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家和道教有什么关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老子的道家和道教有什么关系?,第1张

道教等于道家,道教在古代的称呼是道家,两者是同一个概念,理由如下:

晋代释道安《二教论》:敬寻道家,厥品有三: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箓禁咒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一《道教》本自黄帝,至老君祖述其言,故称为黄老之学

宋代,苏轼撰《上清储祥宫碑》:“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於道家

《上清储祥宫碑》碑文(局部)

《上清储祥宫碑》是苏轼为道教场所“上清储祥宫”写的碑文,然而文中没有“道教”,只有“道家”,可见古时道家指的是道教。文中更没有说道教始于张道陵,而是明确指出“本出于黄帝老子

辛愿《大金陕州修灵虚观记》按:道家源于黄帝、老聃,至列御寇、庄周氏,扩而大之,乃与孔子之道并立……

同上,这也是为道观(灵虚观)写的碑文,文中的用词仍然是道家。

元代刘谧《三教平心论》:尝观中国之有三教也。自伏羲氏画八卦,而儒教始于此。自老子著《道德经》,而道教始于此。自汉明帝梦金人,而佛教始于此

明代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稽夫道教之源,昔在混茫始判,人道未备。天命我道祖轩辕黄帝,承九皇之运,秉六龙以御天,代天立极,以定三才……是皆出于吾道家黄帝之教焉(注:道教的古义是“道家之教”)

古代关于道教起源的所有论述说的都是道教始于黄帝老子,从未有过始于张道陵的说法。且涉及道教的用词却几乎全是道家。道教不是道家、道教创始于张道陵等说法是现代才有的观点,并非古人的观点。

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放在一涂漆木匣中。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

帛书简介编辑

马王堆帛书

字体有篆、隶之分。篆书的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 (前196)左右,隶书的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共有28种,计十二万余字,均破损严重。依《汉书·艺文志》分类 ,六艺类的有《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诸子类的有《老子》甲本(后附佚书4种)、《九主图》、《皇帝书》和《老子》乙本(前附佚书4种);兵书类有《刑德》甲、乙、丙3种;数术类有《 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彗星图》、《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和《相马经》,其中《五星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书;方术类有《五十二病方》 (附佚书4篇)、《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附佚书2篇),其中 《五十二病方》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医书。另外,还有《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3幅地图。

这批帛书,基本已被整理出来,并装订成各种版本印行。《老子》、《战国纵横家书》、《法经》均已有平装本问世,极便于使用。

帛书目录编辑

1老子甲本

2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

3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

4老子乙本

5春秋事语

6战国纵横家书

7足臂十一脉灸经

8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

9脉法

10阴阳脉死候

11五十二病方

12谷食气

13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

14导引图题记

15养生方

16杂疗方

17胎产书

18十问

19合阴阳

20杂禁方

21出行占

重要意义编辑

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如《老子》甲乙写本,是研究道家学说和汉初思想的宝贵资料;另一部类似《战国策》的帛书,约六成不见于《战国策》,现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为研究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斗争的重要史料。马王堆帛书是汉代简帛文献最具重要意义的发现。此外马王堆道家文献出土之丰富,也可证实老学及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马王堆出土的这批珍贵帛书,确实是“道家学派的资料汇编”①。《老子》甲、乙本及《黄帝四经》之震撼学坛固不用说,新近帛书《系辞》之全文公布,可以看出它是现存最早的道家抄本②,而其他《易》说类的佚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及《缪和》、《昭力》等,则全都渗透着浓厚的黄老思想。

马王堆帛书

学习和鉴编辑

我们一般能看到的汉人书法多为刻石,能看到这么多墨迹,实为幸事。因没有经过人为的修饰刻凿和传拓的因素,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古隶”的本来面目。其书风古朴、自然,笔墨饱满流畅。用笔已规范化,波笔、挑笔形成了特色,字体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而又气脉贯通。学习和借鉴它,或许能给我们今天的书法实践找到更多、更广阔的路子来。

文献书简编辑

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如《老子》、《周易》等传世文献,也有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书、医书,还记载了养生方、房中术等,堪称“百科全书”。这些帛书和竹简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雷法,道教法术,可以用来呼召风雷、降伏妖魔、祈晴祷雨、泄涝止旱,又称「五雷法」等。《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曾经对雷霆的功用作出解释:「雷霆者,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检押启闭,管籥生成。上自天皇,下自地帝,非雷霆无以行其令。大而生死,小而荣枯,非雷霆无以主其政。」[1]雷法的道法体系出现于北宋,该法将内丹与符箓咒术融为一体,既讲存思、存神、内丹修炼,又讲祈禳斋醮、符箓咒法。强调以内丹修炼为本,以符箓咒法为用。据《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载北宋道士王文卿门人袁庭植曾问:「动雷激霆,其要如何?」王文卿答之曰:「雷霆者,天之号令,非紧切事务不可妄举。譬如枢密院发一号令至某处制司,奉承者必须依号令而行。」袁庭植又问雷法的玄妙之处,王文卿则答:「雷霆变化,无远无迩。神动天随,气至将灵。子于内玄杳冥恍惚之中,作霹雳激博之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为妙用,上穷碧落,下至黄泉,无所往而不可。」[2]其「气至将灵」之说显示出雷法与气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自北宋以降,雷法在道教中被视为一种威力强大且用途广泛的法术。宋代高道萨守坚在〈雷说〉中自言因遭遇明师指导,因此他可以:「驱雷役电,祷雨祈晴,治祟降魔,禳蝗荡疠,炼度幽魂,普施符水,累行累验,如谷应声。」[3]而他亦强调内炼与雷法的运用有直接关系。如说「(雷法)学者无求之他,但求之吾身可也。夫五行根于二炁,二炁分而为五行。人能聚五行之炁,运五行之炁为五雷,则雷法乃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以炁合炁,以神合神,岂不如响斯答耶?」[4]此外,另一雷法重要著作《清微道法枢纽》亦载:「道贯三才为一炁耳。天以炁而运行,地以炁而发生,阴阳以炁而惨舒,风雷以炁而动荡,人身以炁而呼吸,道法以炁而感通。善行持者,知神由炁,炁由神。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一炁冲和,归根复命,行住坐卧,绵绵若存。所以养其浩然者,施之于法,则以我之真炁,合天地之造化。故嘘为云雨,嘻为雷霆。用将则元神自灵,制邪则鬼神自伏。通天彻地,出幽入明,千变万化,何者非我。」[5]雷法有自己的经、咒、符、诀,其符图多云雷闪电及雷神之象,称为「雷篆」。不同的雷法主要载于《道法会元》、《清微丹诀》、《法海遗珠》等道法典籍中。

相关条目 注释 ↑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收入《道藏》,第1册,页752a-b。本条目引用《道藏》原文采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三十六册影印本。 ↑ 王文卿撰述、 袁庭植编集:《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收入《道藏》,第32册,页390b。 ↑ 萨守坚述:〈雷说〉,载《道法会元》,卷六十七,收入《道藏》,第29册,页213a。 ↑ 同上注,页213b。 ↑ 《清微道法枢纽》,载《道法会元》,卷一,收入《道藏》,第28册,页674c-675a。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