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参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梅花参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英文名 5 梅花参的别名 6 来源 7 原形态 8 生境分布 9 化学成份 10 梅花参的药理作用 11 性味 12 归经 13 功能主治 14 梅花参的用法用量 15 各家论述 1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梅花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梅花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梅花参 1 拼音

méi huā shēn

2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3 拼音名

Méi Huā Shēn

4 英文名

sea cucumber

5 梅花参的别名

凤梨参

6 来源

药材基源:为刺参科动物梅花参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elenota ananas (Jaeger)

采收和储藏:春、秋两季捕获,洗净腔内泥沙,入适当的盐水中煮12h捞起冷去后曝干或烘至快干时,再入蓬叶液中略煮,至色黑时,取出晒干。

7 原形态

梅花参,体长圆筒状,一般长6075cm,最大都长达1m,宽约115cm,宽92cm左右。背面肉刺很大,每311个肉刺基部相连,有似梅化瓣状,在瓣状肉刺中还生有小而单一的肉刺。腹面平坦,遍布小而密的管足。口稍偏于腹面,具20个触手。皮骨骨片简单,一种是微小密集的颗粒体,另一种是纤细和分枝23次的不规则X形体。

8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时体色鲜艳,背面为橙**可橙红色,并散布**和褐色斑点,触手为**,腹面带红色。常栖息于水深310m有海草的珊瑚沙底。泄殖腔内常有隐鱼共栖。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海南及西沙、中沙、东沙、南沙群岛。本种个体大,品质佳,是南海所产最好的海参。

9 化学成份

含梅花参皂甙 A(thelothurinA)、梅花参皂甙 B(thelothurin B),经醋酸水解得梅花参皂甙元为23ξacetoxyΔ8holostene3B01,梅花参皂甙元B为23ξacetoxyΔ8, 25holostadiene3B01,两者具有相同的糖组成,但与3甲基葡萄糖所结合物尚未完成清楚。尚含羊毛甾烷型(lanostane)皂甙, thelenostatinl,针晶,mp 213217℃(氯仿甲醇水)。

10 药理作用

从梅花参提取的thelenostatin l,具强的细胞毒性,是强的鱼毒。抑制P388癌细胞, 半数有效量15,亦抑制KB细胞,抑制蛋白质、核糖核酸合成(骨髓组织培养)。

11 性味

味咸;性温

12 归经

肾;肺经

13 功能主治

补肾;益精;养血。主身体虚弱,肺结核;神经衰弱;阳痿;水肿

14 梅花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研末,每次510g。

15 各家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应用同绿刺参。

16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梅花参的方剂 参硫散

nliúsǎn处方:苦参1钱,西硫黄2分。功能主治:梅花风。用法用量:猪胆汁调搽。摘录:《青囊秘传》

秘传八味二花散

科》卷四:方名:秘传八味二花散组成:桃花蕊5钱,梅花蕊(2味不拘多少,阴干)共1两6钱2分,穿山甲(

梅花蛋

拼音:méihuādàn《仙拈集》卷四:方名:梅花蛋组成:鸡蛋1个。主治:瘰疬。用法用量:头开1小孔

梅粥

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附注:《药粥疗法》:梅花粥应以35天为一疗程,每天分二次空腹温热食用。

梅花豆

éihuādòu《仙拈集》卷三引朱禹功方:方名:梅花豆组成:赤豆1两,黑豆1两,绿豆1两。功效:稀痘

更多用到中药梅花参的方剂

用到中药梅花参的中成药 暗香汤

拼音:ànxiāngtāng《医统》卷九十八处方梅花。制法梅花将开时,清旦摘取半开花蕊连蒂置瓶内,每

制金柑丸

88g豆蔻288g木香360g延胡索(制)90g梅花150g郁金90g香附(制)30g青皮90g桔络

华佗膏

处。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注蜡梅油制法取鲜蜡梅花100g(或干蜡梅花25g),加麻油600g浸渍

复方制金柑冲剂

蔻110g木香3g沉香42g玫瑰花3g延胡索6g梅花3g香附(制)6g香橼9g丹参6g桔梗6g厚朴(

点舌丸

diǎnshéwán中药部颁标准:别名/通用名:梅花点舌丹拼音名:DiansheWan处方:西红花红

更多用到中药梅花参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梅花参 《奇效良方》:[卷之六十二牙齿门(附论)]牙齿通治方

平胃散(少许)梅花片脑(少许)上研匀擦牙疼处,立止。《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奇方类编》:[奇疾方]伤寒舌出

过寸者,梅花片脑半分为末,掺之,随手即愈。《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验方新编》:[卷一舌部]伤寒热病后舌出寸余不收

顶上梅花冰片,研细,掺舌上,应手而缩,须用五钱方效。《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验方新编》:[卷一耳部]耳内生粒如棉花子大极痛名耳定

人指甲,瓦上焙枯存性,研末,加牙色梅花冰片少许,吹入极效。《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

《验方新编》:[卷二乳部]乳痈久不收口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烟油的别名 5 来源 6 功能主治 7 烟油的用法用量 8 附方 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烟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烟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烟油 1 拼音

yān yóu

2 出处

《百草镜》

3 拼音名

Yān Yóu

4 烟油的别名

烟膏、太极膏、气泥、五行丹(《纲目拾遗》)。

5 来源

为陈旧旱烟杆内积存的黑色膏油。

6 功能主治

治蛇虫咬伤,恶疮,顽癣。

①《百草镜》:"凡蛇咬有蛇齿留肉内者,烟油涂之。"

②《纲目拾遗》:"解蛇毒,涂恶疮顽癣。"

7 烟油的用法用量

外用:涂敷。内服:用水稀释饮。

8 附方

①治毒蛇咬伤:竹木杆烟筒内烟油,用冷水洗出,饮一、二碗。受毒重者,其味必甜而不辣,以多饮为佳。(《增广验方新编》烟精膏)

②治痧症,疔毒:烟油少许,兑水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蜈蚣咬:烟筒内膏油,涂在咬处,或烟灰擦之。(《纲目拾遗》)

9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烟油的方剂 烟油膏

āo《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名:烟油膏组成:烟杆中烟油。主治:疔。用法用量:厚敷四周,留头不敷,少刻疔

点眼艾熏散

内为细末,稀稠得所,令药著在乳钵底,然后取艾烧令烟出,却将乳钵合烟上熏之,候艾烟出尽,以槐木槌细研

神仙一袋烟

yīdàiyān《外科十三方考》:方名:神仙一袋烟组成:猩红1钱,百草霜4钱,铅粉1钱。主治:杨梅

通顶烟

gdǐngyān《奇效良方》卷二十四:方名:通顶烟组成:川乌1两。主治:诸头风,如斧劈,痛不可忍者

皮枯膏

科学》:组成:青黛6g,黄柏6g,煅石膏60g,烟膏60g(即土法烟熏烘消牛皮后烟汁结存的残留物质

更多用到中药烟油的方剂

用到中药烟油的中成药 艾烟丸

两,腻粉1分。制法上药再同研匀,入粟米粥和,以艾烟熏之,为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赤目。用法用量每用

戒烟膏

拼音:jièyāngāo英文:处方:明党参4钱,云茯苓4钱,黄耆(炙)4钱,潞党参4钱,玉竹(炙)4

珠黄消疳散

用法与用量:吹喉或涂擦患处,一日数次。注意:忌烟酒,辛辣物。规格:每瓶装06g贮藏:密闭,防潮

柴酮片

Pian标准编号WS3-B-3651-98本品为烟台柴胡茎叶的浸膏片。制法取烟台柴胡茎叶10kg,

百咳宁片

片,除去糖衣,研细,置载玻上,缓缓加热,有紫红色烟雾发生。(2)取本品5片,除去糖衣,研细,加70

更多用到中药烟油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烟油 《本草纲目拾遗》:[卷二火部]烟筒中水

俗名烟油。古今秘苑∶烟油染衣,以瓜子水洗之即去。同寿录云∶烟油入目,如小儿及好吃烟者误犯之,若将别

《验方新编》:[卷十三人畜蛇虫咬伤]蛇咬伤

遇毒蛇咬伤,恶毒攻心,半日必死。急取竹木杆烟筒内烟油(又名烟屎,其色如酱),用冷水洗出,饮一二碗。受

《验方新编》:[卷十七头面部]秃头癣癞

。又方∶麦芽、元明粉、元参各二钱,共研细末,多用烟油调和,剃破连日擦之,不可间断,不痛不痒,除根乃止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诸症]疔疮

一切恶症皆治,初起未成脓者更妙。烟油膏∶用烟杆中烟油,浓敷四围,留头不敷,少刻疔破,出水而愈,奇效。

《验方新编》:[卷十二急救]解蚂蝗毒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豆豉姜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豆豉姜的别名 24 来源 25 生境分布 26 性状 27 性味 28 功能主治 29 豆豉姜的用法用量 210 附方 211 备注 2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豆豉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豆豉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豆豉姜 1 拼音

dòu chǐ jiāng

2 《辞典》:豆豉姜

21 出处

《南宁市药物志》

22 拼音名

Dòu Chǐ Jiānɡ

23 豆豉姜的别名

木浆子根(《分类草药性》),满山香(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澄茄根、木姜子根(《四川中药志》),过山香、枪子蔃(《广东中药》)。

24 来源

为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根及根茎。9~10月间挖取,洗净、晒干。

25 生境分布

产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26 性状

根呈圆锥形,表面棕色,有纵皱及颗粒状突起,横切面导管明显,质轻泡,易折断,断面淡黑色。气香,味辛辣。

27 性味

辛,温。

①《分类草药性》:"性温。"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辣,无毒。"

28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理气止痛。治感冒,风湿痹痛,胃痛,脚气。

①《分类草药性》:"治周身筋骨疼痛,发表,散风寒疹子,去膨胀,理气。"

②《南宁市药物志》:’行气止痛,祛风湿,理筋骨。治胃冷痛,孕妇水肿,跌打宽筋。"

③《广西中药志》:"治感冒。"

④《广东中药》:"祛风散寒,息肝风,消肿。治风湿痹痛,筋骨无力,产后脚软,痰湿脚气。"

29 豆豉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鲜者05~2两);或研末。外用:煎水洗。

210 附方

①治感冒头痛,风湿骨痛:木姜子根、茎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②治冷气痛,胸口痛:木姜子根、茴香虫(阴阳瓦上炕干),研末,泡酒服。(《四川中药志》)

211 备注

本品在四川地区与同属植物木姜子及清香木姜子的根,通称"木姜子根",同等使用。参见"木姜子"及"木椒根"条。

212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豆豉姜的方剂 珍珠胃安丸

nWan处方:珍珠层粉450g、甘草350g、豆豉姜50g、陈皮100g、徐长卿50g制法:以上五

活络止痛丸

首乌20g过岗龙20g牛大力20g莶草20g豆豉姜10g半枫荷20g两面针10g臭屎茉莉20g走

补血调经片

樱子300g五指毛桃150g香附(制)300g豆豉姜300g高良姜210g苍术72g千斤拔300g

克痛酊

方:黑老虎根195g香附117g广藿香117g豆豉姜117g香加皮80g花椒78g九里香78g鸡骨

正骨水

成药,主要成分为九龙川、木香、海风藤、土鳖虫、豆豉姜、猪牙皂、香加皮、莪术、买麻藤、过江龙、香樟、

更多用到中药豆豉姜的方剂

用到中药豆豉姜的中成药 珍珠胃安丸

nWan处方:珍珠层粉450g、甘草350g、豆豉姜50g、陈皮100g、徐长卿50g制法:以上五

活络止痛丸

首乌20g过岗龙20g牛大力20g莶草20g豆豉姜10g半枫荷20g两面针10g臭屎茉莉20g走

克痛酊

方:黑老虎根195g香附117g广藿香117g豆豉姜117g香加皮80g花椒78g九里香78g鸡骨

补血调经片

樱子300g五指毛桃150g香附(制)300g豆豉姜300g高良姜210g苍术72g千斤拔300g

正骨水

成药,主要成分为九龙川、木香、海风藤、土鳖虫、豆豉姜、猪牙皂、香加皮、莪术、买麻藤、过江龙、香樟、

更多用到中药豆豉姜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豆豉姜 《外治寿世方》:[卷四儿科]腹鸣如蛙

淡豆豉生姜(各二钱切碎)葱(五茎)食盐(一两)同炒热。置脐上熨之。效姜煎浓汤。洗肚腹。另用葱姜捣烂。

《验方新编》:[卷十小儿科杂治]曲腰啼哭

此受寒腹痛也。淡豆豉、生姜、葱白(细切)、盐共炒热,以手巾包熨肚上,立止。《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

《儒门事亲》:[卷十二汗剂]双解散

通圣散与益元散相合中停,水一钟,生姜、豆豉、葱白同煎。《儒门事亲》金张从正公元1127年—1279年

《验方新编》:[卷三脾胃]脾胃虚冷不思饮食

鲫鱼和豆豉、胡椒、老姜、陈皮烹煮,空心食。《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奇效简便良方》:[卷三小儿]小儿大小便不通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苦瓜根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苦瓜根的用法用量 27 附方 2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苦瓜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苦瓜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苦瓜根 1 拼音

kǔ guā gēn

2 《辞典》:苦瓜根

21 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22 拼音名

Kǔ Guā Gēn

23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根,夏、秋采收。

24 性味

苦,寒。

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②《闽南民间草药》:"苦,寒。"

25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痢疾,便血,疔疮肿毒,风火牙痛。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热解毒。治火牙痛;外洗疮毒。"

26 苦瓜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鲜用)。外用:煎水洗。

27 附方

①治痢疾腹痛、滞下粘液:苦瓜根二两,冰糖二两。加水炖服。(《众集验方》)

②治大便带血:鲜苦瓜根四两。水煎服。

③治风火牙痛:苦瓜根捣烂敷下关穴。

④治疔疮:苦瓜根研末调蜂糖敷。(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28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苦瓜根的方剂 香枣丸

述:《医方考》:诸臌胀内热,此方主之。苦丁香,即苦瓜蒂也,散用之则吐,丸用之则泻,凡有形之邪无不出之

苏危散

拼音:sūwēisǎn《寿世保元》卷五:组成:苦瓜蒂5钱,川芎(炒)3钱,草乌(炒)3钱,香白芷3钱

苦瓜霜

。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牙疼。用法用量:先将大苦瓜1个,蒂旁切落1片,纳药于内,挂当风处,俟皮上取

苦瓜膏

拼音:kǔguāgāo处方:苦瓜(即癫葡萄)不拘多少。制法:捣烂,以盐卤浸收,不可太稀,愈久愈好。功

冰香散

gxiāngsǎn《古今名方》引易玉泉家传方处方苦瓜霜20g,硼砂20g,朱砂5g(水下),冰片5g

更多用到中药苦瓜根的方剂

用到中药苦瓜根的中成药 清热凉茶

cha标准编号:WS3B278997处方:苦瓜干69g鸭脚木69g白茅根69g连翘34g淡竹叶

外感平安茶

4g岗梅1234g葛根1234g地胆草1234g苦瓜干413g茵陈1232g制法:以上二十一味,广藿

更多用到中药苦瓜根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苦瓜根 《验方新编》:[卷十二急救]解食牛肉毒

盐醋服之,即解。又方∶乌树根皮,酒煎服。或菊花连根捣汁酒服,均效。又方∶人乳,饮之即解。又方∶芦茅

《验方新编》:[卷十八水肿部]治腹肿四肢消瘦为石水

苦瓜瓤一两,杏仁去皮尖炒五钱,共研末,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米饮送下,日服三次,极效。《验方新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二主治指掌]麦门冬

君恶款冬花苦瓜畏苦参凡用抽去心不令人烦麦门冬,味甘平,性寒无毒。降也,阳中之阴也。其用有四∶退肺中隐

《医方考》:[卷四鼓胀门第三十七]香枣丸

,空心枣汤下。诸鼓胀内热者,此方主之。苦丁香,即苦瓜蒂也。散用之则吐,丸用之则泻,凡有形之邪无不出之

《疯门全书》:[雷火针法]宜食歌

随着三伏天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哮喘、慢支患者走进医院接受贴药治疗。三伏天还未到,年近古稀的何老伯就开始到医院进行贴药了。近年来,何老伯每年都到医院贴药,但今年他觉得与以往有一点不同,就是明明在背部贴药,却在脚上起了个水泡。于是,他便去请教专家。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刘炳权主任医师介绍,这是“经络感传”现象。像何老伯一样,有部分人会出现“经络感传”现象,他们在进行贴药后,尽管药物贴在他们背部的穴位上,但药物及其产生的热作用于所贴的穴位,并随经络传送,该经络上的穴位都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如部分病人在肺俞等穴位贴药,热沿足太阳膀胱经达到昆仑穴,在踝关节附近出现水泡。这就是产生了“经络感传”的表现,说明这些人对经络感传比较敏感,往往他们的疗效会更明显。 

天灸疗法是古代冷灸法的一种,属现代的“穴位敷贴”,是应用中药贴于穴位上达到灸治效果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天灸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三伏天,在人体穴位上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的药物,可以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恢复正常。像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和一些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等以及过敏性鼻炎、感冒等由体虚、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疾病,一般寒冬季节发作较频繁,症状明显,这时,常以治标缓解症状为主,不便从本质进行治疗。但到了夏天,这类疾病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正是根治的好时机。通过一些特殊的治疗来补益人体元气,增强抗病能力,以预防冬季来临时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冬病夏治”。 

慢支和哮喘均是呼吸道系统疾病,临床上同时患有慢支和哮喘也不少见。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伴有喘息,每年发作累计3个月,并持续两年或两年以上者,发病达3%~5%,50岁以上的患病率高于50岁以下的3~8倍。支气管哮喘,临床上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气急、咳嗽、咯泡沫痰为主要症状,发病地区不同,发病率有异,约为03%~92%。中医认为这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为贮痰之器”,即是说肺气虚弱,痰贮藏于肺内,咳和喘与痰停聚于肺有关。“脾为生痰之源”,脾是运化人体水湿,脾气虚弱即运化失常,水湿停滞于体内而生痰。肾阳虚的人,则水液代谢失常,留于体内,积聚生痰,痰停留于肺则喘咳。肾气虚则不纳气,呼出气多,吸入带有氧气的空气少,上气不接下气则喘。内脏的虚弱,功能低下,这是致病的关键内在条件,这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三伏时进行天灸,是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以提高抗病能力。 

广东省中医院通过对大量古籍的整理研究,运用中医“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理论和时间治疗学相结合,总结出一套疗效显著的天灸疗法,1983年开始开展了“三伏”天灸治疗疾病。这种传统保健法受到认同主要是由于其疗效,每年有3万多过敏性鼻炎、哮喘、感冒患者、虚寒性胃痛病人进行三伏天贴药治疗,经过近20年对50万病人的追踪观察,有效率达80%以上。2004年“三伏天”有逾5万人进行了贴药。 

因天灸疗法的临床诊疗技术成熟度较高,疗效确切,广东省中医院的天灸疗法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适宜疗法)”,拟对其作进一步的系统整理和进行科学严谨的临床评价、技术规范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应用。 

今年的初伏为7月15日、中伏7月25日、中伏加强8月4日、末伏8月14日、末伏加强8月25日,共5次为一个完整贴药疗程。

爸妈一定要看!早产儿体质调理的中医解方 早产宝宝身体许多器官还未成熟就出生了,容易有各种合并症,照顾与复健之路漫长又艰辛,中医能怎么帮忙早产儿呢? 早产儿常见问题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未满37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公克称为低体重,出生体重低于1500公克者称为极低体重,体重越轻代表身体各器官越不成熟,存活率相对减低,因许多器官还未发育完全,常见有以下问题:

呼吸系统

早产儿因肺部发育不成熟,出生时无足够的表面张力素,肺扩张不完全,容易有呼吸窘迫症候群,出现呼吸急促、甚至无法呼吸的情形。也可能因脑部中枢神经系统还未发育完全,而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形。

因上述呼吸问题,有时需要使用到呼吸器,长时间使用呼吸器与氧气,会对肺部造成的伤害,出现早产儿慢性肺疾病,即使出院回家宝宝仍容易有痰多、反复喘鸣咻咻声,或出现缺氧,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问题,只要感冒,家长就要进入备战状况,需要经常拍痰、抽痰,并随时注意宝宝呼吸状况。

心血管系统

最常见是动脉导管未闭合,目前药物帮助导管关闭的治疗效果不错,如果药物无效,病情不佳,则需要心导管手术治疗,后续也需追踪检查。

肠胃道系统

早产儿的肠道未发育成熟,消化吸收功能差,也比一般宝宝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问题,肠道黏膜未成熟、肠胃蠕动差,容易并发坏死性肠炎,出现肠穿孔或是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

早产儿大脑脑室周围的血管脆弱,容易出现脑室内出血,也可能有脑部缺氧而出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若损伤严重,后续可能有发展迟缓或脑性麻痹的问题。

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眼底视网膜血管发育未成熟,血管容易扭曲、变形,出现不正常的血管新生,甚至视网膜剥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日后也容易让宝宝有青光眼、斜视、高度近视、弱视等问题,一定要定期做视力检查与追踪。

中医对早产儿的看法

中医古籍中并无「早产儿」名词的记载,但从症状表现来看,属于中医「胎弱」、「胎怯」的范畴,为胎儿一出生即出现体重低下、体质虚弱的状况。古书上有详细记载胎怯,《小儿药证直诀》:「生下面色无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无血色,时时哽气多哕,目无精彩。」此处的形容与早产儿出生时的情形类似。

生命的原始物质是「精」,胎儿是由父母之精而成,父母身体强壮,肾精充足,胚胎则健康。造成胎怯的原因与父母精气不足或怀孕过程失于照护有关,如果父母身体虚弱、过度劳累、嗜好饮酒、房事过度、情志失调,都有可能使得胚胎的元阳不足,容易出现早产。

早产儿五脏容易不足,而出现各种问题,「肝」与眼睛、指甲、肌腱韧带的形成有关,肝气不足则有视力问题、指甲容易脆裂无光泽、四肢容易抽筋。「心」与我们的心血管、神志有关,心气不足则容易面色紫黑发绀,意识不清、四肢冰冷。「脾」与吸吮喝奶、消化吸收、肌肉生成有关,脾气虚则不欲吮乳、肌肉瘦弱无力、体重低下,「肺」与呼吸、哭声、皮肤的生成、免疫力有关,肺气虚则呼吸短浅、哭声细弱、皮肤薄松弛、反复呼吸道或皮肤感染。

「肾」和脑与中枢神经、骨头、牙齿与头发的生成有关,肾气不足则容易脑水肿、头颅开解、骨折、牙齿生长缓慢、毛发稀疏。

治疗上会依据早产儿不同脏腑亏虚的情形来治疗,临床又以脾、肾两虚最为常见,故治疗会着重「肾」、「脾」的调补,「肾」储藏精气,是生命根本的来源,为先天之本,早产儿先天之本不足,身体各部分尚未成熟就出生,治疗以补肾益精,温补元阳,常用熟地、枸杞、山药、山茱萸、杜仲…等药物,「脾」是运化人体营养物质、水谷精微的重要器官,是后天之本,早产儿消化吸收差,使得后天所需的能量来源不足,应健脾补脾,常用黄耆、人参、白术、茯苓、干姜…等。要请家长注意的是,不要听信民间的偏方,如:红婴水、八宝粉,反而有害无益,有些家长会自行购买西洋参粉、鹿茸粉…等为宝宝进补,有些中药,特别如人参、附子、紫河车、鹿茸,在孩子身上使用的时间与剂量均需拿捏准确,过量或长期服用可能产生副作用,反而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建议咨询中医师后再给孩子服用。

有哪些问题也能寻求中医帮忙?

早产儿出生之后治疗,往往需要多方的协助,有哪些问题是可以寻求中医一起帮忙的呢?

肠胃问题、消化不良、身材瘦小

肠胃消化吸收差,身高体重自然很难上升,这些问题常与中医脏腑的脾胃、肾有关,治疗除了温补脾肾,还可以搭配开胃消食、行气和胃的中药,促进食欲、增加肠胃的蠕动,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显示中药对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是有帮助的。

反复呼吸道感染

特别在一些有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宝宝身上,反复感冒是很常见的问题,只要感冒就容易出现喘鸣声或痰多的情形,容易感冒与肺气不足有关,肺主卫外,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肺气虚则对外的免疫力则不足;痰多则与肺、脾不足有关,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气不足则痰容易存在肺中不易排出,脾气不足则无法将痰代谢出去,加强正气与补肺、脾之气,在这类的宝宝身上很重要。

脑部缺氧受损,合并脑性麻痹

研究显示对于脑性麻痹的孩子,复健加上针灸比单纯复健,在整体发展和肢体肌张力更有帮助。早产宝宝若合并有脑性麻痹的问题,可以及早接受针灸一起治疗,宝宝的针灸会以浅刺、快速进针出针,不留针的原则来治疗,头皮针会在宝宝囟门完全密合后开始,越早接受治疗,对宝宝的帮助越大。

爸妈一定要看!早产儿体质调理的中医解方 揉揉小手、捏捏背,帮助早产宝宝健康成长

以下推拿 手法,是以补脾肾为主,爸妈每日可以帮宝宝做 , 除了能调补气血、疏通经络外,也能增进彼此的亲子关系,是很好的保健方法。

补脾经:健脾补气

脾经: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方法:由拇指远端往近端推100下。

揉四横纹:行气、开胃除胀。

四横纹:手掌第二至四手指,靠近手掌端的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方法:使用大拇指按揉第二到四指的四横纹处,约100下。

揉肾俞:补益肾气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摸到髂嵴延伸到中央脊椎处为第四腰椎,往上数两节,为第二腰椎)旁开15寸。(15寸:由肩胛骨内侧缘至脊椎一半的距离)

操作方法:使用双手大拇指轻轻按揉肾俞,50~100下。

捏脊:调阴阳、理气血、通经络,培补元气

操作方法:使用双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沿着脊椎骨两旁,轻轻捏起皮肤,沿着背脊骨自下而上,连续5~10遍。

赖琬郁

学历:中国医药学院中医学系中西医双学士,中西医师

经历:长庚纪念医院中医部住院医师、总医师、林口长庚儿童医院西医儿科部训练、长庚纪念医院中医内儿科主治医师

现任: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儿科主治医师、台湾中医儿童暨青少年科医学会常务理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