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体就是秦桧的书法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宋体就是秦桧的书法吗?,第1张

不是

宋体字于明朝以后才出现,原来,宋朝文化鼎盛,宋刻本精美大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明朝文人特别是书籍的收藏者,极度推崇“宋刻本”。

因此明代出版界多翻刻宋刻本,但为求便捷,也为了降低成本,明朝的这些仿宋刊本经常只刻出“肤廓字样”,而非原来楷味浓厚的宋字。最终形成了一种专门用于印刷的字体。

宋体字名为宋体,其实诞生在明朝,而其根本原因是明清两代文人仰慕宋朝文化、追捧宋刻本所致。宋体字始于明弘治年间苏州地区 后曾通行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

扩展资料:

在宋体字出现之前,印本的字体都是手书的楷体。明初内府刻本中的楷书字体还曾传入朝鲜半岛,成为其官方铸造金属活字的字体。

后来,宋体字开始出现于弘治年间的苏州地区,并于正德时期发展到苏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区,于嘉靖年间初步成型,分布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展览展出了明嘉靖二十八年的两种刻本,但两者字体迥然不同。如《皇明名臣经济录》十八卷为宋体字刻本,《嘉靖隆庆志》十卷为楷体字刻本。自嘉靖时期后,中国古籍印本的字体有了楷体和宋体分庭抗礼的两途。

-宋体

李清照的第一任丈夫为赵明诚。李清照出生于士大夫之家,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善文且喜好藏书。她的母亲同样出生于书香门第,是状元之女。整体来说,李清照的家庭是颇具文学艺术气氛的。受该家庭氛围的影响,李清照自小便十分喜爱读书。再加上她本就十分聪慧,所以少年时期便已才名在外,当时不少文坛名家都对她表示过赞赏。

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与年长自己三岁的赵明诚成亲。就家世来说,赵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与李清照称得上是门当户对。就个人脾性来说,赵明诚同李清照一样都喜碑文,好藏书。他们二人成婚之时赵明诚尚在太学读书,为此并不能每日与李清照待在一起,而是只有在每月初一、十五的时候才能回家与之相聚。两年之后,赵明诚从太学“毕业”,然后入朝为官。

虽然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家境都较为不错,但是他们始终过得十分俭朴。相比起物质生活的富足,他们二人更愿意将钱拿来花在珍本秘籍、或者名画等物的收藏上。其中有一回,有人带着一幅南唐时期的画作《牡丹图》来向他们夫妇二人求售,出售价格为20万文。李清照与赵明诚看到这幅画后爱不释手,但是碍于家中积蓄不足,所以并未能将该画作买下。但是因为这件事情,他们二人还曾“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崇宁元年时李格非被卷入朝堂党争之中,被认为是元祐党羽的他不得再在京任职。当时刚刚嫁人一年的李清照也受到了牵连,因为宋徽宗于次年下诏禁止元祐党人子弟在京居住。因为这个诏令,李清照无奈离开赵明诚身边,转而前往原籍明水投奔家人。与罢官离京的李家不同的是,当时的赵家因赵挺之的接连升迁而风光无限。可是等到了大观元年的时候,赵挺之因蔡京的构陷而深陷牢狱,赵家风光不再。

赵挺之后来也遭遇罢官,赵家因此难以再在京城待下去。于前一年因宋徽宗大赦天下而得以重返汴京与赵明诚相聚的李清照,便又再一次与赵家一起离开京城,转而去到青州过起了屏居乡里的休闲日子。待在青州的十三年时间里李清照与赵明诚过着十分恬静、悠然的生活,他们一起专研文学创作,一起搜求金石古籍。后来社会局势越发混乱,北宋更是因为金人的举兵南下而灭亡。随后宋高宗赵构复又建立起南宋,而赵明诚则于南宋建立后的建炎三年在建康病逝。

1、《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朱瑞熙 ,张邦炜。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之一种,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考察了宋、辽、西夏、金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饮食、服饰、交通、婚姻、宗教信仰等,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生活史专著。

2、《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

3、《东京梦华录》

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

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4、《宋代经济史》

本书是我国经济史和宋史研究中的里程碑式著作,曾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本书从人口、垦田、水利、经济作物、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形式、赋税制度等方面,全面论述两宋300年间社会经济关系发展演变的全过程,重点研究了宋代农业生产、土地关系、手工业发展、国家专利制度、商业和城市经济、对外贸易、货币及经济思想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

5、《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对宋代社会的经济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达到了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出了规律性认识。

本书介绍了宋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概况,封建统治危机下改革要求的酝酿及其成熟,变法的内容和实质,变法过程中的斗争,新法的废除和反动的封建统治势力的高涨等内容。

电视剧《水浒传》相信大家都看过,聚义在梁山的108名好汉的结局固然让人惋惜,但是身居庙堂的高俅、蔡京之流也让人发自内心地憎恶。虽然电视剧并没有把书中描绘的所有场景都展现出来,但是剧组却在人物的服饰穿着上下了一番苦功,几乎是完美还原了宋朝的人文风貌,使观众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宋朝官员的脖子上都有一个“白圈”,我们一直都以为那只是一个装饰,其实不然,那是官员们为了“保命”才戴上的。

从汉代开始,“白圈”就已经在大臣们所穿的衣服上出现了,但是它仅仅存在于“朝服”上,也就是大臣们上朝穿的衣服。汉代的官员们为了使朝服更加熨贴,于是就在外衣领的内衬上加了一个圆形护领,名为“曲领”,也称“拘领”。在北朝到唐朝期间,“曲领”的样式又有变化。

唐朝的官员们在朝服的领口处衬起一半圆形的硬衬,使领部凸起,既是为了美观,也使衣服更加立体,看起来更有威仪。到了宋朝,官员们又在圆形硬衬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他们以白罗为材料,并把它做成上圆下方(上面是一个圆形领圈,下面连接一个方形)的饰件,最后再套在脖子上,从而压住衣领的部位。

汉代刘熙曾在《释名·释衣服》一书中写道:曲领在内,所以禁中衣领上横壅颈,其状曲也。意思就是,之所以在衣领处套上“曲领”,是为了保持衣服的整齐,因为古人的上衣多为长袍,左一层右一层地穿,难免会在领口处发生堆叠褶皱。而设置一个圆形的“曲领”,则可以完美地掩盖这一缺陷,避免皇帝看了心里不舒服,从而降罪。

而“方心曲领”的首次出现,却是在《新唐书·舆服志》中,书中提到,那时的“方心曲领”已经普遍被官员们戴在脖子上。然而,由于唐末时期五代十国的战乱更替,使得“方心曲领”遗失了诸多细节,而且也没有实物留存,到了宋朝的时候,已经没有可以参照的样式,所以宋朝便依据古籍上的记载,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设计出了新一代的“方心曲领”。

随着不断普及,宋朝逐渐将“方心曲领”纳入礼服系统,朝服作为礼服之一,自然便成为了“方心曲领”的最大应用者。除此之外,以“方心曲领”为式样的朝服还流传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并被广泛沿用。据《系辞·上》中记载,中国古代服饰“取诸乾坤”:衣在上,是天的象征;裳在下,是地的象征,十二章绣于一身,正是所谓的“披星戴月”。

而“方心曲领”正是身份的象征,其“上圆下方”的设计理念,正是暗合了“天圆地方”。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的天下也是趁着兵变得来的,他担心自己的皇位被夺,于是便用“方心圆领”来约束臣子的心,让他们不要试图谋反恪守本分。因此,臣子们为了让皇帝放心,自然便戴上了“方心曲领”,另外一点,也是为了保命。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宋朝时沿用唐朝时的度量衡,一里地约530米。

一里,习惯指一市里,即500米。里,长度计量单位。1929年民国推行计量改革以来,一里特指一市里,旧称一华里。

常用于计量路程、地理距离。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里作为计量单位,源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井田制被废除之后,由面积单位演化为长度单位。

扩展资料:

民国的计量改革:

第三次中国里制的变化,发生在民国时期:“公元1929年制定一市里为150丈,合公制为500米。这次制定的里制一直沿用至今,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里制的特点,又吸收了西方米制,并与其结合。

所谓继承中国里制特点表现在:从周代开始中国传统里制为一里300步,这次里制为一里150丈,而以营造尺的五尺为步、二步为一丈,则150丈恰为三百步。

所谓吸收西方米制与之结合表现在:“一市里为150丈合公制为500米”,则是以西方的米制表示中国的里制,而中国的市尺则变为西方一米的三分之一。这样二者融为一体。由于这次制定的里制,适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方便了与西方长度单位的换算,所以沿用至今。

—一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