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扬州诗主题研究
>关键词扬州诗 扬州 主题 地域文化 > >"诗文地理"历来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山川大湖、城市边关在诗人的笔下显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区域性的创作特点使得诗歌形成别样风格。扬州作为城市,它也是人类文明孕育出的产物。但是作为具有浓厚本真自我意识的中国古代文人为了表达他们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观念往往寄情于山川村野,特别是在唐诗中城市文明是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因素。而正是在这种大前提之下,历代描写扬州的诗词却不在少数。《扬州历代诗词》中就收录了2500多人的近2万首诗词,、高适、、、、、、、秦观、陆游等都有脍炙人口的诗篇留世,而作于的诗词为394首,其中见于《全唐诗》的为369首。这虽不比二京诗的创作数量,因为那里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自然也是诗歌创作最为繁盛的地方,但相对于在隋唐以前作为南方文化中心的金陵,扬州诗的创作又占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本文依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有几大文学主题,就扬州诗所涉及的方面描述阐释扬州在唐代诗人视角下所呈现的"千姿万态"。 >1 怀古诗之"兴亡多少事,回首一长吁" >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怀古主题可以说历久弥存,怀古咏古之作更是浩如烟海,俯拾皆是。而形成这种主题又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成因,从先秦《诗经》开始,这种"赋诗言志"的创作思路一直延续至今。正如《小雅小宛》中:"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这种思古念古的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固定的审美模式,特别是自汉末之后,社会的大动荡,命运无常,导致士人们对于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今非昔比的落差感,使得文人们往往在挥毫之间尽显追古思今之叹。作为一代之文学,唐诗中诗题直接以"怀古"题扬州的只有李益的《扬州怀古》,诗云:"故国歌钟地,长桥车马尘。彭城阁边柳,偏似不胜春。" >唐人在描写扬州之景时往往夹杂着怀古的诗文,写扬州的景色多在春秋季节,描写的内容多为大运河以及一些古迹盛地,其背后所包含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多数情况下都是隋炀帝及其有关的事件。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只不过是渲染出诗人抒情感怀的基调与布景。据统计直接以"隋堤柳"为题的有6首,"隋堤"4首,"隋宫"7首,"汴河"4首。在初唐卷王泠然《汴堤柳(一本作题河边枯柳)》以写现实秋柳的枯败来追述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盛况,表达诗人对炀帝生前荣华与生后凄凉的慨叹。晚唐时期刘沧的《经炀帝行宫》:"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馀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以说这两首是晚唐咏史怀古诗中描写大运河的佳作。它以一种"翻案法"创作方式,欲贬于褒地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作比,反证炀帝的荒*无道。 >据统计,慨叹往昔隋代兴衰的扬州诗绝大多数作于晚唐时代,将浓缩于眼前的运河、隋柳定格在叙写前朝衰败的基调之上,自然而然的,这些物象也就带有凄凉落寞之感。唐诗作为整个唐代诗人的灵魂写照,而扬州的自然环境及其形成的社会生活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晚唐时期,王朝统治已经走向衰亡,回望盛唐时代的豪迈气势,此时的社会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沉沦与背弃,一向对政治敏感的文人不得不痛定思痛,行文之间从特定的物象当中提取警示性的信号,拷问历史以求得对现实的解答。这也正是晚唐诗人偏爱运河隋柳的主要原因所在。 >2咏妓诗之"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 >唐诗中有关青楼女子的诗文有两千多首,无怪乎甚至有人称唐文学是"倡妓文学",而唐文学史为"进士与倡妓的文学史"。扬州自古多美女,这句话隐含着扬州青楼甚多之意,其实青楼到了唐代才逐渐演变成了烟花之地即妓院的代名词。值得一提的事,一个地方的青楼业的繁荣与其社会经济的发达是紧密相关的,李唐近三百年,几经浩劫,却均未波及扬州,使其保持一种相对安定的局面。而且由于扬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为重要的南北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港口,《资治通鉴》中叙述了:"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这种优越富足的经济环境不免会孕育出享乐安逸的温床。 >自然吟咏唐代扬州青楼女子的诗亦属常见,见于《扬州历代诗词》中的有15首,特别是以杜牧的三首七绝为代表。《赠别二首》都是抒写分别之时诗人对于妙龄歌女的依依不舍之情,文意缠绵,含而不露,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更有徐凝的《忆扬州》虽为怀地实为怀人之作。另外还有晚唐张又新的《赠广陵妓》:"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在诗题中直接点明,是赠予一位青楼知己,二十年宛如隔世,相见唯遗恨。《夜闻商人船中筝》刘禹锡的"大高帆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明月天。"表现了对扬州青楼女子的赞美之情。 >3送别羁旅诗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英国阿瑟韦利曾说中国诗有半数是描写别离之情,也不为过。而严羽的《沧浪诗话 诗评》中也论述道:" 唐人好诗, 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 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的确友人行将别离之际,自是饱含诗人的离愁别绪。而送别诗中,可以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一个是送别地点的地域文化,一个是友人将至地点的地域文化,扬州,在诗篇中既作为送别地点又作为将至地点出现。唐诗中多送别诗,而其在扬州诗中又占有绝对的优势,共104首。这也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文人生活空间流动性是非常大的。有唐一代,知识分子想取得功名,途径是非常多的,除了朝廷的科举制之外,在地方上盛行"入幕"之风,士子们必须跋涉于各地。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扬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其繁荣的社会经济又吸引了大批文人骚客游历于此,且流动性比较大。朋友匆匆而逢,匆匆而别。 >李白的一首《送之广陵》可以称得上是唐代送别诗的佳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刘绮庄的《扬州送人》:"桂楫木兰舟,枫江竹箭流。故人从此去,望远不胜愁。落日低帆影,归风引棹讴。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有关扬州的送别诗,多出现的物象是"江水"与"杨柳",可见这与扬州地域的特色是有关的,通过以景托意,借物而言别。 >4登临冶游诗之"寄远悲春草,登临忆使君" >扬州诗里写登高之作的绝大多数非扬州人士,登高而望,望尽繁华,却是举目苍茫。正如所云"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而登扬州栖灵塔的诗作更是引人注目,其中三首最为精妙。高适诗中对于登高之后所见之景作了一番精心的描述,最后的四句"轩车疑蠢动,造化资大块。何必了无身,然后知所退。"写出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博大胸怀。刘长卿亦在诗句的结尾道出了:"向暮期下来,谁堪复行役。"表现一种寄寓离乱之悲切感。"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鸟拂琼帘度,霞连绣张。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虽然李白的这首《秋日登扬州西灵塔》中描绘的是那种宏大万千气象,但是思乡怀人之情还是包藏其中的。 >由上可观,唐代扬州诗中以赠答送别题材为主。这主要是与扬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其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分不开的,因为扬州,诗人慕名而来,因为扬州,诗人知兴而返。延伸开来,这也是大唐气象的一种显性抒发。诗在,流动于诗人行南走北的足下,缠绕在诗人忆昔作别的袖端。扬州诗中描摹自然风光多与历史结合紧密,特别是隋炀帝与扬州的关系,注定扬州会带上几许萧瑟。扬州诗多写市井生活,将商人、文人与青楼女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刻于篇幅之中,将扬州商妇之作与蜀地商妇之作对比,白居易诗说过"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盐商妇》),刘禹锡诗也说过"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西江明月天"(《夜闻商人船中筝》),在她们的感情世界里似乎饱含着一种凄苦和落寞,"商妇怨"情节浓厚,而后者,在唐代诗人笔下几乎未曾着迹。不可否认蜀地商妇怨的存在,但是文人笔下的这种差别,不得不分析一二,"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两者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一个造就了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繁华娱乐型都市,一个造就了巴蜀"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的艰难谋生型群商,作为背后的女子自然会流露出不一样的心境。 > >参考文献 >[1]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中华书局2006年2月 >[2]扬州历代诗词[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7月 >[3]蔡镇楚龙宿莽唐宋诗词文化解读[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9月 >[4]蔡燕唐诗宋词艺术与文化审视[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5]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文学主题原型与流变[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全唐诗(全二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扬州景点的导游词
扬州旅游
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端,江苏省中部,东近黄海,与南通、盐城市交界;西通南京,与六合、天长县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无锡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与淮阴市毗邻,中有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四周被邗江县所围,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苏北的重要门户。
(07/13/2006 00:24:59)
大明寺-扬州旅游景点
古城扬州北郊,蜀冈如卧龙般蜿蜒绵亘。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大明寺及其附属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
(07/13/2006 00:24:59)
何园-扬州旅游景点
原名寄啸山庄,位于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是晚清扬州最有特色的一座名园。园主人何姓,故名何家花园,简称“何园” 。
何园,为清光绪年间道台何芷_于“双槐园”旧址上所筑,园内有大槐树两株,传为双槐园故物,今仍有一株。
(07/13/2006 00:24:59)
马可波罗纪念馆-扬州旅游景点
扬州最早的佛教名刹,其极盛时期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不仅是康熙和乾隆南巡时的行宫所在,而且是曹寅受命设局刊刻《全唐诗》,纂修《佩文韵府》的场所,与曹雪芹的家事有紧密联系,成为国内外红学家所瞩目的重要遗迹。
而今天宁寺已辟为扬州博物馆,典藏扬州这个中国古代重要商业都会的历史文物三万多件,有汉代漆器、玉器、铜器、陶器、中晚唐的瓷器以及以扬州八怪为主的清代书画等。并辟有马可波罗
(07/13/2006 00:24:59)
冶春园-扬州旅游景点
冶春园原是清代诗人王渔洋的私园,位于大虹桥以西,后圮废。解放后,扬州市为增添瘦西湖沿岸景色,在乾隆御码头以西,将沿湖的升庆茶社、香影廊茶社、冶春花社等连成一片,建成园林。取用“冶春园”旧名。园内建有水绘阁、香影廊、餐英别野、问月山房等古典建筑。临水而筑,水景天成,以水取胜。
狭长的瘦西湖从冶春园南面而过,临湖筑有草庐水榭,古朴清雅。凭栏观景,树影
(07/13/2006 00:24:59)
石塔-扬州旅游景点
石塔建于唐代的五级六面石塔,原在古木兰院,现立于新辟的石塔路街心绿地内,塔身石龛有浮雕佛像26尊,具有唐代风格。塔侧的一棵银杏为扬州的著名古树。
石塔寺在石塔路北侧。原在扬州西门外,本晋代遗刹,名蒙因显庆禅院。南朝刘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改为惠昭寺(一作慧昭寺)。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安国寺,乾元中(758-7
(07/13/2006 00:24:59)
观音山禅寺-扬州旅游景点
观音山是隋代迷楼故址,据《迷楼记》载,迷楼是隋炀帝行宫,浙江匠人项升设计,“凡役夫数万,经岁而成。”隋炀帝曾说:“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隋亡楼毁,明代雇桐曾题匾“鉴楼”,分明取“前车之鉴,以警后世”之意,以隋炀帝的教训鉴戒后人。
从元代至元年间开始,历经明、清两代,屡废屡修,现在寺的建筑多为光绪年间所建,佛像均为1984年以后
(07/13/2006 00:24:59)
文峰塔-扬州旅游景点
文峰塔位于扬州城南古运河东岸宝塔旁文峰寺内。建于明朝万历10年,相传是为镇住扬州之文风,使学子在科举场上出头而得名。
文峰寺位於扬州南郊古运河畔,始建於明朝万历十年(1582),由僧人镇存募化,知府虞德晔建浮屠,邵御史题名“文峰塔”,寺亦名“文峰寺”。兵部尚书王世贞作记。清康熙七年(1668)夏六月地震,塔尖坠地,第二年天都闵象南捐资修葺。咸丰三年寺毁于兵火
(07/13/2006 00:24:59)
仙鹤寺-扬州旅游景点
仙鹤寺,伊斯兰教建筑,又名礼拜寺。位于市区南门街,背靠汶河南路,该寺为南宋德佑元年(1275)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孙阿拉伯人普哈丁来扬州传教时募款所建。它与广州怀仁寺、泉州麒麟寺、杭州凤凰寺同为东南沿海地区伊斯兰教的四大名寺,明洪武二十三年(1380)重建。嘉靖二年(1523)商人马道同、住持哈铭重修。清代亦有修建。
(07/13/2006 00:24:58)
史可法纪念馆-扬州旅游景点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广储门外街24号,梅花岭畔。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在扬州就义,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清初曾建祠于大东门外,后毁圮。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祠,并谥“忠正”。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 1935年和1948年两度维修。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
(07/13/2006 00:24:58)
澄虚道院-扬州旅游景点
位于中市街上,面对普庆桥,俗称“圣堂”,建于宋元佑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前后三进,占地1500平方米,为吴中地区知名道院之一。院内主要建筑有玉皇阁、文昌阁、圣帝阁等。
(07/13/2006 00:24:58)
瘦西湖公园-扬州旅游景点
瘦西湖位于扬州西北郊,是著名的风景游览点。它原来是一段自然河道,经过历代的疏浚治理,建造园林,逐步发展而成。
美在蜿蜒曲折,古朴多姿。瘦西湖的美主要在于蜿蜒曲折,湖面时宽时窄,两岸林木扶疏,园林建筑古朴多姿。
行船其间,景色不断变换,引
(07/13/2006 00:24:58)
扬州个园-扬州旅游景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东关街318号住宅之后。原为寿芝园旧址。寿芝园之叠石,相传为清初大画家石涛手笔。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改筑,园中多植竹,因竹叶形似“个”字,名个园。1949年后曾4次进行整修。个园以叠石精巧闻名。园内假山,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之意境,由楼、台、厅、轩相连,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独具特色。入园处,两边有方形花台,其上修竹青翠,竹丛中石笋参差。正中为园门,
扬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分给我吧,我刚从扬州回来,扬州没啥玩的,还冷。。。一条东关街,没意思,瘦西湖冬天去,冻死了,个园很小,有个门就在东关街里面。何园不知道。。。园林还是来苏州吧
扬州杭州有什么好景点?
扬州旅游景点列表: 扬州大明寺
扬州个园
扬州何园
扬州马可波罗纪念馆
扬州石塔
扬州瘦西湖
扬州文昌阁
扬州文峰塔
扬州仙鹤寺
扬州冶春园
扬州高邮文游台
扬州高_寺
扬州古运河
扬州普哈丁墓
扬州御码头
扬州八怪纪念馆
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
扬州博物馆
扬州许晓轩故居
扬州邵伯湖风景旅游区
扬州朱自清故居
界首镇护国寺
江都现代花木产业园
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
扬州龙山风景区
宋大城遗址博物馆
竹西公园
凤凰岛生态旅游区
邵伯湖风景旅游区
许晓轩故居
扬州博物馆
唐城遗址博物馆
八怪纪念馆
朱自清故居
盆景园
汉陵苑
御码头
普哈丁墓园
荷花池公园
铜山森林公园
西郊森林公园
隋炀帝陵
古运河
东湖度假区
汪氏小苑
琼花观
龙川广场
茱萸湾公园
扬州国土公园
龙虬庄遗址
杭州旅游景点列表: 柳浪闻莺
双峰插云
曲院风荷
三潭印月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
南屏晚钟
苏堤春晓
花港观鱼
断桥残雪
宝石流霞
虎跑梦泉
黄龙吐翠
九溪烟树
满陇桂雨
阮墩环碧
吴山天风
玉皇飞云
云栖竹径
龙井问茶
雷峰夕照
千岛湖
西泠印社
孤山
杭州岳庙
杭州灵隐寺
杭州六和塔
烟霞三洞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
浙江大学
杭州河坊街
杭州西湖风景区
杭州印象西湖
九咆界风景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昭明禅寺
柳溪江
瑞晶洞
青山湖相思岛
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
神龙川风景旅游度假区
衙前基督教堂
萧山极乐寺
萧山地藏寺
白龙寺
杭州生态园
大岩山景区
钱江观潮度假村
浙江钱江花木城
杭州东方文化园
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
扬州石塔寺古称木兰院,原址在西门外,为晋代古刹。南宋年间,寺与石塔一起迁至现在地址。七百多年来,累遭兵燹火灾,虽几度整修,至上世纪中叶时,建筑物已残破不堪,保留到现在的,只有明崇祯年间修建的楠木厅(藏经楼),原来建在后面,现在移到了马路边上,成了唯一的古建筑。
中国名胜古迹峨眉山 、青城山 、四姑娘山、二郎山(四川) 凤凰山 北固山 笔架山 八仙桌子山 巴颜喀拉山 大孤山
寒山 贺兰山 梁山 灵山 崂山 腊山国家森林公园 普陀山 栖霞山 莫干山 蒙山 钟山 金山 玉龙雪山 医巫闾山 雁荡山 西山 天平山 金佛山、缙云山、宝顶山、北山(重庆) 长白山(吉林)千佛山、泰山Mount Tai(山东)衡山(湖南) 云龙山、北固山、茅山(江苏)骊山、宝塔山、句容宝华山 华山(陕西) 龙王山 、龙泉山、天台山(浙江) 盘山(天津)
齐云山 、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Mount Huang黄山(安徽)鸡公山、嵩山(河南) 北武当山、灵空山、 五台山、恒山(山西)武当山(湖北) 香炉山(贵州)五指山(海南)庐山、井冈山(江西) 西湖 、 无锡蠡园、无锡梅园、 无锡吟园、无锡鼋头渚
蓬莱阁、“神山圣湖”(浙江)故宫the Palace Museum、天 坛 temple of heaven—an imperial sacreficial altar in Beijing、the Great Wall中国万里长城、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北京故宫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Jiuzhaigou valley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the mountain resort in Chengde city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承德外八庙)summer palace in Beijing北京颐和园、人民广场、大观院、大观园、八大岭(北京)寄畅园 虎丘 黄龙寺 黄浦江 镇江白居寺 包公祠
趵突泉公园 北戴河
本溪水洞 冰峪风景区
采石矶 藏北草原 长岛 长江三峡---瞿塘峡、长江三峡---巫峡、长江三峡---西陵峡、
长江三峡---小三峡、(重庆) 常州天宁寺
巢湖 成吉思汗陵
大连圣亚海洋世界 大明湖
大昭寺 稻城
淀山湖风景区 东方明珠电视塔
东丽湖温泉度假区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都江堰 独乐寺 杜甫草堂 福陵(东陵)
古格王朝遗址
海宝塔 海螺沟风景区蓟县白塔 剑门蜀道
金石滩 景阳岗
净月潭 镜泊湖 九乡风景区 MtEmei scenic area, including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峨眉山—乐山大佛
灵谷寺 灵岩寺
刘家峡 六和塔
龙池风景区 龙华寺
龙门石窟 泸沽湖
路南石林风景区 旅顺口
米亚罗风景区
明孝陵漠河 内蒙古草原
南京长江大桥 南通狼山风景区
南温泉 怒江大峡谷 青岛栈桥
青海湖 秋霞圃
曲阜三孔 三门峡 沙坡头旅游区
少林寺 沈阳故宫
十里秦淮 石窟寺佛像
蜀南竹海 松花湖 松花江
松花江雾凇岛 塔尔寺 太平湖
太阳岛 腾冲火山地热风景区 天池桐城文庙
外滩 望江楼
微山湖 伪皇宫及八大部
卧龙自然保护区 乌苏里江
五大连池 武侯祠 西湖
西双版纳 西夏王陵风景区
锡惠公园 逍遥津
兴城海滨 兴凯湖
玄武湖 鸭绿江
雅鲁河桥 罨画池 燕子矶
扬州个园 扬州瘦西湖
杨村“小世界” 野象谷
阴山古刹 迎江寺
玉佛寺 豫园 扎龙自然保护区
扎什伦布寺 札兰屯
昭君墓 昭陵(北陵) 赵州桥
镇江南郊风景区 中山陵周庄 朱家角镇 珠穆朗玛峰the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orer秦始皇陵兵马俑坑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 Dynasties,Mogao caves敦煌莫高窟 Potala palace, Lhasa拉萨布达拉宫Lushan National Park庐山风景名胜区ancient city of Ping Yao平遥古城
雕版印刷的出现
书册制度
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宋浙本
宋建本
宋蜀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元刻本元浙本
元建本
明刻本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活字本
套印本
插图本
抄本
稿本
批校本
影印本雕版印刷的出现
书册制度
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 宋浙本
宋建本
宋蜀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元刻本 元浙本
元建本
明刻本 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 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活字本
套印本
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影印本展开 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我们通常把研究这些版本的学问叫古籍版本学。
编辑本段雕版印刷的出现
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开如发明的是雕版印刷,这应是家喻户晓的事情。所谓雕版,是指用木板雕刻。木板选料有讲究,质地太松不适宜,所以一般用梨木和枣木,前人把刻印书叫做“付之枣梨”, 印书一般都用黑墨,但第一遍印时为了便于三校,有时也用蓝色或红色印,清代以到民国时刻书则多用红印,也有用蓝印,当然也可以不用红蓝试印直接用黑墨印。 雕版印刷发明的时代,明清以来有种种讲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隋文帝开皇时说和唐太宗贞观时说。雕版印刷进入五代,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即不再停留于刻民间需要的日用印刷品以及一些字书、宗教读物,而转入刻印正统的书籍。重点是刻经,这不仅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经是最主要的、为人所必读的书籍,而且和唐以来推地科举制有很大关系。
编辑本段书册制度
是指书籍的形式,再具体点可以说是单指书籍的外形,而不包括书籍的内容,也不包括书籍的材料,以及抄写、刊刻或其他印刷的方法。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或者可以说是从卷子到册叶的过渡形式。翻到哪里就可翻到哪里,查找起来极其方便,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极其迅速,迅速得像旋风一样,于是给它起了个“旋风叶”的名称。旋风叶进一步演变就成了“蝴蝶装”。到蝴蝶装书已不用长条木板印刷而改用长方块木板印刷,成为若干单页装订起来的书籍。
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叫“天头”,下边叫“地脚”,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版框”,拼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也叫“栏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叫“左右栏”。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侧现加一条细线叫“双边”或“双栏”。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而绝无作上下双边而左右单边的。版面用直线划分成若干“行“。版面中间一行,不刻正文(当然也不刻小注),叫“版心”,也可叫“中缝”。版心往往用花纹或横线分划成三段,花纹按其形状叫“鱼尾”。只有上面一个鱼尾,下面用横线的叫“单鱼尾”,上下都有的叫“双鱼尾”。 蝴蝶装有个缺点,即由于书页的后半页的背面和第二页前半页的背面不相连,读下去必须连翻两页,平时打开书来,也往往遇上空白的背面,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页的反面对后面折起来(像后来的线装书那样),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里背装”。 现在的线装,是明代中期出现的。其所以出现,当是由于包背装在书背处易于破损,破损了光靠两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的右上右下两角卷起来很不美观。于是在包背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即在打孔订好纸捻后,不再用整张书衣而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书衣,分置书前书后,然后在书脑处再打孔穿线订成,所以叫线装。线装是有一定规格的,一般只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书衣在明代多用蓝色(也称磁青色)和棕色(也称古色、古铜色),清代则棕色多一点,个别也用混金的,但清末民国时又喜用蓝色。绝大多数用纸裱两至三层,也有用绫或绢裱制的。在前后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纸,有时可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也有人称之为“看页”。 明清时喜欢给线装书做“书套”,雅一点也称之为“函”。用硬纸做亲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四边包起,用两个牙签插紧,只空出书头和书根,讲究的则不用蓝布而用锦,有时还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起来,叫“四合套”。四合套中讲究的更把书头、书根的两块接边处挖成云纹镶嵌,叫“云字套”。但这些书套因为用桨糊裱 ,易被鼠咬,日子外了又易散坏,因此好多人喜欢用所谓“夹板”。这是用两块和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布带子,把书册夹住扎牢。木板要结实,多用梓木、楠木、花梨木、枣木、樟木之类。此外,还有些文物性的善本书除了用书套或夹板外还常做精致的木匣子或小木箱子装起来,匣里或社会公德同上刻上书名、版本、册数以及收藏者姓名字号。
编辑本段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
宋浙本
北宋继承五代的传统,以官刻为主,官刻中又以国子监词条一即监本为主。 南宋泊本中的官刻本仍以国子监粞为主。当时礴京国子监的书版都被金人弄走了,为了满足读书的需要,新京城颐安府即杭州的国子监覆刻了北宋监本的经注和单疏,现存的《周易正义》、《春秋公羊传疏》、《尔雅疏》就都是南宋初年的监本,不过有的版片已经后来修补过。
宋建本
北宋时福建地区刊刻的书,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两部佛教的《大藏经》,一部是北宋元丰三年在今福州开刻的《万寿藏》,一部是政和二年在同地开刻到南宋乾道八年才完成的《毗卢藏》。 古藉版本学上所说的宋建本,主要是指建宁府建阳县的坊刻本。因为建宁府在宋代属于福建路,而福建地区古称为闽,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闽本。北宋时的建阳坊刻本没有能流传下来,传世的都是南宋时所刻,其为数不多,几不亚于浙本官刻而大大超过杭州的陈、尹诸家坊刻。
宋蜀本
唐五代以来,今四川成都成为与杭州东西对峙的全国雕版印刷中心。北宋开宝四年中央政府专门派人到成都开刻了我国最早的一部印本佛教《大藏经》,也称《开宝藏》,是卷子本,字体颇有唐写卷子本的味道,多少夹杂点北魏字体的成分,现在还保存有一些零卷。早期的蜀本已经看不到了,保存下来的最早也只是北宋末南宋初的刻本,此外都是南宋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辽的刻书技术应是从宋传过去的。刻书中心大概不会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辽的政治中心上京,辽的南京即今北京,倒有成为刻书中心的可能,但也无明文可稽。刻本则长期以来从未有人见过。今天见到的辽刻本,是在山西应县发现的。应县有个佛宫寺,寺里有座辽清宁二年建筑的木结构的释加塔,1974年在塔第四层主像释加牟尼腹中找出六十一件辽刻本。 金初兴时虽然以武力称雄,但也颇重视文化。现存的金平水本为数极少,只有《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壬辰重改正吕太尉经进荘子全解》、《刘知远诸宫调》、《南帝内经素问》、《重编添补分门事苑撮要》、《萧间老人明秀集注》、《新修■音引证群籍玉篇》等几种,基本上都是坊刻。
编辑本段元刻本
元浙本
国子监这个名称当然取消了,但原先南宋的国子监并没有拆毁,而改成了西湖书院,元黄溍《西湖书院义田记》说:“西湖书院,宝宋之太学,规制尤甚,书所刻经史群书,有专宫以掌之,号书库官,宋亡学废,而板库具在。”据考证,其中绝大多数是南宋国子监遗留下来的,也有个别是元代浙江地区刊刻的元浙本。这些地区的家刻本,也和南宋一样还不如官刻之多。现存较有名的有在今浙江淳安的邵桂子编刻《邵氏世谱》,在今江苏松江的业曾南阜书堂刊刻《东坡乐府》,在今江西南丰的西思敬刊刻《元丰类稿》,在今江西南丰王常刊刻《王荆文公诗笔注》。
元建本
元建本上多有牌记,或曰某某书堂,或曰某某书舍,或曰某某精舍,或曰某某书院,一概都是书铺的牌号,和政府设立的书院是两回事。和南宋时一样,在元代官方有时也把书交给建阳书坊刊刻。
编辑本段明刻本
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前期的刻本,基本上延续了元刻本的风格。除了北方的临汾人明后不再成为别具格局的刻书中心,不再有明平水本之称外,大体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系统。即建阳的坊刻建本继续局守一隅成其小系统,此外全国各地几悉继承元浙本系统成为大系统。此大系统的主要特点即和元浙本同样使用赵体字,而且不论官刻、家刻、坊刻在字体以至版式上几无甚出入,仅管刻手有精粗之别。这种所谓明初本以官刻为多。官刻中包括内府本,国子监本,其他中央机构的刻本,地方官刊的所谓书帕本,以为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间的潘府本。明前期家刻本传世的似不如官刻之多。明前期坊刻本除建本外也不算多。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刻本到这个时期起了一次大变化。变化的最显著之点,即字体由前此的赵体突然改换成整齐的欧体,而版式也由前此的大黑口变成了白口。这个变化始于正德,剧于嘉靖,下及隆庆,其中尤以嘉靖时所刻的数量既多,质量又高,成为明刻本以至我国版本史上的一大特色。“嘉靖本”也随之成为了版本目录上的专用词语。 大概由于这种刻书风格新鲜受欢迎,很快传播到外地,不仅影响到外地的家刻,还影响到官刻、藩府刻、坊刻。这种标准嘉靖本的风格,到隆庆时才逐渐起了变化,向后期的万历本过渡。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从万历开始,明刻本又出现不同于标准嘉靖本的新风格。其主要特点仍在字体和版式,尤以字体的转变更为显著,即由原先虽见方板整齐但仍出于南宋浙本欧体的标准嘉靖本字体,转变成为更加方板整齐、横平竖直,而且横细竖粗、完全脱离欧字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世称“方体字”,但也有人称之为“宋体字”。从现有资料来看,开始用这种方体字刻书是在安徽的徽州。明以来徽州人多外出经商,人称“徽商”。徽商们常到南京、扬州、杭州等地活动或定居,往往会把徽州的刻工带过去,同时徽州刻书又常请苏州的文人主持校勘,因此江浙的刻书风气很快受其影响,随之这种方体字刻本普及到全国很多地区。 万历时还出现了一种所谓“写刻本”。所谓“写刻本”,而是由于嘉靖、万历时刻书字体日益整齐规范,最终产生了完全脱离普通书写字体而专用来刻书的方体字,这时再重新用普通书写字体来刻书,就被称之为“写刻”,称其本为“写刻本”。万历时出现的写刻本仍用赵体字,但讲究的已不像所谓明初本的赵体那样笔道丰利刚健,而转趋流利生动。 天启、崇祯两朝的刻本通称为明末刻本。明末刻本中除保持了万历时的方体字和少数写刻者外,在杭州的坊刻中又使用了一种新的方体字。它不像万历时始创的方体字那么方,那么横细竖精,而变为字体稍长、笔画较瘦的方体字,可称之为长方体字,看上去颇有清朗醒目之感。
编辑本段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
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刻本,多数继承了明代后期的传统刻方体字本,其中以万历传下来的方体字为主,也有用天启时创制的长方体字和汲古开创制的扁方体字。这时期的方体字本有粗有精。长方体字的本子比方体字本刻得少。清前期这种方体字本以及写刻本的纸张,一般用厚一点的毛边纸或薄一点的毛太纸,而以毛太为多,早一点的也使用明末刻本常用的质地更差的竹纸,另有用一种白色的纸叫连史纸,这些都比较常见。 清代坊刻的章回小说一般也通用方体字,但多数比明后期的建本小说还要拙劣。清代前期刻本中比上述几种方体字本更具特色的是写刻本。顺治时清世祖还宠用宦官,设立十三衙门,汉经厂等依然存在,内府刻书当仍由宦官掌管。世祖死,宦官即被整肃,其首脑吴良辅处斩,十三衙门撤销,其后修书刻书当转归文职职人员办理。所以清代皇家刻书笼统地自可称为内府本,而习惯上将康熙及其后的专称“武英殿本”,还常简称为“殿本”,而顺治时刊刻的仍称之为内府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武英殿刻书在乾隆整六十年间可说进入了全盛时期。所刻书据统计多至三百零八种,到嘉庆时的二十九部、道光时十二部、咸丰时二部就明显地在走下坡路。进入后期同治一部、光绪二十二部、宣统二部然后清朝的统治结束。
在乾嘉学派的推动下,又一次出现了刊刻古书的高潮。这次高潮和明嘉靖时出现的不完全一样,嘉靖时刻古书重在作诗文,乾嘉时则重在讲学问,所刻古书的特点一是注重校勘,多数要写出校语,叫校勘记或考异。再是不惜工本地刻仿宋本,版式行款一依旧本不让变动。这时期不论仿宋本、写刻本、方体字本一般都有内封面,多数是正面题书名卷数,背面题刊刻者或年月,不像明万历以来坊刻本的内封面具有广告性质。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就刻书事业来看,乾嘉的全盛时期过去之后,到这时却颇有点复苏的气象。其标志则是在好些省会正式办起了公家的刻书机构,叫书局,刻印了大量价廉而质量也不坏的书籍。前此地方官刻书全凭官们个人的喜好或需要,不曾设立过专职的刻书机构,所以这时书局的设立可说是我国出版史上一件大事。以致到民国时好多公私出版机构还承用了书局这个名称,即至今日仍有中华书局之称。 按设置地点来讲,在南京的有金陵书局,人民国幷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有江楚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在扬州的有淮南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在苏州的有江苏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在杭州的有浙江书局(人民国改为浙江省立图书馆附设印行所),在南昌的江西书局,在武昌的崇文书局(人民国改湖北官书处),在长沙的有传忠书局、思贤书局,在成都的有存古书局,在济南的有皇华书局(后改山东书局),在太原的有浚文书局(后改山西书局),在福州的有福州书局,在广州的有广雅书局(人民国改为广雅版片印行所),在昆明的有云南书局,在贵阳的有贵州书局。这些书局刊刻的书,人们通称之为“局版”、“局本”。
编辑本段活字本
不用整片的木板来刻书,而改刻单个可刷印的反体字,不要印书不须雕版用这些单个字拼排就能印,印毕拆散这些单个字又可用来印别的书,灵活而不像雕版印刷那么固定死。所以当年沈括把这种用单个字拼排的书版叫“活板”,后来就称这些拼版用的单个字叫“活字”,印成的书叫“活字本”,以便和整片雕版的刻本相区别。
编辑本段套印本
不论刻本或活字本,一般都用一种颜色来刷印,其中最常用的自然是黑色,试印本或其他特殊情况有用蓝色或红色的。套印本则印一部书一页书用两种颜色,即除黑色外还用红色,而且是把这印黑色的文字和印红色的文字分别刻成两副版片,先在纸上刷印黑色的,再把红色的套上去刷印,刷印成既有黑色即墨色、又有红色即朱色的本子,人们称之为“朱墨套印本”,更常省称之为“套印本”。
编辑本段插图本
在书上配刻了图书的
,通称为“插图本”,也可称“带图本”,再由此派生的以图书为主体的书则通称为“书谱”。这些都是我国雕版印刷中固有的东西。
编辑本段抄本
抄本,过去多写作“钞本”,如今则习惯作“抄本”。这里讲的抄本是指刻本出现后派生的抄本,即绝大多数是从当时已难得的旧刻本抄录及展转抄录的本子。
编辑本段稿本
“稿本”,广义的是凡撰写的文章著作没有付印的都应叫稿本,付印了那原稿也仍是稿本。但古籍版本里的稿本,只是指总论第一章古籍范围之内的书籍的稿本。此外的近现代人著作的稿本如是名字且有价值者自宜珍藏,但不在这古籍的稿本之列。
稿本又应分为三类,即“原稿”、“清稿”和“写样待刻稿”。原稿:是作者的手稿,一般是亲笔。清稿:原稿往往要经作者涂改,涂改得多了,就由作者自己或请别人重抄一遍,叫清稿。写样待刻稿:著作要刊刻时,如第三章所说要在印好的方格纸上用刻书的字体、刻书的要求把全书腾写一遍,叫做“写样”。
编辑本段批校本
“批校本”,是一个笼统的广义词,它包括了“批本”、“校本”、以及既校又指的“批校本”。批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施加批评圈点。校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用其他刻本抄本或其他古籍来校出异文,改正文字。批校本:这是狭义的批校本,即指既校又加圈点评语的本子。
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叫“过录本“的,是借到了一部名人或有价值的批本、校本或批校本,自然另找一部相同的刻本把这种批校原样过录在上面。
编辑本段影印本
这里所说的是影印本,是狭义的专指我国古籍的影印本,是把古籍的刻本以及前面讲过的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等摄影后制版印刷,
印成基本上保留原书面貌的本子。这种摄影和制版的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在这以前要新本子保留原书面貌,只能用前面讲过的仿刻、覆刻等办法,但即使最精细的覆刻,也不如这种影印的新技术之能不走样。因为这种新技术引进后,很快地“洋为中用”用在影印古籍上面,从清后期开始,到民国时已基本上取代了前此仿刻、覆刻而成为古籍出版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国用来影印古籍的技术,大体有石印、珂罗版印、金属版印、照相胶版印几种。
江苏泰州海陵北路#12“古旧书店”
江苏苏州观前街古玩交易市场
江苏镇江大西路#325“古旧书店”
江苏常州红梅公园旁“收藏市场”
江苏盐城剧场路81号(市一中南大门)“荣宝轩收藏公司”
江苏高邮孟驿“邮票交易市场”
江苏宜兴丁蜀路长乐弘陶艺公司“收藏市场”
江苏泰兴集邮协会办公楼底楼“邮品交流中心”
江苏泰州最繁华的西坝口“集邮活动中心”
江苏苏州人民路乐桥堍“文物商店”
江苏苏州人民路45号“文庙古玩市场”
江苏苏州人民路43号文化宫“收藏品中心”
江苏苏州察院集邮营业部“集邮市场”
江苏苏州吴趋坊“古玩街”
江苏苏州阊胥路130路“金洲邮市”
江苏苏州竹辉路223号“集邮中心”
江苏苏州新坊桥“收藏市场”
江苏苏州十全街“收藏市场”
江苏苏州文庙“收藏市场”
江苏南京大方巷18号“邮品交换市场”
江苏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周围“古玩市场“
江苏南京夫子庙商业区中大商夏平江府19号“珍藏品大市场”
江苏南京中华门邮电局三楼“邮票交换市场中心”
江苏南京太平南路220号旧书店
江苏南京明故宫“收藏品市场”
江苏南京莫愁路“朝天宫古玩市场”全国地位每年(5月1日、10月1日、元旦开交流大会)
江苏南京湖北路51号“收藏市场”
江苏无锡南禅寺内①“文化市场”②古玩市场间距30米
江苏无锡崇安市场“粮票收藏交换中心”
江苏无锡北大街19号“古旧书店”
江苏常州西瀛里239号“收藏品市场”
江苏常州工人文化宫“收藏品市场”
江苏常州罗汉路“旧书摊市场”
江苏常州博爱路“古旧书店”
江苏常州同济立交桥西行桥二号孔2号“旧书摊”
江苏常州青果巷282号“收藏品市场”
江苏常州小东门桥“调剂市场”
江苏常熟博物馆附近“古玩市场”
江苏常熟工人文化宫“古玩市场”
江苏常熟老贝场“花鸟鱼市场”
江苏徐州泉山区“黄河文化市场”
江苏徐州古黄河岸边和平桥小公园内“古黄河石市场”
江苏徐州文化宫院内“拍卖典当行”(经营工艺收藏品)
江苏徐州建国路彭城古玩文化市场
江苏徐州户部山古玩文化市场
江苏张家港闹市区“集邮活动中心”
江苏扬州盐阜路“古籍书店”
江苏扬州文化路文化招待所“文化收藏市场”
江苏镇江南门大街夜市旧书摊
江苏镇江南郊风景区上铁水泥厂北侧旧书摊
江苏镇江博物馆侧旧书摊
江苏镇江“花鸟市场”
江苏南通人民中路“文化广场”
江苏连云港新浦海连中路邮局门前“收藏品市场”
江苏淮安承德路花鸟市场内古玩市场
江苏省
江苏泰州海陵北路#12“古旧书店”
江苏苏州观前街古玩交易市场
江苏镇江大西路#325“古旧书店”
江苏常州红梅公园旁“收藏市场”
江苏盐城剧场路81号(市一中南大门)“荣宝轩收藏公司”
江苏高邮孟驿“邮票交易市场”
江苏宜兴丁蜀路长乐弘陶艺公司“收藏市场”
江苏泰兴集邮协会办公楼底楼“邮品交流中心”
江苏泰州最繁华的西坝口“集邮活动中心”
江苏苏州人民路乐桥堍“文物商店”
江苏苏州人民路45号“文庙古玩市场”
江苏苏州人民路43号文化宫“收藏品中心”
江苏苏州察院集邮营业部“集邮市场”
江苏苏州吴趋坊“古玩街”
江苏苏州阊胥路130路“金洲邮市”
江苏苏州竹辉路223号“集邮中心”
江苏苏州新坊桥“收藏市场”
江苏苏州十全街“收藏市场”
江苏苏州文庙“收藏市场”
江苏南京大方巷18号“邮品交换市场”
江苏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周围“古玩市场“
江苏南京夫子庙商业区中大商夏平江府19号“珍藏品大市场”
江苏南京中华门邮电局三楼“邮票交换市场中心”
江苏南京太平南路220号旧书店
江苏南京明故宫“收藏品市场”
江苏南京莫愁路“朝天宫古玩市场”全国地位每年(5月1日、10月1日、元旦开交流大会)
江苏南京湖北路51号“收藏市场”
江苏无锡南禅寺内①“文化市场”②古玩市场间距30米
江苏无锡崇安市场“粮票收藏交换中心”
江苏无锡北大街19号“古旧书店”
江苏常州西瀛里239号“收藏品市场”
江苏常州工人文化宫“收藏品市场”
江苏常州罗汉路“旧书摊市场”
江苏常州博爱路“古旧书店”
江苏常州同济立交桥西行桥二号孔2号“旧书摊”
江苏常州青果巷282号“收藏品市场”
江苏常州小东门桥“调剂市场”
江苏常熟博物馆附近“古玩市场”
江苏常熟工人文化宫“古玩市场”
江苏常熟老贝场“花鸟鱼市场”
江苏徐州泉山区“黄河文化市场”
江苏徐州古黄河岸边和平桥小公园内“古黄河石市场”
江苏徐州文化宫院内“拍卖典当行”(经营工艺收藏品)
江苏徐州建国路彭城古玩文化市场
江苏徐州户部山古玩文化市场
江苏张家港闹市区“集邮活动中心”
江苏扬州盐阜路“古籍书店”
江苏扬州文化路文化招待所“文化收藏市场”
江苏镇江南门大街夜市旧书摊
江苏镇江南郊风景区上铁水泥厂北侧旧书摊
江苏镇江博物馆侧旧书摊
江苏镇江“花鸟市场”
江苏南通人民中路“文化广场”
江苏连云港新浦海连中路邮局门前“收藏品市场”
江苏淮安承德路花鸟市场内古玩市场
江苏省
江苏泰州海陵北路#12“古旧书店”
江苏苏州观前街古玩交易市场
江苏镇江大西路#325“古旧书店”
江苏常州红梅公园旁“收藏市场”
江苏盐城剧场路81号(市一中南大门)“荣宝轩收藏公司”
江苏高邮孟驿“邮票交易市场”
江苏宜兴丁蜀路长乐弘陶艺公司“收藏市场”
江苏泰兴集邮协会办公楼底楼“邮品交流中心”
江苏泰州最繁华的西坝口“集邮活动中心”
江苏苏州人民路乐桥堍“文物商店”
江苏苏州人民路45号“文庙古玩市场”
江苏苏州人民路43号文化宫“收藏品中心”
江苏苏州察院集邮营业部“集邮市场”
江苏苏州吴趋坊“古玩街”
江苏苏州阊胥路130路“金洲邮市”
江苏苏州竹辉路223号“集邮中心”
江苏苏州新坊桥“收藏市场”
江苏苏州十全街“收藏市场”
江苏苏州文庙“收藏市场”
江苏南京大方巷18号“邮品交换市场”
江苏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周围“古玩市场“
江苏南京夫子庙商业区中大商夏平江府19号“珍藏品大市场”
江苏南京中华门邮电局三楼“邮票交换市场中心”
江苏南京太平南路220号旧书店
江苏南京明故宫“收藏品市场”
江苏南京莫愁路“朝天宫古玩市场”全国地位每年(5月1日、10月1日、元旦开交流大会)
江苏南京湖北路51号“收藏市场”
江苏无锡南禅寺内①“文化市场”②古玩市场间距30米
江苏无锡崇安市场“粮票收藏交换中心”
江苏无锡北大街19号“古旧书店”
江苏常州西瀛里239号“收藏品市场”
江苏常州工人文化宫“收藏品市场”
江苏常州罗汉路“旧书摊市场”
江苏常州博爱路“古旧书店”
江苏常州同济立交桥西行桥二号孔2号“旧书摊”
江苏常州青果巷282号“收藏品市场”
江苏常州小东门桥“调剂市场”
江苏常熟博物馆附近“古玩市场”
江苏常熟工人文化宫“古玩市场”
江苏常熟老贝场“花鸟鱼市场”
江苏徐州泉山区“黄河文化市场”
江苏徐州古黄河岸边和平桥小公园内“古黄河石市场”
江苏徐州文化宫院内“拍卖典当行”(经营工艺收藏品)
江苏徐州建国路彭城古玩文化市场
江苏徐州户部山古玩文化市场
江苏张家港闹市区“集邮活动中心”
江苏扬州盐阜路“古籍书店”
江苏扬州文化路文化招待所“文化收藏市场”
江苏镇江南门大街夜市旧书摊
江苏镇江南郊风景区上铁水泥厂北侧旧书摊
江苏镇江博物馆侧旧书摊
江苏镇江“花鸟市场”
江苏南通人民中路“文化广场”
江苏连云港新浦海连中路邮局门前“收藏品市场”
江苏淮安承德路花鸟市场内古玩市场
扬州有个公园里有个咖啡馆可以看到大明寺塔叫栖灵塔。栖灵塔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谓之佛祖即在此处。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一部扬州运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
运河哺育了扬州,是扬州的“根”。作为“运河城”的扬州,在新的世纪,应对运河文化资源加以大力开发和利用,通过旅游让古老的运河文化为扬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扬州古运河黄金旅游线的开发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可谓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
在这段运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琼花观(西汉�6�1道教);高�寺(隋代�6�1佛教)、普哈丁墓园(宋代�6�1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堂(清代�6�1天主教);有反映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钞关)、东关古渡(双瓮城)和古湾头闸;有古代帝王巡视扬州留下的遗迹:瓜洲古渡锦春园、高�寺行宫御园和龙衣庵;有体现“富比王侯”的扬州盐商住宅群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以及汪氏小苑等;有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的启航地文峰塔。
在这条运河线上,留下了历代著名文人墨客大量的诗文名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李绅);“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等等。这些千古名句,描绘了古代扬州曾经有过的“歌吹沸天”、极尽繁华的辉煌时代,而这一切无不与运河一脉相承。在运河绵延千里的岸线上,扬州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
扬州盐商,不仅在绵延千里的古运河沿线,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特有的现象。它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在谈起扬州时就不能不谈到盐商;而只要谈到盐商,又不能离开扬州去谈盐商。扬州哺育了盐商,而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一座座匠心灵构、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墙深院和私家花园里,尘封了多少兴衰沉浮、悲欢离合的历史故事?
清代扬州的盐商,是一个显赫的政治经济集团。两淮盐税直接关涉到清朝廷的经济命脉,所谓“关系国库,最为紧要”。盐商们的大量财富,是统治者特殊开支的来源;而盐商的垄断利益,又靠清政府的庇护,所以很自然地形成了上自皇帝、下至臣僚和盐商在政治上、经济上相互利用和相互依存的微妙关系。乾隆南巡每次过扬,开支浩繁,均由盐商负担。为博得帝王的欢心,盐商们又不惜挥霍万金,大兴土木,修建园林,连乾隆也感叹万分:“扬州盐商……拥有厚资,其居室园囿,无不华丽崇焕。”前不久热播的《康熙大帝》、《李卫当官》等诸多影视剧以及明清以来的若干文学作品,就充分反映了扬州盐商的生活情景和生财之道,这些影视、小说、故事吸引了全国多少观众的注视和瞩目,他们对盐商充满了好奇和疑惑,盐商文化群景区是我们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宝贵财富!
目前,在我市渡江路以东,甘泉路、广陵路以南,泰州路以西,南通路以北,尚比较集中的保留着当年扬州盐商(包括其他巨商)以及封建官员的住宅群落和私家花园,尤其是南河下一带更为密集。 文峰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位于市区南郊宝塔湾古运河东岸。该塔为砖木结构,七层八面,塔基为石筑须弥座,塔身为砖建,每层有塔檐和栏杆。平面内方为八角,开四门,内壁上下交错,重叠呈八角形。整个建筑既清秀,又雄伟,兼有南北之长,给人以基础坚实、端重稳实之感。塔底层周壁嵌石刻22块,内容为《重修文峰塔记》及募捐者姓名。塔内尚存长形石碑一块,上刻“文峰禅寺”四大字。周围塔院散点玲珑山石,植松竹翠柏花卉,清新宜人。该塔扼古运河进出扬州之咽喉,自落成之日起就成为船舶进出扬州的标志,是扬州漕盐业和古城数百年兴衰的忠实见证。这里也是唐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启航码头之一。塔前,古运河边有一石碑,刻隶书“古运河”三个大字,左侧刻小字“唐天宝二年(公元七四三年)鉴真大和尚命弟子抵东河造船准备首次东渡”。登塔眺望,扬城景物尽收眼底。前不久,文峰寺和文峰塔已修葺一新。凤凰岛,它由五个翠螺青黛般的小岛构成,岛屿面积4700多亩,水域面积近万亩。其林业带南北长约5公里,少有人家,居民以捕鱼捉虾为生,舍宇四周果树繁多,池塘岸边鹅鸭成群,好一派农家园风光。凤凰岛也有着积度深厚的人文景观,秦汉有地藏,隋唐有遗存,宋元有史述,明清有故事,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和帝王将相在这里的行迹,更是充分展现出该岛历史文化的悠久与厚重。唐代诗人刘长卿在这里“落花逐流水”,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在这里“予唯一死,以报邦家”,康熙皇帝在这里查看水工,乾隆皇帝在这里留下墨迹。 邵伯镇最著名的庙宇为梵行寺,亦称梵行禅院,俗称西寺,遗址在今之邵伯船闸,系东晋宁康三年(375年)僧行密建,早于谢安筑埭;另有谢公祠,亦称甘棠庙,相传为谢安筑埭时所建(安于同年病逝),见之于古籍最早的为宋《元丰九域志》,镇北有甘棠义井,民间传说亦为谢安筑埭时所凿。古镇上有棵甘棠树,盘根错节,是为怀念谢安治水而植,为古镇象征,树有三奇,华而不实,无风自动,先开后合。镇中心有康熙年间铸造的镇水铁牛。邵伯古街巷景观也别有风味,南北长3里,均为条石路,尚存明代邵伯驿遗址、斗野亭、大码头、云川阁、大王庙历史文化遗迹,值得一游。
邵伯镇不仅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还由于邵伯湖的风光而增添风彩。进入邵伯湖中,顿时就有一种融入大自然的感觉。水天一色,豁然开朗,鸥鹭群群,不时掠过水面,清静的空气中弥漫着湖水的气息,沁人心肺,晴天碧波万倾,水平如镜;遇风白浪滔滔,茫茫一片;雨天烟雾蒙蒙,偶见渔船在浪里巅簸,别有一番境界。如遇夕阳西下,万片金鳞跳跃于湖中。前不久,邵伯镇在湖畔建起了度假村,有现代西欧风光的休闲接待大厅、竹楼、小木屋、沙滩浴场,还有远近闻名的邵伯小吃。如邵伯菱,与宝应荷藕、高邮双黄蛋一起列为“运河三宝”。邵伯菱属四角菱,菱呈水饺形,前后两角大,平展略下垂,左右两角小,向下弯曲,腹部不对称,向一边突出,平均菱长55厘米,宽4厘米,具有个大、脯肥、淀粉多的特点。鲜菱为淡绿色,煮熟后为淡**。煮熟后的菱,香如核桃,味似板栗。菱米烧鸡,更是邵伯著名的时鲜佳肴。用生菱加工成菱粉,质地细,味道正,食之“补中延年”(《本草纲目》),堪称淀粉中的珍品。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邵伯时,品尝过邵伯菱,曾吟有“涉江采菱发阳阿”的诗句。
本文2023-08-07 00:57: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7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