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中对“不明飞行物”的记载有哪些?
中国古代史籍中的“正史”,除了历朝历代朝廷中正式由史官记载的历史以外,由于中国的幅员辽阔,东南西北各地州、省、府、县,甚至一城一乡也都有正式记载当地各种大事的历史文件,被称之为《地方志》。这种地方志不但是由地方上正式的官员来主笔记载,随时要呈报给地方首长知道,而且如果发生了重大事件,还要层层上报,甚至启奏皇帝知晓,而其中发生在地方上特别重大的事件也会再次重复被记录在朝廷的正史之中;譬如重大的水、旱灾及地震等等的自然灾害。所以,中国历朝历代以来各地的《地方志》也属于正史的范围。
在中国正史中,如《古今图书集成》、《竹书纪年》、《史记》、《资治通鉴》、《二十五史》以及各地方府县志等所记载的“不明飞行物事件”约有1000件。远在4000年前就有幽浮事件的记录,可说是世界最早的“外星人到地球的相关证据”,按年代顺序的事件范例十二则,叙述如下:
夏帝八年,“十日并出。”《古今图书集成卷·十九》。
商帝辛四十八年“二日并出。”《古今图书集成·卷十九》。
汉昭帝元平元年,“有流星大如月,众星皆随西行。”《汉书·昭帝本纪》。
晋愍帝建兴二年正月辛未,“辰时,日陨于地。又有三日,相承出于西方而东行。”《晋书·愍帝纪》。
唐宪宗元和九年正月,“有大星如半席,自下而升,有光烛地,群小星随之。”《新唐书·天文志》。
宋太宗端拱元年闰五月辛女,“丑时,有星出奎,如半月,北行而没。”《宋史·天文十》。
金哀宗正大三年三月庚午,“有气微黄,自东北一亘西南,其状如虹,大有白物十余,往来飞翔,又有光倏见如二星,移时方灭。”《金史·天文志》。
宋恭宗德佑元年二月丁亥,“有星二,斗于中天,顷之,一星坠。”《宋史·天文十三》。
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十一月,“有星如剑,横亘西北,赤如血,声如火,气如烟。”《清乾隆·广东潮州府志》。
明神宗万历三十年秋,“夜有星如卵,光散照地,后随小星二,复有大小二星飞行梭织。”《清乾隆·安徽铜陵县志》。
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十月中,“二更,见天南方有物大如牛,渐如山,色红烛地若昼,逾时灭。”《清朝·贵州遵义府志》。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夜,有火星飞行半空,来自北而南,其形如盘,光如电灯,一时先敛而没。”《民国·河北枣强县志》。
其中第一例句:“十日并出”,是在公元前1914年的记载,距今将近4000年,流传成为“后羿射日”的神话。这个“十日”,似非太阳,若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应是“十个如太阳大小的明亮发光体”,这就是世界上正史中,古代最早的幽浮事件的记录。上述范例中,所谓“日”、“月”、“星”、“光”、“火”都可以看成幽浮。另外有清末民初上海《申报》出版的新闻性画刊——《点石斋画报》曾刊载一些异象,其中有些属幽浮现象,下面的《金陵赤焰腾空》即其中之一。这类图文并茂的记载仍有许多篇,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天外来客的正式记载。
《金陵赤焰腾空图》。清代画家吴有如晚年作品中有一赤焰腾空图,画面是南京朱雀桥上行人如云,皆在仰目天空,争相观看一团团熠熠火焰。画家在画面上方题记写到:“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见火毯(即球)一团,自西向东,型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减。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灯又可知。众口纷纷,穷于推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不觉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越而来者。嘻,异矣!”
画家之题记,可谓一详细生动之目击报告。火球掠过南京城的时间,地点,目击人数,火球的大小、颜色、发光强调,飞行速度以及各种猜测又不得其解,皆有明确记述。此画约作于光绪十八年(1892),在100多年前,世人尚无飞碟和UFO为何物,画家显然未能意识到,这幅《金陵赤焰腾空图》,竟成为令人研究UFO的一则珍贵历史资料。
我国宋代著名诗人苏轼于镇江游历时,因目睹天空奇异景象后,所写下的诗篇《游金山寺》对不明飞行物(炬火明)之描写,栩栩如生。原诗如下: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爹。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竞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东坡夜遇“炬火明”之出现之地,也在扬州附近,与沈括所记述的“扬州明珠”恰恰巧合如一!
如果说画家和诗人的描述难免“夸张”的话。那么最引人注目者,要属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中的一段述说了,该段文字颇耐人寻味,其所叙之事,很像是一个其他星球的飞行器莅临我国江南水乡的生动记录。原文:“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
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中,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几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间,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单见天赤如野火。
悠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规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
樊良镇正当往日来处,行人至此,往往循船数宵待观,名县亭以“玩珠”。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于天文、地质、物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皆有成就的科学家,1072年出任“司天监”之职,他治学严谨,用功极勤。该段文章对扬州明珠的记述,毫无梦境幻觉之妄言或神鬼迷信之色彩。不难看出,沈括所记述的乃是一起真实的UFO案例,于现代人的目击报告十分相似。
在古籍中疑似飞碟绑架事件都甚罕见,比较明确的大概首推一个多世纪前发生在湖北省松滋县境内的覃姓农人随飞碟飞天的离奇遭遇。据湖北省《松滋县志》上的记载,整个事件的经过原文如下:
“清朝,湖北松滋县志(清德宗光绪六年五月初八日):西岩咀覃某,田家子也。光绪六年五月初八,晨起信步往屋后山林,见丛薄间有一物,光彩异常,五色鲜艳。即往捕之,忽觉身自飘举,若在云端,耳帝飒飒有声,精神懵昧,身体不能自由,忽然自高坠下,乃一峻岭也,覃某如梦初醒,惊骇非常。移时业一樵者,询之,答曰:“余湖北松滋人也。”樵夫诧曰:“子胡为乎采哉?此贵州境内,支尔处千余里矣!”指其途径下山。覃丐而归,抵家已逾十八日矣。”
译文:1880年6月15日:湖北省松滋县境内的西岩嘴地方,有个姓覃的农人,早晨到屋后的山林中去散步,突然见到树林里有一个奇怪的物体,正发射出亮丽的五彩光芒。他立即上前想抓住它,却突然感到自己的身体飘离了地面,并飞上空中进入云里,且旁边不停的响起飒飒的风声,这时他感觉到神智有些模糊,身体也不太能自由动弹。
一会儿,忽然从高空中坠下,落在一座高山上(身体没有受什么伤)。这姓覃的农人好像大梦初醒一般,十分害怕。后来遇到了一位樵夫,见到姓覃的农人既陌生又有些好奇而主动问他从何处来?姓覃的农人据实答说是湖北省松滋县的人。
樵夫很诧异地说:“你怎么会来到这里呢?这里已是贵州省境了,离你的家乡有五六百千米远呢?”
后来经过这位樵夫的指引,他才能顺利下山,并一路当乞丐沿途乞讨回去,经过18天才终于回到家里。
这是中国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不明飞行物”事件,虽然,严格地说当事人并非被外星人计划性地绑架,而是主动去捕捉“不明飞行物”,不料却反而意外地被带往空中。
以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状况及当事人是农夫的身份与知识水准,他没有加上神鬼妖怪的说法,反而据实的说出自己被“不明飞行物”带往空中,落于五六百千米的另一省份,更增加了事件的“真实性”,非常具有参考及探讨的价值。
善本、孤本和珍本是描述古籍的不同概念。善本指的是古籍中最为完整、保存较为完好的版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参考性。孤本指的是某一本特定古籍在世界上只有一份存在,极为稀有。而珍本则是指由于其独特性、稀缺性或与重要人物相关而具有特殊价值的古籍。总的来说,善本强调完整和保存状态,孤本强调稀有性,而珍本则侧重于独特性和重要价值。
吴中历代医家,既有高超的临床技术,又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善于著书立说,他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据资料统计,历代吴医古籍530余种,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的《女科万金方》,元代的《泰定养生主论》、《十药神书》,明代的《医经溯洄集》、《薛氏医案二十四种》、《神农本草经疏》,清代的《绛雪园古方选注》、《临证指南医案》、《医经原旨》、《温热论》、《湿热论》、《徐氏医书六种》、《张氏医通》、《伤寒贯珠集》、《外科证治全生集》、《世补斋医书》等。此外,还有许多珍贵的稿本、抄本、孤本及罕见的木刻本,如《暴证知要》、《医便初集》、《医林正印》、《温热朗照》、《痧疹一得》、《医学蒙引》、《临证度针》、《古今方案汇编》、《内经病机纂要》等。1986年以来,有关部门组织编辑出版了大型吴医古籍丛书一《吴中医集》,收载了40多部医古籍,五百多万字数,并得到社会强烈的反响。以后《吴中名医录》、《吴中十大名医》、《吴中秘方录》等的相继出版,使吴中医学的古籍整理有了良好的开端。医案古籍是历代中医病历资料之汇编,据知存世的医案著作有百余家,目前面临着蛀、蚀、失、缺、这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有鉴于此,我们从中精选了吴门清代五十位著名医家的医案展示于后,以引起相关领导、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支持,在抓紧古医籍保护工作的同时,做好医案医话的整理出版工作。
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毁于1860年的火烧圆明园。
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扩展资料:
1、火烧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2、《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
(1)统治意义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乾隆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征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
《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
(2)文献意义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
《四库全书》保存中国历代不少接近失传的典籍,并校正典籍中的讹误脱漏。但修书期间同时抽毁及禁制一些书籍。乾隆一朝致力编修《四库全书》,但大兴文字狱,戕害读书人,对中国后来的科技文化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艺术价值
规模亘古未有。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抄录和辑佚《永乐大典》中孤本书籍。“四库“馆臣先后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失传文献500余种,其中380余种收入《全书》,120余种列为《存目》。
对图书分类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乾嘉以后,凡编纂书目者,无不遵循其制度。
开创了多层次的古籍编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种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书》。开馆之初,命馆臣从应抄诸书中撷其精华,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建造南北七阁,大力倡导藏书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尊严和价值。
-火烧圆明园
-四库全书
其实很多古籍都是有价无市的,虽然评估价格很高,但是能够成交的很少,这中间有一个问题就是读书人大多没有多少钱,而那些有钱的人又是生意人居多,他们大多不会对古籍感兴趣,所以大多数古籍也就是有价无市的。
我们都知道收藏界有一句讲法“盛世藏古玩,乱世藏黄金”就是说收藏是有规律的,不同的时期,收藏品的价值和价格变化是非常大的,我们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有很多古籍都被战火给烧毁了,等战争结束后,善本的古籍就成了稀有的收藏品,而很多学者们手里都有在战争期间保存下来的古籍,当时他们曾视若生命,后来在生活面前,低价抵押和出兑的现象很严重,还有那时故宫中的很多藏品,都经过无数次的转运,大家冒着生命危险四处躲藏,只为保护这些藏品,当然这些都是无价之宝,其实这些人是有情怀的一群人,并没有按照收藏界的规律来办事。
我们现在则不一样,大家收藏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资产保值,真正的爱好者少之又少,当然还有其它目的,我们不在这里讨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收藏品,有价无市呢,这些藏品其实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说它的价值就在于某一次交易,而这种交易是有其它目的的,对于这个藏品来说,是一块石头也行,是一个水杯也可以,只需要一个说法而已,很少有人出于爱好来收藏它。
而古籍则不同,有人如果喜爱这本书,他会倾家荡产把它买回来,然后作为收藏,又不会像商人那样,把它高价出售,哪怕是估价再高,也不会出手,这可能是盛世收藏的一种现象,也是真正读书人的悲哀,有人甚至宁愿穷死也不会卖掉,这当然是少数热爱读书的人。
而古籍一般也只对读书人有吸引力,他们大多是一个非常贫穷的状态,购买力有限,所以收藏的人也不会想做他们的生意,因为会很难,所以这样的古籍一定是有价无市的,如果想从事这方面经营的人,想从这里盈利是很难的,其实古籍的保存也非常讲究,需要很高的成本,不仅需要防潮,也要防止过度干燥,还要定期进行翻阅,防止纸张变脆和生虫等等,不是随便一个地方一放就可以的,所以收藏古籍,对于一般的收藏人员来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保存不当,还会血本无归。
古籍还有一个问题是,它可以数字化,然后进行阴影,内容更加值钱一些,如果不是孤本,其价格也很难保证,一旦发现其它版本,价值则会大打折扣。
当然收藏界还有很多有价无市的藏品,还有一些收藏成本巨大的,增值速度赶不上成本的,这样的藏品也不适合收藏,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谢谢
值得我们收藏的书本大体有以下几种:
1、 精印本
有些书,除廉价的普通版本外,另有若干册限定的精装本或特精本。这些书由于在油墨及印刷方面特别精致,开本较大,纸质较好,数量亦有限,便具有收藏价值。例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朱维之翻译的《失乐园》,1984年首次印刷为46400册,内含精装本3400册,就较为高雅。1989年齐鲁版特精全本《新刻锈像批评金瓶梅》,就受到海内外行家的高度赞扬,因为它在全本《金瓶梅》的印刷史上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当然,精装本中又有特精非卖品之书就更为珍贵了。如傅雷所译《夏洛外传》,1933年9月初版,其中非卖品精装本仅印了50册,为海内外藏书家所瞩目。
2、签名本
有些书本来就出于名家之手,加之名人签名留言于扉页之上,便更有意义,书价亦飞腾而上,甚至达数十倍之多,极为烫手。1992年4月杨绛女士的《洗澡》签名本,在杭州竟卖到78元。签名本中又有编号本。所谓编号本,是因其印量有限而按序编排,或赠人或出售。1991年4月巴金先生签名的《随想录》编号特装本,在上海竟卖到13000元,创下大陆40年来拍卖书的历史新纪录。
3、初版本
初版之书大都是由作者亲自监督印刷和校对的,历来被版本学家看重,并可以此查核出后来编辑者的疏忽。如著名诗人臧克家的第一本散文集《乱莠集》,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印行,1939年5月10日初版;还有陈寅恪弟子刘开荣的《唐代小说研究》,1947年商务版。夏罗德·布伦忒著的《孤女飘零记》伍光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9月初版,都已成为收藏界的珍品。
4、未裁本
所谓未裁本是指书的边缘从不曾为装订者的工具裁剪过的书籍,亦称毛装本或毛边本。如:1931年5月15日上海联合书店初版的《青春散记》(作者邹枋),初版仅印了1500册,且从未有过初版毛边本的纪录,故较为罕见,是海内的珍本。
5、孤本
实际上五四以来有不少书亦成为孤本。1948年4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黄裳先生的《锦帆集外》一书,作者曾云:当时"又曾以宣纸印一本,装两册。盗掠之余,只存下半。是更有'孤本'资格矣。"
6、错本
有时,某部书因印刷或装订错误得以问世,被称为特殊版本。这正如集邮爱好者获得错票一样,物以稀为贵。如: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11月初版的《现代小品文选》,由赵景深先生编选,分上下两册。其下册即为错本。开卷处有一枚藏书印:"结屋三间藏万卷"。
7、藏书票本
所谓藏书票本,是指在版权页上贴有藏书票之书。而藏书票在我国的兴起,当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叶灵凤曾说:"丢开书籍本身,仅仅对于这东西的收集,已经和邮票一样,是茫无止境的事。"藏书票在海外的售价,已极为昂贵,据董桥云,Eric Gill为其妻雕画的一枚藏书票,80年代已标价90英镑!具体内容详见《藏书票》一文。
8、私印本
有些非正式出版的私印之本,由于作者日后成名或其本身的价值,亦值得收藏。例如,台湾诗人郑愁予1949年在湖南以青芦为笔名出版的石印处女诗集《草鞋与筏子》,就颇为珍贵。
9、古籍版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越久的图书越有收藏价值,民国时期,宋本书价被炒到五六十块银元一页。这在1942年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是有记载的。50年代初期,宋元本古籍的行情一度低落,明本书有过论斤售卖的时候。这种不正常的行情自然是社会变革时期的短暂一瞬。很快局面就发生了变化。到了50年代末,宋元本书几乎退出了公开的古旧图书市场。不过明代古籍还不鲜见。当时的售书目录标价表明,普通的明本,每册的价格仅在五元左右。这一价位当与那里的社会购买力相适应quot;文革"期间,社会藏书大量损毁,藏书活动陷入极度的萎缩,古籍已无行市。70年代后,古籍从内部售卖逐渐走向公开,乐于收藏者寥寥。只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在生活富足之余,才恢复了鉴赏与收藏的雅兴。古籍的价格也如众星捧月,逐年攀升。如今人们如能在千元以下买到一部真正的明版书,已是十分幸运的了。
近年来,古籍善本在收藏品中,继学画、古玩等脱颖而出。撇开古籍善本的文献价值,就其鉴赏价值而言,一部品相上好的古籍善本,本身就是一件高雅艺术品。线装古籍那典雅的封皮设计,精巧的书脑、书脊和恰到好处的签条等,这些华夏独有的装帧形式令人倾心。打开书卷,清新隽永的字体还不时散溢出古墨遗香。
一拍卖公司的古籍善本秋季拍卖专场,成交总价高达375万元,成交率76%。古籍善本拍卖,成交价如此之高,如今已不再令人咋舌。
10、文革版本
由于"文革"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一页,文革图书印量之多,印刷之精美,堪称一绝,博得海内外收藏家的好评。如"红宝书"和"小人书"都已成为抢手的图书,有的每本标价数百元以上。现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的收藏市场,"红宝书"交易十分红火,一本上等品相的初版《毛主席语录》交易价达350元,一本法文版的语录本价位高达480元,一些稀有版本(如少数民族版、盲文版等)更是价格不菲,含金量颇高,成为藏家投资的"热点"。
11、港台原版本
港台文史类的原版本由于印制精美而深受大陆藏家喜爱。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探亲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虽然有一些台湾版的图书流入大陆,其数量及种类仍十分有限,特别是一些纯文学作品,在大陆仍是难寻,被行家以珍本相待。因为截至1992年底,台湾邮寄大陆的图书仍十分不畅,须转道香港才能抵达。台湾早期绝版的一些文史类图书更使大陆藏家闻而难睹其容。沙叶新有次过境香港,跑了几家旧书摊,才淘得余光中第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缪思》(1963年初版)而大喜过望。
第一,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896年。它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大学图书道图书馆;该建筑总面积为63100平方米;图书馆纸质文献550多万册,电子文献资源丰富。它有9682个阅读座位,包括6个多媒体阅览室。
第二,浙江大学图书馆共有5栋建筑,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拥有5282个阅读座位。图书馆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几乎涵盖所有学科,尤其是机械工程与仪器仪表、电力、电子科学与工程、化学与化工、医药、农业、生物科学、地方文献、敦煌研究、心理学等学科的藏书。
第三,山东大学图书馆现有藏书307多万册。在山东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中,古籍善本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有22万多种古籍,包括数万种珍本,其中尤以金石拓片最为丰富。特别是该馆收藏的书目文献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很大,其中的易学文献、线装书和明清版本的州府文献颇具特色。截至2005年,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超过600万册。藏书中有150万册中国古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其中20万册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此外,国内图书馆收藏的1949年以前的稀有外国书籍、石刻拓片和出版物都是国内最好的,受到研究者的珍爱。截至2005年底,武汉大学图书馆藏书704万册,其中印刷图书571万册,电子书刊132万册,线装书20万册,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元;有21,478种报纸和期刊。该学科涵盖的领域广泛,包括文学、科学、工程、农业和医学,其中重点学科文献的收集最为完整。
本文2023-08-07 01:08: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7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