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丽江的英文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求丽江的英文介绍,第1张

"The city in water, with the city in the water is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lijiang The bridge and the water is therefore become part of the city residents (1997)

Located in northwest yunnan naxi counties of lijiang, is the naxi residences Here, a famous mountains and majestic river tiger-leaping best-know and beauty, etc Founded in southern city You treasure in the first year (AD), 1253 qing yuan to toast house Is the naxi Cultural relic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ore than yours, building and urban still keep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tyle naxi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ancient three years of lijiang in the ble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spicy charm

From lijiang in 1986 was identified as the national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By 1996, the earthquake on February 3 people rebuild lijiang, lijiang muster Until December 4, 1997, lijiang every won the UNESCO officially awarded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o on October 15, 2003, the city of lijiang in hieroglyphs collection of ancient writing lives, listed by UNESCO world memory list ", And on July 2, 2003, nw epimedii mountains of nujiang river, and the shoulder pentium lancang rivers flow ", "reserve on world natural heritage list, From a little-known once lijiang became has three southwest out on the world heritage of the magic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of spring, contributed to the lijiang, three years of lijiang footprint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great achievement

中文: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古城最大的特色。桥与水也因此成了古城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1997年摄)。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纳西族聚居地。这里山川雄伟,有著名的长江虎跳峡和玉龙雪山等壮美风光。丽江城始建于南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元至清初是纳西族土司府所在地。城内多文物古迹,明清建筑和壁画比比皆是,其中旧城至今仍保持了纳西族建筑的传统风貌。

  改革开放三十年,使古老的丽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散发出迷人魅力。

  从丽江古城在198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到1996年2月3日大地震后丽江人民众志成城重建丽江;到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一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再到2003年10月15日,丽江市收藏的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以及2003年7月2日,滇西北横断山脉崇山峻岭中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肩奔腾的“三江并流”保护区,荣登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丽江从一个曾经鲜为人知的西南边城一举成为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神奇之地。

  改革开放30年的春风,促成了丽江的辉煌,丽江三十年来的足迹印证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有!英国对汉学的研究比法国、德国和俄国都要晚。在18世纪的英国,除了威廉·琼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1746—1794)这个大汉学家,似乎还找不到第二个人。琼斯爵士大概在他21岁的时候便已经开始接触汉语,阅读了柏应理和殷铎泽等人译的拉丁文版的《大学》、《中庸》、《论语》。从此,他对儒家学说和孔子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读完《大学》后,还写了一篇议论教育的文章,流传至今的只有文章的大纲。琼斯通过阅读这些儒家经典,加强了自身道德教育的信念,开拓了思想的领域。同时,《大学》中引用的《诗经》中的若干诗篇也使他初次接触到了中国的古典诗歌。琼斯曾经将《卫风·淇奥》中的一节分别用直译和意译的方式译成拉丁文,与其通信的波兰梵文学者瑞微兹基(Rivicski)看到他的译文后,十分赞赏,称其十分高雅和不同寻常。大约在1785年和1788年之间,琼斯担任亚洲学会的会长,发表了一篇关于《诗经》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选有琼斯根据《大学》翻译的三节《诗经》中的诗,它们分别是:《淇奥》、《桃夭》和《节南山》。翻译时他参考了柏应理的拉丁文译本。他的译文比之前的珀西的译本准确多了。

法国汉学家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在1736年和1738年曾分别由布鲁克斯(R Brookes)和凯夫(E Cave)译成英文,英语读者由此最早接触到了其中收录的《诗经》和《书经》。“1829年,英国汉学家戴维斯(J F Davis)在其专著《汉文诗解》里以《诗经》和先秦至六朝民歌为例论述中国诗歌格律,开创了《诗经》原文英译的先河。”

第一部英译本的《论语》的翻译者是顾利(David Collie),“他曾担任过马六甲的英华书院的汉语教授,英华书院印行过他的四书译本,书题为《通常被称之为四书的中国经典著作集》(1928)。”

四书 The Four Books:

《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Mencius

五经 The Five Classics:

《诗》The Book of Songs

《书》The Book of History

《易》The Book of Changes(或:I-ching 易经的音译)

《礼》The Book of Rites

《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1The Great Wall 长城

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2Temple of Heaven 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是明清两朝帝王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作为中 国古代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祭祀建筑,建筑结构独特,装饰瑰丽,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和几何学等多种科学原理,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The Fibidden City 故宫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

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4The Summer Palace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北海淀区,占地290公顷(合4400亩),是一座巨大的皇家园林和清朝的行宫。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重建于光绪年间,曾属于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

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是中国园林顶峰时期的代表,199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5Yueyang Tower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Yellow Crane Tower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7The Ruins of Yuanmingyuan 圆明园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8Dianchi Lake 滇池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在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9Du Fu Cottage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10Dujiang Dam 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1Luoyang longmen grottoes 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12Songshan shaolin temple 嵩山少林寺

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13The Mogao Grottes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4The Huangshan Moutain 黄山

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东经118°1'度,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粹风景区154平方公里。

黄山山脉东起绩溪县的大嶂山,西接黟县的羊栈岭,北起太平湖,南临徽州山区。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黄山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

15Suzhou botanical garden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扩展资料:

其他中国景点:

1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2Taiwan Riyue Tan 日月潭

日月潭是中国台湾风景优美的“天池”,地处玉山山脉之北、能高瀑布之南,介祁於集集大山(潭之西)与水社大山(潭之东)之间。

日月潭中有一小岛远望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名拉鲁岛,以此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弯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

3Chengde summer resort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4Qinling burial figures of warriors and horses 兵马俑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5Mount Tai 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00公顷。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进行古书收藏,对于古代用纸也得略知一二!那古书收藏的基本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基本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基本知识

 (一)麻 纸

 我国古代造纸用麻,主要有苎麻和大麻。苎麻是我国的特产,外国称之为中国草。大麻也是我国古老的麻种之一,俗称“火麻”,外国称之为汉麻。麻纸就是以麻类纤维制的纸张,常见的麻纸品种如下:

 1白、黄麻纸

 白麻纸正面洁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秆、纸屑粘附。质地坚韧、耐久,只要不受潮,不会变质。黄麻纸呈淡**,一般比白麻纸略厚,性能与白麻纸相似,只是看起来更粗糙一些。无论是白麻纸还是黄麻纸,纸纹(也叫帘子纹)都比较宽,约有二指左右,有的纸纹不明显。

 麻纸韧性好,有些流传至今的宋、元印本,虽历经千年,犹完整如新。

 2麻沙纸

 产于福建建阳麻沙镇。颜色稍黄,纸纹不明显,厚薄、韧性也与麻纸相仿。

 (二)宣 纸

 唐代的安徽宣州府,出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地方官每年把它作为“贡品”献给朝廷。人们把这种纸按其产地命名为宣纸。

 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的树皮。青檀树与桑树相似,是我国皖南一带的特产。明代以前的宣纸采用100%的青檀皮,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抄造而成。自清代起改用檀皮和稻草的混合浆料,其用料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由于宣纸选择原料严格,胶汁使用得法,制造技术娴熟、高超,所以制成的成品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经久不变,且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我国唐宋以来的书画作品多采用宣纸,有“纸寿千年”的美称。

 宣纸属皮棉纸类,品种繁多,有单宣、夹宣、二层夹、三层夹之分,规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共有60多种,常见的有:

 1,罗纹纸

 颜色有素白、浅黄两种,质地细薄柔软,有明显的横纹,韧性强,看上去与丝织的罗绸相似,故名。宋、元、明、清都有生产,并用以印书。但宋、元的罗纹纸印本,今已罕见。明、清的罗纹纸印本,有时还能见到。如雍正年间(1723~1735年),武英殿本《律吕正义》、席启寓刻的《唐百家诗》等,都是用素白罗纹纸印的。此纸适宜修补善本书或镶裱,也可染成深浅各种颜色,或作书皮,或作护叶。

 2棉连纸

 纸质白润如玉,细腻、柔软、匀密,富有绵韧性,无明显纹路。有一种质地极薄的叫“六吉棉连”,也称“汪六吉”,是棉连中的精品,较为少见。棉连纸可用作补书、护叶、镶书和衬纸,尤宜作为金镶玉的材料纸。染色后还可以做书皮等用,也用于拓碑帖。明末清初比较考究的印本,也采用棉连纸。

 3玉版宣

 色白,质细而厚,吸水性强,韧性比棉连纸稍差。清末民初印制的印谱、书册、画册等,经常采用。

 4单宣

 亦称料半。它比玉版宣薄,颜色洁白,质地均细,性质绵软,韧性较好,有纵横帘纹,印书美观大方。晚清至民初印的书籍多有采用。它亦可用于裱潢,作覆背纸;还可以染成磁青或古铜色,作封皮。

 5十刀头

 即重单宣,比单宣厚,吸水量大。韧性很好,可以用作衬托册叶和绫。

 6夹连纸

 比棉连纸稍厚,但不如棉连柔软。遇到厚纸书可用以镶书,也可用以修补明代厚棉纸图书,或作护叶用。

 (三)棉 纸

 南方称之为皮纸。系以楮树皮等为原料做成的高强度纸。质地细柔,纤维较多,极有韧性。从纸的纵面顺撕,它的断裂处有参差不齐的短纤维,因而叫棉纸。明代前期印书多用棉纸。嘉靖以前的棉纸比较细薄,隆庆以后的棉纸略显粗糙而较厚,用棉纸印书的比重也大为减少。清初还有少数棉纸印书,以后就少见了。主要品种有:

 1河南棉纸

 产于河南,故名。纤维细长,色泽白中带黄,厚薄很不均匀,质地较粗糙,但松软如棉,富有韧性。河南当地有用以印书的,古书修补中可用作书叶溜口,托裱糟配焦脆的书籍。也可作订书用的纸捻钉,或作套扉叶用的护套。还可以染成旧色,代替旧纸使用。这种纸张有大小两种之分,大张质地稍厚,小张质地稍薄,但功效相同。

 2贵州棉纸。

 产于贵州,故名。它比河南棉纸厚,尺寸也大。纸的颜色稍呈灰白,厚薄均匀,但棉性大,纤维粗,质地松软,经久耐用。用来印书则不太美观,所以未被广泛采用。清末贵州、云南有些书是采用这种纸印的。在古书修补中,其用途大体与河南棉纸相同。

 3,黑棉纸

 色稍黑,有浆性,托墨、韧性很强。适用于修补不很白的棉纸书。还可以用宋做大厚本书的锔捻。

 4迁安棉纸

 产于河北迁安县,故名。俗称茅头纸。颜色灰白,质地厚松,略呈棉性。民国初年一些民间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即以此种纸印行。

 5上海棉纸

 质地薄而细腻,其性能接近河南棉纸,产于浙江、安徽、江西等地,集散于上海,所以统称上海棉纸。在修书中用以修补书口最为合适。风伤的书需修补浆衬时,用这种纸效果很好。近几十年来,河南棉纸的产量很少,裁连口纸条或裱书的用纸,多以上海棉纸代替。由于这种纸质地薄而细腻,棉性又好,用它裱过的书,既牢固又不增加厚度,书叶也不会发硬,所以是古书修补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6山西棉纸

 产于山西,故名。色泽灰白,稍厚,富有韧性,质地与河南棉纸相似,山西棉纸有用以印书的,也是占书修补中的常用纸。

 7浙江棉纸

 产于浙江,故名。质地薄而有韧性,性能与上海棉纸相仿,古书修补中可以作连口、裱书用纸。

 8蚕茧纸

 有两种颜色,一种洁白如玉,一种略呈乳白色。质细而薄,富有光泽,韧性很强。从表面看与丝棉相似,所以叫蚕茧纸。元代曾用以印书。

 9云母皮纸

 纸面光滑,韧性强。适宜作锔捻。遇水牢度更强,抗潮湿。

 10藏经纸

 这种纸呈黄褐色,近于茶色。质地厚硬,略有绵性,不透明。宋、元、明刻印的释道经典多用这种纸。唐人曾用以书写佛经,故名。现多用作装裱善本、珍本书的书签。

 11桑皮纸

 质地坚固,有**、白色两种。因为造纸原料中有桑树皮的成分,故名为桑皮纸。宋、元、明曾用以印书,但传世较少。

 12高丽纸

 产自河北迁安,类似印书用的纸,故名为高丽纸。色泽白净,纸质较厚,坚韧而有绵性,有明显的直纹。我国用高丽纸印书较少,古书修补中多用以染色作书皮。

 13库笺纸

 有白、黄两色,韧性极强,纸质有厚有薄。纸幅都是67x67厘米,清代宫内常用以作包装纸,民间流传很少。193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用它影印过一些字帖画册。明、清两代,内府多用厚库笺纸染成磁青色装订书皮,通称“库磁青皮”。有时还用以缮写佛经,五彩套写,颇为美观雅致。

 14册子纸

 又称库钞纸。明代人为了节省纸张,曾用写过字的钱粮册子反过来印书。由于这种纸张质地较好,有些印本一直流传至今。

 15日本皮纸

 产自日本,又称东洋纸。有**的,也有白色,绵韧性较强。日本印书多采用。我国清末民初间也用此纸印书。

 16,美浓纸

 纸面光滑,细薄匀称,绵软而富有韧性。黎庶昌印《古逸丛书》,有一部分采用这种纸。日本印制古书亦广泛采用。

 17开化纸

 南方称之为“桃花纸”。原产于浙江省开化县,故名。质地细腻,洁白如玉,无帘纹。薄而有韧性。清代前期内府和武英殿刻印图书多采用,印本美观大方。嘉庆以后,产量减少,质量也较前降低,用以印书不多。江苏武进藏书家陶湘最喜爱收藏殿版开化纸印本书。

 18开化榜纸

 从表面看,与开化纸相像,但比开化纸厚,颜色也略显青色,质地稍逊于开化纸。清代嘉、道年间(1796—1850年)有些书使用开化榜纸印制。

 19太史连纸

 较开化纸略黄,质地细匀,绵软而有韧性,清代前期曾用以排印大部头书《古今图书集成》。

 20东昌纸

 产于山东东昌府(今山东西部),故名。与迁安棉纸相似,山东东昌曾以此纸印制通俗读物。由于纸质松软,富吸水性,古书修补中常用以撒水吸潮。

 21油衫纸

 纸厚,富有韧性,柔软耐久,最宜做书皮,不用托裱就牢固耐用。做包背装的护叶纸尤为适合。

 (四)竹 纸

 竹纸因为颜色略呈**,故又称“黄纸”,品种繁多,主要有:

 1毛边纸

 亦称南毛边,颜色米黄,多产于福建。纸的正面光滑,背面粗涩,韧性较差。《常昭合志稿》卷三十二中说:“天下购善本书者,必望走隐湖毛氏(指明代藏书家毛晋)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犹沿其名不绝。”这大概是毛边纸名称之由来。清代印书用纸很大一部分用的是毛边纸。古书修补中一般用来裱书皮,做衬纸或护叶。也可以染做磁青、占色书皮。

 2毛太纸

 亦称南毛太纸,福建、浙江、江西都有出产。颜色浅黄,性能与毛边纸相仿,但纸幅较小,略薄。性质柔和,厚薄粗细稍有不匀,有明显的帘纹。因纸面清洁、光滑,清代中期以后用以印书的较多。毛太纸是修补旧书的必备纸张,补、镶、裱托竹纸书均很相宜。染色后也可以作为旧纸的代用品。

 3川连纸

 产自四川。色泽略黄或白,质地与毛太纸相仿。这种纸较有韧性,但薄厚不匀。多用于印制四川地区的出版物,如四川的一部分县志,就是用川连纸印的。印出的书不够美观。

 4元书纸

 产于浙江富阳、萧山等县,以富阳之大、小岭的出品为最佳。原料用石竹,色微黄,较毛边稍次。

 5,梗棒纸

 元代末年印书常用,质地粗糙,纸面涩,背面多碎草屑,既厚又脆,故被称为梗棒纸。

 6赛连纸

 产自四川,薄而匀。纸幅大,无矾性,用以粘补黄竹纸书最为合宜。

 7玉扣纸

 近似毛边纸,但不如毛边纸柔软。因其厚硬,不适于修补书叶,但适宜染色做书皮。

 8官堆纸

 比毛边稍厚,金陵书局印书多采用。

 9连史纸

 产于福建连城,故名。有大、小两种,分别称“大连史”、“小连史”。连史纸原料中有一定比例的韧皮纤维,故有人把它列入棉纸类。但现今制造的大连史纸原料中竹子占的比例很大,所以也可列入竹纸类。这种纸洁白匀净,正面光滑,背面粗涩发滞,但没有草屑粘附。纸料细而耐久性强,与棉连相似,惟韧性稍逊于棉连。托墨、写字易洇,清代乾隆以后用以印书者较多。它是修补装潢古书的必备纸张,用作普通线装书的补镶、衬或扉叶均可。尤其适宜作竹纸书籍的扉叶,但不宜用作书皮。

 10机制连史纸

 又称洋连史。与连史纸大致相似,但颜色稍黄。正面平滑有亮光,背面粗糙,纸薄而脆,不利于保存。这种纸出现较晚,清末民初始用于印书,中华书局排印的线装本《四部备要》。日久纸面上会因老化而出现**斑点。

 11洋粉连纸

 为机制纸。颜色灰白,正面光滑,背面粗涩,质薄而脆,不耐久藏。清末民初的石印本多采用此纸。

 12山贝纸和本槽纸

 二者都是竹草纸,产于广东,山贝纸色黄,本槽纸色白,广东广雅书局“外聚珍本”丛书,多用这两种纸印刷。

 13呈文纸

 亦称隔纸,纸质粗厚,正面平滑,反面粗糙,松软无力,不能作为印书用纸,也不能作为修补古书的直接用纸,但由于它吸水力强,可以作为修整古书时的隔纸,用以垫书撤水。

 (五)其 他

 1磁青(或古色)纸

 古籍书皮用纸,一般用宣纸或毛边纸染成磁青或古色(即栗壳色、米色或古铜色),托裱一层质地相同的纸张。

 2虎皮宣古书收藏基本知识

 用宣纸染成黄白相间虎皮的颜色和花纹,再托裱一层质地相同的纸张,可用以作书皮。

 3蜡笺纸

 产于明清时期。以植物韧皮纤维制成,纸质厚韧,有蜡色光泽。可用作书皮或护叶。

 4发笺纸

 以植物韧皮纤维制成,类似高丽纸,在制造时加进人的头发,增加纸张韧性,故称发笺。适宜于作善本书封皮。

 5洒金纸

 以金银箔片均匀地洒在含有胶矾水的宣纸上而成。颜色经年不变。分雪金笺与雨金笺两种,合称洒金纸或冷金笺。适宜作珍贵书籍的封皮或书签。

古籍收藏保存方法

 对爱好古籍的藏家来说,在收藏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正确保存藏品,如何妥善地保护好书籍,延长书籍的寿命。对此,业内专家特别强调要注意防虫和除污。

 不管是古书籍还是平时我们所使用的书本,放久了都会引来小虫子,严重缩短了书的使用寿命。藏家必须保证书籍表面的清洁干燥,放置的位子也应该保持通风良好。此外,藏书温度最好保持在6℃-20℃左右,湿度则应该保持在50%-60%之间。对于这些古书籍,平常要时不时地挪动一下,并定期翻动。

 在除污方面,书籍沾染上污迹不仅会缩短书的寿命,而且还会影响看书的效果。书籍如果沾上油迹,可以在油迹上面放一张吸水纸便可以把油分吸尽。如果混上墨水迹,可以在染有墨水迹的书页上下边各垫上一张吸水纸,再用20%的双氧水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污斑去除。对于霉斑,则可用棉花蘸上氨水擦拭。此外,由于人为翻动,最常见的污迹便是手指印,去污时可以先用肥皂蹭去手指印,再用湿布擦去肥皂迹,最后在书页间衬上吸水纸,把水吸干。

 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那古书的收藏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知识

 古籍的装帧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轴装 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图1)。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旋风装 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守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大约盛行于唐代。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经折装 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蝴蝶装 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凶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线装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籍的装订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这一进程,对古籍的年代鉴定十分重要。传世宋版书多经过后人重新装修,或改为包背装,或改成线装,但仔细观察,仍能在版心处发现粘贴痕迹,书页外沿则有磨损痕迹。

 几部古籍版本著作比较谈

 版本学的研究与探讨源于宋代。汉、唐虽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古书校勘、注释、编目,但印刷业尚未形成,零星的版本记载仅限于正经正史的修订。南宋尤袤著《遂初堂书目》开创了一书兼载数种版本的先例;(宋)岳珂著《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被后世称为第一部系统记录版本知识的著作。明代视宋版为珍稀之物,藏书家、校勘家逐步摸索各种版本的特征、优劣,可惜这些版本学史料只散见于笔记、杂记中。清代学者开始罗列诸本、考证源流、登录刻工、详论纸墨。钱曾著《读书敏求记》奠定了古籍版本鉴定的基本原则。《天禄琳琅书目》及它的《后目》已把版本学的核心——善本书的收藏与鉴定推到了极致。清代学者对版本学贡献最大的当属专门记载版本状况的各种题跋记,尤以“顾批黄跋”为最。后人汇集成书的有为顾千里著的《思适斋书跋·书跋辑存》,为黄丕烈著的《士礼居藏书题跋》、《续记》、《再续记》,《荛圃藏书题识》等。

 近现代是版本学集大成的时代。叶德辉著《书林清话·书林余话》是古籍版本学第一部专门著作;张元济著《中国版本学》(1916年)与孙毓修著《中国雕板源流考》(1918年)把版本学从史学中独立出来;钱基博著《版本通义》总结了前人的成就,把版本学列入学术研究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介绍版本知识的书,有毛春翔的《古书版本常谈》(1965年初版,1977年再版)。此书已是收藏品,配有插图,通俗易懂,可惜明代部分较凌乱,清代部分过于简单;陈国庆著《古籍版本浅谈》于版本学名词解释简明扼要,但不全面,适于入门者;魏隐儒著《古书版本鉴定丛谈》(1984年初版),体例较完备,也有实际经验的总结,只是不谈价格,宜专业人员参考;李致忠著《古书版本学概论》、《中国古代书籍史》,刘国钧著《中国书史简编》,曹之著《中国古籍版本学》,张绍勋著《中国印刷史话》等,都是从史的角度论述版本学、目录学、内容系统可靠,又有最新史学发现佐证,惟厚古薄今,实用性差些。

 在谈到版本学专门著作时,不能不谈到两部流传稀少的油印品:一是北京大学陈宏天教授的《古籍版本概要》(1987年讲义稿),其特点是专业性、系统性强,表列详尽,论断精到,清代部分尤为各书所不及;可惜重学术、轻市场,非专业人员不感兴趣。二是北京中国书店编《古籍版本知识》(上、下),1980年油印本。书出于古籍鉴定大师雷梦水、张宗序手笔,在内部流传。笔者珍藏此书初版本,且有雷梦水先生签名,捧读二十年,收益最大。该书列举资料极为丰富,如清代武英殿刻书、官书局刻书、民国精刻本等都是各书所论不及的。关于版本鉴定方面,该书也极富特色,真假俱呈,详辨优劣,特别是从价格上来判断版本取舍,“实战”性极强;当然系统性、条理性就不够了。从价值、价格上判断版本的著作,最具参考性,爱好者也颇关心,但学者们却言之甚少。笔者醉心古籍收藏多年,有几本书在论及版本价格方面很实用,也很具史料价值,一并开列出来,供书友参考:

 《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1983年商务初版,详列1912年至1947年古籍善本收集价格及善本影印、复制印刷史话;

 《艺风堂友朋书札》(上、下),1980年上海古籍初版(中华文史论丛增刊本),详载缪荃孙先生等七十人清末民初收售善本价格及藏书聚散史话;

 《弢翁藏书年谱》,李国庆编,2000年黄山书社出版,详载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六十年购书、访书、藏书史料,价格精准,详备。

 目前北京中国书店联合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上海国拍、上海朵云轩、上海敬花等各大拍卖公司合作整理出版九年来《中国拍卖古籍文献目录》(2002年1月上海书店出版)及《续集》(2002年8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详载百余场(2000年底前)拍卖实况,极具市场参考价值。书中对拍品的断代、提要、说明等都经专家审核、把关,恐怕这就是最新的版本学参考资料了。

 版本目录与鉴定古籍

 我国古代,虽自图书诞生之日起,藏书管理者就开始编制图书目录,但是直到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人们才真正开始重视编制藏书的版本目录。

 所谓版本目录,就是指著录图书的篇目和主要内容,并详细著录图书的作者或编者,以及出版者、出版年代等情况的书籍,是著录和记载版本简况的专用工具书。南宋初年尤袤编制的《遂初堂书目》,被公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本目录。

 明清时期,是著述版本目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公私藏书版本目录,对版本的著述更加详细,不仅记载了图书的篇目、主旨、作者、出版者,还简略记述了版本的特征、源流等情况。但明代的版本目录学术价值不大,而清代的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参考价值。如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于敏中等的《天禄琳琅书目》、纪昀等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著录古籍版本最为翔实,在藏书界影响很大,是权威性很高的版本目录书。

 民国以后,著名版本学家孙殿起所著的版本目录《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是近一内蒙最实用和常用的版本目录工具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专业古籍出版社陆续编辑和出版了《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提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重要版本目录工具书,成为当代图书馆、藏书家及古籍藏书爱好者最好的参考书。

 古籍版本目录的编制,按不同标准有如下分类:一是按国家目录、私人目录、史志目录3种;二是按学术内容分类,有综合性目录和专科目录2种;三是按编篡目的分类,有举要目录、缺书目录、辨伪目录3种;四是按收录范围分类,有丛书目录、地方目录、个人著述目录、善本目录、知见目录等。

 版本目录与古籍鉴定紧密联系。因为从古至今的版本目录,系统揭示了各个时代古籍图书的存佚状况,著录了历代古籍不同版本的源流、特征及概况,成为鉴定古籍版本真伪及其价值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版本目录对于古籍鉴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帮助了解古籍概况。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这些典籍分别著录在历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官修书目、私藏书目等目录中。阅览这些目录,能使我们较清楚地了解到各个朝代古籍的刊流、流通、收藏及存佚概况,从而便于比较、鉴定新近发现和收藏到的古籍。如果你看到一部古籍实物,可先对其外观、纸张等等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再与相应年代的版本目录进行对照。如果古籍实物与版本目录著述相符,即可做出鉴定结果;如果实物与著录不符,则要进一步查找资料,弄清是非,不能轻易下结论。

 第二,便于识别版本真伪。凡对版本目录了若指掌的人,都能详细了解古籍的书名、篇卷、作者、版刻、函册、提要的等情况,从而可以具体考证和辨别古籍的真伪。如汉代刘向父子所著《七略》,在《隋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两部目录书中均有著录,而在《宋史!艺文志》中却不见著录,说明《七略》一书在唐宋间已经失传。如果在宋代以后发现署名《七略》的古籍,除辑佚本外,其余可判定为伪本。

 第三,公正审定版本价值。当你发现收集到一部古籍时,可通过查阅《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等版本目录,了解该书的递藏、传承等情况,从而可以正确判定其收藏价值;如果该书在以上版本目录中没有著录,则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伪书,二是海内孤本。到底属于哪种情况,则需进一步查阅其他古籍鉴定工具书,或请教有经验的鉴定人员协助鉴定。运用各种方法验明其正身后,就可以准确判定其价值。

 历代古籍版本目录有时也难免出现一些讹误。所以,利用版本目录鉴定古籍,还要有清醒的头脑和主见,不可盲从,以免出现错误。

 古籍的收藏与辨伪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藏书的传统,在书房内放大镜置几册古书,既能显示出儒雅的生活情趣,又能体现出藏书者的文化修养。如今太平盛世,收藏风日渐趋浓,继字画、瓷器等收藏品之后,古籍又成为收藏者收藏投资的一个新热点。尤其是在拍卖会上,线装古籍连连拍出令人吃惊的高价后,更是激发了人们对古籍收藏的兴趣,同时,引得深藏民间的古籍纷纷浮出水面。近日,记者就古籍的收藏采访了南昌的古籍收藏家王令策和周海鹰先生。

 哪些古书具有收藏价值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籍拍卖会场场火爆,且价格越拍越高。书价大幅提升是否等于所有古籍都能升值王令策认为,善本古籍和版画古籍的增值潜能较大。

 善本古籍主要指具有历史文物、学术资料和版本艺术价值的版本书。它包括内府刊刻的殿版书,海内外绝无仅有的孤本,内容好、书法精的明清抄本,以及清初以前的精美刻本。年代越久远,书品就越珍贵。往往衡量私人藏书是否达到藏书家水平,也经常以收藏多少善本书为标准。

 宋版书一向被认为善本书之佼佼者,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由于宋版书弥足珍贵,有宋版书的人大都不愿意轻易出手,特别是收藏家手里的宋版书,别说让他出让,甚至从不示人。所以,一旦有缘与宋版书相遇,只要财力允许,下决心买下定是一条增值财路。元版书虽不能同宋版书相提并论,但收藏界一向认为,宋元本同属珍稀善本,爱好者值得关注。现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年代较近的古书便自然升华,明版乃至清初版本,凡是具有文献价值和刻印精美的古籍,也已步入善本行列。王令策说,目前明清善本尚不难寻,价格也不算太高,但增值潜力颇大,收藏者值得关注。

 王令策告诉记者,善本的古籍有以下9种代表性:

 ①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②明刻本和明抄本(刻印模糊和流传较多的除外);

 ③清代乾隆以前的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④太平天国及历年农民政权所刻印的图书;⑤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⑥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⑦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⑧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⑨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

 版画古籍

 在收藏者关注善本古籍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版画古籍的收藏了。王令策说,从历次书刊拍卖会的图录看,无不将漂亮的版画画面精印拍卖图册中,哪怕书中只有一幅也从不放弃。我国版画古籍很多,诸如《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传》、《晚笑堂画传》、《百孝图说》、《红楼图咏》、《唐诗画谱》、《鸿雪因缘图记》、《三才图绘》、《孔子圣迹图》、《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诗》以及《耕织图》、《棉花图》和《蝴蝶秋斋所藏画册》等。最为精美的要属明末画家胡正言的版画力作《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这两套版画古籍不仅在于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而且还开创了木版水印先河,解放初年,一部明版装裱成册的《十竹斋书画谱》仅售10元,如今它的价值已经超过10万,可见版本好,刻印精美,书品完整的版画古籍,都值得投资收藏。

古书收藏方法

 古书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经济)价值”,但不是所有的古书都“值大钱”。李洪啸总结说,总的来说所有藏品的通则是讲究“真、精、新”。因为自古以来,好东西会被精心爱护,很多好的古玩,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除此以外,还有古书收藏的特有原则:

 年代是古书收藏的重要因素,现在宋版书论页拍卖,明版书论册拍卖。明版书普遍刻印较精美,万历前的书少而更珍贵。清光绪之后的受西方印刷技术冲击,书普遍质量下降。带画的书比纯文字的好,多色印的比黑的好。

 同一时代版本的看内容,古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除了佛教道教带图的经书外,儒家的经类不值钱。“史”多是“够古不够玩”,价值居中。而“子”和“集”中,则不乏珍贵之物。越是冷门,生僻,少见的越珍贵。

 同内容的看印刷,在版本上,初印本最珍贵,一般只有几本,是红色印刷,用来校对和主人自留。其次是蓝本,一般也就10来本,送朋友。最后才是大批量印刷的黑本。黑本里,字迹清晰的版本较好。印刷到最后,版已被磨损,甚至断裂,此时书籍印刷模糊,价值较低。

 此外,特殊内容(如禁书)、知名度高的书的早期印本、精印本及殿刻本、官刻本、名家刻本等较珍贵。名家批校本或收藏本价值高。白纸比黄纸价值高。

溥仪虽然是个没什么权力的傀儡皇帝,也没有受到什么学校的教育,据说只有中学文化水平,那么,溥仪为什么能用英语翻译古籍?

首先就是当时的清政府从英国为他请来了一位“中国通”的洋人老师——庄士敦,他负责溥仪英文、数学、世界史、地理的教育。所以,溥仪的英语水平是很高的,毕竟,这个庄老师还是很优秀的,要求也是蛮严格的,所以,这个时候,溥仪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尤其是西方的知识,也是理所当然的。

其次就是溥仪自己愿意且主动学习。庄士敦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溥仪对于新奇的事物是很感兴趣的,例如学习骑自行车,这个在当时是一个很时尚的东西,作为帝王是最先接触到的,我们那个时候哪知道这个物体的存在啊!溥仪就努力学习着,到了后来的东京审判上,溥仪作为证人出席,面对西方法官的英文问话,溥仪不需要翻译也能对答如流。可见当时学习的有多么认真。

溥仪,一个时代的终结的体验者,将自己的体验写成了一本书,叫《我的前半生》,好像有一个电视剧也是这个名字,靳东和袁泉等人主演的,好像是,要是错误的话,大家给我指正,我来修改!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体验者,对于生活也是没有抱怨的,就这样默默承受着时代带来的变化,也是文化教育的结果吧!

你要是溥仪的话,你会怎么做?你会不会奋起反抗这个时代?

《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由明成祖朱棣敕纂于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五年(1407年),全书22877卷,分装11095册,约3.7亿字,是18世纪法国的狄德罗所编著名百科全书的12倍。

  《永乐大典》全部用毛笔工楷书写,正本早已失踪,至今杳无音讯。由于篇帙浩繁,这部百科全书从未刊刻,仅在明嘉靖年间手抄重录过一部副本。本世纪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大部分被焚毁,余下的多被掠走他乡。现已知存世的《永乐大典》副本零册仅约400册左右,分散在8个国家和地区。

  负责此次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郭又陵说:“北京的中华书局和台湾的一家出版社都出版过《永乐大典》的影印本,但都是缩印。而这次是严格按照原书的版式规格(长51厘米、宽30厘米),选用中国最好的安徽泾县宣纸套色印刷,连装潢也模仿原籍的**丝绸,力求保存《永乐大典》的全部信息,真实再现这部伟大著作的原貌。”

  郭又陵说,出版社拟用一年半时间先印制现存中国大陆的163册《永乐大典》,然后再陆续出版现藏于海外的200余册。目前已经印制的40册共100套,每套售价25万元人民币,主要面向图书馆和研究机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思仁说:“《永乐大典》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哪怕只是它很小的一部分,对学者的研究来说都很重要。任何影印出版它的努力都是令人敬佩的。”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安平秋说:“我们对《永乐大典》的发掘远远不够,今日所存也只是当年总量的百分之三、四。仿真影印出版会使世界更多的学者有机会研究《永乐大典》,让更多的人共享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完)

  专家呼吁海内外共享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

  新华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张菁 钱荣)中外专家今天在北京呼吁人类共享散存于全球各地的《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宏伟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由明成祖朱棣敕纂于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五年(1407年),全书22877卷,分装11095册,约3.7亿字,是18世纪法国的狄德罗所编的著名百科全书的12倍。

  一百年前,八国联军劫毁中国典籍以及二战时期日军入侵中国使《永乐大典》或被焚毁,或散落民间。现在存世的《永乐大典》副本只有400册左右,分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

  来参加此次《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思仁说:“海外的收藏者应该把所有的《永乐大典》都归还给中国。这个逻辑很简单,因为它是中国的东西。”

  艾思仁还将呼吁的公开信放在了互联网上。

  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东方典籍部的大卫·哈里维说:“即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归还,也要让中国了解散存各地的《永乐大典》的情况和相关信息。因为它是中国的文献。”

  据专家介绍,北京国家图书馆目前藏有《永乐大典》221册,约为全球藏量的二分之一强。五十年代初期,前苏联将沙俄和日本劫走的64册《永乐大典》归还了中国;前东德亦归还了3册。现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1册,英国51册,德国5册,日本和韩国也有一些。

  除此之外,究竟还有多少《永乐大典》残本流散在研究图书馆或私人手中现在还不得而知。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安平秋说:“今天所见《永乐大典》仅为当年的百分之三、四,这是由于旧中国贫弱造成的历史悲剧。”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说:“《永乐大典》的编撰空前绝后,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如果世界各地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能够拿出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让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这是造福中国和世界学术界,推进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义举,必将流芳百世。”

  此次研讨会历时3天,有90多位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50多个研究机构和收藏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完)

  《永乐大典》迄今为止发现存世副本残卷400余册  

  新华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沈路涛)集中华文明五千年于一书的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已走过600个年头。据有关专家学者介绍,迄今为止存世的《永乐大典》副本零册大约有400册左右,约800余卷,不到原书的4%,分散在8个国家和地区。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3000多人历时4年纂修而成。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共辑录图书8000种,天文地理,人事名物,无所不包。整部典籍共22877卷,另外目录就达60卷,全部用毛笔工楷书写,是世界上最早、最宏伟的百科全书,比法国狄德罗、达兰贝主编的百科全书还要早出300多年。由于篇帙浩繁,仅在明嘉靖年间重录过一部副本。而正本从此下落不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谜案。而副本也几经磨难,乾隆年间已发现丢失1000余册,光绪元年清理大典时发现仅存5000余册,光绪20年(1894年)更只剩下800余册。本世纪初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仅存《永乐大典》副本大部被焚烧,余下的多被掠走他乡。

  从此我国就一直在探寻这部伟大著作散失的踪迹,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也在努力收藏、保存、复制劫余残卷。据了解,目前有世界各地30多个单位收藏了《永乐大典》残存本。其中国家图书馆从1912年第一批《永乐大典》入藏到现在,已拥有221册,超过全球藏量的半数,居各处收藏的首位,也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珍藏之一。这些珍藏许多是由重视文化遗产、支持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捐赠私藏汇集而成,包括赵元方先生捐赠的私藏,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收藏的21册,北京大学移送的4册,以及前苏联、前东德等送回的67册,山东掖县一农民捐赠的1册,此外还包括抗战期间运往美国保存,后转至台湾,暂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的60册。

  据介绍,近年来世界各地续有发现《永乐大典》残本,目前近200册《永乐大典》残本散落在8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其中美国、日本和英国是收藏大户。美国包括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波士顿图书馆均有收藏,日本则有国会图书馆等8个单位和3个个人收藏。英国则有英国博物馆、牛津大学图书馆等进行收藏。而我国内地除国家图书馆外,目前只发现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有残本收藏。

  正是因为正本的杳无踪迹,副本的屡遭劫难,残存本的集散离合,使《永乐大典》的命运备受瞩目。除乾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曾利用《永乐大典》辑佚古籍外,《永乐大典》中保存的书籍史料至今还没有被全部认识、利用,新的发现也时或有之,对《永乐大典》的研究、保护、利用,成为学术界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一大研究课题,日益受到关注。(完)

  国家图书馆呼吁:让《永乐大典》重现于世  

  新华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沈路涛)在《永乐大典》编纂迄今600个年头之际,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今天向世界《永乐大典》收藏单位发出呼吁:望世界各地藏书机构、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垂之永久。

  这是任老先生在今天举行的《永乐大典》仿真影印出版首发式上作上述表示的。目前北京图书出版社从2001年12月开始,用特制宣纸套色印刷,原大仿真分批出版现存于世的《永乐大典》。拟用一年半时间先首批出版收藏于我国大陆的163册的大陆珍藏版。待首批出完后,再用一年半的时间陆续出版现藏于海外的200余册,使之为学界、大众所共享。

  原本11095册的《永乐大典》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努力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做出总结和重构。汇集的8000余种图书,其中成段或全书采录的文献,能一字不改,保存古籍原貌。这部规模宏大的类书,存于皇宫禁地的正本后人未见踪迹;副本在清代续有遗失,近代更遭八国联军焚毁、劫掠,遭到毁灭性的重厄,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

  正因为这部大典的辉煌及其在历史上的特殊遭遇,反映国家兴衰,凝结民族感情,我国一直在探寻这部伟大著作散失的踪迹,各国政府和学者也在努力收藏、保存和复制劫后残卷。如今已知400册左右的大典残本零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单位。

  为了更多地共享《永乐大典》的信息和文献,从清代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各国各地已经出现了影印本、晒蓝本等复制形式,但有的由于各自资料不全,难以形成完整的学术价值,有的由于办事、技术的限制,难以保存原书的全部信息。而尽可能完整地影印出版《永乐大典》更是几代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目前运用现代尖端摄影及印刷技术,直接摄取原书影像,使完整复制《永乐大典》成为可能。

  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永乐大典》学术、文献研究,国家图书馆决定将馆藏劫余卷帙依照原书的版式规格、纸张装帧,仿真出版,以推动当代学术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任继愈先生认为,“这一夙愿的实现有赖于全世界《大典》收藏机构、收藏家及有识之士予以合作,大力支持。”“相信所有为这项事业作出贡献的机构和人士也必将因此而彪炳青史,流芳百世。我们也相信世界各民族对于彼此文化的认知与合作必将消弭一切思想分歧和历史创伤,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