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最早中国历史的书是哪一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现存的最早中国历史的书是哪一本,第1张

类书

1类书的定义。

《四库全书》子部四十五有“类书”一门。

其小序说“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这反映了有些类书的内容具有边缘性。

但这不是严格的类书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对类书的定义是:“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我以为这个定义很准确,只是稍嫌简略。

古人对类书早有研究,有不同的界说。

综 合起来大致可以说:类书是割裂群书原文以为条目,或以事分,或以字分,或以韵分,按类编排起来,以便检索或征引的资料性工具书。

一般以事而分的类书,有的兼收各类,有的专收一类。

以字而分的类书,有的齐句首之字而分,有的齐句尾之字而分。

2历史上的类书。

类书早在汉代已经有了萌芽,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类书,是三国曹魏时期(220~222)魏文帝曹丕下令编纂的《皇览》,是一部规模约有800万字的大书。

此后历代类书编纂相延不辍,规模越来越大。

类书编纂需要征引大量书籍,投入许多人力,故历史上大型类书多由皇家主持编纂。

择其要者,三国时期有《皇览》。

南齐时有《四部要略》1 000卷。

唐代武德年间有《艺文类聚》100卷,贞观年间有《文思博要》1 200卷,圣历年间扩充为《三教珠英》1 300卷。

宋代有《太平御览》1 000卷,《太平广记》500卷,《册府元龟》1 000卷。

明代有《永乐大典》22 877卷。

清代有《渊鉴类函》450卷,《骈字类编》240卷,《子史精华》160卷,《佩文韵府》444卷,《古今图书集成》10 000卷。

这些都由皇家主持编纂。

私纂的类书种类和数量更多,只是规模较小而已。

3类书的起因。

唐欧阳询奉敕编纂的《艺文类聚·序》对类书的起因说得明白:“夫九流百氏,为说不同,延阁石渠,加载繁积。

周流极源,颇难寻究,披条索实,日用弘多。

卒欲摘其精华,采其旨要……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可以折衷古今,宪 章坟典云尔。”

可见,由于古籍原著的大量出现,遍读群书十分困难,而我国学术又十分重视原文的征引及 考据。

在这种背景下,以辑录原著精华为务的类书便应运而生。

4类书的作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类书利弊说:“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著书者利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

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

《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篇,残玑断壁,至捃拾不穷,要不可谓之无补也。”我以为,说类书之兴荒废了实学,虽可成理,终非主流。

而类书对于促进学术交流和保存古代原始文献的作用,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这里不妨略举《艺文类聚》“天”条的内容加以说明。

该书天部上有天、日、月、星、云、风6条,其天条下27目,不但辑录有《周易》、《礼记》、《论语》、《春秋》等常见书关于天的记载,更辑录了大量稀见的资料,如“浑天仪”一目记载有,浑天仪曰:“天如鸡子,天大地小,天表里有水,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转如车箍之运。”“太玄”目记载有,太玄曰:“有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 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有曰天下以不见为玄。”“天”条还收有《吕氏春秋》“九野”目……类书的价值与生命力,正在于它提供了各种汇集的原始资料,具有便检性,大大方便了学术研究。

类书所辑资料,多是编者沙里淘金而得,在当时即具有一定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原著湮灭,有价值的资料借类书得以保存,以后更显得可贵。

类书�

1类书的定义。《四库全书》子部四十五有“类书”一门。其小序说“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这反映了有些类书的内容具有边缘性。但这不是严格的类书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对类书的定义是:“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我以为这个定义很准确,只是稍嫌简略。古人对类书早有研究,有不同的界说。综 合起来大致可以说:类书是割裂群书原文以为条目,或以事分,或以字分,或以韵分,按类编排起来,以便检索或征引的资料性工具书。一般以事而分的类书,有的兼收各类,有的专收一类。以字而分的类书,有的齐句首之字而分,有的齐句尾之字而分。�

2历史上的类书。类书早在汉代已经有了萌芽,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类书,是三国曹魏时期(220~222)魏文帝曹丕下令编纂的《皇览》,是一部规模约有800万字的大书。此后历代类书编纂相延不辍,规模越来越大。类书编纂需要征引大量书籍,投入许多人力,故历史上大型类书多由皇家主持编纂。择其要者,三国时期有《皇览》。南齐时有《四部要略》1 000卷。唐代武德年间有《艺文类聚》100卷,贞观年间有《文思博要》1 200卷,圣历年间扩充为《三教珠英》1 300卷。宋代有《太平御览》1 000卷,《太平广记》500卷,《册府元龟》1 000卷。明代有《永乐大典》22 877卷。清代有《渊鉴类函》450卷,《骈字类编》240卷,《子史精华》160卷,《佩文韵府》444卷,《古今图书集成》10 000卷。这些都由皇家主持编纂。私纂的类书种类和数量更多,只是规模较小而已。�

3类书的起因。唐欧阳询奉敕编纂的《艺文类聚·序》对类书的起因说得明白:“夫九流百氏,为说不同,延阁石渠,加载繁积。周流极源,颇难寻究,披条索实,日用弘多。卒欲摘其精华,采其旨要……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可以折衷古今,宪 章坟典云尔。”

可见,由于古籍原著的大量出现,遍读群书十分困难,而我国学术又十分重视原文的征引及 考据。在这种背景下,以辑录原著精华为务的类书便应运而生。�

4类书的作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类书利弊说:“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著书者利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篇,残玑断壁,至捃拾不穷,要不可谓之无补也。”我以为,说类书之兴荒废了实学,虽可成理,终非主流。而类书对于促进学术交流和保存古代原始文献的作用,是应该充分肯定的。这里不妨略举《艺文类聚》“天”条的内容加以说明。�该书天部上有天、日、月、星、云、风6条,其天条下27目,不但辑录有《周易》、《礼记》、《论语》、《春秋》等常见书关于天的记载,更辑录了大量稀见的资料,如“浑天仪”一目记载有,浑天仪曰:“天如鸡子,天大地小,天表里有水,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转如车箍之运。”“太玄”目记载有,太玄曰:“有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 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有曰天下以不见为玄。”“天”条还收有《吕氏春秋》“九野”目……类书的价值与生命力,正在于它提供了各种汇集的原始资料,具有便检性,大大方便了学术研究。类书所辑资料,多是编者沙里淘金而得,在当时即具有一定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原著湮灭,有价值的资料借类书得以保存,以后更显得可贵。

类书�

1类书的定义。《四库全书》子部四十五有“类书”一门。其小序说“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这反映了有些类书的内容具有边缘性。但这不是严格的类书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对类书的定义是:“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我以为这个定义很准确,只是稍嫌简略。古人对类书早有研究,有不同的界说。综 合起来大致可以说:类书是割裂群书原文以为条目,或以事分,或以字分,或以韵分,按类编排起来,以便检索或征引的资料性工具书。一般以事而分的类书,有的兼收各类,有的专收一类。以字而分的类书,有的齐句首之字而分,有的齐句尾之字而分。�

2历史上的类书。类书早在汉代已经有了萌芽,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类书,是三国曹魏时期(220~222)魏文帝曹丕下令编纂的《皇览》,是一部规模约有800万字的大书。此后历代类书编纂相延不辍,规模越来越大。类书编纂需要征引大量书籍,投入许多人力,故历史上大型类书多由皇家主持编纂。择其要者,三国时期有《皇览》。南齐时有《四部要略》1 000卷。唐代武德年间有《艺文类聚》100卷,贞观年间有《文思博要》1 200卷,圣历年间扩充为《三教珠英》1 300卷。宋代有《太平御览》1 000卷,《太平广记》500卷,《册府元龟》1 000卷。明代有《永乐大典》22 877卷。清代有《渊鉴类函》450卷,《骈字类编》240卷,《子史精华》160卷,《佩文韵府》444卷,《古今图书集成》10 000卷。这些都由皇家主持编纂。私纂的类书种类和数量更多,只是规模较小而已。�

3类书的起因。唐欧阳询奉敕编纂的《艺文类聚·序》对类书的起因说得明白:“夫九流百氏,为说不同,延阁石渠,加载繁积。周流极源,颇难寻究,披条索实,日用弘多。卒欲摘其精华,采其旨要……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可以折衷古今,宪 章坟典云尔。”

可见,由于古籍原著的大量出现,遍读群书十分困难,而我国学术又十分重视原文的征引及 考据。在这种背景下,以辑录原著精华为务的类书便应运而生。�

4类书的作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类书利弊说:“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著书者利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篇,残玑断壁,至捃拾不穷,要不可谓之无补也。”我以为,说类书之兴荒废了实学,虽可成理,终非主流。而类书对于促进学术交流和保存古代原始文献的作用,是应该充分肯定的。这里不妨略举《艺文类聚》“天”条的内容加以说明。�该书天部上有天、日、月、星、云、风6条,其天条下27目,不但辑录有《周易》、《礼记》、《论语》、《春秋》等常见书关于天的记载,更辑录了大量稀见的资料,如“浑天仪”一目记载有,浑天仪曰:“天如鸡子,天大地小,天表里有水,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转如车箍之运。”“太玄”目记载有,太玄曰:“有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 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有曰天下以不见为玄。”“天”条还收有《吕氏春秋》“九野”目……类书的价值与生命力,正在于它提供了各种汇集的原始资料,具有便检性,大大方便了学术研究。类书所辑资料,多是编者沙里淘金而得,在当时即具有一定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原著湮灭,有价值的资料借类书得以保存,以后更显得可贵。

参考:http://lijianguo1029bokeecom/5722180html

曾与张宗祥等主持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4400卷。又创办晨风庐,对浙江部分名胜古迹进行考察、研究、修复、整理,经其修建的有:杭州超山宋梅亭、杭州西溪两浙词人祠堂、临安济川桥、宁波天童玲珑岩石经等。著有《梦坡丛书》45种、《中国盐法通志》100卷。另有《梦坡诗文》、《南浔志》、《莫干山志》、《获古丛编》、《梦坡宝藏砚拓本》、《琴史》、《补琴史》、《西溪秋可庵志》、《历代两浙词人小传》等。

平生爱好文史、书画、文物、藏书及著述。与吴昌硕、沈涛园、朱古徵、王文濡等,交往甚密。入民国后,江浙诸多藏书家古籍散出,他倾力以购,对版本不多计较,多聚经世实用之书,如财经、盐法、琴谱、词曲、金石等类的书籍。建藏书楼名“晨风庐”、“梦坡室”,先后藏书达5万余卷,2万余册。章太炎在《吴兴周君湘龄墓志铭》说:“家既给足,藏书至10余万卷,善鉴别铜器,获古彝亦至多,以是工篆隶”。编撰有《晨风庐书目》6卷,收藏古琴、琴书称江南第一。编《琴书存目》、《琴操存目》等专目,《琴书存目》6卷,著录所藏琴书60余种,《琴书别录》2卷,《琴操存目》4卷,著录古代乐曲辞谱855曲。《梦坡室收藏琴谱提要》1册,多为抄本和明刻本。曾出资到北平抄文津阁《四库全书》,历时3年,1926年结束,以补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达210种,有《补抄文澜阁阙卷纪录》1卷。辑刻《晨风庐丛刊》、《梦坡室获古丛编》等。

著《琴史补·琴史续》、《梦坡诗文》、《南浔志》、《莫干山志》、《历代两浙词人小传》、《西溪秋雪庵志》、《节本泰西新史揽要》、《梦坡室获古丛编》、《梦坡室藏砚拓本》、《浔溪词征》、《浔溪文征》、《浔溪诗征》、《浔雅》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