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砂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缩砂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缩砂汤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学探骊集》卷五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4 《直指》卷十四 41 方名 42 缩砂汤的别名 43 组成 44 主治 45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附注 5 《医方类聚》卷一九八引《居家必用》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主治 55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6 《局方》卷十(宝庆新增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66 制备方法 7 《直指》卷二十六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缩砂汤 1 拼音

suō shā tāng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缩砂汤

21 处方

缩砂仁(不见火)、甘草(炒),各十二两(一本作各二两);桔梗(焙)六十两,丁香皮(不见火)六两。

22 炮制

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

治一切冷气,心腹刺痛,胸膈痞闷,胁腹胀满,呕逆恶心,饮食无味,脾胃不和,酒食多伤,呕吐不止。

常服消滞气,宽胸膈,健脾胃,进饮食,止呕吐。

24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食前。

2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医学探骊集》卷五 31 方名

缩砂汤

32 组成

广缩砂5钱,陈皮3钱,焦白术4钱,炮姜4钱,厚朴4钱,槟榔3钱,粉甘草2钱。

33 主治

嗳气吞酸。

34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轻者先用广砂23个嚼而咽之,其中宫立即舒展。甚者可服本方。

4 《直指》卷十四 41 方名

缩砂汤

42 缩砂汤的别名

缩砂散

43 组成

缩砂、黄连、木贼。

44 主治

大肠虚而挟热,脱肛红肿。

45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米饮调下。

4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47 附注

缩砂散(《准绳·类方》卷六)。

5 《医方类聚》卷一九八引《居家必用》 51 方名

缩砂汤

52 组成

缩砂仁4两,乌药2两,乌附子(炒)2两,粉草(炙)2两。

53 功效

常服快气进食。

54 主治

中酒者。

55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加炒盐,沸汤点服。

5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6 《局方》卷十(宝庆新增方) 61 方名

缩砂汤

62 组成

丁香皮(不见火)6两,缩砂仁(不见火)12两,甘草(炒)12两,桔梗(焙)60两。

63 功效

消滞气,宽胸膈,健脾胃,进饮食,止呕吐。

64 主治

一切冷气,心腹刺痛,胸膈痞闷,胁腹胀满,呕逆恶心,饮食无味,脾胃不和,酒食多伤,呕吐不止。

65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入盐少许,食前沸汤点下。

6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7 《直指》卷二十六 71 方名

缩砂汤

72 组成

缩砂半两,桑寄生半两,当归3钱,川芎3钱,艾叶(炒)3钱,阿胶(酥炒)3钱,南木香2钱,甘草(炙)2钱。

73 主治

胎动,腹胁腰痛,或忍痛失气,胎又不动,血水间下。

74 缩砂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下血水者,更以真料理中汤加缩砂佐之。

7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古籍中的缩砂汤 《本草述钩元》:[卷八芳草部]肉豆蔻

食止泻之上剂。独用修事为末。枣肉和丸。或为末。缩砂汤下。名公子登筵散。开胃进食消导有殊功。老人虚泻

《卫生易简方》:[卷之十一(妇人)]产后及杂证

,生姜、柿蒂汤化下;妊娠伤食,胸膈不快,木香或缩砂汤化下;妊娠临月近上逼心,名曰子悬,亦用生姜、紫

《普济方》:[卷六十四咽喉门]误吞诸物(附论)

研惊。灌之误吞铜物不能化者(出十便良方)用浓煎缩砂汤。服。其铜自下。又用生荸荠研烂服。其铜自化。细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二妊娠诸疾门]安胎

服四钱。水一盏半。入苎根少许。生姜五片。煎至七缩砂汤(出直指方)治胎动腹胁腰痛。或急痛失气。胎又不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二第三门]治翻胃大效散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中藏经·附录》方之五皮散 31 方名 32 五皮散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主治 35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使用注意 38 方解 39 临床运用 310 各家论述 311 附注 312 歌诀 313 摘录 4 《中藏经》卷下方之五皮散 41 五皮散的别名 42 组成 43 制法 4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45 功能主治 46 方解 47 附注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 51 处方 52 炮制 53 功能主治 5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55 使用注意 56 各家论述 57 摘录 6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摘录 7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摘录 8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06 摘录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皮散 1 拼音

wǔ pí sǎn

2 概述

五皮散同名方剂约有八首,其中《中藏经》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具有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功效。主治皮水,为治疗皮水之通用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脏病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

3 《中藏经·附录》方之五皮散 31 方名

五皮散

32 五皮散的别名

五皮饮

33 组成

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1]

34 功效主治

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主治皮水。症见头面四肢水肿,脘腹胀满,上气喘促,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

35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研为粗末。每服9g,水煎服。现代多用汤剂,用量酌定,水煎,频频饮服。[1]

3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7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辛散渗泄,利水之力较弱,临床常与其他利水消肿方合并运用;服药后忌食生冷、油腻等。[1]

38 方解

本方为脾虚不运,水湿泛溢肌肤之皮水而设。法当一面健运脾土,恢复脾之运化之力,便水湿能循常道运行而不致停聚,不会泛滥成灾;一面疏通水道,使水湿之邪有去路。从而标本兼治,邪正兼顾。本方正是体现了健脾与利水同用这一配伍法度。方中茯苓皮甘淡渗湿,实土而利水,其功专行皮肤水湿,多用于皮肤水肿,为君药。湿阻则气滞,气行则湿行。大腹皮能行气导滞,为宽中理气之捷药,能利水消肿,为臣药。陈皮既健脾又理气燥湿,健脾则脾运有力,水湿难停;理气则加强大腹皮行气导滞之功,既可治气滞不行,又可使气行则水湿行。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湿为患不单由于脾虚,也责之于肺失宣降之职。故以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上2味为佐药。生姜皮辛散水气,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亦为佐药。5药相配,共奏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之功。[1]

39 临床运用

1.本方善行皮间之水气,故为治疗皮水之通用方。凡临床上出现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1]

2.加减法: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加防风、羌活、苏叶,以散风祛湿;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之功;偏寒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利水;偏热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热;妊娠水肿,加白术,以健脾利湿而安胎;腹中胀满,加莱菔子、厚朴、麦芽以消滞行气;正气不足,脾虚体弱,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1]

3.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脏病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1]

4妊娠水肿:以本方加玉米须治疗妊娠水肿43例,效果满意。基本方为桑白皮15g,茯苓皮9g,大腹皮12g,陈皮9g,生姜皮6g,玉米须(干)30g或鲜品60g。

310 各家论述

《成方便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此亦肺之治节不行,以致水溢皮肤,而为以上诸证。故以桑皮之泻肺降气,肺气清肃,则水自下趋;而以茯苓之从上导下,大腹之宣胸行水,姜皮辛凉解散,陈皮理气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然肺脾为子母之脏,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故肿满一证,脾实相关,否则脾有健运之能,土旺则自可制水,虽肺之治节不行,决无肿满之患。是以陈皮、茯苓两味,本为脾药,其功用皆能行中带补,匡正除邪。一举而两治之,则上下之邪,悉皆涣散耳。

311 附注

五皮饮(《三因》卷十四)。

312 歌诀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1]

313 摘录

《中藏经·附录》

4 《中藏经》卷下方之五皮散

《中藏经》卷下方记载之五皮散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方记载的五皮饮[2]。

41 五皮散的别名

五皮散[2]

42 组成

炙大腹皮、炙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皮各等分[2]。

43 制法

上药为粗末[2]。

4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水煎,或用磨木香水煎,热服,日二至三次[2]。

45 功能主治

功能利湿消肿,理气健脾。治皮水,四肢头面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脉浮者;近代也用于急慢性肾炎和心脏病水肿属脾虚受湿,气滞水停者[2]。

46 方解

方中陈皮理气健脾,茯苓皮健脾渗湿,二味相伍,使气行脾健,水湿自化;桑白皮肃降肺气,使水道通调;大腹皮消胀化湿;生姜皮辛散水气,共成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剂[2]。

47 附注

本方早见于《中藏经》,名五皮散[2]。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 51 处方

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2]。

52 炮制

上药为粗末[2]。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五皮散主治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头面虚肿,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促,腹胁如鼓,绕膝胀闷,有妨饮食,以及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2]

主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并皆治之。皮水、胎水。

5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煎,不拘时热服[2]。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

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

55 使用注意

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

56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足太阳、太阴药也。五加祛风胜湿,地骨退热补虚,生姜辛散助阳,大腹下气行水,茯苓渗湿健脾,于散泻之中犹寓调补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肤,以皮行皮也。

57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

6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 61 方名

五皮散

62 组成

五加皮1两,海桐皮1两,白鲜皮1两,地骨皮1两,牡丹皮(各洗去沙土,去心)1两,乳香1钱半,没药1钱半,川乌5分,草乌(用黑豆不拘多少,水煮黑二乌为度,去豆,晒干)5分。

63 主治

《疡科选粹》卷六方之五皮散主治杨梅结毒,轻粉块穿作痛。

6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分,用冷饭块4两,煎汤调下,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6 摘录

《疡科选粹》卷六

7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 71 方名

五皮散

72 组成

茯苓皮、地骨皮、陈皮、大腹皮(洗净)、青皮、槟榔、泽泻、姜黄、猪苓各等分。

73 主治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五皮散主治诸水蛊。

7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临卧白滚汤调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76 摘录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

8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 81 方名

五皮散

82 组成

生姜皮2钱,大腹皮2钱,茯苓皮2钱,桑白皮2钱,五加皮2钱。

83 主治

《幼幼集成》卷二方之五皮散主治小儿中湿浮肿。

8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灯心10茎、大枣3枚为引,水煎,空心服。

85 摘录

《幼幼集成》卷二

9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 91 方名

五皮散

92 组成

大腹皮1钱,桑白皮(炒)1钱,生姜皮1钱,茯苓皮1钱,橘皮1钱,木香2分。

93 主治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之五皮散主治胎水肿满。

9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5 摘录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

10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 101 方名

五皮散

102 组成

五加皮。

103 主治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之五皮散主治小儿项软、行迟。

104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酒调,涂敷颈骨上,再用酒调服。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6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虎骨散处方虎胫骨(酥炙二两)。天麻、木香、羌活、川芎、黄蓍、蒺藜(炒去刺)、青皮(炒去白)、大腹皮、桂心、槟榔、沉香、白茯苓(去皮)、核桃仁(去皮尖炒)、山芋、葛根、海桐皮、五味子、败龟板(醋浸炙)、白藓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肉苁蓉(酒浸焙一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半)。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风,腰脚疼痛,下注脚膝,行步不得;或肿痒,或在两膝肿疼痛,久疗不瘥,渐致足胫细小少力。用法用量每服二钱匕,空心临卧温酒或盐汤调下。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虎骨散处方苍耳子(微炒)、骨碎补、自然铜(酒淬细研)、麒麟竭(细研)、白附子(炮)、赤芍药,各三两。当归(去苗)、肉桂(去粗皮)、白芷、没药、防风(去苗),各三分。牛膝(去苗酒浸一宿)、五加皮、天麻(去芦)、槟榔、羌活(去芦),各一两。虎胫骨(酥炙)、败龟(酥炙),各二两。炮制上件捣罗为末,入研药匀。功能主治治风毒邪气,乘虚攻注皮肤骨髓之间,与血气相搏,往来交击,痛无常处,游走不定,昼静夜甚,少得眠睡,筋脉拘急,不能屈伸。一名乳香趋痛散。用法用量每服一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卷十:虎骨散处方虎骨(涂酥炙黄)2两,败龟(涂酥炎黄)2两,生干地黄(焙)2两,何首乌(去黑皮)1两1分,芍药1两1分,蚕沙(醋炒)1两1分,羌活(去芦头)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延胡索1两,当归(锉,焙)1两半,芎1两半,牛膝(酒浸,切焙)1两半,白芷1两半,秦艽(去苗土)1两半,威灵仙(去土)1两半,槟榔(锉)1两半,皂荚子(炒)2两。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风,身体疼痛。或手足(疒帬)痹。腰股沉重,牵曳不随。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空心温酒调下,1日3次。如不饮酒,用童便1盏半,薄荷1握,

详见百科词条:虎骨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4:02:13 共624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秦艽鳖甲散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秦艽鳖甲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卫生宝鉴》卷五 31 方名 32 秦艽鳖甲散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秦艽鳖甲散的用法用量 37 制备方法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4 《局方》卷五(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秦艽鳖甲散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秦艽鳖甲散 1 拼音

qín jiāo biē jiǎ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秦艽鳖甲散

21 处方

荆芥(去梗)、贝母(去心)、天仙藤、前胡(去芦)、青皮(去白)、柴胡(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秦艽(去芦洗)、鳖甲(去裙醋炙),各一两;干葛二两(焙),白芷、肉桂(去粗皮)、羌活,各半两。

22 炮制

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

治男子、妇人气血劳伤,四肢倦怠,肌体消弱,骨节烦疼,头昏颊赤,肢体枯槁,面色萎黄,唇焦口干,五心烦热,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卧,梦寐不宁,神情恍惚,时有盗汗,口苦无味,不美饮食;及治山岚瘴气,寒热往来,并能治之。

常服养气血,调荣卫,解倦怠。

24 秦艽鳖甲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稍热服,不拘时候,酒调亦得。

2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卫生宝鉴》卷五 31 方名

秦艽鳖甲散

32 秦艽鳖甲散的别名

秦艽鳖甲饮

33 组成

柴胡1两,鳖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1两,地骨皮1两,秦艽半两,当归半两,知母半两。

34 功效

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35 主治

阴亏血虚,外感风邪传里化热,致患风劳,骨蒸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呼吸气粗,神疲乏力,盗汗。经闭。肌骨蒸热,寒热往来,痰嗽,黄瘦,毛焦口臭,或成疳利,由风邪淹滞经络,瘀郁而然。

36 秦艽鳖甲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加青蒿5叶,乌梅1个,煎至7分,去滓,空心、临卧温服。

37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8 各家论述

①《医方考》:风,阳气也,故在表则表热,在里则里热,附骨则骨蒸壮热,久蒸则肌肉消瘦。无风不作骨蒸,此昆之立言也。罗谦甫氏之主此方,盖有神契者矣。柴胡、秦艽,风药也,能驱肌骨之风;骨皮、知母,寒品也,能疗肌骨之热;鳖,阴类也,甲,骨属也,骨以及骨,则能为诸药之向导,阴以养阴,则能退阴分之骨蒸;乌梅味酸,能引诸药入骨而收其热;青蒿苦辛,能从诸药入肌而解其蒸;复有当归,一以养血,一以导诸药入血而除热于阴尔。②《医略六书》:营气受风,遏热伤乎阴血,故肌肉消瘦,骨蒸潮热不已,名曰风痨。生鳖甲专入厥阴,力能滋阴而散结;秦艽肉兼走阳明,性善活血以祛风,青蒿解少阳之热;柴胡疏肝胆之邪;当归益荣养血;知母润燥益阴;地骨皮退肌表之热;乌梅肉敛肝肾之阴。使热退阴充,则风自外解,而骨蒸无不退,肌肉无不生矣。此滋阴解热之剂,为风痨骨蒸,消瘦之专方。

39 附注

秦艽鳖甲饮(《医略六书》卷十九)。

4 《局方》卷五(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41 方名

秦艽鳖甲散

42 组成

荆芥(去梗)1两,贝母(去心)1两,天仙藤1两,前胡(去芦)1两,青皮(去白)1两,柴胡(去芦)1两,甘草(炙)1两,陈皮(去白)1两,秦艽(去芦,洗)1两,鳖甲(去裙,醋炙)1两,干葛2两(焙),白芷半两,肉桂(去粗皮)半两,羌活半两。

43 功效

养气血,调荣卫,解倦怠。

44 主治

男子妇人气血劳伤,四肢倦怠,肌体消弱,骨节烦痛,头昏颊赤,肢体枯槁,面色痿黄,唇焦口干,五心烦热,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卧,梦寐不宁,神情恍惚,时有盗汗,口苦无味,不美饮食,及山岚瘴气,寒热往来。

45 秦艽鳖甲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8分,稍热服,酒调亦得,不拘时候。

4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秦艽鳖甲散 《杂病广要》:[内因类]骨蒸

,闭住风邪,内热愈炽,以致不治。惟罗谦甫主以秦艽鳖甲散,吴参黄集柴前梅连散,二公可谓发前人所未发矣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二]产后伤寒方论第一

黄易熟地黄,加北柴胡等分煎服;或人参当归散、秦艽鳖甲散、人参轻骨散、人参百解散、逍遥散,皆可选用。

《证治汇补》:[卷之三外体门]发热

候口干体瘦。食少懒倦。遇夜尤甚。平旦不觉。宜秦艽鳖甲散主之。(汇补)内伤发热内伤饥饿劳倦发热。六脉

《先哲医话》:[卷下]福井枫亭

寒热,盗汗咳嗽者,《圣济》所谓癖成骨蒸也,宜秦艽鳖甲散。若热熏蒸脾胃,及肝胆疑虑不决,心下如盘,舌

《续名医类案》:[卷十一]虚损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鸡舌香散处方香附子(炒去毛)、赤芍药、天台乌(去木)、良姜(去芦麻油炒)、肉桂(去粗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男子、女人阴阳不和,脏腑虚弱,中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胸膈胀满,心脾引痛,攻刺腹胁,有妨饮食。又治中酒、吐酒,停饮浸渍,呕逆恶心,噫气吞酸,并皆治之。用法用量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用沸汤点服,不拘时候。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鸡舌香散处方香附子(炒,去毛)赤芍药天台乌(去木)良姜(去芦,麻油炒)肉桂(去粗皮)各30克甘草(炙)1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治阴阳不和,脏腑虚弱,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胸隔胀满,心脾引痛,攻刺腹胁,有妨饮食,饮酒过度,停饮浸渍,呕逆恶心,噫气吞酸。用法用量每服6克,人盐少许,用沸汤点服,不拘时候。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圣济总录》卷四十四:鸡舌香散处方鸡舌香1分,鹿茸(去毛,酥炙)半两,阳起石(研)半两,天雄(炮裂,去皮脐)半两,木香半两,白龙骨(研)半两,钟乳粉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荜澄茄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脾脏虚冷,泄痢不止。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四《圣惠》卷四十六:鸡舌香散处方鸡舌香半两,汉防己3分,木香3分,泽泻1两,紫苏茎叶1两,桑根白皮2两(锉),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羌活半两,槟榔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肺气咳嗽,面目浮肿,喘息促急。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摘录《圣惠》卷四十六《传家秘宝》卷中:鸡舌香散处方高良姜半两,天台乌药半两,赤芍药半两,香附子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补虚。主一切冷气,及水泻心痛。用法用量每服12钱,用酒或水煎服,如泻,米饮调下

详见百科词条:鸡舌香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58:10 共241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炮制 4 功能主治 5 秘传玉锁丹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局方》卷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71 方名 72 秘传玉锁丹的别名 73 组成 74 主治 75 秘传玉锁丹的用法用量 76 制备方法 7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秘传玉锁丹 1 拼音

mì chuán yù suǒ dān

2 处方

茯苓(去皮)四两,龙骨二两,五倍子六两。

3 炮制

上为末,水糊为圆。

4 功能主治

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漩有遗沥,小便白浊如膏,梦寐频泄,甚则身体拘倦,骨节酸疼,饮食不进,面色黧黑,容枯肌瘦,唇口干燥,虚烦盗汗举动乏力(一本尚有“此药性温不热,大有神效”十字)。

5 秘传玉锁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十粒,空心用盐汤吞下,日进三服。

6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 《局方》卷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71 方名

秘传玉锁丹

72 秘传玉锁丹的别名

玉锁丹

73 组成

茯苓(去皮)4两,龙骨2两,五倍子6两。

74 主治

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游有遗沥,小便白浊如膏,梦寐频泄,甚则身体拘倦,骨节酸疼,饮食不进,面色黧黑,容枯肌瘦,唇口干燥,虚烦盗汗,举动力乏。

75 秘传玉锁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40丸,空心以盐汤送下,日3次。

76 制备方法

上为末,水为丸。

77 附注

玉锁丹(《普济方》卷二十九引《仁存方》)。本方改为散剂,名“玉锁散”(见《不知医必要》)。

古籍中的秘传玉锁丹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五]丹药序

夫轻清上腾。重浊下结。干道有凝明之气。散作星辰。坤灵韬变化之清。流于金石。备诸药炼之存按玉芝丹。治一

《尤氏喉症指南》:各症形象主治歌

喉症乳蛾形若何,双单更有连珠蛾,初起先痛后肿胀,细白星生三日过。治用玉金丹少许,仍施煎剂有增加,左连

《验方新编》:[附录∶咽喉秘集]咽喉秘集下

喉痈门一∶伏寒喉痈。图伏寒喉痈,因积寒在内,外感时邪而发,其色红肿

《柳洲医话》:附方

(续名医类案简妙愈病之方附采于下)瘅疟,青蔗汁任饮之,并治蛔动痞痛。久疟不愈,以枣一枚,安病患口上。

《尤氏喉症指南》:看症治法歌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炮制 4 功能主治 5 俞山人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俞山人降气汤 1 拼音

yú shān rén jiàng qì tāng

2 处方

前胡、五加皮(姜汁涂炙)、厚朴(姜浸一宿炒)、麻黄(去芦)、当归、紫苏子(微炒)、甘草(炙)、肉桂(不见火)、陈皮(去白)、半夏曲(炙),各一两。干姜(炮)、人参、附子(炮去尖)、羌活、桔梗(炒)。各半两。

3 炮制

上十五味,同作粗末。

4 功能主治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实喘满,咽干不利,烦渴引饮,头目昏眩,腰脚无力,四肢倦怠,咳嗽。兼治风湿脚气。

5 俞山人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紫苏三叶,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服。

6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古籍中的俞山人降气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卷下]论痰饮咳嗽

术丸、五苓散。有寒者,与理中丸、青州白丸子、俞山人降气汤。中酒渴及停饮呕逆恶心者,及头痛或饮酒过多,

《杂病广要》:诸气病

木香丸,《局方》流气饮加赤茯苓、枳壳。腰痛,俞山人降气汤,《局方》七气汤加橘核,或辣桂煎汤点调气散吞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卷中]论中风证候

,或脚软而缓,或憎寒壮热作渴,筋脉拘急,可与俞山人降气汤、排风汤、小续命汤、小降气汤。痛者,与石南丸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三妇人中风方论第一]排风汤

如火,虽泻六次、却不多。仆一时识证未尽,且与俞山人降气汤八服。次日诊之,脉差有力,云服药之后,觉鼻中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三香港脚总治]紫苏子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