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的无生老母是谁?
无生老母不属于道教,它属于民进信仰,是一种邪教,要警惕!
“无生老母”源于中国历史上邪教-罗教。罗教又称罗祖教、无为教或大乘教,是明清时代影响较大的邪教。其创始人叫罗梦鸿,又名罗清、史静、罗怀等,生于正统七年(1442年),卒于嘉靖六年(1527年)。罗梦鸿、山东即墨人,自幼父母双亡,过着孤苦生活,备尝人世辛酸。他从小就思索着人生苦难的原由,为找答案,他出家为僧后访名师,研佛经,下苦功13年,才“明心成道”,创立罗教。他将自己悟出之“道”,编撰成著名的罗教经典——“五部六册”,所谓“五部六册”,是指五部宝卷共有六册,即《苦功悟道卷》一册,《叹世无为卷》一册,《破邪显证钥匙卷》二册,《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一册和《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一册。
在这“五部六册”罗教的教义中,罗梦鸿将三教经典的语言通俗化,形成了浅显易懂的语言。所以罗教一经出现,很快就受到了下层群众的欢迎与信奉。“五部六册”也成为明清时代“邪教”的共同经卷。
罗梦鸿在编辑罗教的教义中,从民间神话和传说中制造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无极圣祖,又名无生父母,从无极圣祖后来衍生出“无生老母”。无生老母被称为是世界至高无上的女神。她既是造物主,又是救世主:她是人类的祖先,创造了宇宙与人类,同时又拯救沉沦于苦海中的后代,派释迦佛或弥勒佛或天真古佛等下凡,或自己亲自下凡救度众生。以无生老母为最高崇拜,以真空家乡为理想境界,以龙华三会与未来佛即弥勒佛为信仰核心,主张三教归一,注重内丹修炼以及规范化的仪式等形成了罗教的主要内容。
“无生老母”崇拜和“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真言,是罗教的基本教义,也是明清时期秘密教门的共同信仰。概括地说,“无生父母”或无生老母就是人类的始祖和宇宙的主宰,“真空家乡”就是“无生父母”居住的地方,乃是人类的出生地和最后的归宿,相当于佛教的“净土”或“西方极乐世界”。罗清认为,“真空”(又称“无边虚空”、“本来面目”等)是宇宙的最高本体,世界万物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即由原始本原的“真空”幻化出宇宙的万有——大千世界。人们只要“晓得真空法”,悟通“无为大道”就可以回到出身之地——“家乡”(亦称“自在天空”)。人们一旦回家还乡,就会享受天堂胜景,无生无死,安然快乐。世人不知回归“家乡”的根源在于他们从家乡坠落尘世以后,被世间“虚花景象”所迷惑,失了本性再找不到出路,因而沉沦苦海,困入六道轮回,受尽各种磨难。罗清将人们受苦受难的世间称为“流浪家乡”,奉劝世人切莫留恋这个家乡,为转瞬即逝的享乐和荣华所诱惑,应该赶紧参修“无为大道”,“晓得真空法”,回归人们本来的“家乡”。而真空的创立者乃“无极圣祖”,这一形上本体即由民间“无生老母”化来。其后其弟子释大宁在其所著《明宗孝义达本宝卷》中明确提出了“无生老母”的信仰。
自从罗教提出“无生老母”信仰后,许多邪教也都以“无生老母”为自己的崇拜对象.明清两代的几百种民间秘密宗教,绝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地奉“无生老母”为最高神。
“无生老母”也成为白莲教塑造出的偶像,在一些白莲教的经文中,“无生老母”成了创世主,人类的祖先。
罗教的发展不仅引起正统佛教的震惊,而且引起了明朝统治阶级的恐慌。正统佛教说它“虽非白莲,而为害殆有甚于白莲”;明政权则对无为教等民间教门作出“皆讳白莲之名,实演白莲之教”。因此,万历四十六年(1618)明政权,全面查禁无为教,“不许私习无为教,自取死罪”,并严令销毁《罗祖五部经》,不准翻刻流行。南京礼部在销毁其经版的公文《毁无为教告示》中,贬无为教为“邪教”。《告示》说:“南京礼部为毁邪教以正风俗事。照得无为教惑世诬民,原系大明律所禁,屡经部科奏准严杜。”
白莲教不仅在元末发挥过重要历史作用,成为农民大起义的工具,而且,对明清时期秘密教门的大量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建立以后,即下诏严禁“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以及巫觋扶鸾祷圣、书符咒水诸术”。《大明律》中还专门设置了“禁止师巫邪术”条款:“凡师巫假降邪神、书符咒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师婆,及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或隐藏图相、烧香聚众,夜聚晓散,佯修善事,煽惑人民,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
由于罗教、白莲教等明清邪教都供奉“无生老母”,所以在明清两代政权打击下,全国各地的许多无生庙,大都被烧掉或拆毁,流传下来的有关无生老母的记载也很少,甚至在中国的神谱里,都没有“无生老母”的名字。但“无生老母”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一些偏僻的山区佛道建筑里,偶尔会有“无生老母”的像,不过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宗教意义,成为民俗文化之一,在民间祈求平安的“十二老母朝无生”中,偶而能见到“无生老母”像。
赤峰市警方破获过***变异组织“无生老母”案件,要警惕历史上的邪教死灰复燃,防范邪教组织利用民俗文化进行邪教的非法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
民间信仰。不属于佛教的。
正信的佛教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能、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
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所谓民间信仰,是跟民俗相关的宗教行为,也是原始型态的宗教现象,自从人类文化开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民族之间。那是为了纾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纠纷、自然环境的折磨,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诉求于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济、保佑,利用求签、问卜、降灵、牵亡、扶鸾、牲供、许愿等方法,以达到与鬼神沟通的目的。佛教不主张类似的行为。
民间信仰是诸神杂糅的,宋以后即有儒、释、道三教并收,神、仙、佛、菩萨不分之势。清末民初以来,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谓五教同源的民间宗教,通过灵媒、术士、鸾坛、乩童,以及灵签、筊杯等的人员和道具,请到自称为是某神、某仙、某圣、某贤、某菩萨、某古佛的无名鬼神,来为祈愿的民众决疑指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导,修善积福、忏悔诵经,来达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却是以唯一的神,作为祈求的对象。民间信仰也将各宗教的教主等,当作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仪、教团的传承;民间信仰则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统的佛教寺院不应设置签筒、鸾坛、筊杯,也不供奉各种地方色彩的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间信仰的色彩,而被误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间信仰的流类。
佛教如何因应社会大众,对民间信仰需求的满足?此应着重对于信仰诸佛菩萨功能的提倡,或者对于某些常用经咒效验的阐扬,比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灵验,是无微不至、无远弗届、无时不应的。观世音菩萨称为广大灵感、救苦救难、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称为无上医王,又名无量寿及无量光。这些佛菩萨,能够使人有求必应,求长寿得长寿,求智能得智能。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 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导师、长夜的明灯、苦海的慈航;一切诸佛,均能于一切时一切处,接受到任一众生的呼救,具备救济众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诸大菩萨也都具足六种神通,随时、随处、随类摄化,普应一切众生的合理祈求。那么人人只要选定一佛,或一菩萨,或一特定的法门和经咒,就可轻而易举地达到民间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况尚能更进一步,由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进入自利利他、解脱自在的境界。
佛教内的密教有种种不同目的及不同层次的修炼法,中国的天台宗乃至华严宗,也编有各种礼忏仪轨及修证仪轨,依之修持各经所宣示的法门,此已不同于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头,并无多样化的仪轨可求。佛说无量法门,而其任何一法,只要专心修持,就能成为一切法的总持,所以《楞严经》有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任一法门就等于一切法门,具足一切法门的功用。《维摩经》更加开示出不二法门,否则,容易和民间信仰混淆,与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层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为了满足不同的愿望,而经常变换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对象,便会失去中心的目标。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宝是为学佛、修法,是学佛的慈悲与智能,以佛法的正确指导,修行专一的法门,以达成持戒、修定、发慧等一贯的目标。只要不离三宝的原则,日复一日地,以看佛书、做佛事、持戒、布施、礼诵、忏悔等为日课,纵然不求现实利益,现实的利益也会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圣严法师
不可以
请问佛教道教冲突的时候您怎么办呢?
http://wwwjceduorg/fxzd/zgl/jlxgy0htm
第二篇 信佛学佛的开始(归依三宝)
这个部分是学佛的起点
佛陀说:
其有亲近恭敬供养诸外道者。当知是人亦复如是。
心外求法,即是外道
道教徒希望通过内外丹的修持达到天仙大道,永享清净快乐,却不了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道理,向外驰求,沦落七趣,有何殊胜?
楞严经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如上)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佛教和外道有五种区分方法:
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所以皈依三宝是基础,我们以后区分佛教和外道时,首先要以皈依来分。
二、见解。见解有暂时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暂时见解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盘寂灭,最究竟的见解,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而外道根本没有这种殊胜的见解,虽然有些窍诀暂时可以压制烦恼、痛苦,但无法从根本上断除。
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暂时修持制止分别念的禅定,并没有如是殊胜的修法。
四、行为。佛教是远离贪嗔痴以及损害众生的行为,而外道经常损害众生,也不能脱离贪嗔痴的行为。
五、果位。佛教是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三解脱,而外道没有如是的解脱,只能流转于轮回当中。
慧律大法师曾开示
未曾听闻佛法,生命就毫无意义可言。
得闻解脱之道,而未能依教奉行,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希望您能早日了解轮回的苦患,回归佛法的怀抱!
1咱们先理性一个,就现在的心理学家看来,荣格乃至佛洛依德大概都得被归到伪心理学这个摊子里去。但是鉴于佛洛依德和荣格所处的年代,极其理论本身提出的自然科学背景以及他们学说确实存在的实用性,说佛洛依德和荣格是伪心理学太过不厚道了。
2佛洛依德本人和道教、佛教没有太多的交集,但是他的学生荣格对易经、道教、佛教等典籍就有相对比较深入的接触和研究。
3荣格的好友卫理贤(Richard Wilhelm)是德国著名的汉学家,先后翻译了《易经》、《太乙金华宗旨》等中国传统经典和道教经典。荣国通过卫理贤接触到了这些书籍:
《易经》
易经是卫理贤翻译版本比荣格早先看到的legge版本要好很多,但由于legge的版本存在,所以荣格接触易经的时间比较早,因而研究也相对深入。
节录一段荣格为易经所作序言,正如我在《易经》里看到的,中国人的心灵似乎完全被事件的几率层面吸引住了,我们认为巧合的,却似乎成了这种特别的心灵的主要关怀。而我们所推崇的因果律,却几乎完全爱到漠视。我们必须承认,几率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人类费了无比的精神,竭力要击毁且限制几率所带来的祸害。然而,有几率实际的效果相比之下,从理论上考量却得的因果关系顿时显得软旨无力,贱如尘土。石英水晶自然可以说成是种六面形的角柱体——只要我们看到的是理想上的水晶,这种论述当然非常正确。但在自然世界中,虽然所有的水晶确实都是六角形,却不可能看到两个完全相同的水晶。可是,中国圣人所看到的却似乎是真实的,而非理论的形状。对他来说,繁富的自然律所构成的经验实体,比起对事件作因果的解释,更要来得重要。因为事件必须彼此一一分离后,才可能恰当地以因果处理。
《易经》对待自然的态度,似乎很不以我们因果的程序为然。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实际观察时的情境,是几率的撞击,而非因果键会集所所产生的明确效果;他们的兴趣似乎集中在观察时几率事件所形成的缘会,而非巧合时所需的假设之理由。当西方人正小心翼翼地过滤、较量、选择、分类、隔离时,中国人情境的图象却包容一切到最精致、超感觉的微细部分。因为所有这些成分都会会聚一起,成为观察时的情境。
因此,当人投掷三枚硬币,或者拨算49要蓍草时,这些几率的微细部分都进入了观察的情境之图象中,成为它的一部分——这“部分”对我们并不重要,但对中国人的心灵来说,却具有无比的意义。在某一情境内发生的事情,无可避免地会含有特属于此一情境的性质。这样的论述在我们看来,可以说陈腐不堪。但这里谈的不是抽象的论证,而是实际的状况。有些行家只要从酒的色泽、味道、形态上面,就可以告诉你它的产地与制造年份。有些古董家只要轻瞄一眼,就可非常准确地说出古董或家具的制造地点与制造者。有些占星家甚至于在以往完全不知道你的生辰的情况下,却可跟你讲你出生时,日月的位置何在,以及从地平面升起的黄道带征状为何。我们总得承认:情境总含有持久不断的蛛丝马迹在内。
换言之,《易经》的作者相信卦爻在某情境运作时,它与情境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性质上都是契合的。对他来说,卦爻是成卦时情境的代表——它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时钟的时辰,或者历表上季节月份等划分所能作的,同时卦爻也被视为它成卦时主要情境的指引者。
二、偶然的一致之意义——同时性
这种假设蕴含了我所谓的同时性此种相当怪异的原则,这概念所主张的观点,恰与因果性所主张的相反,后者只是统计的真理,并不是绝对的,这是种作用性的臆说,假设事件如何从彼衍化到此。然而同时性原理却认为事件在时空中的契合,并不只是几率而已,它蕴含更多的意义,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客观的诸事件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观察者主观的心理状态间,有一特殊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
古代中国人心灵沉思宇宙的态度,在某点上可以和现代的物理学家比美,他不能否认他的世界模型确确实实是就像《易经》里实在需要包含主观的、也就是心灵的条件在整体的情境当中。正如因果性描述了事件的前后系列,对中国人来说,同时性则处理了事件的契合。因果的观点告诉我们一个戏剧性的故事:D是如何呈现的?它是从存于其前的C衍生而来,而C又是从其前的B而来,如此等等。相形之下,同时性的观点则尝试塑造出平等且具有意义的契合之图象。ABCD等如何在同一情境以及同一地点中一齐呈现。首先,它们都是同一情境中的组成因素,此情境显示了一合理可解的图象。《易经》六十四卦是种象征性的工具,它们决定了六十四种不同而各有代表性的情境,这种诠释与因果的解释可以互相比埒。因果的联结可经由统计决定,而且可经由实验控制,但情境却是独一无二,不能重复的(注意:情境是独一无二的,不能重复,我们有些人往往不能理解这一点,所以有客户,一而再,再而三的问同一个问题,渎则不告),所以在正常状况下,要用同时性来实验,似乎不可能。《易经》认为要使同时性原理有效的惟一法门,乃在于观察者要认定卦爻辞确实可以呈显他心娄的状态,因此,当他投掷硬币或者区分蓍草时,要想定它一定会存在于某一现成的情境当中。而且,发生在此情境里的任何事情,都统属于此情境,成为图象中不可分割的图式。但如此明显的真理如真要透露它的涵义,只有读出图式以及证实了它的诠释以后,才有可能。这一方面要依赖观察者对主观与客观情境具有足够的知识,一方面要依赖后续事件的性质而定。这种程序显然不是习于实验证明或确实证据的批判性心灵所熟悉的,但对于想从和古代中国人相似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人士来说,《易经》也许会有些吸引人之处。 对周易八卦有兴趣的人大概立即感觉到荣格文字的合理性。
周易虽然文字艰深,不过卫理贤汉学功力不错,加之荣格和卫理贤接触周易的时间都很久,所以相对来说荣格对周易的研究是切中要害的。
《太乙金华宗旨》
话说《太乙金华宗旨》这本道教经典首先它是号称吕洞宾祖师借用扶鸾的办法传下的法门,看看内容实际是讲仙佛合一的金丹道,在中国出现时间应该是比较晚的,重要性也不会太高。但卫理贤发现了其中的价值,即金丹大道改革了汉代以来的浅薄的巫术道法而使炼丹术的神迹变为心理进程的意象和象征。荣格在1924年就听过卫理贤的讲学,卫理贤的见解和学识对荣格有较大的影响。荣格又从《太乙金华宗旨》中看到,中国的圣人先贤原来也是用同样的象征和意象,更使他喜出望外,于是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学发现的普遍意义,并重新评估丁自己工作的价值。他说:“威廉给我的文本帮助我挣脱了这种窘境。这本书包含着我在诺斯替教资料里徒劳无功地寻觅的精辟篇章。”并且说:“我只能强调这样的事买.即《金花的秘密》首次为我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金花的秘密》即《太乙金华宗旨》德文版的名称,出版于1929年,为卫理贤和荣格合作出版,荣格在其中主要是作了长篇评述。荣格认为,《金花的秘密》不仅是一部中国瑜伽道教的书,也是一部炼金术的书,而且,炼金术的性质正是其本来的意义。他在自传中说:“这些炼丹术士们的体验也曾经是我的体验,而他们的世界,在一个特定意义上面也是我的世界。”、“我找到无意识心理学的历史对称物了。无意识心理学从此建立在一个历史的基础上了。与炼丹术相比较的可能性也与精神的继续一样,在追溯奥秘的时候为无意识心理提供了物质实体。”
《太乙金华宗旨》对荣格的分心理学中的关键部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提出,具有不可磨灭的启发和促成的作用。
《慧命经》
这慧命经是一个禅师写的道教经典,这位禅师叫柳华阳,和伍守阳一起并称为武柳派,是相当有名的派别。 伍柳二人的著作并在一起(包括慧命经)就是《伍柳仙宗》。
《慧命经》并没有出现在最初的《金华的秘密》译作中,但是后来加入了。
《西藏度亡经》
荣格也对藏传佛教和禅宗进行过研究,这里只说藏传的吧。
荣格在研究藏传佛教的过程中对藏传佛教的许多概念和象征进行了解读,如认为“自性是有倾向性和意义的原则和原型”,认为藏传佛教中的曼荼罗是心理完整性的最佳表达,他说:“当我开始画曼荼罗时,我发现一切事物,我所追随的所有道路,我走过的每一步,都返回到一点,即返回到中心点。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曼荼罗就是中心,它是所有道路的开拓者,是通往中心的个体化途径。”进而,荣格还认识到瑜伽静坐冥思修行方法并不是一种生物学体系,也不是一种体操运动,而是一种意识的转变,是灵魂的曼荼罗。
当然,荣格虽然对佛教、道教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荣格仍然和它们(佛道)在几乎所有的方面——哲学前提,道德标准,人生观念,以至具体概念,都存在着差别,并且荣格虽然对这些经典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由于前面说的奥的差别,在不少方面还是存在谬误的。然而无论如何,当一个醉心佛道的人看到荣格这样一个老外对佛道经典有如此阐述的时候,心里还是情不自禁的为荣格发出一声喝彩。
这个祖师,名作菩提老祖,菩提是来自印度的佛经中的外来词汇,这个祖师么,徒弟们显然又都是道人。描写他的诗也非常清楚的说他是金仙,“金仙”、“全气全神”、“真如本性”都是再清楚不过的道家名词。但是同时,“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空寂”、“法师”同又是再清楚不过的佛家的名词。可是他的徒弟们修习的礼仪,明显又来自儒家。哎哟,这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几百年来一些人认为的三教同堂? 是就怪了。其中有一个词暗含了谜底、能解开这个谜。
“历劫明心大法师。”“历劫”呀!既然他不生不灭、既然他全气全神,既然他与天同寿,怎么还能称得上历劫了呢?对于这个跟天地等同的神仙,怎么才算他跨越了劫,他跨越了什么样的劫?什么样的劫,对于他才能称作劫呢? 那就是天地的毁灭与重来。 太厉害了,真的是太厉害了!诸位,你知道这个宇宙什么时候毁灭的,重来之前是怎么样的?没人知道。但是他的历史,跨越了这个劫数,而这个宇宙中所有的神仙、都不可能知道,那么也不可能知道这位大觉金仙他到底是起源于什么时候、他的真实来历。
你别看他“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似乎是释道儒三家掺合,其实根本不是的。他所讲的法,是释道儒三家都不曾教导的、是他独此一家的,“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这个“开明一字”是什么?开的是心、明的是心、这一字就是心字,这个皈是心的皈、这个诚是心的诚、这个理,是从心上入手的理。 关于这个看上去似佛似道、可佛可道、其实非佛非道的菩提祖师,有着一些天大的秘密,不能说,都不能说。祖师就询问悟空想学什么道,懵懂的悟空说,只要是有些道气儿的便想学。祖师就给孙悟空讲了道和道的不同,分为四类:术、流、静、动。祖师这一番理论,可真是算作又一次的石破天惊。他这一番理论,括尽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层次化生态分布。
“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现在日常人们最熟悉的这些算卦风水占仙一类的,在一般人眼里是非常吸引人,但跟修行完全没有关系,甚至连延年益寿都不能,这是术字门。 “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看来诸子百家、乃至医学皆属于流字一派的。但是这个祖师说出来一个吓人的观点,按照他的说法,竟然是释家、道家也属于流字一派,想长生不老也似“壁里安柱”,终究有一天会随着大厦倾塌、化为朽木。不是说释家、道家都是修行的法门吗?!怎么在这位祖师的面前也如此的不堪?不是《西游记》中写得很明白吗?不是释迦牟尼佛就在他的西天,唐三藏去他那儿取经就是为了度化众生?这祖师轻轻巧巧的几句话,威力却如同炸雷。“静字门中之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这一类属于中国本土的道家传统养生。也是达不到长生,如同“窑头土坯”一样。不是他不正统,是因为他“未经水火煅炼”。 “动字门中之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这一类的想要长生也是妄想,如同“水中捞月”。
到此为止,这位祖师清楚完整的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全部的跟修行有关的门派学说。按照他的看法,没有一个是实际修行的。太可怕了,你不觉得吗? 特别是他对释家、道家的评价,惊天动地,瞻前顾后、古往今来、历史上独此一家。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千万不要来找我算账,不是我说的。但是,我觉得,很可能人家说的是实情,就算找到祖师本人、找到吴承恩老先生本人辩论也没用,说不定人家几句话就把你给震惊得肝肠寸断、七窍流血了。 单就这四种类别的文化,就足以穷尽一个人的一生去追究。简而言之,这些都是文化,都有符合修炼的因素,如果被神仙注入深层的内涵、铺就出来那些细细的脉路成为宽阔的大道,也一定是可以修炼的。但是这些只是文化、没有准备用作修炼的路途。 就连佛门的参禅打坐、道门的清静无为,在祖师的眼里,都是不长远的道行。为什么?祖师说得清楚明白,“未经水火煅炼”。这一句“未经水火煅炼”,等于是已经预言了孙悟空今后会走的修炼的路上会发生什么重大变故,以及有什么用途。
回过头来看祖师对四种道门的描述之妙。术字门祖师未作任何描述,因为跟真正的修道没有关系。流字门祖师比作“壁里安柱”。这个比喻有趣,把释道儒阴阳墨医等都比作一个大厦的柱子,柱子可以增加墙壁的稳固,但是不能延长大厦的寿命。什么是这个大厦呢?这个大厦就是文明体系。一个文明体系,是多层的,每一层都有支柱,只是它也免不妥坏和灭的规律。把释道儒比作大厦的支柱,甚有意思,那就是说,他们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份,没有真的超凡、也没有真的脱俗。把静字门比作窑头土坯,这个值得品味。窑是烧制砖瓦、瓷器的地方,经过烈火烧炼、再经过水淬火,就不再是松软不成形的泥土,泥巴脱胎换骨成了器物。但是放在窑头的土坯,那可是身在熔炉边,却在熔炉外。那么,静修的人就是指这个土坯了。人身就是泥土。这个“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却是不入修炼的熔炉!那什么是熔炉呢?哎呀,这真的是一个天机呀。还是不要一下子说破的好。好让诸位们有机会慢慢的琢磨、慢慢的品味。动字门之道,祖师说它是“水中捞月”,怎么叫水中捞月呢?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可是诸位想过没有,“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为什么被比作水中捞月,什么是水,什么是月?这些有为的修道方法,就像是在搅动水。为什么搅动水呢?因为他们似乎看见有人用这些摩脐过气、安鼎设炉的方法,修上去了,以为是这些行为是修行的要点。那修上去的结果,就是月亮。这个月亮,就是过去真正修道人修出的丹。可是这个丹,是修道人意守出来的,用真念意守出来的,并不是依靠那些有为的活动。那些修道的过程中的有为的活动,只是辅助的,可有可无。
本文2023-08-06 23:41: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