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后,那先秦古籍是究竟如何传承下来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秦始皇焚书后,那先秦古籍是究竟如何传承下来的?,第1张

当年秦始皇为了更好的管理统一之后的六国,于是选择了很多的措施,比如说实施郡县制,又或者是这里的焚书坑儒。可是我们知道,虽然经过了焚书坑儒,但是也有一些先秦的典籍成功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些先秦典籍能够流传下来的方法也是很多,大多都是当时的书生们将典籍藏了起来。

当时焚书坑儒之后,并没有将天下的典籍都给烧完,秦始皇的目标都只针对民间,还有很多的珍贵典籍都是藏在了秦朝的秦王宫之中。可是后来项羽攻下了咸阳,于是用一把大火将整个咸阳宫给烧掉了,而秦朝内部保存的典籍基本上都因此被烧光的。

当然,也不是全部都被烧了,毕竟一直到现在都还有先秦时期的书籍,它们能够流传下来也是相当的幸运。当时应该叫做伏生的博士,当他知道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之时他也是非常的焦急,面对秦始皇的挟书令,他选择了私自将书保留下来,保留的方法就是将一些重要的书藏在自家的墙壁之中,但是墙壁藏不了多少书,他也就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书,其中就有《尚书》。

后来秦朝灭亡,汉朝建立之后,就将这个挟书令给废除了。而此时这位伏生还活着,只是年纪非常的大了。于是他将墙壁给挖开,将里面的书拿了出来。但是因为时间久远的原因,里面的书损坏还是比较的严重。

而此时汉朝也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就让晁错来到伏生这里,让他来整理并且学习一下这些典籍。于是就这样,包括《尚书》在内的许多典籍就被整理了出来。而伏生这种情况在当时也是非常常见的,民间很多文人都选择了用类似的方法来保存那些古代的书籍。

何谓古籍善本?清朝版本目录学家张之洞的解释为: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当代学者对古籍善本的解释为:一是年代久远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精辟具有学术资料性。国家文物法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私自出口。于是收藏家们往往将这一时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视为珍宝,因为最起码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决定了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古籍善本由于是纸质品,很容易受到损毁,如水灾、火灾、虫蛀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保存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实属不易,这就导致了流传下来的古籍善本十分稀少,许多古书现已绝迹,留存下来的古籍善本中不乏孤品、珍品,有的存世量也不过是寥寥几部,因此,古籍善本的价值珍贵也就不难理解了。

1、文献价值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作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价值更高。 3、艺术价值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版书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近年来,我国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上行情十分走俏,价格不断向上攀升。如一册《唐人写经遗墨》以88万元成交,《续华严经疏》以40万元成交,《四库全书珍本》以29万元成交,明代版《陀罗尼经》成交价9万元,清乾隆年间《汪由敦诗翰》成交价165万元,民国版《朱拓千叶莲花造像》成交价055万元等等,可见古籍善本近年来已成为拍卖会的重头戏,购买者十分踊跃。古籍善本现已成为收藏家们苦苦追求的收藏精品。 目前,市场上的古籍善本价格还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宋版书或更早的古籍涨幅更是惊人,眼下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市场价大致在1 万元左右,换句话说,一册100页左右的宋版书价值可达到100万元左右。由于宋版书十分珍稀,其市场价格有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元版书市场价与宋版书相差不是很大,市场价也随着宋版书的上扬而升值。明版书市场价要比宋版书低不少,其价格目前还比较平稳,但明版书要比以后的清版书的价格昂贵。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传下来的比较少,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潜力千万不可小视。明代中叶及明未的各种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其市场价格仍将平稳地维持着原状。清版书由于存世量较大,清中叶及晚清的版本,市场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清代图书以木刻为主,晚清时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现。清代版本尽管目前价格不是很高,但在这部分存世量较大的图书中仍不乏精品善本,这就要看收藏者的识别能力了。此外,民国初期的石印版和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一部分铅印版、影印版虽然不属于很珍贵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资者收藏。古籍善本由于近年来在收藏品市场上十分受宠,因而各种伪造的古籍善本也应运而生。 

其一,古籍版本的确定,重点是书的年代,是原刻本还是翻刻本。宋元刻本的价值与明刻本的价值有云泥之分,后来的翻刻本与原刻本不能同日而语。历代藏家、书贾为使藏品升值,往往撤去刻书炒金如何赚钱专家免费指导银行黄金白银TD开户指南银行黄金白银模拟交易软件集金号桌面行情报价工具的序、跋,模糊古籍的年代以及原刻与翻刻的界线。

其二,装帧和品相。镌刻精美,用纸上乘、装帧华丽、品相完好,对古籍价值影响很大。同一版刻的古籍的价值会由此相差数倍,如清光绪内府本《养正图解》,华丽宫装版本的古籍善本的价值能达到十几万元,而普通装帧的只能有两三万元。

其三,初印和后印的区别。古籍善本初印本字迹清晰,见棱见角,观之赏心悦目。后印者字迹模糊,甚至令人不忍卒读。印刷年代越靠后,收藏价值越小。如清康熙刻本《曝书亭集》初印本能拍到五万元以上,而后古籍善本的价值只值四五千元。

前言:

大禹治水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里程碑式的,其意义之重大堪比涿鹿之战。虽然大禹治水的本质是中原诸部落为抵御自然灾害,争取生存环境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但是,大禹治水之后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了夏启败伯益得天下共主之位,有扈氏之乱,后羿起兵,太康失国,少康复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就不得不让人心生疑虑,既然大禹治水本是一次中原诸部落精诚合作的重要典范,那中原地区为何会在大禹治水之后又发生如此多的纷争?这些纷争的根源是什么,拨开层层迷雾,去探寻被忽略的历史真相—早期夏夷两族的合作与纷争。

大禹治水是我国华夏文明史上发生的第二件大事,而第一件大事就是涿鹿之战。涿鹿之战后,蚩尤领导的黎族势力彻底退出争霸中原的舞台,而活动在今天黄河中上游包括甘肃东部,陕西,山西,河南中西部地区的夏族首领黄帝凭此一战被公推为当时的天下共主,名义上领导当时其他诸部落,包括夷族部落,由此开启五帝时代。因为夷族生活的区域大抵在今天山东,江苏及安徽北部,河南中东部,河北及辽东一带,所以古人又称夷族为“东夷”。

黄帝凭借个人魅力及击败强敌蚩尤的强大能力而促使夷族臣服,此后夏夷两族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接触与交流,两族之间一直相安无事,天下共主之位也遵循禅让制而代代相传。

可是随着生产力及生产工具的不断增加与改善,各部落整体思想亦在逐渐转变,其中最大的变化便是夷族逐渐不满夏族长期霸占天下共主大位的事实,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自黄帝开始,天下共主的大位几乎一直都在黄帝一脉中传承,所谓的“禅让制”,“公天下”依旧带有非常鲜明的“家天下”之色彩,至于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更多的是人性之私欲使然。

而这种人性所滋生的私欲自然也引发了夷族的不满,但在夷族的不满情绪日渐高涨之时,华夏大地发生了一件更为可怕的事情—洪水

关于那场洪水的主要爆发地及波及范围,目前尚无考证,不过可以通过一些史籍的记载来进行推测。

洪水发生的地点

《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共县》记载:

北山洪水所出

共县即今天的河南辉县,位于太行山之东南麓,因此《汉书》所载之“北山”应为太行山,而辉县境内有百泉河,百泉河经辉县注入卫河,卫河经河南安阳,河北馆陶挟淇河,漳河入海,这即是黄河故道。

除此之外,共县还曾是远古共工氏部族生活的区域,而《竹山纪年·五帝纪》又有记载过尧曾在先令共工治河一事,虽然《竹书纪年》里有很多存有疑问的记载,但有了《汉书》的佐证,不难断定,洪水爆发的大体位置当在今天的辉县境内。至于那场洪水波及的范围究竟有多大,需要进一步的推测。

洪水波及的范围

《尚书·禹贡篇》里记载: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

“九河”是古时黄河的九条自然河道,五帝时代,由于没有人工的疏通堵塞,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后自然形成九条河道,而后注入大海,所以“九河”当位于山东,河北,天津一带。“大陆”为一古泽薮名,又名巨鹿泽,由此可以推测“大陆”应在今河北巨鹿一带。“降水”应为一条古水之名。

按照《尚书·禹贡篇》的记载,从地理位置上看,“九河”最北,向南依次是“大陆”,“降水”。既然“九河”,“大陆”的位置已经确定,那“降水”的位置自当在巨鹿之南。

之前根据《汉书》所推,洪水当主要发源于太行山东南麓之辉县境内,卫河挟淇河,漳河入海,那么根据《禹贡篇》里的地理位置之记载,“降水为淇河或漳河”一说最为符合

除此之外,《孟子·滕文公上》又有记载: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由此可得知,当时的淮河流域亦遭泛滥。

因此,当年的那场水灾最终波及的范围当在今天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山东西部,河北东南部,天津等地区,其波及范围之广,实属罕见,而从中不难发现,洪水肆虐的范围正是夷族的主要生活区域。

所以面对如此严重的水灾,最为着急的当属夷族各部落,但是作为天下共主的尧也不可能置身事外,面对日益加剧的夏夷两族矛盾及肆虐的洪水,帝尧又做出了怎样的决策呢?

帝尧的应对

先用鲧治水,后起用舜,直至将共主之位禅让给舜

当时事情的大体经过是,水灾发生后,帝尧向群臣求教能治水者,群臣都推荐鲧,可是帝尧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了,但群臣依旧坚持天下只有鲧才能治理洪水。所以,帝尧被迫用鲧治水,九年后,鲧因治水不利被帝尧弃用,舜取而代之,而后帝尧将共主之位禅让给舜,舜随即杀掉鲧,由鲧的儿子大禹接替其治水。

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扰。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之言,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史记·夏本纪》

其实如果单看这段故事,会发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最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就是,鲧作为当时最有名望最受群臣支持且最有能力治水的人才,帝尧竟然第一时间没想过要重用他,而当鲧兢兢业业治水九年没有成效后,帝尧竟然默认了舜诛杀鲧的行为,如此种种不得不让人怀疑,帝尧和舜似乎都迫不及待的希望鲧死去。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集中到了另一处,即“鲧”是谁,他究竟因何而死?

鲧的身份及处境结局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汉书·律历志》引古本《帝系》记载: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

《竹书纪年》记载:颛顼产伯鲧

虽然不同古籍记载鲧的出生略有不同,但有一件事现在可以完全确定,即鲧和大禹为黄帝之后。

前面说过,夷族对于夏族长期“霸占”天下共主之位已经日渐不满,传到帝尧这一代,又在夷族的主要生活区域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水灾,所以身为天下共主的帝尧如果处理不好这两件事,那么夏夷两族反目甚至刀兵相见的日子将为时不远,而与此同时,鲧作为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深得群臣之心,若按照惯例,日后由他接替天下共主之位似乎已成定局。

要知道,帝尧与鲧同为黄帝之后,在帝尧之前,天下共主之位无不是黄帝一脉内部传承,若说帝尧之前没有将鲧视为接班人,那鲧又如何能够得到群臣的支持,而帝尧又为何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曾一度产生过弃用鲧的想法,这难道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但若真由鲧接替帝尧成为天下共主,那夏夷两族之间的矛盾必将会进一步激化,帝尧深谙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他只能借治理水患之机,加强夏夷两族的沟通与合作,进而维持天下稳定的局面。

因此,年老的帝尧决定将天下共主之位禅让给夷族首领舜,这也是自黄帝之后,天下共主之位第一次由夷族首领担任,亦是真正意义上的禅让。

而帝尧将共主之位禅让给舜,除了他是夷族首领,此举有缓和夏夷两族矛盾的原因之外,舜本身的能力与品德也得到帝尧及世人的认可,况且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即舜本身是夷族首领,相比于自己和鲧,他更了解也更懂得该如何治理目前面临的水患。

可以说帝尧的决定在当时是非常合理的,但《吕氏春秋》及《韩非子》却又有了另一番不同的记载: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殊,杀鲧于羽山之郊。

这两部古籍将鲧的死归结为他对帝尧的决定不满,最终在这场权力的争夺中失败被杀,若结合之前所作之推断,《吕氏春秋》与《韩非子》的记载似乎也不无道理,当然了从某个方面来讲,这更像是一种阴谋论的陈述。

鲧死后,在帝尧的支持下,夷族首领舜毫无争议的成为天下共主,他任用鲧的儿子大禹治水,夏夷两族暂时放下隔阂而开始精诚合作治理洪水,这自然也是帝尧的心愿。但如此种种难道就意味着夏夷两族从此不会再生矛盾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大禹治水后的天下大势

史书记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总结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基础上,治水十三年,终于彻底消除水患,还天下太平,而大禹也凭借此丰功伟绩得到舜帝的认可,成为天下共主。

也就是说,舜之后,天下共主之位再次回到黄帝一脉,回到夏族之手。因为之前大禹领导夏夷两族共同治理水患,成效显著,得到两族的拥戴成为天下共主自然不会引起任何的怨愤与不满,但随着大禹的离去,本应继承天下共主之位的夷族首领伯益竟被大禹之子启逼走。启顺利登上天下共主的大位之后明确了“家天下”的传承制度,而启的这种做法无疑再次激化夏夷两族的矛盾。

关于伯益的去向,《孟子·万章上篇》记载:

禹荐益于天,七年而崩,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箕山即位于今天河南省登封市境内)

启以驱逐伯益的方式继承共主之位后,夷族各部渐生不满,最终爆发了有扈氏之乱,后来启率军与有扈氏战与甘,甘之战,有扈氏大败,启稳居共主之位。

关于甘之战的地点,史学大家钱穆曾考证其在洛阳东南一带,而前面提到的伯益避启于箕山之阴的“箕山”即今天的河南登封市境内,此地亦位于洛阳东南一带,所以有扈氏极有可能是伯益之部族,有扈氏之乱也亦有可能是伯益为报夺位之仇而发起的反抗。

虽然有扈氏的反抗很快被镇压下来,但到了启之子太康在位时期,夷族部落首领后羿与寒浞先后崛起,大禹一脉共主之位的传承因此而被中断几十年,直到少康复国,共主之位才重新回到夏族之手。

通过少康复国一事可以看出,当时夷族势力还远不足以对抗夏族,是以夏族依旧能以较高之文化水平统治中原,但夷族在与夏族的合作与纷争中亦开始发展,及至夏桀在位时期,夷族部落中强大的一支商终于崛起,最终商族首领汤攻灭夏,取得天下共主之位,从而建立六百年之商王朝。

但夏夷两族的纷争还远没有结束,六百多年后,夏族里一支名叫周的部族再次起兵攻灭了商,因为此时的夷族经过六百年的时间大多已为夏族所同化,与夏族融合根深蒂固并催生了真正的华夏文明,因此周灭商也为夏夷两族的纷争画上一个句号,此后中原大地便又是另一番之景象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