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求十大门派标志细节大图!
如下:
1、纯阳门派标志图
2、藏剑门派标志图
3、苍云门派标志图
4、丐帮门派标志图
5、明教门派标志图
6、七秀门派标志图
7、少林门派标志图
8、唐门门派标志图
9、天策门派标志图
10、万花门派标志图
剑网3
作为“剑侠情缘网络版”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凭借超大规模的地形植被渲染技术、优秀的场景光影特效、Normal Map和SpeedTree等先进运算绘制手法,使用全3D来诠释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多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融入到游戏中,展现给玩家一个气势恢弘、壮丽华美的大唐世界。(新浪游戏)
总的来说,《剑网3》确实称得上是一款非常优秀国产网游。无论是画面,音乐,或者技能打斗等诸多方面,都能让爱好者们在很短时间内喜欢上该作。唯一感到不如意的就是角色移动,能在这方面改进一下,一定会让大量玩家欣喜不已。还有就是要想让画面更加逼真,也不能一味过意去追求,只要自然就足够了。(腾讯游戏)
《剑网3》的品质跟它的期望值是成正比的,各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中国古典武侠特色,操作上手非常容易,并且非常符合大陆玩家的操作习惯,更是把大量中国古代文化融合到了游戏当中,包括经脉、经典古籍等,圆满地超越了泛滥成灾的泡菜模式,可以说是国内自主研发网游中的成功之作。
参考资料:
欧姓、欧阳姓同出一源 ,都是出于大禹的姒姓。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欧姓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夏朝少康取得帝位之后,把他的庶子无余封在了会稽(今浙江绍兴),以奉守大禹的宗祀。无余的后人后来建立了越国。春秋时,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在徐州大会各路诸侯,成为一代霸主。战国时,勾践的六世孙无疆兴兵伐齐,打算重振勾践的遗风,称霸中原。齐威王派人对无疆说:“越王如果想做霸主,就应该先去讨伐楚国,楚国幅员辽阔,物产富饶,如果能打败楚国,越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上霸主。即使不能取胜,至少可以得到与楚国为敌的韩国、魏国等国的支持,其他小国都会归顺,也可以上霸主。现在楚军分散在东起齐鲁,西到汉中、黔西的边界上,越国不趁这个机会攻打楚国,却来攻打相对比较薄弱的齐国,那又有什么意思呢?”无疆听了感觉很有道理,就调转矛头去攻打楚国,结果被楚成王调集大军彻底打败,无疆也被楚军杀死。楚军乘胜前进,把越国夺得的吴国土地全部夺去。越王无疆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各霸一方,越国从此四分五裂,与强国无缘。无疆的二儿子名叫蹄,占据了乌程(今浙江吴兴)欧余山之阳(山的南面),自称为“欧阳侯”,他的子孙后代就有了欧阳氏、欧氏。
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二、迁徙分布 繁衍播迁
迁徙分布:主要分布在江西吉安、永丰、万载、湖北枝江、荆州、潜江、广东广州、河源、河南新郑、四川绵阳、四川遂宁、安徽阜阳、滁州、湖南长沙、浏阳、隆回、贵州、广西滕县等地。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
毋庸置疑,欧姓发源于二千四百多年前的越国,即今浙江和江苏以南地区。在得姓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欧姓继续繁衍于上述之地。西汉时,文景之治及其后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百姓富有,北方经济一片繁荣。时江南蛮荒,民不开化,经济发展滞后,故欧姓因仕宦、谋生等原因北上中原,其中一支欧姓越过黄河进入山西临汾,经长期繁衍,他们在山西临汾等地繁衍成为望族,这个地方过去属平阳郡,所以后世欧姓子孙有以“平阳”为其郡望堂号的。东汉时,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欧宝入载史册,说明江东之地仍是欧姓人繁衍之大本营。魏晋南北朝之际,欧姓人依旧于史书鲜见,但繁衍于平阳郡之欧姓兴旺发达,却是不争之史实。隋朝末年,山西亦成为军阀纷争之地,而平阳郡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欧姓人涂炭于战火自不待言。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欧姓随之入闽,是故欧姓人南迁闽南,始自唐初。唐末五代时,欧姓在南方各省的播迁范围更广,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均有欧姓人定居,如欧宏练因仕宦之故落籍于今湖南长沙。宋元之际,欧姓人有播迁两广之地者。明中叶以后,有闽粤之欧姓赴台谋生,进而播迁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如今,欧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欧姓约占全国汉族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一。
三宗族特征
欧姓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南,并盛于南。2、欧与欧阳同宗,但在历史上欧姓人的表现却不及欧阳,但欧姓人的人口数量在当今却多于欧阳复姓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据《区渭泉祖家谱》又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
四郡望堂号:堂号:“平阳”“ 六一”、“八剑”等
{郡望}: 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五宗族名人:
欧宝(或作欧阳宝):东汉豫章平都人。性至孝,父丧后,其以庐为墓。乡人捕虎,虎投其庐中,宝以衣覆之,虎遂逃脱。后虎衔鹿为报
欧宏练:五代十国时楚国将领。马希范时为客将,后升天策府内都押牙。有干才,忠于职守。希范卒,事马希广。调停马氏兄弟之争,使楚得以稍延岁月
欧庆:襄州乾德(今湖北襄阳)人,北宋官吏。以通《三礼》出身,授湘潭主簿。历陈州司法参军,彭州军事推官,知永春县。为人忠信,居官廉平。
欧普祥:黄州黄岗(今属湖北)人,元末南方红巾军将领。一三五一年从徐寿辉起义,为元帅,称欧道人。次年率兵攻陷袁州、安福等地,被徐寿辉封为左丞、大司徒、袁国公。后降朱元璋。
欧善堂:明湖广永州(今属湖南)人,洪武初,杨王景因李文卿余党未平,欲屠杀该地北方十里以外的所有人,善堂率耆老陈说利害,十余万百姓才得以存活。
欧辉:福建长泰人,明代廉吏。清贫嗜学,后于正统十三年进士及第。授户部主事,累迁广东按察佥事,有廉介声。
欧信:明代将领。袭世职任金吾右卫指挥使。景泰间,因镇压广东民变,擢都指挥同知,迁大宁都指挥使。成化中,为镇守辽东总兵官,有战功。后因故下狱,并死于狱中。
欧贤:福建永安人,明代宦官。成化时,出任陕西镇守太监,靖边录囚,多有功。
欧信:顺天府蓟州(今北京)人,明代官吏。成化二十年进士。累迁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大同,并在大同选将练兵,综理屯牧。
欧磐:滁州(今属安徽)人,明代将领。袭世职为指挥使。成化中,为广西右参将。弘治中,官都指挥使,广西副总兵。在广西多次镇压瑶、侗等族起事。进至都督佥事,以“平蛮将军”镇守湖广。
欧大任:广东顺德人,明代官吏、诗人。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欧子复:江西会昌人,明代大孝子。为救父于匪掌之中,乞贷四方,不辞劳苦。父死后,遭兵乱,负母避难,孝养至老。
欧敬竹:常州府武进(今属江苏)人,明末节烈之士。舌短而好大言,明亡后,自杀殉国。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欧阳询,唐朝书法家,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其书学王羲之父子,风俗劲险刻厉,在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体,人称“欧体”,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水人。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反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文风的倾向,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史学上也很有成就,曾与人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宗族对联}:欧(区)姓宗祠通用联1。
菟虎供祀;
芙蓉闪光。
——佚名撰欧(区)姓宗祠通用联
欧(区)姓宗祠通用联2
才高吴下;
惠被泉溪。
——佚名撰欧(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欧海。下联典指宋•欧道。
〖欧(区)姓宗祠五言通用联〗3
菟虎供祀第;
芙蓉闪锷家。
——佚名撰欧(区)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欧(区)氏宗祠“八剑堂”堂联4。
〖欧(区)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荣列广东五才子;
师事长乐数千人。
——佚名撰欧(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南京工部郎中欧大任,广东省顺德人。嘉靖间历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下联典指明代学者欧道江,长乐人。博学洽闻,四方师事游者数千人。
〖欧(区)姓宗祠五言通用联〗5
平阳启绪宗风远,
六一传家世泽长
上联典指广西平乐欧家是从平阳郡搬过来的, 平阳郡是广西平乐欧家的发源地, 下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喻广西平乐欧家书香门第,诗礼传家
〖欧(区)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6
虎感念藏,卸鹿供祭;
技精冶铸,纯钩似芙。
——佚名撰欧(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孝子欧宝,平都人。性至孝,义丧庐墓。里人恪虎,虎投其庐中,宝以衣覆之,虎得脱。其后虎致鹿以助宝祭。人为孝能恪猛兽云。下联典指战国时铸剑家欧冶子,越王聘之作五剑。后又于又于干将为楚王作三剑。福建省闽侯县冶山西,有欧冶池,相传为欧冶子铸剑之地。
〖欧(区)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7
孝子庐墓,名声传自汉代;
义军领首,威望肇于元朝。
——佚名撰欧(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孝子欧宝。下联典指元代起义军将领欧普祥。
剑三天策用破破武器。
《剑网3》是由金山软件旗下西山居工作室开发的一款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于2009年8月28日正式开启公测。2020年12月26日,获得第七届游戏行业金口奖2020年年度产品奖项。
《剑网3》的品质跟它的期望值是成正比的,各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中国古典武侠特色,操作上手非常容易,并且非常符合大陆玩家的操作习惯,更是把大量中国古代文化融合到了游戏当中,包括经脉、经典古籍等,圆满地超越了泛滥成灾的泡菜模式,可以说是国内自主研发网游中的成功之作。
作者:三种不同的红色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26572/answer/4116498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谣谶。它象一个幽灵,悄无声息而又如影随形地和中国历史相伴而行,既无审其所来,又不知其所往,只是频繁出没于宫廷、朝堂与民间,大到朝代兴亡治乱,小到个人悲欢离合,都可以它而改变。
两千多年来,从最古老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一直到当代某警卫部队的番号,谣谶就一直为所有人津津乐道。谣谶究竟是如何出现、发展的?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谣谶流传?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为大家粗浅地作一介绍。
一、 什么是谣谶
“谣谶”一词,广泛见于各种古籍,清修《古今图书集成》曾专立“谣谶”一目,那么究竟什么是谣谶呢?
谣者,谣歌也。《诗经•魏风》“我歌且谣”,《毛传》注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左传•僖公五年》正义引《尔雅•释乐》注云:“徒歌谓之谣,言无乐而空歌,其声逍遥然也。”简而言之,谣就是一种民间流传的通俗易懂的歌谣,老百姓随兴而作随兴而唱,一般没有经过文人的加工,类似于当今社会上“一等男人,家外有家”的顺口溜,正因为其通俗易懂,因此可以在社会上极大范围内流传。
谶者,验也,就是能够灵验的预言或预兆,这是谶的基本含义。由此引申为预言之书,即所谓“图谶”、“谶纬”是也。
因此,从狭义的角度,“谣谶”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歌谣形式流传于民间的预言。但广义的来看,谣谶并不仅仅是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出现的。相反,它的面目极其繁多,除歌谣外,还有诗词、金石铭文等形式。
二、谣谶的历史
1、谣谶的起源
人类在蒙昧时期,就渴望着能对未来做出预测,因此谶语产生的时间应该是很早的。比如甲骨文中大量的卜辞,就可以看做是谶言的一种。但谶言和民谣相结合,这却是古代社会发展到相当阶段后才出现的。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谣谶,是据说为周宣王时期流传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国语》中,倘若其果真出自周宣王时代,那么谣谶的历史可上推至西周末年,即使其为后人所伪造,以《国语》的成书时间来算,最迟也在战国初期出现。——总之一句话:谣谶起源于先秦时代。
“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檿”、“箕”,都是树木的名字,弧,即是弓;服,即是箭囊,“檿弧箕服”的意思就是“桑木做的弓,箕木做的箭囊”。
根据《国语•郑语》的叙述,周宣王时,国都内有这个童谣在流传,正好这时有夫妻二人卖檿弧、箕服,于是就把二人抓起来,责骂一番。而此时王宫内有宫女无夫而诞女,并把幼女抛弃在路边,被这二人捡到了,就带到了褒国。后褒君因罪被天子所拘,遂以此女进献,并为幽王所宠幸,——这女的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褒姒,烽火戏诸侯的那位,最后果然因为她而灭亡了西周。
至于褒姒的来历。据《国语》解说,夏朝的时候,曾经有两条龙出现在王宫内,自称是褒人的两位先祖。夏王占卜,无论是杀之、留之、还是送之离开,都不吉,最后留下了二龙唾液(龙漦),藏于盒中,经历商周两朝近千年,未曾打开。直到周厉王末年,厉王发而观之,结果龙漦流淌于地,化为一玄鼋,有女童见之,及笄之后便有了身孕,至宣王时方诞下一女,因她无夫而孕,故惧而弃之,为弧服者所抱养,最终灭亡西周。
《左传》中也记载了一些谣谶,譬如僖公五年:“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这条谣谶预言的就是那场著名的假途伐虢的战争,当时晋军包围了虢都,晋献公问卜偃能不能取胜,卜偃引用了这条童谣回答。这条童谣中包括了很多的天文知识,“龙尾”、“鹑”、“天策”、“火”都是星宿名,解释起来相当麻烦,按照沈玉成《左传译文》直接翻译,就是“丙子日的清早,龙尾星为日光所照。军服威武美好,夺取了虢军的旗号。鹑火星象只大鸟,天策星没有光耀。鹑火星下人欢马叫,虢公就要逃跑”。从童谣中,虢国失败的结局,甚至亡国的时间,都已经预言出来了。
不过这个故事是有破绽的,首先,谣谶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知识,而在天文知识为特殊阶层所垄断的春秋时代,儿童居然能传唱这样的童谣,难道晋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贯彻地居然如此之好?其次,既然有谣谶在先,虢公为什么不预作准备?要知道晋、虢相距只不过一、二百里,实在不算是远。
除此之外,《左传》中还记录了其它一些谣谶,但总的来说,先秦时代的谣谶,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文辞艰深难懂,不排除作者自己创造的可能性。《左传》本来就好作预言,那么作者在其中加入几条谶语童谣,也不是不可能的。
2、谣谶的盛行
谣谶的盛行是从两汉开始的,——或者严格说来,是从武帝后期开始的。高惠文景四朝,谣谶尚不普遍,但随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流行、以及武帝寻仙好道的示范,西汉后期,谣谶遂大行于天下。
汉代谣谶流行,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就是谶纬的大行其道。所谓“纬”,就是纬书。汉代儒家认为,既然有“经书”,自当有“纬书”,《辞海》解释说:“‘纬’是相对于‘经’而言,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其起源是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 总而言之,纬书是汉代儒家将儒学神秘化、宗教化和神学化的结果,而其又与预言性质的谶相结合,遂成“谶纬”,其中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多为怪诞无稽之谈。至隋朝时,炀帝禁毁,其学始微,而纬书也基本上全部佚失,荡然无存。
正是由于汉代谶纬学的盛行,使得谣谶达到了历史发展的顶点,并极大地影响了政治走向。我们知道,王莽之所以篡位成功,靠的就是谣谶。据说有人挖井得到一块石头,上面刻字,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遂以此为据,悍然居摄。后来又有人造铜匮,内有两题签,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一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书言王莽当为天子,莽遂据此登基。
此后王莽失政,群雄并起,也多以谣谶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如公孙述称“废昌帝,立公孙”,又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等,后来刘秀中兴即位,依旧以谣谶为依据,这就是著名的《赤伏符》:“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在刘秀的《即位告天文》中,采用了另一版本,表述为“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这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谣谶之一,我们后文还要详细讲述。
刘秀称帝虽然更大程度上是靠自己的武力征服,但和王莽相比,他却更加迷信谣谶,王莽对谣谶不过是利用,——我们知道,王莽那些所谓的符命,很多是自己伪造的。——而刘秀对于谣谶,几乎是真诚的相信。建武元年,刘秀即位之初,即以名不见经传的王梁为大司空、平狄将军孙臧行大司马事,因为《赤伏符》中有“王良主卫作玄武”之语,而孙臧名亦见于谣谶,曰“孙咸征狄”。结果“众大不悦”,咸曰:“吴汉、景丹应为大司马。”刘秀不得已,才以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有流行即会有反对,就在谣谶之说高唱入云之际,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对其的批判。比如桓谭,他曾上书刘秀,反对谣谶,云“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直指刘秀“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后与光武议事,帝谓其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桓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识谶。”几乎被暴怒的刘秀斩首。
还有一人叫尹敏,这是个妙人,刘秀派他校勘图谶,他便极力向光武言说谣谶之非,曰“谶书圣人所作,然其中多近语别字,颇类俗人之辞,虚实难识,恐误后生”,刘秀不接受,他便在谶书空白处写上“君无口,为汉辅”的自创谣谶。“君无口”者,尹也,这就是说他姓尹的,注定要在汉朝当大官。刘秀发现这句话,叫他来问,他回答:“臣见前人多增损图书,是以因自着。”——偶看前人的那些谣谶都是这么出来的,所以我也给自己弄一条。——颇有东方朔之遗风啊。刘秀当时没有责怪,但从此就不升老尹的官了。
当然,最系统的反对谣谶的,还是王充的《论衡》,不过这题目说起来就大了,暂且不谈。
到东汉末期,谣谶依然风行不衰。灵帝登基时,有“白盖小车何延延,河间来和谐”之谶。十常侍之乱,有“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之谶,董卓之死,有“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之谶,刘表将亡,有“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年无孑遗”之谶,等等。相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们,会对这些谣谶感到很熟悉。
两汉之后,曹魏开始对谶纬之学加以限制,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谣谶依然持续流行。王濬平吴,有“阿童复阿童,衔刀游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之谶,——王濬小名阿童是也。东晋元帝司马睿称帝,有“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之谶,这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条谣谶。冉闵杀胡,据说多年前,佛图澄也曾做出过“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将坏人衣”的谶语,冉闵小名棘奴是也。
总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谣谶流传的高潮期,在这一时期,自皇帝而下,君臣相与造谣传谶,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社会上谣谶蜂起,大行其道。
3、谣谶的衰落
随着隋朝的建立,谣谶乱飞、人心惶惶的时代终于结束了。为了安定人心,隋朝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禁毁谶纬之学,炀帝甚至发使四方,搜取与谶纬有关的图书而焚之,至此,从西汉开始流行的谶纬之学,终于灰飞烟灭,彻底寿终正寝了。与之相应的,谣谶也随之受到禁止。
赵翼曾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安坐而登帝位。”这么轻松地从外孙手中夺取天下,恐怕杨坚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为了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只好找些天命来为自己辩护了,于是谣谶再次粉墨登场。
不过隋文帝的谣谶,很有特色,几乎都是金石刻文,一是发现了几块石头,上面都有文字。其中一块上面有个“坚”字,下面有“八方天心”四字;还有一块从表面看来是块顽石,但剖开来,里面则有花纹,是黄根紫叶的一棵杨树。二是发现了一个大石龟,上有“天子延千年,大吉”字样,与之相配,又有一只活乌龟,肚子上有“天卜杨兴”四字。三是发现了一块大铁板,上写着“皇始天年,赉杨铁券,王兴”。只是这等遮羞布,终究难以挡住天下老百姓的眼睛,他夺天下于外孙之手,之后又杀尽其家的行为,并没有因为王八肚子上的几句鬼话而变得高尚起来。倒是民间另外流传的一条谣谶,更加反应出老百姓的真实想法:“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好个“只有阿舅无外甥”啊。一笑~~~
隋文帝可以利用谣谶为自己的篡位行为涂脂抹粉,可同样的事情放在别人身上那是坚决不答应的,估计这就是隋朝禁止谣谶的原因。——由此也可得知,隋文帝是深知谣谶的真相和本质的。
此外,隋朝的几次造反,都和谣谶有关,汉王杨谅反,有“一张纸,两张纸,客量小儿做天子”之谣,——杨谅小名阿客,量与谅同音。杨玄感造反,有“太白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之谣,——杨玄感造反时,太白入于南斗。这两次大的造反都和谣谶有关,估计这也是隋炀帝下狠手整治谶纬的一个原因了。
当然,隋朝最有名的谣谶,莫过于那个“桃李子”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谣谶之一,后文我们还要详细讲到。
经过隋朝的整顿,到了唐宋元明清,谣谶影响力大为减弱,这时候很多皇帝明确不信谣谶,譬如唐敬宗时,李逢吉与裴度不和,于是散布谣谶曰“非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非衣者,裴也。坦其腹者,谓裴度已经暴露了其腹中阴谋是也。至于“天上有口被驱逐”则是说吴元济被平事。而敬宗“虽少年,深明其谤,奖度之意不衰,奸邪无能为也。”宋太祖见到《推背图》,也不认为这是一部了不得的书,反而认为它祸乱了民心,于是下令错乱其顺序,糅杂其内容,以消除影响。明太祖也不信谶,据沈德福《野获编补遗》记载:洪武五年,有人在建昌做歌,曰“龙盘虎踞势岹峣,赤帝重兴胜六朝。八百年终王气复,重华从此继唐尧”,大臣奏之,“上以事涉妖妄,不之信”。
既然皇帝对谣谶的态度如此,那么其他人对谣谶的敬畏,自然也就不那么强烈了,这一时期,谣谶多是被某些人利用,或者用来打击政敌,或者干脆作为起兵造反的一种号召。前者入前面所说的“非衣小儿坦其腹”,后者如元末红巾军起义时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等等。
当然,由于历史的惯性,民间对神秘的谣谶的敬畏,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就算是对谣谶的本质心知肚明的统治者,也很难完全对谣谶的传播嗤之以鼻。但以正史中记录的谣谶而言,这一时期的确收录极少,《宋史》为24史中篇轶最为浩繁的史书,但其所记载的谣谶却寥寥无几,和《后汉书》、《晋书》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谣谶继续在社会上悄然流传,但已经不复当年盛况了。
三、谣谶的分类
古人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谣谶不是凡人所创,而是荧惑(即五大行星中的火星)从天而降,化为小儿,在儿童中传播的“天籁之声”,其皆是天意,非人所教。当然,我们今天知道这不过是无稽之谈,所有谣谶,尽皆为人所创造。那么,都是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而创作了如此层出不穷的谣谶呢?下面我们就以创作者的动机为依据,对谣谶分门别类的说一说。
1、出于政治目的而制造的谣谶
这类谣谶,最早也最出名的,莫过于篝火狐鸣了。当年陈胜起义,使吴广深夜于丛祠旁燃起篝火,做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结果士卒惊恐,次日皆指目陈胜,于是陈胜和吴广振臂一呼,数百人揭竿而起,从此拉开了秦末大起义的序幕。
此外,还有元末韩山童、刘福通起义,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之谣,朱元璋之平河北,有“塔儿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之谣,这些当然都是韩、朱等人自己伪造的。
南齐时,张恭儿(小名猪儿)、张敬儿(小名狗儿)兄弟二人想造反,因家宅前有地名曰赤谷,遂作谣谶,云“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口。天子是阿谁?非猪如是狗”,在乡里小儿间传播,最后被齐武帝所杀。
除了这种杀官造反的事情之外,在平常的政治斗争中,也经常有谣谶出现,打击政敌。如前所述李逢吉以“非衣小儿坦其腹”来打击裴度。其实,这条谣谶并不是李逢吉原创,而是抄袭骆宾王。当年徐敬业造反,骆宾王为其拉拢中书令裴炎,制作谣谶云“一片火,两片火,非衣小儿当庭坐”,裴炎闻之大喜,据说就和徐敬业合谋了。
南朝刘宋明帝虑太子年幼,怕自己死后贵戚将帅谋反,乃自为谣言,曰:“一士不可杀,弓长射杀人”,一士者,乃一“王”字,弓长者,“张”也。这首谣谶指的就是外戚王景文和累经军旅的张永,王景文听闻谣谶后,大惧,“乃自陈求解扬州”,明帝临死前,赐景文死。这是皇帝制作谣谶以图臣子的例子。
北齐斛律光一代名将,北周大将韦孝宽畏其英勇,遂使人作谣谶云“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者,一斛也,而斛律光字又叫明月。又曰“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高山指北齐皇帝姓高,槲树又与斛律光姓名同音。而斛律光政敌祖珽、穆提婆也对其恨之入骨,闻听后,祖珽又续两句“盲眼老公背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穆提婆告诉其母陆令萱,陆氏以为“饶舌老母”是自己,而“盲眼老公”是祖珽,大怒,遂相协谋,最终杀害了斛律光。这是以谣谶内外勾结陷害忠良的例子。
2、后人附会前朝史实而制造的谣谶
这类谣谶应该是最多的。我们读史书,发现许多谣谶的预言都和史实惊人的一致,很是令人惊讶,其实细细分析起来,这里面绝大多数是后人所造。如前文所述先秦时期的两条谣谶,就应该归到这一类当中。
还有,比如预言秦朝灭亡的谣谶“灭秦者,胡也”,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燕人卢生为始皇出海求仙访药,结果药未曾访得,却发现一本天书,上面就有如此字句。始皇以胡为匈奴,遂遣蒙恬以30万军击之,而不知“胡”所指,实胡亥也。不过这个说法最早的记载,是秦亡八十余年后的司马迁,而秦代当时,并没有任何文献表明确实有这个谶谣存在,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秦亡后老百姓所作的附会。
还有一个“今年祖龙死”的谣谶,也是《史记》所记载,据说有使者自华阴道过,有人持玉璧拦路,说:“为吾遗滈池君。”估计是要使者把这块玉璧送给滈池的水神,那人又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咸阳后,没有把玉璧送给水神,而是交给了始皇,并且把“今年祖龙死”的话原封不动说给了始皇。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这故事也有些问题。秦始皇晚年想长生不老想得发疯,这使者居然敢汇报他的死期,真不知道长了几个脑袋,而且始皇的反应也很可疑,当年他巡游湘山,只因天气不好,就要砍光山上的树,曾几何时,竟然变得如此温柔了?
关于秦始皇,还有个比较著名的谣谶,“秦始皇,何强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飨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说实话,这首歌谣文辞还是很不错的,可以当作一首很好民歌来欣赏。它不但描述了秦始皇的暴政,而且还准确预言了其将在死在沙丘。只是这首谣谶最早却出于六朝时期,则其非秦朝所流传,明矣。
莽汉之际,隗嚣割据天水,据说当时天水流传者一个歌谣:“出吴门,望缇群。见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吴门者,天水北门也,蹇人者,跛子是也,隗嚣腿有些跛,因此这个谣谶明明白白在说隗嚣最终是要失败的,所谓“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这谣谶如非刘秀制造以削弱隗嚣,那就肯定是后世所伪造。其最早出现,是在《后汉纪》和司马彪《续汉志》中,距隗嚣时代已经是数百年之后了。而在东汉当代所修《东观汉志》中,并没有这一谣谶出现。
那么,如何认定某条谣谶是后人所制造的呢?我的意见是,要看这条谣谶有没有在当时造成影响,有没有别的事件佐证其存在。如果有,自然是当时所流传的,如果没有,仅仅是史书上的一句空话,仅仅是为预言而预言,那自然是后人伪造无疑。譬如同样是关于秦始皇的谣谶,《史记》记载,始皇36年,陨石落东郡,有人于其上刻字,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大怒,“尽取石旁居人诛之”,进行了一次大屠杀。因为这条谣谶并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造成了后果,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它是真实存在过的。
此类谣谶,还包括了前面所述的东汉末年的那几首,如“候非候,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按照上面的标准,这肯定是后人伪作。而且这谣谶最早出处为干宝《搜神记》,益不可信矣。
3、前人诗词后人附会的谣谶
这种谣谶,一般称为诗谶。也就是某人写了首诗,结果居然一语成谶,最后竟然使诗成为了一个预言。
晋代石崇曾经在他的私人别墅——金谷园之中,举行过一次大型的文人酒会,这就是著名的金谷诗会,会上大家纷纷作诗,汇成一诗集,称作《金谷诗》,石崇为诗集题序,就是有名的《金谷诗序》,和王羲之《兰亭集序》齐名的名篇。——这都是题外话,咱暂且不提。其中潘岳(也就是史上那位著名的美男子潘安,他名岳字安仁,因此又被称作潘安)写了一首诗,有两句是“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说的是他潘岳和石崇的友谊天长地久,至老不变。谁知最后因触怒赵王司马伦,两人同时被杀。法场上,石崇先至,潘岳后至,石崇打招呼曰:“安仁啊,你也来了啊?”潘岳回答:“咱俩真可算是‘白首同所归’啊。”(崇谓之曰:“安仁,卿亦复尔邪!”岳曰:“可谓白首同所归。”)
后来到了唐朝,有个诗人叫刘希夷的,曾写了首有名的诗《代悲白头吟》,其中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之语,据说写完后他又感到后悔,说“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这首诗中还有两句至今脍炙人口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结果后来另一位诗人宋之问爱其辞句,于是派人杀害了刘希夷,将这两句诗窃为己有。果然是一语成谶,成了“明年花开复谁在”、“岁岁年年人不同”了。
隋炀帝也写诗,他在江都曾经写五言诗曰:“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后来炀帝于春三月被弑,竟真的成“求归不得去”,“梅花笑杀人”了。于是世人皆曰其诗为谶。
其实诗就是诗,诗人们吟诗填词时,一般都不是想去预言什么,只是随意而至罢了,它与后事并无联系,即使有个别暗合的,也基本上全部都是巧合而已。中国历史上的诗人多如恒河沙数,所创作的诗歌更是汗牛充栋,在这么多的诗人诗作里,偶然出现几篇与身后事巧合的,也在情理之中,并无多少神秘可言。
首先,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以其亲信重臣房玄龄为代表的一批文史馆官员奉命删略〈国史〉,编纂〈高祖实录〉、〈太宗实录〉,其字里行间对建成、元吉多有贬低之词。所谓‘语多微文’(宋代史学家评〈国史〉等书时原话)。而新旧〈唐书〉都是在〈国史〉的基础上增添、删减而成。所以,新旧〈唐书〉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可信度和真实性实在值得我们斟酌。
其次,李建成真的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无能吗?通过新旧〈唐书〉和以后的〈资政通鉴〉我们可以了解到李建成虽然没有其弟李世民那样战功赫赫、声名远播,但其本身也算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人物,加之在‘良禽择木而息、豪杰择主而侍’的动乱年代,李建成可以使如魏征、王圭等当时豪杰在其麾下效命,其本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也必须到达一定的高度才行。因此,我认为李建成决不会像历朝历代所说的那样无能昏庸。
在李建成、李元吉的罪状当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李建成、李元吉*乱后宫。武德九年,李世民向李渊‘密奏建成、元吉*乱后宫’。在建成太子之位非常巩固的时期,李世民没有确实的证据,焉敢在李渊面前打建成的小报告?退一步说,如果李世民所言属实,李渊在这等有关国家继承人道德有亏的大问题上又怎可能不大查特查?连宋代主编〈资政通鉴〉的司马光都说‘宫禁深秘,莫能明也’。小弟认为这很可能是后来的史臣恶意中伤建成,因为自古在中国‘以蒸父姬’这种罪名最容易搞臭失败者。
另外,很多史书都记载李渊在晋阳起兵时曾提出立李世民为太子:“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乃止。”(〈资〉卷190,武德五年十一日)这段史实小弟认为伪造痕迹很浓,小弟查遍了旧〈唐书〉都没看见当时有人请立李世民为太子。要是真的有这事,那这些人就是忠臣义士,有拥立明君的大功。怎么可能不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SAS兄认为是刘仁静,我却认为刘仁静未必有这个胆子,况且真是刘仁静,李世民登基后为何不大肆表彰刘仁静这一“历史功绩”?李世民也未必会“固辞”,而至于先“尚书令”而后“太子”更像是李渊对李世民做出的补偿。正因为李渊决定立李建成为太子为了弥补李世民在李渊起兵前后的功绩而做出这一决定。
毕竟李渊是亲眼目睹了隋朝因废长立幼二世而忘的,李渊作为一个比较有政治头脑的领袖不大可能重复隋文帝的错误。
其实,李世民早在很久以前就有夺嫡称帝的野心。武德四年平定王世充时,李世民就和亲信房玄龄拜访了一名叫远知的道士。远知对李世民说,你将作太平天子,愿自惜。李世民“眷言风范,无忘寤寐”。攻下洛阳以后,李世民又设天策府,广招天下豪杰猛将;创建文史馆,招揽天下文人贤士;空余时间便和这些文臣武将商论古籍、纵论前朝得失,俨然一副小朝廷的样子。要是李世民没有野心,他何必搞这么多事来招太子和皇帝的忌讳?他难道不知道,这样搞会引起建成的反感?在中国历朝历代如果没有野心哪个皇子敢招皇帝、太子的忌?
后世史学家往往说建成、元吉二人先下手谋害李世民在先,李世民不过为求自保才发动政变。我认为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在建成二人谋害李世民的诸多证据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毒酒、劣马’两件了。小弟认为就这两件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毒酒事件:武德九年六月,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招李世民到东宫喝酒,准备用毒酒暗害李世民。结果:‘秦王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李神通扶秦王归西宫’。这件事从唐朝以来,一直是建成谋害李世民的主要证据。但请大家仔细想想:1、这件事发生在武德九年六月,而‘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同年同月的初四。如果李世民中毒吐血,按常理来说,血都吐了几升了,至少要卧床休息一个月吧,就算不休息也该全身无力好几天。可是时隔2、3天后的‘玄武门之变’中为什么李世民能力挽强弓,弑兄杀弟?2、当时建成与世民势如水火,李世民又怎敢到东宫和建成喝酒?3、建成既然要毒杀李世民,又岂有毒不死的道理;即使没毒死李世民,又怎能让李世民安然回去?
其次,劣马:有一次李世民与建成打猎,建成将一匹劣马拿给李世民骑。结果劣马将李世民撅下马背三次,最后,李世民察觉了建成不怀好意,马上换了坐骑,这才幸免于难。这件事,我敢肯定纯属捏造。1、李世民东征西讨,转战天下,怎么可能连马的优劣都看不出?2、即或是当时没看出来,劣马将李世民第一次撅下马背后,李世民就应该换马,何必等三次?他不像脑筋有问题的呀。3、李世民既然和建成不和,又怎可能骑建成所赐的马?
综上所述,小弟认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目的在于夺嫡谋位。其手法和隋炀帝杨广一般无二。而建成只不过是中国几千年来政治斗争失败者中的一员罢了
626年7月2日 玄武门之变
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就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本来,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他又网罗了尉迟敬德、秦叔宝、李靖等这些著名将领,广泛结交知名人士。所以,他的势力无人能比。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后,也统领一支军队,打过一些胜仗,虽然没有李世民那样雄厚的实力,但是,他有太子这个合法的身份,使得一大批皇亲国戚聚集在他的周围;他长期留守在关中,在京城长安一带有坚固的基础,甚至宫廷的守军(玄武门的卫队),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还把齐王李元吉拉拢过去。总的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是旗鼓相当。
唐高祖武德九年的一天,李世民上朝去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揭发他们在后宫胡作非为。高祖大吃一惊,说:“竟有这样的事”?李世民说:“不但如此,他们还几次想谋害我。如果他们得逞,儿就永远见不到父皇了!”高祖说:“你讲的事情,关系重大,明天我要亲自审问!”当天夜里,李世民调兵遣将。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亲自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叫常何,原来是李建成的心腹,但已经被李世民收买过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临湖殿,发现情况异常,立即掉转马头往东宫跑,只听有人喊:“太子、齐王,为什么不去上朝?”李元吉回头一看,正是对头李世民,他急忙取弓搭箭,一连向李世民发了三箭,都没射中。李世民对准李建成回射一箭,李建成从马上摔下来,断了气,李元吉急忙向西逃去,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了。
三弟兄火并的时候,唐高祖正带着大臣、妃子在海池中乘船游玩。忽然看见尉迟敬德匆匆赶来,高祖就问:“你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敬德说:“太子、齐王叛乱,秦王恐怕惊动陛下,特派臣来护驾”。高祖大吃一惊,忙问:“太子、齐王现在何处?”尉迟敬德说:“已经被秦王杀死了”。高祖十分难过,吩咐游船靠岸,回头对裴寂等人说:“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事发生,你们看怎么办?”萧和陈说:“建成、元吉本来就没有大功,秦王功德盖世,深得人心,理该立为太子”。高祖说:“我本来也是这样想的”。尉迟敬德忙说:“外面还没有完全平静,请陛下降旨,要各路军队都接受秦王指挥。”高祖立即派人传旨结束了这场政变。
三天之后,唐高祖宣布立秦王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这年八月,唐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了皇帝,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
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
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
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
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
喜。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
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
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
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
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
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
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
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
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
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
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
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
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
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
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
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
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
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
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
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
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
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
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
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
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
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
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
位,就是唐太宗。
首先,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以其亲信重臣房玄龄为代表的一批文史馆官员奉命删略〈国史〉,编纂〈高祖实录〉、〈太宗实录〉,其字里行间对建成、元吉多有贬低之词。所谓‘语多微文’(宋代史学家评〈国史〉等书时原话)。而新旧〈唐书〉都是在〈国史〉的基础上增添、删减而成。所以,新旧〈唐书〉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可信度和真实性实在值得我们斟酌。
其次,李建成真的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无能吗?通过新旧〈唐书〉和以后的〈资政通鉴〉我们可以了解到李建成虽然没有其弟李世民那样战功赫赫、声名远播,但其本身也算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人物,加之在‘良禽择木而息、豪杰择主而侍’的动乱年代,李建成可以使如魏征、王圭等当时豪杰在其麾下效命,其本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也必须到达一定的高度才行。因此,我认为李建成决不会像历朝历代所说的那样无能昏庸。
在李建成、李元吉的罪状当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李建成、李元吉*乱后宫。武德九年,李世民向李渊‘密奏建成、元吉*乱后宫’。在建成太子之位非常巩固的时期,李世民没有确实的证据,焉敢在李渊面前打建成的小报告?退一步说,如果李世民所言属实,李渊在这等有关国家继承人道德有亏的大问题上又怎可能不大查特查?连宋代主编〈资政通鉴〉的司马光都说‘宫禁深秘,莫能明也’。小弟认为这很可能是后来的史臣恶意中伤建成,因为自古在中国‘以蒸父姬’这种罪名最容易搞臭失败者。
另外,很多史书都记载李渊在晋阳起兵时曾提出立李世民为太子:“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乃止。”(〈资〉卷190,武德五年十一日)这段史实小弟认为伪造痕迹很浓,小弟查遍了旧〈唐书〉都没看见当时有人请立李世民为太子。要是真的有这事,那这些人就是忠臣义士,有拥立明君的大功。怎么可能不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SAS兄认为是刘仁静,我却认为刘仁静未必有这个胆子,况且真是刘仁静,李世民登基后为何不大肆表彰刘仁静这一“历史功绩”?李世民也未必会“固辞”,而至于先“尚书令”而后“太子”更像是李渊对李世民做出的补偿。正因为李渊决定立李建成为太子为了弥补李世民在李渊起兵前后的功绩而做出这一决定。
毕竟李渊是亲眼目睹了隋朝因废长立幼二世而忘的,李渊作为一个比较有政治头脑的领袖不大可能重复隋文帝的错误。
其实,李世民早在很久以前就有夺嫡称帝的野心。武德四年平定王世充时,李世民就和亲信房玄龄拜访了一名叫远知的道士。远知对李世民说,你将作太平天子,愿自惜。李世民“眷言风范,无忘寤寐”。攻下洛阳以后,李世民又设天策府,广招天下豪杰猛将;创建文史馆,招揽天下文人贤士;空余时间便和这些文臣武将商论古籍、纵论前朝得失,俨然一副小朝廷的样子。要是李世民没有野心,他何必搞这么多事来招太子和皇帝的忌讳?他难道不知道,这样搞会引起建成的反感?在中国历朝历代如果没有野心哪个皇子敢招皇帝、太子的忌?
后世史学家往往说建成、元吉二人先下手谋害李世民在先,李世民不过为求自保才发动政变。我认为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在建成二人谋害李世民的诸多证据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毒酒、劣马’两件了。小弟认为就这两件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毒酒事件:武德九年六月,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招李世民到东宫喝酒,准备用毒酒暗害李世民。结果:‘秦王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李神通扶秦王归西宫’。这件事从唐朝以来,一直是建成谋害李世民的主要证据。但请大家仔细想想:1、这件事发生在武德九年六月,而‘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同年同月的初四。如果李世民中毒吐血,按常理来说,血都吐了几升了,至少要卧床休息一个月吧,就算不休息也该全身无力好几天。可是时隔2、3天后的‘玄武门之变’中为什么李世民能力挽强弓,弑兄杀弟?2、当时建成与世民势如水火,李世民又怎敢到东宫和建成喝酒?3、建成既然要毒杀李世民,又岂有毒不死的道理;即使没毒死李世民,又怎能让李世民安然回去?
其次,劣马:有一次李世民与建成打猎,建成将一匹劣马拿给李世民骑。结果劣马将李世民撅下马背三次,最后,李世民察觉了建成不怀好意,马上换了坐骑,这才幸免于难。这件事,我敢肯定纯属捏造。1、李世民东征西讨,转战天下,怎么可能连马的优劣都看不出?2、即或是当时没看出来,劣马将李世民第一次撅下马背后,李世民就应该换马,何必等三次?他不像脑筋有问题的呀。3、李世民既然和建成不和,又怎可能骑建成所赐的马?
剑网三艾迪保护期是三个月,90天。
《剑网3》的品质跟它的期望值是成正比的,各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中国古典武侠特色,操作上手非常容易,并且非常符合大陆玩家的操作习惯,更是把大量中国古代文化融合到了游戏当中,包括经脉、经典古籍等。
背景介绍
公元745年,也就是大唐天宝四年,这一年八月,杨玉环被正式册封为杨贵妃,开始了她长达十年的受宠生涯。也就在这一年,安禄山奉诏入朝见圣,长安的繁华再次挑动起他心中的野心之火,但是天策府却带给他无尽的震撼,他从未想过大唐还有如此强劲的部队。
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安禄山一面劝说杨国忠扶植神策军来打压天策,一面开始暗暗筹办自己的军队——狼牙军。同时震慑安禄山的还有那整个中原武林的气势,见识过藏剑山庄名剑大会的他知道,如果想真正入主中原,那么势必要解决中原武林势力这一心腹大患。
本文2023-08-07 00:02: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