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名称的由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籍名称的由来,第1张

  古籍:古人写、印的书籍。是指写印于1912年之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清朝以前古装形式的书籍。辛亥革命以后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也属古籍。

  “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这都不存在问题。问题是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在某些人的头脑中并不十分清楚。如有人谈我国书的历史,说最早的书是刻在甲骨上的,以后是铸在青铜器上的,这就不对。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我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当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当时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

  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过去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我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当然被公认为古籍。

古籍定义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 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知识信息;

著作方式;

文字;

物质载体;

文字制作技术;

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古籍

简策

《御笔诗经图》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

雅利安人英译Aryan,伊朗英译Iran。Aryan 和Iran发音基本相同,都指雅利安。古雅利安人信奉太阳神,以辐射形状为其象征,如十字和卍字。雅利安人能四处征战与他们善养马和骑马有关。塞西安、撒尔马希安部族是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他们曾遍布黑海北岸的俄罗斯草原经中亚直达中国新疆。

雅利安人梵文:arya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亚非语系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和印欧语系游牧民族)中的其中的一支分支之一,高加索以及中亚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历史上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古代雅利安人迁移至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平原上定居下来。这些人被称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旁遮普人中的一支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称为雅利安-旁遮普人-印度人,这就是印度古代文献中所称的雅利安人;另一支雅利安-旁遮普人则进入伊朗高原地区,称雅利安-旁遮普人-伊朗人。

在伊朗高原地区,他们和古代的雅利安-旁遮普人融为一体,形成了后来的波斯人、米提亚人、斯基泰人等等。在南亚次大陆,他们往南部驱逐德拉维达人,创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种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语族的语言带到了印度。

论文中引用古籍文献标注方式如下:

1、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版本、页码。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下同。页码应注明a、b面。

2、点校本、整理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整理本”。

3、影印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影印)页码。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影印本”。为便于读者查找,缩印的古籍,引用页码还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4、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次/丛书项(选项,丛书名用书名号)/版本或出版信息/页码。

5、地方志

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标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

6、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清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7、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古代文献的参考文献格式可以写为:

[1]李贤明一统志:卷七十四[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李贤明一统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卷七十四)

根据参考资料类型可分为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杂志[G]。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扩展资料:

一、专著、论文集、报告的写法: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二: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雅利安人英译Aryan,伊朗英译Iran。Aryan 和Iran发音基本相同,都指雅利安。古雅利安人信奉太阳神,以辐射形状为其象征,如十字和卍字。雅利安人能四处征战与他们善养马和骑马有关。塞西安、撒尔马希安部族是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他们曾遍布黑海北岸的俄罗斯草原经中亚直达中国新疆。

雅利安人梵文:âryâ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亚非语系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和印欧语系游牧民族)中的其中的一支分支之一,高加索以及中亚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历史上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古代雅利安人迁移至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平原上定居下来。这些人被称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旁遮普人中的一支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称为雅利安-旁遮普人-印度人,这就是印度古代文献中所称的雅利安人;另一支雅利安-旁遮普人则进入伊朗高原地区,称雅利安-旁遮普人-伊朗人。

在伊朗高原地区,他们和古代的雅利安-旁遮普人融为一体,形成了后来的波斯人、米提亚人、斯基泰人等等。在南亚次大陆,他们往南部驱逐德拉维达人,创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种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语族的语言带到了印度。

周代称西部边民为戎人,南部边民为蛮人;秦、汉之际,始称诸族部为亚羌人;后汉王朝曾与甘、青地区的先零、烧当诸羌部有往来,诸羌又与西藏地方的唐托、发羌诸部有联系。

4世纪初,鲜卑族吐谷浑部从辽东沿阴山西迁至甘、青地区,建立地方政权,与青海的西海诸族部和西藏的蕃域诸族部的西羌人,有了直接往来。隋代统一中国,势力远及青海湖以西,除与吐谷浑部交往,还与西女国、大羊同、苏毗、党项、附国、西南诸蛮等诸羌部也有通好往来,并通过诸羌部接触到白兰、嘉良、悉补野等部。悉补野部是善域诸族部的一支,世居雅隆河流域,到6世纪与7世纪之交的隋开皇年间,逐渐成为蕃域诸族部联盟的首领,势力遍及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广阔地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西羌150余族部兼并融合,组成了几个地方政权。公元7世纪初期,唐朝代隋而兴。约略与此同时,雅隆河谷匹播城的悉补野部首领,先后征服波堡、娘堡、工堡、达堡以及珞域、门域、小羊同(象雄)等十余地区诸部族,定都逻姿(逻些),建立了吐蕃王朝。

公元10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中原地区历经梁、唐、晋、汉、周和北宋、南宋的政权更迭,实力转弱,无暇西顾;自宋初以大渡河划界,更与吐蕃诸部往来阻隔。仅只有西凉(六谷)、邈川等地方首领,曾接受过朝廷的封赠。以党项(弥药)人为主体的西夏王朝,构成宋代北部威胁,而青海唃厮罗(宗喀)政权,则是宋朝屏辅。在吐蕃王朝故土,分为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三个地方,除磨榆(拉达克)、古格、布让三处政权传世较长;其余如亚泽、逻娑、武三咩、雅隆等地方政权均始终未能得到发展;在桑噶、达堡、工堡、波堡等地及藏曲河流域仍然处在彼此不相统属的分裂割据状态。从11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若干政教合一封建制度的地方政权。在吐蕃王朝,旧日辖地,门域、珞域和喀木、脱思麻等处,更加分散成为众多的游牧群落;而吐蕃王朝极盛时期,曾抵达过的大理、于阗(李域)、加湿弥罗,则逐渐与当地诸部族交错杂处。

进入13世纪后期,元朝统一全中国,由中书省在甘肃、陕西、云南等地设置行省的同时,开始“郡县吐蕃之地”正式在青藏高原各地建政设治。元朝以青藏高原为吐蕃王朝故地,遂统称其地为“吐蕃”;于中央特设宣政院(初名释教总制院),直辖其地。遇事则设行宣政院,并派官兵前往。明代统一中国以后,裁撤了"宣政院"建置,摒弃了"吐蕃"这一过时的称谓,改建两个都指挥使司和一个军民元帅府,直接受命于朝廷。朵甘都指挥使司:在答思麻及喀木地方,大体上相当于元代吐蕃等处和吐蕃等路两宣慰使司故地。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最初辖治十三万户;不久即以诸王受封而逐渐取代。

望采纳

丹顶鹤(英文名Red-crowned crane)---长寿的象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叫仙鹤、白鹤(其实白鹤是另一种鹤属鸟类)、鴜鷜,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丹顶鹤有许多称谓,如《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它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寓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