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志的创作背景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无论大小在华均可攫取种种特权,这深深刺痛了黄遵宪的民族自尊心。门户被迫开放后,中外政府和民间的摩擦纠纷不断产生,其结果总是以中方权利受损而结束。
黄遵宪逐渐认识到,正确地认识外国政治法律制度,妥善处理涉外事务乃是报效国家之正路。他通过实地考察“教案”,发现中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与西方法律制度存在巨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距成为西方列强迫使中国放弃“治外法权”的口实。于是,在黄遵宪独立自由研究的思想体系中,增加了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是他宪政思想产生的又一契入点。
1871年,中国与日本缔结了《中日修好条规》。黄遵宪受命出任第一任驻日参赞。在日期间(1877-1882)黄遵宪对原属于中华法系的日本在法律制度方面发生的巨变,认真进行实地调研并开始着手撰写《日本国志》,以期为中国摆脱困辱提供借鉴。黄遵宪清醒地认识到,日本脱亚入欧,走上了近代化,在政治方面一个根本的标志是结束了东方的人治传统模式,走向西方式的法治社会。于是,黄遵宪在对日本全面的评介中留意其法律的进步,尤其是关注日本宪政制度的变化,从而逐渐形成他的宪政思想。
黄遵宪花费8年时间完成的《日本国志》,共12志40卷50万字。此书“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集大成代表作”。黄遵宪在《日本国志》对日本刚刚进行的西方式的宪政改革的介绍和他初步形成的宪政思想,对于处在与日本明治维新前同样困境的清政府来说,是非常急需参照的理论和经验。但遗憾的是,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书稿完成8年后(1895年)才得以正式刊行。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法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在寻求中国法律改革之路过程中,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开始受到清末各个阶层的重视,并逐渐融入进中国近代宪政理论和实践之中。
引用古籍据薛福成序,黄遵宪编纂《日本国志》时“采书至二百余种”,这些书籍包括中日两国的正史、野史、笔记、杂录等。其中日本史籍有德川光国的《大日本史》,青山延光的《国史纪事本末》,赖山阳的《日本政记》、《日本外史》,岩垣松苗的《国史略》,蒲生秀实的《山陵志》、《职官志》,以及《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怀风藻》、《扶桑集》、《扶桑略记》、《凌云集》、《延喜式》、《类聚三代格》、《吾妻镜》、《徂徕集》、《江户繁昌记》等。
另据研究,《礼俗志》中不少条目多采自江户时期汉学家村濑栲亭的汉文著作《艺苑日涉》。而有关明治维新 后的资料,据黄遵宪介绍,“所据多布告之书,及各官省年报”,可知主要采自明治政府的太政官布告以及各省官年报。据考证,《地理志》所据材料,多采自地理寮地志课本、明毅等编撰的《日本地志提要》。
日本岛最近也是在三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活的遗迹了。当时处于石器时代。日本学者把旧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绳纹文化”或“无土器文化”。日本旧石器文化分为前期和后期,大约3万年以前的为前期,占多数;3万年至1万年前的为后期,数较少。前期旧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为代表。后期旧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为主,其变迁次序为刀形器在前,尖状器在后。此外还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日本的远古人类,会打击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狩猎和采集。当时人们居住在洞穴里。至中石器时代后期,住在竖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们利用。在静冈县休场遗址和上野遗址中,发现了列石成圆形的遗址。有人推定为炉址。那么,这些人是从哪儿来的呢?一些日本学者认为是远古时代从中国、朝鲜半岛等一些地区过去的,因为日本语在语法结构、音韵组织方面具有蒙古语和朝鲜语的一些共同特点。
从文字方面来看,最起码在公元3世纪的邪马台国时代,日本就已经有懂汉字、甚至能写表文的人了。但正式把文字和儒学传到日本的则是在应神天皇时期,这位文化使者就是传说中百济国的王仁。王仁是百济国派去的,他随身带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这十一卷书籍均为中国典籍。现在学术界对是否有王仁其人尚存争议,但在王仁之前很早的时候,朝鲜半岛的乐浪郡就居住着王姓汉人豪族,百济国建立后,人们用中国汉人担任文化教育方面的职务是完全可能的。而当时,日本对百济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把这些有文化的汉人从百济接到日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我想,就算‘王仁’这个人不一定真的存在,但他这样的文化传播者应该还是有其很多的。
说到邪马台国,就不得不说说卑弥呼女王和壹与女王。邪马台国出现在日本九州北部,其领土约以博多湾为中心的100公里之内,是当时日本岛上的众多国家之一。公元238年6月卑弥呼女王派遣大夫难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员携带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为供品,从北九州海滨乘船前往中国。
大化改新效仿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的。其内容主要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内容。在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天皇制封建国家。这次改革虽然不是很彻底,但是其为日本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说到东渡,我想中国人知道最多的应该是徐福渡日吧!据说徐福东带去了3000(这个数字不一,也有些地方记载不是三千人)童男童女,按此说法再加上百工以及船夫,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3000。按照一条戈船能载3百人计算,至少需要十余艘,按照一条大翼船载1百人计算,则需要三十余艘。这些船在海上不可能连在一起,随着对马暖流、风向等的影响,应该有些船被打翻沉入海底,有些漂到了其他地方,有些则到了日本。就像蒲公英一样,这些人应该最终在好几个地方登陆了,而不可能只是到了日本。
有关秦人东渡日本的记录在日本的古籍中略有记载,比如《日本书纪》钦明元年载“八月,······召集秦人、汉人等诸蕃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人户数总七千五十三户”。这些人中应该包括了在日本出生的秦人后裔。
除了直接到日本的中国人,还有人是从朝鲜半岛渡日的,尤其是公元前108年,汉朝在朝鲜设立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后,汉人迁居朝鲜半岛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工匠通过半岛南端前往日本,而日本也有意识地派人到半岛去招收汉工匠。《日本书纪》雄略纪中就记载:雄略大王派欢因知利与弟君等,一同前往新罗、百济等国,让半岛诸国贡献‘巧者’(即工匠)。最后从百济带回‘手末才伎’。百济所贡的这些工匠,很多都是汉工匠及其子孙,其中不乏中国和百济混血后的后代。
LZ如果有时间希望你能找一本名叫《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的书来看看,里面对日本奈良时代以及之前的中日交流史有很详尽的介绍。
本文2023-08-07 00:01: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