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目录
绪论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部分 中国文化典籍及英译概论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
第一讲 上古神话
一、神话概说
二、经典英译
女娲补天(刘安)
三、翻译练习
后羿射日(刘安)
蚩尤轶闻(任防)
第二讲 先秦寓言
一、寓言概说
二、经典英译
画蛇添足(刘向)
三、翻译练习
杞人忧天(张湛)
吕梁丈夫(庄子)
第三讲 诗经风雅
一、诗经概说
二、经典英译
诗经·国风(选三)
三、翻译练习
国风(选二)
小雅·鹿鸣
周颂·清庙
第四讲 楚辞悲歌
一、楚辞概说
二、经典英译
楚辞(节选)(屈原)
三、翻译练习
楚辞(节选)(屈原)
第五讲 道德之宗
一、老子概说
二、经典英译
道德经(选四)(老子)
三、翻译练习
道德经(选四)(老子)
太极图说(节选)(周敦颐)
第六讲 庄周论道
一、庄子概说
二、经典英译
庄子(选二)(庄子)
三、翻译练习
庄子(选三)(庄子)
第七讲 孔丘论语
一、儒家概说
二、经典英译
论语(选九)(孔子)
三、翻译练习
论语(选六)(孔子)
中庸(节选)(子思)
第八讲 人性探源
一、人性概说
二、经典英译
孟子·公孙丑上(人有四端)(孟子)
荀子·性恶(节选)(荀子)
三、翻译练习
原性(节选)(王安石)
大学(孔子)
福乐智慧(第六章 )(优素甫)
第九讲 名家论坛
一、名家概说
二、经典英译
公孙龙子·名实论(公孙龙)
三、翻译练习
公孙龙子·白马论(公孙龙)
苟子·正名(节选)(苟子)
第十讲 兵家谋略
一、兵家概说
二、经典英译
孙子兵法·计篇(孙武)
三、翻译练习
孙髌兵法·奇正(孙膑)
第十一讲 史学绝唱
一、史记概说
二、经典英译
史记·管晏列传(节选)(司马迁)
三、翻译练习
史记(选二)(司马迁)
蒙古秘史·卷十一(节选)
第十二讲 文学传记
一、传记概说
二、经典英译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三、翻译练习
桃花源记(陶渊明)
大人先生传(节选)(阮籍)
第十三讲 文心文论
一、文论概说
二、经典英译
典论·论文(节选)(曹丕)
文心雕龙(节选二)(刘勰)
三、翻译练习
典论·论文(节选)(曹丕)
文赋(节选)(陆机)
第十四讲 盛唐诗歌
一、唐诗概说
二、经典英译
五言古诗·月下独酌(李白)
七律·登高(杜甫)
酬张少府(王维)
三、翻译练习
宿建德江(孟浩然)
出塞(王昌龄)
问刘十九(白居易)
第十五讲 诗品诗话
一、诗品概说
二、经典英译
诗大序(节选)
诗品(选二)(司空图)
三、翻译练习
诗式(节选)(皎然)
沧浪诗话(节选)(严羽)
诗品(选二)(司空图)
戏为六绝句(选二)(杜甫)
第十六讲 唐宋散文
一、散文概说
二、经典英译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
醉翁亭记(欧阳修)
三、翻译练习
师说(节选)(韩愈)
岳阳楼记(范仲淹)
石钟山记(节选)(苏轼)
第十七讲 书谱书论
一、书谱概论
二、经典英译
书谱(节选三)(孙过庭)
三、翻译练习
书谱(节选二)(孙过庭)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陆羽)
草书歌行(李白)
第十八讲 禅宗智慧
一、禅宗概说
二、经典英译
大乘止观法门(节选)(慧思)
六祖坛经·定慧品(节选)(惠能)
三、翻译练习
六祖坛经(选二)(惠能)
第十九讲 两宋词章
一、宋词概说
二、经典英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三、翻译练习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虞美人(春花秋月)(李煜)
第二十讲 元曲杂剧
一、杂剧概说
二、经典英译
窦娥冤(节选)(关汉卿)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节选)(关汉卿)
西厢记·惊艳(节选)(王实甫)
三、翻译练习
散曲(选二)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第一)(选二)(李渔)
第二十一讲 明清小说
一、小说概说
二、经典英译
红楼梦(节选)(曹雪芹)
三、翻译练习
西游记·猴王出世(吴承恩)
水浒传·武松打虎(施耐庵罗贯中)
三国演义·开篇词(杨慎)
红楼梦·“好了歌”解(曹雪芹)
第二十二讲 翰墨丹青
一、书画概说
二、经典英译
画语录(选二)(石涛)
三、翻译练习
画语录(选二)(石涛)
小山画谱(节选)(邹一桂)
第二十三讲 历代书信
一、书信概说
二、经典英译
答谢民师书(节选)(苏东坡)
致弟书(节选)(郑燮)
三、翻译练习
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嵇康)
与元微之书(节选)(白居易)
与十二侄(节选)(欧阳修)
第二十四讲 文明演进
一、新学概说
二、经典英译
论语注·“公羊三世”说(节选)(康有为)
孙文学说(节选)(孙中山)
三、翻译练习
清代学术概论(节选)(梁启超)
摩罗诗力说(节选)(鲁迅)
附录 中国历代文化要籍篇目(汉英对照)
主要参考书目
写中国从古至今所有王朝的史书是《上下五千年》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科普图书 ,为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所著。
讲述了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的中国历史,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所以“上下五千年”也就代指整个中国历史。
扩展资料:
《上下五千年》由著名的语言学家、历史教育家林汉达教授与现代作家曹余章先后编著,林汉达教授编写了写作提纲和部分篇目,曹余章则写了剩下的篇目,其中第一版分5册于1979年问世,东汉以前的部分为林汉达与曹余章合著,其余的部分是曹余章在林汉达手稿基础上整理而成。
1991年该书分精华版和平装版发行了第二版。受其影响和启发,有了相关读物“中华上下五千年”,继而又有了“世界五千年”少儿文学读物问世。
从林汉达和曹余年版的《上下五千年》,我们知道始篇就是“盘古开天地”、“黄帝战蚩尤”等经久流传的民间故事,再有就是有文字记载历史故事,从客观的角度列数了古往今来的极具影响人物和事件,及其重大发明发现和贡献作用。
-上下五千年
我给你提供几个版本的简介,任你挑选使用:
一、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孔子(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尔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二、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三、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kY-QdE0洱吧管理休闲网_ze+A2g7Z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四、论语》简介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
孔子(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原属殷商一族,先世是宋国的大臣,后迁于鲁。孔子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落,但他在早年还是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对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十分熟悉。孔子天资聪颖,又极为谦虚好学,故而学识日进。到30 岁左右,已经以博学知名于世,开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他一方面对以前的文化、思想资料进行系统总结,同时也结合春秋后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对一系列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创建了儒家学派。
孔子早年曾在鲁国执政季氏手下担任管理仓储、牛羊的小官,都能恪尽职守。因鲁国内乱,一度旅居齐国。后仍回鲁国收徒讲学,门下弟子达三千之众。年过50 以后,一度被鲁国国君委以官职,做到司寇,主管鲁国的司法工作。他希望加强国君权威,削弱卿大夫权力,与当政的季氏等三家大夫产生矛盾,最终被迫弃官离开鲁国。这段做官的时问,大约不超出五年。此后,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各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诸侯国,并曾在卫国、陈国停留了较长时间。然而,他始终没有得到机会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也没有找到贤明的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般只是被供养起来装点门面,还有很多时候备受冷遇和迫害。在这段时间里,孔子坚持不懈地进行治学和教育,与弟子们反复探讨人生、社会的重大问题,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言论。在公元前484 年,经过大约14 年的流浪生涯之后,孔子终于重返鲁国,将余生的精力贯注于文化、教育事业。他一边继续讲学,一边整理文化典籍,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古籍进行删订,编成最后的教材定本。晚年的孔子在鲁国受到较高规格的礼遇,但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生活上也迭遭不幸,独子孔鲤和两个重要弟子颜渊、子路都先他而死。公元前479 年,孔子病逝于家中。鲁哀公专门写了悼词,弟子们为孔子举行隆重的葬礼,并守孝三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想达到“仁”的标准,就必须“克己复礼”,通过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要在社会上取得自立,在事业上顺畅通过,也要帮助别人做到这样。孔子的学生概括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体现出一种关怀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精神。总的来说,孔子将“仁”看作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道德的总体,孔子还提到很多其它道德名目:如忠、孝、义、信、廉、俭等等。但在他看来,这些名目属于局部性的东西,能做到某项或几项,值得肯定,但还不能算是达到“仁”。“仁”的概念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它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所在。
孔子把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的学说。他希望统治者“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反对对人民过份剥削、压榨,而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张。他又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一味使用严刑峻法,而要先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搞好政治。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变动感到不满,希望恢复西周时的礼乐政治。但同时他敢承认:社会政治制度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损益,进行局部的修正或改良。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相对于天命而言,孔子更加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问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从总体上说,孔子是尊重理性、否定迷信的,这一特点对数千年以来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从政事业相比较,孔子一生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被贵族垄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通过传授文化知识来培养从政人才,对随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72 人。这批人在孔子死后继续游历各诸侯国,推动了各国政治体制由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同时,他们从不同侧面发挥孔子思想、传播古典文献,为战国时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孔子通过四五十年的教学实践,一方面教出许多优秀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另一方面也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经验。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指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知识的来源,求知的态度和手段,孔子都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论语》一书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它并不是孔子亲手所写,而是在孔子去世以后,由他的学生们根据笔记和记忆加以整理、汇编而成。其中主要记我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汉书·艺文志》概括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按照班固的说法,《论语》的“论”是论纂之意,“语”是语言之意,“论语”即指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成书。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说法,今天看来还是班固的话比较贴切。
由语录体的编纂特点所决定,《论语》的体例并不严格。一般说一条就是一章,集章成篇。全书共20 篇,约500 章,每篇各章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由首章首句中取两字作为整篇标题。全书共约12 万字,平均每章字数在24 字左右,最短的章节不到10 字,最长的也不过300 多字。
通观全书,其论述方式并不完整、系统,感想随事而发,显得比较零星、散乱。然而另一方面,《论语》也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魁力,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情趣。同时,《论语》灵活的编纂形式事实上使该书的表现内容大为增加,多方位、多视角地体现出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来评价,《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
关于《论语》的编著年代,史料中没有明文记载,我们只能通过研究原文加以推断。今本《论语》篇幅不多,却有不少章节互相重复,有些字句完全相同,有些增减一两字,有些详略有差而意思一致。对此只能作出一个结论:孔子的言论在当时各弟子皆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故有重复出现。
也就是说:《论语》并不是由某一个人编著的。再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看出;《论语》中有些篇章是孔子弟子所写,有些篇章则出于他再传弟子之手,其中包括曾参、子张、子夏、闵子骞的学生。自唐朝柳宗元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将《论语》最后加工成书的是曾参的学生,其说大体可从。因为曾参是孔子最年轻的学生,而《论语》中时间最晚的材料,就是曾参临死时对鲁国大夫孟敬子说的一段话。另外《论语》中提到曾参皆尊为“子”,有关曾参的记事也比孔子其它弟子为多。从曾参和孟敬子的生活年代来推断,《论语》的最后成书时间大约是在战国初期、公元前400 年左右。
《论语》流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版本。《鲁论语》是鲁人所传,共20篇,我们今天所见《论语》的篇目即由此而定。《齐论语》为齐人所传,共22 篇,比《鲁论语》多出《问王》、《知道》两篇。《古论语》是汉武帝末年在曲阜孔子故居墙壁中发现的,21 篇,篇目基本与《鲁论语》相同,只将《鲁论语》最后一篇《尧曰》中“子张问”以下一段单独分篇。这三种本子除篇数不同外,在章次、文字、解说上都有出入。西汉后期大臣张禹先学《鲁论语》、又学《齐论语》,对两个版本择善而从,篇目以《鲁论语》为主,编成一个修订本。张禹曾为汉成帝担任师傅,后封安昌侯,官位尊显,所以他的修订本很快流行于世,时称“张侯论”。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又在“张侯论”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为《论语》作注,从而保存了汉代《论语》版本异同的一些资料。郑玄注今已散佚,甘肃敦煌和新疆均曾出土唐代手抄的残本。三国时人何晏汇集汉魏各家注解,作《论语集解》,是现在所见最早的完整注本。
汉代以下,学者对论语进行注解、研究的著作不断增多。据今人杨伯峻估计,古往今来有关论语的研究著作,可能多达三千种。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除何晏《集解》外,还有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汇集了魏晋时期儒者的新解说。此书在唐以后亡佚,清代乾隆年间才由日本重新传回并行世。北宋邢昺在何晏《集解》基础上作《疏》,为清代编纂《十三经注疏》时所采用。南宋朱熹作《论语集注》,其治学方法与汉唐诸儒不同,轻名物训诂而重义理分析,为宋儒治《论语》的集大成著作,影响元、明数百年。清代考据学兴起,刘宝楠《论语正义》集中反映了清人对《论语》的校勘研究成果,学术价值较高,为本世纪30 年代上海世界书局编印《诸子集成》所收。近人程树德《论语集解》、杨树达《论语疏证》,继续用考证方法研究《论语》,材料搜讨甚勤,皆有重要参考价值。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则较早对《论语》的通俗化进行尝试,注释简明扼要,附有白话文翻译和内容评述,做到了雅俗共赏,这可为一般读者阅读《论语》提供参考。
五、《论语》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现在,人类终于迈进了一个新世纪的门槛。但如何去面对20世纪的强盗给我们留下的千疮百孔? 早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 《论语》辑录了孔子的主要观点如政治观点、教育观点、经济思想等等。还辑录了孔子对一些人和事的评价。
《论语》总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三章。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作的记录,有一部分没有问,就是记下孔子的言论,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孔子的弟子们回答别人的言论。
宋代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梁启超推荐国学书目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论语》 《孟子》
《论语》为二千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随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
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
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在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需一读,最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
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右两书篇页皆甚少,易读。
陈沣《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疏,最为精切,其书不过二三十页,宜一读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易经》
此书为孔子以前之哲学书,孔子为之注解,虽奥衍难究,然总须一读。吾希望学者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钞出,随时省览。
后世说《易》者言人人殊,为修养有益起见,则程颐之《程氏易传》差可读。
说《易》最近真者,吾独推焦循,其的著《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皆称精诣,学者如欲深通此经,可取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礼记》
此书战国及西汉之“儒家言”丛编,内中有极精纯者,亦有极破碎者,吾希望学者将《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傅》、《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 ,多游览数次,且摘录其精要语。
若欲看注解,可看《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孝经》之性质与《礼记》同,可当《礼记》之一篇读。
《老子》
道家最精要之书,希望学者将此区区五千言熟读成诵。
注释书未有极当意者,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
《墨子》
孔墨在先秦时,两圣并称,故此书非读不可,除《备城门》以下各篇外,余篇皆宜精读。
注释书以孙诒让《墨子间诂》为最善,读《墨子》宜照读此本。
《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有张惠言《墨子经说解》及梁启超《墨经》两书可参观,但皆有未精惬处,《小取》篇有胡适新诂可参观。
梁启超《墨子学案》属通释体裁,可参观助兴味,但其书为临时讲义,殊未精审。
《庄子》
内篇七篇及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
注释有郭庆藩之《庄子集释》差可。
《荀子》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余亦须全部游览。
注释书王先谦《荀子注》甚善。
《尹文子》 《慎子》 《公孙龙子》
今存者皆非完书,但三子皆为先秦大哲,虽断简亦宜一读,篇帙甚少,不费力也。《分孙龙子》之真伪,尚有问题。
三书皆无善注,《尹文子》、《慎子》易解。
《韩非子》
法家言之精华,须全部游览(其特别应精读之诸篇,因手边无原书,?举恐遗漏,他日补列)。
注释书王先谦《韩非子集释》差可。
《管子》
战国末年人所集著者,性质颇杂驳,然古代各家学说存其是者颇多,宜一游览。
注释书戴望《管子校正》甚好。
《吕氏春秋》
此为中国最古之类书,先秦学说存其中者颇多,宜游览。
《淮南子》
此为秦汉间道家言荟萃之书,宜稍精读。
注释书闻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颇好。
《春秋繁露》
此为西汉儒家代表的著作,宜稍精读。
注释书有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颇好。
康有为之《春秋董氏学》,为通释体裁,家参看。
《盐铁论》
此书为汉代儒家法家对于政治问题对垒抗辩之书,宜游览。
《论衡》
此书为汉代怀疑派哲学,宜游览。
《抱朴子》
此书为晋以后道家言代表作品,宜游览。
《列子》
晋人伪书,可作魏晋部玄学书读。
右所列为汉晋以前思想界之重要著作,六朝隋唐间思想界著光采者为佛学其书目当别述之。以下举宋以后学术之代表书,但为一般学者节啬精力计,不愿多举也。
《近思录》 朱熹著,江永注
读此书可见程朱一派之理学,其内容何如。
《朱子所谱"朱子论学要语》 王懋竑著
此书叙述朱学全面目最精要,有条理。
若欲研究程朱学派,宜读《二程遗书》及《朱子语类》,非专门斯业者可置之。南宋时与朱学对峙者尚有李东莱之文献学一派,陈龙川、叶水心之功利主义一派,及陆象山之心学一派,欲知其详,宜读各人专集;若观大略,可求诸《宋元学案》中。
《传习录》 王守仁语徐爰、钱洪德等记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明儒学案》 黄宗羲著
《宋元学案》
黄宗羲初稿,全祖望、王梓材两次续成此二书为宋元明三朝理学之总记录,实为创作的学术史。《明儒学案》中姚江、江右、王门、泰州、东林、戢山诸案最精善。《宋元学案》中象山案最精善;横渠、二程、东莱、龙川、水心诸案亦好;晦翁案不甚好;百源(邵雄)、涑水(司马光)诸案,失之太繁,反不见其真相;末附荆公(王安石)新学略最坏,因有门户之见,故为排斥。欲知荆公学术,宜看《王临川集》。
此二书卷帙虽繁,吾总望学者择要游览,因其为六百年间学术之总汇,影响于近代甚深,且汇诸家为一编,读之不甚费力也。
清代学术史,可惜尚无此等佳著。唐鉴之《国朝案小识》,以清代最不振之程朱学派为立脚点,偏狭固陋,万不可读;江藩之《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亦学案体裁,较好,但江氏常识亦凡庸,殊不能叙出各家独到之处,万不得已,姑以备参考而已。启超方有事于《清儒学案》,汗青尚无期也。
《日知录》、《亭林文集》 顾炎武著
顾亭林为清学开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于《日知录》,宜一游览。读文集中各信札,可见其立身治学大概。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著
黄梨洲为清初大师之一,其最大贡献在两学案,此小册可见其政治思想之大概。
《思问录》 王夫之著
王船山为清初大师之一,非通观全书,不能见其精深博大,但卷帙太繁,非别为系统的整理,则学者不能读,聊举此书发凡,实不足以代表其学问之全部也。
《颜氏学记》 戴望编
颜习斋为清初大师之一,戴氏所编学记,颇能传其真。徐世昌之《颜李学》亦可供参考,但其所集《习斋语要》、《恕谷(李塨)语要》将攻击宋儒语多不录,稍失其真。
顾、黄、王、颜四先生之学术,为学者所必须知,然其著述皆浩博,或散佚,不易寻?,启超行将为系统的整理记述,以饷学者。
《东原集》 戴震著
《雕菰楼集》 焦循著
戴东原、焦里堂为清代经师中有清深之哲学思想者,读其集可知其学,并知其治学方法。
启超所拟著之《清儒学案》,东原、里堂学两案,正在属稿中。
《文史通义》 章学诚著
此书虽以文史标题,实多论学术流别,宜一读。
胡适著《章实斋年谱》,可供参考。
《大同书》 康有为著
南海先生独创之思想在此书,曾刊于《不忍杂志》中。
《国故论衡》 章炳麟著
可见章太炎思想之一斑。其详当读章氏丛书。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冥著
有偏宕处,亦有独到处。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著
《先秦政治思想史》 梁启超著
将读先秦经部、子部书,宜鸹读此两书,可引起兴味,并启发自己之判断力。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著
欲略知清代学风,宜读此书。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尚书》
内中惟二十八篇是真,书宜精读,但其文佶屈赘牙,不能成诵亦无妨。余篇属晋人伪撰,一游览便足(真伪篇目,看启超所著《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日内当出版)。
此书非看注释不能解,注释书以孙星衍之《尚书今古文注疏》为最好。
《逸周书》
此书真伪参半,宜一游览。
注释书有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颇好。
《竹书纪年》
此书现通行者为元、明人伪撰。其古本,清儒辑出者数家,王国维所辑最善。
《国语》 《春秋左氏传》
此两书或本为一书,由西汉人析出,宜合读之。《左传》宜选出若干篇熟读成诵,于学文甚有益。
读《左传》宜参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学方法。
《战国策》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于学文有益。
《周礼》
此书西汉末晚出,何时代人所撰,尚难断定,惟书中制度,当有一部分为周代之旧,其余亦战国秦汉间学者理想的产物,故总宜一读。
注释书有孙诒让《周礼正义》最善。
《考信录》 崔述著
此书考证三代史事实最谨严,宜一游览,以为治古史这标准。
《资治通鉴》
此为编年政治史最有价值之作品,虽卷帙稍繁,总希望学者能全部精读一过。
若苦干燥无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干门类,标治摘记作将来著述资料(吾少时曾用此法,虽无成书,然增长兴味不少)。
王船山《读通鉴论》,批评眼光,颇异俗流,读通鉴时取以并读,亦助兴之一法。
《续资治通鉴》 毕沅著
此书价值远在司马原著之下,自无待言,无视彼更优者,姑以备数耳。
或不读正《资治通鉴》而读《九种纪事本末》,亦可,要之非此则彼,必须有一书经目者。
《文献通考》 《续文献通考》 《皇朝文献通考》
三书卷帙浩繁,今为学者摘其要目:《田赋考》、《户口考》、《职役考》、《市籴考》、《征榷考》、《国用考》、《钱币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四裔考》,必不读;《王礼考》、《封建考》、《象纬考》,绝对不必读;其余或读或不读随人(手边无原书,不能具记其目,有漏略当校补)。
各人宜因其所嗜,择类读之。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者,则读前七才考。余仿此。
《马氏文献通考》本依仿杜氏《通典》而作。若尊创作,应《通典》。今舍彼取此者,取其资料较丰富耳。吾辈读旧史,所贵者惟在原料炉锤组织,当求之在我也。
《两汉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可与《通考》合读。
《通志二十略》
郑渔仲史识、史才皆迈寻常。《通志》全书卷帙繁,不必读,二十略则其精神所聚,必须游览,其中与《通考》门类同者或可省。最要者,《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校雠略》等篇。
《二十四史》
《通鉴》、《通考》,已浩无涯涘更语及彪大之《二十四史》,学者几何不望而却走?然而《二十四史》终不可不读,其故有二:(一)现在既无满意之通史,不读《二十四史》,无以知先民活动之遗迹;(二)假令虽有佳的通史出现,然其书自有别裁。《二十四史》之原料,终不能全行收入,以故《二十四史》终久仍为国民应读之书。
书既应读,而又浩瀚难读,则如之何,吾今试为学者拟摘读之法数条。
一曰就书而摘。《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俗称四史,其书皆大史学家一手著连,体例精严,且时代近古,向来学人诵习者众在学界之势力与六经诸子埒,吾辈为常识计,非一读不可。吾常希望学者将此四史之列传,全体游览一过,仍摘出若干篇稍为熟读,以资学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吾举其目亦可,但手边无原书,当以异日)。四史之外,则《明史》共认为官修书中之最佳者,且时代最近,亦宜稍为详读。
二曰就事分类而摘读志。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则读《平准书》、《食货志》;欲研究音乐,则读《乐书》、《乐志》;欲研究兵制,则读《兵志》;欲研究学术史,则读《艺文志》、《经籍志》,附以《儒林传》;欲研究宗教史,则读《北魏书"释老志》(可惜他史无之)。每研究一门,则通各史此门之志而读之,且与《文献通考》之此门合读。当其读时,必往往发现许多资料散见于各传者,随即跟踪调查其传以读之,如此引申触类,渐渐便能成为经济史、宗教史……等等之长编,将来荟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三曰就人分类而摘读传。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全史各传既不能遍读(且亦不必),则宜择伟大人物之传读之,每史亦不过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欲研究者而择读,如欲研究学术史,则读《儒林传》及其他学者之专传;欲研究文学史,则读《文苑传》及其他文学家之专传。用此法读去,恐之患其少,不患其多矣。
又各史之《外国传》、《蛮夷传》、《土司传》等,包含种族史及社会学之原料最多,极有趣,吾深望学者一读之。
《廿二史札记》 赵翼著
学者读正史之前,吾劝其一游览此书。记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此书深进“比事”之决,每一个题目之下,其资料皆从几十篇传中,零零碎碎觅出,如采花成蜜。学者能用其法以读史,便可养成著术能力(内中校勘文学异同之部约占三分一,不读亦可)。
《圣武记》 魏源著
《国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著
清朝一代史迹,至今尚无一完书可读,最为遗憾,姑举此二书充数。魏默深有良史之才,《圣武记》为纪事本末体裁,叙述绥服蒙古、勘定金川、抚循西藏……诸役,于一事之原因结果及其中间进行之次序,若指诸掌,实罕见之名著也。李次青之《先正事略》,
道光以前人物略具,文亦有法度,宜一游览,以知最近二三百年史迹大概。
日本人稻叶君山所著《清朝全史》尚可读(有译本)。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著
此为最有组织的地理书,其特长在专论形势,以地哉为经,以史迹为纬,读之不感干
燥。此书卷帙虽多,专读其叙论(至各府止),亦不甚费力,且可引起地理学兴味。
《史通》 刘知几著
此书论作史方法,颇多特识,宜游览。章氏《文史通义》,性质略同,范围较广,已见前。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著
读之可增史不兴味,且知治史方法。
丙、韵文书类
《诗经》
希望学者能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其词。注释书,陈奂《诗毛氏传疏》最善。
《楚辞》
屈、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余可不读。注释书,朱熹《楚辞集注》较可。
《文选》
择读。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
专读其中不知作者姓名之汉古辞,以见魏六朝乐府风格,其他不必读。
魏晋六朝人诗宜读以下各家:
曹子建 阮嗣宗 陶渊明 谢康乐 鲍明远 谢玄晖
无单行集者,可用张淳《汉魏百三家集本》,或王闓运《五代诗选本》。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襄阳集》 《韦苏州集》 《高常侍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李义山集》 《王临川集》(诗宜用李璧注本) 《苏东坡集》 《元遗山集》 《陆放翁集》
以上唐宋人诗文集
《唐百家诗选》 王安石选
《宋诗钞》 吕留良钞
以上唐宋诗选本
《清真词》(周美成) 《醉翁琴趣》(欧阳修) 《东坡乐府》(苏轼) 《屯田集》(柳永) 《淮海词》(秦观) 《樵歌》(朱敦儒) 《稼轩词》(辛弃疾) 《后村词》(刘克庄) 《石道人歌曲》(姜夔) 《碧山词》(王沂孙) 《梦窗词》(吴文英)
以上宋人词集
《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桃花扇》《长生殿》
以上元明清人曲本
本门所列书,专资学者课余讽诵,陶写情趣之用既非为文学专家说法,尢非为治文学
史者说法,故不曰文学类,而曰文类。文学范围,最少应包含古文(骈散文)及小说。吾以为苟非欲作文学专家,则无专读小说这必要;至于古文,本不必别学,吾辈总须读周秦诸子、《左传》、《国策》、四史、《通鉴》及其关于思想、关于记载之著作,苟能多读,自能属文,何必格外标举一种,名曰古文耶?故专以文鸣之文集不复录(其余学问有关系之文集,散见各门)。《文选》及韩、柳、王集聊附见耳。学者如必欲就文求文,无已,则姚鼐之《古文辞类纂》、李兆洛之《骈体文钞》、曾国藩之《经史百家杂钞》可用也。
清人不以韵文见长,故除曲本数部外,其余诗词皆不复列举,无已,则于最初期与最末期各举诗词家一人:吴伟业之《梅村诗集》与黄尊宪之《人境庐诗集》、成德之《饮水词》与文焯之《樵风乐府》也。
丁、小学书及文法类书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著
《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声著
《说文释例》 王筠著
段著为《说文》正著,朱注明音与义之关系,王著为《说文》通释,读此三书,略可通《说文》矣。
《经传释词》 王引之著
《古书疑义举例》 俞樾著
《文通》 马建忠著
读此三书,可知古人语法文法。
《经籍纂诂》 阮元著
此书汇集各字之义训,宜置备检查。
文字音韵,为清儒最擅之学,佳书林立,此仅举入门最要之数种,若非有志研究斯学者,并此诸书不读亦无妨也。
戊、随意涉览书类
学问固贵专精,又须博览以辅之。况学者读书尚少时,不甚自知其性所近者为何。随意涉览,初时并无目的,不期而引起问题,发生兴趣,从此向某方面深造研究,遂成绝业者,往往而有也。吾固杂举有用或有趣之各书,供学者自由翻阅之娱乐。
读此者不必顺叶次,亦不必求终卷者(各书亦随忆想所及杂举,无复诠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乾隆间四库馆,董其事者皆一时大学者,故所作提要,最称精审,读之可略见各书内容(中多偏至语自亦不能免)。宜先读各部类之叙录,其各书条下则随意抽阅。
有所谓存目者,其书被屏,不收入四库者也,内中颇有怪书,宜稍注意读之。
《世说新语》
将晋人谈玄语分类纂录,语多隽妙,课余暑假之良伴侣。
《水经注》 郦道元撰,戴震校
六朝人地理专书,但多描风景,记古迹,文辞华妙,学作小品文最适用。
《文心雕龙》 刘勰撰
六朝人论文书,论多精到,文亦雅丽。
《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 慧立撰
此为玄奘法师详传。玄藏为第一位留学生,为大思想家,读之可以增第志气。
《徐霞客游记》
霞客晚明人,实一大探险家,其书极有趣。
《梦溪笔谈》 沈括
宋人笔记中含有科学思想者。
《困学纪闻》 王应麟撰,阎若璩注
宋人始为考证学者,顾亭林《日知录》颇仿其体。
《通艺录》 程瑶田撰
清代考证家之博物书。
《癸巳类稿》 俞正燮撰
多为经学以外之考证,如考棉花来历,考妇人缠足历史,辑李易安事迹等;又多新颖之论,如论妒非妇人恶德等。
《东塾读书记》 陈沣撰
此书仅五册,十余年乃成,盖合数十条笔记之长编,乃成一条笔记之定稿,用力最为精苦,读之可识搜集资料,及驾驭资料之方法。书中《论郑学》、《论朱学》、《论诸子》、《论三国》诸卷最善。
《庸盦笔记》 薛福成
多记清咸丰、同治间掌故。
《张太岳集》 张居正
江陵为明名相,其信札益人神智,文章亦美。
《王心斋先生全书》 王艮
吾常名心斋为平民的理学家,其人有生气。
《朱舜水遗集》 朱之瑜
舜水为日本文化之开辟人,惟一之国学输出者,读之可见其人格。
《李恕谷文集》 李塨
恕谷为习斋门下健将,其文劲达。
《鲒琦亭集》 全祖望
集中记晚明掌故甚多。
《潜研堂集》 钱大昕
竹汀在清儒中最博洽者,其对伦理问题,亦颇有新论。
《述学》 汪中
容甫为治诸子学之先登者,其文格在汉晋间,极遒美。
《洪北江集》 洪亮吉
北江之学,长于地理,其小品骈体文,描写景物,美不可言。
《定盦文集》 龚自珍
吾少时心醉此集,今颇厌之。
《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
《胡文忠公集》 胡林翼
右二集信札最可读,读之见其治事条理及朋友风义。曾涤生文章尤美。桐城派之大成。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丛话中资料颇丰富。
《词苑丛谈》 徐钪(?)
惟一之词话,颇有趣。
《语石》 叶昌炽
以科学方法治金石学,极有价值。
《书林清话》 叶德辉
论列书源流及藏书掌故,甚好。
《广艺舟双辑》 康有为论写定字,极精博,文章极美。
《剧说》 焦循《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二书论戏剧,极好。
即谓之涉览,自然无书不可涉,无书不可览,本不能胪举书目,若举之非累数十纸不可。右所列不伦不类之寥寥十余种,随杂忆所及当坐谭耳,若绳经义例,则笑绝冠缨矣。
附录一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右所列五项,倘能依法读之,则国学根柢略立,可以为将来大成之基矣。惟青年学生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别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读。
今再为拟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
集》。
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报……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简介
蒋骥﹐字涑塍(音cheng橙),江苏武进人,对《楚辞》有专门研究。
王逸以《招魂》为宋玉做,《大招》为屈原或景差作,蒋骥则以二篇俱归屈原。此书于篇目附记中推定屈原作文次第﹐依次为《惜诵》﹑《离骚》﹑《抽思》﹑《思美人》﹑《卜居》﹑《大招》﹑《哀郢》﹑《涉江》﹑《渔父》﹑《怀沙》﹑《招魂》﹑《悲回风》﹑《惜往日》﹐并说“《九歌》﹑《天问》﹑《橘颂》﹑《远游》﹐文辞浑然﹐莫可推诘﹐固弗敢强为之说云”。此外﹐卷首附考正地图五幅,以示屈原作品的地理环境,在《九章》各篇的注释中﹐对年月道里诸问题考辨特详。
所附《楚辞馀论》﹐纠驳旧注的谬误﹐考辨名物的异同﹐时有精深之论。如考证《离骚》“摄提”为太岁在寅之说﹐并引《後汉书‧张纯传》“摄提之岁”为证﹔又屈赋中“民”字﹐注家多解为民众之民﹐蒋氏认为“皆原自指”。凡此都独具只眼﹐可成一家之言。但也偶有不确之说﹐如解《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以“哀江”为地名﹔又说《九歌》少司命为“月老之类”。《四库全书总目》说:“汰其冗芜﹐简其精要﹐亦自瑕不掩瑜。”
《楚辞说韵》则研讨《楚辞》的声韵﹐按“母”分列文字﹐通以方音﹐每部列“通韵”﹑“叶韵”﹑“同母叶韵”之例﹐虽还不是通论全部楚辞声韵﹐而徵引赅博﹐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少资料。
有康熙五十二年武进蒋氏山带阁刻本与清雍正五年刻本﹐通行本有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有,事实上
古籍中提到最早显示出这种惊人记忆力的人是汉代学者伏生,《汉书》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就失传了,至汉朝,汉文帝求《尚书》而不得,听说山东有一名叫伏生的老者,曾当过秦朝的博士,能记住《尚书》的内容,但是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无法出门,汉文帝便派大臣晁错到他所住之地,由他口授了二十八篇,因为晁错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的,后人就称这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
对于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来说,能背出诸多古书篇目,可以称得上记忆力相当了得,不过在汉代,拥有这样惊人记忆力的并不止伏生一人。汉末著名女诗人蔡文姬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生于书香门第的蔡文姬,自幼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其父蔡邕生前藏书四千多卷,死后遗给文姬,不幸的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这些书渐渐散失了,甚至连蔡文姬本人也在乱世中被掠到匈奴之地。而后,曹操平定北方,将她从匈奴人手中赎回,对于蔡邕那些珍贵书籍的散失,曹操感到很惋惜,但文姬却说不用着急:“书虽然没有了,内容我却还能记得。”于是就凭她的记忆,默写了四百多篇。
可以说,古人背书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像伏生和蔡文姬一样保留了很多珍贵的古迹。
古人的记忆主要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能生巧,而对那些真正有文采的人来说,读书记忆不仅仅是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乐趣,正是这种乐趣,使古代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对于文献,是指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 《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神异经。《明史》《明会要》《明会典》《明史纳目》等。望采纳。
本文2023-08-07 00:26: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7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