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广东揭阳楼,原址却在潮州?
据我所知,如今的广东揭阳楼并不是遗址,而是仿造的。
揭阳、广东的青年城市,20世纪90年代刚成立市,以前归潮州府管辖,归汕头管辖。
虽然是新城市,但揭阳还有很多揭阳学宫、城庙、进贤门等具有悠久历史的旅游资源。 这几年有新晋的旅游胜地揭阳楼。
露阳楼雄伟地站在露阳市的东入口,整个广场看起来像出水莲,暗指露阳榕城是出水莲之地,永远浮在水面上,不被淹没。
从外面看,暴露阳楼是典型的汉代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现在只能在各大**城和西安等城市找到。
现在的揭阳楼其实是仿造的,不是遗迹。
原来露阳楼建在哪里?
让很多游客意外的是,原来的露阳楼不是现在的露阳市,而是位于潮州笔架山现在的韩文公祠的位置。
资料显示,揭阳楼建于唐代中期,已相隔一千多年,改建为潮州内城南门,随着岁月的变迁,潮州城内找不到被称为揭阳楼的地方,反而揭阳市为了追踪根源,基于历史资料,这个历史名称
宋元时代,潮州也叫三阳,是海阳、揭阳、潮阳的总称,秦汉时代揭阳县的管辖地正好是宋元时代的三阳,宋元民间留下“三阳”的称呼,主要是追古,不要忘记过去。
从历史根源来说,古代的揭阳和现在的揭阳在地域上重合,概念上完全是两回事,但现在的揭阳文化多少从汉唐继承了。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古代文人喜欢在涂墨写诗时用“揭阳”代替当时的“三阳”,潮州***韩越写了“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的传世佳文。
现在暴露阳楼的位置是广阔的平原地区,不远是起伏不定的黄岐山和奔流不息的榕江。
揭阳楼前有巨大的方鼎,坐在两边的狮子,旁边种着鸡蛋花等草木,一片碧水缓缓流过揭阳楼前,映着蓝天白云、绿色红花和雄伟的揭阳楼,看起来像画。
宋知军州事王汉在《金城山记》的文章中这样说。
“韩文公品尝东山,为亭观光,人们称之为侍郎亭……。
“潮州前八贤,宋化州知州刘允的《韩山》首诗:
“悊忲昌黎还不走,小亭在古松之间下了牢。
月明夜静神游处,三十二峰江上山。 “关于在京都工作的宋员外郎梅尧臣写的《送湖都官知潮州》 :
“自古露阳郡,刺史推韩侯。
……寻找更贤侯迹,真正暴露阳楼。 “我知道潮州古称揭阳,有揭阳楼。
《古今图书集成潮州府部汇考》 p153页上有“暴露阳楼、东山、唐韩愈建”的记载。
《潮州三阳志州县总叙》 :
“唐韩愈刺潮的日子,又体验到了作为暴露阳楼建造的事情,原图经认为是现在的韩亭(注:
思韩亭)即其地,必为有据者。
“陈香白教授在《韩愈治潮述评》句中说:
“韩愈性弘通好游,刮潮期间也是如此。 每次公馀,他总是踏着溪东的笔架山游览。
后来,他在山麓建了“露阳楼”,楼侧建了“手植嘉木,日本人甘棠”,被称为“韩木”,后者在露阳楼遗迹建了“思韩亭”。 ’”
韩愈在上书《谏佛骨表》中激怒了皇帝,被降为潮州的任一刺史。
一到八月就搬到袁州。 在这短短的8个月里,他充分展现了以国为民的政治家的抱负,为潮州人民进行了除鳄除害、农桑关心、解放奴隶、延师兴学等好事实,对潮州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使潮州逐渐成为“海滨邹鲁”、“岭海名邦”
从上面的引用可以看出,揭阳楼是韩愈在潮州留下的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之后揭阳楼只留下遗迹,人们在其上盖了思韩亭,在淳熙十六年(1189 )丁允元把韩文公祠转移到了那个地方。 现在韩文公祠位于韩山山脚下,不断关注潮州的发展。
韩祠的橡木成林期待着潮州的文化兴盛。
在西湖公园,景韩亭内留下了韩愈手写王维的《白鹦鹉赋》首诗的石刻。
叩齿庵留下了韩愈和大摇大摆的印记。 但是韩愈在笔架山麓建的揭阳楼还没有建成。
作为韩愈留给潮州的文化遗产,我后悔没有真诚地建设揭阳楼。
暴露阳楼本身,她记述了真实的历史,潮州禹功属于扬州的南系、商南越、周海阳、周末百粤。
秦属于南海郡的揭阳。
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 笔者认为,在韩文公祠景区内,有必要计划重建露阳楼。
第一,揭阳楼是韩愈留给潮州的文化遗产,告诉人们她的位置在韩山。
第二,揭阳楼与韩木相匹配,更互利,能更好地充实韩祠景区的建设。
第三,向人们传达历史真相,帮助人们在学习潮州的历史文化中正确理解潮州的前世。
红领巾路星季网吧对面的巷子里--头家:李德然
金凤坛西北角一家---李德然的弟弟开的
幼师对面巷子里有一家--头家:陈明光
澄海有几个收藏家家里也有转手古籍,侨批,出水瓷器
揭阳地摊偶尔有,是外地人摆的摊子
潮州最多,家伙巷,太平路一带也有不少古籍书店
中平街原来有1间,店主是位老大爷。现在不知有没
外马邮局前晚上有摆摊,很小
华山北路龙湖乡那里晚上也有1家摆摊,也很小
味千拉面到李嘉诚医院那一段上一家好像是全场七折
PS: 楼主,其实现在完全没必要买旧书了,网购一大堆,基本都是新的,却是旧书的价格
揭阳地名的来历,秦平六国后,派大军50万,征平南方百粤并留兵驻守岭南在南方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设揭阳令,归南海郡管辖古人说山的南面是阳处,北面是阴处,而水则北面是阳南面是阴南方有五岭,古揭阳在最东边揭岭的南面,故名揭东是从揭阳分出来的,当然也是这个解释,揭西也一样
有,如下:
唐宋潮州八贤
赵德:海阳(今潮安人),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戊午科进士,授推官,助韩愈在潮办教育。
王大宝:海阳(今潮安人),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戊甲正奏第一甲第二名,官礼部尚书。支持抗金名将张浚北伐,弹劾抗金败将汪澈,致力稳住抗金局势。宋史有其传。
许申:潮阳人,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进士,曾任韶州、吉州、柳州、建州等地知府
张夔:海阳县隆眼城都(今属澄海区莲华镇)人,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戊戌正奏第四甲进士,官廉州判官,新州知府
刘允:海阳(今潮安人),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丁丑正奏第三甲进士,历任循州(今龙川)户曹、程乡(今梅县)知县、化州知州。体恤民苦,减免赋税,革除弊政。
林巽:海阳(今潮安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丁卯正奏第二甲进士。
卢侗:海阳(今潮安人),宋仁宗(1053年)癸已特奏进士,历任宋朝善县主簿、国子监直讲、柳州知州、循州知州、太子中舍。
吴复古:揭阳人,字子野,布衣怪才。
明戊辰八贤
指的是明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科,同榜登第的8位潮州府进士(时程乡县属潮州府)。八进士在潮州太平路广源街口献建盛世元凯坊。
辜朝荐:海阳(今潮安人),明亡后投靠郑成功,积极反清。
郭之奇:揭阳人,南明为君国而牺牲的最后一个重臣。
黄奇遇:揭阳人,官翰林编修,累官礼、兵二部尚书。
宋兆禴:揭阳人,揭阳人,官仁和县令
李士淳:程乡人,官曲沃翼城县令,考选翰林院编修,累官吏部侍郎。
梁应龙:饶平人,官福建参议。
杨任斯:饶平人,官沁水县令。
陈所献:普宁人,官保定府推官。
其他
吴砀:东汉揭阳人,安成郡郡长。
刘昉(约1080年--1150年):宋海阳人(今潮安人),先贤刘允的长子,官至龙图阁学士,岭南儿科创始人,著有岭南第一部儿科医书《幼幼新书》。
郑南升():南宋潮阳人,理学家,朱熹弟子
郭叔云():南宋揭阳人,理学家,朱熹弟子
姚宏中(约1181—1209年):南宋海阳人(今属潮阳县龙硝人),南宋探花。
李龄(1406年―1469年):潮阳棉城人,明按察使司佥事,当时重修白鹿洞书院,并亲自讲学
薛侃(1486年-1545年):明揭阳县龙溪都(今属潮安县庵埠镇薛陇乡)人,世称“中离先生”,明大儒。明史有其传。
翁万达(1498年-1552年):明揭阳人,兵部尚书,著名军事家。明史有其传
陈一松(1498年—1582年):明海阳(今潮安东凤)人,工部左侍郎,督修皇陵加俸服一级。
林大钦(1512年-1545年):潮安人,明状元。
萧端蒙(1521年-1554年):潮阳县廓都人(今棉城人),明大理寺卿,历山东道御史、巡按贵州、浙江道御史、巡按江西。
林大春(1523年-1588年):明潮阳人,浙江提学佥事,后晋升提学副使,又奉诏预修世庙实录,著浙江人物列传,为吴越人士所景仰。
周光镐(1536年-1616年):潮阳黄陇都峡山人(今属潮南峡山桃溪)人,明陕西按察使,平宁夏之乱平定,次年晋都蔡院右佥都御史,任宁夏巡抚。
唐伯元(1540年-1597年):明澄海人,《明史·儒林传》称赞其为“岭海士大夫仪表”
林熙春(1552年—1631年):明海阳(今潮安庵埠)人,户部左侍郎,逝世后被追赠尚书,赐谥号文宣
黄锦(1572年-1654年):明饶平人,崇祯礼部尚书。
林德镛(1675年—1722年):清揭阳人,武状元
郑大进(1709年—1782年):清揭阳人,直隶总督。
黄仁勇(1762年—1817年):清海阳(今潮安)人,武状元
罗大纲(1804年—1855年):揭阳人,太平天国大将
黄武贤(1821-1898):清潮阳直浦都厦林(今属关埠镇)人,云南提督
丁日昌(1823年-1882年):丰顺汤坑人,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爱国革新家、又系中国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
方耀(1833-1891):清普宁洪阳西村人,广东水师提督。
文化学术教育媒体
中国大陆
曾习经(1867-1926):揭西棉湖人,岭南大诗人
温廷敬(1869-1954):大埔人,著名学者文献学家,在整理潮州文献方面其付出很多心血!
吴贯因(1879-1935):澄海人,著名史学家、语言学家、民主主义者。多所大学教授,担任过华北大学校长。
黄际遇(1885-1945):澄海人,学贯中西,兼长文理却,善书法楹联棋弈无不精通的博学之才。曾任多少大学院长,并担任过河南中山大学校长。
翁辉东(1885-1965):潮安人,编写潮州乡土历史、地理、文化教科书第一人。
张竞生(1888-1970):饶平人,哲学博士,性学博士,文妖。
杜国庠(1888-1961):澄海人,著名哲学家,主要代表作《中国思想通史》。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
许心影:澄海人,著名女诗人。
许地山(1893-1941):揭阳人,著名作家。
郭任远(1898-1970814):潮阳铜盂人,原复旦大学代理校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心理学开拓人。
郑寿麟(190031-1990):潮阳人,著名学者,中国最早的德国研究专家。
郑麐:潮阳人,中国政治学开创者之一,精研古代历史哲学、英译先秦古籍。国内被人遗忘的精研古代历史哲学、英译先秦古籍的学者。
杨邨人(1901-1955):潮安人,被历史遗忘的"第三种人"。
詹安泰(1902-1967):饶平人,岭南词宗。
柯柏年(1904-1985):潮安人,中共早期党员之一,马克思主义著名著作翻译家。
薛汕(1915-1999):潮安人,著名作家。
碧野(1916-2008):大埔人,著名作家。
洪灵菲(1901-1903):潮安人,著名左联作家
戴平万(1903-1945):潮安人,著名左联作家
冯铿(19071010-193727):潮安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郑正秋(1888-1935):潮南成田盐汀人,中国**事业奠基人,影响中国**十人之一。
蔡楚生(1906-1968715):潮阳铜盂集星人,中国现实**奠基人,影响中国**十人之一。
陈铿然(1906-1958):潮州人,早期中国著名**导演。
唐瑜(1912-):潮阳人,著名报人,作家,二流堂堂主。
许涤新(1906-1988):揭西棉湖人,著名政治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经济研究所所长,并担任过汕头大学首任校长。
梅益(1913-2003):潮安人,著名翻译家,主要翻译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秦牧(1919-1992):澄海人,散文大家。
林文益(193012-19971230):汕头人,中国大陆商业经济学的奠基人,原人大教授
萧灼基(1933124-):潮阳棉城人,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
黄天鹏(1909-1982):普宁人,中国新闻学开拓者
方汉奇(192612):普宁人,著名新闻史学家,人大教授。
詹伯慧(1931710):饶平人,詹安泰之子,著名语言学家
饶芃子(1935-):潮州人,著名文艺理论家。2006年被《人民画报》选为“中国20世纪125个有影响的女性”之一。
李新魁(193510-19979):澄海人,著名语言学家
洪子诚(19394-):揭阳人,著名学者,北大教授。
郭启宏(1940-):潮安人,著名剧作家
陈平原(1954):潮安人,著名学者,北大教授。
赵汀阳(1961-):汕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大陆著名哲学家。
港澳
饶宗颐:潮州人,闻名全球的汉学家,大紫荆勋贤。
刘遵义:潮阳谷饶镇新陂人,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黄丽松:揭阳人,原新加坡南洋大学、香港大学校长。
蔡澜:潮州人,**制片人、作家、食家。
林行止:澄海人,香港作家、报人。
哈公:一说泉州人,香港作家、报人。
台湾
司马翎:揭阳人,父亲为19路军将领吴履逊,台湾著名武侠小说家
赵秋农:潮南仙城镇仙门城人,台湾著名画家,师从刘海粟。
非马(1936-):潮阳人,原名马为义,台湾台中市出生,童年回潮阳生活,台湾著名诗人。
新加坡
刘英舜:汕头人,新加坡义安学院首任院长。
蓉子:潮安人,原名李赛容,曾任新加坡作家协会副会长。
泰国
司马攻:潮南成田人,原名马君楚,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会长
梦莉:澄海人,原名徐爱珍,连任泰华作协四届副会长。现任中国文联《四海》杂志编委、暨南大学出版社编委、暨南大学台港海外华文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郑若瑟:潮南陇田镇人,笔名清锣,泰籍华人微型小说作家。
子帆:潮阳人,泰国著名诗人、作家,原名郑铿豪,出生于泰国泰南宋卡府,是泰国著名作家梦凌的丈夫。
书画雕刻舞蹈
中国大陆
孙裴谷:揭阳人,岭东画派先驱。
刘昌潮:揭东人,岭东画派宗师之一。
范昌干:揭阳人,岭东画派代表人物。
林天均:揭阳人,岭东画派代表人物。
王兰若:揭阳人,岭东画派代表人物。
佃介眉:潮州人,岭东画派代表人物。
赖少其:普宁人,曾任安徽省政协主席,中国书协名誉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及安徽大学,汕头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黄独峰:揭阳人,中国美协会员,广西美协主席。
杨之光:揭西人,广州美院教授,岭南美术专修学院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林墉:潮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
郑餐霞:潮阳人,原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
王璜生:揭阳人,原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鼎新:澄海人,岭东著名教育家、书法家。
陈运彰:潮阳铜盂人,民国著名书法家。
陈大羽:潮阳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许钦松:澄海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党组书记、副院长
唐大禧:澄海人,广州雕塑院名誉院长。雕塑创作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
陈翘:潮安人,国家一级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东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方土:惠来人,广州画院院长。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大猷:潮阳和平下寨人
蔡翘:揭阳县新亨镇仙美村(今属揭东县)人
杨遵仪:揭阳洋淇乡寨内村(今属揭东县登岗镇)人
陈运泰:潮阳铜盂人
侯祥麟:揭阳县凤江镇(今属揭西县)人
林励吾:潮阳人,汕头长大
吴国雄:潮阳棉城人
林尊琪:潮阳人
王铁冠:澄海人
郑儒永:潮南成田盐汀人,金融家郑铁如之女
周国治:潮南峡山人
郭慕孙:潮阳铜盂人,民国财政部中央造币厂厂长郭承恩之子,祖父郭信臣原上海滩潮帮富商。
曾毅:揭西五经富人
庄育智:饶平人,出生于潮安
钟香崇:潮安人,出生于汕头
陈小明:揭阳人
许宁生:澄海人,生于普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予元:潮阳铜盂人
周福霖:潮南峡山人
佘畯南:潮阳人
唐希灿:潮阳人
范上达:潮阳人
黄旭华:揭东玉湖新寮人
吴佑寿:潮安枫溪人,出生于泰国
其他院士
孙大文 (Da-Wen Sun):潮安人,国际著名食品工程专家,英国皇家机械工程师学会“食品工程师年度人物”(Food Engineer of the Year Award)获得者,英国皇家农业工程院院士
林垂宙:潮阳人,瑞典皇家工程院士、亚洲太平洋材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
林珲:揭阳鱼湖江夏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刘昕:潮阳谷饶新陂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科技界
郭永基:潮阳人,清华大学电机系认为其为中国大陆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辉堂:潮阳人,自动控制专家,同济大学相关部门认为其是中国国大陆第一批自动控制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原同济大学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副所长
林超(1909-1991):揭阳鱼湖江夏人,中国地理学开创者之一。
彭少麟:潮阳贵屿镇人,生态学家,现为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研究所所长。
张明瑞:汕头人,国际人工细胞之父。
林希之(1921-1969):汕头人,原名应熙,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一书及多家媒体如《第一财经周刊》认为其为中国相纸之父。
吴泽光(1910-1946):潮阳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关部门及《广东名人志》一书认为其红军无线电通讯工作的开创者之一。创办了无线电通讯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历任瓦窑堡通讯学校校长、陕甘宁边区通讯学校校长、延安三局通讯学校校长、冀鲁豫通讯分局局长等。
张朝汉(1912-2003):潮阳人,低能粒子加速器行业的专家,研制了多个设备,填补中国大陆这一学科的空白。如1962年研制成功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真空检漏仪器,填补了大陆空白。
连铜淑:潮阳司马浦大布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创建并发展了中国大陆的棱镜调整理论中的刚体运动学体系。著有《反射棱镜共轭理论》。
医学界
郭迪:潮阳铜盂人,中国大陆儿童保健开拓者。
郭丰文(1917-):潮阳贵屿镇人,化学制药专家和情报专家,《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认为其开创性地完成了多种磺胺类药物、维生素及多种制药中间体的研究。
张宜俊(1936-):潮阳谷饶镇人,国内首屈一指的肝病专家,广州空军医院肝病中心主任,文职军衔少将。
希望对你有帮助
钟姓当今分布
钟姓约占汉族人口的0.39%,是当今第五十六大姓。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海南之保亭、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景谷及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
万人以上的县市有:广东紫金、兴宁、梅县、新会,江西瑞金、于都,福建上杭,湖南醴陵、宁乡等。
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钟姓是台湾第三十四大姓,子孙遍及全省各地,分布较多的县市依次为:屏东县、桃园县、台北市、台北县、苗粟县,分布较多的乡镇市区依序为:商雄美浓、屏东内埔、桃园中坜、新竹市、桃源龙潭。
介绍文件
钟姓起源
钟姓起源共有四个:
宋桓公次子襄公系列产生钟烈系;桓公三子遨系列产生钟接系。桓公是这两支钟姓共同的祖先。烈系和接系先后起源于许昌地区。
一、源于周朝时代的宋国君偃的三弟公子烈,周赧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攻灭之后,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改子姓为钟姓。
桓公往上溯是宋国开国始祖微子启之弟微仲衍的十三世孙。微子启和微仲衍同是商代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分别是帝乙的长子和次子。从微子启再往上溯三十代是商代始祖契。契是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即帝喾的儿子。帝喾的父亲是娇极,娇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轩辕皇帝。
成汤灭夏建立商朝
十八世天乙,名履,契的十三世孙。契以前的原始公社时代,没有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没有剥削,也没有阶级,生产力十分低下。契封商以后,一方面遵帝尧之命,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和教育,一方面重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他们将战争得来的奴隶用到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上。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显著提高,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逐渐形成。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是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向奴隶制过渡的主要标志。
传到天乙以后,他用伊尹为右相,仲虺(音会)为左相。伊尹是天乙妻陪嫁的媵(音映)臣(奴隶),仲虺是夏朝奚仲的后代,他本身就是一个部落的酋长。得到这两个人的辅佐,如虎添翼,商代的国力日益增强。在事实上造成了商将代夏的形势之后,天乙将都城从商丘迁徙到毫(今山东曹县),先灭了夏东部的两个小国即韦(今河南滑县)和顾(今山东范县),战败昆吾,乘势攻夏。夏桀到鸣条迎战,士兵败散,不敢回洛阳,逃到昆吾。公元前1766年,天乙挥师灭昆吾,夏桀败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夏朝最后灭亡。天下尊天乙为帝,称武王,在位13年,祀寿百岁,葬平阳府曲沃县。子二:太乙、太丁(十九世)。太乙早殁,幼子太丁太小,按“兄终弟及”,王位传天乙之弟外丙。两年又殁,再传仲壬。仲壬卒,王位传回给太丁之子太甲 (二十世)。太甲生二子:沃丁、太庚(二十一世)。王位先传沃丁,再传太庚。太庚生三子:小甲、雍己、太戊(二十二世)。王位先传小甲和雍己,再传太戊。太戊生三子:仲丁、外壬、河直甲 (二十三世),王位先传仲丁、外壬,再传河直甲。河直甲生一子:祖乙(二十四世)。祖乙生二子:祖辛、沃甲(二十五世)。王位传祖辛,生一子:祖丁(二十六世)。祖丁承父位,生四子:阳甲、盘庚、小辛、小乙(二十七世)。王位传小乙。小乙生一子:武丁(二十八世)。武丁子承父位,生二子:祖庚和祖甲(二十九世)。王位先传祖庚,再传祖甲。祖甲生一子:庚丁(三十世)。庚丁生一子:武乙(三十一世),子承父位。武乙生一子:太丁 (三十二世),承父位为王,生三子:比干、帝乙、箕子(三十三世)。王位传帝乙,帝乙生三子:微子启、微仲衍和受辛(纣)。
微子启是钟姓远古伯祖
三十四世微子启,帝乙长子。他和其弟微仲衍出生时,其母尚未贵为王后。升王后生子受辛。帝乙卒,王位传受辛(纣王)。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发兵伐纣,商朝灭亡。微子启和微仲衍兄弟仍回原封地东海(今江苏沛县),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丘。
桓公御说孕育了钟姓茂分两支祀,并封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于武庚周围,史称“三监”。武王即位两年卒,子成王继位,因年幼,周公旦辅佐。三年(公元前1062年)监视武庚的三叔欺侮成王年幼,带头发难,指责周公旦妄图篡位。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危及周初政治,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发兵平叛,杀武庚,废三监。派人到东海迎来微子启,将其封在商丘,国号宋,爵位公,从此有了宋国。
钟姓尊微子启为远古始祖
钟姓是在宋国时孕育产生,所以尊微子启为远古始祖,实际是伯祖。微子启卒,他的儿子早死,有孙名膈年幼。根据周制“兄终弟及”,王位传其弟微仲衍。微仲衍生一子,名稽(三十五世)袭父爵,稽生一子:申(三十六世)。申继父位,生二子:共、(日易)(三十七世)。共(泯公)生二子:长弗父河,次鲋(三十八世),弗父河是孔夫子的上十代始祖。王位先传共,薨后传其弟鲋。鲋生一子:举(三十九世)。举承父位,生一子:(间见)(四十世),(间见)承父位在位30年,传位哀(四十一世)。哀在位不到一年而卒,传位子戴(四十二世)。戴生一子:司空 (四十三世)。司空(武公)在位18年。卒前将王位传其弟和(穆公),武公司空生一子:兴夷(四十四世)。穆公和在位9年,卒前又将王位再传兄之子兴夷(殇公)。但殇公被太宰华督所杀,另立穆公和之子冯为庄公(四十五世)。庄公生二子:长捷、次御说(读悦)(四十六世)。庄公在位19年卒,先立捷为闵公,闵公被大将南宫长万杀害,再改立次子御说为桓公。
二、源于和公子烈同宗同源的宋桓公三子遨,公子遨为宋襄公委派出使晋国,生子改姓伯名扈。他的孙子伯宗任晋国大夫,因忠直敢谏而得罪了执政的(谷阝)氏而被杀,伯宗子州犁出奔楚国,仕于楚,官太宰,食邑于钟离小国(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20里),子孙遂姓钟离。
钟离接是继钟烈之后又一支钟姓的受姓始祖。
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的大将钟离昧,在项羽失败后,遭刘邦追杀,自刎而死。其次子钟离接为避父难,于公元前201年,在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去离单姓钟。他是继钟烈之后又一支钟姓的受姓始祖。
四十六世桓公御说(音悦),庄公冯次子。他的长兄闵公捷与大将南宫长万行猎,被南宫长万杀于蒙泽。群臣于是立御说为桓公。桓公生三子:长目夷,字子鱼;次子兹甫,嫡出立为襄公;三子遨(四十七世)。公元前638年,襄公兹甫欲继齐桓公称霸诸侯,与楚泓水一役为楚所败,身受箭伤,一蹶不振,欲联晋报仇,派其弟公子遨出使晋国。公子遨在晋国生子,改姓伯,六代后传至伯(喜否),又六代传至钟离昧。钟离昧遇害以后,其次子钟离接单姓钟,襄公兹甫在位14年,公元前 637年卒,子王臣继位(四十八世)。王臣在位17年,公元前 620年卒,宋国大乱,王臣弟御杀王臣太子和大司马公孙固自立,群臣不服,联合起来杀御而立王臣少子杵臼为昭公。昭公卒,子鲍革继立为文公(四十九世),文公在位22年,公元前 589年卒,子共公段立(五十世)。共公段在位13年,公元前 579年卒,子平公成立(五十一世)。平公成在位44年,公元前 532年卒,子元公佐立(五十二世)。元公佐生二子:长头曼,次(礻+瑞-王)泰(五十三世),(礻+瑞-王)泰生纠,纠生特。佐死在去鲁国的路上,子头曼立。景公头曼在位64年,公元前453年卒,头曼无嗣,只好立其弟(礻+瑞-王)泰的孙子,他的侄孙公子特(五十四世),这是七百多年宋国历史上第一例隔位传代。昭公特在位47年,子一:购由(五十五世)立。购由在位8年,子休公田(五十六世)立。休公田在位22年,子辟公僻兵(五十七世)立。辟公僻兵生四子:长剔成,次偃,三昌,四烈(五十八世),辟公在位3年卒,长子剔成立,他是宋国第二十五位国君,也是宋国780年历史的最后一世。但在公元前328年,他的公爵没有维持下去,遭其二弟偃的袭击,剔成奔楚。赶走了剔成之后,偃自立为君,自称君偃。这是夏桀殷纣一类的一个昏庸腐败之君,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军将其攻灭后,他的三弟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改姓钟姓,翻开了钟姓历史的第一页。
四十八世伯扈,宋国四十七世公子遨之子。公子遨奉其兄襄公兹甫之命,出使晋国,不辱使命,争得了晋国的支持。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上台,四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再伐宋,宋告急于晋。五年(公元前632年)晋出兵与宋联军在城濮大败楚军,报了宋襄公在泓水之战败于楚国的“一箭之仇”。公子遨出使晋国,再也没有回宋国。在晋生一子名扈,改姓伯名伯扈。伯扈生一子:伯宗(四十九世)。伯宗生一子:伯州犁(五十世),伯州犁生二子:长伯(谷阝)(音细)宛,次连(五十一世),连居南阳,以其祖父伯宗的名字为姓,成为宗姓的始祖 (见《唐书·宗姓世系表》)。伯邰宛生一子:伯(喜否)(音匹)(五十二世)。伯韶仕吴为太宰,但在公元前473年,越王打败了吴国后被杀。其子笪(音抚)在家乡钟离小国以土为氏改姓钟离,名钟离(竹甫皿)(五十三世),钟离篮生一子:钟离髦(音矛,五十四世)。钟离髦生一子:钟离秩千(五十五世)。钟离秩千生一子:钟离垣 (五十六世)。钟离垣生一子:钟离(鬲+傻-亻)(音宗,五十七世)。钟离醒生一子:钟离昧(五十八世)。钟离昧生于周末,仕西楚霸王项羽为车骑将军。公元前202年楚霸王败死,钟离昧逃亡投奔在汉大将韩信府,被汉王用陈平计害死。钟离昧生二子:长发仍居九江郡(今安徽寿县一带),次接为避祸去离字单姓钟,开创了中原继钟烈姓钟以后,钟接系钟姓的新纪元(五十九世)。
三、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宫廷乐师中,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负责钟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担任钟师的人,其职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乐器中以“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业为姓姓钟。他们后代比较有名的还有楚大夫钟建以及钟子期。钟子期,因《警世通言》中有“高山流水识知音”的故事而名闻遐迩。
四、是不少少数民族有钟姓。最多的是畲族,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他们的始祖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蓝、雷,一女名叫龙郎公主,当地一个叫钟志深的人人赘,与龙郎公主结婚,民族成分由汉为畲,姓为钟。畲族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数省。此外,羌族、满族、蒙古族、白族、彝族、回族、裕固族等也有钟姓。北魏高祖时,有羌族人钟岂内附。清代满洲人世居沈阳、项托等地,满洲八旗人钟吉氏改姓钟。比较有名的有钟保,镶黄旗人,初仕刑部笔帖式,后升郎中,工部侍郎,雍正十二年(1734年)为湖广巡抚。他还是有名的孝子。钟音,镶蓝旗人,原姓觉罗氏,乾隆进土,官至礼部尚书。还有钟依,蒙古族白旗人,光绪中为归化副都统。彝族人姓钟的有钟里、钟拉(属狄俄米安家支),钟鄂勒是裕固族钟姓,属贺郎格家部落,世居甘肃南,清末民初改姓钟。台湾省的钟姓居民,在日本人侵占统治时,有的被迫改姓金重,就是将繁体的钟字分开,变为日本姓,还有的被迫改姓山田。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他们也改回姓钟。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钟姓家谱介绍
钟姓家谱介绍
编修族谱
我国自三国时魏文帝董定氏族门第之后,东晋南北朝以来都十分重视编修族谱的工作。唐太宗李世民命高士廉撰《氏族志》百卷,共293姓,为各姓氏编修族谱提供了依据。钟姓修谱起于此时。
宋代的谱牒,为后来不断充实和完善族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钟姓修谱基本上按照“每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成例进行。平均每次修谱的间隔时间是半个世纪。也有因战争或灾荒而拖延百年左右的。
编修族谱,谱序是一件极为重要、极有讲究的事。一篇有分量的谱序,可以使这一族增光添彩,提高名气。所以,有的族谱不惜用重金聘请名人名家作序。名人名家一般不容易请到,尤其是地位高、名气大的名人名家更不容易延请。
族谱的体例与内容
钟姓族谱,不论大族和小族,一般一部“谱”中都有“总谱”和“分谱”。总谱内容丰富、涵盖广泛。有历届谱序、开宗和源起始祖图像、源流考、迁徙考、名位考、宗规谱戒、人物传记、艺文杂志、本族盛事等等。过去的族谱还记有田园、山罔、房产、地产。分谱主要是各房各支世系,基本上是五代一个层次。每一个人的名字分前、中、后出现三次。第一次作为父亲的儿子出现在父亲名下,第二次是自己“立柱”,第三次则是作为儿子的父亲,出现在儿子“立柱”时的前面。
家谱文件
钟姓家谱文献目录
钟姓家谱文献目录
湖南省益阳市十修《钟氏族谱》
广西富川钟山《钟氏族谱》
《钟氏族谱》
湖南桃阳县钟氏十修族谱
江西龙南象塘钟氏十修族谱
《瑞金东关钟氏族谱》
《瑞金东关钟氏八修族谱》
浙江会稽至德堂 民国12年 (1923年)《会稽钟氏宗谱》
清光绪9年 (1883年)《谱暨钟氏宗谱》
家谱文件
钟姓字辈
钟姓字辈(字派)
入川钟姓近年整理了世系,定下100个字派:
“元能毓奇寿,荣钟正兴发。芳名应远兆,福大万年有。先人家道训,族众喜气洋。建勋立业旺,齐献增国强。颍川源流地,闽汀武平居。修谱乃廷凤,毅密刚察裕。子文启汝志,豪华富贵昌。亿代传祖德,功禄永安康。勤学高贤士,俊杰振伦常。继承需诗礼,吉祥同天长。”
前20个字派是钟毓灵入川时从福建带去的。二十一世至四十世,反映钟氏子孙,继承先祖好的家规宗训、道德品质教育,建功立业。四十一世至六十世,反映钟氏来自颍川,先祖入赣入闽入川,过去的族谱由钟廷风和友文之子侄毅、密、刚、察、裕五人修的,六十一世至一百世,是赞美钟察的一首诗,文字上作了一些取舍,变成字辈。
入川始祖从原籍带到四川是20个字派:
“元盛世为茂,忠训显远久。毓寿再加增,福大万年有”。
近代续修了一次族谱,新增的80个字派是:“承继业宏昌,克俭族兴旺。春催浪涛涌,廉助贤良光。择捷登科峰,学思定吉祥。濒传智慧路,永恒序安康。裕煜笃丹青,繁茂照群芳。金鹏展翅宇,鸿鹄创辉煌。功勋振五洲,仁伦流远长。德孝谦恭让,楷模后世仿”。
入湘钟姓32个字派:
“大海生金,国泰连荣,紫受龙应,祖景系廷,时朝明日,本立邦宁,道超德裕,发达文清”。芳生大洛,大洛生海南,海南生尧生,尧生生金石,金石生国兴,国兴生泰若,泰若生连芳,联芳生荣里,荣里生紫荫,紫荫生受恩,受恩生九龙。”
钟九龙一支入湘前的世系字派是:
大海生金,国泰联荣,紫受龙应,祖景系廷,时朝明日,本立邦宁,道超德裕,发达文清。后续字派为:世泽广远,敦厚继承,庆登灵瑞,秀拔奇英。
邑中钟氏第一代修谱,定下了 20个字派:
“应景善远虔,里叔永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到清朝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第七次修谱时,又定了20个字派,即:“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1948年八修族谱,再定了20个字派,即:“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三次修谱,定了 60个字派,现在到了30代,可见古人先贤在传承这个问题上是多么的高瞻远瞩,远见卓识。
宁都钟姓原有的老字派为:
“志仲伯叔大,宏金见文明。”后来增加了二十四个字派即:“启发圣人盛德,奇英道达世荣,贤良君臣交泰,永享高福昌隆。” 1995年第十次修族谱,再增加20个字派,即:“承先继前裕,光腾蔚钰国,仕廉杰卓誉,令正庆昭传。”
宝溪堂首修族谱定下了 40个字派:
英饶士可思,仲端世高应,承汝元享象,问学振邦良。瑞起荣宗彦,廷有国华扬。祥开家自茂,敬祖久诗昌。
湖北钟姓早期的字派是:
“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后续的字派是:“本友声大志,道显仰昌期。德以敦修懋,行田植定基。荣名归盛世,美誉重熙时。丕显辉煌启,贤才作育宜。秉义建邦治,尊贤立国长。昂和延寿庆,吉善有绳良。诗书扬名远,尚武功辉煌,厚培颍川泽,奕叶万年昌”。
益阳钟姓宋代钟芳曾定下32个字派,后来在清雍正年间三修时又增32个字派:
“世泽广远,敦厚继承,庆登灵瑞,秀拔奇英,肇祥有自,锡福维钧,宏功允著,荫翼昌义”。现在已发展到“敦”字辈。后来的几次修谱,他们又续作了40个字派,连前两次合104个字派。新续的40个字派是:“敷志能昭敬,方声定启贤。典章隆代守,孝友合家传。修业希名士,怀才会盛年。高科逢上选,光显焕宗先。”
兴国县为钟姓接系“锁定”的120个字派:
祖德绵延远,孙支似绩长。传家惟孝友,继世有文章。懋聩昭秦汉,丰功耀晋唐。
调元思越国,赞化仰平阳。智勇宏谋济,明良庶事康。勋猷标宇宙,品望重乡邦。
正直清仁让,端方笃敬庄。修齐崇治道,节义迪前光。允协捞谦吉,旋占祝履祥。
融和联族谊,谆睦叙伦常。宗法千秋在,嗣徽万载芳。颍川垂厚泽,奕叶庆荣昌。
枝盖湖广钟湛裔字辈谱:
“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
江西靖安钟氏的字辈谱是:
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
民国十二年(1923年)钟歆久纂的《钟氏宗谱》中载,江苏靖江钟姓一支字辈为:
成宪宾廷,锡泽树勋,荣永休昌,允降祥瑞。
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江西瑞金钟氏第一代修谱,定下了20个字派。到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第七次修谱,又定下了 20个字辈。1948年八修族谱,再定了20个字辈。:
应景善远虔,里叔允世华,仲子定懋吉,宏敷盛道观。光腾文蔚起,先德益鸿章,衍庆家声振,祥开运会长。兴隆承国泰,英才显大邦, 俊秀逢时发,崇伦必久昌。
浙江鄞县新江钟氏的字辈:
一德贻昭穆,家齐全百福。懿修法圣功,大雅崇儒月良。伦克尚尊亲,
行能敦作肃。学高世可经,道裕容咸淑。祖述得英材,孙绳勤茂毓。
嘉谟永乃传,吉兆承天禄。
四川内江钟氏瑞龄公支的字辈:
高山德俊,世守传芳。元会衍庆,贻呈有光。
兰胜桂发,凤兆麟祥。嘉乐申锡,泰华永章。
湖南平江颍川堂钟氏的字辈:
恢振连科甲,承修定炽昌。 魁星高北斗,名士耀南唐。 礼乐家声远,
诗书世德长。文章辉上国,富贵永传芳。
湖南钟湛支的字派:
清溪五世下,应庆谷智淑。一廷仕玉成,文才远天收。
湖南醴陵醴东汾石钟氏的字派:
正明裕文瑞,开发绍家声。 为善培根本,
敦书道义崇。 英贤钦继起,万世庆昌隆。
湖南浏阳颍川堂钟氏的字派:
四维六念万,日明国益青。源伯锡文福,传书受善名。 学优昭世训,
道德振家声。继绍期宏久,贤能定可成。
四川江津钟氏字辈:
泽永昭崇德,源长立世芳。光前绳祖武,裕后发祯祥。
浙江遂昌高棠钟氏字辈:
国成世泰,邦奠朝熙。 德建功扬,恩崇庆锡。
湖南湘乡钟氏字辈:
昌大文明,贤才蔚兴。羽仪圣朝,光辅紫震。诗书继美,
先泽维新。科第承远,湘宁长隆。
揭阳古币交易市场地址是: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进贤门大道17号。
在揭阳市的钱币回收市场,主要位于广东揭阳榕城区进贤门大道地区,负责各类的古董古玩、瓷器、名人书法字画、钱币、老玉、高古玉、和田玉、铜器等各种老货收购回收。
在现存文物中,可以见到汉代岭南已有楼阁建筑。不仅在出土的汉墓明器中。也包括考古发掘,都有楼房出现的实证。五华狮雄山汉建筑遗址,回廊转角处构筑曲尺形角楼,其平面与古籍所谓楼“狭而修曲”的定义相符,是考古发现年代较早的汉代宫殿遗址中角楼建筑遗址的实证。在文献资料中,还提到南越国建有楼馆。仇巨川《羊城古钞》记述赵佗在番禺接待陆贾建有越华楼,“在城西十里澳。《广州记》:南越王赵佗以陆大夫有威仪文采、为越之华,故即江浒作楼以居之。或日:一名越华馆,佗筑之以送陆贾。因迩朝台,称朝亭,唐改曰津亭。明成化中,都御史韩雍匾日‘华节亭’”。越华楼形制不详,但从这段记述可见当时建的楼馆可作居停。
揭阳民间故事·鸟啄茶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揭邑蓝田都小北山下的赤秋溪村,有一个农民姓林名想。一天,他带上刀、尖担到远离村庄的葛坪深山砍柴。晌午,他蹲在一块耸立的大石底下生火煮饭,刚要吃饭的时候,突然,从空中飞来一只异鸟,停在石上,不时发出“嗟磋嗟”的叫声。林想心里很奇怪:“怎么这种鸟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再过一会儿,那鸟大叫三声,尾巴一翘,好象放下一堆什么的,然后飞走了,林想怀着好奇心,攀上大石,发现那里留下一堆鸟粪。他用树枝拔弄,见其中有一粒手指头大的树籽,他从地上掺来一把泥土,将树籽盖住,然后砍柴去了。
三年后的春天。林想又一次来到此地砍柴,偶尔发现那块石壁的缝隙中,长出一棵小树苗来,他即攀藤拉蔓,来到石上,采其树叶放在嘴上,顿觉味道甘香,生津解渴,因此,他费了九牛三虎之力,小心翼翼地用铁锥尖提出这棵小树苗,便把它带回家,栽种在村后的山坡上。年复一年,经过他的精心护理,使这棵树枝叶茂盛。林想常摘取嫩叶泡水喝。有一次摘得过多,恐留久了会失去鲜味,便把它用慢火揉炒后贮起来。要喝时用沸水冲泡,味道更佳。于是,他将这树籽采下来,进行播植,给它取名为“鸟啄茶”。这就是传植至今的绿茶。
揭阳民间故事·“飞刀地”与“纱帽石”的传说
揭阳市区西南方的紫峰山上,有一块“飞刀地”和“纱帽石”。
相传几百年前,飞刀地顶的寨仔岽,是一处抗元志士的山寨。寨主张伟刚,原籍福建省漳浦县华溪乡人,年青时在闽南一带聚众抗元。他练就一手绝技,能在一箭之地,放出飞刀,百发百中。且又口才胜人,曾在泉州怒斥降元的汉奸蒲寿庚,深受宋丞相张世杰的赞赏,并将他收为义子。
南宋君臣从泉州退至饶平时,由张世杰奏请宋帝,召见志土张伟刚。伟刚在饶平红螺山时,受帝嘉奖并赐给纱帽一顶。张接纱帽后,发誓道:“不退鞑虏,决不为人,待平胡虏,再戴此冠”。
几经转战,伟刚率几十名志士,来到揭阳城南的紫峰山顶,决定在此建立敌后山寨.坚持抗元斗争,并将宋帝所赐的纱帽安放于山寨“忠义堂”上。
那时候,揭阳县城已陷敌手,元将派利克尔汗及官兵三百名,转剿紫峰山。刚至半山腰,突然一声炮响,山顶的滚木和大石齐下,众志士个个挥舞刀枪,杀得元兵尸横遍野,血染山坡。利克尔汗也逃不出众义士之手。这一战,元兵几乎全军覆没。
伟刚在紫峰山安寨抗元,转眼已度过几多春秋,满头白发。人们不再叫他察寨主,而是称他为“宗翁”。
这年夏天,揭阳县城的达鲁花赤,又派穆乔和颜晓,带兵到岽下的石门坑前叫降。宗翁的义弟曾敏,听知后出来痛骂元兵,谁知被颜敏刺来一枪,流出肚肠。曾敏将肠盘缠在身,即持枪刺杀仇人。颜晓一见,吓得无神,也被刺中一枪,曾敏与颜晓,即时同归于尽。
穆乔在鹰翼埔闻知,挥兵杀来,宗翁这时恰好从夏桥古庵归来,望见元将穆乔坐在一匹红枣色的骏马上,指挥元兵追杀众义士,宗翁放出他幼年所练就的绝技——飞刀,骤见一道白光,从山岽顶至鹰翼埔前,直射穆乔咽喉。这一刀,飞得正好,穆乔即应刀坠马而死。宗翁这一刀所飞过之山坡地,自元代直至今天,被世人称为“飞刀地”。
宗翁在紫峰山寨仔岽坚持斗争至元代延祐二年(1315),当时江西平章政事朵里不花带兵南下,想同揭阳达鲁花赤一举剿灭紫峰山寨张伟刚。时伟刚巳年迈古稀,当他得知朵里不花将到揭阳时,即连夜亲率十二名武林高手,潜入元营驻地,刺杀朵里不花及其妻妾。但不幸在敌营刺杀强敌时,身受重伤,在逃出敌营来至蓝田琅山边(今新亨境内),因流血过多,倒地身亡。
后来,飞刀地顶的寨仔岽这一抗元山寨也为元兵所剿。但宋帝赐给的那顶纱帽,为义士张先贤移藏于飞刀地顶的茂林中。相传,在移藏这顶纱帽的当夜里,紫峰山百鸟齐鸣,山兽号叫,纱帽化成巨石。故至今这一纱帽石,仍巍然屹立在紫峰山的飞刀地上。
揭阳民间故事 牛鼻石的传说
在揭阳大北山麓的观音山上有一山洞,洞口成三角形,洞前悬着一块一丈三尺高的大石,形似牛鼻,人们叫它做牛鼻石。距洞口不远的对面山上,又有一大一小的两块廉刀石和牛鼻石对峙着。这几块怪石是从哪里来的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观音山的山洞内住有狐狸和黄鼠狼两个妖精,经常下山为非为歹。残害百姓,毁坏庄稼。闹得邻近乡民全不安宁。
本文2023-08-07 00:25: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7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