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到饴饧制作之事的古籍是什么?
最早提到饴饧制作之事的大概是东汉时期崔定所撰的《四民月令》,讲得很简单:“十月先冰冻,作凉饧,煮暴饴。”农学史家缪启愉解释说:“崔宜所谓‘凉饧’犹言‘冻饴’,是一种较强厚的饧;‘暴’是‘猝’、‘速’的意思,意即速成;又‘暴’是暴露,引申为稀薄,所谓‘暴饴’即煎熬的时间较短、浓缩度较弱的、速煎成的‘薄饴’。”
立冬-二十四节气
立冬由来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注意气象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显得十分重要。
立冬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438,20世纪=8218。
举例说明:2088年立冬日期=[88×02422+7438]-[88/4]=28-22=6,11月6日是立冬。
例外:2089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气候影响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林区的防火工作也该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了。
热带气旋、强弩之末
根据统计,zhlzw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个热带气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气旋,还有可能发展到台风强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地点主要在台湾、广东和海南。如果当年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容易有台风,如果中纬度盛行经向环流,也就是冷空气强,不容易有台风。
华南南北、秋夏两季
立冬期间的华南北部,即便寒风扫过,气温会迅速回升,晴朗无风之时,常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之说。这里往往12月才会进入冬季。
而华南南部、台湾以及以南的海南岛等岛屿地区,就没有冬季。11月的气温,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下。但也不排除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强烈降温的情况,只不过近些年来较少出现。
入冬深秋、易有霜雾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11月的北方,随着冷空气的前锋移出本地,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暖的方面变性,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几天之后,温度虽回升了,空气质量却逐渐变坏。特别是大城市,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是浓雾,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交通运行。在我国西南、江南,水汽条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气温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雾出现。
华北初雪、降水多样
11月以后,全国各地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华北等地往往出现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较难预报,影响也大,往往需要特别关注。此时,降水的形式出现多样化: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也会下雪。
西南地区典型的华西连阴雨结束,但相对全国雨水基本都少的情况,它还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时间分布,11月进入了一年中的干季。西南西北部干季的特点更加明显。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云南西南部,11月还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云南,晴天温暖,雨天阴冷,流传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说法。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有暖湿气流呼应,南方地区的过程雨量还会较大。
长江以北和华南地区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区要少、不大,对于一年三熟的华南,11月的干旱,对作物生长仍有负面影响。
气温下降、变化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北方的降温,人们习以为常。从10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人们好在还有一个避寒之地。而对于此时处在深秋“小阳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如果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照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回升较快。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此时,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声,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在进入初霜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并在11月底陆续入冬。
偏北风多、风力加强
作为早已入冬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此时的大风、降温可以说是习以为常。在华北中南部到黄淮等地,立冬期间的冷空气,常常不是大风把这一带山区红叶一扫而光,就是把城里的树也吹成光杆,让人们有一种一下子进入冬天的感觉。若遇到势力强、速度快的冷空气,它一路狂奔,使北方山口地区和南方的江湖河面风力加大,大风一直吹到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
特别是北部、东部海域,海上的大风易使海上作业受到严重损失。
南北两方、温差拉大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11月,我国的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50℃之多。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立冬习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
立冬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 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补 冬
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在冬季应少食生冷,尤其不宜过量的补。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冬 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立冬进补
在人们还在享受秋日温情的暖阳时,时间已飞快地来到了11月,立冬飘然而至。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在民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怎样调养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三九补一冬 来年无病痛”
按我国传统民间习惯,“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冬者,天地闭藏,水冰地坼。”自然界阴盛阳衰,各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饮食保健也很重要。
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个冬季过后,人体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并因此导致人发生口腔溃疡、牙根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那么人们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还有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
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但要提醒大家的是,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以调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如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养阴固精、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
立冬补冬 不可盲目“进补”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
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应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相关谚语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全国)
腊月初八,冻掉下巴。(北方)
时令,犹月令。古时按季节制定有关农事的政令。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时令 注音 :shí lìng 释义 :犹月令、方言、季节等 相关文献 :《礼记·月令》 词语概念,基本信息,基本解释,学术解释,引证详解,其它相关,习俗,蔬菜,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近义词 :节令 造句 :时令已经是秋天了,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探源 : 《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孙希旦集解运吴澄曰:“时令,随时之政令。”。 后谓岁时节令为“时令”。 基本解释 ⒈ [season]∶季节;节令 时令已交初秋,天气逐渐凉爽 ⒉ [seasonal disease] 〈方〉∶时令病 闹时令 学术解释 时令:时下的流行 引证详解 犹月令。古时按季节制定有关农事的政令。《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孙希旦 集解引 吴澄 曰:“时令,随时之政令。”
《后汉书·明帝纪》:“班时令,勑羣后。” 李贤 注:“时令谓月令也,四时各有令。”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顺阴阳,布时令,陈肃圣哲谋,教人主法天,公卿、师保、大臣之世言也。” 季节。
唐 白居易 《赠友》诗之一:“时令一反常,生灵受其病。”
《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吃杯雄黄酒应应时令,我这酒淡,不妨事。”
老舍 《二马》第五段四:“这点难过是由原始人类传下来的,遇到一定的时令就和花儿一样的往外吐叶发芽。” 方言。时令病 。如:闹时令。 图书分类目录名。
宋 以前有关时令的书籍,都入子部农家,但诸书所载,上自国家典制,下至民间风俗,不仅仅限于农事,故《中兴馆阁书目》,另列时令一类。
清 代修《四库全书》,沿用 宋 人旧例,仍立时令一目。 其它相关 习俗 迎春 清代至民国初年,每岁“立春”之日,县城举行迎春会,祭“社稷神”(社是土地,稷是五谷)后,知县(县长)到东郊“春场”亲自扶犁耕地三趟,以示春耕开始。并将此牛披红戴花,上骑化装成“春神”的少年,在锣鼓鞭炮声中游街一周,户户焚香接春。后虽取消此仪式,而每家大门头悬挂一束青竹翠柏,墙上贴“迎春接福”的红纸条,迄今仍有延续。“春场”地名犹存。 忌戊 农历中,每天都有“天干”、“地支”相配的二字,即甲子、乙丑……,逢戊日,特别是每年的“五戊”(戊辰、戊寅……),不能动土,连扫地、倒垃圾,泼水也使不得。说戊日是天地融合;不忌戊,庄稼就会遭水打。习俗延袭至今。 “春分”不砍柴 “春分”是农业24节气的第四节,人们说这天是百鸟分山的日子,如打动草木,庄稼必遭鸟害。今老农仍保留此习俗。 请喝栽秧酒 安苗下种是农事的关键,农民把插水稻(俗语栽秧)视为喜事,提前充分准备食物,择好日子栽秧,除找栽秧把式外,还接回出嫁的姑娘,请学校老师和知已的朋友喝栽秧酒,饭菜成席,甜酒、汤圆,早点午点,热情招待。点籽(种包谷)也同样加餐。现仍普遍。 打锣鼓 种植包谷面积大的农户,若二遍草荒,就大办酒席,请数十人或百余人突击锄草,叫做“打锣鼓”,分“响锣鼓”、“闷锣鼓”两种。前者是专请歌把式,两人一班,一锣一鼓,一人一句,唱7字(也有多字的抢口)词,每句落腔,锣鼓齐鸣,歌声宏亮明快,又称“打阳锣鼓”。唱词内容有三方面:一是组织指导锄草人摆好赛口,注意安全,用劲使力,莫负主东,或互相骂笑话;二是宣传当时国家政策;三是歌唱古典传书故事。不唱不用响器,只埋头锄草者,即叫打闷锣鼓。唱歌的人,略有薄酬,锄草的人,或帮忙或还工。这种活动,一直延至70年代。实行土地承包联产责任制后,劳动效率空前提高,自然停止这种活动。 求雨 平利常遇伏旱,人们请道士念经并将小瓷瓶,用蜡焊紧盖子,丢入深潭,请龙王发水;有的把狗穿上人衣,抬着游乡,让观者捧腹大笑,以为笑狗可以下雨。凡此种种,皆为赤足坦胸,头圈柳条,锣鼓喧天,组成浩荡的人群,一连数日,多无济于事,也有偶遇机会下雨的。如普济响当河脑建有“大圣庙”(孙悟空塑像),民国26年(1937)夏旱,当地人请道士念经,向大圣求卦,问何时有雨,“卦说”要一文人写文烧呈天庭,明日午时三刻即可降雨。当即连夜找去伯奇老人照办,久旱之日,碰巧果然如愿以偿,于是孙悟空“大显神灵”,写文的也成了传奇人物。这些无稽之谈,愚昧之举,解放后早已根除。 打醮 防虫治虫,道士设坛念经,祈祷天神,谓之“打醮”。清代及民国时期,科学落后,又无农药,农作物发生病虫害时,庄稼人就寄托于神。1951年,平利县城东郊、秋坪区太平河水田,遍生二化螟,幼虫卷藏稻叶之中,县人民 立即组织干部和城市青年捕虫,剪去有虫稻叶,堆积成丘,鸡鸭食之有余,架柴烧死,几天害虫全灭。将此经验介绍太平河,而该地农民坚持要照用旧时的打醮治虫,县工作组则采取划界定亩,限期比赛效果。3天内,人工除虫尽净,苗旺色绿;打醮求神的水田面积,苗萎虫旺,劳民伤财,悔之晚矣。 巡夫守包谷 民国时期,每年秋季,就有身强力壮的中年人专门承览看守包谷,以防被盗。一次包下连片十余户数十石(每石合200公斤)玉米面积,每天巡回看管。这种人称做“巡夫 ”。在他看守范围的要路口,都插上竹、木牌子,上写“某某巡夫看守”。从包谷黑须到麻壳成熟收获止,每石面积约给5升粮食报酬,如被贼偷,户主不但不付全部报酬,而且每失1斗加倍赔偿;巡夫抓住小偷,则以一加十地罚赔。如此保护秋收,较为有效。 果树喂腊 八粥 解放前,有人每年腊月初八,将较粗大的梨子、核桃等果树主杆粗皮砍一串口子,喂上腊八粥,说是可避免第二年果子不熟就坠落,现已鲜见。 工匠忌吃剩饭 多少年至今,木、砌、石、篾等手工匠人,到民家干活,第一顿不吃水煮剩饭,有的虽碍情面不明说出,内心却不高兴。以为吃剩饭有干活返工的不吉之兆。 祭窑 过去农村烧土陶瓷、砖瓦、石灰、木炭等,点火之前,须用猪头、鸡子、香表祭奠,祈求神灵、师傅保佑,以顺利生产。现在亦有暗中“祭窑”的。 姜太公治猪瘟 在科学不发达的旧时农村,经常可见猪窝边贴个纸条上写“姜太公(指姜子牙)在此,有猪不卖”,藉以预防猪瘟。 蔬菜 时令蔬菜是指那些根据蔬菜生长特点,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通过人工栽培管理(或野生),采收后新鲜上市的蔬菜。这些蔬菜最大特点是采收时间与春、夏、秋、冬四季密切相关,所以消费者把它们称为时令蔬菜。吃时令蔬菜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是吃口、营养比较好。不同的蔬菜品种,由于遗传特性不同,适应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生长,在适宜的条件下长得最健壮,营养最丰富,口味最佳。如青菜,适应低温气候,在夏天收获的鸡毛菜口味清淡,冬季收获的青菜吃起来味甜质糯,十分爽口。有经验的消费者都知道,霜打过的青菜味更甜,这是因为低温时青菜里的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又转化成易溶于水的葡萄糖,使得细胞液内糖份浓度增加,既增强了植株抗冻能力,也增加了甜度和口感。又如冬季的菠菜,不仅口味甜糯,营养含量也比夏季菠菜多8倍;相反,像番茄、黄瓜等蔬菜适应在较高温环境下生长,七月份采收的果实其维生素C含量是一月份采收的二倍。所以从营养和口味角度来看,时令蔬菜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二是符合人体健康需要。孔子说过“不时不食”,意思是吃东西要按季节、按时令,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民间也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的说法,不仅是说萝卜和姜的营养丰富,而且从中医学角度来说,萝卜是凉性的,姜是温性食品,冬天吃萝卜、夏天吃姜能起到体内温凉平衡作用,有利人体健康。
小满民间忌讳
小满日忌讳是甲子日或庚辰日。民间常认为,若小满遇到甲子或庚辰日,到秋收时就会有蝗灾,把农民一年辛劳的庄稼全吃掉。因此旧时的黄历上也有记载说:“小满甲子庚辰日,定是蝗虫损稻禾。”
2小满忌讳天不下雨。民间有小满时节忌讳天不下雨的说法,指出小满时稻田里若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的情况。正如人们常说的“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表明小满与芒种节气之间的雨水存在着正相关,若小满节气雨水偏少,则意味着芒种节气雨水也将会偏少。
3小满过后“夏不坐木”。进入小满时节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就进入了夏季。民间有“夏不坐木”的说法。小满过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器,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过太阳的暴晒后,温度升高,会使潮气向外散发。若在上面坐久了,潮气进人体内,容易使人消化不良,常会引发皮肤病、痔疮、关节炎等疾病。因此,小满过后,尽量不要坐露天的木器。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
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
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 《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
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
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金瓶梅》、《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
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
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
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本文2023-08-07 00:02: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7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