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宋朝的古籍,哪里可以辨真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一本宋朝的古籍,哪里可以辨真假,第1张

由于古书收藏升温,不少不法商人,伪造古书,欺骗外行人。一般来说,用茶染旧纸张,冒充旧纸来作伪古书,是常用的手法,在古书市场尤为常见。新手可从装订线、书口颜色方面入手辨真伪。书口颜色比书页深的,一般用的就是染了茶的纸。此外,可以闻闻书中的油墨味,新印和旧印的差别很明显。

与字画相比,古籍作假的不多。北京路古籍书店的杜经理表示,旧书的伪造情况相对字画等其他收藏品来说已经少很多,因为伪造古旧书的成本太高,纸质、墨色都很容易辨认,要仿造真的需要很高的技术。所以古旧书市场上的赝品还不是太多,但也不排除有赝品的风险。据了解,古籍常见的作假方式有三种:一是剜改,比如将书名由常见名改为罕见名,或改牌记(即版权说明),将很晚的牌记改为早期的;还有改藏书印的,将普通藏书印改为名家藏印;二是以残充全,即将残册通过改造冒充全册。另一种较常见的就是染纸,将现在市面上的新书用茶叶水泡后冒充古书。因此,在收藏古籍时,一定要先学习相关的知识,比如说要了解某个年代出版过什么代表书籍,这个年代的纸质、字形、油墨都有何特点;原刻本、影刻本、复刻本等不同形式的古籍应该是什么样子。当然,光有这些也不够,还需要多看细看。另外,还要多向行家请教,参加展览会、拍卖会了解行情,以免“用买人参的价钱买了萝卜”。

虽然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但在所有的藏品种类中,古籍是存世量最多的一种,收藏者藏有上百本古书轻而易举。因此,杜经理表示,并非所有古籍都有投资价值,一些当时发行量很大、做工不是很精细、存世数量很多的古旧书籍,价值不是很高。这就需要收购时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不要高价买了便宜货。一般而言,在皇宫内用过的内府本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历代查禁书目,著名学者的批、校、抄、稿本要特别注意。一经品题,身价百倍。这类书籍拍卖时比同类同版的要高出不少。另外,名人尺牍拍卖异军突起,屡创佳绩,现已在古籍收藏中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目前,一封一般的清代名人书札价格都在千元以上,明代名人的则需数千元。近年来,古籍收藏已将视野拓展到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图书数量可观,内容丰富,且由于距今较近,损坏或流失者也较少,时下价格也相对偏低,许多私人藏家在经济上都能承受。近年,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在关注“旧善本”的同时,又提出了“新善本”说,并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进步书刊和文献归于其中。1994年嘉德公司举行的首场古籍拍卖会上,孙中山的3封信札就分别拍出了7万元、92万元、17万元的高价。

传略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西汉宗室,传见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所附。

刘向五世祖名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建汉后被封为楚王。其父刘德,仕昭、宣两朝,任宗正,赐爵关内侯,又封为阳城侯。刘向为刘德之次子,12岁以父荫为辇郎,20岁为谏大夫,以文学受宣帝信任。汉宣帝迷信神仙方术,刘向为讨好皇帝,献出家藏之刘安枕巾鸿宝苑秘方,言据之可炼出黄金。宣帝令典上方据之炼金,然费多而方不验,遂以铸伪黄金罪判刘向死刑。其兄刘安民交出封邑户口的一半,将其赎出,从此,刘向悉心钻研学问,被征到石渠阁讲论梁传,成为经学大师。重新步入仕途,为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即位后,由于执掌朝政的萧望之、周堪的赏识,刘向被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了辅政的要员。当时,外戚放纵,中官弄权,刘向于是多次上书论时政得失,得罪了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再次被捕下狱。不久,因地震等灾异而释出,任中郎。接着又因指使其外亲上书请求黜退弘恭、石显,而以奸诈罪第三次下狱,废为庶人。从此在家闲住十余年。仕途的挫折,使他对宦官之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遂著疾谗适要救危世颂等作品,寻求挽救刘汉危机的良方。同时,他认真读书,学问更有长进。汉成帝即位,此时刘向由更生改名向,被召为中郎,迁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任,受诏领校五经秘籍,以主要精力从事书籍整理编目和学术著述。

当时,风俗奢*,赵皇后、卫婕妤等由微贱起家,越礼制。刘向认为,王教应该由内及外,从亲近者开始,于是从诗书中搜集贤妃贞妇和嬖孽乱亡的事迹,撰为列女传。又搜集历代人物事迹、兴亡经验等,撰成新序说苑等书,上奏皇帝。针对当时外戚王氏专权,他搜罗历代符瑞灾异之事,推演其迹象祸福之验,著为洪范五行传,说明王氏专权的危险。刘向建议汉成帝强宗室、防奢侈、夺外戚权。成帝心知刘向之忠,却无法实行。成帝几次想将刘向用为九卿,都被王凤或丞相御史所阻拦,刘向君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建平元年卒,享年72岁。

刘向有三子,长子傲,是易学教授,官至郡守;次子赐,九卿丞;少子歆,王莽时为国师公,在学术史上很著名,又是继刘向负责校书工作的学者。

影响刘向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对书籍的整理编目上。

先秦时期,积累和流传了大量的文献典籍,秦始皇焚书,给文献典籍的保存造成了重大的灾难。西汉王朝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书籍愈积愈多,到汉成帝时,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故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这些书籍,分散收藏,没有统一编目,而且大部分书籍篇章缺失,文字脱讹,内容差异重复,如果不加以整理校勘编目,将无法利用而自然泯灭。汉成帝是一位好经书今古览博的天子,他于河平三年下令谒者陈农到各地搜求遗书,同时将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秘室藏书集中到一起,由刘向负责,组织一帮专家进行校书编书的工作。公元前6年,刘向去世,汉哀帝下令刘歆继续此事业。两年以后,经过刘向、刘歆父子20多年的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经过整理的图书33090卷,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刘向、刘歆还写出了目录学著作别录七略,对中国历史文献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具体讲,刘向、刘歆父子的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刘氏父子的图书整理,为先秦古籍的保存、流传,为图书由官府收藏走向民间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章炳麟说:书布天下,功由仲尼,其后独有刘歆而已。微孔子,则学皆在官,民不知古,乃无定臬。然自秦皇以后,书复不布。汉兴,虽除挟书之禁,建元以还,百家尽黜明其得书之难也。向、歆理校雠之事,书既杀青,复可写,而书贾亦赁鬻焉。故后汉之初,王充游雒阳书肆,已见有卖书者。其后卿章句之儒,而见周官;康成草莱之氓,而窥史记,则书之传者,广矣。

第二,创造了系统的古籍整理方法,校雠、辨伪、考据等学问自此产生。刘向父子整理书籍的程序分四步。第一步,兼备众本,广搜异本。不仅将各官府藏书聚集到一起,还派人到民间搜集遗书,向学者和同僚征求个人著述和藏本,以及利用个人的藏书。这样,同一种书就掌握到几种异本,为校勘奠定了基础。第二步,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当时,同为一书,往往篇目不同,各有残缺。刘向等将各种书籍的篇章分出条理,去掉重复的部分,经过考订,再剔除伪托的部分,确定其篇目,合为一部比较完整的书。第三步,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根据选定的篇目,对其文句进行校订。

一人读经过校雠,发现和订正了许多古籍文字的脱讹衍误,使其错误大为减少。第四步,勘定书名,誊清新本。当时古籍同书异名者很多,还有的书名经长期流传出现讹误,因此,就需要对书名进行勘定。例如战国策之书名,就是刘向勘定的。经过勘定的书,最后抄缮于炙干过的竹简上,就作为定本保存了下来。刘向父子创造的这一套古籍整理方法,为后代学者所效法。

第三,开创了中国古代目录学。刘氏父子典籍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编制目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每一本书编写叙录。即在每本书校订以后,刘向、刘歆就为该书写一个提要,著录其书名、篇目,叙述校勘经过,介绍作者事迹,归纳书的内容、性质,评论思想或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确定书的价值。这些书录,不仅使读者了解书的情况,还创造出做书目提要的科学方法,备受后代学者赞誉。二是将各书的叙录单独抄出,合为一书,名别录,形成第一部丛书综合提要,这是第二方面的内容。第三方面内容是七略,这是在别录的基础上,由刘歆进行进一步加工而形成的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全书将著录的图书分为六个大类,38种,603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对后世的目录学,更有着深远的影响。七略创造了书目的著录与考证述评相结合的目录形式,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

余论评价历史人物,一般着重于政治、军事上的勋业。其实,站在更高的视野,更应重视历史人物在文化积累上的业绩。因为,政治、军事仅决定了一时一事之成败,而文化却造就了民族的性格,影响于千秋万世。刘向从事的古籍整理,成就了中华文化传继上的一项大工程,为公元以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我们以中华悠久文明自豪的时候,不应忘记刘向所成就的学术的深刻价值。

  是!

  藏书就是收藏、整理、保管图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家藏书机构和图书管理员的国家之一。因此,也可以说,在各种收藏门类中,藏书是最早的收藏品之一。

  按照图书所有者性质的不同,中国历史上藏书系统可分为四类:官藏(即国家藏书)、私藏(即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院藏书。

  有确切记载的我国的国家藏书起于周朝,著名的思想家李耳(即老子)是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馆长称为“守藏室之史”。到了秦代,国家藏书处称 为“石室”。汉代初年,广征图书,并设立六处公藏图书处,即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和秘室。三国魏国设有秘书、中、外三阁国家藏书处,晋沿魏制,国 家收藏图书归兰台和秘书两处。到隋唐两宋,国家藏书更加丰富,但却因朝代的更叠或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使国家藏书受损。到元代,先崇道贬佛,后崇佛贬道,将 《道藏》大统《玄部宝藏》连书带版全部焚毁,以至今日,元《玄都宝藏》只有一二页残片留于世间。明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一个兴盛时期,不只国家藏书,而分封 的各藩王也大多喜藏书、刻书,从属性上讲,藩王藏书也是介于官藏与私藏之间的一种藏书形式。到了清代,才是中国藏书——不论公藏、私藏——的黄金时代,其 藏书规模及其藏书研究都远胜于列代。

  书有水、火、兵、虫“四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古的书收藏难度越大,故善本的范畴也随之后延。清末藏书家叶德辉说:“南宋人重北宋本,元明人重宋本,国朝收藏家并重元明本。”从而说明了历代藏书的范畴。

  在中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初,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字书和历书等。到北宋,印刷书才逐步取代抄本、写本而成为书之主流,于是隋唐五代及其之前的写本就成为 宋人眼中的古书了。但宋初距今已逾千年,宋之前的古本流传至今已近绝迹。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才使得令人可以得见晋唐之珍籍,这些珍本今日仍 有机会收藏到,有实力的朋友,当然应当买这些遗珍。

  至明代中叶,宋版书就已经是清中藏书家追求之物了,虽然宋代刻书达数万种,但到这时就稀见难得了。由于宋人刻书态度严肃,刊刻和印刷水平均很精良,所 用纸墨也十分考究,再加上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成了明代藏书家珍藏之物。当时官府藏书也大增,明正统六年,杨士奇查勘文渊阁藏书,编出《文渊阁书目》,着录 了图书43200余册,7000余种。可惜政府藏书疏于管理,到万历三十三年再查文渊阁藏书时已十不存一了,再加上明未战争,这些藏书基本上全部毁失了。

  私人藏书在明代大为兴盛,明开国之初分封藩王,他们由于不掌兵权,再加上皇帝赏赐大量宋元留下的善本,故多位藩王热心于藏书活动,如周王朱棣和宁王朱 权都珍藏有大量珍籍秘本,尤其朱棣五世孙朱睦桔收购了山东章丘李开先的藏书,在开封筑万卷堂,成为皇族中最有名的藏书家。

  明代有名的藏书家有数百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也有十余家,尤其私家藏书楼的兴起,使得私家藏书更加规范化,著名的有宋濂的青萝山房,藏书8万卷以上, 叶盛的菉竹堂,以藏有抄本着称,藏书22700卷。叶氏尤其著名的是他的一方藏书章,章文是:读必谨,锁必,收必审,阁必高。子孙子,惟学敩,借非其人, 亦不孝。范钦的天一阁,在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于家乡鄞县建天一阁藏书楼,藏书7万余卷。天一阁至今保存完好,为我国保存至今最古老的藏书楼。明 代其它著名的还有胡应麟的二酉山房,祁承邺的澹生堂、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等。

  清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鼎盛时期,无论公藏私藏部发展到了顶峰。清初皇帝时文化事业十分重视,除翰林院、国子监有大量藏书外,内府也分别珍藏了大量典 籍,如皇史宬收藏本朝实录、玉碟与《大清会典》;昭仁殿专收宋、金、辽、元、明的善本;武英殿所刻之殿版书均存于此。尤其为后世藏书家所追求的是“天禄琳 琅”藏书。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的藏书处,专藏宋元明珍籍善本,到民国年间,这些书被宣统挟带出宫,有些流散到民间。这些书在宫中都进行了重新装潢,五色织 锦封面,宣绫包角,尤其一望便知是天禄琳琅之物的特殊处,因其在每册书的封面和封底衬页上都钤上“古稀天子之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 “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五万玉玺,称之为“乾隆五玺’。天禄琳琅之书大部分都存在故宫、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图书馆,留在民间的已如星凤,藏书家见之自 当珍惜机会。

  清代的私家藏书更是藏书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几百位藏书大家,如吴骞、孙星衍、汪宪、汪启淑、鲍廷博、卢文弨、朱彝尊、卢址、徐乾学等。尤其著名的大藏书家黄丕烈,他的藏书观点开一代风气之先,经他手批跋之书成为后世藏书家追捧之物。

  清代四大藏书楼的出现,尤其是其藏书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民国藏书无论从藏书方式还是藏书理念,都是清代的余续,也产生了多位大藏书家,如傅增湘、陶湘、李盛铎、周叔弢等,他们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藏书, 但是他们在藏书的分类方式上有许多新观点,可供今日藏书者借鉴。有兴趣深入探求藏书真谛的书友,可读一些他们所著的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方面的专著

简述从古至今,令人民的生活陷入艰难困苦、惨不忍睹的,除了自然灾害,莫过于——战争,带给人民的沉重灾难和悲惨命运!以下就从二本古书中记载的故事来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喜欢!

故事梗概 东汉末年,西凉刺史、朝中权臣——董卓,因镇压民间黄巾军起义的战争而功劳显著,成了割据西北的地方军阀,而后,凯觎京城的荣华富贵、满足自己的野心,于公元189年,带着其3000精锐部队大举进驻京城洛阳……

大权独揽的董卓继而废除了汉少帝,擅立陈留王刘协为傀儡皇帝(即汉献帝)。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凶恶残暴的董卓自封为相国后,更加肆无忌惮、横行霸道。

这一暴行激起了天下人的公愤。

祸国殃民 据载,董卓洗劫长安,兵祸连年。关中二三年间,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繁华的西京也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之地!

故事梗概 唐玄宗在位初年,政治开明,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其执政后期,听信谗言、罢免贤相,致使政治昏暗、乌烟瘴气!当时的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利用奉承拍马的手段又兼任范阳节度使,而后又被封为郡王,并建造了一座奢华的府第,不久又成为杨贵妃的干儿子……由于唐玄宗的一意孤行、宠信早已有叛乱之心的郡王安禄山,公元755年,安禄山经过周密准备,与其麾下猛将史思明等终于在范阳发动了叛乱!

总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安史之乱”的深刻写照!也是所有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愿世界没有战争!和平万岁!

邓拓(1912年~1966年5月18日),乳名旭初,原名邓子健,笔名叫马南邨(不宜简化为马南村)、邓云特(注:另有一说为邓殷洲)、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当代有名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 历史 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书画收藏家。邓拓曾以邓云特为笔名,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著有《中国救荒史》。

《中国救荒史》根据各种可靠的 历史 资料,运用统计方法,首次全面探讨了中国 历史 上自远古以迄于中华民国历代灾荒的实况及其演变趋势和特征,同时分析了灾荒的自然、 社会 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并从人口流移和死亡、农民起义、民族之间的战争、经济衰落等方面,就灾荒对 社会 的实际影响作了较具体的论述。在这个基础上,邓云特对相应 历史 时期的灾荒救治思想进行了科学的归类,系统而清晰地揭示出中国数千年救荒思想的全貌和发展脉络。同时该书还详尽探讨了历代救荒政策的实施及其利弊得失。

该书远逮殷商周秦,近迄晚清民初,对灾情描述,细致入微;对灾害之影响,抽丝剥茧;对救灾之途经策略,阐释精详。是一部难得的从灾害为研究对象,以灾情为真实史料的上乘之作。从中可以较好地了解中国历代先民在灾情面前的悲惨生活,及由此形成的应对变局的伟大智慧。

1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贾府过年,黑山村乌庄头的年租清单,充分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清单如下: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姐儿顽意:活鹿两对、活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2关汉卿的《窦娥冤》

窦天章借蔡婆婆20两银子,一年后本利40两,无力偿还,被迫拿女儿窦娥去抵债,反映了当时高利贷剥削的残酷性。窦娥进公堂后,受到官吏的严刑逼供,只听信流氓的诬告,凭口供定案,一审定案,不再复查,说明当时的法律十分的野蛮不合理。窦娥的无辜被杀,更是当时政治黑暗,冤狱满地的艺术概括。

3孔尚任的《桃花扇》

描写了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和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的原因。

哪本古书!本人记不清了!有个印象!看书太多太杂,实在想不起来了!但是除了古书!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古诗可以了解古时人的生活疾苦!所谓今书只写今时人!古书写尽古人事!

应该猜到了吧!就是最近在大英帝国特别流行的中国古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诗!其号称“诗史”!不言自明,试举几粒!是几例!

“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朱门也就是大红门,在古代一般就是王公显贵的宅邸!他家的肉肉都放臭了!在古代能吃上肉肉那就叫做富贵!穷人吃糠咽菜尚不可得!更谈不上肉!不像现在反过来了!吃猪草的是土豪!吃肉的是老百姓!荒诞!路有饿死骨!也就是指吃不上发饭的老百姓吧!

“信知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白草!”用二十一世纪衡水普通话解释一下!就是生女生男不一样!要想富!不对!这个古人百姓就别想了!能活就不错!要想活就别生带把儿的!边廷流血如海水啊!大唐皇帝又没看过《拯救大兵瑞恩》还知道给一个家庭留个血脉!那可是你生多少我收多少!统统去边塞!去打仗!你要是父母你会咋想!想死的心都有了!

未完待续……

以心入道篇 身心灵 健康 探索 方法

接着前面叙述!

不要期待任何人改变,人们只会为自己而变

老子《道德经》是老师,佛家是学生(学术范畴,不是狭隘宗教)

论述:佛祖的悟道经历都知道吧!简单介绍!

我们追求身心灵 健康 ,信仰(灵魂)非常重要。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形成宗教信仰?历代文化都有修道成功的人,任何一个拉出来都可以形成类似宗教的教派,我们民族的信仰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中。

先秦练气士,神话时代,精气神-对应-身心灵,因此,心气都处于承上启下关键作用。

秦朝商鞅变法,中央集权统一,法家治国典型。采用愚民政策,焚书坑儒,不让读书,不让人民有思想上的长进,天天就盯着自己的日常小利就可以了,看不到长远的短视。跟西方与美国现代被犹太家族与世界既得利益者,控制人民非常相似,处在上帝视角,某些秘密根本就不是秘密,藏无可藏。

中国文化从此神话时代结束,百姓被打为凡人,修行的书与方法遭到毁灭性打击。

女娲造人故事,都知道吧!人的肉体是用泥巴做成,吹口气就成活人,说明身心灵 健康 中,身体虽然是一切基础,但气,也就是心灵才是修炼关键。

科学:小孩未出生时,腹式呼吸法,即胎息,肺在此时是没用的。出生那刻,就要改成肺来呼吸,有条件,可观察、体会婴儿怎么呼吸:手放在鼻子上,感受到呼吸很和缓,很慢,很长,手放在小腹丹田处,可感受到,每次呼吸小孩小腹、整个胸腔、喉部都同时吸气缓缓鼓起、呼气时都慢慢缩压下,练气,就按照这个标准练,长寿有益。

直到老子《道德经》出现,给后人指明些方向。佛祖是从金字塔中层入道(心理),没有经历或不太重视金字塔下层(身体、肉体)修行基础,主明心见性,心性顿悟。

佛祖悟道,身心灵 健康 步骤!

第一步:究竟为什么有生老病死?谁是我(从哪里来)?我是谁(今生干什么)?未来到哪里去?源自灵魂的人生三问!

类似之前企业培训,销售的黄金6问,我是谁?我找你干什么?我说的对你有什么好处?怎么相信我说的?为什么向我买?为什么现在就买?

第二步:开启苦行僧求学模式,小隐隐于山,因还未得“道”

第三步:通过教化人民,积累功德,寻求真正解脱。大隐隐于市。中国历代皇权团队奋斗史上都有道家人,乱世才有大功德!

慢慢走入现实

怎么读懂《道德经》,怎么理解老子,电视剧《老子传奇》启发,就依此论述。

老子父亲是陈国大将军,战死,母亲生下他而死,从小父母双亡,由爷爷带大。父母的爱他没能体会,让老子未出生就陷入第一次亲情:无极、白纸、无为的绝望。

怎么说呢?为让人重视,现实极端例子(可能会让某些人反感,我陈述事实),女性被强奸那刻,如果感到无法逃脱,生命受到威胁,恐惧到绝望,身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启动自我保护意识功能。即梦魇状态,大脑意识清晰,身体观感各 健康 指标正常,但就是无法控制身体行动,将不受控制。歹徒还以为是女性主动配合,其实科学解释就是不受控制的心理情绪绝望。

因此,女性在受到可能的伤害时,要保持头脑清醒,并且知道身体接下来的恐惧会发生怎样的反应,以做出适当应对。

相信这些只有极少人才会经历。

我经历过类似的事,初中被人拿小刀抢劫,高中被同学报复,拿砍刀打一场同时被抢劫。父亲教育我不爱用棒,容易打断,我从小在拳脚下长大,已有抵抗力!

可以这样说,无论亲情、友情、爱情,钱权利等,都休想在伤到我,我已经百炼成钢,使我痛苦必将让我强大。

女性感情敏感相对更坚强,男性看着强势其实内心很脆弱,外强中干纸老虎般。如果女性阴柔坚强一面与男性志气勃发都具备,可做领袖!可以很低调说,本人就TM是个天才!成为天才自信是人生第一步!

出现家暴,内部:一方是否有低一等的依赖!或钱权利、或感情依赖等,别人帮不了,需要自强。美国纸老虎威胁下,让日本产生怨恨,只要有能力必然反抗,想了解日本,《德川家康》值得一看,算是英雄,非常血腥且精彩。

老子爱情:被逼,门当户对娶了并不爱的村长女儿,与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的卖酒商人女儿失之交臂,第二次爱情无为绝望,一劫接着一劫,我当时都被看的泪流满面,怎么会这么惨呢?真的满满同情!

并不是诉苦,自己感觉都写不下去了,哈哈哈

古文学·复古与革新

这个题目主要讨论古文理论中关于古文发展的道路方向问题。散文史上历次古文运动的 ,都以复古为旗帜。由于历史传统与社会现实条件的约束,古文家的革新主要是向前人学习,也就是复古。复古是为了革新,复古是手段(以“道”而言,同时也是目的),革新与发展是目的。既然魏晋南北朝道衰文弊,要起衰救弊,最方便也最有号召力的办法,就是向魏晋以前取经。唐代的复古运动,是复先秦两汉之古;宋代的复古运动,自然就是复唐代韩柳之古。韩愈论古文,能将复古与革新紧密地结合起来。(一)《答李翊书》自述学古作文的经历和体会时说:“始者非先秦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这是说精读先秦两汉之书,沉浸玩味,完全融会贯通。“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汩汩然来矣。”一旦有了深切的体会,发而为文,就能得心应手了。下文又说:“如此者亦有年”,直到“其皆醇也,然后肆焉”。所谓醇,包括立意的精纯不杂和行文的纯熟自如。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读书的共同经验,又是韩愈学古为文的具体经验,后人谈学习,大抵不离于此。(二)“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这与生搬硬套,活剥古人者大不相同,既要学习古人的语言,又要自铸伟词。韩愈在吸收遗产的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力求形成和完善具有个人风格的文学语言,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杰出的语言大师。(三)“(文)无难易,惟其是尔。”(《答刘正夫书》)在《进学解》中,作者介绍自己如何广泛地吸收古人作品的优长,可视为师其是的注解: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下逮《庄》《骚》,太史所录; 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四)气盛言宜。孟子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曹丕强调“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韩愈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此作了更具体的发挥:“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气盛宜言,是突破骈俪声律的藩篱而自由挥洒的重要手段,经过韩愈的强调,成为古文家的共识和古文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柳宗元的古文方法论与韩愈的精神相通。他曾一再给后学详细介绍自己借鉴古人的经验与途径,同样体现以复古求革新的原则。《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在阐述如何“羽翼夫道”之后,进而谈到如何取资于古人:“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 《谷梁氏》 以厉其气,参之 《孟》、《荀》以畅其支,参之《老》、《庄》以肆其端,参之《国语》 以博其趣,参之 《离骚》 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又说:“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其外者,当先读六经,次 《论语》、孟轲书,皆经言; 《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谷梁子》、《太史公》甚峻洁,可以出入;馀书俟文成异日讨也。其归在不出孔子。”宋代文章复古,增加了韩柳这两位老师。柳开以名肩愈、字绍元来表示自己对韩柳的崇敬,并以继承其事业为己任。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吏部而已。”明确提出“远师六经,近师吏部”的复古途径(《答张扶书》)。经过欧阳修、穆修、尹洙等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韩柳尤其是韩愈的古文初祖地位最后确立。欧阳修复韩愈之古,扬弃了韩文怪怪奇奇的一面,发扬了文从字顺的一面,影响文风极为巨大,宋文又形成了自己的平易流畅的总体风格,这是欧阳修通过复古求革新的贡献。于是,韩愈与欧阳修同为宋以后复古革新的宗师。

以复古求革新,是唐宋古文运动的重要理论和成功经验。不过,复古的手段并不总是带来革新的果实。明代中叶,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都对明初平熟萎靡的台阁体文风深表不满,而以复秦汉之古为号召。由于理论的失误,创作也是不成功的。“(明代)成化以后,安享太平,多台阁雍容之作,愈久愈弊,陈陈相因,遂至啴缓冗沓,千篇一律。梦阳振起痿瘅,使天下复知有古书,不可谓之无功。……其文则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一)又李攀龙“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以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明史》卷二八七)前后七子散文复古主张之所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漠视历史的发展和生活的现实,而尺尺寸寸、一步一趋地模仿先秦两汉的语言,与韩愈的师其意不师其辞、文无难易惟其是尔的宗旨背道而驰。早在韩愈之前,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就已经指出生硬勉强地模仿古人语言的错误:“盖楚汉世隔,事已成古;魏晋年近,言犹类今。已古者即谓其文,犹今者乃惊其质。夫天地长久,风俗无恒,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而作者皆怯书今语,勇效昔言,不其惑乎”(《史通·言语》)这个道理极为浅显易晓。《论语》一书,语言不同于《书》、《易》;司马迁记先秦事,已在改写古籍文句。明朝人要跨越唐宋而学语于先秦两汉,不其惑乎!

复古的主张未能取得革新的实效,古文家的创作未能跨越前人而有长足进步,这是复古主义容易受到怀疑和抨击的原因之一。明代中叶前后七子的复古,即为李贽与公安一派所攻驳。袁宏道说:“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雪涛阁集序》)“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何尝字字学六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而尽其趣,才显得可贵(《叙小修诗》)。因而反对以时代定优劣,“然则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与丘长孺》)李贽甚至怀疑六经,持论更为激烈。他说,六经、《语》《孟》不一定都是圣人之言,或者是“史官”、“臣子”的褒崇赞美之辞,或者是“弟子”、“门徒”残缺不全的笔记;即使是圣人之言,要亦有为而发,对症下药,不可“以为万世之至论”。因此,“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凡根源于“童心”的,就是“天下之至文”,“更说甚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童心说》)这,不仅针对复先秦两汉之古的七子派,而且实际上也批驳了唐宋派,因为归根到底,唐宋派也是复古派,尤其是唐宋派有其一脉相承的文以明道观念。清之桐城派,并不高唱复古,但他们追踪程朱与明之唐宋派的旗帜十分鲜明,因而受到鄙薄宋学的经学家的攻驳,甚至属于桐城支派阳湖派的恽敬,也对桐城三祖一一表示不满,并进而对王慎中、归有光等人提出批评。总之,古文发展到清代中叶,以复古求革新之路似乎不通了。

附件1:

WH/T20-2006

古籍定级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古籍基本术语和定义,以及古籍的级别和等次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古籍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单位使用

2术语和定义

21古籍

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2版本

一书经过抄写或印刷而形成的传本指书籍具有的特征,如书写或印刷的各种形式,内容的增删修改,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卷帙的存佚,以及书中所形成的记录,如印记,批校,题识等

221写本

缮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宋及宋以前缮写,宋代以后著名学者及名家缮写,历代缮写的佛道经卷等均称写本;历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缮写的巨帙原本,如明辑《永乐大典》,清修《四库全书》等,亦称写本

222稿本

指作者亲笔书写的自己著作的底本分手稿本,清稿本和修改稿本

223抄本

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元及元以后抄写的书本称为抄本

224影抄本

也称影写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按照底本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文字内容,——摹抄,其版面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故名

225彩绘本

用多种颜色绘制而成的书本

226刻本

雕版印本的简称指雕刻木板,制成阳文反字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书本

2261初刻本

第一次刻版印制的书本

2262重刻本

依据某一底本而重新刻版印制的书本

2263翻刻本

也称覆刻本按照某一底本翻雕印制的书本

2264影刻本

按照某一底本原样摹刻印制的书本

2265重修本

也称修补本或修补版指用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

2266递修本

用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宋代的雕版,经宋元两代修补后在元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递修本,或经元明两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元明递修本,或经宋元明三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明递修本,亦称三朝递修本

2267朱印本

在版面上敷以朱色,覆纸印成的书本

2268蓝印本

在版面上敷以蓝色,覆纸印成的书本

227活字本

活字印本的简称选用单体活字,按照书的内容,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按照活字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泥,木,铜,锡,铅活字等活字印刷是宋仁宗庆历时(公元1041-1048年)毕升所发明,用胶泥制字,火烧使坚,摆版印刷这一发明较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早四百年元代又创制木活字2271泥活字印本

制造泥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72木活字印本

制造木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73聚珍版印本

简称聚珍版指清武英殿用所制木活字摆版印成的丛书本清乾隆皇帝采纳金简建议,在武英殿制造大小木活字,用以选印收入《四库全书》而又为世所急需的稀见之书乾隆皇帝以"活字"名称不雅,诏以"聚珍"名之用此木活字摆印之丛书称为内聚珍;后各省官书局据以翻刻,其所刻印之书称为外聚珍

2274铜活字印本

制造铜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8套印本

套色或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早期为一版分色套印,元代以后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色套印

2281套色印本

也称敷彩印本指在一块雕版上,根据不同需要,敷以不同颜色而印成的书本

2282套版印本

用两套或多套大小相同的书版,分别敷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

2283朱墨套印本

以朱色和墨色两种颜色套版印成的书本

2284多色套印本

用三种以上颜色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本等

2285饾版印本

雕刻多块印版,分别涂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为了表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建筑陈设等富有立体感,将一叶图文或一个局部,分别刻成多块小木版,而后分层分色套印因每块雕版小如饾钉,故名

2286拱花印本

雕刻多块凹凸印版,根据内容需要,依次嵌合挤压而成拱起于纸面的各种图形的书本用以凸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及建筑陈设等造型的立体感

2287饾版拱花印本

同时运用饾版,拱花两种技法印制而成的书本

229钤印本

钤盖图章而成的书本

2210磁版印本

选用特制泥土制成泥版,刻成阳文反字,火烧令坚,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

2211活字泥版印本

选用阳文反字的木质雕版作为字源,将特制泥条的一端压于木质雕版的一个文字上,制成一个阴文正字的泥质字模,再按照书的内容,选用对应的泥质字模,压于特制的泥版上,制成阳文反字的泥质版,在泥版上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

2212铜版印本

以铜为版,施以腐蚀药剂制成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13影印本

以某一版本为底本,用照相的方法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22131珂罗版印本

又称玻璃版印本用照相的方法,把图文晒印在涂有感光胶层的玻璃版上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2214石印本

利用多孔石质平版,经处理后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2215批校题跋本

指书中带有批,校,题,跋的书本对书的内容进行品评而形诸叶面的批语谓之批;依据不同传本和有关资料,与底本文字进行核勘,记载核勘文字谓之校;批,校均具者谓之批校;学者或藏书家对某一传本的内容,版本源流及其价值等所写的评论,鉴赏,考订,记事等,统称题跋,也称题识

2216过录本

将其他传本中所载的他人批校文字照样移录过来的书本

2217孤本

指一书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或指一书的某一版本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国内单传者,称为海内孤本;全世界单传者,称为海内外孤本

2218善本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大致包括写印年代较早的,传世较少的,以及精校,精抄,精刻,精印的书本等

2219普本

普通版本的简称,相对善本而言指具有一定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

23三性原则

指认定古籍所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价值的准则制定本标准,遵循三性原则,以古籍所具有的三性价值作为定级依据历史文物价值侧重以版本产生的时代为衡量尺度,学术价值侧重以古籍反映的内容为衡量尺度,艺术价值侧重以版本具有的特征为衡量尺度在现存古籍中,凡具备三性价值,或具备其中之一之二者,可据以定级

24不唯时限原则

指确定古籍的级别,不把历史文物价值作为唯一依据的准则凡古籍按历史文物价值(有时限)衡量,应属下一级别;而按学术或艺术价值(不唯时限)衡量可列入上一级别者,即可将其定为上一级别

25等次上靠原则

指将古籍等次上靠的准则根据一书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主要指其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诸如题跋,校勘及印记等,宜上靠一个或两个等次

26等次下调原则

指将古籍等次下调的准则侧重考虑一书的书品好坏和完残程度,凡属下乘者,宜下调一个或两个等次

3定级标准

古籍分为善本和普本两部分将具有珍贵价值的善本划分为一,二,三级;将具有一般价值的普本定为四级一,二,三级之下划分等次;四级之下,不分等次具体条款如下:

3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元代及其以前(包括辽,西夏,金,蒙古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

——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的代表性批校题跋本

——明清时期朝廷组织编篡的代表性巨帙原本

——明代及其以前铜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拱花印本及用特殊技法印制的各种有代表性书本

——明代及其以前用特殊纸张写印,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书本

——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

311一级古籍甲等

北宋及北宋以前(包括辽,西夏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

312一级古籍乙等

元代及其以前(包括南宋,金,蒙古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

313一级古籍丙等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

——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的代表性批校题跋本

——明清时期朝廷组织编纂的代表性巨帙原本

——明代及其以前铜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拱花印本及用特殊技法印制的各种有代表性书本

——明代及其以前用特殊纸张写印,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书本

——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

3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印,抄写的书本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刻本,抄本

——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本

——清乾隆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

——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的明清时期初刻本,明清时期写印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

——历代行用较短的年号,如明代的洪熙,泰昌,南明的弘光,隆武,以及清代的祺祥等,或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如大顺,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革命政权刻印,抄写的书本

——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

——明代朱印本,蓝印本,印谱

——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带有精美插图的戏曲,小说等

——清代泥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

321二级古籍甲等

明洪武元年(公元l368年)至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22二级古籍乙等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23二级古籍丙等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刻本,抄本

——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本

——清乾隆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

——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的明清时期初刻本,明清时期写印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

——历代行用较短的年号,如明代的洪熙,泰昌,南明的弘光,隆武,以及清代的祺祥等,或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如大顺,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革命政权刻印,抄写的书本

——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

——明代朱印本,蓝印本,印谱

——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带有精美插图的戏曲,小说等

——清代泥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

3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翻刻,传抄宋元版及稀见明清人著作的书本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过录明清著名学者,藏书家批校题跋的书本

——清代中晚期精刻精印本,仿刻覆刻宋元版本,朱印本,蓝印本

——清代中晚期采用西方凸版,平版等印刷技术印制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最初版本,一般木活字印本及彩绘本

——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

331三级古籍甲等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32三级古籍乙等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33三级古籍丙等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翻刻,传抄宋元版及稀见明清人著作的书本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过录明清著名学者,藏书家批校题跋的书本

——清代中晚期精刻精印本,仿刻覆刻宋元版本,朱印本,蓝印本

——清代中晚期采用西方凸版,平版等印刷技术印制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最初版本,一般术活字印本及彩绘本

——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

3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刻印,抄写的书本

——民国初年著名学者以传统著述方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稿本,初刻本

何谓古籍善本?清朝版本目录学家张之洞的解释为: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当代学者对古籍善本的解释为:一是年代久远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精辟具有学术资料性。国家文物法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私自出口。于是收藏家们往往将这一时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视为珍宝,因为最起码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决定了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古籍善本由于是纸质品,很容易受到损毁,如水灾、火灾、虫蛀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保存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实属不易,这就导致了流传下来的古籍善本十分稀少,许多古书现已绝迹,留存下来的古籍善本中不乏孤品、珍品,有的存世量也不过是寥寥几部,因此,古籍善本的价值珍贵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评判古籍善本价值的标准

  

1、文献价值 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  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作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价值更高。 

3、艺术价值 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 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 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版书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二、各种古籍善本的市场价格    

近年来,我国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上行情十分走俏,价格不断向上攀升。如一册《唐人写经遗墨》以88万元成交,《续华严经疏》以40万元成交,《四库全书珍本》以29万元成交,明代版《陀罗尼经》成交价9万元,清乾隆年间《汪由敦诗翰》成交价165万元,民国版《朱拓千叶莲花造像》成交价055万元等等,可见古籍善本近年来已成为拍卖会的重头戏,购买者十分踊跃。古籍善本现已成为收藏家们苦苦追求的收藏精品。 

目前,市场上的古籍善本价格还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宋版书或更早的古籍涨幅更是惊人,眼下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市场价大致在1 万元左右,换句话说,一册100页左右的宋版书价值可达到100万元左右。由于宋版书十分珍稀,其市场价格有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元版书市场价与宋版书相差不是很大,市场价也随着宋版书的上扬而升值。明版书市场价要比宋版书低不少,其价格目前还比较平稳,但明版书要比以后的清版书的价格昂贵。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传下来的比较少,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潜力千万不可小视。明代中叶及明未的各种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其市场价格仍将平稳地维持着原状。清版书由于存世量较大,清中叶及晚清的版本,市场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清代图书以木刻为主,晚清时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现。清代版本尽管目前价格不是很高,但在这部分存世量较大的图书中仍不乏精品善本,这就要看收藏者的识别能力了。此外,民国初期的石印版和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一部分铅印版、影印版虽然不属于很珍贵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资者收藏。古籍善本由于近年来在收藏品市场上十分受宠,因而各种伪造的古籍善本也应运而生。

  

三、古籍善本的几种作伪手法。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水,或用栗子壳熬水,或用茶水,或用其它方法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将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二类是用“旧纸新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面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张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有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4、伪造牌记:保留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年代。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来兜售自己制作的伪本。 

总之,古籍善本作伪的手法有多种多样,有时只采用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混合应用。收藏者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古籍,并可请专家一起鉴定,应注意去伪取真,才能真正做到所购古籍物有所值。

要知道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的错误,首先要了解古书是以何形式流传的,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一、古藉简介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说文》:“古,故也”故古籍又称故籍、故书、载籍等古代文献,最早见载于甲骨、金石,“甲骨卜辞”也称“殷墟书契”作为最早的正式书籍,为用竹木及缣帛记录文献之简牍、帛书晋太康二年(公元280年)汲群魏襄王墓出土之《纪年》、《穆天子传》等竹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简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之《秦律》等简策,以及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之《老子》、《经法》、《战国纵横家书》等帛书,为传世之最早古籍汉代纸问于世,遂有手抄、唐写、宋元明清刻印书籍据国务院古籍小组的规定,以辛亥革命(1911年)为断限,凡辛亥革命以前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通称为古籍据古籍目录《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地方志综录》、《贩书偶记》以及佛藏、道藏、通俗小说、讲唱文学、金石碑录等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10万多种 二、古籍类别与版本 善本: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集古录跋尾》卷八《唐田弘正家庙碑》:“自天圣以来,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善本”又,珍贵难得之旧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旧拓碑帖等,通常亦称为“善本” 孤本:仅留存一份之书本一部书之某一书本,未刻之手稿,碑帖之旧拓本,在现世间仅有一份流传者,均可称为孤本 蓝本:谓著书或刊书所依据之旧本《居易录》:“今方修一统志,似当以旧通志为蓝本”凡是重刊或校勘,必以最精之本子为蓝本 刻本:又称“椠本”、“刊本”,雕板印成之书我国雕板印书始于隋唐,至宋而大盛按刻书之不同情况及刻本之不同类型,可分各种不同型式:以时代区别,有宋、金、辽、元、明、清刻本;以地域区别,有浙江、福建、江西、山西、江苏、安徽、四川等各地刻本;以刻书者区别,有官刻、私刻、坊刻等;以版式区别,有九行本、十行十八字本、四周单栏本、左右双栏本、竹节栏本、白口本、黑口本、两节本、袖珍本、巾箱本等;以字体区别,有大字本、小字本、宋体字本、软体字本(亦称写刻本)、篆字本、梵文本、满文本、满汉文合刻本等;以墨色区别,有朱墨印、几色套印等;以纸张区别,有皮纸本、麻纸本、棉纸本、竹纸本、开化纸(亦称桃花纸)本、宣纸本、毛边纸本、毛太纸本、罗纹纸本、连史纸本等;以装订形似区别,有经折装(亦称梵夹装)本、旋风装本、蝴蝶装本、包背装本、线装本、毛装本、金镶玉本等;以刻书先后区别,有原刻本、重刻本、仿刻本、初印本、后印本等;以内容及价值区别,有足本、残本、增订本、删节本、繁本、简本、批点本、评本、单疏本、集解本、重言重意本、纂图互注本、绣像本等 祖本:一种书最初刻印之本一种书在不同时期往往刻有多种本子,难免产生讹误,而祖本则保持其本来面貌,因此为人所重 原本:第一次写成或刻成之书本为对增订、修改和重刻、改版而言原始稿本和最初刻本与增订、重刻之本往往有很多不同可供查考一种著作之发展过程 定本:一书之最后确定之本指自己编撰或整理前人之著作,在一定时间内,已经整理完毕,最后确定,准备发表之本子 副本:同一书籍抄出之副本为对正本而言过去公私藏书家,得一稀见图书,依样重写,储作副本《隋书·经籍志》:“炀帝即位,秘书三阁,限写五十副本”今亦指国家对内或对外文件之正式签署之副本,备存查和通知有关方面之用 别本:同书同一来源之另一本子亦称“副本”《南史·刘孝绰传》:“又写别本封至东宫”又,同书另一来源之本子亦称“异本”因所根据之来源不同,内容也有出入如:书有《别本十六国春秋》,帖有《黄庭坚别本》 仿刻本:摹仿原版字体版式刻印之书本宋无刻本,多以擅长书法者上版,加之雕印精湛,明清两代刻书往往予以摹仿,故有“仿宋本”、“仿元本”之称 影刊本:照原书版式影刊之书本珍贵之古籍,为存原书面貌,以适应研究之需要,清乾、嘉以后,常用影刊方法加以传布如黄丕烈所刻《士礼居黄氏丛书》,其法大都先照原书影摹,然后上版开雕摄影术发明后,亦有用原书照相雕版者刻成之后,与原刻相仿,精工者几难识别自影印兴,影刻之书渐少 抄本:也称“写本”即抄写之书本习惯称唐以前为“写本”,唐以后称“抄本”宋以后,雕版虽以盛行,但抄本与之并行,如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皆为抄本;有些较为专门或需要不广之著作,仍靠抄本流通更有抄书者系著名藏书家或学者;除书之内容外,其手迹也值得珍重故抄本图书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藏书家以精抄本与宋元刻本相次比对于不详年月之抄本,约在清嘉庆以前者通称“旧抄”,晚清者称“近抄”,辛亥革命以后者称“新抄”对于确定为明代或清代之抄本而无从断其年月者,则统称“明抄”或“清抄” 朱墨本:用朱、墨两种颜色套印之书本最早为元至元六年(1340年)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卷首之《灵芝图》和经注,都用朱墨两色套印沿至明末,吴兴(今湖州市)闵齐吉、凌檬初两家盛用两色套印,墨色印正文,朱色印评语及圈点 珍本: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类别科学价值之珍贵罕见之写本或刻本 初印本:书版刻成后第一次印刷之书本特点是字画清晰,赏心悦目,故为藏书家与读者所重 后印本:历次再版印刷之书本其字迹漫漶,版断框歪,墨色暗淡,故不受人喜爱 重刻本:一种书重新刻印之本相对原本而言不但字体版式与原本不同,在文字内容上也往往有所修改,多在序文凡例中加以说明 道藏本:根据道藏刻印之书本同样,佛经中亦有“碛砂藏本”、“嘉兴藏本”等称呼 卷子本:用卷轴装订之书籍唐以前抄写书本均用长幅纸,卷成一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唐人写本存于今者皆为长卷,如手卷之状,收藏家谓之卷子本” 百衲本:用百种不同版本之残卷零页配合或汇印而成一部完整之书本“百衲”取僧衣破敝补缀之称如商务印书馆影印之《百衲本资治通鉴》、《百衲本二十四史》 残本:内容残缺不全之书本 配本:一部书因有残缺,用其它版本之同一种书予以配全,故称 三朝版:经过三个朝代修补之书版南宋杭州国子监,所藏各种书版多有残缺元朝时,将这些版片转入西湖书院,加以修补印行至明洪武八年,书版又移至南京国子监,再次进行修补印刷对这部分递经宋、元、明三朝修补之书版,后人称为“三朝版” 活字本:用活字排版印刷之书本活字印刷为宋仁宗庆历时(1041——1048年)毕升所发明其法,用胶泥刻字,火烧使坚,排版印刷为中国之伟大创造,早于欧洲活字印刷400多年元代又创木活字明弘治时创铜、铅活字,为我国近代铅字印刷术之前导 影印本:根据原书用照相制版方法印成之书本有胶印、大石印、珂罗版(即玻璃版)印、铜版印等稀少、罕见之图书资料,为研究之需,常用原书影印,以广流传 石印本:以药墨书写于特种药纸上,用石制版印刷之书本用摄影制版石印之书,则称“大石印本” 排印本:用活字排印之书本为区别版本,通常称铅字排印之书为“排印本”,而其它活字排印之书则分别称为“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等 拓本:即摹拓金石彝器碑碣印章之本用红色拓者称“朱拓”,黑色拓者称“墨拓”,最早拓者称“初拓”初拓字迹(或图案)清晰,墨色匀净,较为珍贵 稿本:即作者之原稿作者亲笔写定者称“手稿本”,经过整理誉清者称“清稿本” 影写本:用纸覆于原书上影写成之书本其点画行款,一依原本一般专指影写宋、元善本,如明末常熟毛晋及古阁据宋本影写,非常精工 校本:根据不同本子和有关资料核对过之书本取某书之一本子作底本,搜罗一种或几种不同本子及有关资料相核对,发现其讹误衍脱,即在底本上加以批注如只传抄他人所校,则称为“过录校本” 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之书本校勘,刻印,都较精良清昭梿所撰《啸亭杂录续》有内府刻书目录一卷,可资检览 藩刻本:明代分封各地之藩王所刻印之书本因有些藩王、子孙及其门客颇有学问,而且刻印之书所据底本多为御赐宋、元善本,故其版本价值较高 聚珍本:清代以木活字排印之书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印《四库全书》中善本,因仿宋人活字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