,愚调入成都体育学院,任教于运动医学系。课余,醉心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病之道,始专事中医临床,方才与脉学一缘,有医案为证。
某日,一七旬媪来诊,余询媪之病情,媪却伸手亮腕,作充耳不闻状。再三问之,不屑旁视曰:古医诊病,切脉而知病患所在。余骤闻其言,面赤汗颜,似媪责骂:靠问病治病,乃羞为中医也!惭愧之余,更惊诧不已。诊余,再次阅读《濒湖脉学》、《新著四言脉诀》,并长期探脉于患者,于切脉解病,仍无一丝头绪,但愚持之以恒,沉湎于脉学之探索。
忽一日,有三十七岁女来诊,述经前小腹胀痛,经量少,色深暗,血出畅而痛减,血出点滴则痛甚。据理论析之,此为肝气郁结,气郁而致血瘀。气郁则脉应弦,血瘀者脉涩也。其脉位应归于左关,愚便仔细揣摩左关弦涩之感。此后,有妇女来诊,凡左关出弦涩者,大胆推演之,屡试屡验。倏然间,如拨云见日,顿开茅塞,似乎二十八脉了然于胸矣!
此后,愚思量,中医有五大生理系统,以五脏为中心,与之相合者,腑、体、华、窍、液也,古人尚未分属。如头、颈、上肢脉位何处?腰及下肢脉位何处?子宫、卵巢、前列腺脉位何处?经愚十余年的艰难探索,将全身脏腑、组织器官均一一进行脉位归属,大大丰富了脉学的临床应用范围。
愚诊病有几种方式:中医之“望、闻、问、切”灵活运用,然切脉多而望、问寡。或先切脉而告之病情;或先听患者陈述而后切脉,以补充未尽之病情;或脉诊与西医学辅助检查相结合,确定诊断。以脉为重点进行辨证论治,无论是常见病,或疑难危重症,常获良效。
愚不敏,在中医学路上如盲人持杖探行近二十载,始敢言初窥中医学之门,然登堂入室则不敢放言也。故,愚为《脉论》又加上副标题云:二十年后方为医。倘若人人都二十年后才为医,那还不急煞芸芸众医,堂堂专家耶?是书实为愚医疗、脉学经历之真实写照,此标题仅为自嘲耳。
拙作虽固陋难免,黾勉成章,却有可读之处:
首先,将三部九候增加至三部十五候,明确了正常脉位和异常脉位,使更多的病脉纳入脉象,以利分析病情。
将五脏系统的组织器官分属到脉位上,扩大了脉诊的范围。
把每个脉象的特征明确下来,使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脉象变得实实在在。
将中医基础理论与脉象紧密结合,分析脉象与病情。
将脉象诊断与西医诊断相统一,使疾病之诊断更准确。
……
愚以为:以《脉论》的理论研究为蓝本,与“脉象仪”结合,可使之成为广泛使用的诊断仪器(记录脉象曲线、分析曲线资料,指导临床诊断、存留脉学资料)。如:95年版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对浮、沉、迟、数、洪、细、虚、实、滑、涩、弦、濡、结、促、代诸脉给出了脉波图,贵在使脉学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按拙作所论:如在右寸第二位,脉图测出一个弦脉,诊断:颈椎病、或颈肩综合征。因为宿疾,患者只感不适,并无大碍。若脉图同时在第一位测出浮细脉,辨证分析:第一位浮、细,主湿侵于颈肩。因外邪引动宿疾而发病,此时患者颈肩酸痛沉重,甚至手指麻木等症状明显,则非治不可。将脉图分析结果拿给医生,为其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中医脉学的现代化便跃然纸上。
愚认为,《脉论》不但为医者提供了学脉的读物,也为“脉象仪”的使用、推广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依据!
余更希望,中医脉诊从《中医诊断学》脱胎而出,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使学医者与习医者真正掌握它、使用它,而非装模做样。
依愚所见,中医学就像一桌盛宴,而脉学便是其中的一道大菜!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品尝到它的美味!
斯书之成,首先得感谢我院历届领导,给了余宽松的工作、研究环境和如画般的校园生活环境,才使拙作得以顺利写成!
感谢那些相信我医术的患者朋友们,为愚提供了研究脉学的条件!
感谢历届《中医诊断学》脉学部分的编委专家们。
感谢历届《中医基础理论》的编委专家们。
感谢那些促成《脉论》付梓的好友们!
还要感谢我的中外学生们,是他们的勤学好问,促使愚对脉学进行的探索、研究!
愚深知:医学无止境,脉学有高手。诚恳欢迎海内外的同仁们能与我一起切磋脉学技艺,使之发扬光大!造福黎民!倘如此,则中医学幸甚!愚幸甚!
李梴 chān,明代医家。字建斋,南丰(今属江西)人,是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少习儒,为邑庠生,负奇才。博览群书,常以儒理释医理,尝谓:“学者不深入易,则于死生之故不达,利济人物,终无把握。”遂立志于门经书之编纂,经四年久,撰《医学入门》,并于万历三年(1575)刊行于世。内容论医学之基础理论、针灸、本草、各科证治,书中且搜集名医姓氏二百余人,简明实用,为读者所推崇,现有多种版本行世。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者,所以主宰荣卫,而不可须臾失也。从月从永,谓得此可永岁月也。古衇字,从血从𠂢,所以使气血各根据分派,而行经络也。医家由脉以识经络虚实。由经络虚实以定药之君臣佐使及针灸穴法,是脉乃医之首务。世俗偏熟《脉诀》,而不知《脉经》,专习单看,而不知总看。其实上古诊法有三∶其一各于十二经动脉分为三部,候各脏腑。其二以气口人迎,决内外病因。其三独取寸口,以内外分脏腑,以高下定身形,以生克定荣枯,以清浊论究通,故曰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之生死吉凶也。兹以《素》、《难》为主,兼采仲景及《脉图》、《脉经》、《脉诀》、《正传》、《权舆》而补之。以便初学诵读。
掌后高骨号为关,傍骨关脉形宛然;次第推排寸关尺,配合天地人三元。昔岐伯取气口,象黄钟作脉法,故气口之数九分,阳数九也;尺内一寸,阴数十也。手腕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同身之一寸,故名寸部。从关至尺泽得同身之一尺,故名尺部。阳出阴入,以关为界,故名关部。寸应天为上部,关应人为中部,尺应地为下部。一部之中又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如九,故曰三部九候。凡诊脉初以中指揣按高骨关位,次下前后二指,人长则疏排其指,人短则密排其指。初轻按消息之,次不轻不重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鱼际者,寸上一分,掌骨后际,如鱼之颈际然。尺泽者,尺外余脉,如深泽然。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肾脉元在左尺中,膀胱是腑常相应。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右关认。心胞右尺配三焦,此为初学入门诀。
左心主血,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气,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运化,故次附之。分之曰气、曰血、曰脉,总之惟脉运行气血而已。是以气血盛脉盛,气血衰脉衰,气血和脉平,气血乱脉病。由此知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心与小肠为表里,旺于夏,而位左寸,沉取候心,浮候小肠。肝与胆为表里,旺于春,而位左关,沉取候肝,浮候胆。肾与膀胱为表里,旺于冬,而位左尺,沉取候肾,浮候膀胱。肺与大肠为表里,旺于秋,而位右寸,沉取候肺,浮候大肠。脾与胃为表里,旺于四季,而位右关,沉取候脾,浮候胃。命门与三焦为表里,寄旺于夏,而位右尺,沉取候命门,浮候三焦。然以循环之序言之:则左尺水生左关木,左关木生左寸火,左寸火接右尺火,右尺火生右关土,右关土生右寸金,右寸金生左尺水,生生之意不绝,有子母之亲也。若以对待之位言之:则左寸火克右寸金,左关木克右关土,左尺水克右尺火,左刚右柔,有夫妇之别也。然左手属阳,右手属阴,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有君臣之道也。三部之中有此自然之理,是以善诊者,诊父而知其子也。
就比如历史文脉图:就是一个射线上,标上历史事件,然后可以查看历史大发展,就好像日本战国时期是中国明朝对抗瓦刺族的时期
在风水学上,“文脉”为龙脉的一种,是负屃之魂,属文曲昌兴之象。广义龙脉曰为山川之势(五峰三脉),狭义龙脉则有文武之别——文魂秦岭(陕西九龙山)、武德凤阳(安徽)。伏羲魂化九龙、真身游历天下,所遗百峰,皆为龙脉。从广义上说,只要水、土、光照等几大要素十足俱全、山势整形,便可称为“龙”,但真正具有灵性的,全国只存三条;具有文魂武德的,则仅有此两处。因为真脉存量过于稀少、无法普及应用,故历代风水学家普遍认同只要山势起伏得当,便可算作龙脉的说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脉象客观化研究 1 拼音
mài xiàng kè guān huà yán jiū
2 英文参考Study on objectivity of pulse manifestation
3 注解
脉象客观化研究是把脉搏信号通过仪器客观描记,然后对记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帮助诊断的研究课题。要使脉诊客观化,首先必须对中医切脉时获取的信息赋于客观化的指标,从而为脉象和脉图的识别、分析及创造新型的脉象仪提供依据。如马仁美等通过对1000余例脉象图的分析,提出咏象基本指标应包括脉位、脉率、节律、脉力、脉管紧张度、流利度、虚实,粗细、长短等九项。目前国内主要采用换能式结构的脉象描记器,其种类有杠杆式、光电效应式、电磁效应式以及应变电阻式等。运用脉象检测仪器测绘的曲线图,首先要与中医切脉指感建立对应关系,目前全国各地已集累资料万例以上,比较公认的有平、弦、滑、浮、沉、迟、数、濡、涩、结、代、促十二种脉图。脉图的判读和分析目前多数采用时域分析法,即在时间、方向上分析波动信号的动态特征,找出某些特征与脉象义化的内在联系。脉象的计量诊断是根据脉图参数指标而建立判别方程式,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用以判定、鉴别脉象或诊断疾病,判别证型等。
古籍中的脉象客观化研究 《金匮要略浅注》:[卷七]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第十六则)唇痿。(血瘀而色应于舌。则)舌青(血瘀而气不化液。则)口燥。但欲漱水。(而)不欲咽。(上虽燥而
购买本书的顾客还买过
·人体使用手册 人体使用手册
¥2900
¥1880
·人体经络按摩使用手册 人体经络按摩使用手册
¥4800
¥3910
·求医不如求己养生救命大 求医不如求己养生救命大宝典
¥19800
¥11001
·特效312经络锻炼养生法 特效312经络锻炼养生法
¥1200
¥810
·曲黎敏养生十二说 曲黎敏养生十二说
¥2980
¥1780
·温度决定生老病死 温度决定生老病死
¥2900
¥1750
·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 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
¥3000
¥1810
·人体复原工程——人体使 人体复原工程——人体使用手册
¥2900
¥1880
·刮痧疗法1(VCD) 刮痧疗法1(VCD)
¥1200
¥560
·图解小儿按摩除百病(第 图解小儿按摩除百病(第二版)
¥1700
¥1380
浏览本书的顾客还看过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特效穴位使用手册
¥2900
¥1682
·人体使用手册(附DVD一张人体使用手册(附DVD一张)
¥3200
¥2080
·儿童经络使用手册儿童经络使用手册
¥2800
¥1624
·求医不如求己2求医不如求己2
¥2900
¥1800
·求医不如求己(赠全彩国求医不如求己(赠全彩国家标准
¥2900
¥1800
·不生病的智慧不生病的智慧
¥2900
¥1800
·不生病的智慧2不生病的智慧2
¥2900
¥1600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2500
¥1490
·女性人体使用手册女性人体使用手册
¥2600
¥2260
·求医不如求己(2DVD)求医不如求己(2DVD)
¥8300
¥4200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中医保健 ·养生:二十四节气: ·人体实用按摩大全 ·望甲诊病图解(含盘 ·张其成讲读《黄帝内 ·手部按摩健身法(二
更多>>您最近的浏览历史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
根据浏览历史为您推荐¥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 放入书架 什么是书架?
大图作 者: 萧言生 著
出 版 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1 字 数: 190000 版 次: 1 页 数: 266 印刷时间: 2007/03/01 开 本: 印 次: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6021715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保健/心理健康 >> 中医保健
定价:¥2900 当当价:¥1682 折扣:58折 节省:¥1218
顾客评分: 共有顾客评论667条 查看评论摘要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通过敲经络就能防治万病的书,这是一本全家老小都要用的书。穴位就是我们自身的灵丹妙药,一分不花,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一生受益的健康养生大法。从黄帝开始,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养生手法。
人体经络的每一个穴位都是灵丹妙药,就看我们会不会用它了,命要活得长,全靠经络养。敲经络适合任何人群,能让人的平均寿命至少再延长10年,它是人类走向百岁健康的通行证。
内容简介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是一套具有强大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人体经络使用手册》用易解的语言描述人体经络的各种保健作用,倡导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治疗预防疾病的养生手段,让您发现蕴藏在自己身体里的“医疗系统”,教您做自己的“主治医生”,是一本现代人必备的健康枕边书。
本书为您送上: ●58种常见病和不明慢性病的经络穴位自疗方法。 ●一分不花,一学就会,一用就当,一生受益的14条经络养生方法。 ●最有效的3种小儿健康推拿指南。 ●使用人体经络的8种最简单技巧。
1经络就像道路,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就是道路上的红灯,你处处闯红灯,你的健康之路能走多远?2人爱生病就是因为不注意保养自己的经络,所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熬夜,就像给经络加上了电阻。3敲胃经比敲胆经重要,敲胃经才是真正的“七分养”。4正确的睡眠并不只是早睡早起,要按四季来分。5为什么有的人平时不生病,一生病就很严重呢?那是因为经络处于麻痹状态。
目录
序 经络是人体的金矿
第一章 探索经络
命要活长,全靠经烙养
扁鹊一眼就能看到人的五脏六腑
经络治病是当代医学的返璞归真
刘力红、吴清忠、费伦、陈玉琴眼中的人体经络
江湖中流传至今的神秘经络
经络就是我们的随身御医
第二章 解密伟大的经络
让现代科学头痛
像金字塔一样未解的世界之谜
植物与动物身上也有经络
经络也是阴阳、五行的踪影
第三章 与天地通电的人体经络
经络也要烧电
经络是人体的活地图
经络气血的调动(运行)是听从上天的
经络就是用来“决生死,处百病”的
只有经络才能赶在疾病出生前把它杀死
第四章 让我们的全身通起来
不要把自己的身体全部交给医生
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手法
怎样才能正确找到穴位
使用经络穴道时要注意的
一学就会的经络刺激法
第五章 人生下来、活下去的根本保证
第六章 打通任督两脉的好处(一)
第七章 打通任督两脉的好处(二)
第八章 正确使用人体,先从经络开始
第九章 中医就是要察“颜”观“色”
第十章 万病不求人
第十一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
书摘插图
·点揉穴位
点揉穴位可以说是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了。不管何时何地,只要能空下一只手,我们就可以开始点揉穴位,不仅可以用来做日常保健,还能救急,比如水沟穴(俗称人中)、梁丘穴、内关穴等都是身体突发不适时的救命穴。
·推捋经络
平时我们走路时间长或者感到双腿发困发沉的时候,最常用的动作恐怕就是捶腿,这种情景在影视剧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或许大家以为这就是对双腿的最好奖励和最舒服的享受了,其实那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发现推捋经络的好处。这时你可以试着使身体取坐位,把手自然分开,放在腿上,由上往下推,拇指和中指的位置就相当于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在中医理论中,脾主四肢肌肉,推捋脾胃经可以疏通这两条经的经气,从而达到放松肌肉和驱逐脾胃上疾病的效果。
·敲揉经络
敲揉经络相对推捋来说刺激量要大些,现在有些人提出敲揉的疗效比针灸还要好。对于一个从事针灸推拿专业的人来说,以我和诸多同仁的体会及专业知识来讲,阳明经的重要性是最大的——不论从它们的循行路线来看,还是从它们与脏腑器官的联系来看,阳阴经都是最重要的,它与人的身体健康也是最为密切的。 怎样才能正确找到穴位 使用经络穴位,最重要的,不用说,就是找对地儿。不管你介绍的方法多优越,如果不能正确地找到它们,一切都是枉费,不具有任何意义。没有什么方法比经穴疗法更适合做家庭疗法的了,但是似乎因为找穴太困难,所以不太被使用,实在是可惜。此外,介绍经穴疗法的书虽然很多,但简便而且详细地介绍穴位和经络找法的书是少之又少,这使得很多人空有一堆疗法,却不知道怎么用在自己身上。在这里,我要介绍一些任何人都能使用的、能简便地找到穴道的诀窍。
·找反应
身体有异常,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压痛:用手一压,会有痛感; 硬结:用手指触摸,有硬结; 感觉敏感:稍微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 色素沉淀:出现黑痣、斑; 温度变化:和周围皮肤有温度差,比如发凉或者发烫。 在找穴位之前,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如果有以上反应,那就说明找对地儿了!
·记分寸
中医里有“同身寸”一说,就是用自己的手指作为找穴位的尺度。大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是“一寸”;食指和中指并列,从指尖算起的第二关节的宽度就是“两寸”;把四指并拢,第二关节的宽度就是“三寸”。 另外,倘若知道身体中哪一部位有什么骨骼,找起穴位就更容易了。比如低头时,脖子后部正中最突出的凸骨,就是第七颈椎,紧接着的凸骨是第一胸椎;两边肩胛骨的最下端跟第七胸椎骨的突起在一条线上;腰左右两侧突出的骨头,也就是系腰带的位置,跟第四腰椎的突起在一条线上。
使用经络穴道疗法时要注意的
(1)刺激穴道要在呼气时。穴道疗法最容易忽视的是呼吸。似乎很少人知道,呼气时刺激经络和穴位,传导效果更佳,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吸气时,肌肉收缩而僵硬,这时刺激穴位不太会传达。相反的,吐气时,肌肉松弛而柔软,此时给刺激,不仅痛感少,并且传导佳。
(2)治疗前请勿抽烟。香烟中含有致命的毒物,所含的致癌物质多达40~200种,其中的尼古丁更是剧毒物质。如果在进行穴位治疗前抽烟,尼古丁一旦进入体内,就会造成交感神经紧张,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通,肯定会影响疗效。
……
书摘与插图
小肠手太阳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即手太阳小肠经。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阳小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I。《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本经自手小指尺侧端(少泽)起始,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出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边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听宫)。另一条支脉,从颊部分出,行至眶下,到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颧髎)。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颔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2)。图32(图出自《中医大辞典——2版》)
详见百科词条:小肠手太阳之脉 [ 最后修订于2015/9/22 16:55:26 共48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阳维脉循行路径 5 阳维脉交会腧穴 6 阳维脉经脉病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维脉 1 拼音
yáng wéi mài
2 英文参考yangwei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ang link vesse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ang Link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ang Link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阳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1][2]。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2]。阳维脉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等诸阳之维。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4 阳维脉循行路径
阳维脉循行路径
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即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门穴。再从金门穴行于足少阳胆经之外踝上七寸阳交穴。又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阳跷脉,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会于缺盆中上毖际天髎穴,又会于肩上陷中肩井穴。从肩井穴上头,与足少阳胆经会于眉上一寸阳白穴。从阳白穴上行于眼上方,直入发际本神、临泣穴。从临泣穴上行经正营穴,循行枕骨下而至脑空穴。从脑空穴下行至耳后大筋外端风池穴,又与督脉会于项后风府、哑门穴。
《中医大辞典》:阳维脉循行路线,据《奇经八脉考》载:“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循胁肋,斜上肘上……过肩前……入肩后……上循耳后……下额……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脉自诸阳经的交会之处起始,其脉气发自足太阳经的金门穴部位,沿着下肢外侧上行,经过髋关节部,循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与督脉会合[1]。
《中国针灸学词典》:阳维脉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上行至髋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3]。
奇经阳维脉经筋图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难经·二十八难》载:“阳维起于诸阳会也。”《奇经八脉考》具体指出:“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少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于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蹻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此说与《针灸甲乙经》所载交会穴不完全相同。
阳维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外踝下之金门穴,从胻骨而上,循背外侧、肩胛、项旁至面,上头后至脑后哑门穴,维络诸阳会于督脉。
循行路线:
起于足少阴
发足太阳
循足少阳经上行
至髀枢
行背外肩胛上头
会于督脉
奇经阳维脉经别循行路径图
5 阳维脉交会腧穴
阳维脉交会腧穴有金门(足太阳膀胱经)、阳交(足少阳胆经)、腧俞(手太阳小肠经),天髎(手少阳三焦经),肩井(足少阳胆经)、头维(足阳明胃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胆经)、风府、哑门(督脉)。
阳维腧穴总图
6 阳维脉经脉病阳维脉主要病候为恶寒发热、腰痛[4]。
阳维脉联络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起溢蓄气血的作用。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外感热病等表证。 患阳维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多见寒热。
《中国针灸学词典》:阳维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等表症[2]。《难经·二十九难》:“阳维为病苦寒热。”或见腰痛。《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
本文2023-08-06 23:30: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