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砂仁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6收藏

海南砂仁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拼音名 3 英文名 4 海南砂仁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性状 9 化学成份 10 性味 11 功能主治 12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海南砂仁 1 拼音

hǎi nán shā rén

2 拼音名

Hǎi Nán Shā Rén

3 英文名

Fructus Amomi Longiligularis

4 海南砂仁的别名

海南壳砂仁、壳砂

5 来源

为姜科植物海南砂仁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的果实。夏、秋果实成熟时摘收,晒干或低温干燥。取用种子。

6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15m;具匍匐根茎。叶片线状披针形,长20~30cm,宽25~5cm,先端长尾尖,基部渐狭,两面无毛;叶舌披针形,长2~45cm,膜质,无毛。总花梗长1~3cm;苞片披针形,褐色;小苞片包卷住萼管;花萼白色,顶端3齿裂;花冠管较萼管略长;唇瓣圆匙形,白色,顶端具突出、2裂的**小尖头,中脉隆起,紫色;雄蕊长约1cm,药隔附属体3裂。蒴果卵圆形,长15~22cm,宽08~12cm,被片状、分裂的短柔刺;种子紫褐色,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花期4~6月,果期6~9月。

7 生境分布

生于山谷密林中。主产海南。

8 性状

果实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珠三棱,长15~2cm,直径08~12cm;表面棕褐色,被片状、分枝的短柔刺,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5~17粒;种子多面形,直径15~2mm。气芳香,味淡。

9 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其中有a蒎烯、莰烯、B蒎烯、蒈烯3、柠檬烯、桉油素及伞花烃等。

10 性味

性温,味辛。

11 功能主治

理气开胃,消食。用于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呕吐。

12 摘录

《辞典》

古籍中的海南砂仁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七草部上品之上]草之草

广南及海南苗草果形如橄榄其皮薄其色紫其仁如缩砂仁而大又云南出者名云南草果其形差小耳用仁质

《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草之三]益智子

粉舐之。(《经验良方》)漏胎下血∶益智仁半两,缩砂仁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汤下,日二服。(胡氏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七节·夹痞伤寒

五分、清炙草四分、烦热、加姜炒川连七分、便闭、加海南子、炒黑丑各钱半。)调和中气以除根。若但误下成痞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消化法

沈樾亭验方传信)、局方聚宝丹(广木香、上沉香、春砂仁各三钱,麝香八分,炒延胡、明乳香、净没药各三钱,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

  你想了解海南的什么情况?看看新闻《直播海南》18:00,或者看《海南一家亲》,这是最直接的。

  如果非要书的话:

  2004海南史志类书籍出了一大堆

  海南的文化升温在2004年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年里,各种文化活动接连不断,而盛世修典史书出版,则成了这一年中最为闪亮的风景。

  最厚重的书籍

  《海南地方志丛刊》和《海南先贤诗文丛刊》

  从2004年3月起,两套大型海南地方文献丛书———《海南地方志丛刊》和《海南先贤诗文丛刊》,由海南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这是我省文化建设史上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

  《海南地方志丛刊》辑录了至今所能搜集到的自宋代《海外四州》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府志(岛志)、州志、县志、乡土志、采访录,以及南海诸岛的若干历史资料;正史中涉及海南地方的史料及8种《广东通志》中的琼州府部分也录出列入,总共70余种,达1500万字。

  《海南先贤诗文丛刊》辑录了自宋代道教名家白玉蟾以至清末期间若干海南先贤的诗文著作共计26种,约500万字。

  2000年,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任省政协副主席的洪寿祥同志发起并领衔主编这两部丛书,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担任执行主编,郑行顺、袁大川为常务副主编,聘请省内外的一批相关专家,投入艰苦细致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地方史志资料和先贤著述,是一个地方精神文化的历史遗产。通过搜集和整理,把这些文化遗产完整保留下来,具有文献学上的意义,功在当代,泽被后人。它有助于增强海南人民的文化自信,发扬海南地方文化的优良传统。

  最好看的书籍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海南卷本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被称之为“一座壮丽的中国文化长城”。

  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联合发起编纂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是统一规划、统一体例编纂、统一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按行政区划分别编辑成卷(台湾省暂缺)。在总计300卷文艺集成志书中,海南有8卷丛书编辑出版。《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共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中国戏曲志》。除了《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之外,都有海南卷本位列其中,海南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这项工程,建省后由省文体厅设专门部门负责承担这项工作。前期主要是搜集普查工作,直到近几年才陆续出版丛书。《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自立项之日起,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被列入“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艺术科学重点项目,随着各卷本陆续问世,社会影响日趋广泛,在“九五”期间被更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最精美的书籍

  大型民族学著作《中国黎族》

  黎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黎族的传统文化,是在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光辉篇章。2004年4月,黎族历史文化的扛鼎之作《中国黎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继大型画册《黎族传统文化》之后,研究黎族文化的又一部重要著作。这部70多万字的文献著作,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了黎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对推进黎族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外界了解黎族打开了一扇窗口,为黎族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历史记录。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加上居处偏远,故历代关于黎族的文献资料较为匮乏。《中国黎族》是黎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这部厚达70多万字的书籍先后6易其稿,参与本书编写的专家深入到偏远山村搞田野调查,许多市县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书在编写和定稿的过程中,广泛参考和吸收了各个历史时期关于黎族的研究成果,征求了许多熟悉黎族历史文化的老同志、老专家的意见。无论是资料的真实可靠,还是观点的严谨准确,《中国黎族》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中国黎族》甫一推出,便赢得极高评价,这部融史料性、科学性、文学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书籍,无疑将会成为传世之作。

  最浓缩的书籍

  《海南移民史志》

  这是一部厚达550多页的书籍,《海南移民史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从几千年前一直演绎到当下,时间跨度之长,各类人物之众,观照角度之广,涉猎事物之多,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完成的。说这本书是一项大工程,也不为过,单是书中列出的各种年代、事件、人物等表格,就足以让人饱览。本书作者王俞春曾当过6年中学教师,后担任过琼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多年来笔耕不辍,常有作品发表,并已有几部与海南文化历史相关著作发表:《历代过琼公传》、《海南进士传略》、《中国历代官署官名词典》等。《海南移民史志》是一本写得极为浓缩的文字。如果展开来写,甚至可出多卷本。一个惜墨如金的著书者,一个治学严谨的文化人,积多年心智,累半生研读,为海南的父老乡亲捧出了这本力作。

  最简朴的书籍

  《白玉蟾全集校注本》、《邢宥湄丘集校注本》

  《白玉蟾全集校注本》、《邢宥湄丘集校注本》(均为海南出版社出版)由朱逸辉等主编、校注。年届八旬的琼崖老战士朱逸辉,多年来热心海南文化古籍的挖掘整理,他潜心耕耘持之以恒,与一些热爱海南文化的几位同道者一起,广泛搜集史料,躬耕案头数载,发掘海南文化历史遗产,弘扬海南人文精神,不断推出一部部著作。说他们的书籍最简朴,是指这些编辑校注者既没有有关部门派发的任务,也没处可领劳务报酬,就是出版这些书籍的经费,也是他们想方设法自筹资金,所以在书“鸣谢”这篇页码上,往往密密麻麻地印上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名字。不久前,朱逸辉等获省委宣传部颁发的“双岛学园杯文化宣传特别奖”。

  《崖州志》、《琼州府志》也行

  如果是想了解海南的历史,上面的就差不多了,但是要了解现在,就看点海南台的新闻和我们的本土节目吧。

在我国的古书《史记》《梦溪笔谈》中都有关于海市蜃楼的记载,宋代大诗人苏轼在《登州海市》的诗中也描述过海市蜃楼的奇观,还有哪些古籍记载了海市蜃楼?

史书记载《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

《海市蜃楼》——选自《梦溪笔谈》(沈括)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南宋遗民林景熙的《蜃说》,全文一百多字,是描写海市蜃楼最好的一篇散文之一。

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蜃气楼台之说,出天官书,其来远矣。或以蜃为大蛤,月令所谓雉入大海为蜃是也。或以为蛇所化。海中此物固多有之。然海滨之地,未尝见有楼台之状。惟登州海市,世传道之,疑以为蜃气所致。苏长公海市诗序谓其尝出于春夏,岁晚不复见,公祷于海神之庙,明日见焉。是又以为可祷,则非蜃气矣。”

明朝方以智《物理小识》:“睢阳袁可立为抚军,时饮楼上。忽艨艟数十扬帆来,各立介士,甲光耀目,朱旗蔽天,相顾错愕。急罢酒料理城守,而船将抵岸,忽然不见,乃知是海市。”遂诗兴大发,在蓬莱阁上留下千古名篇《观海市诗》。

袁可立《观海市》诗并序(《蓬莱阁诗》中记述海市最真实得体的文章)

刘献廷《广阳杂记》

莱阳董樵云:登州海市,不止幻楼台殿阁之形,一日见战舰百余,旌仗森然,且有金鼓声。顷之,脱入水。又云,崇祯三年,樵赴登州,知府肖鱼小试,适门吏报海市。盖其俗,遇海市必击鼓报官也。肖率诸童子往观,见北门外长山忽穴其中,如城门然。水自内出,顷之上沸,断山为二。自辰至午始复故。又云,涉海者云,尝从海中望岸上,亦有楼观人物,如岸上所见者。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吴权之后裔,属于以氏族名称或国名为氏,姬姓,出自黄帝后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泰伯),属于以国名为氏,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秦汉以前的迁徙,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2秦汉时期迁徙,

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可惜命不长,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就于当年6月过早地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

  。《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3魏晋隋唐时期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4隋唐时期其中南阳吴氏,为汉初长沙王后裔吴复兴所开基,其后子孙繁衍各地,形成许多吴氏望族分支5宋元时期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6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7近现代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显赫的吴姓人物当属吴佩孚。吴佩孚属登州吴氏。据说吴佩孚曾考证他是延陵吴季扎的裔孙,吴姓开氏始祖吴太伯的第12l代嫡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