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出版社的存在问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医古籍出版社的存在问题,第1张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古籍是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特殊资源。古籍整理与出版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据不完全统计,存世的中医古籍超过一万种,若包括不同版本在内,数量可达数万册。这种珍贵遗产是中医药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代中医药学继承和创新的主要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古籍是不可再生文化资源,如果不能妥善保存,及时抢救,则必然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最终湮灭。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现代科研、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对现存古籍分档,采取不同的方法整理、抢救。

古籍整理与出版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不仅要服务于当代,还要为千秋万代服务。整理古籍,首先要尽可能保留原貌,提高整理水平;其次,进一步创新整理的形式、方法,强化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古医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整体水平。古医籍整理出版不同于一般图书的出版,其质量涉及的因素包括底本、影印、校勘、标点、注索、索引等。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中医热”的兴起,传统古医籍备受青睐,一些非古籍专业出版社急于出书,古医籍乱点、乱注、乱译现象严重,校勘体例前后不一,编辑章法不伦不类。大量经典医籍低水平重复出版,影响了古医籍整理出版整体质量水平。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就影响古医籍整理出版质量的相关问题做以下探讨,以总结经验教训,改进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中国的古籍,没有类似今天使用的标点。古代有些文字(例如甲骨卜辞)有时用分行或隔离来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也并不普遍。所以历来认为学会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汉代表示断句的符号是“、”和“”。“、”用来表示较小的停顿,“”表示较大的停顿。20世纪初发现的汉简《流沙坠简》中有使用了这种符号的简片。“”和“、”汉朝人称之为句读 。这两种符号到了宋代才逐渐推广使用,但形态有些改变。一种是句号用“。”,读号用“、”;另一种是句号读号都用同样的点,句号的点用在字旁,读号的点用在两字之间。宋元时代出版的书籍,特别是经书,一般不加句读。句读符号多用于教学或校勘方面。宋刻本也有仿照校书式印上圈点的,但不多见。

  元明刻本小说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一律用“、”或用“。”的。有些戏曲和启蒙读物也采取这种方法。此外,明刻本小说还增添了人名号和地名号,前者是在人名右边加一条直线,后者是在地名右边加两条直线。这些都是译古籍时要注意的。

要注意的是中文的句号是“。”而不是句点“”等类似细节问题。

古医籍今译是沟通古语与现代语的桥梁,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原作,而不是代替原著。古医籍今译应该忠实底本,认真研究原文本义,切忌按字面意思牵强附会。现行古医籍今译本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译文有误,如错译、多译、漏译等;编校有错,表现为错字、别字、误标点等;方法不规范,体例不统一;随意性较大,违背校勘常识;简化字和繁体字使用不当,不了解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对应规则,特别是古医书中使用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繁体字都机械地改为简化字。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主要是译者学力不够,态度严谨,不勤于查阅资料,更加上出版者以赢利为目的,快译快出快赚钱,导致许多中医经典古籍的误译、误注与误解。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谋求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生存和发展,使传统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适应时代的脚步,是从事中医古籍出版事业的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中医古籍整理出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传统的古医籍整理拓展了新的领域。图书数字化已经显露了在信息传播和利用上的极大优势。就规模较大的古籍而言,这一优势更为明显。对现存古医籍数字化改造,是实现古医籍有效利用的最有效途径,只有经过全面、系统的数字化整理,在保持原书原貌的基础上,实现文本化,才能实现电子阅览及全文多途径检索,为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利用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中医古籍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为当代中医药科技创新服务,为人类健康发挥出应有的巨大作用。

大陆的: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有各地的古籍出版社。

台湾的就比较多了,但这边不大容易买到。

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是最全面的,论实力个人认为中华书局更厉害些,几乎古籍无所不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