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六壬所有书籍名单,失传的,没失传的。
张志春写序,推荐徐伟刚写的《大六壬揭迷与现代应用研究》。
徐伟刚的《袖里乾坤》。其实,它是由张志春老师任主编,这套书有奇门、大六壬、六爻、四柱各个门类。《神奇之门》
陈公献的《大六壬指南》,秦瑞生的《大六壬精注详解》。北海闲人的《六壬金针》和《大六壬断法述要》以及《毕法赋全解》、《〈大六指南〉诠解》、《〈大六壬指南〉占验今诠》。2008年时,徐伟刚的《智者乐水》,和杨景磐的《六壬断案详解》。
儒道佛三教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宇宙(神仙谱系) 中国传统神话(儒家) 昊天上帝(又称皇天上帝、天帝、老天爷) 主宰宇宙万物的神 代表天或者等同于天 后世皇帝即为天子
历代王朝及儒教的至高神 天坛祈年殿供奉的神
周围使者 日月、星辰、风雨,雷电
五方上帝辅佐 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
最早记载 商周之时“帝”的称呼已经出现
《尚书
开天辟地之前 三帝并于世 北海天帝“忽”
中央天帝“混沌”
南海天帝“倏”
来源:《庄子
盘古开天 天皇氏之父
创世神
最早记载 三国时期的《三五历记
远古三皇(爷孙三代)距今6000年前 天皇氏 望获
五龙之首,开天辟地后第一代天下君主 继盘古氏以治
古越族
共有兄弟十二人
地皇氏 岳铿
人皇氏 恺胡洮
最早记载 《史记
五氏巨灵神建造山河(距今6000-5000年) 燧人氏(燧皇) 旧石器时代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
燧人氏生伏羲氏、女娲氏
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 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十大发明 “钻木取火”,“燧石取火”
始作大山扶木纪历
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
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
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
发明《河图》、《洛书》
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
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
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
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最早记载 《庄子
有巢氏 五氏之首
华夏“第一人文始祖”
出生在安徽省巢湖流域
三皇( 依据《司马贞·三皇本纪》) 东方天帝青帝(伏羲氏) 太昊
道家下三皇之一
人首蛇神
发明八卦
父母
辅佐
最早记载
女娲氏 父母
与伏羲为兄妹和夫妻
女娲补天
女娲造人
最早记载
南方天帝炎帝(神农氏,连山氏,烈山氏)石年,姓姜 炎帝发明农业和医药
阪泉之战
道家下三皇之一
父亲
子孙后代
最早记载
五帝(距今5000-4000年)依据:《史记五帝本纪》 中央天帝黄帝(姬姓,名:元,字:轩辕,归藏氏,有熊氏2)(BC2717年-BC2599年) 辅佐: 土神后土(掌管四面八方)
阪泉之战,败炎帝
涿鹿之战,败蚩尤
命仓颉造文字
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下三皇之一) 太乙黄天上帝
统治 神界
鬼界
父亲 少典(有熊氏1)
儿子 蚩尤
昌意
西方天帝白帝“少昊”姬姓,一说为嬴姓,名玄嚣
妻子:嫘祖
北方天帝玄帝“颛顼”zhuān xū(姬姓,名:荒,字:乾荒) 号高阳氏
父辈 祖父:黄帝
父亲:昌意
伯父:少昊
同辈 蟜极
子孙 传位侄子帝喾
坏儿子
孙子:太子长琴
玄孙:彭祖
官员 海/风神禺强
业 分清神人界限,平定内乱
严明立法
帝喾kù(姬姓,名:夋qūn,字:俊) 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故号高辛氏
曾祖父:黄帝
祖父玄嚣(少昊)
父亲蟜极
辅佐叔父颛顼
妻子 元妃有邰氏女姜嫄(生后稷);
次妃有娀氏女简狄(生契);
次妃陈酆氏女庆都(生帝尧);
次妃訾陬氏女常仪(生帝摰)
儿子 关伯&实沈——“两人不和”后被分派两个不同地方:管商星&参星
后稷→周民族的始祖
契→商民族的始祖
帝尧&帝摰→国君
有可能同一个神 “舜”
帝俊(夋)
尧(姬姓,名:尧,字:放勋)(前2377—前2259年) 制定历法
唐尧伊祁放勋
父亲 帝喾
女婿 舜
舜(姚姓,名:顺,字:重华) 虞舜姚重华
父亲:瞽叟
弟弟:象
妹妹:系
妻子 娥皇
女英
最后一位神话人物 禹 事迹 铸九鼎,划九州,大禹治水
涂山之会
三过家门而不入
开凿龙门
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鲧的儿子
儿子 启
出处典籍与参考书(先秦文学) 《诗经》
《楚辞》,尤其是其中的《天问》
《左传》《国语》《逸周书》等 可以看到原始神话的蛛丝马迹
《庄子》 援引神话最多,自称“寓言十九”
《孟子》《墨子》《韩非子》 保留了一些神话材料
《淮南子》 对神话的搜罗相当宏富
《吕氏春秋》 保存了不少民间流传的神话
《史记
《三五历纪》
《山海经》 先秦古籍,作者不详 是我国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祀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山经 “五藏山经”
海经 “海外经”
“海内经”
“大荒经”
《山海经的世界
四大凶兽
《中国神话哲学 最高神 太阳神
最高法则 道
时空构造:三分世界 神界
人间
阴间
四个子系统 四季四方
道教的神仙(详见知识星球:知识地图) 鸿钧 《封神演义》自创人物
正统道教并无此神
三清的老师
天尊部 三皇 上三皇:三清(道祖)-玄清气(玄玄上人) 玉清圣境无上开化元始天尊(居中)
上清真境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太清万教混元教主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中三皇(三洞)三宝君 洞真教主 天宝君(元始)
洞玄教主 灵宝君(道君)
洞神教主 神宝君(老君)
下三皇(详见古代神话) 东华至真苍天上帝
南极朱陵丹天上帝
太乙黄天上帝
六御宸尊(皇天后土+东南西北) 四御(辅佐三清) 皇天后土(2)
北极周天(中天)星主紫微大帝
西极太极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宋代的四御:(提升了玉皇大帝)
辅助玉皇大帝(2) 东极妙岩宫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南极长生大帝玉清真王
三官(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上元九炁赐福天官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 天官:赐福(上元正月十五)
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灵青虚大帝青灵帝君 地官:赦罪(中元七月十五)
下元五炁解厄水官金灵洞阴大帝旸谷帝君 水官:解厄(下元十月十五)
相关 三官奉命化身尧、舜、禹
出现时间比三清尊神还早
为元始天尊所吐“三元真气”所化,为其三个儿子
广州三元宫
火官:
四极真王大帝 西极真王素灵大帝(西王母-金母) 又称
最早记录
东极真王扶桑大帝(东王公-木公) 元始君的长子
太阳神
有版本认为是三官的水官
最早记录汉初
宋代成为全真道始祖
道号
人间的化名:王玄甫
与西王母对应
南极真王朱陵大帝(南极丹天朱陵天尊、青城大帝) 即高上丹霄太清韩王好生韩君丈人
北极真王洞阴大帝 水官
天帝部 神霄九宸上帝(神霄派主奉) 三清王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
高上碧霄上清华王东极青华大帝
高上丹霄太清韩王好生韩君丈人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九天雷祖大帝
上清紫微碧玉宫太乙大天帝
六天洞渊大帝
六波天主帝君
九天采访真君
五老天君 五炁天尊 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洞空天尊
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洞青天尊
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洞真天尊
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洞虚天尊
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洞微天尊
源于古之“五帝”传说
在天中则称五老上帝,在天文则称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灵则称五方五帝,在山岳则称五岳圣帝,在人身则称五脏神君
三十二天帝 太黄皇曾天帝郁䍀玉明
太明玉完天帝须阿那田
清明何童天帝元育齐京
玄胎平育天帝刘度内鲜
元明文举天帝丑法轮
上明七曜摩夷天帝恬𢙓延
虚无越衡天帝正定光
太极濛翳天帝曲育九昌
赤明和阳天帝理禁上真
玄明恭华天帝空谣丑音
曜明宗飘天帝重光明
竺落皇茄天帝摩夷妙辩
虚明堂燿天帝阿𨚧娄生
观明端靖天帝郁密罗千
玄明恭庆天帝龙罗菩提
太焕极瑶天帝宛黎无延
元载孔升天帝开真定光
太安皇崖天帝婆娄阿贪
显定极风天帝招真童
始皇孝芒天帝萨罗娄王
太黄翁重浮容天帝闵巴狂
无思江由天帝明梵光
上揲阮乐天帝勃勃监
无极昙誓天帝飘弩穹隆
皓庭霄度天帝慧觉昏
渊通元洞天帝梵行观生
太文翰宠妙成天帝那育丑瑛
太素秀乐禁上天帝龙罗觉长
太虚无上常融天帝总监鬼神
太释玉隆腾胜天帝眇眇行元
龙变梵度天帝运上玄玄
太极平育贾奕天帝大择法门
星宫斗府 十一曜 上清玄都十一曜星君 居上清天轮宫(上清玄都宫)
孝道仙王大丹炎光郁明太阳帝君 居洞明郁仪宫
孝道明王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皇君 居洞阴结璘宫
四极真王 东方木德岁星始阳青皇上真道君
南方火德荧惑丹天赤皇上真道君
西方金德太素少阴白星上真道君
北方水德大冥阴元黑星上真道君
中央土德祖炁中黄上真道君 居元镇宫(太玄宫)
交初神曜神首建星上真道君(罗睺) 居神曜宫
交中计都神尾坠星上真道君 居神都宫
天一紫炁道曜上真星君 居天一道混宫
太一月孛蚀曜上真星君居太一掌彗宫
九星 第一太星太上官内妃,名空常法坦,字幸正失。
第二元星中元宫内嫔,名空常三来瓮,字罗朱婴。
第三真星真元宫上元丹母,名空常灵延,字冲双兆。
第四纽星纽幽宫中元内妃,名空常七烈,字横单槃。
第五纲星纲神宫斗中大女,名空常郁书,字畴丘兰。
第六纪星纪明宫斗中中女,名空常气精,字抱定陵。
第七关星关会宫斗中少女,名空常勒郁墨,字天凡婌。
第八帝星帝席官斗中高皇左夫人,名空常石启珠,字络茂华。
第九尊星上尊宫高皇右夫人,名空常爱上条,字云育玄。
五斗星君 北斗七星君: 贪狼天英星君
巨门天任星君
禄存天柱星君
文曲天心星君
廉贞天禽星君
武曲天辅星君
破军天关星君
南斗六真君: 天府司命上相镇国真君
天相司录上将镇岳真君
天梁延寿保命真君
天同益筭保生真君
天枢度厄文昌炼魂真君
天机上生监簿大理真君
东斗六阳星君: 阳度星君
阳昌星君
阳巨星君
阳惠星君
阳广星君
阳辉星君
西斗六阴星君: 阴焘星君
阴受星君
阴领星君
阴筭星君
阴召星君
阴考星君
中斗七太星君: 大魁星君
大理星君
大籍星君
大训星君
大申星君
大固星君
大济星君
北斗九星君: 天枢阳明贪狼星君
天璇阴精巨门星君
天机真人禄存星君
天权玄冥文曲星君
天衡丹元廉贞星君
闿阳北极武曲星君
瑶光天关破军星君
洞明左辅星君
隐光右弼星君
南斗六星君: 天府司命星君
天相司录星君
天梁延寿星君
天同益算星君
天枢度厄星君
天机上生星君
东斗五星君: 苍灵延生星君
陵光护命星君
开天大卫集福星君
大明和阳保和星君
尾极总监星君
西斗四星君: 白标星君
高元星君
皇灵星君
巨威星君
中斗四星君: 赫灵度世星君
斡化上圣星君
冲和至德星君
天罡节度紫庭星君
三台星君 上台虚精开德星君
中台禄淳司空星君
下台曲生司禄星君
二十八宿星君 角宿天门星君、亢宿天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驷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鸡星君、箕宿天津星君、
斗宿天庙星君、牛宿天机星君、女宿天女星君、虚宿天卿星君、危宿天钱星君、室宿天廪星君、壁宿天市星君、
奎宿天将星君、娄宿天狱星君、胃宿天仓星君、昴宿天目星君、毕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参宿天水星君、
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匮星君、柳宿天厨星君、星宿天库星君、张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轸宿天阶星君。
福禄寿三星 福星天德星君 天官
禄星天佑星君 文昌帝君
送子神张仙
周文王姬昌
寿星老人星君 南极长生大帝
原型徐三亭
护法神将 三元五德将军 上元将军唐,讳宏
中元将军葛,讳雍
下元将军周,讳武
东方青龙将军,讳孟章
西方白虎将军,讳监兵
南方朱雀将军,讳陵光
北方玄武将军,讳执明
中央勾陈将军,讳黄庭
雷部(雷祖) 北极四圣 四圣真君:
北极四帝:
五雷
金光圣母(电母)
风伯
雨师
龙王
护法元帅 康元帅、殷元帅、马元帅、赵元帅、王元帅、李元帅、张元帅、萧元帅、高元帅、周元帅、刘元帅、连元帅、岳元帅
温元帅
田都元帅
六丁六甲 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上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丁卯神司马卿、丁丑神赵子玉、丁亥神张文通、丁酉神臧文公、丁未神石叔通、丁巳神崔巨卿
二十四狱旛天尊 元皇广度天尊
紫清度魂天尊
三界通化天尊
无量慈荫天尊
济度苦海天尊
玄德救苦天尊
六通救苦天尊
开道往生天尊
光照九幽天尊
救苦超生天尊
护魂无滞天尊
慈悲广度天尊
玄化解脱天尊
真光拔难天尊
常普济度天尊
明真度幽天尊
浩劫垂慈天尊
大慈至广天尊
真常度命天尊
广化六道天尊
苦劫输转天尊
法桥大度天尊
宝光九夜天尊
大慈救苦天尊
六十太岁星君 金辨 陈林 耿章
刘旺 康志 施广
董德 郑但 陆明
邹镗 潘佐 邬桓
管仲 唐查 姜武
李诚 吴遂 文哲
丘德 朱得 张朝
毛梓 石政 洪充
九天生神上帝 郁单无量天帝
上上禅善无量寿天帝
梵监须延天帝
寂然兜术天帝
波罗尼密不骄乐天帝
洞元化应声天帝
灵化梵辅天帝
高虚清明天帝
无想无结无爱天帝
九天监生司 九天监生大神、九天卫房圣母、九天定生大神、九天感化大神、九天定胎大神、九天易胎大神、九天助生君、九天顺生君、
九天速生君、九天全生君、六甲符吏催生童子、保生童子、速生童子;南昌分胎功曹、南昌主产功曹、九天掌胞胎魂魄脏腑鼓景神
九垒三十六土皇君 第一垒色润地 姓秦讳孝景椿 姓黄讳昌上文
第二垒刚色地 姓戊讳坤文光 姓郁讳黄母生
第三垒石腊色泽地 姓张讳维神保 姓周讳伯上仁
第四垒润泽地 姓贾讳云子高 姓谢讳伯无元
第五垒金粟泽地 姓华讳延期明 姓黄讳龄我容
第六垒金刚铁泽地 姓李讳上少君 姓范讳来力安
第七垒水制泽地 姓唐讳初生映 姓吴讳正法图
第八垒大风泽地 姓葛讳玄升光 姓华讳茂云长
第九垒洞元无色刚维地 姓极讳元上玄 姓升讳虚元浩
天医司诸灵官 天医尚药灵官 主办形候灵官 随病制药灵官
察脉论病灵官 清药疗病灵官 砭石小吏
五城真人 五方五帝 东方之神名曰句芒子 号曰文始洪崖先生,东方苍帝东海君也。
南方之神名曰祝融子 号曰赤精成子,南方赤帝南海君也。
西方之神名曰蓐收子 号曰夏里黄公,西方白帝西海君也。
北方之神名曰禺强子 号曰玄冥子昌,北方黑帝北海君也。此皆后神也,天地人神等耳。风伯神名吒君,号曰长育。雨师神名冯修,号曰树德。
中央之神名曰黄裳子 号曰黄神彭祖,中央黄帝君也。社稷、河伯之神,名曰冯夷,号曰元梁使者。
五方君 东方九夷生算君
南方八蛮生算君
西方六戎生算君
北方五狄生算君
中央三秦戊己生算君
五方神女 东方青腰玉女
南方赤圭玉女
中央黄素玉女
西方白素玉女
北方玄光玉女
五方灵童 东方青灵童子田昌
南方朱灵童子宥亨
西方皓灵童子周忠
北方玄灵童子高思
中央黄灵童子颜章
十方无极飞天神王 东方无极飞天神王
南方无极飞天神王
西方无极飞天神王
北方无极飞天神王
东北无极飞天神王
东南无极飞天神王
西南无极飞天神王
西北无极飞天神王
上方无极飞天神王
下方无极飞天神王
八方消魔大王 东方青帝消魔大王,常以春分之日,驾乘青轮羽车,飞行云中,游宴五岳。
南方赤帝消魔大王,常以夏至之日,驾乘赤轮羽车,飞行云中,游宴五岳。
西方白帝消魔大王,常以立秋之日,驾乘白轮羽车,飞行云中,游宴五岳。
北方黑帝消魔大王,常以冬至之日,驾乘黑轮羽车,飞行云中,游宴五岳。
西北方皓帝消魔大王,常以立冬之日,驾乘紫轮羽车,飞行云中,游宴五岳。
东南方吴帝消魔大王,常以立夏之日,驾乘黄轮羽车,飞行云中,游宴五岳。
东北方苍帝消魔大王,常以立春之日,驾乘苍轮羽车,飞行云中,游宴五岳。
西南方皇帝消魔大王,常以秋分之日,驾乘绿轮羽车,飞行云中,游宴五岳。
十神真君 五福太一真君 天一太一真君 地下太一真君
小游太一真君 君基太一真君 臣基太一真君
火部帝君 火祖燧人帝君 火祖炎帝帝君 火正阏伯真官
火炁郁攸神君 丙丁位司火大神 已午位司火大帝
雷霆九司 玉府判府真君
玉府左右侍中
左右仆射
天雷上相
玉枢使相
斗枢上相
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真君
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 泰玄都省 三天圣师泰玄上相正一真君、太极左宫仙公冲应孚佑真君、九州都仙太史神功妙济真君
三元洞和宫 上元道化明曜妙感真君、中元护正丹辉妙道真君、下元定志符映妙道真君
清微祖师 高元宸照法王清真紫虚魏元君、上清西华通慧庞元君、金阙昭凝妙道保仙祖元君、龙光道明姚元君、紫英玉惠高元君、
灵宝三师宫 灵宝经师清元丹刚青阳妙道天君、灵宝籍师丹元妙应丹阳妙化天君、灵实度师茂元景伟紫阳妙感天君
三院真君 天枢省思玄院真君、天机省虚真院真君、泰玄省道元院真君
三宝三省 上清妙景旨玄内相真君、上清大梵元玄内相真君、上清大梵泰玄内相真君
玉帝三省 太玄上相三天圣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天枢上相太极左宫仙公冲应孚佑真君、天机上相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真君
太微三省 玄都上相星华演化真君、玄枢上相元微泰皇真君、玄机上相泰神执庆真君
紫微三省 北极都省玉宸外辅道纪真君、北极枢省天心丞相道化真君、北极机省正法丞相道统真君
后土三省 皇妃都府元营真妃元君、皇妃上府元皇真妃元君、皇妃中府元执真妃元君
神霄三省 琼霄内辅真君、玉霄内辅真君、碧霄内辅真君
东极三省 青华梵气保生内辅真君、青皇梵气育生内辅真君、光妙梵气化生外辅真君
雷祖三省 雷霆都省上辅宸灵真君、雷霆枢省内辅天令真君、雷霆机省外辅天化真君
碧玉紫极三省 紫极冲玄省太一玄昌真君、紫极元微省碧玉太华真君、紫极灵微省紫微丹立真君
四大天师 张道陵
葛玄
许逊
萨守坚
八仙 吕洞宾 何仙姑 铁拐李
蓝采和 韩湘子 曹国舅
八仙传说故事唐代时出现,明代定型
传说“八仙过海”的故事发生在山东蓬莱
诸天龙王
日月龙王,星宿龙王。天宫龙王,龙宫龙王。天门龙王,閰罗龙王,地狱龙王。天德龙王,地德龙王。
天人龙王,飞人龙王。莲华龙王,花林龙王。五岳龙王,山川龙王。又加杀鬼龙王,伽罗吞鬼龙王。
小吉龙王,大吉龙王。金光龙王,金色龙王。阳炁龙王,阴炁龙王。医药龙王,狮子龙王。
镇国龙王,镇宅龙王。钱财龙王,井灶龙王。金银龙王,珍宝龙王。库藏龙王,富贵龙王。
五冈龙王,五谷龙王。金头龙王,衣食龙王。官职龙王,官禄龙王。江海龙王,云海龙王,淮海龙王,山海龙王,渊海龙王。
国土龙王,州县龙王,城市龙王,灵坛龙王。风伯龙王,振动龙王。云雨龙王,大雨龙王,散水龙王。天雨龙王。
五方五海龙王 东方东海龙王 东方青帝青龙王
南方南海龙王 南方赤帝赤龙王
西方西海龙王 西方白帝白龙王
北方北海龙王 北方黑帝黑龙王
中央中海龙王 中央黄帝黄龙王
江河湖海 三水府 马当山上水府福善安江王
釆石山中水府顺圣平江王
金山下水府昭信大江王
四海龙宫 东海水府仙官渊圣广德王
南海水府仙官洪圣广利王
西海水府仙官通圣广润王
北海水府仙官冲圣广泽王
四渎龙庭 江渎广源王
河读灵源王
淮渎长源王
济渍青源王
十二溪 巫峡溪上真
五蕾溪上真
岷山溪上真
清远溪上真
桐柏溪上真
蟠冢溪上真
昆仑溪上真
武陵溪上真
苎罗溪上真
涤江溪上真
院沙溪上真
沔池溪上真
三河水府 洛河伯水府灵官
黄河伯水府灵官
淮河伯水府灵官
九江水帝 浙江水帝
扬子江水帝
松江水帝
吴江水帝
楚江水帝
湘江水帝
剩江水帝
汉江水帝
南江水帝
五湖大神 洞庭湖大神(青草湖大神)
鄱阳湖大神(彭蠡湖大神)
丹阳湖大神
谢阳湖大神
太湖大神
五岳五帝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 “太虚浩荡司算真君”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
冥府 酆都大帝众 北阴酆都大帝
十大阴帅
地府十冥官
酆都佐理太上灵君、酆都助理玄滋天君、酆都上相君、酆都太传君、酆都东明君、
酆都南明君、酆都西明君、酆都北明君、酆都鬼官北斗君、酆都三官都禁郎、
酆都水官司命君、酆都右禁司君、酆都主非使者、酆都执盖郎
地藏王菩萨
东岳大帝 蒿里相公
三司 轮回
判官司(四大判官)
阴曹
六案
七十五司
四值功曹 李丙
黄承乙
周登
刘洪
土地神
山神
五方鬼帝 蔡郁垒、神荼为东方鬼帝 治桃丘山
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 治罗酆山
杜子仁为南方鬼帝 治罗浮山,领羌蛮神
周乞、嵇康为中央鬼帝 治抱犊山
赵文和、王真人为西方鬼帝 治嶓冢山
六洞仙官 酆都山纣绝阴天宫仙官
酆都山泰杀谅事宗天宫仙官
酆都山明晨耐犯武城天宫仙官
酆都山恬照罪气天宫仙官
酆都山宗灵七非天宫僖官
酆都山敢司连宛屡天宫仙官
酆都诸大魔王 酆都山纣绝阴天大魔王、酆都山泰杀谅事宗天大魔王、酆都山明晨耐犯武城天大魔王、
酆都山恬照罪气天大魔王、酆都山宗灵七非天大魔王、酆都山敢司连宛屡天大魔王、
酆都玄司重正宗虚大魔王、酆都统仙升灵希微大魔王、酆都正真邵灵宛司大魔王、
酆都云楼玉纪明朗大魔王、酆都悲歌大魔王、酆都崇虚赤映灵由大魔王、酆都皇天九平大魔王
十殿阎君 阎罗王 详见佛教
罗酆六天
阴阳司
其他神仙 道神
祖神
成对出现的 浮黎元始天尊 不是元始天尊
北宋末年道教神霄派所主张的一位至高神灵
为玉清元始天尊、长生大帝之父,太上老君之祖
玉清神母元君 圣母玉清神母元君飞魔上仙
元始天王
太元圣母
玄妙玉女
斗父龙汉祖劫周御国王天尊
斗母紫光金尊圣德巨光天后(斗姥元君)
帝父光严妙乐国王圣父天尊
帝母宝月光皇后圣母元君
圣父净乐国王
圣母妙祥天主善胜皇后
九天玄女
先天尊神
斗姥元君
雷声普化天尊
九皇大帝
太阳星君
中国上古神兽的资料
青鸟是日本的一种传说中的鸟,象征着幸福。
就像中国的龙一样,只是龙象征着高贵和中国人。
日本的传说中,如果有人能够能够看到青鸟。那么就会幸福一生。
只是那是传说,不是真实的。
从前有一种神鸟,据说它有悦耳动听的歌喉,五彩缤纷的羽毛,能给人间带来幸福。可当人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它时,却发现它不过是一只长着青色羽毛的普普通通的小鸟……
青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黄帝和西王母的使臣,天之色青,所以青鸟即是天鸟。
在中国文化中,青鸟是比凤凰更古老的一种称谓,代表吉祥幸福,传说青鸟是王母娘娘
身边传递佳音的使者,她的使命是帮助人类寻找幸福、纯洁、自由快乐的天堂。
比较喜欢的关于青鸟的诗词是: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蛟
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夔龙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 (hui)
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
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之句。
蟠螭(panchi)
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角龙
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
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
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
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
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
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龙生九子
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负屃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灸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其它
椒图,又作铺首,形似螺蚌,性好闭,故常装饰于门上的衔环。
坐龙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
升龙的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
降龙的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云龙
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
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子龙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
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双龙戏珠
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
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
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
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
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
负�,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
�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之二:
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鸱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飸餮(音滔帖),最贪吃,常饰于鼎的盖子上
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足八][虫夏](音八夏),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
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红龙,第二卷第一话《dragon》中首次出场,因为“爸爸是D伯爵,妈妈是刑警先生”……以及受到别的影响,所以是三头龙,拥有三重不同的性格,全称是南海龙王赤安洪圣济王敖润公主朱香·润丽·华南。和刑警先生的弟弟克里斯是好朋友。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大的神物,《易·乾》中:“飞龙在天。”而几千年来,龙没有一刻离开过中国人的生活,不论朝野士庶都将它尊为动物之长乃至万灵之长。
《管子·水地篇》中:“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躅,欲大则函于天地,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而《说文解字》上也有类似的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以看出,自古时起,人们就已认为龙是具有玄妙神力的动物,故在上古时代,龙就被人们奉为神物。龙纹亦成为数世纪青铜艺术表现的主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其神力的信仰之隆,尊崇之深。
有的典籍所叙述的龙的特异之处更加突出,它不仅是鳞虫之长,更俨然是动物始祖。《淮南子·卷四地形训》上写道:“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凰,凤凰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介鳞生蛟龙,蛟龙生鲲鲠,鲲鲠生建邪,建邪生庶鱼,凡鳞者生于庶鱼。介潭生先龙,先龙
生玄鼋,玄鼋生灵龟,灵龟生庶龟,凡介者生于庶龟。”
龙的形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现在所常见的模样,而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不同时
代的龙的形象也不尽相同。商代的龙构图简单:头方正,无胡须,有四肢,爪为三爪;战
国时期的龙,头较扁,身体变长,已有潇洒的神采;汉代的龙开始丰满起来;唐代的龙,
身材短胖,龙角分叉;宋代的龙,身材修长,头部更为复杂;明代的龙,爪为五爪(代表
五行俱全)只限皇帝使用,其他人只能是四爪(代表四季)或三爪(代表三才);清代的龙
与今天所见的相去无几;至于商代以前的龙,争论较多,同一造型,有人说是龙,有人却
认为是其他的动物。古人有“三停九似说”。南宋罗愿《尔雅翼·卷二八》引汉王符语云:
“王符曰世俗常画马首蛇身以为龙,,实则有三停九似说。谓自首之膊,膊至腰,腰至尾,
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疑为‘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
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在古人的观念中,龙是一种性情良好,温和仁慈的神物,它具有很好的德行,诸如龙
眼识宝,龙行有雨,龙行熟路等。《龙经》云:“夔龙为群龙之主。饮食有节,不游浊土,
不饮温泉,所谓饮于清、游于清者。”而正因为龙是极不平凡的神物,身为“四灵”之一,
最大的灵物,龙也就成了神学政治最重要的工具。旧传有“河图洛书”之说,河图亦称“龙
图”。《宋书·符瑞志》云:“赤龙、河图者,地之符也。王者德至渊泉,则河出龙图。”《尚书》孔颖达疏谓:“凤见龙至,为成功之验。”龙是天上神物,只有在国君德政清明时,才兆瑞祥。后世尊最高统治者为“真龙天子”所谓“飞龙在天,犹圣人之在位。”有关君王的种种,从容颜到骨相,从居处到行走,从言谈到文书,都被冠以“龙”字。与此相对应,普通民众也视龙为神物、灵物、吉祥之物。在中国,龙的形象更是应用极广,从飞檐到丹陛,从壁画到染织,从服饰到车辇,从衾被到画稿……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
龙的种类很多,三国魏张揖撰《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还有,“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之说。此外,也有分为四类的说法:天龙代表天的更新力量,神龙能够兴云布雨,地龙掌管地上的泉水和水源,护藏龙看守天下的宝物。
而在几千年的岁月中,龙从通天、降雨的神兽,逐渐被人格化,出现了龙王。
其实,中国龙王的形成与佛教的传入、道教的附会有关。佛教中的龙是佛法的护卫者。而“天龙八部”是佛教中护法神鬼的总称,因其分为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瞰罗迦八部而得名。龙在八部众中位置仅次于“天”,具有相当大的神通。它们居于大海、池沼和空中,能兴云布雨、降福消灾。《法华经·序品》云,云中有八大龙王:难陀龙王(Nanda)、跋难陀龙王(Upananda)、娑加罗龙王(Sagara)、和修吉龙王(Vasanki)、德叉迦龙王(Taksaka)、阿那婆达多龙王(Anavatapa)、摩那斯龙王(Manasvln)、优钵罗龙王(Utpalaka)。而众多佛经中龙王名数并不一致,还有五类龙王(《大集经·须弥藏品》)、七龙王(《最胜经》)、八十一龙王(《名义大集》)、一百八十五龙王(《大云轮请雨经》)等这些龙王及其所在的“天龙八部”均受佛之教化,以护持佛法、保护众生为天职。
但是,龙王在佛教中的地位却并不高,佛教崇拜的大致分为佛、菩萨、罗汉、诸天、鬼神等级别,天龙八部只属于最后一级。
而在道教中,龙王主要有东、南、西、北四海龙王和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五方龙王,除此之外,尚有名数繁多的各种龙王,从大地龙王到法海龙王,从日月龙王到星宿龙王,还有深林神龙王、花流神龙王、多善神龙王等等,甚至还
有什么“三十八山神龙王、二十四向龙王、天星八卦神龙王”。
自佛、道两教广泛传播之后,人们受其启发,将传统的神龙尊奉为龙王,于是中国大
地上江、河、湖、海、渊、潭、溏、井,凡是有水处莫不驻有龙王。《历代神仙通鉴》称东
海龙王为沧宁德王敖广,南海龙王为赤安圣洪济王敖润,西海龙王为素清润王敖钦,北海
龙王为浣旬泽王敖顺。采用这个典故的,除了秋乃**之外,最有名气的该是田中大神,
他的《创龙传》中的主人公龙堂四兄弟,就是分别是四海龙王的转生(现在已经是12卷了……田中大神什么时候才会写完呢???)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中之王,亦称“凤凰”,其雄性叫“凤”,雌性称“凰”,总称叫“凤”或“凤凰”。据《雨雅释鸟》所记载,凤凰的形体为“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是一个集众多动物于一身的神鸟,象征吉祥和永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它与龙并驾齐驱,被人们世代敬仰、崇拜,从而创造出丰富灿烂的龙凤文化。
据载,周文王时期,在陕西凤翔、岐山一带,就有“凤凰集于岐山,飞鸣过雍”,自此周朝遂兴的传说。
据汉代刘项《列仙传》载,春秋时,有一华山隐士叫萧史,善吹箫,能以箫作鸾凤声。偶遇秦穆公之女弄玉,恰好弄玉也十分喜爱吹箫,知音相遇,喜结伉俪,住在凤台,每日由箫史教弄玉吹凤鸣之声,终于引来凤凰一群,箫史和弄玉双双乘鸾跨凤,升天而去。从此萧史弄玉吹箫引凤的故事世代相传,成为夫妻美满婚姻的象征。
唐安史之乱之时,唐时皇李隆基被迫出逃蜀地,长安邻近诸郡告危。雍城因年久失修,城墙坍塌,守城太守心急如焚,动员全城百姓筑以新城进行防御,无奈新城筑起就塌,无法筑成。
这一夜,天降瑞雪,皑皑一片 。一只凤凰驾着祥云悄然落在雍城,在城西北角的三眼清泉边,引颈品饮清冽甘爽的清泉水,过后,踏雪绕城行走数里,一声长鸣,振翅而去。
清晨,有人将此事禀报太守。太守忙率人前往察看,果然有凤足印迹绕城一周,太守大喜,认为这才是新城理想的选址,忙组织人力筑之。新筑之城果然一牢永固,不再倒塌。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肃宗继位,为纪念凤凰栖落之地,遂将雍城改名凤翔,沿用至今
以下是西方神话作者:九月火凤凰
出处:菊斋文苑。
九月火凤凰
在世界还是神的时代,天上有两只凤凰,他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日子,他们是神鸟,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每天在神殿上愉快地歌唱。但宙斯凭借这他手中的雷电,打败了他神的叔叔和兄弟们,并在人间爱过了好多女子,生下了许多后代。他夫人赫拉认为这扰乱了天上,地下,和人间的秩序,发动了一场战争。凤凰由于孔武有力的翅膀,快速地飞翔,也被卷如了这场战争。但在同人类英雄赫拉克勒斯作战的过程中,赫拉受伤,其中一只凤凰也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射死。大战结束后,只剩下一只凤凰,孤独地生活,他再也不会唱快乐的歌,在神殿上彻夜哀鸣。直到宙斯的耳朵都出血了,这是宙斯才良心发现,决定赐于凤凰荣誉,权力和富贵。但凤凰不要这些,他只要他爱的人活过来,可惜这一点宙斯也无法办到。于是他说:“
你可以让你的爱人活过来,
但你必须付出你的代价。
你从此必须老去,
失去你美丽有力的翅膀,
失去你洪亮的歌喉,
你的身体从此虚弱,
你将忍受孤独,寂寞,病痛和恐惧,
你将面对死亡,
而你必须保持一颗空灵的心,
不能有一点怨恨,和哪怕一点的杂念,
最后,你还要到涅盘的烈火中,
忍受最难忍受的焚烧,
焚毁你的一切的一切,
只剩下你的心。
假如你的心里是空灵的,
你的爱人就能活来,
而你将从此死去。”
凤凰接受了这个条件,从此孤独地衰老,病痛,最后投入了熊熊烈火。复活的是他的爱人,她同样接受了这个条件,于是世上就有了永生的火凤凰。但火凤凰永远生活在寂寞和痛苦中,因为相爱的人永远不能在一起,这是怎样的悲哀!
故事讲完了,这就是火凤凰的来历,涅盘是太阳神阿波罗点燃太阳的地方,所以凤凰永远向太阳飞去。
凤凰是传说中的一种瑞鸟,是四灵之一,百禽之王。《大戴礼·易本命》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长。"《毛诗陆疏广要》释之云:"龙乘云,凤乘风,众鸟偃服也。"它和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
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关于凤凰的生成,《春秋演孔图》中:"凤,火精。"《春秋元命苞》曰:"火离为凤。"也就是说,凤凰是五行中的离火臻化为精而生成的。
关于其形象,按照古人的描绘,凤凰类似孔雀,但又杂糅其它动物的特点。据《太平御览·卷九一五》中描摹,凤凰头像天,目像日,背像月,翼像风,足像地,尾像纬,但所言抽象难明。另据《宋书·符瑞志》中较为具体的说法,它是"蛇头燕颌;龟背鳖腹,鹤顶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鹭立而鸳鸯思。"《韩诗外传》亦云:"凤象鸿前而鳞后,蛇颈而龟尾,龙文而龟身,燕颌而鸡喙。"总之,是一种杂糅许多动物的特点,想象而来的飞禽。
凤凰色泽五彩缤纷,羽毛均成纹理,《山海经·南次三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礼,背文曰义,膺文为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凤凰的身体为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德的象征。
1、规定:没查到
2、{{{预测及预测学}}} “最原始,最笨拙,但是也最持久不衰的方法是对一系列奇怪事件的记录。”(1976年:236)中国古史总是记录下那些古怪事情的发生过程,自然变化和其他的信息,中国古代政府机构就依此来预测远期的战略问题。现代科学也有很多就是从这些“占卜”中来的。Joseph Needham的研究认定如此。
{{{抽签}}} 这可以用木棍、骨头、石头、豆子等东西来制作。现代的棋牌类游戏就是从这些“占卜”发展而来。
探矿(用棍子占卜)。古代罗马时期的伊特鲁里亚文明中使用祭牲剖肛占卜术(实际是一种Extispicy),僧侣要检验献祭的肉类是否新鲜。
自由派占卜 没有特定方法的占卜方式,实际上是其他占卜方法的衍生。启示来自于占卜者偶然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一些基督徒和其他一些宗教使用《圣经》卦来占卜,他们问一个问题,抢夺圣书,或者用来启示去未知的地方。其他的比如说望气和新世纪的风水,像直觉和道符
最为普遍的还是占星术,一般分为吠陀星占(Jyotish),西方占星术和中国占星术,除了这三个派系,许多文明还有他们自己的占星法。
更多资料:
[摘要]宋代卜者人数增多、占卜书籍增多、占卜方式增多,占卜被社会各阶层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各种政治势力还将占卜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宋代占卜盛行,具体原因虽多,但关键在于当时社会流动的趋势增大。
[关键词]宋代;占卜;科举;婚姻;政治斗争;社会流动
占卜是一种极为古老的迷信形式,源于神灵崇拜,早已成为习俗。在文明程度相当有限的古代社会,出于对天灾人祸的恐惧心理和对趋吉避凶的急切企盼,人们采用多种迷信手段,推断吉凶祸福。这些迷信手段统称前兆迷信,又称占卜。占卜作为人们的普遍行为,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包括宋代在内的古代社会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前后有所变化。然而对于宋代的占卜,据我所知,迄今尚无专文论述。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宋代占卜的盛行及其影响和成因作一初步探讨,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宋代社会的面貌以及唐宋之际的社会变迁。
一、占卜的盛行
关于宋代的占卜,王曾瑜先生曾扼要指出:“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巫卜的盛行,绝不比周边国家逊色。”[1](第255页)岂止横向比较辽、夏、金,即使纵向比较唐、五代,宋代占卜的盛行程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列三个“增多”,即是其明证。
其一,卜者人数增多。王安石在《汴说》一文中说:卜者“抵今为尤蕃。举天下而籍之,以是自名者,盖数万不啻,而汴不与焉;举汴而籍之,盖亦以万计。”[2]( 卷32)开封这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卜者竟“以万计”,所占比例之高实属惊人。当时,巫、卜不分。宋仁宗时,豫章(即今江西南昌)巫者“一千九百余家”;[3](卷2)宋神宗时,虔州(即今江西赣州)巫者“三千七百家”。[4](卷334《刘彝传》)可见,外地的专职或兼职卜者为数也不少。《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辟有“卜筮部名流列传”、“星命部名流列传”、“相术部名流列传”、“术数部名流列传”,唐代入传者仅20人,宋代则多达39人。这也可作为宋代卜者比唐代增多的佐证。
其二,占卜书籍增多。宋代的卜者并不都是江湖术士,特别在其所谓“名流”当中,不乏文人雅士。陈抟、种放等著名隐士、钱若水、司马光等朝廷重臣、邵雍、蔡元定等理学名家均精于所谓“占卜之学”。这些文化程度极高的上层人士参与其中,促成宋代占卜书籍明显增多。《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易类”、“天文类”、“历算类”、“五行类”中均著录了不少占卜书籍。稍加比较,即可发现,宋代这类书籍多于唐代。为适应占卜书籍增多的需要,《宋史·艺文志》新开辟了“蓍龟类”,专门著录占卜书籍35部。宋代的占卜书籍传世者较多,诸如张行成《冀玄》、司马光《潜虚》、邵雍《皇极经世》、祝泌《六壬大占》、徐子平《三命消息赋注》、杨维德《遁甲符应经》之类,不胜其举。尤其
是至今仍尽人皆知的《麻衣相书》,相传即是北宋麻衣道者所授,或陈抟所著。据记载,后来官至同知枢密院事的钱若水青年时代拟跟随陈抟学道。陈抟“初谓若水有仙风道骨,意未决”,乃请麻衣道者“观之”。麻衣道者断言:“做不得”,但又说:“急流中勇退人也。”钱若水于是“不复留”,但后来果然“年才四十致仕”,“急流中勇退去”。[5](卷2)可见,有关《麻衣相书》作者的传说,并非向壁虚构。
其三,占卜方式增多。据黄正建先生在《唐五代占卜略论》一文中归纳,唐、五代的占卜方式大约有占星、相术、禄命、卜筮、易占、占梦、测字等12种。[6]其中,占梦在北宋仍盛行,但由于其办法过于简单、直观,到南宋被淘汰。南宋人洪迈称:“今人不复留意此卜,虽市井妄术,所在如林,亦无一个以占梦自名者,其学殆绝矣。”[7] (续笔卷15《古人占梦》)除占梦而外,其它各种占卜方式,宋代一概沿用并有所发展。如三命术,其鼻祖据说是唐人李虚中,而宋人徐子平则加以发展,将推算年、月、日演变为年、月、日、时同时测算,既神秘又易于普及,很快风行于天下。此术因完成于徐子平之手,又称“子平术”,俗称“合八字”。宋人还创行了一些新的占卜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星禽,相传系北宋初司天监王处讷所创。他曾用此术为僧赞宁推命,断定“其命孤薄不佳”。[8](卷下)《宋史·艺文志五》五行类著录有《七曜气神星禽经》等书。此术以五行二十八宿与各种禽兽相配,附会人事,以占吉凶。二是揣骨,相传系宋太宗时一瞎眼相士所创。它通过揣摸人的骨骼高低、广狭、长短等,以推断人的贫富、智愚、贵贱、寿夭,又称“摸骨相”。据记载:瞎眼相士为官员王继忠摸骨相,断言:“此人可讶,半生食汉禄,半生食胡禄。”[9](卷4)王继忠后来被辽军俘获后,果然出任高官。此事显然出自后人附会。三是卦影,相传为宋仁宗时成都费孝先所创。据记载,“自至和、嘉
本文2023-08-07 00:00: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7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