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的相关作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顾随的相关作品,第1张

一九四七年八月二日

日昨大热,今日又霖雨不止。苦湿是我素,无足道;所异者、今岁苦热殊甚,则向所未有也。放假以来,不曾好好读书作字,作文更谈不到矣。日前辅大校友某君送来冯友兰所著《新原道》一书,初亦悠忽置之,不意昨日连读数章,始觉得著者见地明白,论断谨严,不但非同寻常,亦已非同小可。年来不佞于堂上论文,时时说及“韵”与“品”,而于“韵”之一字,尤为再三致意。不过横说坚说,始终达不到向上关捩子,所以终竟也不是末后句。读此书后,万觉有转语可下。夫天、道、自然三者,(亦即是一体)同时是智慧底,亦是道德底。文心之合乎三者之道德底方面者有品,其合乎智慧底方面者则有韵。此语若为钝根人说,苦水尚须再自下若干注脚始得,但为迦陵说,便已足够足够,再多,即为不智了也。冯先生此书将中国从古至今的哲学及哲学家分别予以说明与评判。“禅宗”一章,尤为径直、明白,为自来说禅者所未有。所以者何?苦水终是慧业文人,不曾穷源追本;冯先生则真内行也。此书本市商务印书馆出售,市价须八百元余,何妨购而读之。此致

迦陵棣著席

苦水白八月二日

一九四八年七月七日

嘉莹弟:

二日所作书,今午寄到。像片自当珍藏。信则一口气读完,虽然有六页之多。寂寞极难破除。惟一的办法是稼轩老汉所说:“却将千古无穷事,放在愁边。”寂寞之感,最好是没有,倘已有之,便是陆士衡《叹逝赋》上的话:“缘情而来宅。”所以要紧的是不去理会它。此亦谈何容易?如不是神经上起了茧,即便须以工作——身底或心底——去抵制它。以上所说是废话。南京,不佞是一个熟人没有。有个极熟的人却住老虎桥狱里。你当然知道他是谁。不过他之寂寞一定更甚于你,你此刻也决不会去看他。写着写着,废话又来了。校中已放假,于是乎天天写扇面,为的是每一件可以卖个一百万两百万的。老家里来了一位妹妹,日日口若悬河,一位从弟则是终日如愚。外甥女才九岁浓妆艳抹;侄子(十岁了)则木雕泥塑。不佞居然无病,神经底起茧乎?工作底抵制乎?俱是乎?俱非乎?希嘉莹下一转语。

问你好。并问赵先生好

苦水合十 七月七日(中日战争纪念日)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秋后开学任课颇多,辅仁、师大及中法三校计共十八小时。既为情面所牵,又为生活所累,遂致如此奔波。年长体衰.何异于自埋也邪?上课不数日即伤风,本不甚剧,然亦至今未大好,而霜降已过,冬意转深矣,如何如何!

今日下午得惠寄卢氏领虹宦所刻印书七种,皆向所未见,感荷感荷。卢氏江南才子,夙有文名。然笔下甚庸弱。诗文无论已,即其素所擅场之曲子,亦难使苦水道一声“好”“好”耳。又不佞久不读曲及作曲,今日下午取山居咏阅一过,其可取者一如北地鸭梨,只有脆生而不堪咀嚼,反不如《中央日报》所登大作,虽有生硬处,终多远韵也。近又读何书,有新作否?至以为念。不佞暑中写得几篇散文,尚不恶,有两篇发表于天津《民国日报》,不悉曾见之未?开学后带病写得《揣籥录》第十一篇,殊逊前此之精湛,神衰体弱,宜其如是。第十二篇交稿期亦近,然刻工摒档移入新寓,恐终须曳白出场矣。

天寒珍摄为盼。灯下草此,不日覼缕。此颂

迦陵吾棣俪祉

顾随再拜十月廿八日 临江仙 石佛、樗园对神仙对。石佛出海上一孤鸿,樗园得天边无伴月。余甚爱之,因赋此阕。

无赖渐成颓废,衔杯且自从容。霜枫犹似日前红。争知林下叶,不怨夜来风。

病酒重重新恨,布袍看看深冬。石阑干畔与谁同。天边无伴月,海上一孤鸿。

  行香子·三十初度自寿

陆起龙蛇,归去无家。又东风、悄换年华。已甘沦落,莫漫嗟呀。拚一枝菸,一壶酒,一杯茶。

我似乘槎,西渡流沙。走红尘、晚日朝霞。卅年岁月,廿载天涯。共愁中乐,苦中笑,梦中花。

  不作超人,莫怕沉沦。一杯杯、酸酒沾唇。读书自苦,卖赋犹贫。又者般疯,者般傻,者般浑。

莫漫殷勤,徒事纷纭。浪年华、断送闲身。倚阑强笑,回首酸辛。算十年风,十年雨,十年尘。

  春日迟迟,怅怅何之。鬓星星、八字微髭。近来生活,力尽声嘶。问几人怜,几人恨,几人知。

少岁吟诗,中岁填词。把牢骚、徒做谈资。镇常自语,待得何时。可唤愁来,鞭愁死,葬愁尸。

  浣溪沙·咏马缨花

一缕红丝一缕情。开时无力坠无声。如烟如梦不分明。

雨雨风风嫌寂寞,丝丝缕缕怨飘零。向人终觉太盈盈。

  生查子

身如入定僧,心似随风草。心自甚时愁,身比年时老。

空悲眼界高,敢怨人间小。越不爱人间,越觉人间好。

  蝶恋花·独登北海白塔

不为登高心眼放。为惜苍茫,景物无人赏。立尽黄昏灯未上,苍茫展转成惆怅。

一霎眼前光乍亮。远市长街,都是愁模样。欲不想时能不想,休南望了还南望。

  我爱天边初二月。比着初三,弄影还清绝。一缕柔痕君莫说,眉弯纤细颜苍白。

休盼成圆休恨缺。依样清光,圆缺无分别。上见一天星历历,下看一个飘零客。

  临江仙·游圆明园

眼看重阳又过,难教风日晴和。晚蝉声咽抱凉柯。长天飞雁去,人世奈秋何。

落落眼中吾土,漫漫脚下荒坡。登临还见旧山河。秋高溪水瘦,人少夕阳多。

  临江仙

皓月光同水泄,银河澹与天长。眼前非复旧林塘。千陂荷叶露,四野藕花香。

恍惚春宵幻梦,依稀翠羽明珰。见骑青鸟上穹苍。长眉山样碧,跣足白于霜。

  浣溪沙

微雨新晴碧藓滋。老槐阴合最高枝。风光将近夏初时。

少岁空怀千古志,中年颇爱晚唐诗。新来怕看自家词。

  浣溪沙

自着袈裟爱闭关。楞严一卷懒重翻。任教春去复春还。

南浦送君才几日,东家窥玉已三年。嫌他新月似眉弯。

  《送嘉莹南下》

蓼辛荼苦觉芳甘,世味和禅比并参。十载观生非梦幻,几人传法现优昙。

分明已见鹏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际泠然御风去,日明云暗过江潭。

食荼已久渐芳甘,世味如禅彻底参。廿载上堂如梦呓,几人传法现优昙。

分明已见鹏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际洽然御风去,日明云暗过江谭。

  《蝶恋花》

少岁诗书成自娱。将近中年,有甚佳情绪。仆仆风尘衣食路。茫茫湖海来还去。

殢酒消愁愁更苦。醉里高歌,醒后心无主。客舍怕听闲笑语。开窗又见廉纤雨。

——《蝶恋花》 1924 顾羡季先生本名顾宝随,河北省清河县人。生于一八九七年二月十三日,父金墀公为前清秀才,课子甚严。先生幼承庭训,自童年即诵习唐人绝句以代儿歌,五岁入家塾,金墀公自为塾师,每日为先生及塾中诸儿讲授四书、五经、唐宋八家文、唐宋诗及先秦诸子中之寓言故事。一九零七年先生十一岁始入清河县城之高等小学堂,三年后考入广平府(即永年县)之中学堂,一九一五年先生十八岁时至天津求学,考入北洋大学,两年后赴北京转入北京大学之英文系,改用顾随为名,取字羡季,盖用《论语·微子》篇中“周有八士”中“季随”之义。又自号苦水,则取其发音与英文拼音中顾随二字声音之相近也。

一九二零年先生自北大英文系毕业后,即投身于教育工作。其初在河北及山东各地之中学担任英语及国文等课,未几,应聘赴天津,在河北女师学院任教。其后又转赴北京,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及辅仁大学任教,并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法大学及中国大学等校兼课。解放后一度担任辅仁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一九五三年转赴天津,在河北大学前身之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于一九六零年九月六日在天津病逝,享年仅六十四岁而已。

一九六O年顾随先生因病逝世之后,全部著作原准备交付刊印,不料竟于“文革”中全部散失无存。我得知之后的痛心实难名状,于是遂与之京师妹及同门诸学长联络,共同努力于搜集整理之工作。其后于一九八六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顾随文集》;一九九二年又由台湾之桂冠图书公司将之京师妹所整理的我当年听先生讲课时所写的笔记出版为《顾羡季先生诗词讲记》,并出版了先生的杂剧集《苦水作剧》;及至一九九五年又有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顾随:诗文丛论》,并于一九九七年先生百年诞辰出版了此书之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书目谓将于近期在学术萃编中出版先生之《顾随说禅》,如今河北教育出版社又将出版先生之《全集》,其中多有以前我所未见的先生之著作,特别是其中的小说一类,多为以前未见流传之作品。而且除去作品以外,此一全集内还收录有先生之“书信、日记”一卷,此更为外间难得一见之资料,而读者得此《全集》,自然亦更可借此一窥知先生德业文章之全貌。则此《全集》之出版,其为功岂浅显哉。

全集共分四卷:第一卷为创作卷,收入其诗、词、曲、小说、散文作品;第二卷为著述卷收入其学术论文、研究文章;第三卷为讲录卷,收入其讲演、讲课的文稿;第四卷为书信日记卷,收入其书信二百多篇,日记两卷。全集收录了顾随现存全部著作。

  中文系学生必读书目:

 1《中国古代神话》,袁珂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4《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5《楚辞今注》,宋•朱熹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中国诗史》,陆侃如、冯沅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7《赋史》,马积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中国骈文史》,刘麟生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9《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0《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11《中国文学精神》,徐复观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12《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唐宋名家词论稿》,叶嘉莹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说文解字》,(汉)许慎著

 16《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7《汉语音韵学》,王力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18《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19《汉语词汇讲话》,周祖谟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20《训诂学概要》,齐佩熔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21《中国语言学史》,濮之珍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2《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23《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鲁迅学术论著》,吴俊编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中国现代文学大系》第一卷(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6《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7《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王瑶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8《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陈思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9《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转变》,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0《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32《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孙玉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林非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4《中国现代戏剧史稿》,陈白尘、董健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35《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洪子诚、刘登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7《当代文学关键词》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38《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9《汉语词汇》,孙常叙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0《汉字学》,王凤阳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41《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2《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3《语音学教程》林焘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4《汉语方言学教程》,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5《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6《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7《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8《汉语语法学》,邢福义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9《语法理论纲要》,范晓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50《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版

 52《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3《中国理论语言学史》,邵敬敏、方经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4《新编语用学概要》,何兆熊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应用语言学纲要》,齐沪扬、陈昌来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57《中国散文史》,郭预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8《文心雕龙》,刘勰著,齐鲁书社1988年版

 59《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0《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1《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2《悲剧心理学》,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63《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4《欧洲文学史》(四卷),李赋宁总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5《西方文论选》(上、下),伍蠡甫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66《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0《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绍禹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1《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3《语文教材别论》,李维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4《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6《语言论》(中译本),[美]萨丕尔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7《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译本),[瑞士]索绪尔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78《语言论》(中译本),[美]布龙菲尔德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79《句法结构》(中译本),[美]乔姆斯基著,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80《文艺对话集》,[古希腊]柏拉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有旧版)

 81《诗学•诗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82《审美教育书简》,[德]席勒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3《判断力批判》,[德]康德著,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84《美学》,[德]黑格尔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85《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苏]巴赫金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

 86《文学理论》(修订版),[美]韦勒克、沃伦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7《金枝》,[奥]弗雷泽著,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8《艾略特诗学文集》,[英]T•S•艾略特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89《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分册),[丹]勃兰兑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版1997年版

 90《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论文集》,[德]尼采著,三联书店1987年版版

 91《镜与灯》,[英]艾布拉姆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2《存在与时间》(修订本),[德]海德格尔著,三联书店2006年版

 93《真理与方法》,[德]伽达默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

 94《小说修辞学》,[美]布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5《当代叙事学》,[美]华莱士•马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6《现代小说写作技巧》,[英]乔纳森•雷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7《语言的艺术作品》,[瑞士]沃尔夫岗•凯塞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课外多读 必读书目 ,才能增加的见识使得增加进步。大学生应该阅读那些书目呢?以下是 教育 部推荐。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 阅读推荐 书目100种,欢迎阅读!

大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一 文学作品 (30 部 )

 1 《诗经直解》 陈子展 ,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2 《史记注译》 王利器 , 三秦出版社 1988 年版

 3 《唐宋词选》 夏承焘 ,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9 年版

 4 《古文观止》 [清] 吴楚材 , 吴调侯选编 ; 安秋平点校 ,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5 《儒林外史》 [清] 吴敬梓著 , 张慧剑校注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

 6 《雷雨》 曹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7 《边城》 沈从文 , 沈从文文集第六集 , 花城出版社 1984 年版

 8 《平凡的世界》 路遥 华夏出版社 1998 年版

 9 《尘埃落定》 阿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0 《余秋雨简要读本》 余秋雨 文汇出版社 2003 年版

 11 《奥德赛》 (古希腊) 荷马著 王焕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2 《神曲》 (意) 但丁著 王维克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3 《傲慢与偏见》 (英) 简 奥斯丁著 王科一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年版

 14 《悲惨世界》 (法) 雨果著 李丹 方于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15 《包法利夫人》 (法) 福楼拜 许渊冲译 译林出版社 1992 年版

 16 《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 罗曼·罗兰著 傅雷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17 《追忆似水年华》(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著 李恒基 徐继曾译 译林出版社 1995 年版

 18 《忏悔录》(法) 卢梭著 周士良译 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

 19 《蒙田 散文 集》(法) 蒙田著 , 黄建华 , 黄迅译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 年版

 20 《德伯家的苔丝》(美) 托马斯·哈代 , 张谷若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21 《草叶集》(美) 惠特曼著 , 楚图南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22 《白鲸》 (美) 麦尔维尔著 , 曹庸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 年版

 23 《飘》 (美) 玛格丽特· 米切尔著 , 戴侃译 ,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24 《喧哗与骚动》 (美) 福克纳著 , 李文俊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版

 25 《第二十二条军规》(美) 约瑟夫·海勒著 , 杨恝等译 , 译林出版社 1997 年版

 26 《雪国》 (日) 川端康成著 , 叶渭渠 , 唐月梅译 , 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

 27 《安娜 卡列尼娜》(俄) 列夫· 托尔斯泰著 , 高惠群 , 石国生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年版

 28 《罪与罚》(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 岳麟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年版

 29 《百年孤独》(哥)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 高长荣译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4 年版

 3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捷) 米兰· 昆德拉著 , 许钧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年版

大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二 社科作品 (50 部 )

 31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32 《周易译注》 周振甫译注 , 中华书局 1991 年版

 33 《老子新译》 (修订本)任继愈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34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35 《孟子选译》 杨伯峻译注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36 《荀子选》 [战国] 荀况著 , 张觉撰方孝博选注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37 《韩非子选注》 沈玉成 , 郭咏志选译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38 《西方文明史》 (美) 罗伯特 E 勒纳著 ,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39 《理想国》 (希腊) 柏拉图著 , 郭斌和 , 张竹明译 , 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

 40 《形而上学》 (希腊) 亚里士多德著 , 吴寿彭译 ,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41 《国富论》 (英) 亚当 斯密著 , , 商务印书馆

 42 《实践理性批判》 (德) 康德著 , 蓝公武译 , 商务印书馆 1960 年版 , 4,6,20,24

 43 《存在与时间》 (德) 海德格尔著 , 陈嘉映 , 王庆节合译 , 三联书店 1999 年版

 44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德) 尼采著 , 周国平译 ,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45 《存在与虚无》 (法) 让保尔 特著 陈宣良译 , 三联书店 1987 年版

 46 《精神分析引论》 (奥) 弗洛伊德著 , 高觉敷译 ,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

 47 《小逻辑》 (德) 黑格尔著 , 贺麟译 , 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48 《伦理学》 (荷) 斯宾诺莎 , 商务印书馆

 49 《人性论》 (英) 休谟 , 商务印书馆

 50 《社会契约论》 (法) 卢梭著 , 何兆武译 , 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51 《战争论》 (德) 克劳塞维茨著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小组译 , 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52 《情爱论》 (保) 瓦西列夫著 , 赵永穆等译 ,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版

 53 《经济学原理》 (美) 曼昆著 , 梁小民译 ,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9 年版

 54 《科学与人类行为》 (美) 斯金纳著 , 谭力海等译 , 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

 55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美) 丹尼尔·贝尔著 高銛 , 王宏周 ,魏章玲译 , 新华出版社 1997 年版

 56 《在市场里交谈》 汪丁丁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57 《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 盖山林 , 盖志毅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8 《第二性》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 陶铁柱译 ,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59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 马克斯·韦伯著 , 彭强 , 黄晓京译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60 《论法的精神》 (法) 孟德斯鸠著 , 张雁深等译 , 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

 61 《历史研究》(英) 汤因比著 , 刘北成 , 郭小凌译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62 《人生五大问题》(法) 莫罗阿著 , 傅雷译 , 三联书店 1986 年版

 63 《人性的弱点》(美) 卡耐基著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64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65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年版

 66 《权力的转移》(美) 阿尔温·托夫勒著 , 刘红等译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

 67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 亨廷顿著 , 周琪等译 , 新华出版社 2002 年版

 68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德 ) 马克思 , 恩格斯著 , 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69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著 ,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70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邓小平著 , 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71 《守望的距离》 周国平 ,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3 年版

 72 《完全成长手册》 (美) 爱德华·赖利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73 《乡土中国》 费孝通 , 三联书店 1985 年版

 74 《中国人》 林语堂 , 学林出版社

 75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 岳麓书社 1986 年版

 76 《与鲁迅相遇》钱理群 , 三联书店 2003 年版

 77 《六大师》 (奥) 斯蒂芬 茨威格著 黄明嘉译 , 漓江出版社 1998 年版

 78 《未来之路》 (美) 比尔·盖茨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79 《大学人文读本》 (3 卷 ), 夏中义主编 ,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 年版

 80 《大学生与现代社会》 朱永新等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大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三 科技作品 (20 部 )

 81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英) 丹皮尔著 , 李衍译 , 商务印书馆 1989 年版

 82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美) 詹姆斯 E 麦克莱伦第三 , 哈罗德 多恩著 , 王鸣阳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83 《 21 世纪 100 个科学难题》 编写组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84 《技术发展简史》( 美 ) 乔治 巴萨拉著 , 复旦大学出版社

 85 《科学革命的结构》(美) 库恩著 , 李宝恒 , 纪树立译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年版

 86 《科学的社会功能》 (英)J D 贝尔纳著 , 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87 《院士思维》卢嘉锡等主编 ,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88 《再创未来--世界杰出科学家访谈录》 (美) 托马斯 A 巴斯著 , 李尧 ,张志峰译 , 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89 《科学是美丽的》 沈致远 , 上海科教出版社 2002 版

 90 《科学研究的艺术》 (英) 贝弗里奇著 , 陈捷著 , 科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91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宋健主编 , 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92 《高科技 高思维》(美) 约翰·奈·斯比特等著 , 尹萍译 , 科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93 《卡文迪什实验室:现代科学革命的圣地》阎康年著 ,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94 《生机勃勃的尘埃: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比) 克里斯蒂安·德迪夫著 , 王玉山等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

 95 《生命的线索》 (英) 约翰·苏尔斯顿 , 乔治娜 费著 , 杨焕明等译 , 中信出版社 2003 年版

 96 《中国创造学概论》 刘仲林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97 《激情澎湃--科学家的内心世界》 (美) 刘易斯沃·尔珀特 ,[ 英 ] 艾利森 理查兹著 ,柯欣瑞译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98 《世界的终极镜像:反物质》(英) 戈登·弗雷著 , 江向东等译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98 《世界的终极镜像:反物质》 (英) 戈登·弗雷著 , 江向东等译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99 《野兽之美》(美) 纳塔莉 安吉尔著 , 李斯 , 胡冬霞译 , 时事出版社 1997 年版

 100 《宇宙波澜--科学与人类前途的自省》(美)F J 戴森著 , 邱显正译 , 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第二步是整理图书。《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水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第三步是抄写底本。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第四步是校订。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为了保证校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当然,《四库全书》的内容也有不足: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挖改。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该目录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证文字。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鼎、邵晋涵等著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不列存目书,只列《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也写得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库全书》中138种"应刻"之书。该丛书在刻印4种之后,主持人金简通过比较,认为木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改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简把木活字印刷过程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并收入《四库全书》,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流布世界。

《四库全书》编纂成功的原因何在?第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第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弘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第三,雄厚的资金来源。《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第四,严密的组织系统。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第五,破格录用人材。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人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四库全书》的流传情况如何呢?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如何评价《四库全书》?虽然《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有删削、挖改内容等过错,但就整体而言,应当是功大于过。首先,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

《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多年来,递经战乱,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辑佚方面,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共有385种,不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见天日,而且为后代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校勘方面,四库馆臣网罗众本、慎选底本等做法,为后代的校勘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无与伦比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汇刻丛书方面,清人以《四库全书》为榜样,掀起了编刻丛书的热潮。近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的出版,正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四库全书》的优良传统而结出的丰硕之果。

总而言之,《四库全书》是18世纪70到80年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中国史

 一、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1[唐]刘知几,刘占召校注:《史通评注》,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2[清]章学诚,仓修良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杨翼骧:《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共3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5李大钊:《史学要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日]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7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白寿彝总主编:《中国史学史》(六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1杜维运编:《史学方法论文选集》,华世出版社1979年版。

 12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版。

 13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乔治忠等编:《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德]兰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兰克史学文选之一》,北大出版社2010年版。

 16[美]鲁宾逊,何炳松译:《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17[英]巴勒克拉夫,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8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0姜芃:《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先秦史

 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4

 2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版。

 4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

 7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三、魏晋南北朝史

 1[唐]唐太宗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2[北宋]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3[南朝]刘义庆,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年版。

 4逯钦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续论》,《魏晋南北朝史拾遗》,中华书局2011年版。

 8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何兹全:《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2002年版。

 1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55年版。

 1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华书局1985年版。

 15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6[日]宫崎市定,韩升,刘建英译:《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17[日]川胜义雄,徐谷梵,李济沧译:《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35

 18[日]谷川道雄,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9单国钺主编:《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中古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0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四、西夏史

 1吴天墀:《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史金波等:《文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白滨编:《西夏史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李范文:《同音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李范文主编:《西夏语比较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史金波等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杜建录:《西夏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李范文主编:《西夏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牛达生:《西夏遗迹》,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12史金波:《西夏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李范文编:《夏汉字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杨蕤:《西夏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杨浣:《辽夏关系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6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编:《俄藏黑水城文献》(1-1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7年版。

 17韩荫晟编:《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等编:《英藏黑水城文献》(1-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9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等编:《中国藏西夏文献》(1-20),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李范文主编:《西夏研究》(1-8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008年 136

 版。

 21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等编:《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五、隋唐史

 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4年版。

 3岑仲勉:《隋唐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日]气贺泽保规:《隋唐时代:绚烂的世界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5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刘俊文:《唐律疏义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

 8黄正建:《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徐连达:《唐朝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六、明清史

 1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王戎笙主编:《清代全史》10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英]崔瑞德,牟复礼等:《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清]魏源:《圣武记》,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6[明]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7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

 8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吴晗:《吴晗史学论著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1988年版。

 12顾诚:《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13冯尔康:《雍正传》,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谈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化意识——由《佛教唐音辨思录》所想起的(《文学评论》1989年06期)

读《日本汉诗选评》(《瞭望》1989年19期)

读《汪辟疆文集》所想到的(《瞭望》1989年47期)

读《千家诗全译》(《瞭望》1990年33期)

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文学遗产》1997年05期)

陈尚君教授与唐代文学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中晚唐政治文化的一个缩影——写在《李德裕文集校笺》出版前(《河北学刊》1998年02期)

楼中日月长──推荐《湘绮楼日记》(《中国图书评论》1999年01期)

带读者到南宋遗民诗人中去(《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7月25日)

采辑详备 允称佳构──读《中华大典·文学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09期)

古籍善本编目的又一进展──《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序(《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淡泊名利做人,扎实求真治学——《唐代诗文丛考》序(《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博通、集成、创新、致用——评熊笃《诗词曲艺术通论》(《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07期)

堪与马可波罗游记比美的佳作——谈古朝鲜人崔溥《漂海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03期)

中国韵文学构建的突破性进展——评蒋长栋教授的《中国韵文学概论》(《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重视对五代文化的研究——《五代艺文考》序(《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谈线装版简体字点校本《资治通鉴》的出版(《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01期)

沟通古今说韵文——评《中国韵文学概论》(《湖南日报》2004年1月9日)

《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选辑(《文学遗产》2004年02期)

走进中华——《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出版史料》2005年02期)

开创了中国古籍全国性书目的先河(《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07期)

顾志兴《浙江藏书史》序(《出版史料》2006年04期)

面向新世纪的古典文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与蒋寅合撰,《求是》2006年15期)

谈谈《唐翰林学士传论·晚唐卷》(《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5期)

《<浮生六记>新增补——一种新的“敦煌学”》(《人民日报》2010年5月18日)

《〈海国记〉的发现——文学史、史料学上的重大成果》(《光明日报》2010年10月25日第12版)

鲁迅(1881-1936)国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对大师级作家的排名一直是「鲁、郭、茅、巴、老、曹」显然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是:鲁迅 鲁迅先生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著作书目: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期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惶》(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翟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中文名称: 梁启超 又名: 号任公字卓如 饮冰室主人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1873—1929 相关事件: 公车上书 国会请愿运动 戊戌变法 戊戌政变 相关人物: 光绪 康有为 生平简介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