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露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青蒿露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来源 5 性味 6 功能主治 7 摘录 8 《中药成方配本》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功效 84 主治 85 青蒿露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附: 1 用到中药青蒿露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青蒿露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青蒿露 1 拼音

qīng hāo lù

2 出处

《中国医学大辞典》

3 拼音名

Qīnɡ Hāo Lù

4 来源

为菊科植物青蒿的茎、叶,经蒸馏而得的液体。

5 性味

苦,寒,无毒。

6 功能主治

明日,退热,清暑,辟秽。治劳瘦骨蒸,虚热,虚烦、盗汗,久疟,久痢,蓐劳。

7 摘录

《辞典》

8 《中药成方配本》 81 方名

青蒿露

82 组成

干青蒿1斤。

83 功效

清暑解热。

84 主治

内外蒸热。

85 青蒿露的用法用量

每用4两,隔水炖温服,小儿酌减。

86 制备方法

用蒸气蒸馏法,每斤吊成露6斤。

用到中药青蒿露的方剂 清暑饮

拼音:qīngshǔyǐn处方:青蒿露10毫升(冲)六一散9克(包)荷叶边1圈西瓜翠衣9克绿豆皮4

青蒿滑石汤

解》:方名:青蒿滑石汤组成:青蒿3钱,滑石3钱,川朴1钱,建曲2钱,扁豆衣1钱半,银花露5钱(冲),

加减七宝饮

父)咀。每服半两,水1碗,酒1盏,同煎至1大盏,露1宿,来日早晨烫温,去滓服。摘录:《普济方》卷一

鬼哭饮子

法用量:上(口父)咀,为粗末,先以童便2升隔夜浸露,至四更时煎至8分,去滓,分作3服。每服调后散子

加减补中和疟饮

,露1宿,疟前2时温服,二煎接服更妙。如热多,加青蒿3钱;如恶心,加灶心土5钱;如腹痛作泻,加煨广木

更多用到中药青蒿露的方剂

用到中药青蒿露的中成药 甘露茶

青皮44g广藿香70g神曲(炒)70g防风35g青蒿70g鸭脚木叶470g山楂(炒)70g制法:以上

胎产金丸

500g益母草500g鳖甲(沙烫醋淬)000g青蒿500g制法:以上二干三味,白术,藁本、沉香、肉

甘露消毒丹

治疗小儿发热32例,效果显著。方药:滑石30g,青蒿、茵陈、金银花各10g,青黛、黄芩、柴胡、川贝、

六合定中丸

用量:大人每服1丸,小儿半丸。中暑,用陈皮8分,青蒿8分,小儿各5分煎汤化下;霍乱吐泻转筋,百沸汤兑

肥儿丸

集》(昆明方)之肥儿丸:别名:健脾肥儿丸处方:炒青蒿2两,芜荑1两5钱,焦楂3两,青皮3两,甜百部3

更多用到中药青蒿露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青蒿露 《凌临灵方》:热邪消烁津液

因前治进滋腻收涩之品,拟用花露以涤肠胃。银花露青蒿露佛手露玫瑰露鲜谷子露杷叶露按、此即甘露饮法。《

《丛桂草堂医案》:卷三

方中去菖蒲、旋复、茯苓、六一散。加山栀、贝母、青蒿露、丝瓜络、沙参、枇杷叶。接服两剂。热全退。遂改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

半)生甘草(六分)桔梗(一钱)鲜竹叶(三十片)青蒿露(一两冲)犀地桑丹汤白犀角(八分)鲜生地(八钱

《重订广温热论》:[第一卷温热总论]论温热兼症疗法

病势。势轻者,但先轻宣上焦,如桔梗汤加苦杏仁、青蒿露,或五叶芦根汤加西瓜翠衣、银花露之类;势重者,

《凌临灵方》:噤口痢脱肛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青蒿煎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圣惠》卷三十一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青蒿煎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青蒿煎 1 拼音

qīng hāo jiān

2 处方

青蒿汁600毫升 人参 麦门冬(去心)各30克

3 制法

上药将后二味为末,用青蒿汁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

4 功能主治

治潮热有时,五心烦热。

5 青蒿煎的用法用量

食后服20丸。

6 摘录

《全生指迷方》卷四

7 《圣惠》卷三十一 71 方名

青蒿煎

72 组成

青蒿(切)1斗,童便1斗,麝香1钱(细研),阿魏1两(面裹煨,令面熟为度,细研),桃仁5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细研),天灵盖2两(涂酥炙微黄,捣末)。

73 主治

骨蒸劳气,四肢羸瘦疼痛。

74 青蒿煎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匙,食前以清粥饮调下。

75 制备方法

上件药,先将青蒿于小便中煮取5升,研绞去滓,即下诸药末熬成膏,瓷盒中收。

古籍中的青蒿煎 《医宗金鉴》:[卷四杂病心法要诀]痨瘵治法

嗽血者,宜用成方太平丸可也大黄虫丸 大黄青蒿煎 传尸将军丸3干血大黄虫治,积热蒿黄胆便

《杂病心法要诀》:[卷二]痨瘵治法

治之。嗽血者,宜用成方太平丸可也。大黄虫丸大黄青蒿煎传尸将军丸干血大黄虫治,积热蒿黄胆便煎,癸亥腰

《医碥》:[卷之二·杂症]虚损痨瘵

血,而积热不除,非下行无以折其势,亦当暂用大黄青蒿煎导之,(古方柴胡饮子、防风当归饮子、麦煎散,皆

《全生指迷方》:[卷四]咳嗽

五心烦热,搏于营卫,不咳者易治,脉促涩者难治,青蒿煎、柴胡芍药汤主之。青蒿煎青蒿(汁,一升)人参麦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七草部上品之上]草之草

  青蒿素

  青蒿素(黄花蒿素)

  通用名称:青蒿素

  英文名称:Artemisinin

  中文别名:黄花蒿素、黄蒿素

  英文别名:Arteannuin、Artemisinine、Qinghaosu

  药理

  药效学

  青篙素是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其次是核膜、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篙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篙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药动学

  青篙素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05~1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它在红细胞内的浓度低于血浆中的浓度。吸收后分布于组织内,以肠、肝、肾的含量较多。本品为脂溶性物质,故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在体内代谢很快,代谢物的结构和性质还不清楚。主要从肾及肠道排出,24小时可排出 84%,72小时仅少量残留。由于代谢与排泄均快,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不利于彻底杀灭疟原虫,故复发率较高。青篙素衍生物青篙酯,T1/2为05小时,故应反复给药。

  适应症

  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1)控制疟疾症状(包括间日疟与耐氯喹恶性疟),口服,首次1g,6- 8小时后 05g,第 2、3日各05g;直肠给药,首次06g,4小时后 06g,第 2、3日各04g。

  (2)恶性脑型疟,肌内注射,首剂 06g,第 2、3日各肌注015g。

  (3)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盘状红斑狼疮,第 1个月每次口服01g,一日 2次;第 2个月每次01g,每日 3次;第 3个月每次01g,每日 4次。

  [制剂与规格]青蒿素片(1)50mg(2) 100mg

  青蒿素栓(1) 400mg(2)600mg

  青蒿素混悬注射液(1) 1ml:150mg(2) 2ml:300mg

  肌肉注射,首次剂量02g,6-8小时以后给药01g,第二,第三日各肌肉注射01g,总量05g重症第4日再给01g,或连用3日,每日03g,总量09g小儿每公斤体重15mg,分3日肌肉注射口服,首次剂量1g,6-8小时以后再服05g,第2,3日各服05g,三日一疗程,总量25g小儿每公斤体重15mg,按上述方法3日内服完注射部位疼痛,硬块

  [用法及用量]成人常用量:①控制疟疾症状(包括间日疟与耐氯喹恶性疟),青蒿素片剂首次 10g,6~8h后05g,第 2、3日各05g。栓剂首次 600mg,4h后 600mg,第 2、3日各 400mg。②恶性脑型疟,青蒿素水混悬剂,首剂 600mg,肌注,第 2、3日各肌注 150mg。③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盘状红斑狼疮,第 1个月每次口服 01g,1日 2次,第 2个月每次01g,每日3次,第 3个月每次 01g,每日 4次。

  口服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不及注射。栓剂亦优于口服,但采用栓剂时,如肛塞后 2h内排便,应补给 1次。

  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盘状红斑狼疮均可获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初期病情可能有所加重,全身出现蚁走感,半个月后逐渐减轻,月余后一般情况改善。

  [剂型与规格]片剂:50mg/片,100mg/片。栓剂:600mg/枚。水混悬剂:100mg/ml。

  [用法]

  (1)直肠给药: 1次 04—06g, 1日 08—12g。

  (2)深部肌注:第1次 200mg, 6—8小时后再给100mg,第 2, 3日各肌注 100mg,总剂量 500mg(别重症第 4天再给 100mg)。连用 3日,每日肌注 300mg,总量 900mg。小儿 15mg/kg,按上述方法 3日内注完。

  (3)口服:先服 1g,6,~8小时再服 05g,第 2, 3日各服 05g,疗程 3日,总量为 25g。小儿 15mg/kg,按上述方法 3日内服完。

  [制剂]油注射液:每支 50mg(2ml); 100mg(2ml); 200mg(2ml); 300mg(2ml)。水混悬注射液:每支 300mg(2ml)。片剂:每片 50mg; 100mg。

  禁用慎用

  妊娠早期慎用。

  给药说明

  口服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不及注射。栓剂亦优于口服,但采用栓剂时,如肛塞后 2h内排便,应补给 1次。

  青蒿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盘状红斑狼疮均可获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初期病情可能有所加重,全身出现蚁走感,半个月后逐渐减轻,月余后一般情况改善。

  不良反应

  青蒿素毒住低,使用安全,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病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不严重。水混悬剂对注射部位有轻度刺激。

  个别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轻度皮疹少数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可自行恢复

  青蒿素毒性低,使用安全,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病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不严重。水混悬剂对注射部位有轻度刺激。

  相互作用

  1.本品必须与伯氨喹合用根治间日疟。

  2.与甲氧苄胺嘧啶合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减少近期复燃或复发。

  作用与用途

  本品为一高效、速效抗疟药。作用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适用于间日疟及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型疟均有良效。其退热时间及疟原虫转阴时间都较氯喹短。对氯喹有抗药性的疟原虫,使用本品亦有效。

  剂量与用法

  口服,首次服1g,间隔6~8小时后再服05g,第二、三日各服05g。3日为1疗程。深部肌注,首次200mg,间隔6~8小时后再肌注100mg,第二、三日各肌注100mg,总量500mg;肌注300mg/日,连用3日,总量900mg。小儿15mg/kg,按上述方法3日内注完。

  副作用

  1 有轻度恶心、呕吐及腹泻等,不加治疗能很快恢复正常。

  2 注射部位浅时,易引起局部疼痛和硬块。

  3 个别病人,可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及轻度皮疹。

  4 妊娠早期妇女慎用。

  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全世界抗疟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后,认为单方青蒿素的使用容易使疟原虫产生耐药性,提出了停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复方青蒿素的建议。

  (注:目前,我国的生产的青蒿素全为单方青蒿素,复方青蒿素的专利已转让给瑞士诺华。)

  历史

  一.历史回放

  自古以来,中国各地中医草医使用数种不同的蒿草以“青蒿”入药。但从

  1593年出版李时珍《本草纲目》至1975年的近400年的历史中,青蒿( 又名香蒿,拉丁学名Artemisia apiacea Hance)一直被尊为正品,稳居‘太子’之位。其他均为赘品( 假药)。

  在中医药千年的历史中,现今大名鼎鼎的黄花蒿( 又名臭蒿,拉丁学名Artemisia annua L)连假药资格都没有,因为它的臭味较大,很难当成青蒿( 香蒿)来卖钱。老百姓只是用它来薰薰蚊子而已。时至公元1990年,黄花蒿忽然时来运转,摇身一变取代了青蒿的‘太子’的地位,一举成名天下知。

  要说臭蒿“狸猫换太子”一事,就要追溯到20世纪下叶。1959年,越共中央

  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南越组织武装颠覆。1961五

  月,应南越吴廷琰政府要求,美国肯尼迪总统派遣了一支特种部队进驻南越,标

  志着越战的开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和中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全力以

  赴地支持北越政府。越战逐步升级,越打越烈。

  60年代中期,除了提供大批物质金钱支援越南北方政府以外,中国政府派遣

  中国人民解放军6886部队秘密入越参战。身上没有任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

  解放军战士身着越南人民军的黄绿色军装,头戴胡志明帽,在越南的丛林中周旋。

  战士们纷纷感染疟疾,其中恶性疟疾死亡率极高,极大地影响战斗力。但是当时

  抗疟特效药氯喹已经产生抗药性,医护人员对战斗人员大量减员一筹莫展,毛泽

  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对此十分关注。与此同时,越共军队也因患疟疾大量减员,越

  共中央胡志明主席请求中国政府代为研究寻找能替代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

  1967年5月23日,毛泽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要寻找能够替代

  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周恩来总理直接参与,国务院专门成立“523”办公室。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数十

  家国家级和省市级的研究机构在各大军区所属的“523”办公室领导下,承担了

  这项当时较为秘密和重大的科研工作。1967年5月至1972年底的五年中,各地承

  担523项目的科研人员把中医药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瓶瓶罐罐翻了个底朝天,

  检验了无数的中草药治疗疟疾的成方、单方、验方、秘方。花掉了以亿元计算的

  人民币,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是一无所作获。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的发生,今人何以评说就不得而知了。

  引用近年来见于报端文摘的关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报道,当年“523”工

  程的盛况可窥一斑。

  “根据全国“五二三”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云南省于1971年成立了

  “昆明五二三领导小组”,以昆明军区后勤卫生部、省卫生厅、省科委等单位为

  成员,部队和地方共有30多个科研机构参加,直接参与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前后

  约320多人;全省涉及16个地州的30多个县,1400多个生产队,搜集民间抗疟疾

  中草药单方、验方4300余个;其他省主要参与研制的单位有6个,主要协作单位

  有39个。一场全国性协作、全国集团军式的“抗疟”战斗悄无声息地展开了。”

  ( 1)

  “在大量查阅“本草”记载及其它医药典籍、资料的基础上,科班出身的科

  研人员积极向民族、民间医生收集治疗“打摆子”单方、验方及驱蚊、灭蚊的方

  法。在搜集、整理、采集、试验研究后,把注意力逐步集中到了中药“常山”及

  马兜科植物“金不换”、“管兰香”上,这些药物虽具有明显的抗疟效果,但遗

  憾的是又具有无法克服的毒性。” ( 2)

  车到山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改写了中药青蒿的历

  史。1972年底,云南“523”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傅良书,副主任周建波,李舒

  从北京参加完全国“523”会议回来,向科研人员传达时提到,北京中医药研究

  院中药研究所发现青蒿的粗提取物有边缘抗疟作用,但前景不看好,已停止了对

  此研究,建议他们筛选一下本地的蒿属植物进行研究。

  “1973年新年,罗泽渊到家住云南大学的朋友家玩,在云大校园里意外地发

  现了许多苦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采了一大把抱回药物研究所。之后,她

  制备了苦蒿不同溶剂的提取物,顺利地分得了数种结晶成份。当从事多年抗疟药

  药效学筛选工作的黄衡看到编号为结晶体三的化合物过筛结果时,惊讶地发现,

  原本被感染得呈“满天星”状的小鼠血片中,疟原虫竟全部消失了。“会不会只

  是一个偶然”,黄衡惊喜之余冷静地提醒自己。但是,多次试验结果重现后,他

  激动了,“这不是偶然,我们真的找到有效的抗疟成分了。”黄衡把这份意外之

  喜告诉了组里的其它成员。一时间,全体人激动难抑,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总

  算看到了一线希望之光。”( 2)

  “经过进一步的经药效学、药理学研究,到三月底,课题小组成员们证明了

  苦蒿结晶三确实具有高效、低毒抗鼠疟的特点。与此同时,罗开均将苦蒿的植物

  标本送请著名分类专家吴征镒教授鉴定,定名为菊科蒿雪大头黄花蒿。因此,他

  们将该结晶命名为黄花蒿素。”( 2)

  “戚育芳告诉大家说四川的青蒿也是黄花蒿,开花期比云南晚,说不定四川

  会有。没有耽搁,戚育芳和詹尔益马上打点行装赶赴重庆。得知重庆市医药公司

  正准备处理一批不合格的青蒿药材。大喜过望之下,他们一口气买下了500公斤,

  回到所里加工提取,发现这批蒿中的有效成份很多,可以从中提取大量的结晶。”

  ( 2)

  黄花蒿素的发现为‘假青蒿’黄花蒿中若干年后“狸猫换太子”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二.真假青蒿

  青蒿:又名香蒿。为菊科植物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全草。

  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不含青蒿素。

  黄花蒿:又名臭蒿,苦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全

  草。商品均以色青绿、干燥、质嫩、未开花、气味浓郁者为佳。含青蒿素。

  牡蒿 :为菊科植物牡蒿(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的全草。在江苏、

  上海、四川等地药材市场上作“青蒿”使用。

  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全草。东北

  地区常作“青蒿”入药。不含青蒿素。

  小花蒿:菊科植物小花蒿(Artemisia parviflora R)的全草。以青蒿收载

  入《滇南本草》,云南昆明亦称此为青蒿。

  三.狸猫换太子

  在以上提到的五种蒿草中,只有黄花蒿( 臭蒿)含青蒿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文版中药书籍中的药用“青蒿”只有一种,

  即青蒿( 香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也可见于外文资料( 3,4)。

  在发现青蒿素以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中药书籍将入药“青蒿”

  改为:“包括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和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两种均可入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1990年

  版)时将药用“青蒿”定为:“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

  燥地上部分”,不再提Artemisia apiacea Hance。从此中药的‘青蒿’ 变成了

  ‘黄花蒿’。上演了一出现代的“狸猫换太子”的轻喜剧。

  但目前国内除提取青蒿素在使用黄花蒿外,中药依然沿用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入药。

  四.青蒿素

  分子式:C15H22O5

  分子量:28233

  无色针状晶体,味苦。

  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

  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熔点:156-157℃ ( 水煎后分解)

  五.参考资料

  1.

  http://pharmholleycn/drizzlycms/indexphpact=newsinfo&;amp;resourceid=506

  2. 《青蒿素的故事》云南日报 熊燕, 2004-12-12。

  3. A Barefoot Doctors Manual Running Press ISBN 0-914294-92-X

  4. Yeung,Him-Che Handbook of Chinese Herbs and Formulas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Los Angeles 1985。

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时北越军队常出没于山间丛林地区,而这一地区恶性疟疾流行猖獗,且对奎宁及奎诺酮类抗疟药物如氯喹(chloroquine)等普遍出现了耐药性,平民与军队的患病人数猛增,越南政府请求支援。中国政府于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成立5·23抗疟计划办公室,统一领导《5·23 抗疟计划》的实施,其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代号为523。领导小组由国家科委(正组长)、总后勤部(副组长)、国防科委、卫生部、化工部、中国科学院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直接归国家科委领导。办事机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字236部队为主(推测为军事医学科学院代号),办公室设在后字236部队。不过,由于进展和当时的政治环境,523领导小组曾多次发生变动,如1971年5月22日广州召开的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谈会上,领导小组改为由卫生部(正组长)、总后卫生部(副组长)、化工部和中国科学院组成。后来,一位研究人员曾调侃,正是由于这一项目,“使得在当时到处停工的医药研究单位留下了一支队伍”。

1969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军代表的建议下,全国“523办公室”邀请北京中药所加入“523任务”的“中医中药专业组”。北京中药所指定化学研究室的屠呦呦担任组长。当时的基本思路是采取民间验方,然后用有机溶剂分离药用部位并进行相应的药理筛选和临床验证,研究人员整理了多达808种可能的中药。据称她们开始并未考虑使用青蒿,因为它的抑制率极不稳定,12-80%,直至看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将青蒿“绞汁”用药,从而得到启发,认为有效成分可能在亲脂部分,改用乙醚提取。1971年10月,青蒿的动物效价由30%~40%提高到95%。1971年12月下旬,用乙醚提取物与中性部分分别对感染伯氏疟原虫 (Plasmodium berghei) 小鼠以及感染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omolgi) 猴的疟原虫血症(parasitemia) 显示 100%的疗效。

1972年初抗疟有效单体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当时的代号为“结晶Ⅱ”,后改名为“青蒿Ⅱ”,最后定名为青蒿素。1972年3月8日,《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工作》的报告在523计划内部会议上发布。效果虽好,但在批量生产时相关药厂不愿意承担提取药品任务,使得项目组只好把实验室当成了生产车间,而由于乙醚易燃,结果在屠呦呦作报告的当日,由于操作人员不慎而引发大火,这一事故差点使得计划夭折。

由于计划时间进度紧张,为了尽早应用于临床,1972年5月计划部分相关研究人员(包括屠呦呦)用自身进行人体试验并获得通过,8月在海南部分地区进行临床试验,在选试的 21 例疟疾患者中, 感染恶性疟或间日疟(subtertian or tertian malaria)者各占半数 经治疗后, 患者的发热症状可迅速消失, 血中疟原虫的数目锐减;而接受氯喹的对照组患者则无效(个别数据存在争议,也有个别参与人员回忆年份为1973年)。

1977和1979年,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通报》与《化学学报》上发表,同年青蒿素的新分子及其报被美国权威的《化学文摘》收录。

1979年9月,依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建议,523计划列入各级民用医药科研计划之中,不再另列医药军工科研项目。1981年3月3日-3月6日,523计划举行最后一次小组会议;5月该会议纪要下发,523计划结束。

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第四届疟疾化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上,屠呦呦就《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一题作首位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在这次报告中,屠呦呦提出应研发复方青蒿素以防止和延缓抗药性出现的设想,但并未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中国开始自行研发复方药物,开发出复方蒿甲醚等系列复方药。2005年,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发表文章,指出研究发现使用单方青蒿素的地区疟原虫对青蒿素敏感度下降,这意味着疟原虫有开始出现抗药性的可能,世卫组织开始全面禁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rtemisinin combination therapy,ACT),并推荐多种联合治疗, 即每种方案包括青蒿素类化合物, 配以另1 种化学药物。这说明当年中国科学家的预见是对的。

1986年,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一类新药证书,1992年获得“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年获得“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之一称号。

2011年9月,屠呦呦因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or he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Malaria”,与另外两位科学家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女士的青蒿素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针对疟疾的青蒿素造福了全人类。

屠女士的家庭条件还可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19世纪国家动荡不堪,能接受的到良好教育的女子凤毛麟角。屠女士曾在1906年的“翰香学堂”学习。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熏陶下,屠女士从小就接触到了《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各种古典医学书籍。在她16岁的时候,她因患肺结核被迫暂听学业。经过精心治疗,她的身体终于得到了好转。经过这次的“劫后丛生”,更加加深了她从事医学的兴趣。后来屠女士一直坚持梦想,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的生药专业精心深造。

屠女士进入大学后,学习更加刻苦,后来进入中医研究所从事中药研究所工作。这为她以后从事中药的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世纪60年代,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疟疾,儿童患病后死亡率极高。很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相同的遭遇。所以寻找一种新的能够取代奎宁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我国也专门成立了攻关小组。其中青蒿素的发现,改写了人类健康的历史。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医疗条件非常简陋。所以屠女士带领工作小组从中国的古籍文献中寻找方法。最后找到了青蒿方剂。但哪种青蒿,怎样加工,怎样使用没有记载。后来屠女士改变了方法,采用低沸点溶剂的方法。在经历过多次的首败后,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为了更好的研究青蒿素,为了更好的进入临床试验,不惜亲自试药。凭借着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在2015年,屠女士因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这个青蒿素造福了全人类,为全世界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