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懿行的《记海错》记载了哪些内容?
清代经学兼博物学家郝懿行著有《记海错》一卷,追记所见海产动物40余种,包括海带一种。特点是注意考证,文笔精炼。
比如记“望潮”:“海蠕间泥孔漏穿,平望弥目,穴边有一小蟹,跂脚昂头,侧身遥睇,见人歘入。”于海天泥沙生境中记海蟹形态活动历历如绘,生意盎然,令人神往。
再如记“海盘缠”:大者如扇,中央圆平,旁作五齿歧出,每齿腹下皆作深沟;齿旁有髯,小虫误入其沟,便做五齿反张,合界其髯,夹取吞之。既乏肠胃,纯骨无肉。背深蓝色,杂頳以点……
形象逼真,活动如实。
在郝懿行稍后,清代水利学家郭柏苍根据自己数十年在海滨的亲见,加上采询老渔民的经验,还证之古籍,于1886年写有《海错百一录》5卷。
此书卷1、卷2记渔,写捕鱼工具及捕鱼方法,两卷共记鱼174种。卷3记介、壳石121种。卷4记虫30种,另附记海洋植物24种,补充和丰富清代以前诸书的内容,所记多为实际观察记录,采用民间资料也较多。卷5记海鸟、海兽、海草。堪称一部海洋生物全志。
比如记鲨,首先列举“其皮如沙,背上有鬣,腹下有翅,胎生”的特点,然后根据身体大小、头部尾部特点、体纹体色等加以区分。
记有海鲨、胡鲨、鲛鲨、剑鲨、虎鲨、黄鲨、时鲨、帽纱鲨、吹鲨、秦王鲨、乌翅鲨、双髻鲨、圆头鲨、犁头鲨、鼠鯃鲨、蛤婆鲨、泥鳅鲨、龙文鲨、扁鲨、乌鲨、黄鲨、白鲨、淡鲨、大鲨、乞食鲨等。
鲨鱼标本
太平军武器装备以刀、矛、弓、箭等冷兵器及鸟枪、抬抢等旧式火器为主,后期配有少量洋枪、洋炮等新式火器。水营战船以民船为主,制式不一,设备陈旧,后有少量自造小型战船,并夺取敌之火轮、炮艇服役。
太平军马队主要在战场上发挥作用。马队从最初的几十、几百,到北伐时的千余名,到三河之役时的数千名,再到天京解围时的二万余名,呈逐步发展壮大的趋势。凡是用得着马队的战场,太平军都配备了马队,因而较分散,作用有限。总的说来,马队在全部兵力中所占比例甚微。北伐总兵力如以3万计,则马队所占比例约为1∶30。北伐失败,马队兵力严重不足是原因之一。梅邦、弗雷代也说:“如果他们有大炮和骑兵,肯定能继续取得胜利,打到天津和北京。”(注: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编《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 153页。)梅邦、弗雷代肯定马队对北伐的重要性,但他们认为北伐太平军无马队。其实北伐时有马队,只不过所占比例甚微,不易引人注目罢了。三河之役,太平军投入的马队在总兵力中也不高,但步军却占压倒优势,重要的是,战略战术得当。1861 年鄱阳湖平原之战, 太平军投入的马队仅4000人(分为两队,每队两千),而清军马队却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一(总兵力约5万人),且“武装齐备精壮善战”(注:(英) 呤唎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99页。), 其结果,太平军却大获全胜。马队的配备无一定成例,主要依据战争或战役的实际需要而定。战略欠妥,战术不当,马队再多,也只能归于失败。
一、军火贸易的缘起及其走私性质
军火贸易是太平天国实行正确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结果,也是其面临复杂严峻的战争环境的产物。太平天国自定都天京后,一直推行开放正当的对外贸易,积极争取外援,同时要求各国商贾交纳关税、遵守太平天国各项贸易法令、制度和政策。特别是从血与火的战场上,太平军将士亲眼看到洋枪洋炮的巨大威力,因而在对外贸易中,“他们最关心的是外国的武器”(《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9、309、321、142、469页。)。定都天京后不久,镇江太平军即对过往的英国舰船表示:“如有大炮、火药、米粮,可来销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下同),第7册,第123页。)”1858年底,太平天国芜湖守将候裕田曾向航行于长江的英舰巴克舰长恳求“相赠小洋炮壹贰杆,洋粉若干,洋炮火嘴拾余个”(《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9、324~325、443、445页。)。1861年6月,驻防乍浦的太平军首领鸿天福陈某照会英国水师提督何伯表示太平军将不攻打宁波,并提出与之进行枪枝、火药交易,保证“无论价钱如何,一应付给。(Franz Michael:The Taiping Rebellion ,Volume Ⅲ:Documents and Comments,P1141。)”甚至在战火频仍的1863年,忠王李秀成、慕王谭绍光还致书常胜军首领戈登谈军火交易事宜:“至各人军装炮械,彼此皆知底细,你处图利,我处置办,听从通商,原无禁令。此时你处若有枪炮洋货,仍即照常来此交易。(《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9、324~325、443、445页。)”曾与太平军大做军火生意的美国琼记洋行商人罗伯特·费伦向上司汇报说,太平军“欢迎外国人同他们做买卖,……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军火,有多少要多少。(S.C.Lockwood:Augustine Heard and Company,1858~1862:American Merchants in China,P95.转引自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7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西方列强纷纷宣布所谓“中立”政策,禁止除鸦片以外的所有与太平天国的贸易。1855年,英国甚至颁布法令,严禁在华臣民向太平军“提供出售或代办任何种类之战争物资。或代为装备船只。(《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2页。)”清政府也屡屡照会列强各国,要求对“擅赴内地或竟私运枪炮火药者,立即押回,交与本国领事查办,货物入官充公。(《吴煦档案选编》,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4页。)”但军事斗争对军火的大量需求和巨额商业利润的诱惑力却是任何形式的法令所难以禁止的。一方面太平天国一直谋求从外国商人那里购买精锐的武器和装备;一方面是违背清廷和列强禁令、不避路途艰险的冒险军火商贩的源源前来,军火交易一直禁而无绝。
二、军火贸易的方式、地域、规模及运输线路考察
太平天国对军火贸易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自先是有组织地派人购买。1860年6月,太平军攻占苏州后,在嘉兴、盛泽总理太平军粮响、关卡的耕天福汪心耕、锡天福沈枝珊先后派人携汇银两潜入上海,“侦探官兵信息,并购买洋枪火药,接济贼营。(《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二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4页。)”翌年10月,忠王李秀成下令周庄、陈墓各乡官,“赴沪采办洋枪一千杆,铜帽二十万,大红绉二百匹”,以为军用(《吴煦档案选编》,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页。)。1862年2月,驻守南汇的太平军首领里天福徐某曾派三名太平军携洋银1400元到松江购买洋枪火药(《太平天国》,第六册,第490页。)。在上海,太平天国专门委派了秘密的军火代理人,同华尔的洋枪队争购洋枪弹药(《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三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3页。)。其次是请来访或服务于太平天国的“洋兄弟”来购买军火。1860年5月,太平天国曾试图请来苏州探访的外国传教士赫威尔等带钱到上海购买武器,但遭拒绝(《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9、309、321、142、469页。)。1861年初,英国水手呤唎在南京参加太平军后,忠王李秀成除请他教练太平军外,还多次派他为太平军采购军火。1863年12月李秀成最后一次颁发路凭给呤唎,派他“前往上海、宁波一带采办兵船”(《太平天国》,第二册,第872页。)。1863年3月至6月,太平天国殿前副掌率总统水陆马步军务蔡某、开朝王宗殿前忠诚三十九天将李某、忠闳朝将队内鳞天安余某也先后发给“洋兄弟”路凭,前往太仓、上海、嘉兴等地采办军需(《新发现的太平天国路凭关卡凭照》,见《近代史资料》总第6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同年8月,原常胜军领队白齐文投归太平军后,慕王谭绍光曾派他赴上海购买洋枪军火,并示意他能买到多少枪枝,就让他带多少部队(王崇武、黎世清译:《太平天国史料译丛》,第一辑,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66页。)。第三是积极主动与冒险前来的外国商人、军火贩子开展军火交易。这些与太平天国做军火交易的外国人成份复杂,主要有以下五类:(1)同情、赞成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人。他们对列强实行的所谓“中立”政策甚为不满,认为“既云外国人卖军火与长毛有罪,则土、何提督帮助官兵亦该有罪。”有位自称洋差的外国友人公开宣称他曾“屡卖洋枪与长毛,日后仍有洋枪等要卖,即前此太仓长毛所用洋枪,皆我亲往卖也。(《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373页。)”(2)一些有身份地位的在华外交官员。1853年,美国旗昌洋行商人兼驻沪副领事金能亨(Curningham,Edward)将一艘轮船和大批美国枪械弹药卖给太平军,未料被清军侦知,结果在上海引起舆论大哗((法)梅明、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页。)。1863年9月,清军在一只宁波钓船上查获了九名向太平军贩卖军火的外国人,其中有一名为“在申执事之人”。这些有头面的人亦为厚利所趋,而从事走私。(3)贪图横财暴利的商人。据曾为太平军俘虏的洋枪队副领队法尔思德回忆,当时“在上海十五元或二十元能够买得到的短枪,太平军须付给走私者一百元”(《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三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9页。)。又据两江总督怡良1853年11月奏称:“向来夷人火药每桶卖洋银三元者,今增长至二十五六元不等”,“贼匪放价收买,奸夷贪利私卖”(《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33页。),外国商人为之趋之若鹜。“向来有不法之外国人每带外国洋枪至苏州卖与长毛,虽华官稽查甚严,其中偷漏者不少。(《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399页。)”据英国驻沪领事阿利国估计,当时在华各国“安分夷商,恨逆匪踞扰,以致货物滞销,仅十之二;其希图漏税,接济火药粮食渔利者,竟十之八。(《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2页。)”值得注意的是,除一般散商外,洋行仗其雄厚的实力,在与太平天国军火贸易中占了很大部分。据1862年英军驻华公使卜鲁斯及水师提督何伯给英国政府的报告,当时“香港和通商口岸的洋行公开地做枪炮生意”,“许多船只为上海的洋行运送枪械弹药给叛乱军,他们远离领事馆可以监督的范围,在预先约定的地点卸货,以便让太平军来领取。((法)梅明、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48页。)”为遮人掩目,上海英租界一些有名的洋行变换包装方法,把一箱箱贴着“雨伞”标签的卡宾枪和借用“圣经箱”包装的左轮手枪卖给太平军((法)梅明、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16页。)。1862年5月,洋枪队攻占嘉定、青浦后,曾在两地发现有数十尊1861年制造、印有英商“同珍洋行”字样和皇冠商标的铁制大炮(《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9、309、321、142、469页。)。(4)散居在通商口岸的外国无赖、罪犯、冒险家。太平军进攻上海时期,“外国人来申游荡无业者,或卖洋枪济匪,或无赖滋事,人数甚多。(《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31页。)”1862年10月李鸿章在致曾国荃的信中也抱怨说:“贼中洋枪甚多,力可及远,皆中芒鬼子(即闲散洋人——原注)、广东、宁波商船购运者,无法禁止。(吴汝伦编:《李文忠公全集》,光绪三十一年金陵刻本,“明僚函稿”,卷二,第14页。)”(5)与太平军兵刃相见的外国军官、士兵。1861年12月太平军攻占宁波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外国商人及英法海军争相售以军火,并供应食品。1863年1月,进攻绍兴的“常捷军”,由于宁绍道台不给之食,有四名法国小军官“即将枪械卖钱食用”(《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3页。)。甚至连后来的常胜军首领戈登也为暴利所诱,假手洋商与太平军大做军火交易(参见简又文:《太平开国典制通考》(中),第716~719页。)。
太平天国对冒险前来的外国军火商贩的态度是积极而主动的,他们为这些外商专门颁发了路凭,甚至还要求沿途各卡提供食宿(《新发现的太平天国路凭关卡凭照》,见《近代史资料》总第6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太平天国与外国的军火贸易主要是以上海、苏州、南京、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及苏(福)、浙(江)占领区域内进行的。其运输线路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外商利用大轮船从新加坡、香港等地由海路径至上海、宁波及镇海、乍浦、漳州等沿海口岸,然后就地或贩至各地卖给太平军,浙江太平军尤以此路接济军火;二是利用长江航运的便利,外国人借通商之名,趁机在长江沿岸各埠暗与太平军做军火生意,此路所得军火军需主要用以加强南京太平军的防卫力量;三是从上海经水陆各路至苏州及其附近各地(其中由苏州到上海路线有四条:(1)由吴江水路至上海;(2)由吴县水路至上海;(3)由平望水路至上海;(4)由盛泽水路至上海。由上海至苏州路线有六条:(1)上海——青浦——沈韩泾——高店——苏州葑门,为水路,计196里;(2)上海——青浦——朱家角——滕村——高店——苏州——葑门,为水路,计210里;(3)上海——青浦——拓华寺——斜塘镇——苏州葑门,为水路,计204里;(4)南黄浦——闵港——金泽——莘塔——同里——苏州;(5)上海——青浦——曹滕桥——昆山——苏州;(6)黄渡——昆山——唯亭——苏州。以上路线系参照(1)董蔡时主编:《太平天国史料专辑》第317、429~430页;(2)《吴煦档案选编》第三辑第287页及第一辑第314、367页;(3)《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二册,第184页等资料制成。),这条线路为太平天国后期与外国军火交易的主要区域,所得军火主要补给忠王李秀成各部的军备力量。其中主要的交易地点有:
在太平天国苏福省境内主要为天京(南京)、镇江两地。早在1853年3月,即有“洋人自上海以大轮船泊下关,……出其枪械、火药示贼军,贼大喜,鼓吹迎其酋入城,与之联教通款,俾常接济军火,……洋人大获其利。((清)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9页。又见(清)夏燮《中西纪事》,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49页。)”几个月后,这位名叫嘞呐吐(即温那治)的英商又雇佣二只宁波钓船,装载洋枪200杆、洋刀100把及火药、洋硝等物,“至镇江卖给贼匪”。此后,天京中外贸易日渐繁盛,不但城外的小浜边太平军兵营有外国人“在该处私贩军火济匪”(《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4页。),四城之外的买卖街道也“极多做洋枪铺户”。城内的法国商人“俱穿长毛服饰,携带洋枪及各种炮械在彼销售,有轮船名不设,泊仪凤门外,专做此等生意。(《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三册,第256页。)”1860年后,在镇江至天京间外国人与太平军军火交易屡见不鲜,以致长江开放通商简直像是“专为以供应品接济太平军而设的了”((英)莱特著、姚曾广译:《中国关税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02页。)。
在苏福省境内,除上海、苏州、太仓、松江外,尚有吴江、青浦、嘉定等地。1860年7月,曾有外国黑人商贩在吴江居住十多天,将四门大炮、六大桶火药、八枝五尺长洋枪价值银万余两的军火卖给太平军,不久又将载来的两船火药枪炮赴苏州售卖(《吴煦档案选编》,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2页。)。同年,清军在黄渡以东堵截了三只在青浦将“枪药济匪”后空船东返的外国商船,迫其返回原路(《吴煦档案选编》,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6页。)。1860年8月《北华捷报》报道说,当时上海一些有身份的外国人将以鼻烟名义包装的火药及其它武器在“黄埔江与苏州河上游各地向叛军出售”(《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9、309、321、142、469页。)。水陆交通的发达,大大便利了军火贩运,使苏福省境内的军火贸易,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军火补给地。
在浙江省境内主要有宁波、镇海、绍兴、嘉兴、乍浦等地。1862年江南海关探闻“(太平军)近于宁波、镇海地方,截掳海船,并以重价购买外国轮船及枪炮等项。”因而建议清廷:“暂停宁波通商,庶免为贼勾通”(《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7~238页。)。清宁波海关并派出炮艇巡视舟山一带海面,多次截获走私火器、军械给太平军的外国船只(《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6页。)。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军余部南走福建。10月,侍王李世贤驻节漳州,修内政,办外交,重整旗鼓,声誉大振,吸引不少国际友人前往投奔太平军,外国商人纷纷前往接济太平军军火。李世贤所部“枪炮铅药皆运自夷舶”((英)呤唎著、王维周译《太平开国亲历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下册,第656页。),武器精良,并得到欧洲兵法的教练,“清军在这方面不能和他们相比”。
太平天国通过各种途径从外国商贩那里购得的军火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枪炮及军械配件、兵船、弹药等。数量也是惊人的。如1862年4月上海一家洋行一个月之间就卖给太平军步枪3046枝、野炮795尊、火药484桶即10947磅、子弹18000发、炮盖450多万个(C.A.Montalto de Jesus:Historic Shanghai.Shanghai Mercury,1909.P145.)。太平天国占领宁波后,与外国军火贸易规模巨大,“大炮成百地、枪枝成千地、弹药成吨地进口”(The North China Herald,May,17,1862.No.616.)。有一艘名叫“模范”号(Paragon)的英国商船一次就试图将300门6磅至32磅的大炮、100箱小型武器及50吨弹药卖给太平军(《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9、309、321、142、469页。)。1862年春,太平天国曾计划花费50万两银子派人赴美国购买轮船枪炮,后因华尔向苏松太道吴煦告密,未果。据曾投归太平军的美国人马敦估计,苏州太平军中有三万枝外国枪,四分之一的兵士配有步枪,忠王李秀成的1000名卫队则全部配备来复枪(王崇武、黎世清译:《太平天国史料译丛》,第一辑,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73页。)。1862年10月,李秀成率军进攻天京郊外曾国藩的湘军营垒时,军中拥有“洋枪多至二万杆”,并配备有相当数量的开花炮(罗尔纲著《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88页。)。太平天国其他将领如辅王杨辅清、护王陈坤书、慕王谭绍光、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归王邓光明、听王陈炳文、荣王廖发寿、堵王黄文金、会王蔡元隆等所部营中均建有规模不等的洋枪队、洋炮队。其中归王邓光明的洋炮队“洋炮精悍,为诸贼之冠”,规模达5000人(吴汝伦编:《李文忠公全集》,光绪三十一年金陵刻本,“明僚函稿”,卷三,第41页。)。故时人评论说:“贼无技勇,……只重洋炮。夷人过昂其值,兵火后贼所掠之金银,半归夷人。(《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二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2页。)”太平天国与外国军火贸易之盛、规模之巨由此可窥一斑。
三、军火贸易的影响
武器装备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太平天国积极开展对外军火贸易,大量购买西方先进军事武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而且对洋务运动的发生和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大量外国军火的输入,大大改善了太平军的军事装备,使太平军的战斗力大为增强。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不久即开始购买、使用洋枪,各主要部队中都配备了相当数量的洋枪洋炮。可以说,直到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前,太平军一直比清军更多地利用外国武器,在武器装备上大大超过清军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在1862年10月也承认“贼之火器精于我者百倍之多”(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第288页。另参见《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三辑,第186页。)。太平天国所以能在天京事变后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东征西讨,特别是进击中外反动势力麇集的江、浙地区,开辟苏浙根据地,和湘军、淮军及西人督练之洋枪队、常胜军较量八年之久,这与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大量采用外国新式军事武器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其次,聘请投归太平军的外国“洋兄弟”教练使用近代热兵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太平军的军事技术素质。早在1854年,罗大纲在湖口“身边即有洋鬼子四人”(《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710页。)。1860年太平军东征江浙后,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一批外国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到太平军中服役。这些外国“洋兄弟”除教授太平军使用洋枪、洋炮外,还教练太平军一种中西参半的阵法,以适应新式枪炮的作战要求。随着引进武器的增多,枪炮的维修、保养以及弹药的供给等问题也很快被提到议事日程。太平军中最初设置了“洋炮馆”和“洋炮官”(《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9、324~325、443、445页。),专门负责各种进口大炮的维修、保养与调拨。接着在各地先后设立了许多维修、仿造外国军火的军工厂。1854年驻守镇江的太平军即请了四名外国人为其“制巨炮、喷筒,甚精制,能达远”(《余生纪略》。转自郭存孝《太平天国火炮研究》,见《江海学刊》1988年第6期。)。太平天国后期,江、浙太平军诸王在苏州、太仓、昆山、盛泽、嘉定、青浦、南桥、拓林、湖州、嘉兴、漳州等地先后建立了规模不一的军工厂,其中以苏州、昆山、太仓三地规模最大。在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这些军工厂仿造的产品主要为各种枪炮、子弹、炮弹、火药及炮车、弹药筒、战船等。1863年11月,苏州守将谭绍光在英人史密斯帮助下曾试图建造一艘装配32磅重炮的大轮船,后因战火逼近,不得已而中止(《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二辑,第125页。)。这些仿造和引进的新式武器弹药的大量使用,新式阵法的操演,不仅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而且引起了作战方式乃至战略战术的重大变革。可以说,太平天国是最早开始中国军事近代化实践的。
再次,太平天国通过大量西方近代军事武器的输入,开始重视、吸取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的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当封建统治集团中的顽固派依然以“天朝大国”自居,视西方近代科技为“奇技*巧”时,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却喊出了学习西方的时代最强音。在《资政新编》中,洪仁玕列举了轮船、火车、钟表、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等十几种代表西方近代科技发展水平的“有用之物”,提出了设立专利局,鼓励创造发明,兴车马、舟楫之利和器皿技艺等一系列“与番人并雄之法”(《太平天国》,第二册,第526、532~533、538页。)。太平天国后期将领如李秀成、李世贤、谭绍光、林绍璋等也都表现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和好学精神,努力将“各种机械技术的改革,外国的发明,介绍到国内来”(《太平天国亲历记》,上册,第235页。),竞相引进、任用一些外国的军事、工程、机械、医学等方面的人才为太平军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如何对待以军事武器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工业文明问题上得出的结论却惊人地相似。可以设想,如果不是残酷的战争环境制约,在《资政新编》的指导想下,有洪仁玕、李秀成等一批对西方近代文明有较高认识水平的太平军将领的亲自主持与实践,太平天国这种远早于地主阶级内部洋务运动的活动,必定会进一步发展为自强求富的运动的。历史的进程表明:从最初的洋枪洋炮的购买到西方军事、工程技术人员的引进与任用,再到设厂仿造先进的外国武器装备,太平天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内走过的历程,正是后来的洋务派所必须跨越的洋务运动的最初阶段。弄清这一点,可以使我们更科学、更全面地把握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 关于描写苏州的诗句忆江南
关于描写苏州的诗句忆江南 1 关于苏州诗句
1、《横塘》(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2、《枫桥夜泊》(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4、《怀吴中冯秀才》(唐)杜牧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5、《正月三日闲行》(唐) 白居易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6、《乌栖曲》(唐)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7、《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8、《忆江南》(唐) 白居易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扩展资料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 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有“东方水都”之称。
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排名第三,苏州古城142平方公里。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
苏州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江震泽、吴江黎里、吴中甪直、吴中木渎、太仓沙溪、昆山千灯、昆山锦溪、常熟沙家浜、吴中东山、张家港凤凰)。
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平望,太仓浏河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陆巷古村、明月湾),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二的平江路、山塘街。
参考资料 ——苏州
2 忆江南是描写什么的诗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
’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
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
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
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
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
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
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
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
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
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
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
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
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
3 描写苏州的诗句有哪些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再游姑苏玉芝观
唐许浑
高梧一叶下秋初,迢递重廊旧寄居。
月过碧窗今夜酒,雨昏红壁去年书。
玉池露冷芙蓉浅,琼树风高薜荔疏。
明日挂帆更东去,仙翁应笑为鲈鱼。
渡吴江
唐杜牧
堠馆人稀夜更长,姑苏城远树苍苍。
江湖潮落高楼迥,河汉秋归广殿凉。
月转碧梧移鹊影,露低红草湿萤光。
文园诗侣应多思,莫醉笙歌掩华堂。
代诸妓赠送周判官
唐白居易
妓筵今夜别姑苏,客棹明朝向镜湖。
莫泛扁舟寻范蠡,且随五马觅罗敷。
兰亭月破能回否,娃馆秋凉却到无?
好与使君为老伴,归来休染白髭须。
吴越怀古
唐李远
吴越千年奈怨何,两宫清吹作樵歌。
姑苏一败云无色,范蠡长游水自波。
霞拂故城疑转旆,月依荒树想嚬蛾。
行人欲问西施馆,江鸟寒飞碧草多。
送人游吴
唐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去之前首先会想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去了就会想,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什么的
回去就会想到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4 赞美苏州的诗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唐朝诗人杜荀鹤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做画,画师应道画难工。”《阊门即事》——唐伯虎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5 关于苏州,江南,庐山的诗句
苏州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南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俯长碘短鄢的碉痊冬花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庐山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6 描写杭州、苏州的诗句
描写杭州的诗词多是围绕西湖的:
如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西湖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
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
弥弥。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
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西湖十咏(探春 苏堤春晓)
上苑乌啼,中洲鹭起,疏钟才度云窈。篆冷香篝,灯微尘幌,残梦犹吟芳草。
搔首卷帘看,认何处、六桥烟柳。翠桡才舣西泠,趁取过湖人少。 掠水风花
缭绕。还暗忆年时,旗亭歌酒。隐约春声,钿车宝勒,次第凤城开了。惟有踏青
心,纵早起、不嫌寒峭。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
〖送客之杭〗选自:《全唐诗》 作者:牟融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帆带夕阳投越浦,
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
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7 关于苏州的俗语或诗句
浓枝高下绕亭台,初染胭脂渐次开遮映落霞迷涧壑,漫和疏雨点莓苔低藏双燕人前舞,密引群蜂花底回安得庐山千树子,疗饥换有谷如堆(王心一《兰雪堂集》) 宫袍错落紫麒麟,曾是先皇法从臣海外文章传谏草,天南魑魅识星辰荆蛮流寓真吾土,燕赵悲歌见古人渌水名园春更好,挈壶花下伴垂纶(王宠《雅宜山人集》) 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园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今秋通简札,投甓招琼,妙绘频贻抱惭看古趣写朱梅,兰石清妍,更风筱幽禽为伴,盼把晤沧浪虎丘时,践雅约,兼聆造形精鉴 1956年同济大学出版陈从周之《苏州园林》图册,余函购而时时展玩之近岁识从周时,承贶以手绘画幅,偕游苏州则来书中语也 叶圣陶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四面荷风三面水,红裳翠盖满池心炎夏惬幽寻园之中部,有亭曰"荷风四面",居高临下,为赏荷胜处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卅六鸳鸯成双对,浴波戏水结同心池馆蓄文禽卅六鸳鸯馆面临广池,池中蓄鸳鸯十余对,拍浮为乐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盆盎盈庭花簇簇,潇湘一阁竹森森到处有清阴留听阁一带,罗列花木盆景无数,丰富多彩"潇湘一角"为种竹处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轩宇玲珑如展扇,与谁同坐有知音于此可横琴西部有小轩作扇面形,别创一格,榜曰"与谁同坐"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月榭星台新安置,东西结合更幽深放眼豁胸襟园之东部拓地二十余亩,鸠工庀材,布置一新;从此与中部、西部互相结合,更见幽深宽广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民不能忘垂百载,忠王伟绩感人深,歌颂到如今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曾开府于此 调寄《望江南》 周瘦鹃 拙政名园好景多,池塘屈曲漾晴波,远香堂外清如画,四面凉风万柄荷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由于多水,颇见疏朗,有远香堂、四南荷风亭诸胜 拙政园名园访紫藤,繁花密叶一层层,衡山手植资回念,盘旋神龙势欲腾报政园有明文征明手植紫藤,今仍繁荣,老干盘曲尽飞舞之致 梅村诗好久留传,拙政山茶写笔颠,十八曼陀罗尚在,宝珠色相永春妍拙政园有宝珠山茶,吴梅村有诗至今传诵,今有花十八棵,名十八曼陀罗花馆 拙政园 蒋吟秋 拙政园·兰雪堂联 此地是归田故址,当日朋俦高会、诗洒留连,独余一树琼瑶,想见旧时月色 斯圆乃吴下名匠,于今花木扶疏、楼台掩映,试看万方裙屐,尽占盛世春光 拙政园·远香堂联 旧雨集名圆,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 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 拙政园·倚玉轩联 从北道来游,花月留题,寄闲情在二千里外 占东吴名胜,亭台依旧,话往事于三百年前 拙政园·芙蓉榭联 绿香红舞贴水芙蕖增美景 月缕云载名圆阑榭见新姿 拙政园·小沧浪联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拙政园·鸳鸯馆联 绿意红情春风夜雨 高山流水琴韵书声 拙政园·倒影楼联 得月便佳,是山都好 无书不读,有酒即仙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联 江山如有待 花柳更无私 拙政园·绣绮亭旧联 闲寻诗册应多味 得意鱼鸟来相亲 沧浪亭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狮子林·立雪堂联 苍松翠竹真佳客 明月清风是故人 虎丘花·雨亭联 俯水枕石游鱼出听 临流枕石化蝶忘机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宋·苏舜钦《沧浪亭》)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 (清·徐崧《秋过怀云亭访周雪客调寄踏莎行》怀云亭即今苏州北半园)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 (清·汪琬《再题姜氏艺圃》) 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 (清·乾隆《狮子林得句》) 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 (清·王赓言《游狮子林》) 鸥鸟群嬉,不触不惊;菡萏成列,若将若迎 (蒋堂《北池赋》,北池为唐宋时代苏州官府园林)。
本文2023-08-06 23:36: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