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0收藏

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第1张

西湖最早称武林水。

《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

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

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

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

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秦汉到唐代

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

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

”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自从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

唐代,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积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脚下,东北面延伸到武林门一带。

香客可泛舟至山脚下再步行上山拜佛。

由于当时未修水利,西湖时而遭大雨而泛滥,时而因久旱而干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调任杭州刺史。

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

即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

六井现大都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井亭桥西。

其余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长庆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在任期间,白氏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州)至盐官(海宁)间农田的灌溉问题。

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并非近代的白堤。

白氏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还书写《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无存,但后人却借白堤(当时称“白沙堤”)以缅怀白公。

白氏不仅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还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词。

最为著名的作品有《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和《忆江南》。

五代到宋代

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

的吴越国和南宋时期。

西湖的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两朝。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960年)以杭州为都城,促进与沿海各地的交通,与日本、朝鲜等国通商贸易。

同时,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

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因此吴越国王钱镠于宝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

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

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

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

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

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

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

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

”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

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

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

”南宋诗人林升在诗《题临安邸》对当时的盛况做了生动的描绘。

另外,诗人杨万里也曾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盛赞西湖美景。

元代到清代

元代,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销金窟”。

据《元史》卷23记,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驿,半岁之间,使人过者千二百余,有桑兀、宝合丁等进狮、豹、鸦、鹘,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余斤。

”西域和西欧各国的商人、旅行家,来杭州游览的增多。

最为闻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元代后期,继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代有所扩大。

元世祖至元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桑田。

但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贵族沿湖围田,使西湖日渐荒芜,湖面大部分被淤为茭田荷荡。

直到明代宣德、正统年间(1426年~1449年),杭州开始恢复繁荣,地方官也才开始关注西湖。

弘治十六年(一说: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杨孟瑛冲破来自豪富们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

据明《西湖游览志》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

”疏浚工程使苏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一带尽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称杨公堤。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筑环形长堤,形成的独特景观。

三十九年,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

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

清代,因康熙、乾隆两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进西湖的整治和建设。

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览,并为南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使“双峰插云”、“平湖秋月”等未定点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观赏位置。

雍正年间,还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览范围进一步拓展。

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览,又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又题书“龙井八景”,使偏僻山区的龙井风景为游人注目。

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1016处,为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

乾隆年间兴建的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昆明湖东西两堤也是模仿西湖苏堤六桥而建的。

明清两代,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两个岛屿。

雍正年间,西湖面积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滩20多公顷,经过大规模的疏浚后,面积广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乌龟潭、赤山埠一带。

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

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颜检奏浚西湖兴修水利,后由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阮公墩)。

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已经形成。

同治三年(1864年),创立西湖浚湖局,委钱塘丁丙主事。

1、杭州图书馆的详细地址在哪里2、杭州市可供自习的图书馆有哪些?3、杭州有没有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4、杭州图书馆在哪里5、想看书,但不是学生,图书馆对外开放吗?杭州下沙杭州图书馆的详细地址在哪里

杭州图书馆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详细地址是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58号市民中心J楼,为杭州图书馆了避免旅行期间找不到此景点,最好提前规划路线,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通方式。

开放时间杭州图书馆:大厅周一-周日8:00-21:00杭州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9:00-20:00杭州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音乐分馆、**分馆、自修区杭州图书馆:周一闭馆,周二-周日9:00-21:00;专题文献中心,周二-周日9:00-17:30(其中古籍阅览时间为周二-周五9:00-17:30)。另有分馆开放时间可参考官网。

杭州市可供自习的图书馆有哪些?

杭州市可供自习的图书馆有杭州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拱墅区图书馆、西湖区图书馆、江干区图书馆、杭州高新区(滨江)图书馆。

1、杭州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位于杭州市江干区,中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浙江省图书馆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图书馆,2018年5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成立于1958年7月1日,原名杭州市图书馆,1961年5月改现名,1963年成立杭州图书馆儿童分馆,2008年10月杭州图书馆新馆落成正式开放。

2、浙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国内创办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定的“一级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浙江省分中心、长三角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

3、拱墅区图书馆

杭州市拱墅区图书馆成立于2007年9月,2015年12月30日迁址于拱墅区北城街55号(拱墅区人防大厦B座)投入使用,成为拱墅区图书馆北城街馆,并于2016年12月23日全面对外开放。

4、西湖区图书馆

由西湖区人民政府拔款设立的公益性、综合性、现代化、开放式的区级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一楼设有办证大厅、少儿活动区。二、三楼设有图书借阅区、盲文借阅区、报刊阅览区、电子借阅区、读者自修区。四楼设有培训教室、多功能厅等。

5、江干区图书馆

开馆时间:周2-周日,早上9:00到晚上9:00,周一闭馆。馆内实行开架外借、馆内阅览、电子阅览等多种阅览方式,开架外借和馆内阅览区总占地面积达1180平方米,内容包括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等。

-杭州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拱墅区图书馆

-西湖区图书馆

-江干区图书馆

-杭州高新区(滨江)图书馆

杭州有没有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

杭州的图书馆都是对公众开放的,不知道你哪里方便。杭州比较舒服的图书馆是位于钱江新城市民中心的杭州图书馆。2008年10月新馆在钱江新城落成,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其中新馆438万平方米),新馆是目前国内外开放比例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将近90%的面积用于对接待读者。馆藏文献达210余万册,其中古籍善本4481册,已初步形成以文史哲、艺术、法律、旅游、教育及电子为特色的藏书体系。现为副省级公共图书馆,2003年成为国际国联成员馆。\x0d\ \x0d\“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因此就有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人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x0d\ \x0d\浙江图书馆也不错,在黄龙洞那边,环境很好,安静。根据你自己的需要以及方便选择吧。

杭州图书馆在哪里

杭州图书馆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

杭州图书馆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58号市民中心J楼。

杭州图书馆成立于1958年7月1日,原名杭州市图书馆,1961年5月改为现名,1963年成立杭州图书馆儿童分馆,2008年10月杭州图书馆新馆落成正式开放。截至2018年12月,杭州图书馆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有3942个阅览座位,设有16个机构部门,在编职工186人;馆藏文献5863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32万册,报刊文献33万件,视听文献647万件(套)。

杭州图书馆的形象标识以鲜红色为主色调,整体设计由“指纹”、繁体“图”与“西湖涟漪”图形元素经过艺术变形组合设计而成。繁体“图”字巧妙地融合在指纹图形元素中,一轮“涟漪”,一座杭城。西湖水涟漪荡漾,“涟漪”体现了杭州图书馆地理专属性,并以水的动态表现出来杭城历史文化底蕴。

想看书,但不是学生,图书馆对外开放吗?杭州下沙

杭州市图书馆对外开放,可办理图书卡进入馆内,咨询电话:0571-86021000。杭州图书馆位于杭州市江干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是浙江省图书馆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图书馆,2018年5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办理条件:

1、杭州市户籍居民可凭市民卡或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享有文献借阅服务。

2、非杭州市户籍但持有杭州市社保卡的居民可凭社保卡或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享有文献借阅服务。

3、企事业单位可凭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证书复印件到馆(杭州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办理团体借书证,每证收取押金视借阅数量而定,分别为2000、6000、10000元。

扩展资料:

杭州图书馆拥有各类文献资源280万册(件),载体有图书、报纸、杂志、特藏专藏、视听文献、数据库资源,内容涉及各门学科,已逐步形成了以文史哲、艺术、法律、旅游、经济、教育、音乐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其中馆藏古籍、民国图书达4万余册,包括善本古籍634种,5058册;碑刻拓片1400余种。2007年,我馆藏品种有29种善本古籍进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此外,拥有杭州地方文献,近万余册/件,载体形式有图书、古籍、期刊、报纸、拓片、光盘,内容涉及杭州发展的各个方面,已逐步形成杭州地方文献专藏,同时建有“杭州文化”数据库、编辑出版杭州文化期刊《文澜》(季刊)为杭州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文献参考服务。

杭州市图书馆官网-办证指南

-杭州市图书馆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

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

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杭州西湖名字的由来:它位于杭州的西部。“西湖”之名始于唐中期,盛于北宋,盛于南宋至清代。它逐渐取代了历史上其他各种名称并流传至今,成为正式名称。

在浙江杭州的西边。在汉代,它被称为明代的圣湖,仅次于唐代的西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有苏堤肖春、屈原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六郎文英、华钢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夜钟、三滩银月等十个景点。

宋欧阳修《采桑子》诗云:“一舟短西湖好,绿水蜿蜒。“参见宋、吴《梦梁璐西湖》

延伸信息:

西湖

关于西湖一直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包括珍珠西湖和断桥白蛇。传奇终究是传奇。除了这些美丽的传说,关于西湖地质成因的古籍都比较简略。明代《西湖游览记》出版一年。西湖“三面环山,下有百道深泉,是湖。”

现代学者对地形、地质、沉积、水动力等进行了考证,其中普遍的观点是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来的泻湖。

民国9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在考察了西湖的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形成的原因》一文,认为:“西湖只是钱塘江左侧的一个小湾。

1作为一个初学者,想要从事文字编辑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首先“文字编辑”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所做的事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网站可能更多的是内容编辑角色,编辑内容更新文章之类;报纸可能更多的是校对角色;图书可能在充当校对角色的同时还有责任编辑的角色,后者还包括大纲逻辑问题抄袭问题等。这其中,图书对文字编辑校对能力的要求应该是最高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文字编辑都是一个需要不断查不断查再不断查的工作。按我的理解,楼主问题应该是倾向于纸质出版物的文字编辑方向,恰好跟 的活差不多,说说我的看法,供参考。

文字编辑入门确实不难,只要不是语文烂到一定程度的,如@陈小槑所说,经过两三个月的在职培训的基础就大致入了门,下面就是在长期的审稿中培养出来对文字、语法、标点的敏感性。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要做一个资深的文字编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几年是不可能的。

你需要经常翻阅了解熟知的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一系列工具书和相关规定条例。你需要知道错字别字的正确写法,需要知道哪个字是推荐字,需要知道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需要知道数字标点的正确用法,需要知道哪个是外国人名的标准翻译,等等。

校对符号是你必须知道的。可以常看看易混词常翻字典之类。

知识面宽广有好处,这样就不会出现汉代的主角就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类的情况,你知道K线图怎么看对你改股票类稿子也大有好处。但最重要的是凡是你并非百分百确定的东西必须去查,而不是“我印象中应该是对的”。

我的建议是不妨从校对开始,折校读校,一点一点积累。耐心和细心是基础。

版权之类的个人感觉是了解个大概即可,能判断抄袭与否就差不多了。对敏感话题相关的字眼一定要敏感,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p。 s。

与编辑相关的有个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大抵是考察一些语法文字标点相关的知识,楼主不妨看看它的相关试卷和参考书了解一下。###私以为普通意义上的文字编辑--包括绝大多数的网站文编,只是一种专业技能,也就是经过两三个月的在职培训就能比较上手了,不需要很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需要深厚额文学素养,但如果你知识面很广,那倒是个加分项。

至于你是想进入互联网界,还是传统媒体/出版界,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这个大方向先选择好。如果你选择前者,那么我建议你先用wordpress建设一个个人站点,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领域,采编内容,顺便熟悉网站信息结构、SEO和html标签的使用规范等等,掌握了这些,我觉得基本上就入门了。

然后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微博作为一个袖珍媒体来运营。另外我觉得可以尽早地树立起职业道德观,有版权意识,熟悉各种授权协议和商业使用规则,这本该是行业的基本素质,但是在现在的编辑界,已经稀缺得不能再稀缺了。

2如何做好校对工作

所谓“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实则说的就是编辑和校对的关系,可用几个词来概括:同源、分流、合作、同归。所谓同源即校对工作是与编辑工作同时出现的。分流即是指在出版生产逐渐形成规模时编辑与校对也随之走向了分工。校对工作从编辑工作中分离了出来,但校对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属性并未改变,它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出版物文字质量的把关环节,将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也就保证了出版物的传播和积累价值。 校对的一部分工作包含于编辑之中,校对是编辑加工的延续。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能够在工作中承担起校对的职责,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他会自然而然地对书稿中的错误随时进行修改。除编辑文稿外,他还须解决文稿中观点、语法、修辞、逻辑以及明显的文字常识等方面的错误。校对要做到对错别字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和高度的辨析力,善于从字里行间寻找出隐藏其中的各种差错。校对时的阅读以一个个的字、词、标点符号为阅读单位,力求发现其中细微的错误,在这种字字落实的过程中,往往进入一种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专注状态。这也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

3编辑校对这份工作前景好吗

虽然出版商创业,但仍然没有点已编译的代码,没有代码,最好不要做这行,所以欺负,收入低。

当编辑校对比自然晾干,校对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编辑全面,能够使自己的主题,相当于项目经理。当然,活生生的证据也应该了解一些,最好是从助理编辑开始。

人民教育协会或俱乐部,要问当地的人来了解,情况是每个俱乐部的,而不是从你知道好还是坏名光大不相同。人社方俱乐部,并不总是**,但也可以是更刚性的;教育机构如果一个很好的补充,它也应该工作,但现在补充的竞争是如此之大,所以你要看看这个俱乐部具体怎么样。

4图书编辑

关于您的问题,通过“杭州图书馆书目检索平台”检索 “图书编辑”可以查询到: 题名:现代图书编辑学 作者:李琪编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 题名:现代图书编辑实务教程 作者:陈丽菲、王月琴、王秋林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 题名:图书编辑规程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中国编辑学会主编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 相关链接如下: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5想知道报社编辑如何校对文字稿件 都需要哪些功底和专业知识

校对工作程序

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工序包括: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等各环节。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作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可以使用黑马校对软件的严格校对模式替代人工二校。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现在国内大多数出版社和报刊社均已使用黑马校对软件,基本都采用人机结合校对程序。 纸质稿件的人机结合的校对流程如下: 人工初校+技术整理→誊样→退厂改样→核红→计算机二校→人工三校→人工通读→退厂改样→清样核红→付印 人工初校可核对原稿及进行全书的技术性整理工作;计算机二校可以节省大量人工校对时间,确保准确率;人工三校和通读则可以起到最后把关的作用。 电子原稿的人机结合校对模式: 计算机一校(主要校文字性差错)→人工二校(主要校是非) +技术整理→退厂(或退责任编辑)改样→核红→计算机三校(主要校改动后的差错)→人工通读→退厂(或退责任编辑)改样→清样核红→付印

编辑本段校对工作方法

对校法

陈垣:“对校者,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点校: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平行点校:将原稿折叠后,覆在校样需校对的文字或图表上进行点校。 折校:把校样放在桌子上,再将一页原稿夹在两手的手指间压在校样上,并把原稿上的字句对准校样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读校:两人以上合作的校对方法,即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或两人)对照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

本校法

陈垣:本校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采用的便是本校法。 校对人员在无原稿(或脱离原稿)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辨别校样上文字的形态,理解文句的含义,通过比较、前后互证来发现错误。 运用本校法进行的通读检查,更能体现‘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这一特性。” 在电子原稿大量涌现的今天,充分发挥本校法的长处,可以在互补的基础上弥补作者的失误或者编辑在加工编辑上的不足,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

他校法

陈垣:他校者,以他书校本书。 使用与所校对的稿件内容相关的比较权威的其他图书(包括工具书),来进行具体的校对工作。 他校法常与本校法交叉运用。 他校法的功能在于释疑,通常用于解决引文、数据、习语、术语、公式、日期之类的异同问题。

理校法

陈垣说:所谓理校者,遇无古本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 理,即推理判断。 理校,即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 在本校发现矛盾而又无他书可供参照时,便只能通过推理分析来判断是非,并提出疑问,由编辑部门解决。 理校也常与本校结合使用。 理校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必须是学有所长,知识面较广的校对人员才可运用,负责容易出现“以不误为误”或“以误改误”的差错。

校对的话,应该对版本、图书及中文,尤其是古文有相当的见地

6

出版社虽然都企业化了,但是还是分有编没编,没编最好别干这行,很受气的,收入也低。

当编辑自然比干校对好了,校对是一个技术工种,编辑综合性强,做好了能自己做选题,相当于项目经理。当然校对的活也应该懂一些,最好是从助理编辑开始。

教育社还是人民社,得问问当地懂的人,每个社的情况千差万别,不是光从名称就能知道好坏的。人民社是党社,永远黄不了,但也可能比较死板;教育社如果出教辅不错的话,应该也行,但现在教辅的竞争那么大,所以得具体看这家社怎么样了。

7图书校对流程

校对的基本功能有二:校异同;校是非。

这是校对的性质决定的。“校对”是个 概念,包含着“校” (校是非)和“对”(校异同)的双重含义,应当全面地认识和实现校对的功能。

“校异同”的要旨在“异同”,是指将校样跟原稿逐字逐句比照,通过查找两者异同的方法,发现并改正录排错漏。其功能是: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

“校是非”的要旨在“是非”,是指通过对原稿内在矛盾的是非判断,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其功能是:弥补编辑工作的疏漏,使书稿趋于完善。

校对的两个基本功能,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不校异同,则不能保证作者的劳动成果准确而完整地转换;而不校是非,则不能发现和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

偏废校异同或者偏废校是非,后果是一样的,都会造成谬误流传,损害作者,贻误读者。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有如下4项: 1、三校一读及样书检查。

“三校”即三个校次。“一读”即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

由于校对客体差错的复杂性和出错原因的多样性,“校书如扫落叶”,校对活动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投入必要的校对工作量 (即校次)。“三校一读”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的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重要书稿和校对难度大的书稿,如经典著作、文件、辞书、古籍、学术著作、教科书及教辅读物等,还应相应增加校次。

作者校对、编辑校对不能顶替校次,交给他们校对的校样是“副样”,“正样”仍由校对人员校对,三个校次都必须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校对人员来完成。计算机校对如果使用得当,可以顶替一个校次。

三校改版后打出的校样,不能算作付印清样,还必须进行一次通读检查,通读检查后改版打出的校样,才能算作付印清样。 为了保证校对的质量,凡遇到如下情况之一的校样,校对者有权提出增加 1~2个校次:(1)初校样的差错率超过15/10000的;(2)编辑发排的书稿没有齐、清、定,而在校样上修改的页码超过1/3的;(3)终校样的差错超过3/10000的。

增加校次的决定权属于专业校对机构。 样书检查,指图书成批装订前先装订几本样书分由责任编辑、责任校对检查,经检查确 认无误后,方能成批装订出厂。

2 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现代校对的特征之一,是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

所谓主体多元化,是指作者、编者和专职校对员共同参与校对,还有社外人员参与校对活动,从而形成校对主体群。作者校对属于自校,编辑校对属于半自校。

他们共同的优势是:对书稿内容的把握,对相关知识的熟悉。共同的劣势是:因习惯线性阅读难以感知个体字符的差异 , 因思维定式而往往对差错“熟视无睹”。

社外校对人员,技术、经验、心态和责任心一般不如社内专职校对员。因此,校对主体多元化必须与专业化相结合,并且以社内专职校对员为校对主体群的核心。

所谓以社内专职校对员为核心,有三层意思:其一,出版社必须建立专业校对机构,对全社校对工作进行统一组织和全程监控;其二,出版社必须配备足够的专职校对员(编校人员配备的科学比例为3:1,不应少于5:1),并由专职校对员担任责任校对;其三,必须由中级以上职称的校对员或工作认真、经验丰富的其他校对员来做三校,把好终校关。 3 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

现代校对的特征之二,是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集体交叉校对,是指由不同职级、不同专长的校对者分别负责不同校次的校对, 一般不得采取一人包校的做法。

集体交叉校对,可以避免一人包校的知识局限,和反复校读导致对差错“熟视无睹”,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同时,集体交叉校对还是一种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的有效方式。

但是,集体交叉校对也存在不足,主要是校对者对差错的认定不会完全一致,大部头书稿分章集体交叉校对,还会造成版面格式处理的不统一。因此,在集体交叉校对的基础上,还必须实行责任校对制。

责任校对是本书校对工作的总责任人和总协调员,参与本书校对全过程,承担终校或通读检查 ( 通读检查也可以由责任编辑承担 ) 以及文字技术整理,协助责任编辑解决校对质疑 , 并最后核对付印清样。责任校对应在书名页上署名,以示对本书的校对质量负责。

4 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校对质疑编辑排疑,是现代校是非的基本形式。

校对员的校是非,不同于编辑的文字加工,两者有质的区别。校是非的任务是改错,即通常说的清除硬伤,不做篇章布局调整、思想内容提升和文字润色的工作。

对于明显的错字、别字、多字、漏字、错简字、错繁字、互倒、异体字、旧字形、非规范的异形词 , 专名错误,不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数字用法、量和单位名称及符号书写,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版面格式,校对员应当予以改正,但改后须经责任编辑过目认定。发现了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以及事实性、知识性、政治性错误,校对员无权修改,只能用灰色铅笔标注表示质疑,并且提出修改建议,填写“校对质疑表”,连同校样由责任校对送给责任编辑排疑。

责任编辑应当认真地对待校对质疑,虚心采纳正确的修改建议。对于认定的修改建议,用色。

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地址:湖墅南路146号

文丹出版社地址:浙江省杭州下城区屏风街29号(中大广场6号楼)

浙江文艺出版社地址:体育场路347号

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地址:体育场路347号

浙江大学出版社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浙江古籍出版社地址:体育场路347号浙江摄影出版社地址:体育场路347号

浙江音像出版社地址:武林巷5号

中国文和出版社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市心南路588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