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书的装帧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纸书的装帧方法,第1张

卷轴装

纸书写完,由尾向首卷起,就成了最简单的卷轴装,盛 行于汉魏六朝至隋唐五代。

天轴(杆)

轴 签

边准(乌丝栏)

褾 (包头)

旋风装

这种装帧形式,书页鳞次相接,且能随意翻转,故又 称为“龙鳞装”

、“旋风叶子”,出现于8世纪中叶。

经折装

又名折子装,将长幅纸卷,按照一定的宽度连续左右 折叠成为一厚叠,然后在首尾各加贴一张厚纸作封皮,就是 简易的经折装,主要被佛道经典所采用。

梵夹装

梵夹装是古印度佛经原有的装帧形式,经文书写在贝 多树叶上,齐成一叠,在前后各夹一块木板,然后穿孔结 绳而成。这种形式随佛经一道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曾 在唐五代一度流行。

蝴蝶装

简称蝶装,版心向内,其余三边均留有空白,不致损 污内部文字。在唐末五代时出现,盛行于宋代、元代,是 严格意义上的册页装的最初形式。

包背装

又称裹背装、裹后背。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 的装订形式。它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字面朝 外,背面相对,书页呈双页状。大约出现于南宋,元明时 盛行,清朝发展到顶点。

线装

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 由包背装转化而来。大约起源于两宋之交,于明代中叶以后 盛行,也是现存古籍最普遍、最进步的一种装帧形式。

设计原则

有效而恰当地反映书籍的内容、特色和著译者的意图。符合读者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需要,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欣赏习惯,并体现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符合当代的技术和购买能力。

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书籍装帧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

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繁而不乱,就是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意味着简单的图形中要有内容,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它。例如在色彩上、印刷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上多做些文章,使人看后有一种气氛、意境或者格调。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儿童类书籍形式较为活泼,在设计时多采用儿童插图作为主要图形,再配以活泼稚拙的文字,来构成书籍封面。

2画册类书籍 开本一般接近正方形,常用12开、24开等,便于安排。常用的设计手法是,选用画册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再配以文字。

3文化类书籍 较为庄重,在设计时,多采用内文中的重要作为封面的主要图形,文字的字体也较为庄重,多用黑体或宋体;整体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较低,视觉效果沉稳,以反映深厚的文化特色。

4丛书类书籍 整套丛书设计手法一致,每册书根据介绍的种类不同,更换书名和主要图形。这一般是成套书籍封面的常用设计手法。

5工具类图书 一般比较厚,而且经常使用,因此在设计时,防止磨损多用硬书皮;封面图文设计较为严谨、工整,有较强的秩序感。

正文设计

正文版式设计是书籍装帧的重点,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正文字体的类别、大小、字距和行距的关系。

2字体、字号符合不同年龄人们的要求。

3在文字版面的四周适当留有空白,使读者阅读时感到舒适美观。

4正文的印刷色彩和纸张的颜色要符合阅读功能的需要。

5正文中插图的位置以及和正文、版面的关系要恰当。

6彩色插图和正文的穿插要符合内容的需要和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扉页设计

书籍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种文化。因而在封面设计中,哪怕是一根线、一行字、一个抽象符号,一二块色彩,都要具有一定的设计思想。既要有内容,同时又要具有美感。达到雅俗共赏。

扉页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不断发展的需要。一本内容很好的书如果缺少扉页,就犹如白玉之瑕,减弱了其收藏价值。爱书之人,对一本好书将会倍加珍惜,往往喜欢在书中写些感受或者缄言之类的警句,若此时书中缺少扉页,该是多少的遗憾。

书中扉页犹如门面里的屏风,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提高,扉页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有的采用高质量的色纸;有的还有肌理,散发出清香;有的还附有一些装饰性的图案或与书籍内容相关并且有代表性的插图设计等。这些对于爱书的人无疑是一份难以言辞的喜悦,从而也提高了书籍的附加价值,吸引更多的购买者。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扉页设计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真正优秀的书籍应该仔细设计书前书后的扉页,以满足读者的要求。

插图设计

插图设计是活跃书籍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了它,更能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和对内容的理解力,并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尤其是少儿读物更是如此,因为少儿的大脑发育不够健全,对事物缺少理性认识,只有较多的插图设计才能帮助他们理解,才会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目前书籍里的插图设计主要是美术设计师的创作稿、摄影和电脑设计等几种。摄影插图很逼真,无疑是很受欢迎,但印刷成本高,而且有的插图受条件限制而通过摄影难以达到,如科幻作品,这时必须靠美术设计师创作或电脑设计。在某些方面手绘作品更具有艺术性,或者是摄影力所不及的。总之,各有所长。

人类社会自从出现文字后,便出现了承载文字的书写材料。书写材料的变化,影响了装帧方式的演变与更新。唐末至两宋时期为中国书籍装帧方式从卷轴装发展至册页装的重要变革期。那么深受唐宋影响的日本的典籍装帧与唐宋的不同呢?

一、中国典籍装帧的主流演变及宋版装帧的方式特点

中国的书写材料发展至竹木简后,出现了与之并行的材料——兼帛。帛书的装帧方法可以理解为与简策书相似,称为“卷轴装”,唐与唐之前的典籍主要为这种装帧形式。帛书上下设有边栏,模仿简策书的编绳,两行文字之间绘有竖线,类似于两简之间的间隔缝。卷轴装在书尾装一木轴,以轴为中心,从后往前卷起,并在中心系绳带防止散开。造纸术的发明与运用逐渐取代了竹木简和廉帛,但传统的手写方式及卷轴装装帧方式仍然盛行。

二、日本平安时代的典籍装帧历史及其形式

平安时代主要包含“唐风文化”“国风文化”以及“院政期文化”三种文化类型。在装帧历史方面,因不同阶段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卷轴装、粘叶装、缀叶装、大和缀等主要装帧方式,这四种装帧方式同为日本装帧史从卷轴装向册页装转变的重要代表。

三、从装帧形式、历史渊源探究两国典籍装帧方式的异同

奈良末期至平安初期,文学、绘画、佛典等以卷轴装为主,日语称“卷物”“卷子本”,施有绘画的称为“绘卷物”。目前,日本最古老的绘卷物为平安末期的《源氏物语绘卷》,因文字与绘画两者交叉式出现于同一卷轴内,也被称为“交互绘卷”。

比较两国的卷轴装,可以得知,受遣唐使制度的影响,平安初期尚属于唐风文化,日本以唐盛行的卷轴装为模板学习其装帧方式。但因现存遗物有限、装帧方式相似度较高,所以关于卷轴装,该时期两国的差异难以断定。即使至桃山、江户时代,卷轴装改为册页装的事例也不为多见,卷轴装一直使用至19世纪末。此外,平安初期旋风叶、经折装不如卷轴装普及度高,在日本,经折装主要用于石碑的慕刻和拓本,也不排除用于佛典及习字的写本,与我国在使用领域略有不同。

综上所述,平安初中期,主要收集唐、北宋时期的典籍并学习效仿其装帧方法,又因雕版印刷尚未出现普及,仍为以手写本为主的昌盛期,这一点是影响两国装帧方式不同的关键原因。比较敦煌遗书的装帧方式后可以断定,日本册页装帧方式的粘叶装、缀叶装及大和缀,毫无例外是以唐、五代时期的手写本和宋版装帧为基准发展而成的产物,并非日本原创的装帧方式。

书籍装帧形式分为中式和西式两类。中式包括 ①简策装、②卷轴装、③旋风装、④经折装、⑤蝴蝶装、⑥包背装和⑦线装;西式分为①平装装订、②精装装订、③活页装订和④散装装订。

这里说一说中式的书籍装帧形式:

1、简策装。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2、卷轴装。又称卷子装,它是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3、旋风装、经折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等 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并且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书籍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4、蝴蝶装。蝴蝶装是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

5、包背装。是指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装上厚纸做皮,不见线眼,故称为包背装。

6、线装。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

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常见的卷轴装、线装、经折装,还有旋风装、梵夹装、金镶玉…… 

  一、卷轴装

卷轴装按顺序将书页粘接后,末端粘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粘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二、梵夹装

 梵夹装是古藏文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

梵夹装

按顺序将写好文字内容的贝叶或长方形纸页摞好,上下各用一块板夹住,再打洞系绳。这是我国古代对从西域、印度引进的梵文贝叶经特有的装帧形式的称谓。 

  三、经折装

 这种装帧形式大家不会陌生,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见到。

经折装

按顺序将书页粘接后,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再粘贴书衣。由于唐代佛经、道经长期使用这种形式,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经折装。 

  四、旋风装

旋风装亦称“ 旋风叶”、“龙鳞装”。唐代中叶已有此种形式。 

旋风装

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它形同卷轴,由一长纸做底,首页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页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余书页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书页鳞次相积,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 

这种装订形式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内部的书页宛如旋风,故名“ 旋风装”;展开时,书页又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 旋风装是我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五、蝴蝶装

 将写、印好的书页有字的页面对折,折边朝右,形成书背,然后把折边逐页粘连在一起,再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翻阅时书页时版心居中,翻开摊在桌上就像蝴蝶展翅,故称蝴蝶装。

蝴蝶装

《明史·艺文志》记载: “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 

  六、包背装

包背装是将写、印好的书页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再打眼,用纸捻把书页装订成册,然后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的装订方式。 

 张铿夫在《中国书装源流》中说:“盖以蝴蝶装式虽美,而缀页如线,若翻动太多终有脱落之虞。包背装则贯穿成册,牢固多矣。”

因此,到了元代,包背装取代了蝴蝶装。 

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它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两页版心的折口在书口处,所有折好的书页,叠在一起,戳齐折口,版心内侧余幅处用纸捻穿起来。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贴书背,从封面包到书脊和封底,然后裁齐余边,这样一册书就装订好了。 

对比图

包背装解决了蝴蝶装开卷就是无字反面以及装订不牢的弊病。但是包背装仍是以纸捻装订,包裹书背,因此也还只是便于收藏,经不起反复翻阅。 

  七、线装

将写、印好的书页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加装书皮,然后用线把书页连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线装线装与包背装在折页方面没有任何区别,但跟蝴蝶装、包背装不同的是,它的装订不用浆糊,而是用线。 这一装帧形式在现代书籍中也很常见。 

  八、金镶玉

金镶玉又被称作“ 穿袍套”、“ 惜古衬”。 

金镶玉

 以白色衬纸衬入对折后的书页中间,超出书页天、地及书背部分折回与书页平,以使厚薄均匀,再用纸捻将衬纸与书页订在一起。 因为旧书纸页多为**,似金;而衬纸是白色的新纸,洁白柔软如玉。所以将其称为“金镶玉”。 这种装帧方法多用于古籍修复。

元氏长庆集-(唐)元稹撰-影印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31年董氏茭门别墅刻本-电子版PDF下载

责任者:(唐)元稹撰

版本项:影印本     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31年董氏茭门别墅刻本

出版发行项:

丛编项:

版本书目史注:13行23字,白口,左右双边。

现有藏本附注:王国维校并跋。

四部分类号:集    别集 唐五代

本资料为古旧文献的电子版本、通常为PDF格式,清晰度与原本保持一致,原本收藏于国内图书馆中。

古籍知识延伸阅读

中文古典典籍是指中国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古代的汉文典籍,主要是指经过历史的淘汰选择,被人们所公认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的著作,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

在中国以外的汉字文化圈地区,虽然有本土的语言,有些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汉字、汉文(文言文)曾经长时间是这些地区的官方语文,因此这些地区也有不少汉文写成的文献,包括史书、官方文件、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为了与以本土语言书写的典籍区别,通常会把这类典籍称为汉籍。

中国古籍或中国古典典籍一般指的是“公元1911年(含)以前出版的书籍,包括抄本及刻本”。具体而言,可以说是以印刷或书写成“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如包背装、线装、蝴蝶装等)、以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内容,并且用中国传统著作方式进行著述的书籍”。

中国古典典籍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社会和自然作精心思考的精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扫六合,焚书坑儒;汉武中兴,广求遗籍。最早将中文典籍集成目录的是西汉刘向的《七略》。

定义

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录》(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凡例中,就古籍提出较完整定义:

(1)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编撰出版的以手工纸为文字载体的书,皆为古籍;

(2)1911年以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或稍后一个时期编撰出版的图书,凡内容属于传统学术文化,采用传统著述方式,并具有古典装帧形式(一般为线装)的图书,亦视为古籍。

历史

中国的典籍有好几次大规模的销毁,令不少古籍失传。第一次为秦朝的焚书坑儒,以后梁元帝萧绎,明朝朱元璋也曾作过类似的行为。清朝乾隆时期,全国大修四库全书,然而进献的图书中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文献被禁毁。

装帧

常见的有木匣装、包角、卷轴、梵夹装等。

线装古籍

主要是指中国历代典籍(包含明清之际西洋人用汉字刊行的基督教文献)以线装形式呈现的书籍。传统以来的分类方式众多,自清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以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为众人所熟悉的分类法。东海则采: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书部、方志部等六大部,各部再以若干小类(如经部又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四书类、孝经类、小学类、经总类等小类)[1]区分之,藉以统辖线装典籍。

众所周知,中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源地。雕版印刷书由隋唐五代发其端,至北南宋而鼎盛。雕版书的装帧由开始的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到背包装,宋以后出现了线装书。一书多本的线装书还用纸板青布糊制成“函”收装,配以象牙别子。这种装帧,便于翻阅,不易破散,在我国书籍传统装帧技术上是最进步的,叶根友它一直流行了几百年。“线装书”也成了我国古籍的别称。近十几年,线装书有了较大量的出版。中国书店每年出版线装书二三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扬州广陵书局每年也出不少线装书。1993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线装书专业出版社———中国线装书局。这家出版社已出线装书近二十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