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医学典籍都有哪些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著名的医学典籍都有哪些啊?,第1张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4、《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5、《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面痛的症状 5 面痛的治疗 51 方药治疗 52 针灸治疗 521 选穴 522 操作 53 推拿治疗 531 症状 532 选穴 533 操作方法 54 医案 6 面痛患者日常保健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面痛的穴位 2 治疗面痛的方剂 3 治疗面痛的中成药 4 面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面痛 1 拼音

miàn tòng

2 英文参考

prosopodynia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面痛为病症名[1]。指面颊抽掣疼痛[1],鼻頞、口唇、颊车、发际等处痛不可触,甚至妨碍言语饮食。为风寒、风热客于面部经脉,或肝胆胃热上冲所致[1]。临床常见的是一种阵发性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多发于一侧面部,呈突发性、反复性及顽固性[1]。

类似于西医的三叉神经痛[1]。

4 面痛的症状

患者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闪电样、刀割样、火灼样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功能障碍,检查无异常。

5 面痛的治疗 51 方药治疗

《证治汇补·面痛》:“面痛皆属于热,但暴病多实,久病多虚。饮食妨碍,皆因膏粱风毒;食卧少安,无非胃虚有火。”

《张氏医通·诸痛门》:“面为阳明部分,而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皆在于面,故面痛皆因于火,而有虚实之殊。”

实火者治宜清热解毒,用犀角升麻汤等方。

老人过劳,饥则面痛,用补中益气加芩、栀、连翘、鼠粘、黑参。

郁结积成胃热,而致面痛,用越鞠丸加山栀、连翘、贝母、橘红之类。

52 针灸治疗 521 选穴

I支痛,选鱼腰穴;Ⅱ支痛,选四白穴;Ⅱ、Ⅲ支或Ⅲ支痛,选用下关、夹承浆穴[2]。

522 操作

鱼腰穴斜向前下方刺入03~05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眼与前额时,提插20~50次;四白穴用1~15寸26号毫针,斜向上方45。角刺入03~05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提插20~50次;下关穴用2寸26号毫针,向对侧下颌角方向刺入,当触电样针感传至患侧下颌时,提插20~50次;夹承浆用1~15寸26号毫针,斜向前下方约300角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30次[2]。

53 推拿治疗 531 症状

疼痛呈阵发性抽动样痛,痛势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3]。

532 选穴

太阳、头维、上关、下关、翳风、颊车、听宫、听会、耳门、颧髎、睛明、四白、外关、合谷[3]。

533 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医者以一指禅推法从太阳至头维、从太阳到上关和下关,往返6~8遍。以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做“8”字型操作,往返5~6遍。指按揉翳风、颊车、下关、听宫、听会、耳门、太阳、颧髎、睛明、四白,每穴1分钟。用扫散法在颞部胆经循行路线,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两侧交替进行,各做30次左右。用大鱼际揉法在颜面部应用约3分钟。用点法、指揉法在触发点上施用1分钟左右, 要强。拿外关、拿合谷,每穴约1分钟,用力以酸胀为度。[3]

54 医案

患者,女,48岁。右侧面部疼痛突然发作,以眼部、上颌部为甚,呈针刺样疼痛,持续数秒至2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紧。以上法治疗8次,疼痛明显减轻。再治疗2次,休息6天,又继续1个疗程,疼痛消失,无面部不适感。嘱其适当活动,调节自己情绪。随访半年未复发。

6 面痛患者日常保健

(1)嘱患者慎起居,避风寒,以防御外邪侵袭[3]。

(2)适当参加锻炼,以增强体质,避免吃辛辣等 性食物[3]。

(3)调节情志,避免不良情绪的 [3]。

7

目录 1 拼音 2 薛氏医案二十四种 3 薛己内科医案 附: 1 古籍中的薛氏医案 1 拼音

xuē shì yī àn

2 薛氏医案二十四种

《薛氏医案》为医学丛书。又名《薛氏医案二十四种》。明·薛己等撰,吴琯辑。初刊于明·万历年间。本书系薛己及其父亲薛铠所撰集校注的医书24种合刊而成。其中薛己所撰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枢要》、《外科经验方》、《正体类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妇科撮要》。所注疏有王纶《明医杂着》,陈自明《外科精要》及《妇人大全良方》,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保婴金镜录》;所校者有滑寿《难经本义》,倪维德《元机启微》,陶华《痈疽神秘验方》,朱震亨《平治荟萃》,马宗素《伤寒钤法》,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薛铠所集者有《保婴撮要》;所校者有徐彦纯《本草发挥》,滑寿《十四经发挥》,各详专条。此外本书还有《薛氏医案十六种》,《薛氏医案九种》等版本。

《内科摘要》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329/neikezhaiyao/indexs

《女科撮要》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30/nvkecuoyao/indexs

《外科枢要》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309/waikeshuyao/indexs

《疠疡机要》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374/yangjiyao/indexs

《正体类要》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343/zhengtileiyao/indexs

《口齿类要》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401/kouchileiyao/indexs

《小儿痘疹方论》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31/xiaoerdouzhenfanglun/indexs

《小儿药证直诀》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212/xiaoeryaozhengzhijue/indexs

3 薛己内科医案

《薛氏医案》指薛己内科医案。

古籍中的薛氏医案 《中国医籍考》:[卷五十八]方论(三十六)

〕医藏目录十卷未见〔内科摘要〕医藏目录二卷存〔薛氏医案〕一卷存〔薛氏医案〕七十八卷存四库全书提要曰。

《知医必辨》:合论诸书之得失以示初学之从违(四条)

薛立斋独宗之。薛氏著书最多,如《十六种》,如《薛氏医案》,大旨以温补脾胃为主。张景岳最重薛氏,其偏于

《女科经纶》:[卷六产后证下]产后血崩分证用药

阴,须用仲景法。血脱益气,纯用血药无济也。观《薛氏医案》有妇人血崩如涌,以六君子加黑姜而愈,得其旨矣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

云。久服壮元阳。益精髓。活血驻颜。强志轻身。)薛氏医案云。八味丸。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

《伤科汇纂》:[正文]出血

古代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2、难经

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题秦越人撰。

3、伤寒杂病论

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4、本经

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扩展资料

中国古医书是古代医学的传承,极具医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创造出了很多辉煌的医学成就,影响远播日本、欧洲,并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书原著跟现代翻印的古代医书内容有很多出入,由于年代久远,当代的翻印古医书缺失了很多内容,所以中国古医书原著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