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儿遇患文言文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君儿遇患文言文翻译,第1张

1 李崇断案 翻译

一、译文

寿春县人苟泰有个三岁的儿子,遇到贼,孩子丢失了,几年都不知他在哪里。后来在同县的赵奉伯家里出现,苟泰递诉状告到官府。他们两个人都说那个孩子是自己的儿子,而且都有邻居作证,郡县的官员不能判夺这件案子。

李崇说:“这个很容易就知道真相了。”他将两个父亲和儿子分别安置,让他们独处几十天,然后让人告诉那两个父亲说:“您的儿子生病,已经突然死了。现在接到命令,您的行动禁止解除了,回去准备丧事吧。”

苟泰听到后嚎啕大哭,悲伤的不能自已。奉伯只是嗟叹就完了,并没有特别哀伤的样子。李崇了解了实情,就把儿子还给苟泰,指责奉伯欺诈。

二、原文

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李)崇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

禁经数旬,然后遣人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即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

三、出处

《太平御览》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

《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 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二、作品赏析

该书纂集宏富﹐所引用五代以前的文献﹑古籍﹐十之八九今已失传。后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看不到原书﹐还可以从这部书里寻找断篇残简。

由于《御览》所据为宋代以前古本﹐故对现存先秦﹑汉﹑唐经史典籍﹐多能刊正其脱漏错讹。作为循部依类检索古代资料的宝库﹐该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编纂方面﹐该书体例时有失当﹐类目亦有重复﹐引用书名往往错乱﹐是其不足之处。

三、作者简介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

后汉时期,李昉登进士第。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北宋初年,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终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李昉去世,年七十二。获赠司徒,谥号“文正”。

李昉工诗,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李崇断案

-太平御览

2 寻找一篇文言文

原文: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译文:: 从前,有人捉得一只甲鱼,想煮来吃,又不肯担当杀生的恶名。于是用旺火烧得锅里的水鼎沸,在锅上横架一根细竹子作为桥,然后跟甲鱼商量说:“你能渡过这桥,我就给你生路。”甲鱼知道主人是在使用诡计骗杀自己,就费劲精力、谨慎地像螃蟹一样艰难地爬行,总算勉强爬到了尽头。主人又说:“你能渡过这桥,真太好了!再给我渡一次,我要看看仔细。”

寓意:本文告诫人们,要识破那些伪君子,看清他们是怎样言而无信,又是怎样装腔作势地干尽坏事的。

选自 岳珂《桯史》。岳珂,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岳飞之孙。

3 卜天璋文言文的翻译文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

父亲卜世昌,在金朝任孔国官。宪宗蒙哥南征时,卜世昌率众归附,授官为镇抚,统领民兵二千户,升为真定路管民万户。

宪宗六年,登录征调黄河以北的二千民户迁徙至黄河以南,命卜世昌专领,因而定居于汴梁。卜天璋自幼聪颖,长大后以正直而自负,研读书史,懂得成败大体。

至元年间,出任河南府府史,当时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上准备向南迁徒,皇帝下诏,令百姓恢复旧业,不得南渡,众人喧哗不肯归家。卜天璋顾虑发生变乱,劝总管张国宝听凭这些人渡河,张国宝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没有生出事端。

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知卜天璋的贤良,征辟他为宪史,他的声望更为瞩目。后任御史台掾,有位侍御史依仗权势贪污受贿,御史揭发了他贪赃。

当时卜天璋主管文读,还没来得及上奏,所以也被谗毁,他和御史都被拘押于内廷,御史悲伤埂咽,卜天潭问他为什么这样,御史说:“我已老了,只有一个女儿,心里觉得可怜;她听说我被拘押,已经数日没有吃饭,所以心中悲伤。”卜天璋说:“尽职而死,正合大义,为什么要为子女哭泣呢?”御史很惭愧,向卜天璋拜谢,不久便被赦免了。

丞相顺德王伾持国政,擢升卜天璋为中书掾,任提控,政事可否,他都竭力辨别,其他的宰相很生气,对卜天璋的话置之不理,但顺德工却听从卜天璋的意见,并且说:“掾能这样做,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大德四年,任工部主事。蔚州有一名刘帅,强横地夺取他人产业,官吏不敢处理,中书省调卜天璋前去断决,刘帅屈服,所夺回地又归于民。

大德五年,因为枢密大臣暗伯的推荐,被授予都事,并领他到府上,引见给皇帝,赐锦衣、鞍辔、弓刀等物。后来又因扈从之劳,加官为奉训大夫,赐给侍宴服两套。

任职期满后,应当有人替职,枢密院大臣上奏请求留任,特地以替职的人作为增设的员额。武宗时,迁升为宗 郎中,尚书省设立后,又迁升为刑部郎中。

当时盗贼很多,有人建议,让罪犯及家属都穿青色的衣帽,以区别于良民百姓。卜天璋说:“穿着褐衣的犯人堵塞道路,这是秦代的弊政,何足效法!”丞相醒悟,制止了这种作法。

有人报告诸候工中有人图谋不轨,皇帝责令卜天璋审讯处理,为此得到了优厚的赏赐。尚书省臣获罪,元仁宗召卜天璋人官晋见,当时兴圣太后也在座,仁宗指着他对太后说:“这是不贪贿赂的卜天璋。”

太后问他现任什么官职,卜天璋回答说:“臣下任刑部郎中。”又问是谁推荐的,回答说:“臣下无才,误被皇帝擢升任用。”

仁宗说:“先朝任命谢仲和为尚书,爱卿为郎中,都是朕亲自推荐的。你们应尽忠职守,不得怠懈!”当即把中书刑部的大印交给了他。

走马上任时,他入官晋见,皇帝赐酒在隆福官款待,并赐锦衣三套。后受命处理谋反的案件,仁宗看着左右大臣说:“卜天璋是个清廉谨慎的人,一定会得到实情。”

卜天璋禀承旨意断案,才没有出现冤狱。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鼓励农耕,劝导学业;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之患得以免除。

当时盗贼聚集,占据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全部处以碟刑示众,盗贼被平息。升任浙江廉访副使,到任数月,因为更改田制,改任饶州路总管,卜天璋到任后,任凭百姓自报田产,施政毫不扰民,百姓欢悦,境内清静肃然。

当时行中书省大臣负责更改田制之事,他们作威作福,州县官员争着贿赂他们,希望以此免受谴责。只有饶州路不送,中书省臣因此衔恨,要以严格的法令中伤卜天璋,但追查其罪状却毫无所得;属县报告发生饥荒,卜天璋当即发放官粮赈济,僚佐们都认为不能这样做,卜天璋说:“百姓如此饥饿,若是向上面请求后再赈灾,百姓定会饿死的。

如果有事前未申报的责任,我独自承担,不会连累各位。”终于发放官府存粮赈济,百姓因此得以免于饿死。

他遇事就是这样无所顾虑。大火烧到饶州的东门,卜天璋穿戴整齐,对火而拜,大火因此熄灭。

鸣山有虎凶暴残恶,卜天璋发出檄文给山神,很快就将虎捕获。他以政绩和品行第一为朝廷所知,升任广东廉访使。

先前,豪强濒海筑堰,垄断商船以取利,前任的多届长官都因收受了贿赂而置之不问;卜天璋到任后,便调发兵卒将堤堰决去。岭南地区历来无冰,卜天璋到后,开始有冰,人们都说这是卜天璋施政良好所致。

不久,他便请求退休。天历二年,蜀地发生叛乱事件,荆楚地区受到很大震动。

朝延又拜卜天璋为山南廉访使。人们都认为他已年老,一定不会上任。

卜天璋说:“国家正遇危难,我虽年已八十,常常害怕不能死得其所,岂敢逃避困难!”于是挺身赴任。到任后,他整饬风化,严肃吏治,州郡之中肃然安定。

当时物价飞涨,卜天璋下令不要压低物价,听任民众自由买卖,引来商人的车船汇集贩运,米价很快就跌了下来。又留下御史台的赃罚库缗钱,不再输送到御史台,用来赈助饥民,御史到达后,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称赞颂扬他。

正值朝廷下诏给三品官,令他们论说当时政策的得失,卜天璋因此列举二十件事上奏,共一万余言,列出条目名之为《中兴济治策》,都切中时弊,从此后便辞官归家了。回到汴梁后,他把自己余下的俸禄都施。

4 未尝一遇文言文翻译

原文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 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武略,武功。〕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译文

过去周朝有个人,(一生)多次求官没有得到君主赏识,(直到)年老鬓发斑白,(这天)在路上哭泣。有人问道:“您为什么哭泣呢?”他回答说:“我几次谋官都得不到赏识。现在自己伤心已经年迈,失去机会了,因此伤心地落泪。”那人又问:“您为什么一次都得不到赏识呢?”他回答说:“我少年时苦读经史,后来文才具备,试图求官,不料君王却喜欢任用老年人。这个君王死后,继位的君王又喜欢任用武士,我改学武艺,谁知武功刚学成,好武的君王又死去了。现在新立的君王开始执政,又喜欢任用年轻人,而我的年龄已经老了,所以终生不曾得到一次赏识,未能做官。”

仕:做官。 遇: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赏识。 时:时机,机会。 就:古今异义,都是动词,都解释为“完成”“实现”。启示学业须扎扎实实,学好精通;投机钻营,肯定失败。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1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2 文言文阅读答案刘显传

《明史 刘显传》译文:

刘显,南昌人,天生身材魁梧、膂力绝伦,青年时家贫,为人佣工为生,赶上了荒年,因吃量过大,经受不了饥饿煎熬,便有了轻生的念头。他来到一座荒祠里上吊,不想一连吊了两次,都因为绳子和房椽断了而未遂,刘显以为是有神人护佑,便拜别神像、恸哭而去,混迹于一帮牵夫里,为人拉牵帮佣,辗转经年,到达了天府之国四川,寄居在一所寺庙里,靠打短工和偷吃庙里的供品维持生计。他把偷来的供品扣在一口大钟里,天长日久便被人发现了,他神奇的体力被人们以为是天人下凡。嘉靖三十四年,川南宜宾苗人做乱,巡抚张皋募兵平叛,在众人的劝说纵恿下,刘显应募投军,在首次战斗中,他手舞两把大铡刀当先冲锋,亲手砍杀五六十人,并手擒三名首恶,后军继进,使这场叛乱一举荡平,刘显由此声名大震,从一名走卒一下子升为副千户。从此他一直身历沙场,七年之间凭了战功直升到总兵,其升迁之快,为历代武将中所罕见。

参考:

/linkurl=4iwPIcqEeg8u9CTBVMTRFYNXwaxqjAT820Cli_L7CFbEtY27L-XerGgwrm_KrumjNMEuDRhaESxzmxulImsOKfuDZnb_TzxP2VGrP7wZkE7

注:

《梁书·刘显传》、《南史·刘显传》不详。

3 文言文扩展阅读《曳尾涂中》的答案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4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庞德字令明

庞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

少为郡吏州从事、、、、、、又赐子会等四人爵关内侯,邑各百户。会勇烈有父风,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

注译:庞德传庞德字令明,南安郡糩道人。年轻时曾担任郡吏、州从事。

初平年间,跟随马腾攻击反叛的羌人、氐人,屡次立功,逐渐升到校尉。建安年间,曹操在黎阳征讨袁谭、袁尚。

袁谭派郭援、高干等人在河东郡抢掠,曹操命钟繇率关中众将讨伐他们。庞德随马腾的儿子马超在平阳抵御郭援、高干,庞德担任先锋,进攻郭援、高干,大获全胜,亲自斩了郭援。

被任命为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张白骑在弘农郡谋反,庞德再次随马腾征剿,在两座崤山之间大破敌军。

每次出战,庞德总是攻陷敌阵,打退敌人,在马腾军中最为勇猛。后来马腾担任卫尉,庞德留在马超部下。

曹操在渭南打败马超,庞德随马超逃入汉阳郡,据守冀城。后来又跟马超跑到汉中,投奔了张鲁。

曹操平定汉中,庞德随部队投降了。曹操早就听说庞德骁勇,任命他为立义将军,封他为关门亭侯,食邑三百户。

侯音、卫开等人占据宛城叛变,庞德率领部下与曹仁夺取了宛城,斩了侯音、卫开,便往南驻扎在樊城,讨伐关羽。樊城的众将因为庞德的哥哥在汉中蜀军里,对他产生怀疑。

庞德常常说:“我蒙受国家恩惠,要为国尽义捐躯。我要亲自攻打关羽,今后我不杀关羽,关羽就该杀了我。”

后来他亲自同关羽交战,射中关羽前额。那时庞德总骑白马,关羽的士兵称他为白马将军,都很怕他。

曹仁让庞德在樊城北边十里的地方屯扎,碰上连着下了十几天大雨,汉水泛滥,樊城平地水深五六丈,庞德同众将上堤躲水,关羽乘船进攻,四面包围用弓箭射堤上。庞德披甲持弓,箭无虚发。

将军董衡、部属将领董超等人想投降,庞德都处死了他们。从清晨一直战到过午,关羽攻击更急,箭用完了,就靠近肉搏。

庞德对督将成何说:“我听说良将不怕死,不苟且偷生,烈士不毁大节来求活命。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

更愤怒地投入战斗,胆气也越来越壮,但势越来越大,将士们都投降了。庞德同部下一名将领、两名伍长弯弓搭箭,乘小船要回曹仁营中。

因为水大船翻了,弓箭遗失,庞德一人抱着船沉到水中,被关羽俘获。庞德站立不跪,关羽对他说:“您哥哥在汉中,我想用您为将军,为什么不早投降呢?”庞德骂关羽说:“你小子,什么叫投降!魏王率领雄兵百万,威振天下。

你们的刘备不过是个庸才,岂能和魏王对敌!我宁肯做国家的鬼,也不当贼人的将。”于是被关羽所杀。

曹操听说后很悲痛,为他的死而流泪,封他两个儿子为列侯。曹丕即王位,派使者到庞德陵墓送去谥号。

下诏说:“从前先轸为国捐躯,王雏绝食而死,丧身殉节,前代人都赞美他们。庞德果敢刚毅,赴难立名,当时人们就称赞他,他的大义在当时就很崇高,寡人怀念他,赠他壮侯的谥号。”

又赐给他儿子庞会等四人关内侯的爵位,各食邑一百户。庞会勇猛刚烈有他父亲的风格,官作到中尉将军,封为列侯。

5 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蔡佑,字承先,其先陈留”

《周书·卷二十七·列传十九》节选

蔡佑字承先,其先陈留圉人也。曾祖绍为夏州镇将,徙居高平,因家焉。祖护,魏景明初,为陈留郡守。父袭,名著西州。正光中,万俟丑奴寇乱关中,袭乃背贼,弃妻子,归洛阳。拜齐安郡守。及魏孝武西迁,仍在关东。后始拔难西归,赐爵平舒县伯,除岐、夏二州刺史,卒。赠原州刺史。

佑性聪敏,有行检。袭之背贼东归也,佑年十四,事母以孝闻。及长,有膂力,便骑射。太祖在原州,召为帐下亲信。太祖迁夏州,以佑为都督。

及侯莫陈悦害贺拔岳,诸将遣使迎太祖。将赴,夏州首望弥姐元进等阴有异计。太祖微知之,先与佑议执元进。佑曰: “狼子野心,会当反噬,今若执缚,不如杀之。”太祖曰:“汝大决也。”于是召元进等入计事。太祖曰:“陇贼逆乱,与诸人戮力讨之。观诸人辈似有不同者 。”太祖微以此言动之,因目佑。佑即出外,衣甲持刀直入,瞋目叱诸人曰 :“与人朝谋夕异,岂是人也!蔡佑今日必斩奸人之头 。”因按剑临之。举座皆叩头曰 :“愿有简择 。”佑乃叱元进而斩之,并其党并伏诛。 一坐皆战栗,不敢仰视。于是与诸将结盟,同心诛悦。太祖以此知重之。乃谓佑曰:“吾今以尔为子,尔其父事我。”后从讨悦,破之。

又从迎魏孝武于潼关。以前后功,封苌乡县伯,邑五百户。大统初,加宁朔将军、羽林监,寻持节、员外散骑常侍,进爵为侯,增邑一千一百户。从太祖擒窦泰,复弘农,战沙苑,皆有功,授平东将军、太中大夫。

又从太祖战于河桥,佑乃下马步斗,手杀数人。左右劝乘马以备急卒。佑怒曰 :“丞相养我如子,今日岂以性命为念!” 遂率左右十余人,齐声大呼,杀伤甚多。敌以其无继,遂围之十余重,谓佑曰 :“观君似是勇士,但弛甲来降,岂虑无富贵耶。”佑骂之曰:“死卒!吾今取头,自当封公,何假贼之官号也。”乃弯弓持满,四面拒之。东魏人弗敢逼,乃募厚甲长刀者,直进取佑。去佑可三十步,左右劝射之,佑曰 :“吾曹性命,在一矢耳,岂虚发哉 。”敌人渐进,可十步,佑乃射之,正中其面,应弦而倒,便以矛刺杀之。因此,战数合,唯失一人。敌乃稍却。佑徐引退。是战也,我军不利。太祖已还。佑至弘农,夜中与太祖相会。太祖见佑至,字之曰 :“承先,尔来,吾无忧矣 。”太祖心惊,不得寝,枕佑股上,乃安。以功进爵为公,增邑三百户,授京兆郡守。

九年,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举州来附。太祖率军援之,与齐神武遇,战于邙山。佑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 ”,皆遽避之。俄授青州刺史,转原州刺史,加帅都督,寻除大都督。十三年,遭父忧,请终丧纪。弗许。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赐姓大利稽氏,进爵怀宁郡公。

魏恭帝二年,中领军。六官建,授兵部中大夫。江陵初附,诸蛮骚动,诏佑与大将军豆卢宁讨平之。三年,拜大将军,给后部鼓吹。以前后功,增邑并前四千户,别封一子县伯。太祖不豫,佑与晋公护、贺兰祥等侍疾。及太祖崩,佑悲慕不已,遂得气疾。

孝闵帝践阼,拜少保。佑与尉迟纲俱掌禁兵,递直殿省。时帝信任司会李植等,谋害晋公护,佑每泣谏,帝不听。寻而帝废。世宗即位,拜小司马,少保如故。帝之为公子也,与佑特相友昵,至是礼遇弥隆。御膳每有异味,辄辍以赐佑;群臣朝宴,每被别留,或至昏夜,列炬鸣笳,送佑还宅。佑以过蒙礼遇,常辞疾避之。至于婚姻,尤不愿交于势要。寻以本官权镇原州。顷之,授(宣)〔宜〕州刺史,未之部,因先气疾动,卒于原州。时年五十四。

佑少有大志,与乡人李穆,布衣齐名。尝相谓曰:“大丈夫当建立功名,以取富贵,安能久处贫贱邪!”言讫,各大笑。穆即申公也。后皆如其言。及从征伐,常溃围陷阵,为士卒先。军还之日,诸将争功,佑终无所竞 。太祖(乃)〔每〕叹之,尝谓诸将曰 :“承先口不言勋,孤当代其论叙。”其见知如此。性节俭,所得禄皆散与宗族,身死之日,家无余财。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五州诸军事、原州刺史 。谥曰庄。子正嗣。官至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佑弟泽,颇好学,有干能。起家魏广平王参军、丞相府兼记室,加宣(武)〔威〕将军、给事中。从尉迟迥平蜀,授帅都督,赐爵安弥县男。稍迁司辂下大夫、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澧州刺史。在州受赂,总管代王达以其功臣子弟,密奏贳之。后为(邙)州刺史,不从司马消难,被害。

是这个吧?原题在哪儿?我很乐意为您解答问题!

6 郝景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乡试中举,授盐城教谕,因犯过失而罢职归家。启任陕西苑马寺万守监录事,后调为黄州照磨,代理黄安县事。到任刚三日,农民义军突然来攻城,景春等坚守八天八夜,义军撤走。

崇祯十一年(1638),升任房县知县。农民起义军领袖罗汝才率九营之众向熊文灿请降,文灿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犹豫起来。景春单骑至义军兵营去劝说,并与汝才及其同党白贵、黑云祥歃血为盟。汝才到文灿军门投降,而所部诸营分驻于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与贵、云祥驻于房县城郊。当时,郧阳各县城墙都被破坏,只有房县有赖于景春安抚,大体上可以防守。然义军杂处其间,居民日夜不安。景春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一方面修理防御工事,一方面与义军诸营和睦相处。

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举兵反明,约汝才一同行动。景春子郝鸣銮还是生员,有万夫不敌之勇,他对其父说:“房县城为敌攻击目标,仅疲惫瘦弱的士兵不过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铠甲去见汝才说“:你难道不念曾与我父亲烧香盟誓之言吗?希望你慎重,不要与张献忠一同作乱。”汝才假意允诺。鸣銮察觉出汝才的允诺并非真心诚意,回来与道选领兵登城防守,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城下。鸣銮等斩义军将领上天龙,遣使向熊文灿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见到文灿。

不久,义军大队人马至房县城下,献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队伍打红旗。忽然两军合在一起并力围攻。义军将领白贵、黑云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让给我们,保证无事。”献忠又令张大经来劝降。景春在城上大骂,鸣銮且守且战,坚持了五天五夜。义军损失不少,献忠左足受伤,其心爱战马也被杀死。守军指挥张三锡开北门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选在巷战中牺牲。大经促使汝才劝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问他府库财物何在,景春厉声道“:库藏若还有财物,你们也破不了城!”义军杀一典史、一守备来恐吓他,景春终不屈服,与其子鸣銮一道被杀。其仆陈宜和朱邦闻一家都死。朝廷闻知,赠景春尚宝少卿,建祠奉祀,后又改赠太仆寺少卿。

7 李文定报德文言文阅读答案

(二十二) 李文定报德

李文定公家甚贫,同巷李生,每推财以济之。公感其意,拜为兄。寻举进士第一,李生遣人奉书通殷勤①,公口谢之而已,不答。书生惭,谓公挟贵忘旧,遂不复相闻。

后十年,公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②之义,愿授一官,以报其德。诏授左班殿直。公制袍笏,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公与叙旧好,且谢曰:“昔日周旋③,极不敢忘,幸被误恩④,乃获所愿。”

众然后服公性度弘远⑤,非狭中浅见之人所能度。

[注释]①通殷勤:叙述恳切深厚的友谊。②周恤:照顾,接济。③周旋:交往,交际。这儿引申为照顾,接济。④幸被误恩:幸好被皇上错误地施与恩情,(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这是自谦的说法。⑤性度弘远:性情气度弘大长远。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谓公挟贵忘旧 ( )

(2)极不敢忘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

3 李文定在考中进士后,为什么对李生的“通殷勤”,只是“口谢之而已”?

4李文定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老朋友,故人(2)非常

2、(李文定)写信给州府官员,让他们(派人)护送李生到自己的处所

3、因为当时无法用行动来报答李生的恩德

4、知恩图报,气度弘大

8 文言文阅读答案 熊远字孝文 豫章南昌人

晋书·卷七十一·列传第四十一·熊远传 原文 熊远,字孝文,豫章南昌人也。

祖翘,尝为石崇苍头,而性廉直,有士风。黄门郎潘岳见而称异,劝崇免之,乃还乡里。

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十余日荐于郡,由是辟为文学掾。

远曰:“辞大不辞小也。”固请留县。

太守察远孝廉。属太守讨氐羌,远遂不行,送至陇右而还。

后太守会稽夏静辟为功曹。及静去职,远送至会稽以归。

州辟主簿、别驾,举秀才,除监军华轶司马、领武昌太守、宁远护军。元帝作相,引为主簿。

时传北陵被发,帝将举哀,远上疏曰:“园陵既不亲行,承传言之者未可为定。且园陵非一,而直言侵犯,远近吊问,答之宜当有主。

谓应更遣使摄河南尹案行,得审问,然后可发哀。即宜命将至洛,修复园陵,讨除逆类。

昔宋杀无畏,庄王奋袂而起,衣冠相追于道,军成宋城之下。况此酷辱之大耻,臣子奔驰之日!夫修园陵,至孝也;讨逆叛,至顺也;救社稷,至义也;恤遗黎,至仁也。

若修此四道,则天下响应,无思不服矣。昔项羽杀义帝以为罪,汉祖哭之以为义,刘项存亡,在此一举。

群贼豺狼,弱于往日;恶逆之甚,重于丘山。大晋受命,未改于上;兆庶讴吟,思德于下。

今顺天下之心,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大军后至,威风赫然,声振朔野,则上副西土义士之情,下允海内延颈之望矣。”属有杜弢之难,不能从。

时江东草创,农桑弛废,远建议曰:“立春之日,天子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以劝农功。《诗》云:‘弗躬弗亲,庶人不信。

’自丧乱以来,农桑不修,游食者多,皆由去本逐末故也。”时议美之。

建兴初,正旦将作乐,远谏曰;“谨案《尚书》,尧崩,四海遏密八音。《礼》云,凶年,天子撤乐减膳。

孝怀皇帝梓宫未反,豺狼当途,人神同忿。公明德茂亲,社稷是赖。

今杜弢蚁聚湘川,比岁征行,百姓疲弊,故使义众奉迎未举。履端元日,正始之初,贡士鳞萃,南北云集,有识之士于是观礼。

公与国同体,忧容未歇。昔齐桓贯泽之会,有忧中国之心,不召而至者数国。

及葵丘自矜,叛者九国。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将绍皇纲于既往,恢霸业于来今,表道德之轨,阐忠孝之仪,明仁义之统,弘礼乐之本,使四方之士退怀嘉则。今荣耳目之观,崇戏弄之好,惧违《云》、《韶》、《雅》、《颂》之美,非纳轨物,有尘大教。

谓宜设馔以赐群下而已。”元帝纳之。

转丞相参军。是时琅邪国侍郎王鉴劝帝亲征杜弢,远又上疏曰:“皇纲失统,中夏多故,圣主肇祚,远奉西都。

梓宫外次,未反园陵,逆寇游魂,国贼未夷。明公忧劳,乃心王室,伏读圣教,人怀慷慨。

杜弢小竖,寇抄湘川,比年征讨,经载不夷。昔高宗伐鬼方,三年乃克,用兵之难,非独在今。

伏以古今之霸王遭时艰难,亦有亲征以隆大勋,亦有遣将以平小寇。今公亲征,文武将吏、度支筹量、舟舆器械所出若足用者,然后可征。

愚谓宜如前遣五千人,径与水军进征,既可得速,必不后时。昔齐用穰苴,燕晋退军;秦用王翦,克平南荆。

必使督护得才,即贼不足虑也。”会弢已平,转从事中郎,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左丞、散骑常侍。

帝每叹其忠公,谓曰:“卿在朝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到,可为王臣也。吾所欣赖,卿其勉之!” 及中兴建,帝欲赐诸吏投刺劝进者加位一等,百姓投刺者赐司徒吏,凡二十余万。

远以为“秦汉因赦赐爵,非长制也。今案投刺者不独近者情重,远者情轻,可依汉法例,赐天下爵,于恩为普,无偏颇之失。

可以息检核之烦,塞巧伪之端。”帝不从。

转御史中丞。时尚书刁协用事,众皆惮之。

尚书郎卢綝将入直,遇协于大司马门外。协醉,使綝避之,綝不回。

协令威仪牵捽綝堕马,至协车前而后释。远奏免协官。

时冬雷电,且大雨,帝下书责躬引过,远复上疏曰:被庚午诏书,以雷电震,暴雨非时,深自克责。虽禹汤罪己,未足以喻。

臣暗于天道,窃以人事论之。陛下节俭敦朴,恺悌流惠,而王化未兴者,皆群公卿士不能夙夜在公,以益大化,素餐负乘,秕秽明时之责也。

今逆贼猾夏,暴虐滋甚,二帝幽殡,梓宫未反,四海延颈,莫不东望。而未能遣军北讨,仇贼未报,此一失也。

昔齐侯既败,七年不饮酒食肉,况此耻尤大。臣子之责,宜在枕戈为王前驱。

若此志未果者,当上下克俭,恤人养士,撤乐减膳,惟修戎事。陛下忧劳于上,而群官未同戚容于下,每有会同,务在调戏酒食而已,此二失也。

选官用人,不料实德,惟在白望,不求才干,乡举道废,请托交行。有德而无力者退,修望而有助者进;称职以违俗见讥,虚资以从容见贵。

是故公正道亏,私途日开,强弱相陵,冤枉不理。今当官者以理事为俗吏,奉法为苛刻,尽礼为谄谀,从容为高妙,放荡为达士,骄蹇为简雅,此三失也。

世所谓三失者,公法加其身;私议贬其非;转见排退,陆沈泥滓。时所谓三善者,王法所不加;清论美其贤;渐相登进,仕不辍官,攀龙附凤,翱翔云霄。

遂使世人削方为圆,挠直为曲,岂待顾道德之清涂,践仁义之区域乎!是以万机未整,风俗伪薄,皆此之由。不明其黜陟,以审能否,此则俗未可得而变也。

今。

9 陈仲举礼贤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世间的规范。

他为官上任,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他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任,就打听徐孺子在哪儿,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告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您先到官俯去。”他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陈仲举是积极投身于民间低层去礼贤的人 这是陈太守的不等闲处

文/绣岭

我的父亲,刘承平曾是商洛学院中文系教师。他执教42年,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父亲离开我们二十九个春秋,可我仍常常梦见父亲,音容笑貌宛在,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一、青少年品学兼优

1926年,农历10月22日,父亲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父亲6岁丧母,他青少年却品学兼优。194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大学,学习中国文学专业。读大学二年级时,却因出身地主家庭,不能享受公费,又恰遇继母分家。他与祖母另居,家庭生话十分困难。孀居的曾祖母没有支付学费的能力,父亲只好大学二年级肄业了,在家务农。

1950年,柞水县中学成立。新中国的柞水县第一任县长闻知父亲境况(柞水县唯一的大学生,却埋没于乡间)。于是,县长亲自登门聘请我父亲为柞水中学教师。父亲成为柞水中学的第一任教师。

二、热爱教育,终生为师

父亲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他热爱教育,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育桃李,得意门生满商洛。

父亲曾先后工作、任教于柞水县中学、洛南县中学、商洛师范学校、柞水凤镇中学、柞水县教育局教研室、商洛师专、商洛学院。父亲曾在凤凰镇肖台乡党台村参加过干部劳动锻炼。

父亲一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他的很多学生是商洛地区的优秀教师和中小学校长。原商洛学院校长张新华读高中时,就是父亲的得意门生。父亲还有很多学生是商洛地区,各级行政部门的领导,如县长、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乡、镇长等领导。

父亲曾经是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 1951年父亲由柞水中学调往洛南县中学。父亲在洛南中学任教十四年,多年担任高中毕业班的语文课教学。父亲任课班级,每年高考的语文成绩都名列前茅。他代课的学生高考成绩优秀,升学率很高。父亲被公认为洛南中学的语文权威、优秀教师。

父亲一生培养了大批的中小学教师。 1964年,父亲被调往商洛师范学校。担任语文教学,并负责学校的语文教研组的工作。

八十年代初成立了商洛师专,父亲是最早的商洛师专的古代汉语教师。父亲担任了汉语言文学课和古代汉语课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长期兼任中文科、中文系的副科长、副系主任(当时没设正职,他是一把手)工作。他主持、决策中文系工作20多年。父亲成为商洛师院第一批讲师与副教授(父亲在职时,学校的最高职称)。

父亲一生为商洛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小学教师。可以说 父亲为商洛教育做出了较大贡献。

父亲对工作精益求精。 父亲学问精深,博学卓识;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深入钻研教材,常备课至深夜。父亲常寒、暑假在家备好一个学期的课程,写好教案。父亲讲课却不照本宣科,不看教案,因为,他把讲授的内容熟记于心,所以父亲讲课得心应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没有废话,条理清晰,有吸引力,有趣味性,赢得师生的一致好评。

父亲经常批改作文至深夜。父亲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为学生,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一位函授的学员回忆父亲讲课情景:“我在函大学习时,最难忘的是刘承平老师的一节文学课。那节课,刘老师讲授汉魏六朝诗作,一节课他充满激情,充满感染力。讲到回文诗时,他顺手在黑板上写下一段回文诗。当时我想,一般老师是不会把回文诗当回事的。然而,刘老师却写出例子,并郑重其事地讲解。他的教学态度是那么认真、严谨,工作热情是如此高涨,工作态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使我至今难忘! ”

父亲重视教研教改,倡导教书与育人并重,德育与智育并重,言教与身教并重的教育理念。 他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父亲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他经常帮助青年教师备课,听青年教师讲课,并给予指导与肯定。常有中、青年教师来家里向父亲请教学问。父亲很乐于帮助他们研讨学问,答疑解惑。老教师称赞父亲是“商洛的活字典”。

父亲热爱学生,乐为人师。 家里常有上门求学者。对于好学者,父亲总是有求必应、孜孜不倦、耐心细致地讲授辅导,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有位身体瘫痪的电大学员石惠英,曾常由丈夫推轮椅来我家求教,请父亲为她辅导课程。她身残志坚、勤奋好学精神感动了父亲。后来,父亲带病,每周末由母亲陪同,步行走二、三里路,专门去她家,为她辅导课程。一次我回家了,我就陪同父亲去给石惠英辅导课程。石惠英感激地对我说:“刘老师患有重病,还经常跑远路来给我义务辅导,一讲就是几小时,我非常感动!”她说着流出了感激的热泪。

父亲安慰说:“我虽然有病,还能行走,你行动不便,出门很费力。我很高兴尽微薄之力,帮你解决学习困难”。

父亲日记中曾写到:“ 教师就是将生命转化为后代人的聪明才智,转化的愈多,生命价值愈大。 ”父亲就是不断把生命转化成后人聪明才智的。他如同蜡烛,燃烧完自己,照亮了后人,父亲生命是有价值的!

父亲退休后,商洛学院古代汉语老师缺乏,父亲接受学院返聘,继续担任中文系古代汉语教学与中文系的顾问工作,又坚持工作了4年,至病情恶化,才结束了他的教师生涯。

多次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 父亲的工作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肯定与表彰。任教40多年中,父亲曾多次被评为各级教育部门的优秀工作者和模范教师。仅1978至1987年,父亲在商洛师专任教的九年间,就有七年被评为地、县级和学校的模范教师与优秀工作者。其中,三年被评为地市级先进、模范教师。人们称父亲是“商洛教育界的楷模”。

父亲曾经是 商洛地区教育理事会成员。

父亲几十年来是民主人事。1982年 当选商县政治协商会委员。

1983年父亲 当选陕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4月27日,在西安市参加了陕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父亲 在担任省六届人大代表的六年中,多次视察商洛地区工农业生产,特别是教育工作,并及时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呼吁各级教育部门,重视解决山区教育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山区中、小学和幼儿教育问题,提高和解决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尤其是民办教师工作及待遇问题等等。他的提议,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 

1984年,商洛地区出台的为教师办的十件好事,其中2项就是父亲提议的。解决了山区教育的实际问题,为广大教师办了实事好事,极大的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山区的教学质量。

三、追求进步,热爱***。

父亲读大学时正好西安解放。他接受党的教育,思想积极进步。

1949年,就读西北大学的父亲,写信给家里,要求祖父将自己的全部土地及部分财产上交农会。祖父听取了父亲的建议,向农会上交了土地和财产,成为一名开明地主。

父亲青年时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家庭成分高,父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漫长考验。 1984年,父亲终于加入了中国***。父亲十分珍惜党员称号,病危时他郑重其事地告诉儿女:“我是1984年10月25 日,加入中国***的!中国***英明、伟大,你们都要热爱党,听党的话!”。父亲把加入党组织,当作人生的一件大事!父亲临终前,不忘教育子女热爱中国***。

四、完成《康熙续修商志注》的编纂

父亲完成了特殊而艰巨的《康熙续修商志注》的编纂工作。1985年,父亲与牛树林老师共同接受商县地方志办公室邀请,欣然接受了特殊、复杂而艰巨的《康熙续修商志注》的编纂任务。这是对文言地方志《康熙续修商志》校注本 《康熙续修商志注》 的编纂。

《康熙续修商志》,是清朝王廷伊所著的商县志书。此书已在商洛和陕西遗失。全国仅上海图书馆有《康熙续修商志》一书,它是孤本。

这本志书,上海图书馆只可借阅不可出借。 商县地方志办公室派工作人员,前往上海借阅,并用相机对该孤本页面进行拍照。他们带回了近千张胶片。

县志办公室把胶片作为恢复原著依据,把一堆杂乱无序胶片交给我父亲和牛老师去完成恢复原著的工作。

这堆胶片有 很多漏拍的缺页 。这些缺页需要增补。还有 许多胶片空白或字迹模糊不清,需要分辨修补 。此任务十分艰巨,工作量很大。不仅要修补、恢复原著的编纂。县志办还要求 为原著编写、增添注释 (原文是文言文,要求父亲增加注释)。他们给原著断句,添加标点符号,使原著更加完善易读。文后并增补了许多注释。这就是《康熙续修商志》的校 注本《康熙续修商志注》 。

在编写过程中,对残缺的页面、不清晰的内容,需查找古籍,或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古迹、地理及人文历史变迁。他们手工书写了21万7千余字。父亲负责完成该书的 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和第十卷(共五卷)的编辑 。其余五卷,第一、六、七、八、九卷是牛树林老师编写的。他们夜以继日,用了近 一年时间写作,才完成了这项艰巨而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编纂工作 。 父亲为商洛为商州县志,填补了志书空白 。为修复遗失的珍贵地方志著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编写修复这部地方志书与添加注释,工作量大,却正值父亲化疗期间,在输液间隙,父亲以顽强毅力征服病魔与化疗带来的痛苦,以渊博深厚的古代汉语知识和拼搏精神,在病床上进行写作。父亲这种忘我精神,得到病友的好评:“刘老师真是一头辛勤的老黄牛!您的精神值得学习,是我们的好榜样。”

父亲曾编写教科书。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科书十分贫乏。1978年,父亲为商洛师范学院组织教材的编写。父亲主编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教材。他对教材中所选的古代文学作品,篇篇作注、有简析、有译文。这部教材是当年商洛、汉中、榆林等地师范院校的使用教材。

父亲经常 撰写教学论文 。如《关于文言虚词使用规律》、《谈转注》、《古代汉语动宾结构的多义性》等等。父亲还是 《红楼梦》爱好者 。撰写过很多红学研究论文。父亲经常向报刊杂志投稿,遗憾的是父亲没有收集刊登的文章。

父亲在患病期间,撰写了近四万字的中篇小说 《林海轶事》 ,未修改完毕,父亲就与世长辞了。

五、带病工作,生活俭朴,廉洁正直、不谋私利

父亲患癌症带病工作8年。 父亲带病工作,他勇敢面对病魔,毫不畏惧癌症。1984年,父亲患胃癌做了切除手术。出院后,仅一周时间,他重返讲台。领导劝阻他在家修养一段时间。父亲感慨地说:“我是活第二世人了,是党和人民给我了第二次生命。我就应该为党多做一些工作! ”,父亲坚持工作,带病上课。1992年,父亲胃癌肝转移,病情恶化,已经到了晚期。父亲再次住院化疗,才最后离开三尺讲台。 父亲顽强与病魔抗争,抱病工作,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令人十分敬佩。

父亲不利用职权谋私利。 父亲身为中文系一把手副,却从来不为自己谋私利。父亲身为副教授(当年学院的最高职称),一生却家贫如洗。他宁肯过清贫生活,却不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任何私利。

父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系里有好事,父亲不是先给自己,而总是推让给别的同事。

以提升工资为例,过去调升工资指标总是很少。尽管,校领导多次提出,把提升工资的指标优先给我的父亲。可父亲屡次推辞领导的好意,每次都坚持把调资指标推让给别的同事。

从1958年到1984年的二十多年中,父亲没有提升过一次工资。退休时父亲月薪才165元。我们说父亲很傻!父亲说:“小孩子懂啥?我是系领导,应该发扬风格吗!”

父亲总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知难而上 。例如,1958年国家号召下放家属居民户口,回乡务农。很多人拒绝响应,不同意家属户口下放到农村。然而,父亲却踊跃报名,带头响应国家关于家属下放农村户口的号召。他首批送我母亲和孩子们回到穷山僻壤的故乡务农。从此,全家历经了几十年的困苦生活。

以后,只有寒暑假父亲才可以回老家看望孩子们。那时不通车,完全是步行,单程都需步行两三天。他千里迢迢步行回家,历尽许多辛苦。每次回到家,父亲都拄着木棍,一走一瘸,双脚磨出好多的大水泡。我十分疼心。

1979年春节,父亲由商州回柞水,大年夜还步行在途中。在离家三十多里的村子,正值人们吃年夜饭。他在途经万长成医生家。万医生见我父亲离家还远,恳请他去家里吃了年夜饭。父亲不肯留宿,坚持摸黑回家,却是大年初一凌晨4点多才回到家里。原来,父亲爬山抄近路想早点回家,谁知大年夜,没有月光,山上漆黑一片。父亲视力不好,看不清山路。他在高山上迷失了方向。山上没人家,无人问路,他找不到归路。在山上乱走,天亮时分,才找到回家的路。父亲叙说当时的情景,让我十分难过。母亲哽咽着说:“深更半夜,幸好在山上没有遇到野兽,否则,家里人都不知道你发生了生了什么事故!”这件事,真让我们不敢想象,感到后怕。我和母亲都伤心地大哭起来。

然而,父亲在家仅住了三天,过了正月初三,他又返回单位去参加教师会了。这样的辛苦,父亲一生经历的何其多!

六、重视子女教育

父亲有八个子女,尽管工作很忙,但他不忘子女教育。我小时候,几乎每周都收到父亲的来信。父亲信中鼓励、教育我们,努力学习,学会做人,学会自理,帮助母亲多做家务。父亲寄给我所有书信,至今保存完好。我常翻阅儿时父亲的来信,谆谆教诲就回响在耳际,犹如父亲在遥远的地方,还惦记着我们。在父亲教育影响下,有四个子女选择了教师职业。孙子辈已有两位教师。我们继承父业,以父亲为榜样,教书育人,努力成为称职的好教师。

父亲曾经指导我备课、传授教学经验、帮助我克服工作困难。我初任中专语文课教学时,很害怕教古文,我把困难告诉父亲。暑假里,父亲专程来我家指导我备课。他让我先熟悉整套教材,了解各章节的内容、重点及其联系。帮我处理教材的难点。他编写了示范教案,让我模仿,帮助我闯过了教学难关。

父亲要求我们热爱教育,认真工作,做合格教师;要求我们爱学生;教导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文化素养;要言行一致,为人师表……这些教导我们将永远铭记于心。

父亲离逝,他好友原商洛师院牛树林教授评价我父亲:“砥砺治学,皓首穷经。仰之弥高,精益求精。通谙古典,执教杏坛。谆谆不倦,化育群贤。誉满商洛,口碑载德。廉洁正直,高风亮节。白粉一手,清风两掖。与之交往,信义忠厚。诚以待人,鄙薄权术。积劳成疾,不泯壮心。抱病登台,气魄凌云。”这是牛老师对我父亲一生的概括!

父亲辛勤执教,为社会进步,文明传承,做出了贡献。

父亲是我们的楷模,是儿女的骄傲! 我们永远缅怀父亲,父亲精神千古! 

20211027修改

作者简介

刘灵秀,女,网名,绣岭。1952年生于教师家庭。是西安航天工业学校退休教师,语文高级讲师。喜欢写作游记散文、人物传记等。先后在、报刊与多家公众平台发表文章近三百篇。著有《秀岭走笔》。作品赞美山水,描绘自然风光;怀念祖辈,热爱故乡;赞扬勤劳、褒扬善良;记录经历,精彩生活。

微信号 绣岭xiu5279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对知音,他们就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俞伯牙善于弹琴,是个音乐高手,钟子期善于倾听。

有一天,俞伯牙来到一个小树林里弹琴,心想:泰山是多么高啊!我要弹奏一首属于泰山的歌曲。于是,他一边想一边弹……一曲终了,一个声音从树林里传出:“是谁弹的曲子啊?气势雄伟,就像是高高的泰山一样。”

伯牙一听,心中高兴无比,说:“刚才是谁在说话?”从树林里走出一个樵夫,说:“是我。”俞伯牙快步走过去,握住那个樵夫的手,说:“你真是我的知音,你叫什么名字?”

那个樵夫说:“我是钟子期,你就是大名鼎鼎的俞伯牙吧,我久闻你的大名,今日可以与你相见,真是我的荣幸!”俞伯牙说:“我俩真是有缘啊!我再弹一首曲子给你听吧。”

俞伯牙又开始弹奏第二首曲子,心想:那奔腾不息的江河是多么美妙,我也要为江河弹奏一首曲子。想着,弹着……伯牙刚刚弹完,钟子期大声叫好:“伯牙,你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美妙啊!

就像那广大奔腾不息的江河,多好啊!”伯牙哈哈大笑,说:“子期,我们可真是知音啊!”说完,两人相视而笑……俞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伯牙不管在想着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

可好景不长,伯牙与钟子期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久,钟子期便逝世了。伯牙知道这个消息后万分悲痛,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就将自己心爱的琴摔破,永远不再弹琴。伯牙为了记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将自己心爱的琴摔破,这种行为是多么让人感动啊!

扩展资料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篇。《荀子·劝学篇》亦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伯牙绝弦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1)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将C选项中的解释“遵循”代入句中翻译为:我是遵循的人吗?很明显语句不通顺这里“循”解释为“遵纪守法”故选C;(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此题对象是“阳信父老”对“历届宣吏”的评议,③④不属于父老的评议,所以排除B、C、D,选A;(3)B项中“对于父母官的爱戴怀念”仅仅是评议的一方面,还有对其他一些父母官的痛恨,“又嗔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属于以偏概全故选B;(4)①要点:征,征收休休,悠闲的样子②要点:恶,同“乌”,疑问词,哪,何是,代词,这参考答案(1)C(2)A(3)B(4)①我们除了应缴的赋税外,没有缴过县令私自征收的税,我们全家生活安闲②哪里用得着这块碑啊!参考译文 武乡人吴侯任山东阳信县令,以政绩优异出名他收集了阳信县历年的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史等若干人姓名,刻在石碑上,把石碑树在县衙听政堂的东侧,时间是正德辛巳年农历四月十五 很快,村里十几位眉毛长长的老人,拄着竹杖,聚在石碑前观看,用手摸着碑上的名字数说着数到了某人的名字,这些老人就面露惊奇之情,其中一位说:“这个人,真的是父母官啊我的祖父、父亲,曾经在他手下做事我们除了应缴的赋税外,没有缴过县令私自征收的税,我们全家生活安闲我在小时候还见到过他如今从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人来当我们的父母官啊”说完,就已经感慨起来,接着唏嘘起来,抽噎起来,默默地流着眼泪老人带着惊奇的表情沉思着,手指摸着他的名字舍不得移动,恍然听到了这个人的咳嗽声,跟这个人在大堂上坐着,自己向他跪拜的情景一模一样又有人指着石碑上的名字:“某人,某人”但众人表情冷漠,好像没有听到过这个人又数到某人,某人,就说:“这个人,做过‘三老’,这个人,做过廷掾,他们也在这碑上留名了啊!”老人们彼此对视着直笑又数到某人的时候,老人们就出口唾骂,说:“这人名义上是做官的,实际上是一个强盗”说完,又瞪着眼睛看着这个名字,怒气冲冲,用竹杖戳着此人名字,像是要把它从石碑上铲掉一样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我,我对此有所感叹,说:“唉!哪里用得着这块碑啊!又哪里用得着把这些人的名字都记录下来啊!父老乡亲们的话已经把他们的为人都说得够详尽了啊虽然这样,可还是不可不记下他们的名字,不可不树起这块碑因为这样做可以让后代做县令、县丞、主簿和典史的人,走过这里时看上一看,去问一问父老:‘我是清官吗?我是好官吗?我会被你们想念吗?我是平庸的官吗?会被你们嘲笑吗?我是酷吏吗?是贪官吗?会被你们怒骂吗?’又想到:‘后代的父老会指着我的名字怒目相视吗?会唾骂我吗?还是冷漠地对待我而已?’后代为官者问答之时有感慨,观看这些人的名字的时候能让自己警惕,这可是吴侯的功劳啊” 吴侯,名琦,字汝器,丁丑年的进士他始终保持着直率的性格,他的操守正直而始终不变,他的为政仁爱而清明,有父母官的风尚因为政绩优异而被征召离开了阳信,我知道后代的父老观看这块碑的时候,一定会摸着他的名字想念着他,会为他流泪,会唏嘘,会感叹,会在春秋时节祭祀社神时纪念他,那就不止是恍然见到他坐在大堂上众人朝他跪拜的样子了。

2 陈循传明史文言文的译文

文言文陈循传的翻译

文言文陈循传的翻译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明代江西泰和人跟杨士奇是一个市的老乡永乐十三年(1415)中进士第一名,授修撰,进侍讲宣德初直南宫,进侍讲学士,后进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

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之变",英宗皇帝被蒙古族乌刺部俘虏据载,英宗被掠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惶乱,不知所措有人主张南迁于谦那时是兵部侍郎,高声道:“欲迁者可斩!”陈循说:“于侍郎言是”支持于谦一些朝臣拥立景帝即皇帝位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尔进少保兼文渊阁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

后来英宗皇帝回来复位,由于石亨等诬大臣于谦谋逆,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其时陈循已经78岁

陈循初为进士第一名,可知其才气其善诗文,谪居铁岭时,正值铁岭重修圆通寺,他为之撰《银州重修圆通寺塔记》,为开原撰写了《重修崇寿寺塔记》及铁岭咏诗多篇,他曾在铁岭收授生徒,以执教为业他喜爱铁岭的名胜古迹,写许多诗加以赞之

据《明史》载,陈循为官比较清正,宣宗时,御史张楷向皇帝献诗本为邀宠,虽知反惹恼皇帝,多亏他为之辩才得免罪景帝时,他上书"勤政要典",建议效古代帝王行事,治理朝政当时江南大雪,麦苗冻死,他请求拨库银、买麦种予农,多为皇帝采纳后来,石亨诬事泄,陈循获释为民,仍居铁岭,一年后病殁约卒明英宗天顺五年于谦昭雪之后,陈循亦获平反,昭以原职赐祭

希望对你有用处!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黄贞文传إ(清)杨凤苞إ黄淳耀

答案小题1A小题1D小题1B小题1(1)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2)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

(3)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 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

答案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