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方为主的外国诗歌大致发展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以西方为主的外国诗歌大致发展史,第1张

您好!

西方的 诗歌发展大致分为: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前40世纪至5世纪)古埃及,古巴比伦。

  第二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

  第三阶段:中世纪(5至15世纪),亦可称圣经诗歌时期。

  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4至16世纪),伟大诗人有英国的莎土比亚、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阶段:古典主义时期,(17至18世纪),有弥尔顿、伏尔泰等历史名人。

  第六阶段:浪漫主义(18至19世纪),诗歌群星璀璨,俊采风流。德国有歌德;英国有布莱克、彭斯,有湖畔派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及雪莱、拜伦、济慈三个少年天才;法国有雨果;俄国有普希金;美国惠特曼;匈牙利有裴多菲、等等。

  第七阶段: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派各种风格的诗层出不穷,东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近百年,流风所及,以至于今。

望采纳!

  屠格涅夫 (俄罗斯)《春天的黄昏》

  金**的乌云

  在静息着的大地上飘扬;

  寥阔的无声的田野,

  在闪耀着露珠的光芒;

  小溪在峡谷的阴暗处潺潺滚流——

  春天的雷声在遥远的地方震响,

  懒散的和风在白杨的树叶中间

  用被束缚住了的翅膀在煽动。

  高高的树林哑然无声,丝毫不动,

  绿色的黑暗的森林静默不响。

  只不时在深深的阴影里,

  一片失眠的树叶在沙沙作响。

  星啊,美丽的爱情的金星啊,

  在落霞时的火焰里闪闪发光,

  心里是多么轻快而又圣洁,

  轻快得就象是在童年时代一样。

  (一八四三年)

  注:这首诗曾由俄国作曲家鲁宾斯坦在一八四八年谱成歌

  曲。(戈宝权译)

  2、弗罗斯特 (美国)《春天里的祈祷》

  哦,请在今天给我们花丛中的欢乐;

  请不要让我们思考得太远

  像那些不确定的收获;让我们留在

  这里,在这一年中最有生机的春天。

  哦,请给我们白色果园中的欢乐,

  不像白天的什么,只像夜晚的幽灵;

  让我们在幸福的蜜蜂之中,幸福,

  当蜂群围绕着完美的树聚集,膨胀。

  让我们在狂飞乱舞的鸟中,幸福

  当蜂群之上突然传来他们的声音,

  如同针尖般的鸟嘴,流星挤进来,

  又冲过中间空气中安静的一朵花。

  因为这才是爱,而别的都不是,

  爱为上面的上帝而保存,因为爱

  他可以把自己尽情地神化,

  可是这爱却需要我们来将它实践。

  3、霍普金斯 (英国)《春》

  任什么也没有春天这样美丽——

  摇曳的草蹿得又高又美又茂盛;

  画眉蛋像低小天穹,画眉的歌声

  透过回响的林木把耳朵清洗,

  听它唱,那感觉有如闪电轰击;

  梨树的花朵和叶片光洁而晶莹,

  刷着下垂的蓝天;那个蓝真热情,

  真富丽;小羊也不免奔跑嬉戏。

  这些滋润心田的欢乐是什么?

  是伊甸园之初大地的一缕精华——

  在它变得乏味变得阴沉或者

  因罪恶而酸腐之前,圣母之子呀,

  把年轻人纯洁无邪的心赢得,

  你选择既多又值得选,主基督啊。

  (黄杲炘译)

  4、谢维里亚宁 (俄罗斯)《春日 ――给亲爱的卡·米·福法诺夫》

  春日火热如金,――

  全城阳光明净!

  我又是我了:我重新变得年轻!

  我再次充满欢乐和爱情。

  心灵在歌唱,它渴望奔向田塍,

  我对所有人都以'你'相称……

  多么广袤!多么自由!

  多么好的歌儿!多么美的花朵!

  最好乘上四轮马车任意颠簸!

  最好到嫩绿的草地上去漫步!

  看一看农妇那红润的脸庞,

  把敌人当朋友来拥抱!

  喧哗吧,你春天的阔叶林!

  生长吧青草!开花吧,丁香!

  我们当中没有罪人:所有人都是对的

  这样美好的日子如何能不这样!

  1911年4月

  5、萨巴 (意大利)《春天》

  春天我不喜欢,

  我多么想告诉你

  第一缕春光

  拐过街道的墙角,

  像利刃一样伤害我。

  光裸的枝桠

  在光裸的大地

  投下的暗淡的影子

  叫我心烦意乱,

  我也仿佛可能

  理应

  获得再生。

  你的来临

  使坟墓也似乎不再安全.

  古老的春天

  你比任何时令都更加残酷

  万物因你复苏

  又因你毁灭.

  6、贝特朗 (法国)《又是一个春天》

  一切掀动人心的思想、欲念

  都是爱情的奴隶。

  ——柯勒律治①

  又是一个春天,——又来一滴露水,它会在我的苦杯中滚动片时,然后又像一滴泪水那样逸去!

  噢,我的青春!你的欢乐已被印上时光的冰凉之吻,时光在痛苦的怀抱中窒息,时光流逝而你的痛苦却依然

  。

  噢,女人啊!是你们夺去我生命的光彩!如果说在我爱情的离奇遭遇中有谁是骗子,那可不是我,如果说有

  谁受了骗,那准不是你们!

  噢,春天!你是只小候鸟,你是我们一时的客人,你忧伤的歌声在诗人心中、在橡树丛中回荡!

  又是一个春天,——又来一片五月的阳光,抹到青年诗人的额上,照临人世间,照到老橡树的树冠,射到树

  丛之内!(黄建华译)

  ①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772-1834)。与华兹华斯、骚塞共称湖畔三诗人。

  7、大冈信 (日本)《春》

  在沙滩上掘起瞌睡的春天

  你笑了用它来装扮秀发

  宛如波纹在天空撒开一片笑泡

  大海静静地温暖在草色的阳光下

  我的手握着你的手

  你投的石子在我的天空

  啊 在今日天空下

  流动的花影

  在我们的手上萌发的新芽

  在我们的视野中央

  溅着飞沫旋转的

  金色的太阳

  我们 是湖是树

  是从树缝筛落在草坪的光流

  树缝中筛下的光流的舞蹈

  是你头发的段丘

  我们……

  门在新风中敞开

  呼唤着绿荫和我们的无数手臂

  崭新的道路在柔软的大地的肌肤上舒展

  你的手在泉中光彩流溢

  于是 我们的睫毛下沐浴着阳光

  静静地开始成熟

  海与果实

  1952年(《记忆和现在》)

  兰明译——《世界文学》(19872)

  8、默里克 (德国)《在春天》

  我躺在这春天的小山上:

  白云变成我的翅膀,

  一只小鸟在我前面飞。

  啊,告诉我,孤独的姑娘,

  你在哪里,让我留在你身旁!

  可是你和风,你们都无家可归。

  我的心开放,仿佛向日葵一样,

  在爱与

  希望中

  向往而扩张,

  春天,你有何憧憬?

  我何时能安静?

  我看到白云移动,河水奔腾,

  太阳的金色的亲吻

  深深渗入我的血中;

  我这奇妙地醉醺醺的眼睛

  好象进入睡梦之中,

  只有我耳朵还在倾听蜜蜂的嗡鸣。

  我想这想那,想得很多,

  我在憧憬,却不知憧憬什么;

  一半是忧,一半是喜;

  我的心,哦,我问你,

  在金绿的树枝的阴暗里

  你在织着什么回忆?

  ——往昔的不可名状的日子!

  (一八二八年)钱春绮译

  9、裴多菲 (匈牙利)《来吧,春天,来吧!》

  “来吧,春天!”(秋天里我这样想)

  “我等待你呀,因为你给我带来了幸福,

  村子外面有我年轻而美丽的姑娘,

  我可以自由地去那里拜访;

  倘若我距离她有一百哩,

  我也要从一百哩以外向她走去。

  倘若太阳升上黎明的东方,

  倘若太阳在傍晚向西方沉落,

  月亮升起,随后它窥探

  星光照耀的华丽的闺房,

  我就成了我姑娘的忠实的影子,

  成了她亦步亦趋的追随者。

  春天呀,你恰似她的爱情,

  你的花在她火热的胸膛上开放,

  她采摘花朵,迎着红红的脸,

  把鲜花插在我的心头上;

  为什么不佩戴呢?不可能吗?

  未婚妻不再吻我一吻。

  来吧,你春天芬芳的花冠!

  我把你放在我未婚妻的头上!”

  来吧,你春天芬芳的花冠!

  我把你放在她坟前的十字架上!

  10、汉斯·卡罗萨 (德国)《春天》

  太阳又驻守在大教堂广场上,

  孩子们戏耍在古井旁。

  台阶上群鸽闪着黄铜般光芒,

  云儿飘飘,沉甸甸

  象吸足了光的海绵。这就是春天。

  大教堂广场上一个敞开的窗前

  镇日坐着个憔悴的姑娘。

  她不看云彩,不看美丽的鸽子,——

  她得替素不相识的娘儿们,

  缝舞衣、制绸帽,

  整个白天往往再加半个晚上,

  手脚时常被冻僵。

  偶而,当腹内

  胎儿轻轻弹动,

  窒闷的小灵魂仿佛摸向光明,

  她苦涩的嘴唇才现红润。这就是春天。

  (张厚仁译)

  11、海顿斯坦 (瑞典)《春天的时刻》

  现在,人们对死者感到遗憾,

  他们不能在春天的时刻里

  沐浴着阳光

  坐在明亮温暖的开满鲜花的山坡上。

  但是,死者也许在轻轻细语

  讲给西洋樱草和紫罗兰,

  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能听懂。

  死者比活者知道得更多。

  当太阳落山时,

  也许他们将比我们更欢快地

  在夜晚的阴影中游荡,

  那些神秘的思想,

  只有坟墓才知道。

《荒原》这首诗歌被视为欧洲文学史里程碑,评论家们通常认为它反映了西方精神文明的死亡,也有人说《荒原》反映了宗教的“救赎”的思想。 有人在《荒原》里看到了死亡和颓废;有人在他的诗歌里看到了希望和重生。

艾略特的诗歌受到的争议很大,然而他本人从来都不会将自己的意图告诉评论家和读者。或许他的诗歌魅力正在于多变性和开放性。

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是英美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英国。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受新人文主义者欧文·巴比特的反浪漫主义观念影响很深,并走上了象征诗歌的创作道路。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和国教。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从1909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出版《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诗集》、《荒原》、《艾略特诗集》、《空心人》、《灰色的星期三》、《诗选》、《四个四重奏》等。

01 《荒原》由五部分组成。

诗歌《荒原》的题头里写道“当孩子问她‘西比尔’你想要什么,她回答道‘我想死’”。这个题头引自罗马作家的小说,小说里的西比尔受恩赐得永生,然而她忘了求一个青春常在的恩赐,她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衰老丑陋。如果没有青春和美好,长寿对她来说其实是一种折磨。和作者艾略特一样,追求美好,或者,选择死亡。

《死亡的葬礼》里作者描写的生命与死亡,《弈棋》里作者展现的华丽与腐朽,《火诫》里刻画的情欲与麻木,《死于水》里表现的贪婪与欲念,包括收尾一部分《雷霆的话》里的迷惘与救赎,都是通过这些意象来传达的。作者将水比做致人于死地的欲望,又将水比做拯救干涸荒原的甘霖,作者描写死亡和堕落,也描写新生和救赎,在这不完整的表达里,我们无法断言他究竟想讲什么,然而正是这种破碎和彷徨,引起了众多共鸣,这个荒原,正是艾略特内心忧虑、彷徨、迷惘的真实写照。

作者用大量的零碎的毫不相关的意象组成整首诗,段落和段落之间又存在着大幅的时空的跳跃,而破碎和跳跃正是《荒原》这首诗的主旋律。

02这首被称为“伟大”的诗歌,艾略特真的只是在表达内心对生活的不满和牢骚吗?

艾略特1915年和第一任妻子维芬结婚。然而婚后妻子精神状况却出现了问题,情绪经常大幅波动,导致两个人在婚姻里不堪重负。创作《荒原》的时候,艾略特正处于婚姻和事业的双重压力之下,这个时候的他几乎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我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我什么都不知道/茫然谛视着那光芒的心/一片寂静”,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一个失意青年颓废迷惘的个人心情。

但是他似乎又刻意表现了工业文明和战争对人性和道德带来的冲击,表现了一种西方精神死亡的状态。诗中提到了汽车和马达声导致的堕落的泰晤士河,还有堕落在情欲里的打字员和公务员,表现了当时工业文明对于现代人道德的冲击。

有人说,艾略特表现了一个时代,艾略特本人是否认的。但不可否认,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就是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地区,即使是他的不满和牢骚,也一定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如何面对难以避免的毁灭和新生、精神空虚带来的迷惘、无尽欲望带来的堕落,这就是这首《荒原》的普世价值。这是艾略特的个人在追求的答案,也是整个人类都在追求的答案。

《雅典的少女》拜伦

  这是一首热情奔放的爱情诗,写于诗人第一次旅居雅典期间,也是拜伦的名篇《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的一个篇章。诗人以一句“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贯穿全诗,直接而热烈地倾吐出对雅典少女浓郁的爱恋。这是爱的心声,也是爱的誓言,使人读来无不受到强烈的感染。诗作的二、三节以动人的笔触描绘了雅典少女的美丽风姿,天真活泼的雅典少女随着诗行的展开而跃然纸上,“无拘无束的鬈发”“墨玉镶边的眼睛”“野鹿似的眼睛”,比喻新颖独到,令人难忘。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雅典少女的爱也融合着对整个希腊的爱。诗人酷爱这个文明古国,时刻关注着在土耳其统治下的希腊人民的命运。13年后,他毅然回到希腊,积极投身于希腊的民族独立运动,并为之献出宝贵的生命。

  《致凯恩》普希金

  《致凯恩》写于1825年。1819年,普希金20岁时,第一次在彼得堡艺术学院院长奥列宁的家中见到凯恩,那时她才19岁,却已成了一位52岁的将军的妻子。普希金在彼得堡和她相识。1824年8月,普希金在宪警的押送下被发配到原籍米哈伊洛夫斯克村,陪伴他的只有年老的奶娘。1825年夏天,凯恩凑巧在诗人家乡与诗人见面,凯恩是来与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毗邻的三山村中一位亲戚家做客的。普希金与凯恩一起散步、交谈,度过了几天美好的时光。凯恩离开三山村的这一天,普希金送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二章给她,其中就夹了这首诗,署的日期是“一八二五年七月十九日”。 凯恩后来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写道:“他清早赶来,作为送别,他给我带来了一册《奥涅金》的第1章,在没裁开的诗页间我发现了一张折成四层的信纸,上面写有‘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等等,等等。当我准备把这个诗的礼物放进盒子里时,他久久地看着我,然后猛然把诗夺了过去,不想还给我。我苦苦哀求,才又得到它,当时他的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诗人在意外的欢欣之中写下了这首被誉为“爱情诗卓绝的典范”的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