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有什么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3收藏

山海经里有什么故事,第1张

1、神荼郁垒

东海之中的度朔山上有一株大桃树,枝干蟠曲绵延,覆盖三千里,桃树的东北方是鬼众出入阴阳界的鬼门关。神荼、郁垒住在桃树上面,稽查进进出出的群鬼,如果遇见恶鬼为非作歹,就用芦苇索子捆了去喂老虎。

黄帝委任神荼、郁垒做鬼头子,监察、统领天下万鬼;又教导民间,在大门上悬挂绘有神荼、郁垒像的桃木板和芦苇索子,以象征之物避邪镇恶,这样,神荼、郁垒就成了门神。

2、无头巨人刑天

蚩尤被黄帝杀死后,巨人刑天决心去找黄帝决斗。他左手持盾牌,右手提战斧,悄悄离开南方天庭,踏上了不归路。他明白,路途的尽头就是生命的尽头,但他义无反顾,他要用勇气和热血向天地间的一切证明,炎帝不可侮,炎帝的后裔和部属不可侮。 

巨人孤身行千里,势如破竹,直杀到中央天庭的南天门外,指名道姓,要与黄帝单挑独斗。黄帝忖道:炎帝部下,个个桀傲难驯,此人单骑闯关,尤其大胆,若不立斩树威,恐南方臣服无日。他亲自出马,舞动昆吾剑来斗巨人。

两个在云端里剑斧交加,各赌平生本事,剑起如闪电破空,天为之变色,斧落似流星坠毁,地为之动摇,从天庭杀到凡界,又一路杀至西方常羊山,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黄帝一时间赢不了那巨人,急中生智,朝巨人身后瞪了一眼,大声喝叱:“五虎将还不上来拿下那厮?”

巨人一惊,心神微散,手中的战斧略松了一松。说时迟,那时快,黄帝的昆吾剑已削在他的脖子上,轰的一声巨晌,硕大的头颅落地,把坚硬的山地砸出了个大坑。

巨人一摸颈上没了头颅,心中慌张,急忙放下斧、盾,弯腰伸手,往地上乱摸。那高挺的大树,突兀的岩石,在那双巨手的触摸下折断了,崩裂了,直弄得尘土纷扬,木石横飞。

黄帝怕巨人摸着了头颅接上,赶紧手起剑落,将常羊山一劈为二,那头颅骨碌碌滚入山内,大山又合而为一。黄帝得胜回朝了。摸索不到头颅的巨人捡起斧、盾,复挺身直立,他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刑天。

刑的意思是斩杀,天的意思是头颅。刑天不甘心,不服气,他还有足够的勇,足够的力,他只但是被阴谋的剑偶然砍去了头。

刑天赤裸上身,把两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他的双乳似乎冒出了凶光,他的肚脐似乎唱起了战歌,他挥舞着盾牌,抡圆了战斧,与看不见的敌人作殊死拼杀,在无物之阵中战斗不息。

3、嫦娥奔月

羿上射九日、下除六害,尧和普天下的人民感激不已,颂扬他的歌谣在民间四处传唱,但是,羿的心头却沉甸甸的,自己毕竟射杀了天帝的九个太阳儿子,不明白天帝能否原谅。

羿特地宰了在桑林捕获的大野猪,把猪肉剁得细细的,制成肉膏,恭恭敬敬地端上天庭奉献给帝喾,想看一看帝喾对他的态度改变了没有,是否对他依旧亲密,依旧信任。

帝喾看也不看猪肉膏,闷闷不乐:“我不愿再看见杀生的事,也不愿再看见你。你和你的妻子住到下方去吧。”

羿谪居下界,夫妻俩成了凡人,他深感对不住妻子,便与嫦娥商议:“天上等级森严,在人间倒也逍遥自在。但是凡人终将一死,若要长生,就务必渡弱水,翻火山,登上昆仑,去向西王母求取不死灵药。”

西王母原先住在西方玉山的山顶洞穴里,有三只红脑袋、黑眼睛的青鸟轮番外出给她寻找食物,她长着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披头散发,却佩戴玉簪,每当晨昏,踞于山头狂嘶猛吼。

她掌管天灾、瘟疫、刑罚,也炼制、收藏不死灵药。黄帝退隐九重天外,西王母便迁居昆仑山,那时的她已化身为雍容华贵、仪态端庄的贵夫人。

昆仑山下有弱水环绕,弱水非但不能载舟,一片鸟羽落下亦会沈没。弱水外又有炎火之山,山上的火焰昼夜不息。羿凭着盖世神力、超人意志,越过炎山、弱水,攀上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三步二尺六寸高的悬崖峭壁,在昆仑山巅的宫殿里拜见了西王母。

西王母钦佩羿的作为,同情羿的遭遇,取药慷慨相赠:“不死药是用不死树结的不死果炼制的。不死树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炼制成药又需三千年。我收藏的药丸仅剩一颗了,两人分享俱可长生不老,一人独食即能升天成仙。”

羿如愿以偿,欢喜无限,回来与嫦娥约定,在结婚周年的日子共享灵药。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神仙也未能免俗。嫦峨经受不住天堂生活的诱惑,趁羿夜出待猎,独自吞下了药丸。

奇迹果真发生了,嫦娥渐觉身子失重,双脚离地,不由自主地飘出窗户,冉冉飘升。上哪儿去呢?嫦娥思忖着:我背弃了丈夫,天庭诸神必须会责备我,嘲笑我;不如投奔月亮女神常羲,在月宫暂且安身。

嫦娥飘至月宫,才发现那儿出奇的冷清,空无一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她在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孤独、悔恨的滋味,慢慢地竟化成了月精白虾蟆。

4、日神羲和

日神(太阳女神)的儿子们住在东方海外的汤谷。汤谷是东洋大海中的一块水域,因太阳天天在此洗浴而滚热如沸汤,故得名。汤谷内有一株同根偶生、两干互相依倚的扶桑树。

十个太阳九个泡在树下水里,一个栖于树上,轮流上岗,一个回来了,另一个才出去,所以太阳共有十个,每一天和人们会面的却只有一个。

每次出勤,都是由太阳女神羲和驾驭六条蛟龙牵引的太阳车,载着太阳儿子由东向西运行。当太阳在汤谷里洗完了澡,升上扶桑树时,叫做晨明;升至扶桑树顶,登上妈妈预备好的太阳车。

将要出发时,叫做拙明;行至曲阿,叫做旦明;行至曾泉,叫做早食;以后每经过一个重要地方,都有一个代表时间的名目。

羲和一向将儿子送到悲泉,剩下的一小段路要让太阳自己行走了。但是妈妈总不放心,必须要坐在车上,看着爱儿走向虞渊,进入昧谷。

等到最后几缕阳光洒上了昧谷水滨的桑树梢、榆树梢,她才驾驭空车,伴着清凉的夜风,穿过繁星和浮云,回归东方的汤谷,准备伴送第二天出勤的儿子,再开始新一天的行程。

十个太阳儿子,天天由妈妈护送,按照严格规定的路线和程序,依次上天值勤。庆都的儿子尧也长大了,他仁德似天,睿智如神,帝喾将天下的统治权传给他,让他做人类的帝王。

5、夸父追日

太阳每一天东升西落,丝毫没有在意北方大荒中的成都载天之山上,有一个巨人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它。巨人用两条黄蛇作耳环,手里也把玩两条黄蛇,他是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

夸父身材高大,如山岳耸峙,却很天真,富于幻想,这两天,他在思考几个有关太阳的大问题:其一,太阳落入昧谷,黑夜便要降临;我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我要去追赶太阳,让他永驻天空。

其二,太阳的圆脸上,沾染了不少黑斑;我期望太阳更明媚,更透亮,我要去追赶太阳,请他揩干净脸盘。

其三,太阳在夏天喷吐了过多的光和热,到了冬天势必缺乏能量;我喜欢四季如春,不要酷暑也不要严寒,我要去追赶太阳,劝他平均分配热能。夸父想着想着,提起木杖,撒开两条长腿,就朝太阳追去。

太阳坐在车上悠然西行,猝然看见一个巨人像一座大山一样压来,不由惊呼:“妈呀!快跑,巨人来啦!”羲和在空中炸雷也似甩了个晌鞭,六条蛟龙抖擞精神,风驰电掣般朝前飞窜。夸父吼一声:“跑什么?”脚下用劲,瞬息间越过了千山万水。

龙车驰至悲泉,太阳一滚而下直趋虞渊,这时,夸父已跨入光影,处在大光明的包围中,他的眼前是一团极大极亮的火球。夸父兴奋地张开双臂,想拥抱太阳,但是,但是怎样啦?

怎样如此的焦渴难熬?哦,夸父奔跑了半天,洒尽了浑身的汗水,他怎样能不渴?夸父追近太阳,经受着火球的燎烤,他怎样能不渴?

夸父踉跄地来到黄河边,伏下身子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水,转过身,又连着将渭水喝干,那焦渴,却仍旧是那样凶猛,那样暴烈。

夸父挣扎着走向北方的大泽,大泽在雁门山北,是鸟们孳生雏儿、更换羽毛之地,纵横达千里,烟波接遥天,端的是解渴的好去处,可惜他行至半途,即颓然倒地,余辉抹在他的脸上,是嘲讽?还是安慰?

夸父渴死了,他随身携带的木杖,化作了绿叶茂盛、鲜果累累的桃树林,人们说,那是夸父留给后世的理想追求者在漫漫长路中遮阳蔽雨、充饥解渴的希望。

-山海经

四神

朱雀

凤凰在中国来说,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凤凰又可说是朱雀或玄鸟。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它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也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玄武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白虎

在中国,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

青龙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是长翅膀的蜥蜴。

四灵

麒麟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 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

凤凰

大家很熟悉的神鸟了,头像鸡,颔像燕,颈像蛇,胸象鸿,尾像鱼。五德之鸟。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龟(4灵之一)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四凶

梼杌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相传是北方天帝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

穷奇

据《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载,指穷奇外貌像老虎,长有一双翅膀,喜欢吃人,更会从人的头部开始进食,是一头凶恶的异兽。可是,同样在《山海经》中,〈西山经〉一篇却提到穷奇的另一种形象,该篇中的穷奇,外貌像牛,长著刺猬的毛发,与〈海内北经〉所述者有很大的差别。不过二者都是喜欢食人的凶兽,这方面则没有分别。

混沌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

饕餮

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吕氏春秋先识》:“ 周 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羣而击单,名曰饕餮。”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六:“ 绍圣 初,先人官 长安府 ,於西城 汉高祖 庙前卖汤饼民家,得一白玉奁,高尺馀,遍刻云气龙凤,盖为海中神山,足为饕餮,实 三代 宝器。”

除了古代神兽外,游离与古书之外的上古神兽也为人所称道

水麒麟

品性仁慈、妖力强大的生物,谙悟世理,通晓天意,可以聆听天命,王者的神兽。

赤焰兽

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本是神农氏后裔,

白泽

昆仑山上的神兽,著名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 (另一说法是白色的马)

重明鸟

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一名双晴言在目。

毕方

一种鸟,型状如鹤,一足,有红色的纹和白喙。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版本一:

好重者: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好望者:鸱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参见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的装饰小兽

飸餮(音滔帖),最贪吃,能吃能喝,常饰于鼎的盖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装饰在桥栏板的,防止大水将桥淹没。

生性好杀者: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好烟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于桥边的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趴蝮,造型非常优美。

性情温顺者: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好鸣者: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版本二:

1、赑屃(bi,xi):形似龟,好负重。一冲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2、螭吻(chi,wen):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

3、蒲牢(pu,lao):有摇滚气质,爱好音乐,也爱吼叫。古代乐器编钟顶上就用它来装饰,寺庙大钟上的钟钮上也可见到他的身影。

4、狴犴(bi,an):掌管刑狱。常被装饰在死囚牢的门楣上,因其形状似虎,所以民间又有虎头牢的说法。

5、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于香炉盖上可见。而且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在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中均可见到。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为龙的五子,所以庙名为五爷庙,在当地影响颇大。一冲曾游过此庙,香火极为旺盛。

6、饕餮(hao,tie):美食主义者,性贪吃。夏商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上经常可见饕餮纹,为有首无身的狰狞怪兽。

7、睚眦(ya,zi):性情凶残易怒,喜欢争杀。民间成语"睚眦必报"所讲即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环上上面可以见其雕像,以加强杀气。

8、淑图(shu,tu):形似螺蚌,性情温顺,有点自闭症。所以将他安排在门上衔着门环,免得宵小光顾。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东南亚一带都称其为龙的第九子,大嘴无肛,只进不出,深为赌徒所喜。澳门赌场便摆了一只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只挣不赔。

版本三:

龙生九子古时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但九子是什么,说法也不同。《中国吉祥图说》谓: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老二叫睚眦(ya zi),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老三叫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

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

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八子负质,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老九螭(chi)吻,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龙子之赑屃

龙子之嘲风

龙子之螭吻

龙子之负屃

龙子之蒲牢

龙子之囚牛

龙子之狻猊

龙子之睚眦

其它

獬豸

古代神裁制度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鬼车

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此疑为个例)

《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古风》有载。

凿齿

人形兽,齿长三尺,其状如凿,下彻颔下,而持戈盾(应有一定智能)。曾为羿于寿华之野射杀。

《山海经(海外南经)(大荒南经)》、《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横公鱼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神异经(北方荒经)》有载。

狴犴

又叫xian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yu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yu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yu的威严,让罪fan们望而生畏。

九尾狐

省称“九尾”,亦称“九尾禽”。传说中的异兽。居青丘之山,食人。其说始见于先秦,至汉传为瑞祥之兽,象征王者兴。又,天下太平则现,象征王者子孙繁息。

《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白虎通》:“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

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 《偃曝馀谈》有载。

三足乌

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太阳中居住着三足乌,人们敬仰太阳,三足乌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乌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乌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说法称三足乌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夔(kui)

《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夔与天地同生 世上只有三只 以上是第一只 第二只乃秦始皇所杀 但秦始皇没有黄帝的功业 所以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没那么神奇了。

化蛇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飞廉

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说其为风伯。但我觉得应该是操纵风力大气的神兽更合理。《

本回答收录于「虎年唬不住」优质回答中

「虎年唬不住,新春趣答会」去看看

“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人方言,原意指本部落奉为始祖的某种动物或植物。

只要是古老的氏族、部落,在其历史肇始之初,都曾经历过图腾崇拜阶段。中外各族,几乎概莫能外。

虎崇拜的起源始于汉代,按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上载,汉代民间在除夕过年之际,流行在门上画一对虎形。

应劭,河南南顿人(项城县),如今这一带仍有此项风俗的遗存踪迹。如在新年前几天,假若听说该年有灾异流行,于是家家户户用黄表纸剪一对虎形贴在门神两边,并上书:“大虎大虎,把住门口,瘟神一到,扭头就走”。

按我国的传统风俗,除夕即除灾。可见,民间崇拜虎,一般认为起源于用来去除旧年的灾异。

不过,俗话说“谈虎色变”,虎为百兽之王,甚至还会吃人,民间除灾不求神佛,却求助老虎,这种民俗文化是怎样来的呢?

实际上,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原已有龙虎造型。河南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中,其墓主或许就是黄帝之孙颛顼,里面有一幅用蚌壳精心摆砌而成的龙虎图像。墓主之右是龙,墓主之左是虎。可见,崇拜龙虎风俗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流行。

在原始社会,崇拜风俗又被称为图腾崇拜,一般认为是作为血缘关系的部落标志。如对龙的崇拜,传说有青龙氏、白龙氏等。

相对于龙的崇拜,在性质上对虎的崇拜还是稍有区别的,广义上讲还是可以称为“图腾”,但这类图腾崇拜应归类到防御性质。

前面提及的濮阳市原始社会墓葬中的龙形,显示死者生前为龙族部落,而其中的虎形,应该用来镇墓除灾的,后来逐渐发展中成为一种信念。

实际上,在后世也屡有发现此类风俗。如北京大宝台汉墓出土的镇墓金属虎形,从传统渊源分析,也表明上古时期,民间崇拜虎是用于除灾风俗。

除汉族外,中国还有哪些民族是虎图腾崇拜的呢?

作为虎图腾部落联盟之一,就有远古羌戎或氏羌。据《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相传“三苗”与尧舜发生过一次激战,战败后一些被迫迁到三危(甘肃敦煌一带),即西羌远祖。古羌族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经常出现于甲骨卜辞。商周时,羌族又活动于河西走廊。时至今日,在甘肃南部渭河流域,曾出土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瓶,上绘有人首虎斑虎耳,盖子制成人头像,即满脸虎斑纹饰虎耳,可见这里的远古羌戎发祥地之一。

古代匈奴族的祖先也曾崇拜虎图腾。很多古文化遗址和遗物上,还有古匈奴人虎图腾崇拜遗存。比如在古匈奴时代的青铜饰牌中,虎形是常用的神兽纹饰之一,如今在很多匈奴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均发现虎形铜饰牌的踪迹。

古代巴族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察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古代巴人,是一个以地缘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在巴族或巴国的境内,有多种不同的部落或族系。前316年秦灭巴后,自西汉到宋代,巴族后裔自称为“虎子”或“虎蛮”。很多史籍也称巴族后裔为“白虎夷”、“白虎复夷”“板楯蛮夷”、“弼头虎子”等。

一些学者对目前生活在我国南方的很多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发现在上古时期,如今的彝族、白族、藏族、哈尼族和土家族等都曾经以虎作为本氏族的图腾。

现在,虎依然是彝族原生的图腾崇拜神物。在彝族语中称老虎为“罗”,有大半数的彝族人都自称为“罗罗濮”和“罗罗摩”,即雄虎、雌虎和“虎族”之意。因此,如今还有“人死一头虎,虎死一只花”的俗语。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双柏县村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里每年都要举行一种叫做“虎节”的祭祖仪式,即将象征着自己祖先的葫芦瓢上面画上虎头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还是为祈福消灾并达到合族同乐。在正月初八时还有“接虎祖”,到正月十五有“送虎祖”。

藏族的唐代先民吐蕃有敬虎习俗,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羌中吐蕃,其中将士身穿“虎豹皮”,以振军威。

纳西族,旧称“么些”,按清光绪四川《盐源县志·舆地山川》载,当地么些族人“姓喇喇(拉拉),虎也”。

在该族的一支摩梭人的民间传说《喇氏族的来源》中,讲的是摩梭人的祖先神虎的故事。天神格尔美创造天地万物后,见大地上万事俱备,就是没有人类,于是就让守卫天门的虎神下凡。临行之际,格尔美对虎神说;“你要是下地造出了人类,你和你的子孙将长生不老。”然后用中指在虎神的前额写了一个“王”字,并叮嘱他要前往“剌踏寨干木”这个地方去。虎神到“剌踏寨干木”时,巨大的脚步居然将山峰震裂,且山峰里还走出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自我介绍叫“干木”,为“剌踏寨干木”之地的山神,已在此住7777年。两人一见钟情,并结为夫妻。之后,生子叫“喇若”,生女叫“木喇”;兄妹俩又结婚,生出儿女,再互相婚配,一个虎氏族逐渐形成。后来,喇氏族产生很多大部落,就往山下盆地迁徙。时至今日,喇氏族的成员都还保留的风俗有:在住房门楣悬挂虎图,以避邪灵;婚礼上,长辈要赠新娘一张虎皮,绘成人首虎身,为新娘护身符。

白族一些支系也以虎为次生图腾。相传远古发生大洪水,兄妹二人避入一个大葫芦里得以幸免,然后婚配生育七女,其中,幼女与虎婚配生子,即为白族祖先。如今,云南祥云县的白族人,还认为自己是虎的后代,自称“劳之劳奴”,即“虎儿虎女”。

而土家族信仰的白帝天王,即为古代巴人远祖凛君死后所化的白虎神。土家族对白虎神的崇拜,其实就是崇拜相传中的古代巴人祖先虞君,这也反映出土家族与古代巴族的历史渊源。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的神仙体系较为复杂,神祇很多。其中就有一母二圣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等神仙。

王母娘娘,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的长生女神。在道教神话,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是女仙的首领,主宰阴气,相对于男仙之首东王公。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全真教的祖师。道教创立以后,西王母被纳入神系,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

由于受到一些神魔影视作品的影响,许多人误以为道教神仙西王母(王母娘娘),与玉皇上帝是夫妻或兄妹,甚至母子关系,但西王母并不是玉皇上帝的配偶、姐妹或母亲。

西王母,道教也称为瑶池金母、金母元君,全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无极瑶池大圣九光太妙龟台西王金母大天尊”,民间简称王母娘娘或金母。

在上古时代的汉族神话传说中,王母的全称即为西王母,中国几部最古老的著作中都有关于她的记载。据说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上古女神。

《山海经》版本中的西王母的形象是:“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就是西王母样子像人,长着豹子尾巴和老虎牙齿,会用像野兽一样的声音吼叫呼啸,蓬散着头发,戴着胜这种头饰,是上天派来掌管瘟疫、疾病、死亡和刑杀的神,居玉山中。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把作为上古先祖神祇的西王母纳入道教神话体系,并且逐渐演变为高贵的女神。在后来的许多中国古代著作中,她开始成为天上的一位帝王,人类幸福和长寿之神,还传说她拥有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神药,著名的月中仙女嫦娥就是因为吃了她的神药而飞到月亮上的。

东晋葛洪在《枕中书》中称其为元始天王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后所生之女,号日“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所治群仙无量也”。后来《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二又宣称她是自“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生而飞翔,以主毓神元奥于渺葬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而成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配匹,“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矣”。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属。凡是世上成仙之人,进入天庭,都要“先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才能进入三清境,拜见元始天尊。

据说黄帝讨蚩尤之暴,咸所未禁,当黄帝归息太山之上,王母遣使者授以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的真符,裁其战略秘诀:“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克矣。并且命九天玄女授黄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细心研读了玄子之术后,遂克蚩尤于中原。当虞舜摄位佐尧治事时,王母遣使授舜自玉环。舜即位后,又授舜以神州地图,遂使舜建功立业。在黄帝九州疆域的基础上,将疆域扩展为十二卅。此时王母又遣使献给舜一种古雅的乐器——白玉管,舜吹之以和八风。

魏时,曹植作《仙人篇》颂日:“东过王母庐,俯视五岳间。”这“王母庐”即今之山东泰山脚下王母池,唐代时称之为瑶池。据载,王母曾于泰山王母池,集聚群仙,所以其后创建道观加以祭祀,隋朝李谔有文日:昔黄帝建岱岳观,遣玉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以迎王母。

此外,崇奉西王母的内容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亦有体现。

在世人的心目中,西王母就是调和阴阳,致召万灵,统括真圣,“若隐若现,运百灵而准今”的女仙。有“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元乐,百岁蟠桃,开金碧之灵园”。其神威,使“十方高圣同拥护,九曜仙真共策行”。如此高圣仙真,当然会赢得普遍的尊敬和信奉。

据《列仙全传》记载:她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凝聚而成,配位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阴灵真气,是洞阴至尊,乃三界所有女神仙的统领,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的女子得道登仙者,都属她管辖。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据道书记载,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上的悬圃里,是一座叫做“阆风”的空中花园中,一共有玉楼九层,左绕瑶池,右环翠水。有五女,名“华林”、“媚兰”、“青娥”、“瑶姬”与“玉卮”。王母有件宝物,是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桃(又称蟠桃),此桃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吃了可以增长寿命。王母娘娘每逢蟠桃成熟时,就会召集群仙,大开寿筵,称为“瑶池集庆”。因此,民间遂以王母娘娘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庆祝西王母的诞辰,举办盛大的法会,俗称为“蟠桃盛会”。上庙进香的信徒特别多,特别是婚后不育和屡生而亡婴的妇女焚香最诚,乞求赐子和赐福。

明清以降,西王母在民间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三月初三王母圣诞庆祝活动的影响遍及整个中国。王母娘娘之所以如此受到民间的信仰崇拜,是因为她操有不死之药,能使人长生不老,而且还赐福、赐子、化险消灾。如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卷一载:“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引船牵头,虽物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

据说西王母的诞辰日是七月十八,但每年的三月初三,天界各路神仙都会集于瑶池,为王母庆寿,谓为“蟠桃会”。同时,她还常出入天庭,赐福赐寿于人间的善男信女。

  龙的起源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tng]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è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对于龙的主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和虎有关的传统文化

 和虎的传统文化,虎是当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虎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为人们所敬畏。下面是和虎有关的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和虎的传统文化1

  千古流传的“虎文化”

 虎集华丽与凶猛于一身,一向被视为百兽之王。它的美感和威慑力,以及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的多重意义,永远是画家热衷表现的内容,诗人吟咏不绝的题材,学者深感兴趣的课题,百姓谈天说地的话资。

 虎威风凛凛,奔走如风,仰天长啸时百兽辟易。古人认为“风从虎”,虎一出场甚至狂风大作,这恐怕是因为虎给人留下了最惊心动魄的感觉。直至今日,被圏养的老虎在动物园栅栏后的一声怒吼,仍能使人生出几分畏惧。即使是老死于山林,仍能威慑其它动物,所谓“虎死威风在”是也。古代将军多用虎皮挂在帐中或铺于座上,是为了借虎威以壮军威。将军所在营帐是“虎帐”,将军的威风是“虎威”,骁勇善战的将领称“虎将”,勇士、壮士称“虎贲”。《三国演义》中关羽等五位蜀汉将军就被称为“五虎上将”,历代武官中“虎 骑将军”、“虎贲中郎将”之类比比皆是,时至今日,军中勇将和竞技好手仍被称为“虎将”,古代帝王用铜铸虎形兵符调动军队,足见虎的威风被人借用了几千年。

 虎的威风不仅被人们借以壮大军威,还被人们用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有一句成语“狐假虎威”来自一则寓言:狐狸宣称自己是百兽之王,老虎当然不能同意,狐狸欺骗老虎说:“你不信跟我走一趟,看看大家对我的态度就知道了。”老虎便跟着狐狸巡视山林,百兽看见老虎都吓得东躲西藏。憨厚的老虎以为是狐狸的王威,不知道是自己的威风被狐狸借用了。“狐假虎威”常用来讽剌借助别人威势做坏事的小人。

 虎是陆地上最强的食肉动物之一。老虎对环境要求很高,在所属食物链中处于最顶端,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人们常用“虎穴”、“虎口”形容危险的境地。大难不死谓之“虎口余生”,冒险行动叫作“虎口探险”,“虎口拔牙”简直就是玩命。“暴虎冯河”孔子极不赞成,徒手搏虎是莽撞而非勇敢。然而《水浒传》中的武松断了哨棒,不得不空手打虎,成就了千古英雄佳话。“伴君如伴虎”更是用老虎的威武形容帝王的威权震势。而《三十六计》中的“调虎离山计”,《孙子兵法》中的“坐山观虎斗”,《三国志》中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无不体现着虎在战争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以虎为图腾

 中国崇拜虎的民族很多,以彝族为最甚。他们的十二生肖以虎为首,他们认为宇宙万物是由虎尸解而成。创世纪史诗《梅葛》说虎头作天头,虎尾作地尾,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虎牙作星星,虎油成了云彩,虎肚成了大海,虎肠成了江河,排骨成了道路。古籍说,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彝族人就自称“罗罗”,并相信自己老时化虎。

和虎的传统文化2

  中国境内与“虎”字有关的名胜古迹

 虎丘塔:位于江苏省苏州虎丘山上,始建于五代,落成于北宋的古塔。

 虎跑泉:位于浙江省杭州西湖,相传窟元和十四年大旱,苦于无水,忽有二虎创地作穴,泉水涌出而得名。

 虎啸岩: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因岩形似伏虎而得名,上有虎啸庵和虎溪灵洞。

 虎啸潭:位于福建省仙游县南门外,传说明朝戚继光平倭寇,奋勇杀敌,倭寇死尸填满深潭戚家军踩尸追杀终把倭寇赶出仙游。

 虎溪岩:位于福建省厦门玉屏山北部。

 伏虎寺:位于四川省峨嵋山,始建于唐,因宋时常有虎患而得名。

 老虎石:位于陕西省北戴河海滨,是北戴河24景之一。

 珲春龙虎石刻:位于吉林省珲春县,高14米,宽138米,上刻晚清江苏省著名书法家吴大澄所书的“龙虎”篆字。

 虎神枪记石碑:位于河北省围场县,建于清乾隆十七年,高45米,用满、汉、蒙、藏四体文字书写。

 白虎湾古瓷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是五代至宋初窑址。

 威虎厅: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县威虎山,是当年惯匪“座山雕”的指挥部。

 塔虎城: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县,是辽代皇帝直辖长春林的州府所在地。

和虎的传统文化3

  与虎相关的民俗

 陕西关中地区嫁女必陪送一对特大的面老虎,过门时放在漆柜上抬着,走在送亲队伍的最前头,这或许是虎媒的遗风。婚后生子,外婆要送一个泥老虎当满月礼。至于戴虎帽、兜虎围嘴、穿虎鞋、枕虎枕则是全国性的育婴习俗了。这些虎形日用品寄托着父母的深情,希望虎娃、虎妮们茁壮成长。虎形玩具更是千姿百态,最常见的是布老虎,现在中年的中国人差不多都有玩过布老虎的`童年记忆。这些玩具、用品都少了老虎咆哮山林的威武,而增添憨态可掬的童趣,可见人们对虎由畏惧已演变成深爱,在老百姓心目中隐藏着浓厚的嬉戏吉祥守护之意。

  神话故事中的虎

 虎是义兽,动物学家认为,虎一般不袭击人类,只有一些身患老病的虎捕猎困难,才向人进攻。在大自然食物链上,人与虎本可以和平共处,所以自古流传着许多人与虎的动人故事。比如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子文出生时被抛弃,由老虎哺乳养大,后成为优秀的政治家。唐乾元年间发生的老虎送新娘赴佳期的故事,更具浪漫色彩。一时间,贵州、陕西一带虎媒祠广立,有情人都希望虎神保佑婚姻美满。在《聊斋志异》中讲的故事更动人:一老妪之子死于虎患,地方长官判虎为老人养老送终,此虎便每天送猎物奉养老人,老人死后虎还到坟前嗥鸣致哀。

 关于虎的神话传说和虎的相关民俗也层出不穷,相传上古时,神荼、郁垒二神善捉鬼,然后将鬼喂虎。商代晚期青铜器虎食人卣是一种酒器,其造型表现的正是虎食鬼的主题。虎有噬鬼镇邪的威力,所以古人在除夕时画虎于门,后来演变为门神画。端午节旧时有悬艾虎、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艾叶可驱虫、治病,以艾作虎形,有驱病镇邪的功能。有的地方还用雄黄在小孩子额上画上“王”字,模仿虎头花纹,当然也是借虎驱邪的意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