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装饰到尊卑标志,古代日本纹身,与秦汉、吴越文化有何联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从身体装饰到尊卑标志,古代日本纹身,与秦汉、吴越文化有何联系?,第1张

中日交流源远流长,我们素来知道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知道圣德太子和“日出之国”的轶事。然而,少有人知道,日本本土的纹身习俗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代中日两国的早期交往

1早期中国的移民活动

中日韩在地域上联系紧密,历史上也渊源颇深。每当中原遇到天灾人祸,日韩两国常常因为不近不远的距离,成为古代中国人避难的最佳选择。《藤野先生》提到一位明朝遗民在明亡之后常住日本讲学,实际上,中原向日本、韩国移民的历史也极为悠长。

武王灭商之后,箕子远走辽东,建立了箕子朝鲜。至于本文的主角日本,中国移民的到来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齐、燕百姓,为避秦国兵峰,远走海外,几十年后,出现一位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术士——徐福。

主要为躲避战乱和高额赋税的人们来到了日本,给日本带来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极大地提高了日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也逐渐融入日本社会之中,成为“渡来民”。

2日本与中国的官方往来

日本在中国古籍的第一次出现,应当是《山海经》,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的记载。另外,《山海经》提到的黑齿国与古代日本习俗也有相似之处,应当是地理知识水平受限之下充分发挥想象的产物。

这给我们提供了中日的民间移民活动上限仍可以推移的猜测,然而不够充分,姑且作为一种可能。

汉代史书诚实地记录了几次中日官方交流的成功尝试。时任大汉帝国安汉公的王莽同志向皇帝上书称“东夷王度大海奉国珍”,颇有点地方大员恭贺祥瑞的意思。

其后便是大名鼎鼎的“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这一印绶后来成为日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总之,由于中日两国之间短暂的距离,追求和平、发展生产的需要,中日的民间和官方交流早已开始,为日本接受中国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古代日本的纹身习俗

1纹身的发展

据研究,纹身出现于日本绳纹时代晚期,经弥生时代到古坟时代仍然存在,贯穿整个上古时代的日本。当然,发展的过程中必定还是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绳纹晚期其作为防水害的身体花纹出现在关东及中部地区,后逐步扩散,至弥生中期几乎遍及列岛的主要区域,并逐渐演变为身体的装饰或尊卑的标识等。弥生后期到古坟时代,它变化为低等部民的标记,甚至作为墨刑充当刑罚手段之一。

仅从本土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要理解纹身的几个变化,应当看到:第一,在绳纹时代晚期,关东及中部地区人口相对集中,数量较多,曾经应当十分适宜居住。

第二,弥生时代对标中国的战国末期到三国时期,这一时期,来自中国的移民增多,农业进步,生产力得到发展, 人口分散到更为广阔的地方,纹身的习俗也因此发扬光大。第三,弥生时代后期以后,阶级社会进一步发展,纹身由习俗变成惩罚。

2纹身的功用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倭人》记载:“倭人在北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男子无大小皆黥面纹身。夏后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纹身,以避蛟龙之害。诸国纹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计其,当在会稽东冶之东。”

这里提出,纹身首先是日本的一个习俗,最初用于“以厌大鱼水禽”,当阶级社会逐渐发展,纹身就发展出“稍以为饰”的审美功能和“尊卑有差”的等级功能。

秦汉、吴越文化的影响

从绳纹末期开始,来自大陆的移民登陆九州,他们带来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不仅改变了列岛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加速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并最终促生了稻作的弥生文化。而结束靠自然吃饭的绳纹文化,捕鱼的必要消失,纹身最初的保护捕鱼者的功能于是减弱了。

1所谓“断发纹身”

说到中国的断发,首当其冲的就是吴越。日本纹身的习俗,固然有靠海吃海的原始诱因,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最初出海移民到日本的就是吴越人民,鉴于当地人民时常出海打鱼的基本生活需要,有充足的理由怀疑最初的吴越移民是被海风吹往日本南部,不由自主地在那里扎根。

吴越本来就是断发文身的,而日本又“男子皆面纹身,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太伯者,吴太伯是也。吴越移民安能不心生亲切?

于是接受了吴越移民帮助和影响的日本纹身习俗,增添了更为多样的纹饰,有了自己的审美和尊卑的功能,至此,吴越移民帮助尚且在分裂割据的日本构建了悦纳本土习俗的简陋而初见规模的等级秩序。

2秦汉文化对吴越文化的修正

如果说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秦汉文化就代表了中原。抛开日本本土的各种因素不提,纹身之所以从多姿多彩的有初步的等级尊卑差异的样子变成边缘人群的专属,成为“惩罚”和低贱的象征,秦汉的中原文化不可忽视。换言之,正是秦汉文化相对吴越文化的胜利。

奴隶制五刑之中的墨刑,也即黥面。墨刑在我国历史之悠久可追溯至夏朝,此后至秦汉都不曾间断,秦朝尤盛。而黥面则发端于秦律。在实践中,这样的刑罚主要有标记罪犯、侮辱人格的作用。然而,相对的,吴越文化对面的态度截然相反。

一直以来,中国北方容易胜于南方,秦吸收了吴越文化,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更是文化层面上的大获全胜。或者说,一直以来,吴越人成为中原人的俘虏,而吴越俘虏断发纹身,渐渐地,俘虏与纹身联系起来,中原主动创造出墨刑进行标记。

对日本来说,吴越人出海东渡,秦汉人经由朝鲜,汉人甚至能够与日本交流交往,双向互动,文化的影响力自然非同一般。而这时日本由之前的百余国到三十多个国家,统一成为一种趋势,自然更要拥抱君主集权的帝国。这样,促成了纹身含义的最大转变。

小结

纹身的变化以小见大,足以看出日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的能力和水平。作为一个海洋民族,尽管在饮食上脱离了海的范围,在性格上却可以是“海”的。他们积极的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并作出本土化和创新。

纹身的出现源自渔猎中的自保,是绳纹人作为海洋民族的必然选择;转变为装饰和身份象征既是世界纹身习俗所共有的特点

也是在吴越文化的作用下,海洋民转型为农耕民后,土著文化与移民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最后转变为墨刑和低等民的标识,主要是摄取了更为先进的秦汉文化,同时保留土著纹身习俗固有的特征。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职业的纹身师,因为中国儒家思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到底历史上有没有纹身呢:有!北宋因为重文轻武的思想为防止逃兵,在军营士兵脸上刺字,比如北宋悲催的名将“狄青”就脸上刺字。所以中国古代在身上刺字和纹身是耻辱或被迫的。因此没有催生出职业的纹身师!(二流的导演和三流的剧本和四流的特效和创作,误导了许多国人因为经常在电视中看到古人或侠义之士经常以纹身出现在银幕,就认为古代就有纹身的行业)

会巫术的老传统纹身是刺青。

纹身的前身是刺青,是在纹身机还未出现时,用针沾墨水在身上一针一针把图案刺上去,图案多以社会风气较重的兵将、龙虎为主,很多人是在监狱里面做的,因为刺青只有黑色,不是专门的纹身颜料,时间长了颜色会发蓝发青,所以又叫刺青。先秦时代以来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作警示。在古代典籍中,曾出现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故事,如岳母刺字。《水浒传》中,至少就有三个身满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

历史上纹身最昌盛的年代是宋朝。宋朝纹身发展壮大起来,而且分布比较广泛,从社会的最底层。一直到名门望族。

一、纹身最早的出现

在中国的历史时期,纹身都被称为是不良少年的象征,而且纹身最早出现。是一种刑法。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尤其是在中原地区的历代朝野上,只有犯了罪的不可饶恕的人才会给他纹身,这叫做一种刑法是在犯人的脸上刻字,并且涂上颜料,终身不能清洗。后来发展到为了防止视频逃脱,容易辨别自己的部队的士兵。在臂上刺上部队的名称,这样可以避免卧底的出现一直到了宋朝这一制度便着被发扬光大,一直到了宋朝的消亡。

二、纹身曾经被推崇

纹身在宋朝分布的比较广泛。从乞丐一直到。皇室宗亲都有可纹身可以说在宋朝出门儿五个人之中必定有三个人会有纹身,这次宋朝时期会因为纹身仪式曾经在科举考试的时候要验明真身的,因为有科举考试你就不能参加,因为有纹身,所以你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在宋朝,除了纹身店不广泛之外,而且还出现了纹身的社团。一些热爱纹身的人们便会聚集在一起来比赛自己。身上的各类的图文,已达到攀比的效果,吸引众多老百姓前来捧场,扩大知名度。

三、定点存在

在宋朝,虽然纹身的人很多,但是还是在普通老百姓之中还是很少存在的,绝大部分存在于军队里边。由此可以看出,在商业发达的时期,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形成需求的市场,纹身也是一样。在宋朝,因为受到宋潮人们的追捧,所以会就有了专门从事纹身以值得工匠,这也是成为了一个手艺活。

虽然纹身发展以来在宋朝是最昌盛的,然而纹身并没有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因为纹身它本身发展的前身就不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而是惩罚形式的存在,所以到我们现在为止,纹身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不良气息的存在。

  意大利。

 1991年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一条高山冰河发现至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纹身男子冰冻遗体-俗称冰人,经同位素探测后定为五千三百年以前的人体,身份为一猎人或武者,负伤并带有武器,在他的背和臀部发现一些简单的纹身,由线条组成。

 文身作为一种习俗,它有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唐以前,汉文古籍就说越人敬巫鬼、畏鬼神。包括傣族在内的各族人的文身是源于越人的断发文身,其最早的原因正如《淮南子》一书所说的,这里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们就被发文身,以象鳞虫,即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伤也,这就是一种朴素的仿生,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心态。

 傣族传说中的一位男青年得到龙女的帮助,在身上刺了很多鳞状的花纹,入水时,水向两边分开,水怪也不伤害,这就把文身作为一种避邪的巫术。傣族中的另一个传说是一位男青年因有文身吓坏了魔鬼而杀死了他,正是这种避邪防害的异曲同工。

  纹身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是来自冰河时期,也就是西元前八千年以前,在世界多处的岩洞,包括法国葡萄牙,罗马尼亚和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发现许多有红黑颜料痕迹的陶碗,和一些用鹿角和其他碎骨做成的尖骨[针],以及几个带有强烈纹身暗示的小雕像。

  随着哥伦布的发现美洲,欧洲探险家都记录了一些大陆上新奇的见闻,他们曾见到墨西哥湾民族的红蓝色纹身。 维琴尼亚,佛罗里达土著的手脚胸脸全刺着不同的标记,就像野兽毒蛇等,都用黑色斑点铸进他们的皮肤内。 几乎在每一个文化里,纹身都是出现于人类的源始。

  在古代,这种纹身的装饰有着特别的宗教意义和魔力,在皮肤上做记号意味着一个年轻男子的成年,或一个少女的婚嫁,甚至是驱魔或保障生命的永生。 此种夹杂着忍耐、痛苦的仪式,其重要性有如宗教的图腾。 文身从古至今,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身可能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埃及的金字塔是第一个历史的证据,内有存放超过四千年的木乃伊,男女贵族身上各刻有明显的文身杰作。这项艺术流传于整个古代的世界,克里特岛、希腊、波司、阿拉伯,甚至公元前两千年穿越亚洲到中国和缅甸。

  二千五百年前,移居的虾夷人带着纹身从中国到日本,而使得纹身在日本发展成高度的艺术,以它美丽的设计,敏锐的色彩及独特的立体形态。 一直到1800年,日本的技术仍然保密了有数世纪之久,因为他们不允许外国人进入日本。直到对西方门户开放,这种现象有了转变。

  波里尼西亚把这项艺术从亚洲传道南沙群岛、新西兰。他们给此项艺术取了今日我们所用的[纹身]名称。

  库克船长,勇敢的英国探险家,他在1771年,把大溪地岛看到的[纹身]并将此二字介绍至欧洲。 从西伯利亚穿越平原到阿拉斯加,北美洲的西伯利亚人可能是传播者。也或者是四处流浪的波西米亚人,跨越二千里,横过太平洋到南美。

  不管来源如何,纹身成为传说中阿芝特克人文化的一部分,玛雅、印加文明使得西班牙人到南美时,一时眼花缭乱,北美的探险家,也说出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奇怪而美丽的记号。欧洲、英国的早期居民把文身用于他们神秘的宗教仪式当中。

  早期的基督徒,在他们的手臂上或脸上纹上十字架,表示忠诚的象征。 后来,基督徒、犹太人、回教徒,禁止文身,因为他们害怕这种神秘的装饰表示自己是个异教徒。 由于禁止文身,文身在欧洲有数世纪的衰退,直到库克船长的航行,再度发现了这门艺术,将它传开,并且在以后成为纹身的黄金时期。

  航海者,带回了文身的男子,犹如以往传说中的怪异。 第一个被带回的是[纹身的王子],头至脚都有文身,一六九一年后从南太平洋带回伦敦。带他回来的是威廉·丹尼尔。 人们群集去看他,而且传遍整个英国、欧洲做展览。两世纪以后,巴纳带着他们[君士坦丁王子]从阿尔巴尼亚到美国。 在他的身上有三百三十八种设计的图案。在他的手指间文上了象征[小偷]的图案,在缅甸的马戏团,他一星期赚一千元。 纹身的王子库克船长从南太平洋带回的传说,以及其他外国岛屿上的文身在欧洲、英国形成了一项大众所注目的风潮。

  当勇健的英国水手航行到太平洋,而朝圣者从圣城带回代表他们疲累旅行的一项特产,在皮肤上做记号回乡时,这种风潮更加盛行了。直到一八六二年,纹身完全公开的出现,有一个著名的旅行团带至圣城,开始了文身的滥觞。

  英国王子查理士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在他十八岁时,他访问了圣城并且在手臂上纹上马尔他十字架,以纪念这种场合。当这种消息传遍欧洲时,文身成为狂热的流行趋势。王子、爵士、公主、仕女、美国的百万富翁、东方有权势者,纷纷让职业性的纹身师纹上小型、精致的图样。在大西洋的两边,此时是纹身的黄金阶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水手的百分之六十五和百分之二十五的军人都有纹身。 一八九二年,[教授]山姆欧·瑞时,在美国发明了机器。这部机器配合着消毒的程序,成为纹身的一项革命。现在,每个人都可以经由自己的选择,用快速、卫生的、无痛的手法来纹身。

  在风行的纹身潮流里,老旧的主题,象征爱情和战争的图样仍然是最受欢迎,但是令人痛苦的文身仪式已不复存在。

相信大部分八零九零后的人都看过香港著名的黑帮系列**《古惑仔》,影响好坏姑且不论。不过**中的出场人物,从主角到反派,从大佬到小弟,几乎是人人身上都会有龙虎之类的刺青纹身,代表着其走江湖的身份地位。

再说起刺青纹身,最早的时候是作为一种刑罚出现在 历史 上~黥刑。例如楚汉争霸时期的淮南王英布,年轻的时候犯罪被判处黥刑,因此亦被称之为黥布。

而到了五代与两宋时期,刺青纹身大多是出现在军士和江湖人士身上,例如后周太祖郭威,脖子上面就纹了一只飞雀,时人称之为郭雀儿。他亦曾以此成功迷惑对手刘崇,对使者言道“自古岂有雕青天子?幸公无以我为疑。”

北宋名将狄青,年少入伍,脸上有刺字,出将入相之后,亦以此激励天下男儿,英雄不问出处。《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也有不少是身有刺青纹身,可算是当时民间的一种潮流,例如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以及浪子燕青,一身花绣甚至令名妓李师师亦为之倾倒。

不过到了如今,刺青纹身更多是年轻人自以为潇洒酷炫的一种叛逆性表现方式,并不在主流审美之中。如果说,有人纹上了所谓的“东山再起”,居然还有错别字,那也只能说贻笑大方了吧。

回顾 历史 ,在各类古籍中也记载了不少相关的奇闻轶事,如今就摘录一二,聊做分享。

更多古今异闻,尽在《山海异语》!

《酉阳杂俎·卷八·黥》:长安城中街道上的混混恶少们,都喜欢标新立异,减去头发并在身上各处刺青纹身,纹身的图案花样百出。

他们依靠着与长安城中的守军关系不错,便在街上巧取豪夺,肆意妄为,甚至于成群结队地堵在酒馆,拿着羊胛骨打架斗殴。

后来,京兆尹薛元赏上任之后,对这帮人深恶痛绝,便下令里长悄悄捕捉他们,大概有抓到三十多人~古代版的“扫黑除恶”,确实大快人心。

抓到这帮人之后,薛元赏经过一番审问明正典刑,将他们都用木杖打死了,并放在街市上警示众人。这事儿出来后,但凡身上有刺青的百姓,都吓得用艾蒿烧掉了。

当时,大宁坊有个很有勇力的人叫做张干,双臂上分别刺着“生不怕京兆尹,死不畏阎罗王”这两句话。还有个叫王力奴的人,花了五千钱,请人在胸腹上刺了青山,庭院楼台,花草鸟兽,无不栩栩如生,宛如画卷,最后都因为触犯律法,被京兆尹薛元赏给杖杀了。

叹曰:所谓“生不怕京兆尹,死不畏阎罗王”,并不是刺在身上说说而已,只有遵纪守法问心无愧,方能如此。

《酉阳杂俎·卷八·黥》:李夷简,唐宪宗元和末年在成都任职。当时,成都城中集市上有位混混叫做赵高(这名字,哈哈,指鹿为马),平日里很喜欢惹是生非,与其他人打架斗殴,经常被捕入狱,是为当地一霸。

由于赵高的背上用刺青纹了毗沙门天王的图像,因此之前的官府中人都不敢下手打他,怕冒犯天王像,赵高也是依靠这个才为所欲为,把入狱当做儿戏。

左右亲信把这事情禀告给了李夷简之后,李夷简大为震怒,便亲自命人将赵高抓到公堂之上,然后用新制的硬木棍,足有三寸粗细,狠狠地把赵高责打了一顿,几乎将背上的天王像给打没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十几天后,赵高居然又跑到街上,脱了上衣露出后背,挨家挨户地敲门,乞求修理天王像的功德钱~哈哈,真是个市集中的泼皮无赖,非常生动的形象。

叹曰:还是那句话,刺青纹身不是护身符,只有遵纪守法,方能有始有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