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痕骑兵的战团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白痕骑兵的战团历史,第1张

斯卡洛斯经书(Apocryphaof Skaros)讲述了白痕骑兵(White Scars)鲜为人知的故事,许多甚至是战团内流传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事情。某个传说讲述了他们年轻的基因原体一个人从泰拉(Terra)出发探索银河,但另外一个说他是在婴儿的时候被绑架了。真相似乎是存在于这两者之间,不管事实如何,史籍范吉利亚(Liber Historica Vangelia)记录了察合台可汗(Jaghatai Khan)降临某个位于太平星域(Segmentum Pacificus)的世界,由帝国绘图员标注为蒙达斯·普莱纳斯(MundusPlanus)的地方,不过对于本地居民来说,它叫切格里斯(Chogoris)。那地方曾经是现在也同样是一个美丽富饶的世界,有着茂盛的植物,高耸的山峦以及蔚蓝的海洋。在大圣战(Great Crusade)时期,那里只拥有很原始的科技。一份帝国人口普查显示,当时统治着切格里斯的是一个贵族阶级,他们征服了星球的大部分,有着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军队。重装骑兵和步兵为他们的统治者巴拉丁(Palatine)赢得了每一场战役的胜利。

白痕骑兵的历史由察合台可汗开始,他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军事战略家。传说他有个叫窝阔台(Ogedei)的将军在他失踪后,写了一本名叫《泉州大汗》(The GreatKhanof Quan Zhou)的书,就是这本古籍为帝国史记员提供了他一生中某些最佳的事迹。切格里斯有着丰富的资源,经常有着十分夸张的使用记录。

巴拉丁帝国的西部是一个象世外草原一样的辽阔且多风的大草原,叫做绝地(Empty Quarter),数世纪以来这里是游牧部落的家乡,他们游历了整个大草原。草原上的部落住在帐篷里,根据季节的变换迁徙,从夏天居住的草原迁徙到位于可汗木·喀特山(Khum Karta Mountains)的用于过冬的山谷里。靠着技巧高超的骑兵和弓箭手,不同的部落间经常为了争夺祖先留下的牧场而战斗,或者是为了----窝阔台的作品里应该提到过-----纯粹的战斗带来的快感。切格里斯的军队从没有入侵过绝地,因为那里是一个干旱且荒凉的地方,对于巴拉丁而言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切格里斯象野狼一样凶恶的贵族经常带领狩猎小队深入大草原,俘虏走整个部落带往东部,作为奴隶,又或者抓一个落单的部落男子进山里,进行狩猎运动。(《大汗》一书中的许多章节专门用于描述切格里斯巴拉丁帝国的种种暴行,这其中包括的鲜血献祭令许多帝国学者认为巴拉丁的帝国可能供奉崇拜邪神。)

察合台可汗的传说始于昆尔农河(Quononriver),就是在那里昂可汗(Ong Khan)遇见了这个基因原体,他是一个叫做达尔阚(Talskars)的小部落的领袖。虔诚的他相信这个被光辉笼罩的孩子乃神赐的礼物,随后就将他带回家并取名察合台。传说察合台可汗在他幼年的时候“眼中有着一团火”,这是达尔阚部落里成为一个伟大勇士的征兆,还有传说敌对部落憎恨他,因为他能预见草原上持续不断的战争。

在《泉州大汗》中有着这么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章节,叫做“鲜血”(The Blooding),里面提到了在察合台还年轻的时候,一群从敌对部落呼喇也(Kurayed)来的入侵者在一次伏击中杀死了他的养父和一群达尔阚人。察合台已经是部落中最伟大的勇士,身上有着多处勇气仪式留下的疤痕,当他出发为这些死者复仇的时候,战士们聚集起来加入了他的队伍。他指挥了一次对呼喇也村庄的攻击,并将那里夷为了平地,男人,女人和小孩在疯狂的屠杀中被杀死。察合台沐浴在敌人的鲜血中,随后将他们酋长的头颅带回去挂在帐篷上。就是这些事将基因原体塑造成了一个他应该成为的人-----一个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忠诚和冷酷无情的男人。在履行了血与荣耀的义务后,察合台发誓要终结这场正在毁灭他的人民的内战,为了团结绝地的人民,也为了结束兄弟间的自相残杀。

紧接着这次胜利后,察合台成为了达尔阚部落的可汗,之后与切格里斯的狩猎小队以及草原上的其他部落发生了战斗。每一个被击败的部落都加入了达尔阚以及他的军队。他的军事天赋以及坚强的个性为他赢得了许多追随者,不久他的战士就如漫天繁星一般多了,军队以达尔阚语称呼为马萨里(Mathuli),意思是“不可抗拒之力”。他实行了强制兵役并将来自不同部族的战士们混合组成单位,从而打破之前的部落社会并培养起一种对军队以及最终是对他自己狂热的忠诚。他仅仅以个人的能力为作为提拔的基础,并且让每一个他沟通的人都有一种他们分享共同目的的感觉。 在对呼喇也的那场战斗胜利的十年后,当军队向着山里的过冬营地转移的时候,察合台和一群人因为一场雪崩从几千英尺的悬崖上坠落下去。几次悲叹过后,部落继续向前进。虽然坠崖杀了许多人,但是基因原体还是设法活了下来。切格里斯的历史记录了在这时候巴拉丁的独子在深山里发现了一个受伤的部落男子,然后他就做了他必然会做一件事,开始在雪地里对他进行狩猎。在这寒冷的山谷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无人可知,不过有个严重残废的骑手被绑在了马鞍上回到了切格里斯大陆,这就是最后全部回来的人了,巴拉丁儿子的头颅捆在他的脖子上一起带了回来,此人也从察合台处带回一条口信:“草原上的人民再也不是你的东西了。”

当雪化去的时候,愤怒的巴拉丁集结了一支军队并开始向西进军,下定决心要将这些野蛮人部落从星球的表面抹去。但是他低估了察合台可汗的足智多谋。在可汗谷的龙孙草原上,巴拉丁与察合台的军队遭遇了。据说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草原上的部落战斗起来就如同打猎一样,如雷鸣般迅速的骑兵协调着他们的行动形成了一个环形包围圈并将那些人类猎物赶进了这个畜栏。和他们那些穿着铠甲的敌人不同,马萨里穿着轻皮甲,考虑到有着更少的防护,但是更高的机动性。

习惯于与他们的敌人进行肉搏决战,缓慢沉重的巴拉丁的军队根本不是可汗的骑兵与无情的箭羽的对手。虽然他们有着可观的数量,但是察合台还是运用计谋出其不意大败了他们。只有战败的巴拉丁和他的护卫设法突围出了这个死亡之环,并仓皇逃回了首都,而那些仍然在包围圈里的士兵被杀了个精光。某个幸运的切格里斯的幸存者描述到战斗的草原成为了血的海洋。部落领袖,圣人和风暴先知在战斗后集合到一起,宣布察合台为大汗,所有大陆的统治者。

察合台之后开始了对巴拉丁的帝国的入侵,三支军队攻击城市,在敌人领土的外围吸引他们。察合台和他最能干的将军,速不台(Subedei),带领着另外一支军队穿越库滋尔·泉(KuzilQuan)沙漠的秘密路线,这是一个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地区。新出现的军队好像不知从何而来,突袭了位于库沙巴之门(gatesof Kushaba)的驻军并消灭了所有的部队。其他城市接二连三的陷落,切格里斯的史记员记录着丢在路上的尸体就象采石场的石头一样多,被破坏冒着浓烟的田地以及少数幸运的被饶恕未被屠杀的人祈祷着从可汗的愤怒中得到宽恕。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察合台的军队席卷了切格里斯大陆,打败了他们最强大的敌人,袭击了他们那些被城墙保护的城市,杀光了那些贵族。落入察合台可汗手中的城市有两种选择:投降或者面对完全的毁灭。过去从没有人目睹过如此规模的掠夺,一些资料声称上百万的人死在了部落野蛮人的手下,但是与察合台可汗同时代的人声称这些是被极大夸张了的形象。无论如何,成百上千的人死去了是事实,切格里斯帝国认为这些“有着恶魔脸孔的野蛮人”是超自然的恶魔,对人类的原罪进行神圣的复仇。最后察合台攻到了巴拉丁的要塞克法斯塔(Cophasta),一座位于东部海岸宏伟豪华的城市。他要求将他敌人的头颅穿在长矛上否则城市将从地平线上消失。一小时后,城市里胆怯的贵族把那件东西交给了他。 在他的推进下,联合了所有部落并对他的敌人进行了复仇(而不是有着想占领他们土地的欲望)后,他的帝国崛起了。现在可汗的力量威及四海,这个星球上从未有过的最大的帝国,在少于20年的时间里被一个男人所征服。虽然察合台可汗统治着一片巨大的地区,但是他知道他的人民对于统治这样一个国度没什么兴趣。最高的权力全在可汗与他的将军身上,虽然他们是组织严明的军队,但是对于统治固定人口却没有进步的观念。

史学家卡皮纳斯(Carpinus)编制了一部关于大圣战的详细历史(叫做帝国史鉴)(Speculum Historiale),注意到了在皇帝到达切格里斯前,察合台可汗的军队消灭巴拉丁帝国仅用了6个月。当两人相遇,据说可汗遇见了一个体现了他所为之奋斗的最终理想的人,一个能够统一天上所有星星的人。在泉州的宫殿里,在他所有将军的面前,他单脚跪地,并对发誓永远效忠皇帝。这位伟大的基因原体被授予了第5个军团的指挥权,采用了达尔阚人的那条从前额到下巴的长长的面部疤痕,并将他们自己重新命名为白痕骑兵。大汗与皇帝一同登上天空,将可汗舰交给了他的将军窝阔台。许多察合台的追随者选择加入他们的可汗并成为星际陆战队的一分子。 白痕骑兵在大圣战中某些最血腥的战斗中继续战斗着,由察合台可汗在草原上使用的电闪雷鸣般快速的战斗方式证明了在遥远的世界上也同样行之有效。在贺拉斯叛乱(HorusHeresey)中,当帝国陷入了全银河血腥的内战的时候,白痕骑兵在二十多个不同的世界上战斗着,他们的旗帜显示了军团协助保卫泰拉以及在王宫门前的战斗。

在察合台可汗最后在马以尔风暴(Maelstorm)附近的地区消失之前,他的与他的战士们又一起战斗了70年。在战胜了贺拉斯后,察合台已经开始着手救援那些在大圣战期间他不在的时候,被善于乘人之危的暗黑灵族(DarkEldar)俘虏的部落同胞。有着野性力量的白痕骑兵始终认为他与他的精英战士们与最凶恶的外星人领袖之一战斗,并进入了在空间与时间之外的极度恐怖的国度,与暗黑灵族进行着永无休止的战斗。这个传说的可信度有多高不得而知,更可能的是,可汗的船只是因为穿越宇宙中充满危险的地区而在亚空间中迷失了。

(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 夏世系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1、启 ——2、太康 ——3、仲康 ——4、相 ——5、少康 ——6、予 ——7、槐(芬) ——8、芒(荒) ——9、泄(世) ——10、不降 ——11、扃(局、禺) ——12、胤甲 ——13、孔甲 ——14、皋(吴、皋苟) ——15、发(发惠) ——16、履癸(桀)

1,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2,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3,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4,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 

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

5,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

6,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

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闻一多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的古老国度,几经沧海,却从未间断过,延续至今。而这悠久漫长历史的开端便是夏朝,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史书中记载的朝代,一直是华夏民族的骄傲,却时常不被西方所承认。其原因是,迄今为止,在考古发现上,仍没有找到详实的证据。而夏朝的事迹只在一些古籍中,如:《山海经》,《史记》中出现过,显得不够严谨。

当然,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这种说法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知道,我国古人是非常善于修史的,并且文字也一直没有间断过。这与西方截然不同,因此我们考证历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现在我们暂时放开这些争议不谈,假设《山海经》等古籍中记载的夏朝存在,那么它是一个怎么的朝代?是落后的原始部落还是强大王朝,亦或是一个科技先进的高级文明?

(一)原始部落

迄今为止,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少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被认为是夏时期的文物。因此,在大多数人心中,夏朝应该是一个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的文明。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整个夏朝,共传十四代或十七代后,被后来崛起的商朝所灭。

因此,夏朝也可以说是一个在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过渡的朝代,从此之后中原大地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夏朝在历史上之所以被称为“夏”,是因为起源于夏族图腾的象形字,所以夏朝是一个相对落后的部落文明。

(二)王朝

在《山海经》中记载的夏朝,却有些颠覆认知。它是一个在史前大洪水之后,崛起的强大王朝。因为大禹除了治水,还建造了“众帝之台”,锻造九鼎,划分天下九州。对此,也有学者分析,当时的夏朝很强大,疆域幅员辽阔,曾一度统治古埃及以及非洲的一些地方,金字塔实际上就是夏朝人建造的,《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实际在非洲。

当然,这种观点不排除,有人想证明东方文明是从西方迁徙而来。但是,仔细想想,就知道这种说法属于无稽之谈。史前大洪水之后,幸存的人类一定是从高地向着低地,随着潮水落去的方向迁徙的,也就是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向外迁徙。

(三)史前高级文明

夏朝有可能是史前高级文明吗?这种观点目前只能凭借推理,毕竟连史前是否具有高级文明,都是一个未知数。

我们知道,在4000多年前应该发生过一次大洪水,这在《山海经》与《圣经》或一些其他民族的传说中都广泛存在。只是不知道这场大洪水的规模,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

假设,这场大洪水如书中记载的那样,有几百米高,四十个昼夜不停。不可否认的是一切文明的根基,都会被它摧毁,就算我们现代社会,也一样无法抵挡。

那么,《山海经》中的夏朝有没有可能是大洪水之前的文明哪?不得不说还是很有可能的,首先我们知道,由于近年来《山海经》记载的许多地貌,都在世界各地找到了原型,因此很多人认为《山海经》实际上记载的是世界地理,而且是一份非常详细的全息地图。

这绝非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古老王朝就能够做到的,就像蒙古铁骑曾征服了三块大陆,却也没能力考查世界地理。除非这个文明的科技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落后,因为环游世界是近几百年才做到的事。

个人认为:不管怎样,夏朝都应该是存在的。只不过,关于它处在什么样的文明程度,仍需要时间却印证。

1、精印本。有些书,除廉价的普通版本外,另有若干册限定的精装本或特精本。这些书由于在油墨及印刷方面特别精致,开本较大,纸质较好,数量亦有限,便具有收藏价值。例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朱维之翻译的《失乐园》,1984年首次印刷为46400册,内含精装本3400册,就较为高雅。1989年齐鲁版特精全本《新刻锈像批评金瓶梅》,就受到海内外行家的高度赞扬,因为它在全本《金瓶梅》的印刷史上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当然,精装本中又有特精非卖品之书就更为珍贵了。如傅雷所译《夏洛外传》,1933年9月初版,其中非卖品精装本仅印了50册,为海内外藏书家所瞩目。

2、初版本。初版之书大都是由作者亲自监督印刷和校对的,历来被版本学家看重,并可以此查核出后来编辑者的疏忽。如著名诗人臧克家的第一本散文集《乱莠集》,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印行,1939年5月10日初版;还有陈寅恪弟子刘开荣的《唐代小说研究》,1947年商务版。夏罗德·布伦忒著的《孤女飘零记》伍光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9月初版,都已成为收藏界的珍品。

3、错本。有时,某部书因印刷或装订错误得以问世,被称为特殊版本。这正如集邮爱好者获得错票一样,物以稀为贵。如: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11月初版的《现代小品文选》,由赵景深先生编选,分上下两册。其下册即为错本。开卷处有一枚藏书印:"结屋三间藏万卷"。

4、藏书票本。所谓藏书票本,是指在版权页上贴有藏书票之书。而藏书票在我国的兴起,当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叶灵凤曾说:"丢开书籍本身,仅仅对于这东西的收集,已经和邮票一样,是茫无止境的事。"藏书票在海外的售价,已极为昂贵,据董桥云,EricGill为其妻雕画的一枚藏书票,80年代已标价90英镑!具体内容详见《藏书票》一文。

5、古籍版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越久的图书越有收藏价值,民国时期,宋本书价被炒到五六十块银元一页。这在1942年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是有记载的。50年代初期,宋元本古籍的行情一度低落,明本书有过论斤售卖的时候。这种不正常的行情自然是社会变革时期的短暂一瞬。很快局面就发生了变化。到了50年代末,宋元本书几乎退出了公开的古旧图书市场。不过明代古籍还不鲜见。当时的售书目录标价表明,普通的明本,每册的价格仅在五元左右。这一价位当与那里的社会购买力相适应?quot;文革"期间,社会藏书大量损毁,藏书活动陷入极度的萎缩,古籍已无行市。70年代后,古籍从内部售卖逐渐走向公开,乐于收藏者寥寥。只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在生活富足之余,才恢复了鉴赏与收藏的雅兴。古籍的价格也如众星捧月,逐年攀升。如今人们如能在千元以下买到一部真正的明版书,已是十分幸运的了。

一、成书年代及真伪

  《大戴礼记》由戴德(公元前一世纪)而得名,戴德是后仓(公元前70年在世)的四位弟子之一、后仓在公元前一世纪创立了立于学官的《仪礼》传授学派(参见《礼记》)。可是,看上去《大戴礼记》与戴德的关系似乎只不过是为它找到了一个令人起敬的出处。和某些传统记载相矛盾的是,没有任何同时代的证据能够表明西汉的礼学家与它的编纂有任何关系,或者说《大戴礼记》是《礼记》的一个更早的校订本。再者,《大戴礼记》也未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因此,二世纪以前它是否已单独成书这的确令人怀疑。

二、内容及资料来源

  《大戴礼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汉书·艺文志》(第1709页)所著录的时代较早的杂集《记》131篇。然而,《大戴礼记》中有些篇章的撰写可能在《礼记》已经编纂成书之后,例如,《大戴礼记》第46篇篇首有一《礼记》第30篇的摘要;第41篇录自《礼记》第27篇;第52篇也包含《礼记》第24篇的部分文字。《大戴礼记》的多数篇章都是种种汉代以前和前汉文献中一些段落的仿制拼贴,比如,第71篇(《诰志》)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见于《逸周书》第58篇;《荀子》为《大戴礼记》第42、64、65、66篇提供了材料,此上诸篇也包含来自《淮南子》的零散段落;《大戴礼记》第46、48篇主要依据了贾谊(公元前201椙—169年)的作品;《淮南子》卷三和卷四的部分内容也为《大戴礼记》的第58、81篇所借用。最后,还应指出重要的一点,《大戴礼记》第77篇,以及在较轻程度上第63篇都有赖于《周礼》。既然在《仪礼》和(周礼》的观点相左时,《礼记》总是赞同《仪礼》有甚于《周礼》,因此,我们对这些篇章是否和《礼记》源于同样材料就极为怀疑。

  第49—58篇或者在篇题中出现孔子门徒曾子的姓名;或者在篇中记述他的教导和对话,因此,有人坚持认为,这些篇章源于现已失传的《汉书·艺文志》(第1724页)“儒家”类下所著录的《曾子》18篇。在清代辑录的《曾子》佚文中也包括这些篇。但是,这些材料实际上不太可能是在《曾子》亡佚之前被借引的。《大戴礼记》中许多与曾子有关的篇章可以证明是采自其他文献资料。其余的可能是汉代伪造的,目的在于利用曾子的名声来取得显赫声望和正统地位,以便有利于他们所拥护的教义。

三、文献源流

  《隋书·经籍志》(第921页)记载,《大戴礼记》13卷。此条记载重见于唐代的书目和宋朝的官方书目(见《旧唐书·经籍志》,1973页;《新唐书·艺文志》,第1430页;《宋史·艺文志》,第5048页),而且和现存版本的卷数相符。《崇文总目)提及一个10卷本,它一定是由于脱漏而有亡佚,然而,现存版本不足以说明这一特例。

  刘熙大约在200年为《大戴礼记》作过注。据《隋书·经籍志》921页的注解可知,刘熙注已经失传,现存的注据说是仕于魏和北周的卢辩(519—557年在世)所作。由于此注未著录于隋唐的书目.由此推知,直至宋朝,它的正统性才被正式承认。

  长期以来,人们假定此经最严重的毁损是在汉末和隋之间的某个时代。据郑玄(127—200)《六艺论》记载,《大戴礼记》原有85篇,而现在的版本不超过39篇。据推测《隋书》著录的文本就已是如此。通行本卷1的第1篇被认定为第39篇;第2卷始于第46篇,而不是始于第43篇;第7卷始于第62篇,而非第61篇,全书结束于第81篇。可能总共有46篇较早编定的文本已经亡佚。

  《隋书·经籍志》编撰之前,此经的某些部分就很可能已经失传,但是,《大戴礼记》是否就像现在版本的篇数显示的那样已遗失46篇,却让人怀疑。在隋朝,人们相信,《大戴礼记》85篇是《礼记》46篇的一个时代更早的本子。人们进一步假设,二者共有的46篇已从《大戴礼记》脱落(见前文《礼记》中所翻译的《隋书》引文)。然而,在汉代书目中并没有任何可以证实二者之间有这种关系的证据。不仅如此,现存的《大戴礼记》有几篇的部分内容相重,却依然保留而未删除,因此,《大戴礼记》的篇数可能受到了关于它与《礼记》有上述并无根据的联系的影响,由此才力图确定郑玄所说戴德传授的《记》八十五篇就是《大戴礼记》。

四、版本

  《四部丛刊》重印了一个明代刻本,此明印本有卢辩注和年代定为1175年的韩元吉序(1118)。《汉魏丛书》和《雅雨堂丛书》也收入此文本的版本。这3个版本都不如活字版武英殿本(1774—1777年),殿本是《丛书集成》所印校勘本的主要底本。

  孔广森(1752—1786)在其题为《大戴礼记补注》的注释本中有一份分析文本内容的表。它有用地总结了《大戴礼记》每一篇文字中[与其他]文本相似之处以及其资料来源。此本收入《畿辅丛书》和《丛书集成》。孔注的另一版本附王树柟(1857—1937)的校注,以《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为题出版,它也收入《丛书集成》。

  孙诒让(1848—1908)在文本中选择了一些文句,加以校注,编成了《大戴礼记斠补》。它在孙诒让去世后于1914年出版。

五、研究状况

  (一)关于它的现代汉语译文,参看高明的《大戴礼记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年。 (二)《大戴礼记逐字索引》,刘殿爵和陈方正编,《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书》,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2亿元。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截止时间2023年4月19日,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保护典籍,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建立了由10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同时设立了古籍保护专项经费,为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