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托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内托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证治准绳·疡医》卷一方之内托散 31 组成 32 制法 3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证治准绳·幼科》集五方之内托散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44 运用 45 摘录 5 《普济方》卷二七二方之内托散 51 组成 52 主治 5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卫济宝书》方之内托散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7 《世医得效方》卷十二方之内托散 71 组成 72 主治 7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8 《普济方》卷二七五方之内托散 81 组成 82 主治 8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普济方》卷三○九方之内托散 91 组成 92 主治 9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10 《袖珍》卷三方之内托散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1 《丹溪心法附余》卷广六方之内托散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摄生众妙方》卷八方之内托散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3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方之内托散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14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内托散 141 组成 142 功效主治 14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144 制备方法 15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内托散 151 组成 152 功效主治 15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154 制备方法 155 附注 16 《疮疡经验全书》卷十三方之内托散 161 组成 162 主治 16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17 《仙拈集》卷四方之内托散 171 组成 172 功效主治 17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174 加减 175 制备方法 18 《霉疮证治》卷下方之内托散 181 组成 182 主治 18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19 《医学集成》卷三方之内托散 191 组成 192 主治 20 《不知医必要》卷三方之内托散 201 组成 202 主治 21 《喉科种福》卷四方之内托散 211 组成 212 功效主治 22 《普济本事方》卷六方之内托散 221 内托散的别名 222 组成 223 功效主治 224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26 用药禁忌 227 附注 2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内托散 1 拼音

nèi tuō sǎn

2 概述

内托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首。

3 《证治准绳·疡医》卷一方之内托散 31 组成

大黄、牡蛎各半两,瓜蒌二枚,甘草三钱[1]。

3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煎服[1]。

3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疡医》卷一方之内托散主治诸肿毒恶疮[1]。

4 《证治准绳·幼科》集五方之内托散 41 处方

人参、黄芪、甘草、川芎、当归、防风、白芷、桔梗、白芍药、厚朴、木香、肉桂[1]。

42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幼科》集五方之内托散主治小儿痘疮不起发,根窠不红或灰白色,寒战咬牙等症[1]。

4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浆不满者,水酒各半煎服[1]。

44 运用

若色红紫者,去木香、肉桂,加紫草、蝉蜕;色淡白者,去防风、白芷,加糯米;大便燥者,加人乳[1]。

45 摘录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

5 《普济方》卷二七二方之内托散 51 组成

菟丝子半两,大力子半两,破故纸半两,朴消半两,川大黄半两。

52 主治

《证治准绳·幼科》集五方之内托散主治男妇人诸般疮疾。

5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7钱,在上,用食前;在下,用食后。应露服之。

5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 《卫济宝书》方之内托散 61 组成

川乌1两(炮),茯苓3分,苦杖半两,独活1两,白芷1两,甘草(炙)1两。

62 主治

《卫济宝书》方之内托散主治痈疽疼痛。

6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酒调下,1日3次。

6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7 《世医得效方》卷十二方之内托散 71 组成

红内消半两,当归半两,茹片半两,甘草节半两,羌活半两,黄芩半两,麝香半钱。

72 主治

《世医得效方》卷十二方之内托散主治小儿瘅毒,婴孩诸疮肿毒。

7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上为末。每服2钱,茄蒂煎汤调成,或生地黄亦可。

8 《普济方》卷二七五方之内托散 81 组成

金银花3两,牡蛎3钱,甘草2钱,川山甲3片(炙黄),朴消半钱。

82 主治

《普济方》卷二七五方之内托散主治一切恶疮。

8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酒1升,煎至半升,温服。

8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9 《普济方》卷三○九方之内托散 91 组成

当归半两,熟地黄(并酒浸)1两,木鳖子1两,川芎1两,草乌1两,芍药1两,细辛1两,自然铜(火煨,醋淬,为末)2钱。

92 主治

《普济方》卷三○九方之内托散主治折伤。

9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候;或为末,木瓜调酒下。

94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煮为丸,如弹子大。

10 《袖珍》卷三方之内托散 101 组成

乳香2钱,没药2钱,甘草半两,御米壳半两(去顶蒂,蜜炙)。

102 主治

《袖珍》卷三方之内托散主治一切恶疮,疼不可忍。

10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用雌雄黑豆10粒,生姜半两,大枣5枚,水1大盏半,同煎57沸,随上下服。

10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1 《丹溪心法附余》卷广六方之内托散 111 组成

川芎半两,细辛2钱半,白芷梢2钱半。

112 主治

《丹溪心法附余》卷广六方之内托散主治诸疮,患久成漏。

11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每日作汤服之,病在下,食前服;在上,食后服。看疮大小,讨隔年黄麻根刮去皮,拈成绳子,入孔中,至入不去则止,疮外膏药贴之。

11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2 《摄生众妙方》卷八方之内托散 121 组成

大黄、牵牛各等分。

122 主治

《摄生众妙方》卷八方之内托散主治肚腹膨胀,大小疮有形迹者。

12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水半碗,将药末入内,煮一沸,空心服之。泄泻自愈。

12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3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方之内托散 131 组成

桔梗、厚朴、白芷、防风、人参、黄耆、香附、陈皮、川芎、甘草、官桂、当归、赤芍、金银花或加木香。

132 主治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方之内托散主治腕疽,毒生于左肋下三指,初起如痞,日渐长大如碗。即时就成水,绕皮周围攻结成脓,形如蛊胀,肚无青筋而脐不凸,只是肿胀。

13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4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内托散 141 组成

大黄半两,牡蛎半两,甘草3钱,瓜蒌2个。

142 功效主治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内托散功在辟风邪。主治背疮少愈,或疮口未合,疮痂未敛,风痒时作者,诸肿毒恶疮。

14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水1大盏,煎35沸,去滓,露冷服。

14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5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内托散 151 组成

甘草(炒)1两,人参1两,甘菊花(1半生,1半炒)1两,玄参1两。

152 功效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内托散功在托里止渴,解热。主治一切疮。

15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煎绿豆汤调下。

15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55 附注

本方方名,《外科精义》引作“托里玄参散”。

16 《疮疡经验全书》卷十三方之内托散 161 组成

地榆1两,黄耆2钱,粉草2钱,忍冬花2钱,川山甲2钱,白芷2钱。

162 主治

《疮疡经验全书》卷十三方之内托散主治便毒肿痛,将作脓者。

16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用酒2大钟,煎至1钟,空腹服。滓再煎服。

17 《仙拈集》卷四方之内托散 171 组成

黄耆、人参、当归、白术、茯苓、银花、生甘草、官桂、瓜蒌仁、白芷各等分。

172 功效主治

《仙拈集》卷四方之内托散功在去腐肉,生新肉。主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

17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两,水煎,入好酒半盏,温服。痈疽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溃。如疮口有黑血水出,此药力之功。

174 加减

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倍当归、川芎。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8 《霉疮证治》卷下方之内托散 181 组成

当归、芎、芍药、白术、茯苓、黄耆、桂枝、忍冬花各等分,甘草减半。

182 主治

《霉疮证治》卷下方之内托散主治悬痈,生于谷道之前,阴器之后,已溃脓者。

183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9 《医学集成》卷三方之内托散 191 组成

黄耆、人参、当归、川芎、防风、白芷、肉桂、炙草、糯米。

192 主治

《医学集成》卷三方之内托散主治痘疮空壳无浆。

20 《不知医必要》卷三方之内托散 201 组成

黄耆(酒炒)1钱5分,党参(米炒,去芦)1钱,川芎5分,丁香2分,糯米50粒,炙草5分。

202 主治

《不知医必要》卷三方之内托散主治痘虽起发,以手按之水浆即出者。

21 《喉科种福》卷四方之内托散 211 组成

生黄耆3钱,白芍药钱半,苏细党4钱,当归钱半,金银花1钱,天花粉1钱,北防风1钱,川芎8分,荆芥穗1钱,生甘草1钱,牛蒡子1钱,陈皮8分,苦桔梗2钱,皂角刺2个,白术1钱(蜜炒),连翘1钱。

212 功效主治

《喉科种福》卷四方之内托散功在托里透脓。主治乳蛾,蛾顶上现白点,是蛾将成脓,其痛必倍。

22 《普济本事方》卷六方之内托散 221 内托散的别名

护心散、粉乳托里散、内托香粉散、乳香万全散、托里散、乳香散、托里护心散、内托护心散、护心托里散、乳粉托里散

222 组成

绿豆粉1两(细研),通明乳香1分(漫火于银石器中炒,手指搅使干可捻,急倾出在纸上,用扇扇冷,便研令极细用)。

223 功效主治

《普济本事方》卷六方之内托散功在托里止痛,解烦渴,退虚热。解金石砒硫发疽之毒。主治一切疮毒、恶疮,难名痈肿,打扑及诸般内损。

224 内托散的用法用量

凡一切恶疮,难名痈肿,每服2钱至3钱,食后、临卧浓煎甘草汤调下;如打扑及诸般内损,用温酒调下,食后、空心服。些少即内消,大损则败血从大便出矣。

2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26 用药禁忌

若发热焮肿作渴,饮汤而呕者,不宜用。

227 附注

1 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 难经校注 3 难经语译 4 难经本义 5 外科精义 6 温疫论 7 血证论 8 研经言 9 良方集腋 10 赤水玄珠全集 11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12 伤寒论校注 13 伤寒六书 14 金匮要略论注 15 厘正按摩要术 16 本草蒙筌 17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8 明医杂著 19 本草从新 20 圣济经 21 子和医集 22 辨证录 23 杨氏家藏方 24 活人书 25 简明医彀 26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27 针灸大全 28 伤寒论语译 29 病机汇论 30 本草崇原集说 31 经穴解 32 本草衍义 33 幼幼集成 34 诸病源侯论校注 35 针灸易学 36 疡医大全、 37 徐大椿医书全集 38 痘疹辨证 39 疯门全书 40 金匮玉函经二注 41 王旭高临证医案 42 读素问钞 43 妇人大全良方 44 广瘟疫论 45 海药本草 46 喉科指掌 点校本 47 问斋医案(无封面) 48 刘涓子鬼遗方 49 学古诊则 50 人身通考 51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52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53 伤寒瘟疫条辩 54 世医得效方 55 类证治裁 56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57 金匮要略校注 58 御药院方 5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 金镜内台方议 61 千金宝要 孙真人海上方 62 伤寒总病论 63 吴鞠通医案 64 形色外诊简摩 65 种福堂公选良方 66 疡科会粹 67 名医别录 68 幼幼新书 69 外科证治全生 70 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71 吴普本草 72 食物本草 73 中藏经语译 74 中藏经校注 75 脉经语译 76 针灸甲乙经校注(上下册) 77 本草易读 78 医学指归 79 胎产心法 女科辑要 80 外科证治全书 81 松峰说疫 82 医方考(附《脉语》)(校点本) 83 仁术便览 84 医灯续焰 85 医方考(附《脉语) 86 验方新编 上 87 验方新编 下 88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89 随息居饮食谱 90 医经溯洄集 91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下) 92 祖剂 93 易简方 94 医林改错 95 冯氏锦囊秘录 96 饮膳正要 97 不居集 98 寿世保元 99 古今医统大全(上下) 100 脉经校注 10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1册-医经注释(上册)(卷1—卷46) 102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2册-医经注释(下册)(卷47—卷70) 10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 第三册 诊断(卷71—卷92 ) 104 明目至宝 105 秘传眼科龙木论校注 106 蠢子医 107 刘纯医学全书 108 千金翼方校释 109 遵生八笺校注 110 难经正义 111 痰火点雪 112 续名医类案 113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114 医碥 115 本草经集注 辑校本 116 勉学堂针灸集成(PDF) 117 汤液本草 118 养生月览 119 饮食须知 120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21 小儿推拿广意 122 全生指迷方 洪氏集验方 123 孙真人千金方 附真本千金方 124 景岳全书 125 四明心法 四明医案 126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127 调燮类编 128 本草求真 129 河间医集 130 小儿药证直诀 131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2 神农本草经辑注 133 痧胀玉衡 134 韩氏医通 135 卫济宝书、集验背疽方 136 温疫论补注 137 医门补要 138 医学读书记 139 医学纲目 140 证治准绳 14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4-12册)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悬雍垂 1 拼音

xuán yōng chuí

2 英文参考

uv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uvula palatin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velum palatinum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cion [朗道汉英字典]

gargareon [朗道汉英字典]

gurgulio [朗道汉英字典]

kiono [朗道汉英字典]

pendulous palate [朗道汉英字典]

staphyle [朗道汉英字典]

staphylion [朗道汉英字典]

staphylo [朗道汉英字典]

uvula palatina [朗道汉英字典]

3 注解

悬雍垂(uvula)为解剖部位名称[1]。出《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篇[1]。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1]、帝钟[1]。是软腭中部游离缘向下突出的部分[2]。张口作“啊”音即可见[1]。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1]。古人认为悬雍垂与音声有关[1]。《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1]。”其悬垂如小舌状的软组织,吞咽时随同软腭向上收缩,防止食物由口腔窜入鼻腔[1]。

腭(palate)为口腔上壁,分隔鼻腔与口腔[3]。可分为硬腭和软腭两部分[4][3]。硬腭是以骨质为基础,表面覆以粘膜[4];软腭(soft palate)连于硬腭之后,位于腭的后1/3[3],主要由腭腱膜、腭肌、腭腺、血管、神经和黏膜构成[3]。软腭的前份呈水平位;后份斜向后下称腭帆velum palatinum[3]。腭帆后缘游离,其中部有垂向下方的突起称腭垂(uvula)或悬雍垂[3][4]。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