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名人在秦淮住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哪些名人在秦淮住过,第1张

明末清初,秦淮河畔一直有着动人的传说,其中以秦淮八艳最为流传,一代佳人,或悲或痴,才女烈女,历史悠悠,留待后人评说。

秦淮八艳

董小宛

董小宛是金陵人氏,才色为秦淮歌妓之冠。"天姿巧彗,容貌娟妍"。她尤其爱李白,并自比李白。她所作诗画甚多,无锡市博物馆里至今还藏有她十五岁时作的一幅《彩蝶图》。她与冒辟疆的爱情,因冒辟疆的一篇长达万言缅怀她的文章《影梅庵忆语》,而使他们成为秦淮青楼里最让人称道的才子与佳人结合的艳情故事。董小宛与冒辟疆的才子与佳人结合的故事,与蒲松龄的《聊斋》中的一些故事,有些大同小异。冒辟疆是个出类拔萃的风流才子,但他却很贫困。他爱上董小宛后,还是由钱谦益为董小宛出了三千金的赎身费,才得以让他们成了百年之好。

南明朝覆亡后,冒辟疆没有象钱谦益、吴梅村、龚定山等人投降清朝,而是离开南京,向外出逃。冒、董二人逃到盐城后,冒辟疆不幸得了重病。董小宛伺候左右,精心照顾,才使得冒辟疆大难不死。但董小宛却由于积劳过度,染上了重病。在逃到江苏如皋后,不多日,一代名妓,就这样断送于乱世之中, 时年仅27岁。

卞玉京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吴梅村为吴三桂写下的诗句。吴梅村是明清两代大诗人,与当时的钱谦益齐名。南京有个著名的风景点——鸡鸣寺,吴梅村曾住在那里。吴梅村与秦淮名妓卞玉京的爱情,是一个委婉伤感的故事,它几乎影响了吴梅村后来的整个生活。尤其在吴梅村的晚年,吴梅村写了许多诗,来对这段爱情追悔。

顾媚

"水是眼波横",自称横波夫人的顾媚,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又受到隆重礼葬。她作为尚书夫人曾得到大清帝国的"一品封典"。死后,京城王公贵族文人学士无不前去凭吊。许多地方尤其江南一带的文人学士,都设堂吊祭。但在她身上最富于浪漫传奇的一段经历,还是与《板桥杂记》的作者余怀结下的一段爱情故事。

明清交替时期,是秦淮歌妓名声最盛的时期。秦淮歌妓与其它地方的歌妓有些不同。秦淮歌妓才色俱佳,是江南士大夫文化的产物。顾眉在死后多年,清朝大学士大诗人袁枚仍然对她称赞不已。而袁枚所住的南京随园,据考证,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是依照随园而写的。无奈,它被太平天国连同袁枚的三十多万藏书一把火烧掉了。

柳如是

记得野史中记如是最早出身于盛泽的归家院,她本姓杨,名爱,柳则是“寓姓”。最早见于记载和她关系亲密的腻客是复社党魁的张西铭(傅)。这是很重要的线索,说明在她开始进入社会之际就和晚明的政治圈子发生了关系。接下去又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如是儒生打扮,到松江去拜访陈卧子,递上名片自称“女弟”,她是想下嫁给陈子龙的。这一段因缘又没有成就。“野史”说什么陈子龙“性严峻不易近”,看来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李香君

李香君是明末秦淮大名妓,她在南明覆灭中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一个悲剧人物。从李香君身上,可以看到南明悲剧的一个缩影。李香君自幼跟人习得艺家诸艺,音律诗词、丝竹琵琶无一不精通,她尤擅南曲,歌声甜润,深得四方游士追慕。侯方域本是河南人,因慕名江南的文化,便来到金陵求职。侯方域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是"复社"名流。他在秦淮河畔结识了冒辟疆、陈贞慧、方以智,人称四公子。他们整日聚在秦淮楼馆,说诗论词,狎妓玩乐。吴敬梓曾经记述自己在秦淮歌楼里放荡的生活情形,"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回。老伶小蛮共卧起,放达不羁如痴憨。"从中也可以想象,四公子当时在秦淮歌楼里颠痴狂笑之姿了。

马湘兰

杏花屋角响春鸠,沈水香残懒下楼。剪得石榴新样子,不教人见玉双钩。

这首诗是当时一陆姓的诗人讥笑马湘兰新做了一件裙子,把两只脚遮住不让人看见。马湘兰在秦淮八艳中,不仅以她的诗文戏曲绘画见长而为人称赞,她还以一双大脚在秦淮歌妓中闻名四方。

马湘兰虽身为歌女,却从不接待俗人粗客。她本人在书画和戏剧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现代《辞海》里,收录有马湘兰条目。她曾和江南才子王登雅有过一段恋情,并且一直爱着他。在王登雅七十大寿时,她特地集资买了一条大船,率领秦淮百妓乘船去苏州王府为王登雅贺寿。船行所到之处,一时成为壮观,沿岸人争看秦淮歌妓的美貌。在她五十岁时,姿色仍然不褪,还曾受到一少年人的追求,并且要求娶她为妻,马湘兰却回答说:那有年过半百的青楼女子,还拿起畚箕扫帚做人家新媳妇的。马湘兰的这句话,一时成为美谈。

马湘兰死后葬在秦淮河畔白鹭洲公园里碧峰寺下,她虽是一个歌妓,但在秦淮文化里仍至中国文化里,都占有一席地位。

寇白门

寇白门十八岁时,从青楼里走出来,嫁给了南明小朝廷显赫功臣朱国弼,当时的迎亲场面,是明代以来南京最大的一次隆重婚礼。按当时规矩,妓女从良婚嫁,都必须在夜间悄悄举行,朱国弼却不顾礼规,用重彩八抬大轿将寇白门浓妆重彩抬上大轿,五千名手执双"喜"灯笼的士兵,从南京武定桥一直肃立至内桥朱府家门前。一路吹吹打打,唢呐震天,礼炮惊空。一个青楼歌女的婚礼竟超过了豪门女子。这让寇白门感动了一生。所以后来,当南明小朝廷失败后,朱国弼被囚到北京,朱国弼为了活命,打算把家里所有的歌姬婢女全卖掉来赎他的性命时,寇白门尽管痛心朱国弼的薄情寡义,在和朱国弼决断后,仍然为朱国弼筹措了两万两黄金,为朱国弼赎了身。

自此,寇白门又回到了秦淮歌楼里,日日醉生梦死与文人墨客往来酒酣诗热,后不幸卧病。当时有个文人叫韩生,他和寇白门曾产生过一段感情,但在寇白门生病期间,有天夜里,寇白门恳求他在她身旁睡一夜时,韩生却不念旧情,推开寇白门的手,弃她而去,并在隔壁房间里与她的一个婢女调笑。寇白门听后,不胜悲愤,至此病愈急,不几日,一代侠义艳情的青楼女子就这样凄楚地撒手人间归仙了。

陈圆圆

陈圆圆在秦淮八艳中,沦为与貂婵、西施一样在历史关键时刻在重大事件中扮演了一个"祸水"的角色。她不仅让吴三桂冲天一怒引清兵入关,把若大的大汉江山送给了满人,并且也使吴山桂死后背上了一个大汉奸的罪名,她同时也让号称有百万大军的李自成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一个歌妓,在历史风云巨变的时候,给历史英雄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陈圆圆的故事沉淀在秦淮河水里有如历史的渣滓一样,在历史逐渐远去时她身上开始闪现出一些光亮来。清人陆次云在《虞初新志》里描写她时称,"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她给汉人仍至中国带来了一场灾难。而且这场灾难一直延伸了几百年。清朝的闭关自守、八国联军的进入、火烧圆明园、南京条约的签订等等,都是这场灾难的延续。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这是有关于初二历史课的

解析:

第一节 文字的产生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工艺技术——特别是重大工艺技术——的发明,都有赖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和物质条件的具备。印刷术也不例外。现实情况是,印刷术的发明取决于社会在文化和生活方面对印刷这一转印复制术的需求,而这一需求的实现,又是以包括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以及印刷原材料在内的物质条件的具备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作为印刷复制对象的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尽管人们需要印刷术,尽管印刷术在织物领域能够得以应用,但印刷术的完善和发展也是困难、缓慢的。是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导致了社会对印刷术的复制需求,提供了复制对象。文字与印刷术的诞生和发展有着相互促进和制约的不解之缘。

中国的文字是从图画中分离、转化而来的。而这些早期的文字和图画,正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出于记载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这里边有个自然而又必然的演变过程。当我们探讨文字的起源时,自然而然地会涉足最初导致文字产生的那些原始的、记载和交流思想的记事方法,从结绳、契刻和图画文字谈起。

一、从结绳、契刻到图画文字

人类社会之初,生产力极其低下,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作斗争。在斗争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诞生了。但语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到较远一点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传播到较远地方去的信息,单靠人的大脑的记忆是不行的。于是,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应运而生了。

1、结绳记事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采用过各式各样的记事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结绳和契刻。中国古籍文献中,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较多。公元前战国时期的著作《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2、契刻记事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关于古代契刻的情况,《列子·说符》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宋国人,在路上拾到一个别人遗失的契”,回到家中便把契藏了起来,并偷偷地数契上刻的齿数,以为这些齿代表的钱数不少,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对邻居说:“我很快就要发财了。”这段故事说明古代的契上刻得是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图3-1是在甘肃省西宁县周家寨出土的仰韶期遗址的骨契图形。

图3-1 周家寨出土的骨契图形 图3-2 秘鲁印加人结绳记事图形

结绳记事,契刻记事,以及其它类似的记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中国一直到宋朝以后,南方仍有用结绳记事的。南美洲的秘鲁,尤其著名。有的民族,利用绳子的颜色和结法,还可以精确地记下一些事情来。图3-2是秘鲁印加人用的结绳记事的图形。

作为原始的记事方法的结绳记事,不论它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方位的一些简单的概念,是一种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不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因为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而不能进行思想交流,不具备语言交流和记录的属性。因此,结绳记事不可能发展为文字。

3、图画文字

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毕竟是原始的、非常简陋、粗略的记事方法,记事范围小,准确性差。人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其它的、譬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后才有可能。譬如,只有在这时,有人画了一只虎,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虎”;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像”。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上面说的“虎”和“像”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间而用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为象形文字。正如《中国文字学》所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 定都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关于文字的起源,战国时代有不少仓颉作书的传说,见于史载多处。如《荀子解蔽》中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说中国的文字是仓颉创造的。

关于仓颉造字,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 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上述这些虽然都是传说,不足为据,但其内涵却不无道理,这就是文字从图画中来,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至于文字的产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或者说,对中国文字的产生作现实、客观的分析,不难看出,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上的必然产物,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演变而来的,它不可能是由哪一个人单独发明创造的。或许仓颉曾对朦胧中的图画文字作过一次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整理,也未可知。至于仓颉作书、也就是文字诞生的年代,历史上众说纷纭。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当在公元前二十六世纪的黄帝时期。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

二、早期的定型文字——甲骨文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图3-3、3-4)。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参见图2-10)。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字,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图3-5)。

图3-3 刻有文字的龟甲

图3-4 刻有文字的兽骨

戏剧文学①

刘承华

一、戏剧文学的特征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没有舞台,没有演员,便没有戏剧。一出戏的演出,首先要有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还要有布景、道具、化妆、灯光、服装和效果;有的要音乐伴奏;演员的形体动作要有舞蹈因素,等等。戏剧是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综合性,是戏剧的显著特征。

戏剧和其他艺术样式的不同点,就在于它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开展故事情节,以揭示既定的主题。因此,演员在舞台上所塑造的戏剧形象是直接形象。这和文学作品必须通过阅读和想象才能获得的形象——间接形象,是有显著区别的。戏剧形象的直接性,使观众具体地看到了逼真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听到人物的声音,甚至直接感受到人物情绪的细微变化。因而,戏剧艺术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比较直接和强烈。形象的直接性,是戏剧的又一个特征。

弄清了戏剧的特征之后,我们再研究戏剧文学(即供演出的“脚本”,或称“剧本”)的特点。

剧本,是戏剧得以演出之“本”,但并不等于戏剧,它只是构成戏剧艺术的基本因素之一。剧本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是一种文学体裁,具有可供阅读的文学价值。一般说来,戏剧文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戏剧文学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

剧本不仅供人们阅读,主要是为了在舞台上演出而创作的。因此,剧作者要把人物、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即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以及一定的场景,展开复杂的矛盾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以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情节像翻腾的波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凑地向前发展,迅速地展示人物性格。也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有“戏”,才能动人心弦,吸引观众。

剧本集中表现矛盾冲突,要求剧情的集中性,要求开门见山地揭示矛盾,紧凑地发展矛盾,迅速地把矛盾冲突推向 。戏剧矛盾必须是激烈的,在演出时应能始终紧紧地抓住观众和听众,以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为例。屈原一生有着曲折复杂的遭遇,有着漫长的悲剧历史,怎样写进剧本里,再现于舞台呢郭沫若为此考虑再三。起初,郭沫若想写上、下两部,但是,写作的结果,原计划完全被打破了。郭沫若自己说:“本打算写屈原一世的,结果只写了屈原的一天——由清早到夜半过后。但这一天似乎已把屈原的一世概括了。”《写完五幕剧〈屈原〉之后》,《郭沫若谈创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郭沫若怎样以一天来概括屈原的一生呢他把楚王朝抗秦派与亲秦派几十年间的纷争集中起来,压缩在秦使张仪来楚的这一天,又把两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他删刈了史实上的枝蔓,简化了斗争的过程,突出了两派间的政治斗争,形成了尖锐的戏剧冲突。这样,屈原一天中的思想、行为、遭遇,凝练地反映了他一世的面貌,概括了他一世的悲剧历史。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戏剧文学高度集中反映生活的特点。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的生命,戏剧正是通过它引来生活的激流,掀起观众的感情波澜,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高尔基说:“除了文学才能以外,戏剧还要求有造成愿望或意图的冲突的巨大本领,要求有用不可反驳的逻辑迅速解决这些冲突的本领。”《高尔基文学书简》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11~12页。这里所说的“愿望或意图的冲突”,是和人物的性格紧密相联的。戏剧冲突为人物的性格所决定,又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戏剧文学的作者,就是从生活出发,根据特定主题的需要,通过戏剧冲突,尖锐地表现出生活中本质的矛盾。……

(二)戏剧文学的语言要求个性化和动作性

戏剧文学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高尔基:《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43页。如果说,在舞台演出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来理解人物,而在剧本中,对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却不能作细致的描写,只能作一些必要的提示,我们要了解人物,就只能通过对话独白等。用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可以说是剧本在表现手段上的一个独具的特点。在《雷雨》的第二幕里,鲁侍萍到周公馆去找他的女儿四凤,她没有想到这就是三十年前曾经玩弄了她而后又抛弃了她的周朴园的家,及至她和周朴园互相认出了以后,两个人物思想性格之间的尖锐对立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出来。他们这一段对话很长,我们只举出几句就可以说明问题。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愤怒)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在这里,周朴园表现了其冷酷本性,他以自己阴暗卑劣的心理揣度鲁侍萍,认定对方找到这里来,一定是受人指使来进行敲诈的。而鲁侍萍的答话则表现了她心地的磊落和对于周朴园的愤恨。通过这样的精彩对话,揭示人物的鲜明性格和不同性格之间的尖锐对立,正是剧本对话的基本任务。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对话来表现,有时也通过人物的独白来直接告诉读者。为了顾及戏剧效果以及戏剧时间的限制,戏剧语言必须简洁、含蓄。剧作家在写剧本时都非常注意语言的锤炼、力求做到人物语言洗练、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力求做到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

戏剧语言要能鲜明地表达人物的动作,即富于动作性。戏剧所要求的动作,是指人物的主动、积极以及强烈的情感,并且要从人物的动作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一个剧本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动作性,就可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广阔的余地。演员就能凭借这些语言,想象出他所扮演角色的动作、表情和姿态,使演员更好地塑造形象。当然,戏剧中的语言也是一种动作,不仅是外形的,而且是内心的动作。因为语言产生于内心动作(即思想感情),又能引起千变万化的外部动作。所以,优秀剧作的人物语言,是富于动作性的,它暗示着或鲜明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一系列行动,从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这些语言,不是剧作者强加给他所塑造的人物的,它应该是剧中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必然要说的话。

二、戏剧文学的分类

戏剧文学的种类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而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下面分别予以简要论述:

(一)悲剧、喜剧和正剧

悲剧、喜剧和正剧是戏剧评论中经常运用的概念,而且也作为美学范畴运用于对其他艺术作品的分析。

悲剧

悲剧大都展示重大的或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矛盾冲突,表现在善恶两种势力的激烈斗争中,邪恶势力对善的势力的暂时胜利。悲剧所反映的是不能解决的或不能缓和的矛盾,在斗争中常因力量悬殊而以正面主人公的失败或毁灭而告终。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97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悲剧的内容和形态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我国,传统戏曲中有许多描写悲剧性矛盾的优秀作品,多数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和理想化的结局。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这部杰出的杂剧,集中描写了窦娥的冤屈和她的 。窦娥以年轻的生命做代价,认识了一个可怕的、然而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她的屈死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枉断屈斩的冤狱,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是一个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一个善良者被毁灭的悲剧,而且是一个抗争者被毁灭的悲剧,它达到悲剧艺术中比较高的悲壮境界,它在被压迫人民心中播下抗争的火种。

喜剧

喜剧同悲剧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它是以讽刺或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主要内容的。喜剧最重要的是要创造喜剧性格,通过巧妙的结构和诙谐的台词,运用夸张的手法和滑稽的形式,产生引人发笑的艺术效果。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97页。。19世纪,俄国著名的作家果戈理的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无情地嘲笑了无丑不有、无恶不作、掠夺成性的沙皇官僚,而俄国专制制度就是由这些官僚组成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决定把我当时所知道的俄罗斯的全部丑恶,把一切非正义的行为聚成一堆,……我决定同时嘲笑这一切”转引自季莫菲耶夫主编:《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简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216页。。

中国戏曲也有悠久的喜剧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喜剧的内容也有所变化。它一方面要批评、嘲笑生活中落后和垂死的东西,另一方面则又要肯定与支持新的事物和先进人物。

正剧

正剧兼有悲、喜剧的因素,又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所以又称为悲喜剧。它在反映生活方面超越了悲剧和喜剧的范围。悲剧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在正剧中可以得到解决。社会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单纯呈现为悲剧性的或喜剧性的,而是有悲有喜,悲喜交织。因此,混合着悲喜成分,以代表正义的一方取得胜利为结局的正剧,在戏剧舞台上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二)话剧、歌剧和舞剧

话剧

话剧是通过演员的对白来揭示全剧内容的戏剧。我国的话剧起始于五四运动以后。它受欧洲话剧的影响,也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戏剧中的有益成分。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优秀剧作,如曹禺的《雷雨》《北京人》,老舍的《茶馆》《龙须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影响,近几年,在我国话剧舞台上出现了一些形式崭新的剧目,一些中青年作者,在话剧领域中进行了新的探索。

歌剧

歌剧是以歌唱、音乐为主的戏剧,所以也称歌剧为乐剧。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和对话三者兼而有之。西洋古典歌剧只有唱歌,没有对话和独白,中国古代的戏曲,是歌舞剧或歌剧。歌剧的唱词像诗歌一样,有韵律,有浓厚的感 彩,比较宜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白毛女》《江姐》《红湖赤卫队》《茶花女》《费嘉罗的婚礼》等都是中外著名的歌剧。

舞剧

舞剧是一种把舞蹈、音乐、戏剧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戏剧艺术。它的特点是: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员的舞蹈动作(还有音乐语言)来表现。它虽然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但又有戏剧的故事情节,所以又称之为“剧”。欧洲的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和我国近年来创作的优秀舞剧《丝路花雨》都符合这一特点。

歌舞剧

歌舞剧是一种将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载歌载舞,亦唱亦白的戏剧艺术。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戏剧形式,而且也是我国最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我国古典戏曲、戏剧的主流。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都可包括在歌舞剧之中。

(三)独幕剧和多幕剧

独幕剧

独幕剧是独成一幕的短剧。它的容量较小,把全剧情节集中在一幕中来表现,类似于小说中的短篇。它的人物较少,情节也比较简单,往往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片断,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表现尖锐的矛盾冲突。

多幕剧

多幕剧是大型的戏剧。它的容量较大,剧情较复杂,同长篇小说一样,篇幅长,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物,可以有比较复杂的故事情节。它分幕分场,能够通过换幕来表现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转移。因此,多幕剧能够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除上述三个主要分类标准以外,还能以题材的时代为依据,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或者以地域特色为标准,分为越剧、川剧、京剧、粤剧等。

近几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少剧作者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努力吸取民族戏曲的精华,大胆借鉴外来形式,创作了一批形式新颖的剧本,改变了我国话剧艺术的单一状态,呈现出多样化的可喜面貌。例如:《屋外有热流》《血,总是热的》《绝对信号》《陈毅市长》《野人》《街上流行红裙子》等。这些剧本追求流畅自然的情节结构。它们多没有贯穿到底的中心事件,也没有十分严格的场次限制,时空的跨度大、跳跃性强,因而扩大了舞台容量,展现出了更加广阔多变的生活画面。另外,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布景和道具都较简单,不求形似,只要观众意会;采用幕外音、幻觉形象等,深入生动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注重感情的抒发,着力开掘现代人丰富复杂的心灵等。

⑴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晁氏琴趣外篇》。

⑵金猊(ní):狮形铜香炉。

⑶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

⑷慵:懒。

⑸宝奁(lián):华贵的梳妆镜匣。

⑹干:关涉。

⑺也则:依旧。

⑻阳关:语出《阳关三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据此诗谱成《阳关三叠》,为唐宋时的送别之曲。此处泛指离歌。

⑼武陵人远:沈祖棻《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月版):“武陵”,在宋词、元曲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渔夫故事;一是指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阮故事。此处借指爱人去的远方。韩琦《点绛唇》词:“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

⑽烟锁秦楼:总谓独居妆楼。秦楼,即凤台,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乘凤飞升之前的住所。冯延巳《南乡子》词“烟锁秦楼无限事。”

⑾眸(móu):指瞳神。《说文》:“目童(瞳)子也。”指眼珠。《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引龙木禅师语曰:“……人有双眸,如天之有两曜,乃一身之至宝,聚五脏之精华。” 狮子造型的铜炉里熏香冷透,床上棉被翻卷起江色的波浪,清晨勉强起来还是倦怠梳头。妆镜台随它铺满了厚厚尘垢,太阳光尽管能够照到那帘钩。就怕分别时刻心里十分难受,很多心事说不清难以张口。最近一段时日身体日渐消瘦,完全不是因为喝酒过量伤身,也不是因为看到景物而悲秋。

这回离别一走就这样算了吧,千万遍地唱起那首阳关三叠,也终究还是难以再次挽留。你离开桃源仙境一去难回头,我这里凤去楼空烟雾锁空楼。我整日对着楼前流水望不休,应该看我钟情的眸子泪双流。今后我只能呆望流水泪不休,寄托着我不断的相思与悲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