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旧藏』王诜《烟江叠嶂图卷》,画境清旷,青绿设色高古绝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4收藏

『清宫旧藏』王诜《烟江叠嶂图卷》,画境清旷,青绿设色高古绝俗,第1张

王诜《烟江叠嶂图卷》,青绿设色,绢本,452厘米,横166厘米,清宫旧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图中山峰鼎立,如突兀大石,拔地而起,取势雄奇竣拔。山林间以流畅飘逸的线条勾画出云烟朵朵。茂树垂杨,泉水淙淙,显得明净清润,灵秀多姿。江中渔舟二艘隐约可见,茫茫江水,不着一笔,却有烟波浩渺之感。其画法汲取唐李昭道、宋李成各家之长,融水墨、金碧重彩为一体。卷首有宋徽宗赵佶题签,卷后有元姚枢、明宋濂跋,黎民表观款。北宋内府,南宋贾似道,清孙承泽、宋荦,乾隆、嘉庆、宣统内府收藏。《宣和画谱》、《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等著录。

一、“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的文化根源

1、“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是道教在中国产生、发展及影响的结果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在庄子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他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天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3、道家的自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的。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质朴清贵、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创造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

二、“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

1、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候,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儒学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

2、 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以“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二、“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发展及演变

1、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示出园主视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体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2、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如人们将竹、松、梅、兰、菊以及各种形象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秦汉时期,神仙方术活动开始繁盛起来,尤其在统治阶层中更加风行。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毫无结果,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

三、“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模版

1、承德避暑山庄是一个主要的例子。全部由人工开凿,湖区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堤岛分隔湖面形成中国古代吉祥物“如意”、“灵芝”的形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棵“如意灵芝”树,为“一池三山”的传统湖岛模式增添了新的意境。与昆明湖和北海烟波浩荡的大水面相比,避暑山庄湖区堤岛错落有序。

2、“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的福海以及西藏的罗布林卡湖也同样采用“一池三山”的做法。并且都选择了在水面“方岛串联”的特点,但又各具风格。福海中央三座神宫也是如此。

3、颐和园更是游刃有余,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清漪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做法,而是将昆明湖用筑堤的方法分成三个小水面,即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个岛,西湖中有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更精彩的是,颐和园在塑造三个大岛的同时,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三个小岛各有千秋。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奇妙。

四、 对东南亚及其他国家园林的影响。

1、 西汉以来中国文化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盛唐时期使节、学者频繁的往来,园林、建筑风格和技术随着儒家、佛教的思想一并传入。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情感等的作用提高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

2、这种在宫苑里的凿池筑岛,用造园的方式来模拟东海深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泽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水体。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术空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2)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水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一山,一池一台变成了庞大的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3)“以心传心”、“自解自晤”、“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小结

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讲究“一发多式,有法而无式”,有一定的法则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才有了各朝个性飞扬,又不失灵气的创举,使中国园林的掇山理水之术得以发扬光大。无论,怎么变化,都万变不离其宗。

亲爱的暖粉:

凝聚着古楼力量的画卷之中别有洞天,或许拨开云雾,让其中代表四季的事物全部焕发生机,就是帮助拂苏寻回四姐妹的关键。进入玄妙画境,寻觅四时之物,获取绝美套装部件!

本次四套主打套装均含动态效果及动态换装背景,还有超稀有Live2D互动套装及四季之灵动态萌宠等你收集。

更多动态细节展示可前往微博进行查看:

———四时画语———

1月12日更新后—1月27日23:59,进入画境寻觅四时之物,可获取专属头像挂件,附赠灵犀宝镜。使用灵犀宝镜探寻画境,可获得对应套装的随机部件。集齐套装后,可领取对应季节的四季之灵动态萌宠奖励。

累计探寻达到指定次数,还可在花田秘影中领取花田巧礼,获取超稀有Live2d互动套装烟岚流云、限定套装及其染色、头像框霜雪华章等奖励!

活动结束后,在丹青妙迹榜中累计感应次数达全服前200名,可领取限定动态头像框绮灯映花渡。头像框需在2月1日23:59前在排行榜自行点击领取。

———浮香小筑·限时福利———

四时画语活动期间,累计登录指定天数共可前往“花田诗景—浮香小筑”免费领取灵犀宝镜4奖励!

[悠游春旅]

漫游浩瀚的晴空,越过绚丽的彩虹,

纸飞机满载浪漫诗谣,

乘煦风飞向自由彼端。

悠游春旅含正常姿势与特殊姿势,全新妆容“陌上花舞”,动态特姿连衣裙“百卉千花”、“悠游春旅”,动态特姿发型“新雨垂珠”,动态礼帽“繁花盛景”,动态摆件“虹光溢彩”、“梦想高飞”、“云空浅迹”、“长风亮影”。

完成套装成就后可领取动态换装背景“筑梦云空”。

[清夏仙韵]

仲夏蔓草凝露痕,萤火幽光照池苑,

藤花弥香,素手摇扇思纷纷。

清夏仙韵含正常姿势与特殊姿势,全新妆容“仙尘渺渺”,动态特姿连衣裙“清夏仙韵”、“夏时听风”,动态发型“银辉漫漫”,动态兔耳“月照空明”,动态摆件“摇扇灵从”、“瑶台之上”、“垂帘幽香”,特效摆件“青石蕴光”。

完成套装成就后可领取动态换装背景“静水芙蕖”。

[流金秋宴]

金秋流动的盛宴,不惧底色之清冷。

一季双面,互为映衬,

共撷丰美的秋光。

流金秋宴含正常姿势与特殊姿势,全新妆容“秋华如翡”,动态特姿连衣裙“雨雾岁华”,动态特姿发型“千里尘枫”,动态耳饰“涓涓萤火”,动态摆件“流金之邀”、“深秋酣眠”。

完成套装成就后可领取动态换装背景“明灿华殿”。

[濯雪凛冬]

夜雪清寒,旋舞纷飞。

北风凛冽,岁月茫昧。

冬,是四季的终章。

是又一个崭新的轮回。

濯雪凛冬含正常姿势与特殊姿势,全新妆容“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动态特姿连衣裙“净霜百华”、“凛雪烟幕”,动态特姿发型“冬暮时分”,特效王冠“冷韵浮香”,冰霜面饰“披星带露”、“岁序列次”,动态飞雪摆件“皑皑银尘”,特效摆件“岁月石扉”、“忍冬蹈冰”。

完成套装成就后可领取动态换装背景“恒冬雪境”。

[超稀有Live2D互动套装·烟岚流云]

我行过大陆的每个角落,

见识过无数奇境,塑造过不少胜景,

而云端花田在我心间留下了值得镌刻的时光印记。

烟岚流云含全新动态妆容“晴空飞鹤”,动态特姿连衣裙“烟岚流云”,动态发型“瑞象万千”。集齐所有部件并完成套装成就后,可解锁特殊姿势及四季变幻Live2d互动效果。烟岚流云还会与四季之灵进行互动哦~

[动态萌宠·四季之灵]

我用尚算充盈的灵气,

孕育了诸多幻影,

画境亦属花田,自然少不了他们的足迹。

[限定套装·清枝傲雪]

海报展示妆容为“朝颜酡然”、“灵魂倾注”、“幻海蜃华”。

[限定套装·斑斓蝶舞]

海报展示妆容为“空寂之心”、“丰收祝福”、“碧蓝诗篇”。

[限定套装·枫露秋心]

海报展示妆容为“稚气笑颜”、“掩卷遐思”、“瑰色恋心”。

——详细规则一览——

四时画语探寻规则:

1灵犀宝镜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取:在“四时画语”活动中花费钻石购买、累计登录活动免费获取、阅读花田诗景剧情获取、活动面板购买礼包。

2 累计探寻指定次数可依次解锁春、夏、秋对应画境。

花田巧礼奖励规则:

1 累计探寻指定次数,即可在花田秘影中领取花田巧礼。

2 花田巧礼奖励内容及顺序固定,包含:超稀有Live2d套装部件、限定套装、限定套装染色、头像框霜雪华章、花田礼包(含一定数量的钻石、金币和体力)。

3 领取所有花田巧礼奖励后,每感应8次可继续在花田秘影中获得随机数量的钻石、金币、体力。

———超值礼包上架———

1月12日更新后—1月27日23:59,在活动界面购买超值礼包可获得不同数量的灵犀宝镜!礼包详情如下:

花费12元可购买灵犀宝镜助力包,内含灵犀宝镜2+贵宾特权经验120,每人限购一次;

花费50元购买灵犀宝镜十连包,内含灵犀宝镜10+贵宾特权经验535,每人限购一次;

花费128元购买灵犀宝镜大礼包,内含灵犀宝镜18+贵宾特权经验1460,每人限购两次。

———游光长廊评选赛———

1月12日更新后—1月28日23:59,参与游光长廊“古楼绮宴 四时画语”主题搭配评选,首次投稿可领取10钻石+30体力+50荣耀值的参与奖励。最终榜单前50名还可获得丰厚的排名奖励!

注意:

1 前往苹果商店或应用宝更新最新970版本安装包后,方可完整体验套装动态效果。即日起至1月27日,前往下载并安装完成最新安装包,可在限时活动界面领取钻石50奖励!

2 活动结束后灵犀宝镜不清空,探寻进度和花田巧礼进度保留。

3 累计登录赠礼活动及四时画语折扣礼包仅在本次活动期间开放,后续复刻将不再上架。

4丹青妙迹榜限定头像框绮灯映花渡后续不再开放获取途径。

画境长恨歌怎么玩?相信还有很多的小伙伴都不知道画境长恨歌以水墨画残卷的形式描绘了长恨歌中唐玄宗与杨玉环从相遇到分离的故事。我们需要在游戏中改画。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画境长恨歌玩法介绍攻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画境长恨歌玩法介绍攻略

《画境长恨歌》共分为4个章节,以水墨画残卷的形式描绘了《长恨歌》中唐玄宗与杨玉环从相遇到分离的故事。

小伙伴们只需要根据当前诗句的含义,以改画、作画或寻画的玩法,使画面与诗句呈现的情感一致,方能解锁关卡。

在改画玩法中,玩家可使用“生、情、灭”三种墨水。

“生”可以切换画卷中元素的状态,“情”可以在两个元素之间构建联系,而使用“灭”则可以移去选中的元素。

在游戏中不同的选择将会触发不同的画面,但不管是改画、作画或寻画,都契合着原诗不同段落的情绪表达。

《画境长恨歌》几乎每个关卡都有耐人寻味的细节与彩蛋,需要多玩几遍、细细体会,开动脑筋去解谜。

七律《九月秋色美如画》人间最美九月天,秋风秋雨共婵娟。飒爽英姿菊花黄,醉人秋色绝美添。九月启程乘秋风,努力振翅永毅行。秋安顺遂积跬步,舞出自己好风景。九月秋安皆顺遂,月静无恙呈祥瑞。秋高气爽弥可贵,安康宁静美来回。顺风顺水别逞威,遂愿如意促有为。一生厚道心无愧,路行畅通美相会。笑歌笑语给无悔,喜乐人生美相随。秋风秋雨天渐凉,丹桂飘香秋菊黄,最美不只四月天,还有九月这飒爽。秋之骄黄染色彩,步履秋景运程鸿。枫林浅染九月景,秋水长天缓步行。回眸一笑遇美好,桂月含香日丰盈。空旷辽远秋月天,色彩斑斓画诗篇。心旷神怡随遇安,世间安好秋嫣然。

《忆少年》原文及赏析1

 原文: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

 想前欢、尽成陈迹。

 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

 作者:

 曹组(?—?) 字元宠,颍昌(今河南许昌)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后召试中书,换武阶,兼阁门宣赞舍人,任给事殿中,官至防御使。其词作喜用俗语,多谑词、艳词。也有清幽秀劲之作,风格近秦观、毛滂。有《箕颖集》,不传。词有《元宠词》。

 赏析:

 这首伤春词,实抒念旧怀人之情。上片从“清明又近”,抒写对往事的回忆,不胜今昔之感。开头三句,连用三个“年时”,加重了感情色彩。下片写韶华易逝,光阴难再,往事如过眼云烟,尽成陈迹。无言登楼,益增惆怅;满怀心事,向谁诉说!全词语言平易精炼,意境清幽。于淡雅中抒浓郁真挚之情。深沉哀婉,情韵悠长。

《忆少年》原文及赏析2

 原文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翻译

 柳树一片,一望无边,画船不知人间离情,依然载着四方来客四处游荡,挂起远航的征帆。只有南山有情有意,在两岸来相送,只是高城处的佳人,却被山水隔断了视线。

 两岸风光如画,秀丽动人,园林溪水一片水色青青,明净透彻。就算能重新游一遍旧地,也物是人非,成为过眼云烟,到处飘泊,刘郎的鬓发已花白如斑,人已苍老,何况桃花的青春?

  注释

 官柳:大道两旁的柳树。官,把官道,大路。

 画舸:画船,指首尾彩画的大船。

 南山:指历山,在历城县南。

 罨画:色彩杂染的图画。

 绀碧:深蓝色。

 绀:本谓青红,青而含赤色,后谓青翠之色。

 刘郎:刘禹锡。

 刘郎桃花:谓刘禹锡作桃花诗讥讽当权贾祸遭贬之事。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是词人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别历下时的抒怀之作。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独自离开历下城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起笔叠用三个“无”字,以白描方式突出飘泊者的凄凉,更增浓了漂泊者的悲哀。前三句写尽行踪飘零,宦途辗转。“南山”两句,点出题旨。“南山”“相送”,却被“高城”隔断,无限依恋,更增一层哀伤。“南山”二句继写送故人时的无限依恋。有情之人与无情之人对比鲜明,更显离愁之深。

 词的下片,抒发人生感慨。“罨画’句写历城风光如画,使人留恋,令人难舍,赞历下林泉景胜。“算重来”以下,设想今后变迁,不胜感慨。这首词上片描写行客离别是的愁绪和恋恋不舍的心情,下片“刘郎”句用刘禹锡受贬、远谪僻乡重回长安但青春已去的故事,抒发年华易逝的感喟。感叹好景不常、华年空过、有情人无缘聚首的遗憾,全词语辞清丽婉雅而不绮艳,情意缠绵真挚,韵味久耐。全词以“无根”为抒情之根本,抒情凄婉。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这首词上片描写行客离别是的`愁绪和恋恋不舍的心情,下片感叹好景不常、华年空过、有情人无缘聚首的遗憾,全词语辞清丽婉雅而不绮艳,情意缠绵真挚而不软,韵味久耐咀嚼。这两句以山衬人,抒发了佳人不见的忧伤。“算重来”以下,设想今后变迁,不胜感慨。

 这首词丽而不艳,清雅深婉,情义缠绵,韵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忆少年》原文及赏析3

  原文:

 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重帘尚如昔,但窥帘人远。

 叶底歌莺梁上燕,一声声伴人幽怨。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赏析:

 这首小词,宛转曲折地描写了春日怀人之情。作者把景与人融为一体。垂杨巷陌,东风庭院,又到飞花时节。重帘如昔,而窥帘人已远,勾起了绵绵情思。歌莺舞燕,更添幽怨。既是今日相思无益,悔当初不该相见。全词工丽和婉,情思缠绵。

《忆少年》原文及赏析4

 《 忆少年·别历下

 晁补之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

 无根行客。

 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

 算重来尽成陈迹。

 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赏析

 此词为作者谪贬应天府,告别历下的抒怀之作。上片写离别历下。起笔叠用三个“无”字,写尽行踪飘零、宦途辗转,十分警绝!继写南山送故人隔,无限依恋。下片写重归历下景况。“罨画”句赞历下林泉景胜,写历城园林花溪似红碧彩绘之画境,写出词人对历下风景之美的深刻印象与眷恋。“算重来”以下,设想今后,鬓影花色,预计主客变迁,不胜感慨!全词直抒胸臆,借景点染,开首造句新警,结尾巧用典故以曲致幽情,耐人寻味。

《忆少年》原文及赏析5

  原文: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

  诗词赏析:

 此为怀人词,是作者清明节之前登临旧游之地时所作。全词采用白描手法,以真挚深切的情感和浅近平实的语言,于字里行间传达出无限深情。

 上片起首三句追忆往日的一次游宴。“年时”即当年。具体时间从下文得知,也是清明节日。三句同用“年时”二字开头,雄浑刚劲,新颖别致。以后两句却笔头一转,写眼前之景:此时快到清明时节,又是春光明媚的时候,地点也是从前登临的地方,旧地重游,景色如昔,可是往日的酒伴此时却远地作客,不能同一起游宴了。抚今追昔,于是引起了对同游者的怀思。

 过片则是通过这件事生发出来的感慨。作者首先慨叹岁月如过眼云烟,大好时光,转眼就过去了。“想前欢、尽成陈迹”紧承上句而来:任何人都曾有过欢乐赏心的事,但事过境迁,良辰不再,往日的欢快事,回头来看就已是陈旧的痕迹。语本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几句“登临恨无语”中的“登临”处所本是旧游之地,即上片第二句所说的“年时去处”:“无语”是由于“年时酒伴”已“天涯为客”,已没有互吐衷肠的人。一个“恨”字,不仅是说恨找不到投契的朋友交谈,同时也恨“过眼光阴难再得”。结句“把阑干暗拍”,是“恨”的表现形式,当作者凭倚阑杆,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满腔幽恨无可发泄之际,只能暗拍阑干聊自排遣。此词以动作描写作法,活画出一个心情苦闷的文人形象。

1: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 采纳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 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 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 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 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 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 "崇尚白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 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休,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定的影 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种象征。自古以 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许多关于竹的诗文。

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 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 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 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悔、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2: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老子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 "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 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 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道"与"理"的探求。

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 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 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据《史记·孝 武小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小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 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这中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阔的方式来摹拟东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

(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 样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同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班固云;前唐中(池)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数量众多,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木空 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

(2)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体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3)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在已往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 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3 :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叫中国佛教宗派。

中国园林与宗教色彩

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 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文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成之-它提们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 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 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 -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 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已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中国园林与宗教色彩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中国园林林的创作中,从 而将园林空间“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 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厂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 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 分广泛的。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 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 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 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 某种审美体验。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 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 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人世和进取精神。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 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 适的深远情思。中唐以后,士大夫艺木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于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哀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依次失去平衡,这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了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 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早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 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4 :结语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 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 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