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江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代江南,第1张

江南,字面上的含义为江的南面。但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区域大致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江南,它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但是,关于江南一词的定义及其运用,古今中外学者从未统一过。另外,还有江南文化、四大名楼、12风物和名为江南的名人、音乐专辑及歌曲等。

在历史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在今天有关“江南”的所有研究论著中,它也从未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江北”、“中原”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江南有三重涵义:一是自然地理的江南,即长江以南;二是行政地理的江南,唐代设置江南道,宋代有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清代有江南省,江南的概念历代都有所变化;三是文化江南,在近代以前,基本与唐代江南道的概念一致。

江南随着历史的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六朝之江南是江南之江南,明清时之江南是中国之江南,近代以来的江南则成为世界之江南。

《江南春》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写的南京自然是江南的代表;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可否认,有着“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美名的苏杭也的确是江南的重要部分。

江南含义的历史变迁

在“二十四史”中,最早出现“江南”的记载是《史记·五帝本纪》:“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言“江南”的意义实在太浮泛了。

到秦汉时期,“江南”的含义略显明确,主要指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史记·秦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黔中郡在今湖南西部。由此可见当时“江南”的范围之大。但据《史记·五帝本纪》,可知其南界一直达到南岭一线。由于江南涵指了湖南、湖北之地,所以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今湖北宜都)为江南县。在汉代人的概念中,江南已经十分宽广,包括了豫章郡、丹阳郡及会稽郡北部,相当于今天的江西、安徽及江苏南部地区。以会稽郡北部为“江南”的概念由此产生。当然,在两汉时期,洞庭湖南北地区应是江南的主体,而这一地区又属荆州的范围,所以东汉人常以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北距长江很远的襄阳,概指“江南”。《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其中的“江南”说的就是这一地区。至隋代,“江南”也被用作《禹贡》中“扬州”的同义词,但实际上“江南”还有江汉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①因此,《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江南豫章、长沙”与“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描述,在清代人看来,都属湖广、江西地区;而《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事实上就是清人心目中的“江南”。②江南

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应当是从唐代开始的。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自湖南西部以东直至海滨,是秦汉以来最为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显然,这个江南道的范围实在太过广泛,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朝廷将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西两道和黔中道三部分。唐代对于“江南”一语的用法,常常超出长江以南的范围。韩愈所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的“江南”,其实是指江淮以南、南岭以北的整个东南地区。江南东道(简称江东道),包括了浙江、福建二省以及江苏、安徽二省的南部地区。唐代中期,又将江南东道细分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个观察使辖区。其中的浙西地区完全吻合了以后人们对于江南的印象,包括苏州(含明清时的松江、嘉兴二府地区)、湖州、常州的全部及润州、杭州的各一部分。所以明清时江南的核心地区,在唐代仍是用“江东”来表示的。当然,那时江南最确切的含义是指长江以南地区。该地区的繁盛富庶,在唐代就已出现了。北宋朝廷为了财政的管理方便,设置了转运使“路”。至道三年(997年),全国被分为十五路。唐代的江南东道在此时分为两浙路、福建路、江南东路。③两浙路则包容了以后江南的核心地域,相当于今天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全境,也是狭义上的江南。

① 参见周振鹤:《释江南》,载《中华文史论丛》第4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另见周振鹤:《随无涯之旅》,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24--334页。

②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一《江南》,上海书店1983年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复印本,第245页。

③ 参见周振鹤:《释江南》,载《中华文史论丛》第49辑。

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的。如清代所谓的“江南”,主要指的是今天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两省地区。但经济意义上的“江南”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浙西、吴或三吴地区。明代已经将苏、松、常、嘉、湖五府列为“江南”经常性的表述对象,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已在全国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且备受国家倚重。嘉靖年间的嘉兴府海盐县人郑晓,就是以这些地区来论述江南的。①所以后来有人建议在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设立专门的行政区,并置督抚专治,称作“江南腹心”。②明清笔记小说中的江南,一般就是指这一地区。有的甚至表示杭、嘉、湖、苏、松、常、镇七府就是所谓的“江南”。③

当然,明清人对“江南”一词的运用还是相当随便的。在他们的意识中,只要与这些地方有关联的,就可指为“江南”,丝毫不会注意有什么界域存在。

① [明]郑晓:《今言》卷三,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9页。

② [明]卢泾才:《上史大司马东南权议四策》,载[明]冯梦龙编撰:《甲申纪事》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明末清初人顾炎武在其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民国二十五年涵芬楼影印昆山图书馆藏稿本)原编第十一册“浙江上”中所述的相同内容,显系直录卢氏原文。

③ [清]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假虎威古玩流殃,奋鹰击书生仗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当代学者论著中的“江南”

就是在今天,学术界对于江南的界定,也常有歧异。

从傅衣凌等学界前辈研究江南伊始,一大批关于江南的论著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甚至地质构造等各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傅衣凌的《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①、《明清农村社会经济》②、《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③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④,尽管所论多涉江南地区,但尚未对江南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较早对江南的含义提出讨论的是王家范,在他早期关于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的研究中,认为至迟在明代,苏松常、杭嘉湖地区就已是一个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官方文书和私人著述中往往也将五府乃至七府并称,因此,最早的江南经济区(严格地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事实上已经初步形成,而且这个经济区当时是以苏、杭为中心城市(苏州是中心的中心),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镇、村市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⑤刘石吉在其《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表示,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属于江苏省的江宁、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和太仓直隶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地区。⑥洪焕椿、罗仑主编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书,也对江南下了一个定义:主要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明清时期即为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地区,是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三角地区。⑦陈忠平在研究明清江南市镇时,将江南的地域范围界定为长江以南的苏州(含清

①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② 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三联出版社(北京)1961年版。

③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④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⑤ 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一期,第74—84页。

⑥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⑦ 洪焕椿、罗仑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6页。

代析出的太仓直隶州地区)、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各府所属52个州、县、厅,而各行政单位的区划及其名称一般以清中期为准。①樊树志的《明清江南市镇探微》,所论仅涉苏、松、杭、嘉、湖五府,但统计市镇分布的附表,则广及应天、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金华、太平、宁国、池州、徽州诸地,涵盖了今天江、浙、沪、皖四省市。②徐新吾等对江南土布史的研究,基本上以松江府为中心,旁及常州、苏州、嘉兴、杭州、宁波各府的部分地区,长江以北的南通因手工业比较发达,且在供销方面与江南地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也被纳入江南的范围。③这个江南的范围显然也很大。范金民对江南丝绸、商业史的研究,地域范围出现了收缩,但很明确,即北界长江,南临杭州湾,东濒大海,太湖镶嵌其中,基本上就是一个长江三角洲,包括今天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湖州和杭州,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④钱杭、承载所著的《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对江南的划定则更广,包括了明代南直隶的14府4州、浙江布政使司的11府和江西布政使司的13府,清代是江苏、浙江、江西三省。⑤陈学文的《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⑥和《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

① 陈忠平:《论明清江南农村生产的多样化发展》,载《中国农史》1989年第三期,第1—10页。

②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③ 徐新吾主编:《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④ 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 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⑥ 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群言出版社(北京)1993年版。

与市场网络》①,明确表示讨论的是“狭义的江南地区”或“太湖流域”,范围当以苏、松、常、杭、嘉、湖六府为最合理。

此外,包伟民主编的《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②,蒋兆武的《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③,李伯重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④,等等,涉及的江南都未超出上述地区。

国外学者对“江南”的理解

在国外学者(主要是日本学者)中,对江南的定义普遍倾向于“江南三角洲地区”一词。从今天的行政区划看,它涉及的范围主要以苏州、上海、常州、嘉兴和湖州地区为主。

黄宗智关于长江三角洲的研究,除了将长江北岸的通州地区纳入这一区域外,没有再作突破。⑤斯波义信讨论的江南范围却相当广泛,包括了宋代长江下游的袁州、徽州、杭州、绍兴、湖州、明州等许多地区。⑥森正夫早期关于荒政与地主佃户关系的著名研究,其论述的地域范围完全限于江南的东部地区,即苏州、松江、太仓与嘉兴。⑦在他后来的研究中,

① 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② 包伟民主编:《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t949)》,知识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③ 蒋兆武:《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⑤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⑥ [日]斯波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⑦ [日]森正夫:《十六一十八世纪にぉけゐ荒政と地主佃户关系》,载《东洋史研究》27.4:69—111.1969。

范围有所扩展,以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府作为探讨江南的主题①;在江南市镇的研究方面,也未出这五府范围,不过冠之以“江南三角洲”之名。②滨岛敦俊关于江南农村社会的研究相当著名,对江南的定义十分明确。他认为,所谓“江南”,是指南直隶的苏州、松江、常州三府与浙江的嘉兴、湖州二府,也就是太湖周边五府的领域。③其后,北田英人则是完全将江南称作“江南三角州”,范围与滨岛敦俊的定义相仿。④海津正伦的观点与此接近,也具有浓厚的地理学味道,在地域范围上有所扩大,加进了镇江府。⑤近来川胜守关于江南的研究,较为引人注目。他的新著《明清江南市镇社会史研究》,所述“江南”包括了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镇江六府,在范围上又有所拓展。⑥

从总体上看,日本学者对于江南的认识,基本上集中于苏、松、常、嘉、湖、太五府一州之地。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江南的核心,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江南。

江南概念的厘定

中外学者对于江南的探讨,时段大多集中于明清时期,这不但体现了中外学者个人的学术兴趣,更体现了明清江南地区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他们的论著中,江南的地域概念是不统一的,涉及到江南地区时,或语焉不详,或论述各异,自然也不会有概念意义上的共识。

① [日]森正夫:《明代江南土地制度の研究》,同朋舍,1988年。

② [日]森正夫编:《江南デルタ市镇研究——历史学と地理学からの接近》,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2年。

③ [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束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

④ [日]北田英人:《八—一三世纪江南の潮七水利·农业》,载《东洋史研究》第四十七卷第四号,平成元年三月三十一日发行;《“宋元明清期中国江南三角州の农业の进化工农村手工业の発展に関する研究”研究成果报告书》,1988年。

⑤ [日]海津正伦:《中国江南デルタの地形形成》,载《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107号·史学36,1990年。

⑥ [日]川胜守:《明清江南市镇社会史研究——空间工社会形成の历史学》,汲古书院.1999年。

为此,李伯重对“江南”概念曾作过一个比较科学的界定。他指出,对江南的地域范围作界定,在标准上不但要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而且在人们的心目中应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据此,江南的合理范围应当包括今天的苏南浙北,即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后来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直隶州;这八府一州之地不但在内部生态条件上具有统一性,同属于太湖水系,在经济方面的相互联系也十分紧密,而且其外围有天然屏障与邻近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分隔。①这与刘石吉在《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一书中的界定,基本一致。②但在另外一篇文章《“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中,李伯重又回到了地理学中的江南概念,即江南平原或太湖平原地区,范围大致涵盖了宋代浙西路的平江府(苏州)、常州、秀州(嘉兴府)、湖州与江阴军。③在后来学者们关于传统市场的探讨中,涉及江南的大多受到了李伯重的影响,采用他的观点,将江南定义为上述八府一州之地。④

李伯重对江南概念的界定,同样也为本书的区域界定提供丁有益的启不。

① 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一期,第100—105、107页。

②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③ 李伯重:《“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一期,第177—192页。

④ 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十期,第12—21页。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

诗意就是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

1、狭义的地理江南多指长江以南太湖流域附近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上海等地。

2、广义江南范围还包括江苏南通(通州)、扬州、泰州;浙江金华、丽水、舟山、台州、衢州、温州;安徽南部黄山、芜湖、宣城、马鞍山、池州、铜陵;江西东北部婺源等。

江南以才子佳人、繁荣水乡、教育发达等著称。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从古到今“江南”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现今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物链齐全,是中国综合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

扩展资料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根据历史传统和文化形成的大江南地区是江西、苏南、上海、浙江北部,江南核心区是所谓“水乡江南”,是江南文明的一个生态型,因其位于平原泽国之上,故和山地江南滨海江南相区别,因其最具代表性,所以也被认为是狭义江南。

在大的江南文化区域中,东南地区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亚文化区域。特别是唐宋以来,东南地区逐渐成为天下财赋之所区、士大夫渊薮,正如宋史专家刘子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为领导的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心。

参考资料:

--江南

历史上的‘江南’

就地域上讲,江南无疑是近世以来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但是,关于江南一词的定义及其运用,自古及今,就从未统一过。

一 历史上江南的地域范围

在历史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

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往往是一个与“江北”、“中原”、“塞北”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语,而且模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当然,民间所称的江南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江南,差别就更大了。

在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史记·秦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黔中郡在今天湖南西部,于此可见当时“江南”的范围之大;而据《史记·五帝本纪》所云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可知其南界则一直达到南岭一线。由于江南涵指了湖南、北之地,所以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今湖北宜都县)为江南县。在汉代人的概念中,江南地域已经十分宽广,包括了豫章郡、丹阳郡及会稽郡北部,相当于今天的江西、安徽及江苏南部地区。以会稽郡北部为“江南”的概念由此产生。当然,在两汉时期,洞庭湖南北地区应是江南的主体,而这一地区又属荆州的范围,所以东汉人常以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北距长江很远的襄阳,概指“江南”。《后汉书·刘表传》载“时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中的“江南”,说的就是这一地区。 据《水经注》卷三五“江水又东迳公安县北”条所载:“刘备之奔江陵,使筑而镇之。……杜预克定江南,置华容置之,谓之江安县南郡治矣。”这里的“江南”当指处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政权。又,《魏书》卷三五《崔浩传》云:“今国家亦未能一举而江南,宜遣人吊祭,……若此,则化被荆扬。”这里的“江南”似与“荆扬”等义。 至隋代,“江南”也被用于《禹贡》中“扬州”的同义词,但实际上“江南”还有江汉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

因此,《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江南豫章、长沙”与“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描述,在清代人看来,都属湖广江西地区;而《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事实上就是清人心目中的“江南”。

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应当是从唐代开始的。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自湖南西部以东直至海滨,是秦汉以来最为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显然,这个江南道的范围实在太过宽广,在开元二十一年(733),中央政府即将江南道细分为东、西两道和黔中道三个部分。唐代对于“江南”一语的用法,常常超出长江以南的范围。韩愈所谓“赋出江南而江南居十之八九”的“江南”,其实是指江淮以南、南岭以北的整个东南地区。江南东道(简称江东道),包括了浙江、福建二省以及江苏、安徽二省的南部地区。唐代中期,中央政府又将江南东道细分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个观察使辖区。其中的浙西地区完全吻合了以后人们对于江南的印象,包括苏州(含明清时的松江、嘉兴二府地区)、湖州、常州的全部及润州、杭州的各一部分。所以明清时江南的核心地区,在唐代仍是用江东来表示的。当然,江南最准确的含义是指长江以南地区。该地区的繁盛富庶,在唐代就已出现了。北宋政府为了财政管理的方便,曾设置了转运使“路”。至道三年(997),天下就被分为十五路。唐代的江南东道在此时派分为两浙路、福建路、江南东路。 这里的江南东路,已与后世所云的江南地区基本无涉;两浙路则包容了以后江南的核心地域,相当于今天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全境。

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的。如清代所谓的“江南”,主要指的是今天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两省地区。但经济意义上的“江南”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浙西、吴或三吴地区。明代已经将苏、松、常、嘉、湖五府列入了“江南”经常性的表述对象,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已在全国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且备受国家依重。嘉靖年间的嘉兴府海盐县人郑晓,就是以这些地区来论述江南的。 所以后来有人就建议在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设立专门的行政区,并置督抚专治,称作“江南腹心”。 在明清笔记小说中的江南,一般就是指这一地区。有的甚至明确地表示杭、嘉、湖、苏、松、常、镇七府就是所谓的“江南”。

当然,明清人对“江南”一词的运用还是相当随便的。在他们的意识中,只要与这些地方有关联的,就可指为“江南”,丝毫不会注意有什么界域存在。

二 中外学者关于江南的定义

有关江南地区的研究,现有的成果十分宏富。洪焕椿先生曾对历史上通称的“江南”作了一个总结性评价,认为“江南”主要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即明清时代的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所属的,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三角地带。 然而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江南的界定一直存在歧异。

从傅衣凌等学界前辈研究江南开始,一大批关于江南的论著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甚至地质构造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如傅衣凌的《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三联出版社(北京)1961年版)、《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樊树志的《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包伟民主编的《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蒋兆武的《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范金民的《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严耀中的《江南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李伯重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等等,尽管所论各异,但都涉及到了江南的核心地区,即苏(清代析出了太仓州)、松、常、镇、嘉、湖、杭七府地区。

在外国学者(主要是日本学者)中,对江南的定义普遍倾向于“江南三角洲地区”一词。从行政区划看,它涉及到了今天的苏州、上海、常州、嘉兴、湖州地区。如黄宗智关于长江三角洲的研究,除了将长江北岸的通州地区纳入这一区域外,没有再作突破。 森正夫早期关于荒政与地主佃户关系的著名研究,其论述的地域范围完全限于江南的东部地区,即苏州、松江、太仓与嘉兴。 在他后来的研究中,范围有所扩展,以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府作为探讨江南的主题 ;在江南市镇的研究方面,也未出这五府范围,不过冠之以“江南三角洲”之名。 滨岛敦俊关于江南农村社会的研究相当著名,对江南的定义十分明确。他认为,所谓“江南”,是指南直隶的苏州、松江、常州三府与浙江的嘉兴、湖州二府,也就是太湖周边五府的领域。 其后,北田英人则是完全将江南称作“江南三角州”,范围与滨岛敦俊的定义相仿。 海津正伦的观点与此接近,也具有浓厚的地理学味道,在地域范围上有所扩大,加进了镇江府。 近来川胜守关于江南的研究,较为引人注目。他的新著《明清江南市镇社会史研究——空间と社会形成の歴史学》(汲古书院,1999年),所述“江南”包括了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镇江六府,在范围上也有所拓展。

从总体上看,日本学者对于江南的认识,基本上集中于苏、松、常、嘉、湖、太五府一州之地。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江南的核心,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江南。

中外学者对于江南的探讨,时段大多集中于明清时期,这不但体现了中外学者个人的学术兴趣,更体现了明清江南地区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他们的论著中,江南的地域概念是不统一的,涉及到江南地区时,或语焉不详,或论述各异,自然也不会有概念意义上的共识。

为此,李伯重对“江南”概念曾作过一个比较科学的界定。他指出,对江南的地域范围作界定,在标准上不但要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而且在人们的心目中应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据此,江南的合理范围应当包括今天的苏南浙北,即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后来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直隶州;这八府一州之地不但在内部生态条件上具有统一性,同属于太湖水系,经济方面的相互联系也十分紧密,而且其外围有天然屏障与邻近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分隔。 这与刘石吉在《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中的界定,基本一致。但在另外一篇文章《“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一期)中,李伯重又回到了地理学中的江南概念,即江南平原或太湖平原地区,范围大致涵盖了宋代浙西路的苏州(平江府)、常州、嘉兴府(秀州)、湖州与江阴军。在后来学者们关于传统市场的探讨中,涉及江南的大多受到李伯重的影响,采用了他的观点,即将江南定义为上述八府一州之地。

李伯重对江南概念的界定,同样也为本文的界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 “江南”的核心

实际上,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江南”的核心就是一个完整的太湖流域地区。

晚至明初,太湖流域的政区有了较大的调整。明洪武元年(1368),长春府被回改作常州府。江淮府在后来被改作镇江府,也直隶于京师。洪武十五年,又分江南行省的嘉兴、湖州二府隶于浙江行省。正统二年(1437),江南行省改为南京,苏州、常州、松江、镇江仍隶之。 至此,太湖流域的苏、松、常与嘉、湖五府,十分清楚地分辖于两个的独立行政实体。但明人所言“江南”,都是概指这些地区,尽管行政设置上的江南与此颇为不同。

在清顺治二年(1645),南京被改为江南省。雍正二年(1724),以苏州府所属太仓州直隶于江南省;八年又分江宁府所属溧阳县隶于镇江府。 由此,江南包容了江南省的苏州、常州、太仓的全部与镇江的大部分,以及浙江省的嘉兴、湖州二府的全部与杭州府的一部分。在乾隆二十五年(1769)江南省分作江苏、安徽二省后 ,江南地区即分属于江苏与浙江。

从区域的共同性上来讲,该地区的自然环境、风俗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所以,依照今天地理学界、自然科学界对太湖水系流域的界定,江南的核心地区覆盖了长江下游南岸的太湖及其周边地区,包括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府与太仓直隶州的全部,以及镇江府的大部和杭州府的余杭、海宁 二县。这是传统所称的“狭义的江南”,亦即“江南的重心” 。从一个水系所涉的完整地域来界定江南地区,也是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显然,这样的界定,完全限于太湖流域,一方面顾及了中国古代关于江南的异说,考虑学术界的总体倾向,另一方面则可进一步考察真正的江南核心所在。

江南,如果用字面意思解释为长江以南的地方,这是通过地理位置来说的。也有人提起江南认为就是江浙沪这些比较富裕的地区,因为说江南就认为是很富裕的地区。现在,我们普遍用其特指长江以南中下游地区。

但是,在历史上,对于“江南”这一领域的确定经历了很长时间。

说起“江南”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江”这个字,因为“江”决定了江南位置的划分。据记载,在上古时期,有关于江的记载,只是这个江大多所指的是齐鲁豫北地区的湖泊。

如果仅仅是按照地理位置来表示江南领域的话,那么所说的江南区域与现在所指的区域差异极大,根据《说文解字》可知“江”所指的湖泊河流极多,但是大部分所指的是长江所经流的区域,那时候并没有“长江”这一词的出现。

“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根据史书记载,东周春秋时期江南所指的区域主要是东周的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由此可见这对江南的划分还是十分广泛,并不能确定江南的具体位置在哪,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其是根据长江的部分支流划分,这也为以后对江南地区的划分奠定了基础。

在秦汉时期,对于江南的划分逐渐明确。秦代江南主要是指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汉朝主要是指今天的江西省和湖南省,后来所说的江南主体就是两汉时期划分的洞庭湖南北直流,赣江流域地区。

东汉末年中国处于战乱时期,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特别是在中原地带战争极为严重,所以中原人,为了寻求安定生活,向南转移,中国的经济重心也开始向南转移,这一时期出现了江东这一名词,江东也就是当时所说的江南地区,这时候将现今所说的江苏省也包括其中。

到了隋朝,江南与扬州同义,同时江南表示江汉南部,江淮北部地区,这时的江南描绘比较模糊,但是也可以看出此时江南所表示的地区比较富裕。

在唐朝,在前人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明确划分,这得益于“长江”的出现,由唐诗里出现长江可以看出人们对长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宋朝改道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与皖南部分地区,分江南东路与江南西路。宋朝的江南路主要是指江西省,江苏和浙江则属于两浙路。这一时期,仍旧因为战乱,中国的经济重心再次发生转移,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此中国的经济重心完全发生转移。

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所以我们提起江南地区总会想起南方富裕的地方。

元明时期对南京划分大致沿袭了宋代,清朝对江苏和江西的划分与现在基本一致。

现在所说的江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上海六个省和一个市的长江以南地区,与气象分布相同。

狭义指上海、苏南、浙北、皖南和江西东部,地理在长江以南。所以天气预报所说的是广义,我们平时所说的江南是狭义。

一般地说江南就是指的长江以南江浙,苏北地区,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解释。

请看这篇文章。

何处是江南

 “江南”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其现代意义起源于唐朝。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道,其中就有江南道。唐玄宗又将江南道细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此后,地道的江南的中心逐渐稳定在今苏南、浙北一带,直至今天

 从“江东”、“江左”到“江南”

  在古往今来如恒河沙数般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所指的地域范围与后来大相径庭,那时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朝。这个地方起先是被叫作“江东”的。霸王别姬的故事中,英武多情的楚霸王项羽被流氓皇帝刘邦击败,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宁愿选择自刎也不愿意逃回老家,那个“江东”指的其实就是后世的“江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右代西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在公私文书及各类著作、文学作品中使用十分频繁。

  从“江东”、“江左”而变为“江南”,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唐初政区实行州县二级制,由于州的数量太多,达300多个,中央政府管理起来很麻烦———据说唐太宗苦于记各州长官们的名字记不住,只好将它们写在屏风上。于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便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由于这一次区划的数目实在太少,南方各区大多过于广袤,到了风流天子唐玄宗的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将道的数目增加到15个。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被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的“地域歧视”

  唐朝人对于各区域的观念是非常有意思的。当时的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动不动就把南北挂在嘴边,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如“江南花柳从君咏,塞北烟尘我独知”(王智兴)之类。

 “塞北”我们知道那是从辽水之东一直绵延到贺兰山、六盘山以西的一个漫长而辽阔的地带,那里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寒冷、风沙、荒漠,以及残酷的人文环境如战争、白骨。而江南呢,从空间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一个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太行山以东)与关中的对立,两个地方的人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在宴席上谈起山东人如何如何、关中人又如何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有个大臣叫张行成的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过来。

 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用说,因为地多瘴疠,当时中原人觉得去那里顶多只能捡回来半条命。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西南一隅,有“蜀道难”之称,给人的印象也不太好。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扬州算不算“江南”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来的是“江淮”。但是,这个地名包含着这层涵义已经是到了唐后期,今湖南、福建等地已经没份。过去不少人想当然以为“江淮”指的是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块地域,其实不是,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才是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

  “淮南”是好地方,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此一处而已,周围的地区还是不行。“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时(733年)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它的优势地位由此可想而知。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唐后期定期编纂的一种类似于现在行政区划图册、并附有详细文字说明及统计资料的文献便叫《十道录》或《十道图》。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处于边缘,张九龄曾有“故人宣城守,亦在江南偏”之句可以为证。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虽然江南的边缘时伸时缩,例如有时人们把地处江北的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

-太平寰宇记

-徐霞客游记

-梦溪笔谈

江南,意为长江以南地区。狭义上即现在长江流域下游南岸的浙江、苏南及上海地区。广义上还包括江西北部地区、安徽南部长江以南的地区。

江南又号吴越、江东、江左。江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杭州、南京等古都,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如苏州、绍兴、宁波、无锡、徽州等,历史上长期是东亚乃至世界最庞大的城市群以及经济中心,数次庇佑中华文明正朔。江南作为地理概念与关中和河洛呼应,对中国和东亚的历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扩展资料:

在先秦时期,史书中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区。

元朝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明代袁可立在苏州为推官,史官在评价他的政绩时称呼道,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神君讫威讫富之誉,(袁可立)为江南冠矣!”

清朝初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苏、安徽的统称,两江总督指的便是江南省与江西省,但文化意义上的“小江南”越来越明确地特指传统的江浙地区。

江南代表城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湖州、杭州、绍兴、嘉兴、上海、宁波、扬州、南通、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九江、上饶、景德镇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