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所有盛世
关于盛世,说法不一,有的说三大盛世,那当然是文景贞观开元,还有加两个成为五大,还有再加几个,最多是说有十六个,我一看还是不全,于是又加两个,成了十八盛世:
1”文景之治” - 首先是汉初的”文景之治”,
这段时期算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期, 文帝, 景帝奉行黄老之道, 讲究无为而治,即政府不过多干预经济, 让老百姓自由发展所以大家觉得负担轻, 框框少, 日子好过
2 ”武帝盛世” - 接下来应是”武帝盛世”, 但其和文景之治刚好相反, 武帝好大喜功 连年征战, 虽大汉威名远播 四海臣服 但百姓过得不轻松且武帝干预经济, 所有赚钱的生意如盐, 铁都要自己做, 搞垄断经营, 典型的与民争利 不过, 这段时期大汉在邻国面前的确威风八面 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对外强硬时期 说盛世也不为过
3 “昭宣中兴”- 汉昭帝和汉宣帝则既不象文景那么柔,也不象武帝那么硬 比较平均, 对内讲法制, 体恤百姓疾苦 轻傜薄赋 对外也打仗, 但规模不太大“昭宣中兴”算得上好时期
4 “光武中兴”-光武帝建立政权前很会打仗, 但当上皇帝后却尽量避免战争 以柔治国, 和文景一样, 百姓日子好过, 但对外比较软, 不过凭借西汉打下的威风, 邻国倒也不敢侵犯
5 “明章之治”-汉明帝与汉章帝在东汉算是不错的皇帝,
但”明章之治”比起前朝的”文景”, “昭宣”就差了不少,时间也短一些
至此, 汉朝的盛世算是结束, 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400年的混战时期 基本没有盛世, 虽在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发展期, 但西晋朝王朝极其腐败, 和现在有得比, 相信百姓的日子不会好过不过, 这期间有一些局部的, 小的盛世, 如:
6 “元嘉之治”-指南宋文帝时期有过短期的发展期, 虽不能与前面几个盛世相提并论, 但相对于当时天下纷争, 这也算是难得的好局面
400年的战乱结束后, 中国开始进入了又一个大场面
7“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并迅速拔乱反正 国家马上走上正轨 而文帝厉行节约, 并以身作则, 实在是当今贪官的一面好镜子 不过百姓日子虽然好过, 但由于文帝猜忌心重, 大官反而提心吊胆, 过得很不踏实
8 “贞观之治”- 这应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李世民能文能武, 治国方面发展生产, 轻傜薄赋, 与民休养生息, 百姓的日子迅速好起来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 在政治上颇有民主风气, 听得进不同意见, 不会因为刻意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而护短 如在当代做***, 定能带领中国走向民主在国际上, 四面出击, 逐渐建立了大唐的领导地位, 而在打败对手之后, 并不赶尽杀绝, 能以比较平等的方式对待其他民族, 民族矛盾比较少 各国都承认唐朝的大国地位, 这很象今天的美国 只是三征高丽, 居然没有取胜,
有点遗憾
9 “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在继承父亲留下的强大国家和文武能臣后,在皇后武则天的协助下,使“贞观之治”的盛世得以延续,下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10 “开元盛世” – 承接前面太宗, 武周留下的好局面, 继续发扬光大, 将唐朝的盛世推向高峰 玄宗各方面也象太宗 只是后半段经安史之乱, 迅速破产 李隆基的名望也大打折扣大场面结束了, 中国又进入了一个纷乱的五代十国, 不过也有偶尔的好时候
11 “长兴之治” – 这是一个很短的时期, 前后才八年,但在五代那样的一个乱世 有这么一个时期, 很难得,后唐明宗李嗣源虽没文化, 但人不错
纷乱过后, 中国进入了统一的时期
12 “咸平之治” – 指北宋真宗时的一段小康时期, 北宋经济非常发达, 文化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物资, 精神文明都搞得不错 只是武力太弱, 只能向邻国割肉以维持和平, 从此中国再无汉唐的国威
13 “永乐盛世” – 明成祖朱棣文治武功算是不错, 百姓生活还算可以, 对外五征漠北, 打出了国威, 同时积极与外界沟通,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比汉朝的张骞通西域,唐朝的三藏西天取经都大很多
14 “仁宣之治” - 仁宗和宣宗是有名的仁慈守成之君,
百姓安居乐业, 仁宣很象汉代的文景 但时间短
15”弘治中兴” –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懒惰昏庸, 但明孝宗朱佑樘算是个例外 勤政爱民, 把走向没落的明朝向上拉了不少 ”弘治中兴”名符其实
16 “康乾盛世” – 康熙, 庸正, 乾隆真有两下子, 这么大版图的一个国家 居然能这么有效的治理 这一点,汉唐都有所不如 对外基本没有败仗, 对内百姓生活也基本可以, 不过, 毕竟是亡国奴生活, 遭受歧视, 受气是免不了的
17万历中兴
万历中兴乃明朝中叶时出现的短暂中兴局面。其中兴之势主要归功于张居正在朝政上的政绩。整个万历,即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在位1572年-1620年)之在位年,凡四十八年之久,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在张居正领导下的改革,使明朝军事振兴,国家用度充裕。万历初期,太仓藏粟达1300万石,国库积银六七百万两,每下愈况的明王朝日见转机,是明朝中叶以来最好的时期,史称“万历中兴”。
18同光中兴
咸丰去世以后,中国进入一个特定时期,就是“同光中兴”,历史书上也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经济进入中国,多少也刺激了一下中国的经济。中国当时最高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太后。两宫垂帘听政,太后、军机与地方大员共同治理,所以改年号叫“同治”。慈禧太后绝对不是个一般人。她具有极敏锐的政治判断力,有极强的政治才能。她赶上了同光中兴,资本主义第二次萌芽,但她当时也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挽救这个国家。这个中兴应该说是很难与前面相比。还好当时的大臣群体真是不错。
焚书坑儒事件简介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
“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坑杀。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编辑本段]焚书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于社会逐渐进入青铜时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渐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纷乱的社会状况,希望通过思索和钻研前人治世理念寻找到一条可以使社会安定,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的救世之路。于是产生了诸多的学派学说,并撰写出无数著作,史称诸子百家。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王朝——秦朝建立。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愚儒“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需要特加注意的是,从李斯的上书可知,当时帝国所有的书籍,包括明令烧毁的在内,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备份。朱熹也云: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
隋朝牛弘提出“五厄”之说,论中国历代图书被焚毁,首当其冲即为秦始皇焚书,二是西汉末赤眉起义军入关,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刘石乱华,五是魏师入郢。而刘大魁作《焚书辨》,毫不客气地指出: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羽之罪也。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帝国的珍贵藏书,就此付之一炬。可怜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圣人之微言,最终只化为若干焦耳的热量而已。[编辑本段]坑儒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坑杀,即为所谓的“坑儒”。
这件事是由两个术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来,秦始皇十分迷信方术和方术之士,以为他们可以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他甚至宣称:“吾慕真人, 自谓‘真人’,不称‘朕’。”而一些方士,如侯生、卢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极力诳称自己与神相通,可得奇药妙方。但时间一长,他们的许诺和种种奇谈总是毫无效验,骗局即将戳穿。而秦法规定:“不得兼方,不验,辄死。”因此,侯生、卢生密谋逃亡,在逃亡之前,《史记》记载的侯生、卢生非议始皇的话来看,,诸如:“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上乐以刑杀为威”,明显是用儒家口吻批评偏重法家的秦始皇。未可为之求仙药。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是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遂下令拷问咸阳400多名书生,欲寻侯生、卢生。事后,将相关460名书生全部坑杀。此一事件,后世往往和焚书并列,合称为焚书坑儒。但究其原委,所谓坑儒,本只是对方士的一次坑杀而已。当然不能说被杀的四百六十余人中没有儒生,而全是方士,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杀的主体应该是方士,但被杀者也有儒生。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也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故秦始皇主要坑杀乃方士术士,并非儒生。
除了坑杀在咸阳的四百六十余人外。同时还谪迁了一批人至北方边地。事情发生后,始皇长子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不仅怒而不听,还使扶苏离开咸阳,北监蒙恬于上郡。
共出现过62次。
1、武丁盛世
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盘庚侄子武丁执政时,殷商国势达到鼎盛。
武丁在位共五十余年,他日夕思复兴殷,苦于未得忠良之佐,后来傅说等辅佐下,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
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推进了商朝最鼎盛的时期。
武丁在位时期,灭躬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荆襄,扩疆数千里。
故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称为“武丁中兴”。
2、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
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
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
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
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
3、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时期,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在这一时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
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4、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或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
在政治上任用贤能,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趋于稳定。
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和恢复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改革。
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制订新的经济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封制度,以增加 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大力发展农业。
唐玄宗还对兵制进行改革,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提高军队战斗力,扩张疆域。
对外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
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
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 ,国家财政收入稳定。
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
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5、仁宗盛治
仁宗盛治是宋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
宋朝也在这代君王之时达到全盛。
期间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 士农乐业,文武忠良。
被后世誉为“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历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尤以“嘉祐之治”为多。
6、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
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
明太祖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
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皇帝国事繁忙时,内阁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来替皇帝处理国政。
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乃至西方。
明成祖还在1421年,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
在地方设置管辖架构,比如东北、西北、西南设立行省或管理司。
设哈密卫、贵州建制等。
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
军事上明成祖多次亲征漠北,南征安南,还组建了禁卫京师的三大营,为明军对外征战的主力。
明成祖对外不但宣扬国威,还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派郑和下西洋,经营南海,还派陈诚出使西域,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此外,明成祖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
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
它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可以说就是本百科全书。
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
同时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明朝的盛世真心不多。
我能想到的就这两个。
第一个:仁宣之治(仁宗皇帝和宣宗皇帝父子二人的11年);
第二个:弘治中兴;
当然了,朱棣篡位以后,到处南征北战地,国力看上去也很好很强大的样子,但是我似乎没有看到哪个通说里把他的时代捧得比较高。不过也可以算是“永乐盛世”吧,这样就有三个了。
中国古代王朝大治局面人所共知,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明章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仁宣之治、康乾盛世等;宣王中兴、少康中兴、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元和中兴(唐宪宗)、弘治中兴(同时,在古代也出现过明孝宗)、同治中兴等中兴局面。
1、宣王中兴
周宣王即位后,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诗经·大雅·烝民》
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宣王四年(前824年),秦仲为大夫,攻西戎,被杀。宣王又命其子秦庄公兄弟五人伐戎,得胜。五年,宣王还曾与尹吉甫一起伐猃狁(即西戎)于鼓衙(今陕西澄城西北)。尹吉甫在征猃狁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率师直攻至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迫使猃狁向西北退走。
对于侵犯江汉地区的淮夷,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沿淮水东行,使当地大小方国中最强大的徐国服从,向周朝见。十八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地域,各方国都迎接王命,并进献贡物。这一时期,宣王还曾命方叔率师征伐荆蛮(即楚国)。
为了巩固对南土的的统治,宣王将其舅申伯徙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宣王二十二年,还继续西周早年分封,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
不过,宣王中兴,为时短暂。宣王晚年,国势又走下坡路了。宣王连年对外征战,非但没有解决奴隶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反而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虽然使西周的疆域扩大不少,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
2、昭宣中兴 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 (约为公元前87年至前49年),西汉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汉昭帝8岁即位,霍光辅政,继续实行武帝后期以来的政策,多次下诏赈贷农民,减免田租、口赋等税收,减轻农民的力役负担。宣帝即位后,更着力整顿吏治,推行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的措施,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政治又出现新局面,史称“昭宣中兴”。
3、元和中兴 中国唐代宪宗时出现的安定繁荣的局面。
唐代自中期以来,中央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政治局面混乱。永贞元年(805),宦官俱文珍迫顺宗禅位,拥李纯即位 。李纯是唐朝后期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整顿江淮财赋,以增加财政收入。后以李绛、裴度为相,利用藩镇间矛盾,取消宦官监军,先后平定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镇海节度使李锜叛乱,招降河北强藩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并集中全力消灭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为此,很多藩镇相继归命,后又平定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宪宗虽然平定部分藩镇的叛乱,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割据的根源。宪宗宠信宦官吐突承璀,元和十五年(820)因皇位继承问题,被宦官毒死。元和中兴只是唐中期政治上的一度振作。宪宗死后,各藩镇重又变乱或不禀朝命,且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唐宪宗元和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同时吐蕃势衰,各地藩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藩镇”,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4、弘治中兴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太子朱佑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
事实上,宪宗留给儿子孝宗的,不仅是一个紊乱的朝政,而且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对于这些情况,孝宗在宫中为太子时已经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员的人事安排上,待到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他便开始注重于对内忧外患的治理。
由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皇帝得到宠幸,然后与太监梁芳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是当时朝廷中的第一大害。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接着,孝宗皇帝开始整顿吏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同时,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象王恕、怀恩、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为于谦建旌功祠,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
在万安的被逐罢之前,人们并不十分了解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一个出生于冷宫的一个身份卑贱的宫人之子,后来虽得到宪宗承认,但一直受嫉于万贵妃,甚至到成化末年,还有废立之危。因此,当这个十七岁的青年登极为帝的时候,除去得到一些正直大臣们的拥护之外,恐怕多少还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实在太坎坷了。但是人们很快就不得不对这位年轻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贤的弘治初政,给成化后期混乱的朝廷打了一针兴奋剂,使明朝有了中兴的希望。
而这位皇帝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溢议罪。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 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
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知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5、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是指清中叶后,同治在位期间(1862-1874年)为维护满清统治的一个惯性恢复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合作,及太平天国崩溃(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平静时期,下开洋务运动。
亦有人把清时咸丰至同治时期定为咸同中兴,作为一个惯性恢复的阶段,但现时普遍都认为恢复时期主要在同治统治年间。
措施
自然修补内部的政治秩序。基于封建统治者利益,部分儒生与农民在官僚带领下,收编武装力量,试图剿灭太平天国。
对内乱后的经济调整。降低农村赋税,鼓励耕作及发放粮种,安抚人民的反抗情绪。
大兴科举,增加考试取录名额以笼络人才,防止类似太平天国的出现,笼络更多人才维护清廷统治,客观上造成近代中国人思想进一步腐化。
办洋务,主要在外交方面,与外国列强谋求共同合作。
影响
中兴的主持大臣主要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胡林翼。他们在镇压反抗人民和平定社会动乱方面发挥了很大效果,同时亦成为了之后洋务运动的重要官员。
钱穆《国史大纲》有提:
"曾氏同治元年五月七日日记,详论洋务,谓:“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云云。"
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的“同治中兴”是某些历史学家歪曲历史、刻意美化清朝的做法。众所周知,自鸦片战争以后,无能的清朝政府就在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各族人民也不堪清朝统治者的残酷剥削,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同治年间的实际掌权者是慈禧,这个慈禧老妖婆的统治时期居然也是什么“中兴”,那岂不是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统治时期是“洪宪之治”?在同治年间,清朝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缓和是有原因的。就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他们看到中国爆发了为民族独立而战的太平天国起义,发觉到一个强势的汉人政权必然会损害它们的殖民利益,因此扶植清朝政府来压迫中国人民才是明智之策。就清朝统治阶层来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一伙仓皇逃窜,满清统治者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不好对付,还是服从合作比较好,反正非己所有、弃如敝屣。于是新老殖民者就勾结起来共同压迫中国人民,慈禧还提出了那个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两个殖民者的最初合作就是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在随后的中法战争中,清军虽然战胜,却仍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就是慈禧的统治政策。所以“同治中兴”是中国殖民地化加深的一个时期,而不是什么所谓的“中兴”。
另一种观点认为,“同治中兴”是促进中国近代历史进步的一个阶段,主要体现在洋务运动上,当时大兴洋务,先提出“自强”以后标榜“求富”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包括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等等,这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过后的“实业救国”思潮不能说与这段时期没有关系。同时洋务运动种的近代企业虽然管理不属于规范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但是也从某些方面刺激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出现。具体可以参看洋务运动的词条。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认为当时的外国人(外国殖民者)对中国兴起的这股潮流感到吃惊、害怕和敬佩,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大小官员全部行动起来了”。
但同治中兴并没有造成什么好的后果,封建制度的腐朽,统治者的愚昧最终毁掉了这场“自强”的迷梦。
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大家可参考美国汉学家芮玛丽(Mary C Wright)的经典之作《同治中兴》。
6、少康中兴 我不同意LZ的夏朝少康帝复国是推倒重来的看法,毕竟少康是仲康的孙子,相的儿子,历经磨难复国,仍然沿袭了夏朝的政治体制,史籍记载为夏朝的第六代王,我们应该以正史记载为准。当然这一问题仍然可以争议,存疑,因此我把它列到最后。
少康中兴乃中国史上首个出现「中兴」二字的时代。据史籍记载,夏启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太康。太康终日不理政事,宴饮游乐,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音yì)乘机把太康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音zhuō茁)杀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中康得立,中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音zhēn)灌氏和斟寻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杀。相的妻子无以为计,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儿子少康。少康成人后又被寒浞所打败,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国君见少康年轻有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他修建了纶(音lún)邑(今禹州顺店康城)让他居住。纶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临颍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圆10里),有众一旅(500人),少康从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又纠集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及其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历史上称之为“少康中兴”。�
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王。第二代夏王太康被东方一个诸侯国有穷氏(今山东西部)后羿所伐,后羿取代了夏之政权。后来后羿的宠臣寒浞发动政变,血洗后羿一族。而太康抑郁而终,弟仲康继位成第三代夏王,寒浞对太康一家穷追不舍。於是仲康逃难时死,儿子相也被杀死,相的妻子是有仍国(山东济南)诸侯的女儿后缗氏,有身孕,逃回有仍国,生下了少康,当上牧正,负责管理畜牧。寒浞不肯放过夏朝王族,寒浞之子浇派人杀少康。
后来少康避难,逃往有虞国(今河南省有虞县),担任有虞氏庖正(掌厨),国王虞思把女儿「二桃」嫁给了少康,并积极厚植势力,有田一成(方十里),有众一旅(五百人),又得有虞国诸侯伯思相助。一日少康发起义师,联络夏朝遗臣伯靡,派女艾刺探浇的军情,伯靡挥军直攻有穹国都穹石,寒浞自杀未遂,被人民绑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历数寒浞各项罪状,将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迟至死。接著少康命女艾攻打浇,季杼则奉命攻打豷。功成之后,少康命人将豷剁成肉酱,奡被设鼎烹杀。少康重新取回夏朝的政权。在位期间,少康勤政爱民,专心农业水利,史称为「少康中兴」。
至于东汉光武中兴,我也同意LZ的意见,毕竟是推倒重来的,属于统一政权的重建,与少康中兴还是有区别的。
以上这些中兴之主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兴利除弊,既继承了祖先制度的精华,又不断地发扬光大。创新政z体制和经济体制,保障社会的安定和谐。大力发展经济,增收节支,开拓财源,提高王朝的综合国力,为社会政z的稳定提供物质保障。加强对少数民族和少s民族政权的友好往来,屯田备边,提高国防防御能力,为国内政z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安定的外部环境。解决了王朝面临的内忧外患,振兴了王朝的政治,恢复了大治的局面。
「二手资料」系指经人地收集、统计及整理过既资料后,你引用或参考既。 例如你做份功话讲中国香港人口,你去统计署揾唔系由你收集既资料。 反之,「一手资料」就系由你去收集既资料
文渊阁四库全书 网路版(试用期限已过) 单机版(限中研院院内使用) 网路版:140109844:8055/ 单机版:sinicaedu/%7Eetlib/4kinstall 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原网站已亡佚,此为WayBack Machine提供的备份档) 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总目:民国七十二年至七十六年台湾商务印书馆用文渊阁本影印,未提供书签且有若干错字,如「狱」变成「岳」。 (原网站已亡佚,此为WayBack Machine提供的备份档) 续修四库全书目录:出自往复论坛书林清话。 四部丛刊(限中研院院内使用) sinicaedu/%7Eetlib/ ck/ ck_inst 四部丛刊书目:张元济等辑民国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含续编及三编。(原网站已亡佚,此为WayBack Machine提供的备份档) 史语所汉籍全文资料库 汉籍书目一览(2006/12/29) 汉籍书目更新及查询 (中研院史语所汉籍全文资料库计画制作) sinicaedu/~tdbproj/handy1/ ihpsinicaedu/~sung/data/files/ha njibioxls(汉籍小组提供,国科会助理杨士弘先生合并) 140109138237:9080/Handy/index (2006/12/29以后,请点选书名列表或作者列表) soguoxue/ (检索结果较简略,详细书目) 提供书名、作者、字典及诗词智能扩展搜寻。 支援繁体字输入查询。输入单字为查询字典,双字以上的词,若与作者条目符合(需用简体字)则显示其内容,可再切换查询国学网站内容,两个以上的词中间用空白隔开,为"or"查询。 gxbd/ (需注册方可使用) 分为经、史、子、集、专题库五类,共3903种。 典海 搜神 (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classics/ 可免费阅读部分古籍的全文或影像,付费会员可阅读全部古籍。 soshen/ 典海的全文搜寻,支援逻辑运算,可将检索词做繁简转换与异体字关联,所得之全文须为付费会员方可阅览。 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 (限史语所所内使用) libihpsinicaedu/c/database/ikenrel/ikernel 碑帖菁华 (中国国家图书馆版权所有) 202963142:9080/ros/index 收录大陆国图馆藏之历代甲骨、青铜器、石刻等拓片资料库。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资料 kanjizinbunkyoto-uacjp/db-machine/imgsrv/tak uhon/ 唐宋诗词全文检索 (测试) (国学网站提供) gxbd/index 全宋诗分析系统(试用版) (北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chinesepkuedu/songPoem/ 全宋词 (国学网站提供) guoxue/qsc/qscml1 全唐宋金元词文库与赏析 (南京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 202119108115/aboutid=49 唐宋文史资料库 (元智大学罗凤珠教授-中国文学网路研究室提供) clshsyzuedu/tasuhome 全宋文目录 ihpsinicaedu/~sung/data/02/download /qswxls 提供Excel档下载,书目检索方式:Ctrl+F。 《宋集珍本丛刊》书目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纂,书目资料整理自国学图书室) ihpsinicaedu/~sung/data/02/files/sjzbz k pdf 收录宋代文集的珍本善本,原则上以不见于一般丛书[如四部丛刊]的文集为主 历代名臣奏议目录 ihpsinicaedu/~sung/data/02/download /fam1dbf 请先下载,再以Access开启。 朝野类要 (出自学习院大学王瑞来教授的中国史サロン) 项目表 全文 salongooside/tyouya1 salongooside/leiyao 通鉴问疑 (出自学习院大学王瑞来教授的中国史サロン) salongooside/tongjian 西夏碎金 (中国国家图书馆版权所有) 202963142:9080/wenxian/ 收录大陆国家图书馆馆藏之西夏古籍书目、古籍原文影像、西夏研究论文全文资料库。 汉达文库(限院内使用,院外可向该站申请试用,只支援IE)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开发) chant/scripts/member_login 收录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等文献及类书,中研院可使用前三者。 永乐大典(限用IE浏览) (出自吉林市教育信息网电子图书馆) jledu/book/skqsyl/ 此永乐大典是由不同版本的单卷所组成,计有海盐张氏本、天津徐氏本、江安傅氏本、叶恭绰藏本、1954年6月苏联送还本、康乃尔大学藏本、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图书馆藏本、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藏本、来比锡大学图书馆藏本、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本、北京图书馆藏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本等。与傅斯年图书馆所藏诸本比较,亦有缺卷等情况。可使用Ctrl+F检索。
本文2023-08-06 23:49: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6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